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

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
八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章节分析

钢城区学科专业培训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包括五章,第一章因式分解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第三章数据的分析第四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五章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二章属于数与代数,第三章属于统计与概率,四、五章属于图形与几何。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看一下。

一、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包括两章:第一章因式分解和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第一章因式分解

我们将从(一)新旧教材对比(二)教材与课标(三)重、难点(四)教学目标(五)突破重难点(六)教学措施(七)与中考接轨,这七个方面一起学习一下。

旧版教材教材是在七下第十二章学习的,而新教材则是放到了八上第一章,因此,从编写顺序上看,这一章延后了。从内容上看,内容变化不大,只是章节名称略做变化。

(二)教材与课标

《课程标准》(P28)对因式分解的要求是:

(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其中,结果目标: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对于过程目标,则没做要求。

这里我对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做一下说明,《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

(三)重、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正确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学目标

我们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看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

(2)通过乘法公式 ()()22b a b a b a -=-+,()2222b ab a b a +±=±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部分与整体的意识,激励学生初步哲学思想形成。

(2)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突破重难点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1、把握好教材——前提

因式分解的教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因式分解的意义,二是因式分解的方法。所以,类比因数分解和因式分解,来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又因为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互为逆向变形,所以对比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来学习因式分解的方法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条件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而且也是分式化简、解方程等的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教科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关键

对于分解因式内容的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比如,学习“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设计以下问题展开教学:多项式252-x 和229y x -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否将他们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这样教师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

析和解决“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问题,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4、精心设计练习——保障

例如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练习题。

此外,处理重难点内容只靠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还不够,还须注意:第一,教师确定的难点不宜预先告诉或暗示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这节课的内容很困难,不容易学懂,同学们要专心”“这个问题难,不要紧张”这类“话与愿违”的话不要说。第二,教学节奏宜缓慢,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和语气。特别是讲解难点内容时还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多数学生蹙眉茫然,或提出的问题无人作答、举手人数寥寥无几时,教师一方面要舒缓节奏,放慢语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及时设台阶,给铺垫。另一方面用激励与信任的语气及时给以鼓励,帮助他们迎难而上。化难为易后要还原节奏,继续讲解非难点内容。

(六)教学措施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经历探究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等能力。

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21625x -2241259m x -x x 823-229x y +-()()

229n m n m --+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转换过程,并能用符号合理的表示出因式分解的关系。

2、注重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思考。

4、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训练。

由于因式分解在后面的学习中还可以继续巩固。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科书的要求,适当的分阶段进行必要的训练,避免过于繁琐的运算。

(七)与中考接轨

这是近五年我们莱芜市中考中出现的因式分解题目(2010)13.分解因式=

32.

x

x2

-x

-

+

(2011)14.分解因式:(a+b)3-4(a+b)

=.

2012无单独命题

(2013)13.(4分)分解因式:2m3﹣8m= 2m(m+2)(m﹣2).(2014)13.(4分)分解因式:a3﹣4ab2= _________ .这些都是单独命题的题目,但是中考中因式分解还往往与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内容一起综合考查。比如,下面这几个题目(略)。

近五年中考分析

所占分数:

考察题型:填空题

知识点涉及: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这是《考试说明》对因式分解的要求:(4)整式与分式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

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我们还是从以下这七个方面来看一下:(一)新旧教材对比(二)教材与课标(三)重、难点(四)教学目标(五)突破重难点(六)教学措施(七)与中考接轨。

这一章不论是从教材的位置,还是从教材内容上看,都

没太大变化。

(二)教材与课标

《课程标准》中对本章做了如下要求:

整式与分式(P28)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方程与方程组(P28)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结果目标有4个,分别是

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目标有1个,是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三)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章的教学重点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及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2、理解分式乘除运算法则,会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3、理解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

1、通过类比分数的学习,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3、分母是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尤其是符号法则的运用)。

4、分式方程的增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我们还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看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化简分式

(3)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4)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6)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3)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应用意识。

(4)经历从分数、整式到分式的学习过程以及从分式的加减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和转换的思想获取归纳、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获得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学习代数的价值.

(2)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3)学生通过讨论,情绪上互相感染、激励,能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主动西,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

(五)突破重难点

1、把握好教材——前提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章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1)分式和分式方程更适合做某些类型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的进一步研究。所以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

中数量关系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可通过类比获得有关的性质、运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4)分式广泛的用到了“因式分解”的内容。这部分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条件

本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分式是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关键

本章可采用类比——合作的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可类比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学习。

4、精心设计练习——保障 先化简,再求值:24)2122(+-÷+-

-x x x x ,其中34 +-=x . 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3.

这道题目看着很简单,细细分析起来,考察了通分、分式的加减、分式的乘除、分解因式等知识,以及整体思想,是一个很典型的题目

此外,处理重难点内容只靠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还不够,还须注意:第一,教师确定的难点不宜 预先告诉或暗示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这节课的内容很困难,不容易学懂,同学们要专心”“这个问题难,不要紧张”这类“话与愿违”的话不要说。第二,教学节奏

宜缓慢,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和语气。特别是讲解难点内容时还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多数学生蹙眉茫然,或提出的问题无人作答、举手人数寥寥无几时,教师一方面要舒缓节奏,放慢语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及时设台阶,给铺垫。另一方面用激励与信任的语气及时给以鼓励,帮助他们迎难而上。化难为易后要还原节奏,继续讲解非难点内容。

(六)教学措施

1、密切分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

分式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分式方程则是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增进数学(分式)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以外)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

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如:在分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小学分数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获得;分式方程的概念也可以通过抽象、概括获得。这样,既能渗透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更重要地是学

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可以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式学习方法。

(七)与中考接轨

近五年我们莱芜市中考中“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题目。 (2010)18.(本题满分6分) 先化简,再求值:24)2122(+-÷+-

-x x x x ,其中34 +-=x . (2011)16.(4分)若a =3-tan60o,则?

?????1- 2 a -1 ÷ a 2-6a +9 a -1

= . (2011年)22.(10分)莱芜盛产生姜,去年某生产合作社共收获生姜200吨,计划采用批发和零售两种方式销售.经市场调查,批发每天售出6吨.

(1)受天气、场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提前完成销售任务.在平均每天批发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平均每天的零售量比原计划增加了2吨,结果提前5天完成销售任务.那么原计划零售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吨? (2)在(1)的条件下,若批发每吨获得利润为2000元,零售每吨获得利润为2200元,计算实际获得的总利润.

(2012)6.(3分)对于非零的实数a 、b ,规定a⊕b=﹣.若2⊕(2x ﹣1)=1,则x=( )

A .

B .

C .

D . ﹣ (2012)18.(6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3.

(2013)4.(3分)方程

=0的解为( )

A . ﹣2

B . 2

C . ±2

D .

(2013)18.(9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2.

(2014)7.(3分)已知A、C两地相距40千米,B、C两地相距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到C地.若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驶12千米,则两车同时到达C地.设乙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依题意列方程正确的是()

A.B.C.D.

(2014)18.(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1.

近五年中考分析

所占分数:

年份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分数6分4+10分3+6分3+9分3+6分

考察题型:一个选择(或填空)一个化简求值题

知识点涉及:考察:分式的化简求值分式方程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数感、符号感、应用意识

整式与分式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m\dm\cm\mm 单位:国际单位制 米(m ) 常用单位:km\ m\mm\μm \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 使用前观察:0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放对:沿着、贴紧 圆的直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 使用时 读对:正对刻度线 间接测量 细铜线直径 记对:数字和单位 地图两地距离 记录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和错误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单位:国际单位制秒(s )常用单位:h\min\ss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 运动的描述 【最普遍的运动】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除自身以外的物体、 常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械 速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υ=s/t 变形【s=υt : t=s/υ】 运 运动的快慢 单位及换算:国际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速度快 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速度大 时间、路程都不同,求平均速度 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最简单的运动】 概念:速度在发生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的计算:υ=s/t 【总路程;总时间】 实验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车由甲 至乙 车由乙 至丙 车由甲 至丙 路程(cm) 42 时间(s) 2 平均速度 m/s 0.1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在考前对自己多学的知识点有所巩固,下文整理了这篇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全等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简称全等形。 2、一个图形经过翻折、平移和旋转等变换后所得到的图形一定与原图形全等。反之,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上述变换后一定能够互相重合。 二、全等多边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叫做全等多边形。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性质: (1)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多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 1、全等符号:"≌"。如图,不是为:△ABC≌△A′B′C′。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A′B′C′。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SAS,

"边角边"); (2)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ASA,"角边角") (3)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AAS,"角角边") (4)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SSS,"边边边")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斜边直角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对应角的平分线都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作用: (1)用于直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 (2)用于证明直线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等。 (3)用于测量人不能的到达的路程的长短等。 (4)用于间接证明特殊的图形。(如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等)。 (5)用于解决有关等积等问题。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就到这里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篇一】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 一、选择题.1.C2.B 二、填空题.1.1692.203.73 三、解答题.1.822.3.0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二)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142.1529.625 三、解答题.1.(1)84(2)83.2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4.42.873.16 三、解答题.1.(1)41(2)492002.(1)A(2)C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四) 一、选择题.1.D2.B 二、填空题.1.12.30%3.25180 三、解答题.1.(略)2.(1)151520(2)甲(3)丙 【篇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一、选择题.1.D2.D 二、填空题.1.AD=BC(答案不)2.AF=EC(答案不)3.3

三、解答题.1.证明:∵DE∥BC,EF∥AB∴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DE=BF 又∵F是BC的中点∴BF=CF.∴DE=CF 2.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CD∥∥CDCD∴∠ABD=∠BDC 又∵AE⊥BD,CF⊥BD∴⊿ABE≌⊿CDF. (2)∵⊿ABE≌⊿CDF.∴AE=CF又∵AE⊥BD,CF⊥BD∴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一、选择题.1.C2.C 二、填空题.1.平行四边形2.AE=CF(答案不)3.AE=CF(答案不) 三、解答题.1.证明:∵∠BCA=180°-∠B-∠BAC∠DAC=180°-∠D-∠DCA 且∠B=∠D∠BAC=∠ACD∴∠BCA=∠DAC∴∠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BO=DO 又∵E、F、G、H分别为AO、BO、CO、DO的中点∴OE=OG,OF=O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篇三】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一) 一、选择题.1.D2.B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 _____________ (简称SI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_______________ ,其他单位有:千— 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纟纳米(nm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1mm=O.001m ; 1.m.=0.0O.O 001m.^1nm=O..0OO. 000.00.1.m 。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 ________ 线、 、 ____________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 _______________ ,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卜分 (min )。1h=60min 1min=60s 。 4、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T T ______________ T 分析和论证T ___ T 制作计划与设计实验 T 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1 1C A B A 1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

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 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二.导入新课 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得到△DBC ;将△ABC 旋转180°得△AED . 甲 D C A B F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 ≌△DEF ,△ABC ≌△DBC ,△ABC ≌△AED .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C B O D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 ∠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 CDO(SAS).∠A=∠△ABE≌△ACD(SAS). 第2课时 ∠ADE=∠ACB;(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 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6.相等,因为△ABC ≌△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4.BC的中点.因为△ABD≌△ACD(SSS).5.正确.因为△DEH≌△DFH(SSS).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CB=∠DBC或∠A=∠D.5.△ACD≌△BDC,△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4.∠BCD5.相等.△ABP≌△ACP(SSS),△PDB≌△PEC(AAS).6.略2.1 °;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核心考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2)单位换算:1 km= 103m, 1 m= 10dm= 100cm= 103mm= 106μm=109nm。 1 h= 60min= 3.6×103s。 2.测量工具:长度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时间测量工具为停表。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包括测量结果和单位。 4.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特点:误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减小;错误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事先被选取作为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4.相对性: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取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一课时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 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 v=;求路程:s= vt;求时间:t= 。 (3)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m/s= 3.6km/h。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计算公式: v=。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路程)。 2.实验原理:v=。 3.实验装置: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v=算出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三角形 (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的表示 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其中线段AB、BC、A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 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 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 (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 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c>a,c+a>b. 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a-c,c>b-a. 注意:判定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看两条较短的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 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推理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四)三角形的内角 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在△ABC中,∠A+∠B+∠C=180° (1)构造平角 ①可过A点作MN∥BC(如图) ②可过一边上任一点,作另两边的平行线(如图) (2)构造邻补角,可延长任一边得邻补角(如图) 构造同旁内角,过任一顶点作射线平行于对边(如图)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表示: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那么∠A+∠B=90°(因为∠A+∠B+∠C=180°)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ED.8.(1)2a+2b;(2)2a+3b;(3)当n为偶数时,n2(a+b);当n为奇数时,n-12a+n+ ;(2)∠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CDO(SAS).∠A=∠ 第2课时 ;(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 6.相等,因为△ABC≌△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PDB≌△PEC(AAS).6.略 2.1 1~3.略.;30°. 8.略 2.2第1课时 1~2.略,且AA′⊥MN,BB′⊥MN,CC′⊥MN.(2)5 cm8.(1)DE⊥AF;(2)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初二上册数学第一章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初二上册数学第一章习题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 =CB(已知),二是( )=( );还需要一个条件( )=( )(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 )=( ),( )=( );还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已知:AD∥BC,AD=CB(如图3).求证:△ADC≌△CBA. 3、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F=CE,BE∥DF,BE =DF.求证:△ADF≌△CBE. 4、如图19.2.4,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ABD≌△ACD.

图19.2.4 5、如图所示, 根据题目条件,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否全等.(1)AC=DF,∠C=∠F,BC=EF; (2)BC=BD,∠ABC=∠ABD. 6、小兰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 ED=FD ,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 D E F H

7、点M 是等腰梯形ABCD 底边AB 的中点,求证DM=CM ,∠ADM =∠BCM . 8、如图,已知AC 和BD 相交于O,且BO =DO,AO =C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只能证明△AO B ≌△COD B .只能证明△AOD ≌△COB C .只能证明△AOB ≌△COB D .能证明△AOB ≌△COD 和△AOD ≌△COB 9、如图,已知△ABC 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 ) A .甲和乙 B.乙和丙 C.只有乙 D.只有丙 10.如图,已知MB =ND,∠MBA =∠NDC,下列不能判定△ABM ≌△CDN 的条件是( ) A .∠M =∠N B .AB =CD C .AM =CN D .AM ∥CN 11、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也成了三块,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 O C B A D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一)一、 1.B 2.A 3.B 二、1. , ±7 2. ±2, 3.-1; 4.0 1.从左至右依次为:±3,±4,±5, ±6,±7,±8,±9,±10,±11,±12,±13, 三、±14, ±15. 2.(1)±25 (2)±0.01 (3)(4)(4)(5)±100 (6) ±2 3.(1)±0.2 (2)±3 (3) 4.(1)a>-2 (2)a=-2 (3)a<-2. 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 方根与立方根(二) 1.D 2.A 3.C 一、1. 二、1. 1. 三、1.(1)80 (2)1.5 (3)(4)3;2.(1)-9 (2) (3)4 (4)-5 , 2. , 3.(1)25.53 (2) 4.11 4. 0 或 3.(1)2.83 (2)28.09(3)-5.34 (4)±0.47. 4. 正方形铁 皮原边长为 5cm.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三) 1.D 2.A 3.C 一、1. 二、1. ,-3 2. 6,-343 (2)-8 3.-4 4) 4. 0,1,-1. (5)-2 (6)100; 三、1.(1)0.4 (3)( 2.(1)19.09(2)2.652(3)-2.098(4)-0.9016; 3. 63.0cm2;

4.计算得:0.5151,5.151,51.51,515.1,得出规律:当被开 方数的小数 点向左(右)每移动 2 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左(右)移 动 1 位. 由此可得实数(§12.2 实数(一)一、1.B 2.C 二、1. 略2. 3. x≥ . ≈0.05151, ≈5151. 三、1.(1)√(2)×(3)√(4)×(5)×(6)×(7)√(8)×; 2.有理数集合中的数是:, 3.1415,2,无理数集合中的数 是: , ,-5,0,,0.8 , ,0.1010010001…; 3.A 点对应的数是-3,,D 点对应的数是,E 点对应 B 点对应的数是-1.5, C 点对应的数是的数是 . 实数(§12.2 实数(二)一、 1.C 2.B 二、1. 三、1.(1),> 3.B 2.(1)(2)<(2)(3) 3.略 3. 5 . < 4. 7 ; 2.(1)7.01 (2)-1.41 (3)2.74 第 13 章整式的乘除 §13.1 幂的运算 (一) 一、1.C 二、1. 三、1.(1) 2.可实行 2.B 2. 6 ,8 (2) (3) (4) 3. 2 3.D 3. 9 (5) (6) 次运算 幂的运算( §13.1 幂的运算(二) 一、1.D 二、1. ,(2) 2.B 3.C 2. (3)2 3.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备课讲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 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或 ,交通运 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或 ,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 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习题

直角三角形 与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1. 三角形内角和 ____________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已学的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可以证明下面的推论和定理: (1)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2)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_______ 。 (4)有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_____ 是等边三角形。 (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____________ (6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 (7)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 三角形。 (8)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_ 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9)有__________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10)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______________ 。 (11)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例题1.已知△ ABC中,/ ABC=90 , CD± AB于D点,AD=?AC,且AD=2 厘米,求AB的长. 例题2.如图,D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上一点,DE I BC于E点, 1 BE=AC若BD=±厘米,DE+ BC=1厘米,试求/ B的大小. 2

配套练习答案(八年级数学上册)

配套练习答案(八年级数学上 册) 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1 1.略. 2.DE, ∠EDB ,∠E. 3.略. 4.B 5.C 6. AB=AC,BE=CD,AE=AD, ∠BAE= ∠CAD 7. AB ∥EF,BC∥ED. 8. (1)2a 2b;(2)2a 3b;(3) 当n 为偶数时,n2(a b); 当n 为奇数时,n-12a n 12b. 1.2 第 1 课时

1.D 2.C 3.(1)AD=AE;(2) ∠ADB= ∠AEC. 4. ∠1= ∠2 5. △ABC ≌△FDE(SAS) 6. AB ∥CD. 因为△ABO ≌△CDO(SAS). ∠A= ∠C. 7. BE=CD. 因为△ABE ≌△ACD(SAS).

第 2 课时 1.B 2.D 3.(1) ∠ADE= ∠ACB ;(2) ∠E= ∠B. 4. △ABD ≌△BAC(AAS) 5.(1) 相等,因为 △ABE≌△ CBD(ASA);(2)DF=EF, 因为△ ADF ≌△ CEF(ASA).6. 相等,因为△ABC ≌△ADC(AAS). 7.(1) △ ADC ≌△ AEB;(2)AC=AB,DC=EB,BD=EC; ∠ ABE= ∠ ACD, ∠BDO= ∠CEO,∠BOD= ∠COE. 第 3 课时 1.B 2.C 3.110 ° 4.BC 的中点.因为△ABD ≌△ ACD(SSS).5en. 正确.因为△DEH ≌△DFH(SSS). 6.全等.因为△ABD ≌△ACD(SSS). ∠BAF= ∠CAF. 7.相等,因为△ABO ≌△ACO(SSS). 1.3 第 1 课时

人教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A) 薄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羇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蚇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 D ?春风拂面蚁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肁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蚆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螇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肂D. —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 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蕿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蝿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袇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蒃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蒈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羆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袄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虿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芇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羁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莁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贝(()肆A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莂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S可知,物体的() 衿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聿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姓名: 班级: 等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8?南通)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3,4,5 B .2,3,4 C .4,6,7 D .5,11,12 2.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则△ABC 的面积为( ). A .84 B .24 C .24或84 D .84或24 3.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24,且AB ∶BC =5∶3,则AC 的长为( ). A .6 B .8 C .10 D .12 4.(2018?泸州)“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 ,较短直角边长为b .若ab =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9 B .6 C .4 D .3 5.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AB =17,BD =15,DC =6,则AC 的长为( ). A .11 B .10 C .9 D .8 6.若三角形三边长为a ,b ,c ,且满足等式(a +b )2-c 2=2ab ,则此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7.一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12,则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 ). A .6 B .8.5 C .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