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的发展

斜拉桥的发展
斜拉桥的发展

中国斜拉桥的发展状态和关键技术

摘要:斜拉桥的发展引用着多种现代的高新技术,得以桥梁在大跨度的桥梁施工中,得以精确度的保证以及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并且施工中必须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接下来对以上的问题作以叙述。

关键词:斜拉桥全球卫新定位系统防护措施施工重点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上部结构由索、梁、塔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从其力学特点看,属于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依靠斜拉索支撑梁跨,类似于多跨弹性支承梁,梁内弯矩与桥梁的跨度基本无关,而与拉索间距有关。斜拉桥开始于17世纪,现在斜拉桥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间,长度、跨度和持久性也在不断增加。

斜拉桥采用斜拉索来支撑主梁,使主梁变成多跨支撑连续梁,从而降低主梁高度、增大跨度。斜拉桥属于自锚结构体系,斜拉索对桥跨结构的主梁产生有利的压力,改善了主梁的受力状态。主要构造有基础、墩塔、主梁和拉索。其上的主梁是受弯构件,为多点弹性支撑,弯矩和挠度显著减小,斜拉索水平分力,提供对称的预应力,减缓主梁的压力。斜索是受拉构件,为主梁提供弹性支持,调整其索力、间距和数量,可调整桥梁内力分布及刚度,对斜拉索进行预张拉。

斜拉桥孔跨布置主要可分为双塔三跨式、独塔双跨式和多塔多跨式等三种形式。在特殊情况下,斜拉桥也可以布置成独塔单跨式或者混合式。

1、双塔三跨式

目前双塔三跨式最常用,形式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适用在跨越较大的河流、海口及海面比较近的工程中。以下为双塔三跨式的例子,如图一所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2008年5月1日启用。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此桥的特点为两侧都建有辅助墩,目的是为了缓和端锚索应力集中或减少边跨主梁弯矩,增大桥梁总体刚度。杭州湾大桥的钢管桩制作过程中,每个工序都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对焊缝百分之百进行超声波检查,还有部分的需要进行射线照相。其中T形和十字形的焊缝及近桩顶焊缝作为重点检查。焊缝不允许有咬边、焊缝未融合、未焊透的情况表面气孔、弧坑、夹渣等外观缺陷,这些都是对桩的焊接要求,而且在做这桥的设计时,还得考虑到一些外在因素,因为作为海上建筑,必须考虑到海上的海风很大,桥墩放下的时候会因为海风的吹动而摇晃,可能导致放置的位置不精确,所以得用到精密仪器测量和GPS 定位导航系统,这个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发使用在桥梁建筑上的科技技术使用。在建成的时候还得预防以后海上出现台风现象,因为美国就有桥在设计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风力和风速的影响,导致桥在风的作用下,产生摇晃,导致桥的倒塌。钢管桩的制作已经需要考虑到防腐的问题,而且也要考虑到在运输的时候,防止桩与周围的摩擦。而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这里利用的地方也比较多。像这里外海沉桩施工过程中,因为在海上的施工,所以在岸上看上去距离远,常规的经纬仪和全站仪测量定位很难达到设计的要求,所以只有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施

工过程中,一直使用着,这样才能在施工后才能保证规范要求。

图一

2、独塔双跨式

独塔双跨式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谷地和城市道路或较大河流的主航道。江苏通州世纪大桥位于江苏著名通航运河,南通第一运河——通吕运河上,如图二所示。该桥主桥采用双跨独斜拱塔双索面预应力斜拉桥,主桥主梁共分成17个标准节段,节段长度6米,采用挂蓝悬浇施工;锚跨采用支架现浇施工。塔为钢结构“拱形”索塔,塔高约62米,塔向岸跨倾斜15度,塔身为箱形截面,纵桥向为变宽,横桥向为椭圆线形。跨径组合为110+80米,主桥36、6米。像这种独塔双跨式的桥梁,从构造上,大概可以分为桥梁一边地锚式,这样的主要受力类似于悬索桥的边跨时的构造受力,像这种独塔双跨地锚式的斜拉桥的的跨度达不到很长的要求。还有另一种就是利用桥墩的受力,然后再两边拉钢绞线钢丝,拉在桥墩两侧,这样的受力比较均匀于桥墩的两侧,不过这种在施工的时候,像这种比较高的桥墩。必须考虑到在拉索时,因为一侧受力过大,而导致桥梁因为弯矩过大而导致桥梁垮塌。这种的建筑看着比较优美,但是在桥梁跨度小时用这种形式的属于为浪费材料,在跨度大的时候用这种的桥梁构造又是属于较为危险的建筑,在以后的维修和防护比较麻烦,所以想这种的桥梁在现实中比较少利用。

图二

3、无背索式

由无背索式让我突然得到一个想法,我们既然有无背索式,那么我们为何不将它使用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做设计,如今武汉长江大桥需要做一些改进,使得那么排水量大的船通过,那么我们可以在某一段作为截开点,在这个截开两侧分别使用无背索式,然后再加上现在的液压法在这两处,也就是在有大货船通过时,将一部分的桥梁直接通过液压的方式向上升起。但是这样的设计对桥墩的要求将会上升,以前建造的桥墩不知是否能够支撑得住这样设计的索塔所带来的压力,即使能够支撑得了,也不知道基础会不会因为压力的增大而导致不均匀的沉降。若像之前老师说的所有桥墩都增加几十米,那么所带来的影响会和前面所带来的影响相似处很多,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对武汉长江大桥所做一些小小的修改的话,也许用这种开启式的会比较方便,如果用的是悬索桥的话,那么太浪费材料了,而且稍微的修改只是部分,而悬索桥在跨度达到千米左右时,用此桥型比较合理的选择。

无背索式的桥梁构造例如长沙洪山大桥,如图三所示的洪山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竖琴式无背索斜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度超百米的混凝土斜塔桥。主梁采用的是钢箱梁,挑梁间距为4~5米,主塔倾角为58°,主跨206米,主塔桥面以上高度138米。主塔和主梁采用的是顶推法施工。由于不设背索,仅利用塔柱倾斜来平衡桥面恒载和活载,使结构的受力和设计变得十分特殊。为保证大桥的顺利施工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1、主梁采用独特的脊骨梁形式和特殊的加劲方式,并从理论、施工、美观上综合考虑了竖琴式斜拉桥合理布局的问题;2、对超长悬臂组合梁进行大吨位预压,以满足这种特殊结构的受力要求;3、采用独特的拉索锚固方式,确保全桥整体受力良好;4、采用人行道高出车行道的方案,使行人倍感安全和舒适,同时塔内设观光电梯,塔顶有观景台以俯瞰长沙城,真正体现了人性化设计概念。

图三

4、多塔多跨式

前面列举的桥梁中都不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桥,如今比较多出现的桥梁是多塔多跨式的桥梁,比如现在比较出名的米约大桥,如图四。这座桥超越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构想,比如桥墩的高度。这种高度的桥墩就像一根细长杆竖立在地上,假如在施工过程中,一不小心哪侧的力稍微过大,那么将会产生特别大的弯矩,如此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像这种高空施工作业,也是一件特别棘手的工程。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每施工一段距离,必须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纠正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偏差,从而保证桥梁在建成之时的精确度能够达到规范要求。在这桥上行车,站在大桥上向下俯瞰,桥底下是一望无际的云雾,整个大桥仿佛在云雾中横空出世,腾云驾雾,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另一世界。其总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再设计时着重考虑到风力的影响,特意将大桥桥面结构设计成三角形,以有效减少风阻。除了计算机模拟试验外,有关风力模拟户外试验从1997年就开始了,法国气象局专家甚至在图卢兹一带修建了一个人工山谷,然后向这个“山谷”灌水,水中夹杂了许多小颗粒,专家通过水流颗粒的变化模拟出塔恩河山谷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风向,从而对大桥各种建筑结构的比例不断进行修改。最终大桥的设计使其可以抵御时速250公里的大风。如下图四就是米约大桥建成后的成果。

图四

5、千米斜拉桥关键影响因素及稳定性的考虑

像这种跨度比较长的斜拉桥,在很多设计上需要着重考虑。比如千米以上大跨度斜拉桥各构件的内力、基础反力及动力响应均较大,合理选择结构的支承体系, 通过静、动力分析合理选择减、隔震支座及动力阻尼装置,选择合适的动力阻尼参数,可以减小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以及动力响应,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斜拉桥上部结构塔、梁、索为主要受力构件,合理的塔形可增大抗风稳定性、减小下部结构规模, 由于跨大、塔高,主塔锚固区施工难度大、受力复杂、定位困难,须对主塔锚固区细部构造进行比较研究,选择合理的锚固形式。主梁承受压力、弯矩、扭矩共同作用,在脉动风和地震作用下还要发生振动。须选择抗弯及抗扭刚度大,气动外形好的主梁结构。结合建桥条件,首先应考虑采用钢与混凝土混合梁的可能性,以平衡边、中跨荷载,消除边跨负反力,减小塔根弯矩对斜索在梁上的锚固细节应对比研究目前常用的钢锚拉板式、锚箱式及锚管式等构造方式,对细节进行有限元及试验研究。千米以上超大跨斜拉桥最长斜拉索将超过 500 m,斜索垂度效应明显,除承受恒、活载作用外,还承受较大风力。应对平行钢丝索及平行钢绞线斜索进行受力比较,对锚头细节进行研究,对超长索的减、隔震措施进行研究。主塔大型深水基础规模及施工难度均较大,须对沉井及桩基础进行受力及经济性比较,结合桥位处地质、水流以及冲刷等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另外,还必须对船舶撞击进行数模分析,对失控船舶漂移对桥梁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基础的船舶撞击力。对防撞设施进行研究,确保结构安全、耐久。

结构的静力稳定问题的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稳定为分支点失稳问题;第二类为极值点失稳问题。对于一类稳定的安全系数评价,在规范中有规定对于二类稳定的安全系数评价规范没有规定,国内有的科研单位采用边缘纤维屈服准则作为极限强度判别标准,以结构构件边缘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的荷载与实际荷载的比值作为稳定安全系数。斜拉桥的主塔和主梁都是压弯构件,千米级跨度的斜拉桥结构内力大,主塔高约300m,主梁长约2000m,主塔高耸以及主梁薄壁高强材料的运用,施工中主梁超大伸臂安装,使得稳定问题与强度问题同等重要。因此,必须对结构在独塔自立、最大单双伸臂、成桥状态等各控制工况在施工荷载、风力以及运营荷载作用下进行一类稳定分析。

6、结语

由以上各种桥梁的设计和施工等等,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斜拉桥在设计施工时,桥梁的跨度不断在扩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引用新的技术,很多以往的就技术在这种跨海或者高桥墩的设计时,引用以前的技术对这种的设计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距离或者高度的问题,在使用时会被环境的影响偏大,而且可能会在施工完后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新技术必须引进,新的想法设计必须出现,只要是不影响安全问题和不触及规范边缘问题的,在外国规范中都是可以允许的,所以米约大桥的出现是一种突破性的桥梁设计,这些桥梁都用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精确度,不至于在施工完成后会有出现桥梁偏移量过大的问题。跨度如此之大的桥梁,在设计时也应考虑到抗震的危害,因为现在地震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算是特别大的,很多桥就是忽略地震、风力等自然灾害而导致桥毁的严重后果。

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跨江跨海的千米级公路、铁路斜拉桥的建设将不断地提到议事日程,对千米级斜拉桥的结构受力行为和设计关键技术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就像苏通长江大桥的出现正是证实我国实力在不断提升,对规范的要求也是不断的提升,可以与国外的大多数桥梁争锋。

参考文献:

1、董军桥梁工程

2、孙建平矮塔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

3、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跨江大桥工程初步设计

4、几种常见形式斜拉桥的浅析及设计计算

5、斜拉桥的施工

6、斜拉桥的构造

7、百度文科斜拉桥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斜拉桥梁简介及发展趋势

大跨度桥梁——斜拉桥 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 班级:10-1班 姓名:卢雪东 学号:20101792

斜拉桥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索塔主要是承压,斜拉索受拉,梁体主要承受弯矩,外荷载主要由主梁和斜拉索承受,并由斜拉索将受力传递给索塔。 主梁由一根根拉索拉起,等于在梁内设置了许多支撑点,可以将其看作由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这种结构能够非常有效的减小梁体内弯矩,从而降低主梁的高度,减轻结构重量,节省建筑材料,有利于斜拉桥向大跨度方向发展。主梁常见的截面形式有:板式截面和箱形截面。主梁截面选取主要由斜拉索的布置形式和抗风稳定性情况所决定。板式截面的主梁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一般适用于双索面斜拉桥。箱形截面梁有抗弯、抗扭刚度大、收缩变形较小等特点,能适应许多不同形式的拉索布置,对悬臂施工非常有利,而且可以部分预制、部分现场浇筑,为施工方案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箱形截面主梁逐渐成为现代斜拉桥中经常采用的形式。另外,主梁按材料可以分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刚—混凝土组合梁、钢主梁和混合式梁斜拉桥相对悬索桥有较大的刚度,在抵抗风载、地震、竖向活载的作用方面有优势 斜拉桥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也是我国大跨径桥梁最流行的一种桥型。目前为止我国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斜拉桥共有30余座,仅次于德国、日本,而

居世界第三位。而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一。 按照交通功能分类根据桥梁建造的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路斜拉桥,铁路斜拉桥,人行斜拉桥,斜拉管道桥,斜拉渡槽等,有时在一座桥上这些功能是兼而有之的,如公铁两用桥,现在越来越多的斜拉桥都同时通行管道(输送水。液化气。电缆等);按照梁体材料分类有钢桥、混凝土桥、迭合梁桥。复合梁桥、组合梁桥;按照塔的数量分类有单塔、双塔、多塔;按照索面不知形式分类索的布置:面外——单面索、双面索、多面索、空间索,单索面应用较少,因为采用单索面是拉索对结构抗扭不起作用,主梁需要采用抗扭刚度大的截面。采用双索面时,拉索的轴力可以抵抗较大的扭矩,所以主梁可以采用抗扭刚度较小的截面,而且双索面对桥体抵抗风力扭振非常有利,因此双索面在大跨度斜拉桥中已经成为主要的形式;按照主梁和塔的连接形式分类有悬浮体系,半悬浮体系,塔梁固结体系,刚构体系等。 斜拉桥的主要特征据资料反映已存在于l 8世纪和l9世纪的设计中,所以这种结构体系并不是20世纪的发明,虽然我们将它发展起来,但这种结构体系的滥觞,我们应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很早就有原始的竹制斜拉桥,古埃及的海船上也出现过用绳索斜拉的工作天桥等等,这些结构中所具有的斜拉桥特征已明晰可见。 (二)斜拉桥的发展历史 斜拉桥的发展历史悠久,1617年,威尼斯建筑大师福斯图斯·费

桥梁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2.1桥梁设计的现状 2.1.1 梁式桥 1. 简支体系梁桥 实心板桥,空心板桥,T 梁桥,工字型梁桥, 箱型梁桥等 特点:受力简单;标准设计;预制吊装;20~50m;中小桥;引桥 组合式梁桥有两种型式: Ι形组合梁桥____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 箱形组合梁桥____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桥。 优点:显著减轻预制构件的重量,便于集中制造和运输吊装。 2. 简支变连续体系梁桥 T 梁桥,工字型梁桥, 箱型梁桥等 特点:先简支(预制吊装),后连续;连续体系受力;预应力20~50m;中小桥;引桥3. 连续梁桥 箱型截面,连续体系受力,支座 20~30m:普通钢筋混凝土,中小桥;引桥;高架桥; 立交桥;支架现浇较多 40~60m:预应力混凝土,大中桥;次主桥; 等截面,顶推施工 >60m: 大桥,特大桥;变截面, 悬臂施工(现浇或拼装) 4. 刚构桥 门式刚架桥 T 型刚构桥(带挂孔的或不带挂孔的) 连续刚构桥 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桥 斜腿刚构桥 刚构桥特点: 箱型截面,连续体系受力, 墩梁刚接(不需支座) >60m,大桥,特大桥;变截面, 悬臂施工(现浇或拼装)-不需体系转换 2.1.2 拱桥 简单体系拱桥(上承式拱) 组合体系拱桥(中承式拱、下承式拱、系杆拱等) 1. 石拱桥 我国现存的石拱桥最早已有1500多年历史, 常用跨度:8~60m;

1991年,120m,湖南凤凰县乌巢河桥 2001年,146m, 山西晋城丹河大桥, 世界最大跨度。 2. 混凝土拱桥 分箱形拱、肋拱、桁架拱 常用跨度:30~200m 世界已建成跨径超过240M拱桥共15座,中国4座 跨径大于300m的拱桥共5座,中国占3座 1997年,重庆万县长江大桥(主跨420m),为世界最大跨度。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混凝土箱形拱:以钢管混凝土作为劲性骨架,再外包混凝土形成箱形拱,是修建大跨径拱桥十分好的构思,除了方便施工外,还避免了钢管防护问题。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钢管混凝土是一种钢-混凝土复合材料具有支架、模板二大作用,自架设能力强极限状态下发挥套箍作用,极限承载能力高常用跨度:100~300m。 4. 钢拱桥 ?适用于大跨径 ?我国钢拱桥修建正在较快增加 2.1.3 斜拉桥 特点:组合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 200~800m的跨径范围内占据着优势 由于拉索的自锚特性而不需要悬索桥那样巨大锚碇 在800~1100m的跨径范围内,斜拉桥也扮演重要角色 1600m跨径都是可行的 斜拉桥主要由主梁、索塔和斜拉索三大部分成: 主梁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或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 索塔-采用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或钢结构;大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 斜拉索-则采用高强材料(高强钢丝或钢绞线)制成。 2.1.4 悬索桥 世界已建成跨径大于1000米的悬索桥17座;日本于1998年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明石海峡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座丰碑。 特点:悬索桥是特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之一 受力明确,造型优美,规模宏伟,“桥梁皇后” 跨径大于800m的桥梁,悬索桥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400~800m也有可比性 抗风稳定性问题突出 2.2桥梁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材料、机械、设备工业相应发展,这为我国修建大跨径斜拉桥和悬索桥提供了有力保障。再加上广大桥梁建设者的精心设计和施工,使我国建桥水平已跃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以下是桥梁发展得趋势: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 维果斯基 ?第一种观点 “无关论” ?第二种观点 “同一论” ?第三种观点 “折中论” ?作用 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目录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1 基本含义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 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 2 分歧意见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斜拉桥发展历史及未来方向

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计算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桥梁的受力特点的不同以及不同桥梁计算时使用的不同的理论。梁桥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桁架梁。实腹梁构造简单,制造、架设和维修均较方便,广泛用于中、小跨度桥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桁架梁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材料能充分利用,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多用于建造大跨度桥梁。拱桥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拱桥是向上凸起的曲面,其最大主应力沿拱桥曲面作用,沿拱桥垂直方向的最小主应力为零。悬索桥既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活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斜拉桥,斜拉桥是由主梁、索塔和斜拉索三大部分组成,主梁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钢和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或钢结构,索塔主要采用混凝土结构,斜拉索采用高强材料的钢丝或钢绞线制成。它的主要优点有在各个支点支承的作用下跨中弯矩大大减小,而且由于结构自重较轻,既节省了结构材料,又能大幅地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此外,斜拉索轴力产生的水平分力对主梁施加了预应力,从而可以增强主梁的抗裂能力,节约主梁中预应力钢材的用钢量。斜拉桥和梁桥和拱桥相比有着跨越能力大的优

势。而与悬索桥相比在300-1000米跨度又有经济性的优势。同时外形对称美观更兼线条纤秀,构造简洁,造型优美。符合桥梁美学的要求。适合在跨度为300-1000米的桥梁使用。 斜拉桥的发展其实进行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在国外1784年德国人勒舍尔建造了一座跨径为32米的木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斜拉桥。1821年法国建筑师叶帕特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他构想用锻铁拉杆将梁吊到相当高的桥塔上,拉索扇形布置,所有拉索都锚固于桥塔顶部。1855年美国工程师罗伯林在尼亚加拉河上,建成了跨径达250米的公铁两用桥。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悬索体系和拉索体系的成功组合。1949年,德国著名的桥梁工程师迪辛格尔发表了他对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斜拉桥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德国莱昂哈特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现代化斜拉桥――德国杜塞尔多夫跨越莱茵河的大桥。1953年迪辛格尔与德国承包商德玛格公司,承建了瑞典的斯特罗姆松德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斜拉桥。从此斜拉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其特征是拉索为稀索体系,钢或混凝土梁体,以受弯为主;第二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其特征是拉索逐步采用密索体系,并可以换索,钢和混凝土梁以受压为主,截面减小;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拉索普遍采用密索体系,可以换索,梁体结构出现组合式、混合式、钢管混凝土等新的形式。相应地梁向轻型化发展,梁高减小,梁面也出现了肋板式、板式等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仅供借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正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的施加影响的发展区。而教学正是把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该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结构。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进自己思考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最近发展区”。[2]故此,课程也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最近发展区,创造可教学时刻 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保守的、落后的,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若超越了“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简称ZPD),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使用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度或在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可将之看做智力概念的一种不同说法。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学习者(成人/儿童、指导者/被指导者、样本/观察者、专家/新手、教师/学徒)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习者无法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行动的观点,即主张那些有更多知识和更熟练技能的人,与那些懂得的较少的人分享知识与技能,从而共同完成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就促成了认知的发展,当学习者将这种由文化作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认知的发展就产生了。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大量有人指导的参与活动;然而学生既不是从这种交互作用中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也不一定必须要自动化地或精确地进行反应。学习者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思想。根据格式塔的学说,学习常常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反映为一个知识逐渐增加的过程。

斜拉桥的分类

斜拉桥的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总体布置主要有跨径布置、拉索及主梁的布置、索塔高度与布置。 一、跨径布置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 (1)双塔三跨式。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跨径布置方式。下面是立面图与其荷载作用不同位置时发生的索塔与主梁的形变。 (2)独塔双跨式。这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跨径布置,但由于它的主孔跨径一般比双塔三跨式的小,故特别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谷地及作为跨线桥,或用于跨越较大河流的主航道部分,也可用主跨跨越河流,索塔及边跨布置在河流一岸的方式。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立面图 (3)多塔多跨式。多塔多跨式斜拉桥适用于需要多个大通航孔的大江大河、宽阔湖泊或海峡上,但这种结构一般采用较少,主要原因是中间塔顶没有端锚索来有效地限制它的变位,使结构柔性及变形增大,整体刚度差。 多塔多跨式斜拉桥示意图 二、拉索的布置,拉索的布置分为空间上的布置与索面内的布置。 (1)拉索索面在空间可布置成单索面和双索面,而双索面又可分为竖直双索面和倾斜双索面。

单索面斜拉桥(临海大桥) 竖直双索面斜拉桥

倾斜双索面斜拉桥 (2)拉索在索面内的布置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辐射形、竖琴形及扇形。 辐射形:拉索与水平面的平均交角较大,拉索的垂直分力较大,故拉索的用量最省。由于在拉索的水平分力在塔顶基本平衡,故索塔的弯矩较小,索塔高度也较小,但由于拉索都固定在塔顶,所以塔顶的结构复杂,集中应力现象突出,给施工和养护带来困难。 竖琴形:所有拉索的倾角完全相同,且拉索与索塔的锚固点分散布置,使拉索与索塔、拉索与主梁的连接构造简单,易于处理。竖琴形布置拉索加强了索塔的顺桥向刚度,对减少索塔的弯矩和提高索塔的稳定性都有利。但是其拉索的倾角与水平方向的交角较小故所需的拉索数量大,布置密集,一般都用于中小跨径的斜拉桥中。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幼儿最近发展区是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础。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身水平,切记过高,幼儿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或设计过低,幼儿活动时失去挑战乐趣,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我们应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等,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目标,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例如: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小蚂蚁与西瓜船 【设计意图】吃西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经常体验的事情,但是吃剩的西瓜皮,能干些什么呢?鉴于小班幼儿的形象思维特点,以

小蚂蚁与西瓜皮为主线,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并让活动内容层层展开。幼儿在这一活动中,通过看看、说说、玩玩的多种感官体验,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西瓜皮展开想象,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及想象空间。 【活动准备】 课件:西瓜皮、西瓜皮当伞、西瓜皮当小船、西瓜皮当房子、西瓜皮当水缸 幼儿用材料:牙签、积木、橡皮泥、即时贴、瓶盖、毛线绳等、吃剩的西瓜皮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故事法导入(看课件)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草地上躺着一块西瓜皮。)这是什么?(西瓜皮)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半球形、绿色的) 二、(继续看课件)这个时候,谁来了?(小蚂蚁) 小蚂蚁高高兴兴地跳进西瓜皮里,大声叫起来:“哦,我可以用它干好多好多事情了!”谁能猜一猜,小蚂蚁可以用西瓜皮干什么呢?(互相说、个别说) 三、小蚂蚁是怎么做的呢?(看课件)

我国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关键词

目录

我国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言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处于落后时期,桥梁工程方面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 一般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中、小桥、立交桥,形式多样,实用效果不断提高,跨越大江(河)、海峡(湾)的超大桥梁建设也相继修建,为公路运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服务。随着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的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快捷、高精度的计算分析手段,我国广大的桥梁工程师和工作者,不断推进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

1 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 1.1 古代桥梁的发展 1.1.1 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 中国最早的桥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有独木桥和数根圆木组成的木梁桥,此为中国桥梁的雏形,进入周朝,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1.1.2 初步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进入秦汉后,建筑材料的丰富化使得以砖石结构为主体的拱结构出现。进入东汉末期,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1.1.3 辉煌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了两晋到宋朝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名桥。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 1.1.4 饱和阶段 进入元朝以后,古代桥梁发展几乎没有多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没有涌现出更多的名桥,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1.2 近代桥梁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可以这么说,这一时期的中国桥梁发展已经进入停滞时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由当时旧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引起,没有及时吸收当时桥梁建造的先进理念和主流思想,导致技术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需求,恶性循环加剧,桥梁发展止步不前。 1.3 交流学习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最好的选择。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各省的

斜拉桥的发展

中国斜拉桥的发展状态和关键技术 摘要:斜拉桥的发展引用着多种现代的高新技术,得以桥梁在大跨度的桥梁施工中,得以精确度的保证以及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并且施工中必须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接下来对以上的问题作以叙述。 关键词:斜拉桥全球卫新定位系统防护措施施工重点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上部结构由索、梁、塔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从其力学特点看,属于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依靠斜拉索支撑梁跨,类似于多跨弹性支承梁,梁内弯矩与桥梁的跨度基本无关,而与拉索间距有关。斜拉桥开始于17世纪,现在斜拉桥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间,长度、跨度和持久性也在不断增加。 斜拉桥采用斜拉索来支撑主梁,使主梁变成多跨支撑连续梁,从而降低主梁高度、增大跨度。斜拉桥属于自锚结构体系,斜拉索对桥跨结构的主梁产生有利的压力,改善了主梁的受力状态。主要构造有基础、墩塔、主梁和拉索。其上的主梁是受弯构件,为多点弹性支撑,弯矩和挠度显著减小,斜拉索水平分力,提供对称的预应力,减缓主梁的压力。斜索是受拉构件,为主梁提供弹性支持,调整其索力、间距和数量,可调整桥梁内力分布及刚度,对斜拉索进行预张拉。 斜拉桥孔跨布置主要可分为双塔三跨式、独塔双跨式和多塔多跨式等三种形式。在特殊情况下,斜拉桥也可以布置成独塔单跨式或者混合式。 1、双塔三跨式 目前双塔三跨式最常用,形式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适用在跨越较大的河流、海口及海面比较近的工程中。以下为双塔三跨式的例子,如图一所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2008年5月1日启用。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此桥的特点为两侧都建有辅助墩,目的是为了缓和端锚索应力集中或减少边跨主梁弯矩,增大桥梁总体刚度。杭州湾大桥的钢管桩制作过程中,每个工序都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对焊缝百分之百进行超声波检查,还有部分的需要进行射线照相。其中T形和十字形的焊缝及近桩顶焊缝作为重点检查。焊缝不允许有咬边、焊缝未融合、未焊透的情况表面气孔、弧坑、夹渣等外观缺陷,这些都是对桩的焊接要求,而且在做这桥的设计时,还得考虑到一些外在因素,因为作为海上建筑,必须考虑到海上的海风很大,桥墩放下的时候会因为海风的吹动而摇晃,可能导致放置的位置不精确,所以得用到精密仪器测量和GPS 定位导航系统,这个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发使用在桥梁建筑上的科技技术使用。在建成的时候还得预防以后海上出现台风现象,因为美国就有桥在设计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风力和风速的影响,导致桥在风的作用下,产生摇晃,导致桥的倒塌。钢管桩的制作已经需要考虑到防腐的问题,而且也要考虑到在运输的时候,防止桩与周围的摩擦。而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这里利用的地方也比较多。像这里外海沉桩施工过程中,因为在海上的施工,所以在岸上看上去距离远,常规的经纬仪和全站仪测量定位很难达到设计的要求,所以只有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施

最近发展区论文发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摘要:“最近发展区”也被称为“潜在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是整个高考卷中分值最高的部分,所以在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分和定位学生的当前实际水平进而通过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提高学生的潜能。关键词:最近发展区,高中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一、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题测试比重在高中阶段占了很大比重,当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和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能注意到学生们的答案而没有发现学生们为什么阅读水平上不去,即使学生们努力了成绩提高的也不会很明显。如果教师能把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俄罗斯心里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发现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仅仅通过测试就确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至少应该把儿童的发展确定为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就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就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儿童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第二个水平就是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教师或者父母或者同伴的引导和帮助儿童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就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的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事实上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可以通过教师,朋友的指导达到一个更高的潜在水平。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和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

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我国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言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处于落后时期,桥梁工程方面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 一般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中、小桥、立交桥,形式多样,实用效果不断提高,跨越大江(河)、海峡(湾)的超大桥梁建设也相继修建,为公路运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服务。随着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的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快捷、高精度的计算分析手段,我国广大的桥梁工程师和工作者,不断推进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

1 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 1.1 古代桥梁的发展 1.1.1 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 中国最早的桥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有独木桥和数根圆木组成的木梁桥,此为中国桥梁的雏形,进入周朝,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1.1.2 初步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进入秦汉后,建筑材料的丰富化使得以砖石结构为主体的拱结构出现。进入东汉末期,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1.1.3 辉煌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了两晋到宋朝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名桥。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 1.1.4 饱和阶段 进入元朝以后,古代桥梁发展几乎没有多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没有涌现出更多的名桥,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1.2 近代桥梁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可以这么说,这一时期的中国桥梁发展已经进入停滞时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由当时旧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引起,没有及时吸收当时桥梁建造的先进理念和主流思想,导致技术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需求,恶性循环加剧,桥梁发展止步不前。 1.3 交流学习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最好的选择。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各省的

斜拉桥发展史及现状综述

从斜拉桥看桥梁技术的发展 姓名:马哲昊 班级:1403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号:143085213086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斜拉桥的发展历史,综述了现今斜拉桥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和布置形式及其经济效益,并简述了其中的桥梁技术,对今后斜拉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斜拉桥;发展史;现状;展望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recent decades history of Cable-stayed bridge.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he structure of cable-stayed bridge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ntroduced the technology of it.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Cable-stayed bridge; Review; Looking forward to

1.斜拉桥的发展 1.1 斜拉桥的历史 斜拉桥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桥型结构。早在数百年前,斜拉桥的设想和实践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在亚洲的老挝,爪哇都发现过用藤条和竹子架设的斜拉结构人行桥。在古代,世界各地也都出现过通行人、马等轻型荷载的斜拉结构桥梁在 18 世纪,德国人就曾提出过木质斜张桥的方案,1817 年英国架成了一座跨径为 34m 的人行木质斜张桥,该桥的桥塔采用铸铁制造,拉索则采用了钢丝。以后在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一些斜拉桥,如 1824 年,英国在 Nienburg 修建了一座跨径为 78m 的斜拉桥,拉索采用了铁链条和铸铁杆,后来由于承载能力不足而垮塌。1818 年,英国一座跨越特威德河的人行桥也毁于风振。现在看来,这些桥梁的垮塌主要是由于当时工业水平的限制、对斜拉桥这样高次超静定结构体系缺乏理论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桥梁结构构造存在缺陷。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大跨径斜拉桥诞生于 1955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Dischinger 在瑞典设计建成了 Stromsund 桥。该桥主跨 182.6m,全桥采用斜拉式结构,主梁为钢板梁,中间用横梁连接,双塔式,每塔只用了两对高强钢丝拉索,梁上索距 35m 左右,梁高 3.25m 为跨径的 1/56,塔高 28m 为跨径的 1/6.5。这座桥在现代的观点来看虽然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桥面采用的分离的混凝土梁,索塔的造型缺乏美感等,但在桥梁结构上却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桥梁体系,且这种桥梁结构拥有着诸多优点: ①用少量拉索取代了深水桥墩,不但节省了费用、降低了施工难度,而且有效的提高了桥梁的跨越能力,利于通航和排洪。 ②拉索作为主梁的中间弹性支承,使得在桥梁跨径增大的同时,主梁的梁高却可以减小,从而使主梁本身以梁以及段引桥的造价得以降低。 ③拉索自锚固于主梁上,梁身能够得到免费的预压应力,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对于中等跨径桥梁是有利的,和悬索桥相比还可以节省庞大而昂贵的地锚。 ④拉索和索塔、主梁组成了多个三角形结构,稳定性高,刚度大。静、动力性能都良好。 ⑤整体结构新颖,造型美观。 斜拉桥这种新桥型的的出现,以其先进的技术,经济的造价、美观的外形,很快的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推广,从Stromsund 桥建成后的第二年起,诸多有名的斜拉桥相继诞生,且发展的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就能完一座斜拉桥的修建。早期的斜拉桥结构大多采用当时盛行的轻型钢结构正交异性桥面板,各桥不仅在形式上不尽相同,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浅析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浅析徐灯飞夏德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庄晴(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斜拉桥在近些年发展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斜拉桥在结构、布置、选材和审美方面,以及简单介绍了斜拉桥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建设方面遇到的难题及采取的必要措施。斜拉桥因为结构和审美上优势,以及大量的建设尝试和研究,斜拉桥以后势必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斜拉桥;布置形式;桥梁结构体系;斜拉桥审美 一.我国斜拉桥建设取得的成就 自1979年建成的第一座斜拉桥——主跨只有76米云阳桥以来,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现今我国斜拉桥无论是在规模和跨度方面,还是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跨度最大的国家。2008年建成的苏通大桥全长1088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建设条件极为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世界级的大跨度斜拉桥还有:2005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三桥,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2009年香港建成的双塔斜拉桥昂船洲大桥,主跨长1018米,为世界第二长;2010年建成的鄂东长江大桥,主桥主跨为926米,位居混合梁斜拉桥世界第二位等等...... 我国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也已经跨入世界的先进行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斜拉索制造工艺实现了专业化和工厂化及防护技术不断完善;(2)斜拉桥的施工技术逐步完善;(3)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计算和施工过程控制等。目前我国的斜拉桥正在向新型结构、大跨度、轻质和美观等方向发展,以更好的适应交通、经济、环境和安全的要求。 二.斜拉桥整体结构特点 斜拉桥又称为斜张桥,是用许多拉索将主梁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组合受力体系的桥梁,其主体结构由斜拉索、索塔、主梁组成。在斜拉桥结构体系中,索塔主要是承压,斜拉索受拉,梁体主要承受弯矩,外荷载主要由主梁和斜拉索承受,并由斜拉索将受力传递给索塔。主梁由一根根拉索拉起,等于在梁内设置了许多支撑点,可以将其看作由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这种结构能够非常有效的减小梁体内弯矩,从而降低主梁的高度,减轻结构重量,节省建筑材料,有利于斜拉桥向大跨度方向发展。斜拉桥相对悬索桥有较大的刚度,在抵抗风载、地震、竖向活载的作用方面有优势。三.斜拉桥的布置: 1.斜拉桥整体布置: 常见的布置形式有:独塔双跨式、双塔三跨式和多塔多跨式。(1)相对于双塔三跨式,独塔双跨式斜拉桥主跨径较小,而且常采用双跨不等的非对称形式,使结构整体受轴向力为主,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这种布置形式在跨越中小河流和城市通道中较常用;(2)斜拉桥布置成双塔三跨式时,具有较大的主跨径,并便于通航、简化计算、方便施工,因此在大跨度桥中最为常见,适用于跨越海峡和宽度较大的河流、峡谷等。双塔三跨桥一般布置成对称结构,而且要调整好边跨和主跨的比例,这对于审美和控制整体刚度及拉索应力有很大非常有利;(3)多塔多跨式斜拉桥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因为这种形式的桥中间塔顶处没有端锚索来有效的限制其变位,采用多塔多跨式会使结构的柔性增大,对抗风不利。 2.索塔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道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同时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引导,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这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面进行学前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是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效办法。 1、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两个处于同一独立行为水平的儿童,可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这是因为他们的帮助行为水平是不同的。例如,有一次在观察小班刚入园不久的孩子时,有两个孩子玩滑梯,他们俩都不敢从滑梯的高处滑下来,他们两个都坐在滑梯的上面发呆。当我伸出手来帮助他们时,一个幼儿还是坐在滑梯上不动,表情紧张,另一个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却能轻松地滑下来了。这个例子说明,这两个孩子的帮助行为水平

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必须承认幼儿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现有发展水平”的高低,然后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方法来指导幼儿的学习,满足孩子们不同的需要。既要关心心目中的好孩子,更要关心所谓的“差生”,这样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贯彻。 2、利用“支架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维果茨基认为,“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或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由此看出,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实施教学时,教师能否适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恰当的帮助或引导,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和帮助孩子的发展,针对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提供有效地纠正方法,为孩子提供一个有效地支架式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例如,有一次,我的孩子在进行涂色练习时,我给她买了一本动物涂色的书,最初我拿着她的手,和她一起涂色。以后,我逐渐减少对她的帮助,在她涂色时,我在一边给她一些引导和鼓励,最后让她自己独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