新农村方案设计说明

新农村方案设计说明
新农村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述

1. 设计主要依据

1.1 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修订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2其他依据

1、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单位提出的设计要求。

3、重庆市万州区建委核发的用地红线图(1:500)

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5、其它相关专业及卫生、环保等专业设计规范

2. 工程概况

2.1区位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立苇村1组,位于城乡结合部,距长岭镇较近,约2.5公里,距万州区主城约25公里。

2.2 自然环境条件

整个立苇村地形条件较为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多变。该区山体、植被保护较完好,自然环境优美。常年气候适中,热量充足,光照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本项目所在地块多为农业用地,池塘较多,零散分布。整个地形从东向西为一缓坡,最大高差约18米。场地中间和南面有两条横穿东西的高压走廊,建筑物必须避开其控制范围线。该地块北面有已硬化的一村级路,通向长岭镇。整个场地地质较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适宜修建建筑物。

2.3 概况

规划用地面积51338.72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1995.66平方米,建筑总占地面积9818.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107.68平方米,居住总户数204户。

3. 地块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鉴于整个地形从东向西为一缓坡,建筑主要采用沿坡度阶梯性布置,让每户视野更开阔,一览前方的风光。场地中间设立文体活动中心、广场以及中心花园,建筑主要分布其两侧,这样既保证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利用又保证了人居环境的优化。居住区采用紧凑布局,景观区保留现状的水塘及山体,维护了自然地貌同时,加以合理的改造,打造一个融文化品味、现代特点及山水风情的现代民居新村。

4. 地块景观设计要点

4.1本工程主要分4个景观分区,分别为主入口文化长廊、文体活动区、中心花园区、休闲长廊区。主要结构为“一轴两心多组团”,场地中部的文体活动广场与中心花园连成为一轴;两心为主入口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分别位于一轴的两侧;多组团主要位于居住区,提供休息休闲的绿化景观。

4.2主要景观介绍:主入口文化长廊,篆刻《立苇新村赋》,介绍立苇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农民新村的规模、安置人口等基本情况;粘贴一些政策法规、公民道德、生活常识、传统美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图画;刻一些中国历史上伟人、名人的名句、名篇、经典诗词,以及寓义通俗易懂,集趣味性、知识性一体的故事等;展示新村居民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文体活动区, 包括公共服务中心,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居民进行政治、组织活动、学习交流以及体育运动的场所。中心花园区,种植花草树木,铺设曲径小道,修建园亭石座,为居民营造一个放松、观赏的舒心环境。休闲长廊,融于山水树木中,采用木质(或仿木)材料的长廊,古朴的亭阁,内设棋牌桌、休闲座椅,打造一个休闲的观光长廊。

5. 地块交通设计要点

5.1整个小区的路网结构采用的是环型与横向相结合的一个布置方式。环型为主要道路,宽度为7米,与主干路相接,主要为车流及消防道路;横向道路主要为入户道路,为4米宽,与环形主道路相连接。结合地形和空间布局,在道路的布置中,做到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行道路系统相互结合,做到交通流畅清晰、人车分流。在小区道路周边也布置适量的地面停车,停车总数为174辆。

5.2小区道路主要分为主干路,小区主要道路,小区次要道路,小区人行道,游憩步行道五级。

6. 小区配套设施

6.1小区修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农资超市、卫生室、阅览室、图书室、小型会议室以及村支两委办公室、物业管理用房等;设施完整,功能合理。

6.2 小区按标准配套有体育设施用地:在文体活动区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其它一些体育设施;在场地东部设有或动小广场及羽毛球场。

6.2 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点,由物业人员将垃圾收集,统一运至垃圾中转站。

7. 设计原则

7.1 以自然为本,充分保护山体、水体和自然植被,以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园林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居民能充分的感受到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优越性。

7.2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在体现现代民居特色的同时,也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

7.3因地制宜,建筑设计在遵循“经济、适用、美观”原则的同时对坡地建筑进行合理处理,在既满足居住需求的情况下,又做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7.4 遵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万州区地方规定。

7.5 满足规划、消防、园林、节能等各项技术要求,解决好不同功能的人流、车流和物流组织,做到功能合理、技术先进。

7.5 设计尽量选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力求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8. 设计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采取自建、统建、代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建设,以实现“六通六有”为目标。“六通”即路通、电通、给排水通、广播电视和通信通,气通并做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实现共建共享。“六有”即有广场(居民活动和健身场地)、农资超市、卫生室、图书室、阅览室、垃圾收集点,由于该地块紧邻集镇修建,按教委要求幼儿园设置纳入集镇考虑,本居民点不做设置。居住户型要力求大小适中,平面布局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立面造型要力求简洁、新颖,要体现巴渝民居风格;居住环境应力求小区化、园林化、生态化,应与原有地形地貌相结合,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

1、设计理念

根据当地位置环境和文化,我们采用现代简约式的设计与巴渝民居风情相结合,力求在保护山体、水体、自然植被与经济性之间寻求一个动态平衡点,以建设成“生态型”、环保型、“园林化”的农民新村为目标,拟建一个融文化品味、现代特点及山水风情的现代民居新村。

2. 整体规划

根据基地的形状和位置,经过对四周环境分析,本工程为住宅小区,基本上无商业建筑,小区采用封闭式,在北面有一条至长岭镇的公路,设立一个主入口和2个次入口接于公路。2个次入口分别位于两端,主要供车流的进出;主入口设立在中段,主入口处设文化长廊。主人口主要供人流的出入,做到了交通线清晰、人车的分流。由于场地中间及南面有高压走廊横穿基地,利用此地块布置文体活动广场、中心花园与修闲长廊,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并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包括管理用房、农资超市、卫生室及阅览室等。在广场以及中心花园的两侧布置建筑,可使每位居民均能共享中庭花园的风光及中心广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由路网将东西南北相连,使用较为方便,主要建筑为一梯2户的三~四层住宅楼,在场地西端围绕景观周边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或者人口较多的布置有多栋一体两户的小楼房。场地南面的高压走廊,周边景色秀丽,树木葱郁,设计一条开放的长廊,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有一个清净优雅的休憩之所。

3. 设计系统标准

本工程按照重庆市万州区建委核发的用地红线图地形图设计,采用万州区独立坐标系统,绝对标高为黄海高程;建筑定位详见总平面图。

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4.2各单体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

第三章建筑设计

1.地块住宅平面布局

本小区住宅主要是以低层、多层为主。1~13号楼由两个单元相拼的三~四层住宅楼,布置于小区中心广场以及中心花园的两侧;14~27号楼为一体两户的二层小楼房,布置在地块的西部,均匀的分布在景观步道周边。这样做到了户户都有良好的环境和景观,同时又共享到中心广场作为休闲娱乐。鉴于整个地形从西向东为一缓坡,建筑主要沿坡度阶梯性分布,既保证每户均有良好的景致,又有利于排水、排洪、排污。

2.立面设计

建筑形象采用现代简约式的设计融于巴渝民居风情。屋顶采用高低错落的坡屋顶,贴灰土色波形瓦,与底层青砖通过简约的竖向线条相结合,使建筑硬朗而又不失轻盈,更具有川东民居的风味;通过立面的阳台与露台,既满足生活需要,又做到有虚有实,高低错落。与周边的环境,构成山水风情的现代民居。

外墙采用白色外墙漆和青砖,屋面为灰土色波形瓦。小区内普遍采用可重复利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木、石等自然材料为主。

3.户型设计

住宅设计中引入家庭生活新观念,结合当地特点,处处为人着想。户型主要分2种。一种为1~13号楼,面积适中,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户要求。另一种户型为14~27号楼,面积较大,分上下两层,可供3~5人居住,充分考虑到高收入者以及2代人一起居住的问题,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方案图。

户内功能分区明确、采光良好、通风畅顺,空间层次丰富。以上户型均按分体空调设计,预留室外空调机位,并结合立面处理加以隐蔽,做到精心设计,统一处理。厨房内预留选用灶台、洗池、操作台一体化厨具及吊柜,设有排烟道,厨房内预留冰箱位置。

卫生间采用结构降板措施,保证上层住户的排水管不会影响到下一户。

在户型设计方面体现人性化设计,体现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内”与“外”,“洁”与“污”,“主”与“客”的严格分离,互不干扰,居室设阳台或露台,兼顾景观与户内环境,为业主提供多层次生活空间;同时让建筑呈现灵活多变、有序的丰富形象;根据当地居民的使用习惯,统一考虑室外空调机和给排水管道的位置。

4.剖面设计

建筑层高为3米,坡屋顶高度为2.1米

第四章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划》GB50011-2001(2006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94-200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相关专业图纸和甲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2. 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工程所在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3. 设计基准周期与等级

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可靠度的设计基准周期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本工程基础型式根据地勘报告另行确定。

4. 设计荷载

风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修订版]附录D:基本风压值W0=0.40KN/ ㎡(50年一遇)。

楼、屋面使用荷载:

使用荷载: 卫生间2.0KN/ ㎡,楼梯间:3.5KN/ ㎡,

上人屋面:2.0KN/ ㎡阳台2.5KN/ ㎡(密集:3.5KN/ ㎡),楼面:2.0KN/ ㎡

非上人屋面:0.5kN/ ㎡

5. 结构设计

5.1结构选型

本工程住宅楼主体为砌体结构,墙体采用240mm厚烧结页岩多孔砖,所有楼盖和屋盖为现浇。

5.2基础形式暂定为毛条石基础,根据地勘报告再作确定。

5.3主要结构材料选用:

现浇构件强度等级:梁,柱砼为C25,构造柱、板砼为C25。

钢筋:直径小于12mm用HPB235热轧钢筋,大于12mm时用HRB335热轧钢筋;所有现浇板均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过梁《国标03G322-1》

5.5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软件计算。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给排水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2.设计范围

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

3.给水设计

3.1给水系统:水源由当地修建的水库给水管网系统引入。住宅设计用水量为300L/人?日。车库地面冲洗用水量为3L/㎡?日次。给水方式为利用当地给水管网直接给水,采用上行下给。管材采用不影响水质的新型给水管材,给水管埋深0.7m。

3.2消防系统:水源由当地给水网系统引入。消防用水量室外25L/S。

4.排水设计

污水管网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废水和生产废水,并将其输送至生化处理池,经处理后排入泄洪沟,污水管布置在规划道路下;排水顺应道路坡度,靠重力排放至泄洪沟。排水体制采用屋面雨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至泄洪沟,粪便污水经生化处理池处理后方可排入泄洪沟。排水量按给水量的90%计算。管材采用抗冲型UPVC管,室外排污管采用混凝土管,排水管埋深1.20m。

第六章电气设计

1.设计范围

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防雷与接地系统

2.设计内容简介

2.1 负荷分级:按三级考虑

2.2 电源:由新城镇电网低压380/220V引入,进户线采用电缆直埋地入。

2.3 供电方式:采用放射式树干式相结合配电。系统接线采用三相五线制。接线方式为TN-C-S 。

2.4 本工程安装容量约1150KW。

2.5 在小区内按标准设置一个配电房。

2.6 线路敷设:支线用ZR-BV-500V,照明支线均为2.5平方毫米,穿阻燃硬塑料DN16管明敷,插座线均为4平方毫米,穿阻燃硬塑料DN20管暗敷。

2.7 本工程设置电话分线箱。

2.9 防雷:按三级防雷建筑物的保护措施设置。避雷带沿屋脊及檐口布置,住宅楼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

3.消防电源、配电线路及电器装置

3.1 本工程为多层民用建筑,未设消防电源,住宅用电及其他用电负荷等为三级,均由新城镇电网提供。本工程住宅安装容量为1150KW。

3.2 电气火灾防范措施:

(1)所有配电线路均装设短路、过负荷保护和有效的机械防护。

(2)在住宅干线总配电箱主开关处漏电漏电断路器。漏电电流动作值为500mA,可调。线管和穿墙洞等进行有效的防火封堵,以减小火灾影响面。

(3)电气线缆采用低烟低卤电力电缆和电线,穿管暗敷或在电缆桥架(线槽)。

(4)使工作时可能产生高温和电火花的电气设备远离可燃物。

3.3 所有设备及线路、开关均采用经国家安全认证的产品。

3.4 配电间、弱电间采用专业部门的标准设计,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并有降低噪声的措施。

4.防雷接地

本工程项目为三类防雷建筑。在屋顶屋脊及檐口用φ16圆钢作避雷带,并与凸出屋面的金属物和管道相焊接,利用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联合接地电阻≤1欧。若达不到要求则增设人工接地极。

第七章电信工程设计

1. 电信工程规划

1.1电信规模预测

(1)居住户数为204户,市话按户1门计。居住用地电话容量为204门。

(2)道路广场用地电话容量约为16门。

(3)小区内电话容量取204门,再计入20%-30%的裕量,则容量为265门。

(4)规划设置一处落地式电信交接箱,规模按265门确定。

2. 电信管网设置

随着通信网的信息网建设加快,电信局直接放线到用户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规划采用光纤直接传输,在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光纤环网,以保证通信的安全可靠。

规划区电信管网按各交换局远期规划设计装机容量及根据规划路网和各地块用户分布情况来确定管孔数量。

所有电信线均采用穿φ110PVC管暗设,出局管孔数按每孔2000对线,主干线管孔数按每孔1200对线确定,此外考虑到非话数据通信、有线电视及其它通信业务的要求,在由市话容量确定的管孔数基础上再增加2—3孔。

电信电缆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埋深不小于0.7米,过街电信电缆改穿钢管暗敷,埋深不小于1.0米。

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

1.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1.1重庆地区常年炎热多雨,气候潮湿,做到每个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和通风。

1.2住宅厨房及卫生间均采用自然通风。

2. 小区天然气设计

2.1 天然气用气量:小区住宅户数为204户,住宅用气量按2.0Nm3/户·日计算。考虑10%的不可预见因素,则总用气量为448.8Nm3/日。住宅每户居民单元配置一只天然气流量表独立计量,商业用气单独计量。

2.2 气源:天然气气源由小区外城市天然气中压管接入,小区内管道呈枝状布置。天然气供应采用中低压二级管网系统。

3.空调组织设计

每户由用户自选分体空调进行安装。

第九章消防设计

1.设计依据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其它相关专业及卫生、环保等专业设计规范;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设计法规、规范、条例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万州区长岭镇立苇村“苇庭山庄”农民新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立苇村1组,规划用地面积51338.72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1995.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107.68平方米,建筑总占地面积9818.72平方米,居住总户数204户。

3.总平面消防设计

本工程与四周建筑的防火间距满足《建规》要求,消防车能够直接到达进行扑救,道路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满足消防车通行使用和扑救要求,有足够的消防扑救面。

4.建筑防火设计

4.1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建筑主体结构和楼板、隔墙均为不燃烧体,耐火等级为二级。

4.2防火分区及安全及疏散:

本工程主要低层、多层住宅。住宅为二类建筑,每个梯间为一个防火分区,每户进户门为乙级防火防盗门。

4.3本建筑防火设计满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 每层未配置室内消火栓。。

5、结构防火方案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如下:

1) 砌体结构:240mm厚烧结页岩多孔砖为不燃烧体,耐火极限大于3h。

2) 240x240的钢筋砼构造柱(截面最小尺寸)为不燃烧体,耐火极限2.5h.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要求;

3)钢筋砼梁的保护层厚度为25mm,为不燃烧体,耐火极限为2.0h;

4)100mm厚现浇钢筋砼楼面板、屋面板保护层厚度为15mm,为不燃烧体,耐火极限1.5h.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要求。

即该工程设计采用的建筑构件(填充墙、柱、梁、楼板和屋面板等)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均达到规范规定的相应等级要求;结构柱、梁、板的保护层厚度达到相应设计耐火等级的要求。

6.消防水源

6.1室外消火栓的设置

本工程为一般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消防给水水源由当地天然给水管网提供,室外消防用水量按25L/S设计,室外消火栓设置详给排水总平面布置图。

6.2 室内消火栓的设置

本建筑为住宅楼,防火设计应满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未配置室内消火栓。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的要求每层梯间配置灭火器。灭火器配置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考虑。

6.3 消防用水量

本工程按二类多层住宅楼设防。

6.4消防水池及水箱

本工程为低层、多层建筑,不做考虑。

6.5消防设备

每层楼梯间设置壁挂式二个灭火器。

6.6室外消火栓系统:

沿小区四周布置DN150的室外消防给水环状管网。总引入管DN200,取两路DN150与环网相联。在环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以满足本工程的室外消防用水需要。

6.7控制方式

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给水加压泵由消防控制中心直接开启消防给水加压。

6.8消防系统管材

室外消火栓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室外消火栓为地上式消火栓,DN>100mm 者采用沟槽式连接,工作压力为0.4Mpa。

第十章节能设计

1.建筑节能设计

1.1根据夏季主导风对小区内建筑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减少硬化地面。用地内尽可能设置绿化建筑布置前后遮挡少,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及日照。隔热层采用防水隔热保温板。

1.2住宅所有卫生间、厨房均能得到较好的采光和通风,公共交通区域得到采光和通风,避免了使用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造成的能源浪费。

1.3 屋面:屋面以刚性防水设防。

1.4 墙体:砌体结构外墙采用240mm厚烧结页岩多孔砖,外抹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保温砂浆,内饰面用保温隔热砂浆抹面,面层由二次装修定,浅色面砖反射了部分太阳的热辐射,多层抹灰及饰面面层减少了墙体的热交换。

1.5 门窗:门窗选用密闭性能好的节能型塑钢中空玻璃门窗(6+9A+6),采用密闭材料对门窗缝隙进行封闭,减少了空气对流造成的热损失。

1.6 外墙和屋面顶中的金属等构成的热桥部位用A级保温材料外包做保温处理。

2.结构节能设计

在选择墙体材料时,尽量优先采用新型材料,充分考虑其保温隔热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 给排水节能设计

3.1 合理进行给水系统分区,充分利用当地天然给水管网水压供水。

3.2各功能区分设水表计量。

3.3 住宅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

4. 电气节能设计

4.1 室内照明优先采用节能荧光灯具照明,室外照明原则上用金属卤化物灯具。

4.2 住宅走道及楼梯间除应急灯的控制外,其他灯具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控制。

5. 暖通节能设计

住宅选用符合国家节能要求的高能效比空调产品,房间空气调节器的能效比应满足国家标准(GB12021.3-2004)的要求,过度季节利用门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换气。

节能设计参考规范:《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50-102-2010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设计

1. 环境保护

1.1厨房、卫生间臭气排烟经排烟道引至高空排放。

1.2 对有噪声源和振动的设备作必要的消声、减振处理,以满足室内噪声设计要求。

1.3空调、通风设备均选择可靠、高效、节能、低耗的优良产品。

1.4建筑物的排风口尽量设在下风向或非人员逗留的地方。

2. 环卫设计

2.1垃圾采用“垃圾袋-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的收集方式,共设垃圾收集点共9个,垃圾中转站1个。

2.2本工程生化处理池的设置详总平面布置图,生化池的设计、施工由有资质的单位承建,生活污水经过生化池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本工程为民用建筑,

新农村设计说明

陇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 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1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1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这主要是看绝大多数农民的变化,九亿农民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第二章规划总则 2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陇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2月14日建设部第36号发布); (6)《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7)《村镇规划卫生标准》(引用标准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8)《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GJJ/T87-2000); (10)国家、省市其它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 .2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3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注意水源、水面的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农村公路设计说明

精品整理 设计说明

1.0 概述 为了加速地方公共交通发展步伐,振兴地方经济建设,洪泽县交通运输局决定在2016年对高良涧镇(共5.34km)、共和镇(共9.64km)、仁和镇(共21.13km)、万集镇(共3.44km)、岔河镇(共25.27km)、黄集镇(共0.50km) 及老子山镇(共0.46km)镇村公交道 路进行提升改造,主要改造道路20余条,总里程约75.78km。 洪泽县2019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明细表(岔河镇) 序号乡镇路线名称 路线长 度(km) 现状情况 改造后路面 宽(m) 改造后路基宽 (m) 1 共和镇余刘线 6.580 水泥砼 5.5 6.5 2 共和镇共新线 6.580 水泥砼 5.5 6.5 3 万集镇贝郭线 1.82 水泥砼 5.5 6.5 4 万集镇草沿线 2.59 水泥砼 5. 5 6.5 5 万集镇和仁线 1.87 水泥砼 5.5 6.5 6 万集镇朱共线0.43 水泥砼 5.5 6.5 7 万集镇草长线 3.74 水泥砼 5.5 6.5 8 万集镇董山线 3.79 水泥砼 5.5 6.5 9 万集镇丰收线 1.29 水泥砼 5.5 6.5 10 仁和镇黄仁线 6.34 水泥砼 6.0 7.0 11 仁和镇临堆线0.52 水泥砼 5.5 6.5 合计35.55 1.1 任务依据 1、洪泽县交通运输局提供的《2016年度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表(洪泽县)》。 1.2 遵循、参照的规范、规定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 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0-04-2007)。 10、《公路污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6)。 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 F50-2011)。 1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2)。 1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 14、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施工指导手册》。 15、《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苏交公【2013】14号)。 16、《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苏交公【2013】15号)。 17、《江苏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010)。 1.3 设计标准 1、设计标准: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3、路基设计宽度:6.5m/7.5m; 4、设计洪水频率1/25。 1.4 工程概况及主要改造原则 本次设计为洪泽县仁和镇及共和镇提档升级的农村道路,共计3条,分别为黄仁线(6.34Km)、余刘线(6.58Km)、共新线(6.58Km)。黄仁线采用双侧拓宽,拓宽后路面为6m宽,路基宽度为7m,道路改造后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余刘线K0+000~ K4+070.138段为挖除新建,K4+070.138~ K6+580段为拓宽改造;共新线K0+000~ K4+213段为挖除新建,K4+213~ K6+580段为拓宽改造,余刘线及共新线改造后路面宽为5.5m,路基宽6.5m,路面为水泥混泥土路面。 1.5 测设经过 2015年11月上旬,我院进行洪泽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编制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院立即成立了洪泽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设计项目组,并制定详细的工作大纲,组织有关人员展开工作。项目组在google地图上对所涉及的路线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新农村居民住宅改造实施方案

新农村居民住宅改造方案

————————————————————————————————作者:————————————————————————————————日期: 2

新农村居民住宅改造方案 新农村建设不应流于街道、院墙等表面建设,而应该从农户住宅、生活基础设施开始,从里到外,根本改造。 一、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村落搬迁,整体挪至山旁、山坡、路边、河畔等非耕地或瘠薄地段,将原来村落所占肥沃地段腾出。 为了促进搬迁顺利,可以实行优惠政策: 1. 由国家或集体对新村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包括上下水、电、气、热、路、通讯、宅基场地等; 2. 原村腾出的还原为农田的土地仍归原户所有;并予奖励, 每亩1万元。 二、不适于整体搬迁的村,统一规划,适度调整布局,统一修造基础设施(路、水、电、通讯、污水、垃圾场、绿地等)。通过设施引导,尽量将散屯、散户归并到中心屯。 三、住宅改造方案 不管是搬迁村,还是原来不动的村,居民住宅建设都要彻底改革和改造。 1.可以通过自由协商的方式,由左右、前后邻舍之间或亲友之间自由组合,共建两户、三户或四户联体别墅。联体别墅可以节地、节材、节能。 2.别墅以二三层为主,要造型各异,多样化,自由选择。要起脊

式,举架要高,以利于空气流动,形成自然空调,冬暖夏凉;脊式要多向式、多重式、多样式。室内功能性空间要全:厅、室、廊、梯、厨、厕、房、阁、库、阳台等空间具备。 3.实行墙体革命:过去墙厚一般为37cm,现都应加厚,改为50—54cm;墙体中间要加8—10 cm保温苯板。地基周围应加防潮、防水及保温材料。墙体要按抗震结构建造。 4.采用地下循环热泵技术,建设统一供暖系统,合作经营、民主管理。建设风力发电储电装置,供村路照明系统所用。 5.与供暖系统结合,统建上下水设施、统建电力、通讯设施。 6.实行采光革命:要科学设计窗位、窗形、角度等,尽量扩大采光面积;要选用新型透光、保温节能材料,尽量提高透明、保温、保湿效果。安装各种适用的太阳能利用设施。 7.实行院落改造:根据自愿选择各式院墙、栅栏;院内合理设置微型畜舍、禽舍、库房、柴垛等;规划精细菜圃、花圃、草坪等;栽植果树、花木等;建设石阶、小路、回廊等。还要设计雨水收集池或箱,用于庭院灌溉。 四、村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园、水渠、池塘、广场、文体设施、学校、卫生室、村民会馆(村部)、供暖中心(锅炉房)、燃气站、水房、垃圾场、化粪池等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村落周围要有绿化林带包围。 五、建设循环村庄、生态村庄 保留小规模的庭院饲养和种植,使剩余食品等生活垃圾循环利

新农村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前言 1.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包括道路、饮水安全、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因此,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登封市唐庄乡积极相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此委托河南省信豫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内容为登封市唐庄乡雪沟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农村建设用地房屋拆除方案

农村建设用地房屋拆除 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x x县x x镇x x村等(2)个村农村建设用地 复垦项目 房 屋 拆 除 专 项 方 案 施工单位:重庆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编制依据 (1)xx县xx镇xx村等(2)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方案;

(2)xx县xx镇xx村等(2)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初步设计图册;(3)农业综合开发标准; (4)现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范。 (5)现场踏勘资料 二、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涉及xx县公平镇黄泥村,本项目为该工程的拆除工程。 三、项目管理及组织 项目的管理人员包括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将由我单位人员组成。大部分技工、熟练工在单位范围内选用,普工计划在当地雇佣。 四、进度安排 拆除顺序:先由人工配合拆除门窗,再由机械设备从上往下的程序来进行拆除,直至基础。具体时间安排:根据施工进度要求逐个拆除。 五、安全措施 (一)拆房施工作业前的安全管理: 1、工人进场前必须经过专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培训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应根据拆房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拆房方案,其组织设计或拆房方案必须经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签字。 3、拆房施工技术负责人在施工作业前,应当向拆房施工作业人员作安全技术交底,被交底人应当了解该项技术作业的基本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在相关文件上签字,并受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4:施工单位安全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甲方现场代表三方人员必须到拆除现场,确认施工对象,施工范围明确是否存在产权争议和其它矛盾并解决。 5:排查危险源,因时地利选择机械或人工拆除方案,施工方、监理方、甲方现场签字认可,施工前对拆除对象远景近景拍照。 6、向周围群众出安民告示,在拆除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应设安全警示标志牌,实行封闭施工。 7、房屋拆除前由专业的电工负责切断电源,确保安全,以防触电。 8、房屋拆迁前应把里面有用的物件清理出场,堆放到指定的安全地点。 9、检查周围危旧房,必要时进行临时加固。 (二)拆房施工作业时的安全管理: 1、拆房施工作业应严格按国家强制性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或拆除方案实施。拆除建(构)筑物通常应自上而下,对称顺序进行,不得数层拆除,当拆除一部分时,先应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另一部分倒塌。 2、拆房施工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戴好安全帽,不得冒险作业。夏季施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拆房施工作业时严禁向下抛掷,拆卸各种材料应及时清理,分别堆放在指定场所。 4、房屋拆除现场由专业的安全员进行监督指挥,施工人员应听从指挥,遵守劳动纪律,不得擅自野蛮施工,确保房屋拆除工程顺利进行。 六、施工前准备 人员安排: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版)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 版) Through the work plan, you can make a plan for future work and work out a detailed plan; the work plan function greatly improves work efficienc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最新版) 导语:通过工作计划,可以对未来工作进行一个规划,制定出详细计划;这样 能让工作更有条理性,还能对工作进行全局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应对工作中遇 到的问题,工作计划功能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

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说明

x区x镇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设计说明

前言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横港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市关于开展新农村整村推进规划的要求,构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建设文明、优美、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章规划的依据及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令); 6.《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住建部2013年12月17日);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11.甲方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 12.现状地形图及现状调研收集的村民意见。 13.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指导思想 1. 规划依据现实情况,遵循农村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模式,在有利于整个城乡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村庄的长远发展策略。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均生活水平为根本落脚点,加强本地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贯彻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4.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根据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科学选址,确定合理规模,规划建设紧凑集约,少占耕地。 5. 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基本农田、水体等特殊区域的保护,本着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原则,合理引导村庄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1.现状概况 1.1地理位置 刘集集镇西邻刘园居民点,东与江溜村接壤,南靠沙北大堤,北与汪郢村相邻。大堤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1.2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刘集位于颍上县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2.6米左右,地貌表现为黄泛河流地貌特征。该村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历年来最高气温41.6℃(1953年6月20日),历年来最低气温-20.0℃(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左右。年均降雨量[标记错误:920mm],年均蒸发量165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静风率为11.7%,年平均风速2.7米/秒。 刘集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2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2.1规划依据 2.1.1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理》; 2.1.2《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管理条理》; 2.1.3建设部《村镇规划目标》; 2.1.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1.5《刘集乡总体规划》(2000-2020); 2.1.6《刘集乡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布图》(1997-2010); 2.1.7《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 2.1.8中共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1.9阜阳市建委《阜阳市村庄规划工作实施意见》; 2.1.10《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则》;

2.1.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基层村镇居民社会环境的更新与发展,力求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合理、舒适、注重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居住环境。 2.3规划原则 2.3.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舒适繁荣环境,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3.2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尽量少占耕地。 2.3.3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就地改造或邻近建设,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 2.3.4实用美观的原则。符合居民正常生活的使用条件,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3新村建设规划 3.1用地概况 集镇建设总用地面积220公顷,其中沟塘面积46公顷。该地快地形平坦,现有1356户现状和在建的住房,1所小学,一所中学,有1条东西向的排涝大沟(刘集大沟),在规划区内原有6条宽为10米的街道。 3.2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该地快的地形特点,拓宽现状道路为10米宽的中心干道,形成若干个组团,由东西或南北主要道路相连接.在各组团中心布置活动中心、医疗室、小型超市、中心绿地和活动场地等设施,形成组团中心,方便周边居民。 3.3.1居住建筑用地 结合农村住宅的建设特点和居民的心理特征,规划采用行列式规整的布局方法,住宅以双拼式为主。每户住宅宅基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左右,布局采用前院后宅和前后院形式,院内主要布置农用车停车及生活休闲设施。 居民建筑用地总面积134.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61%。 3.3.2公共设施用地

新农村改造方案

大河路街道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切实完成市重点示范村的综合改造任务,根据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印 发《2007年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重点示范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基本要求》和《大河路 街道2007年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综合改造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岗李村位于惠济区北部,南临惠济区政府,北临黄河,岗里村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自然村,下设七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为2178人,总户数为568户,有党员63名,耕地1275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村庄占地460亩,现有主导产业为餐饮养殖,种植。 岗李村现状,基本实现了村内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电信。排水设施通畅、道路畅通、电话进家,并且有公交线路通过本村,解决了郊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我村内有一所小学,为农民解决了学生的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 岗李村主导产业是农业,重点为种植无公害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区委、街道评为“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洁”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住宅改造、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整体推进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倒排工期、落实保障,争取10月1日之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达到申请验收标准,确保12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新农村规划格式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建议格式)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 三、自然资源与保护利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三、规划指导思想 四、规划基本原则 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要求[耕地、林地、河湖、环境……]

(五)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含四 化四改)、乡村特色的营造、农村居住建筑水平……] (六)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 六、村庄规划的期限 七、村庄规划的约束行为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第二节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一、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社会事业发展与设施布局 第三节村域总体布局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规划[含农村所属各个自然村的分布与搬迁情况] 二、各类用地布局[含空间组织结构、各类用地总布局、耕地林地保护] 三、各项用地指标规划[含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村域各类用地汇总表(标准格式)] 第四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村域各类空间管制划分与管制措施等]

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远期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二、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指村庄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确定,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平衡表] 三、公共设施规划[含各类公共建筑、村庄公共中心、公共活动广场、公共设施项目与规模规划] 四、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片区划分、居住片区内设施配置、居住人口分布、宅基地布局、住宅建筑规划] 五、园林绿地规划 六、工业仓储设施规划 七、道路设施规划 八、其它用地规划 第三节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二、住宅建设标准与要求

浅谈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浅谈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了温饱的长期困扰之后,迫切要求改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为此,人们也就常常以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形象来展现新农村的风采。本文简单总结了农村住宅的特点,指出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探讨了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策略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再加上使用功能复杂,因此,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并在设计中认真地加以体现。 一、农村住宅的特点 农村住宅建筑,既是生活建筑也是生产需要,其特点如下: 既是生活用房又是生产用房,要求有一部分室外活动场地和产品、工具的贮藏室;建筑材料应强调以地方材料为主,不能不加分析的套用城市住宅的结构形式。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建筑的地方特色比城镇住宅更为明显。 二、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 (一)住房建设缺乏必要的布局规划 缺少村屯建设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差,道路路况不好,造成村容、村貌差的现象,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均建设用地过大,超过规定的

标准。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队伍无资质,监管无机构。建设各类法规、规程、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广大新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费大量土地,又难以公用设施配套,这些都无法保障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民住房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 目前,农民住房布局不尽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浪费严重,是农村建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建房大多数是自己摸索着建,房子虽一次比一次好、一家比一家好,但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同时,有的农户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常常合二为一,卧室里存放粮食、杂物,住宅连着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现象到处可见,严重影响卫生状况的改善。 (三)农村住房缺乏质量认定,建房质量整体欠佳 目前,农村修建住房一般都是凭借经验和建筑施工常识进行,整个建房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工程质量认定,农民建房几乎都没有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工匠组成,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加之部分农户建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质量较差,导致安全保障系数低,抗灾能力较差。 三、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策略

20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20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科学、合理指导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结合本村村情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下面是整理的201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一) 2017年,黄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科学、合理指导村级的发展和建设,结合本村村情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制定2011年村级工作计划。 一、加强班子建设,理清工作思路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必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经济保障。 二要理清工作思路。精心制定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拟定全年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人,狠抓落实到位。 三要注重培育典型。要突出抓好黄金路、禹王街、希望路的建设,以示范引路,全面铺开,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 二、围绕中心工作,发展农村经济。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要立足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中心工作来抓。 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扶贫扶助资金,整合集中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预计发展核桃树面积700亩,分布全村8个村民小组。实现坡改梯70亩。推进科技兴农,充分发挥提供产、供、销、技术、资金及信息等各项应用推广和服务。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加强安全防犯措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健康生活。 二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依托产业优势,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争取项目,寻求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管齐下,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三、建好黄金村,促进村容整洁。 一要抓规划,促进新村建设。坚持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特色突出的原则,搞好村级规划,制定新村规划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小集贸市场建设。要加大改旧建新力度,不断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要抓投入,改善基础条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改造办公场所条件,加大力度对道路、路灯的建设,不断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抓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要加

农村规划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二章现状概况 (1) 1、基本概况 (1) 2、用地构成分析 (1) 第三章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目标 (1) 1、指导思想 (1) 2、规划依据 (2) 3、规划原则 (2) 4、规划目标和定位 (3) 第四章总体布局 (3) 1、规划规模和范围 (3) 2、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 (4) 3、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4) 4、道路系统规划和竖向规划 (4) 5、绿地系统与环境景观整治规划 (5) 6、市政公用工程规划 (5) 7、环卫设施用地规划 (8) 8、综合防灾规划 (8) 9、能源利用规划 (8) 第五章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措施建议 (9) 第六章建设项目实施引导 (9)

第一章规划背景 1、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政策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出台的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导“三农”工作,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进一步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正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因此,实施城乡增减挂钩是落实中央政策精神的必要举措。 2、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近几年,随着石碑坪镇人口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建房愿意强烈,但由于缺乏村镇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农村建房普遍向外扩张,导致村庄分布分散、房屋布局凌乱,通村道路弯、窄、多,车辆进村不便,生活环境存在较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另外,项目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功能差;田间道路多为使用多年的原有机耕土路,道路狭小,凹凸不平,通达性能无法满足基本的农业生产运输要求。通过实施该项目,对农村居民点、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得分散零碎、占地面积大的农村建设用地有所改善,集约和节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第二章现状概况 1、基本概况 大仙村位于石碑坪镇镇区东面,属石碑坪镇下辖的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大仙村村域面积1005公顷,全村户籍总人口1987人,总户数514户。村庄下辖6个屯,分别为新建屯、山背屯、大仙屯、小仙屯、马家屯、卫东屯。 大仙村与镇区、大仙村各屯之间的交通联系是以一条正在建设中的4米宽的道路为主,其它道路多为3米以下的土路,尽端路较多,交通联系不够顺畅。现状住宅为村民自建房,修建时间和建筑质量差异较大,立面形式各异,建筑结构以砖混为主;整体布局杂乱,朝向各异。水电基本到户,但缺乏统一的排水系统、公共绿地、活动场地。村民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2、用地构成分析 2010年大仙村全村总用地面积1005.31公顷,农林种植地、林地及水库972.40公顷。村庄建设用地32.91公顷,占全村总用地的3.27%,其中村民居住用地27.45公顷,教育机构用地0.92公顷,行政管理用地0.09公顷,道路用地4.45公顷。 第三章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