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自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意义和作用

《地球自转》是中图版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运动的第一课时,此时学生

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和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等知识。本节课主要内容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从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是地球从静到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地球公转及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基本方法。

(2).运用地球仪说出地球自转的转动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选”、“转”、“绘”、“练”、“思”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理课程标准

1、提出---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实验等。

2、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指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做中会”。

(二)学情分析

1. 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简单了解,但知识零散的,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不足。

2、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敢说敢做,好表现。

(三)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运用学案、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理工具作为教学手段,辅助师生间交流讨论

(五)、学法指导和实施途径

1、通过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地理工具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创设真实地参与情境,突破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障碍。

2、通过总结演示自转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绘制自转示意图,解决学生认知的偏差。

3、通过练习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通过对自转地理现象的拓展进一步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1、新课导入

问题----“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们信吗?为什么?

2、自选工具

设疑---出现昼夜现象的条件

3、一转地球仪

合探---观察归纳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说明产生的地理现象

4、二转地球仪

引探----总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绘制示意图

再探---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理概念

6、课堂练习

提升----突出重点难点

7、思考

拓展----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球将会发生什么?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们信吗?为什么?

揭示课题

地球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

设问: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

通过实验来演示地球自转。

2.学生自选工具

设疑---出现昼夜现象的条件

3.一转地球(两名学生演示)

探究;地球公转的特点及产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板书

出示图片;你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活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二转地球仪(两名学生演示)

引探: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回答并完成学案

5.绘制自转示意图

(1)、要求:画出地球自转转动中心、方向,赤道,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并标注其名称。

(2)、评价并找错

6、课堂练习

你选对了吗?

7、知识拓展

思考想象: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动,地球将会发生什么?

8、板书设计

9、学习效果评价

主要采用观察评价方法和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方法

a.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活动的表现

如:口头表达,动手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等级评价等。

b.观察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归纳、分析、掌握与运用情况进行等级评价。

2、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评价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及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

四、教学反思

1、教学特色

1、创设真实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2、本课设计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体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3、通过知识拓展建立了初高中的联系,培养学生想象力,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教学不足

课程内容应补充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传方向为顺时针,但这部分内容我打算重组到初二讲极地地区时完成。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本着新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要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和地球仪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晨昏线的含义,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了解形成原因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⑶情感和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通过学习昼夜更替和时差,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规律 4、教学难点:解释时差现象。我所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很少出远门,体会不到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由于本节内容在高中是重点,本节只是了解,练习较少,理解和掌握起来较难,所以定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归纳总结法 3、图例导析法 4、讲练结合法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演示法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的争论。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你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引出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呢?请学生上来表演(再用课件观察地球的自转视频)为了更好地感知地球的自转,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 [活动一]地球自转实验。(小组合作) 1、利用蜡烛火焰模拟太阳,再利用火柴杆和橡皮泥制作一个十字方向标,再将小红旗插在垂直方向标的平面上。并利用橡皮泥把方向标和小红旗粘在上海附近的经纬线的交叉点上,使方向标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 2、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红旗与蜡烛火焰之间的方位变化以及蜡烛发出的光线相对于小红旗的照射方向。 [总结]:一天之内,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到自转。 [过渡]:很多同学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梦想,象杨利伟一样遨游太空为国争光,在太空中俯看我们的家园——地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太空中不同角度观察地球,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课件观察]:正上方——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过渡]: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可以在黄金时间看更多的赛事,而美国纽约的市民要看我们白天开设的项目的现场直播,却要半夜起来,你能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引导学生回答) [活动二]: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用作图验证,当太阳照射时,地球的一半地方处于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于暗的半球。 [问]:宇宙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只要学生回答出太阳是自身发光,无昼夜现象就可以了) [追问]:地球上的昼夜为什么会交替?(地球的自转) [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介绍,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优秀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能力。(重点) 2.多角度观察地球自转,归纳总结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特点,逐步培养并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难点)3?利用手电作太阳,通过学生演示、观察、讨论,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变化的现象。(重点) 4?能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建 构 知 识 网 络 加深理解地 球自转和昼 夜更 替现象。 总结全节, 引导学生 对所学知 识系统化, 达 标 训 练 培养学生 能 力。 通过训练 巩固所学 知识请你认真读题,相信你能顺利完成。 1.下面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达 标 训 练 题 ) 2.地球自转的现象是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12小时 B、24小时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4 ?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C、1年 D、36小时 )

名校名师推荐 A、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5.图中A、B两地昼夜情况是:A是(昼或夜)半球, B是(昼或夜)半球, 随地球自转12小时后, A地将进入, B地将进入。 (多媒体展示课后思考问题)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事直播,为什么多在我们下午才观看到?通过课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世界各地存在时间的差异,利于下节学习。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1 (1)

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2、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一个。 给全班学生准备:“傅科摆”的资料。南北流向的河流冲刷河岸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二、认识摆的特点 1、指导学生做摆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做实验的注意事项:底盘平稳缓慢的转动,减少其他外力对摆摆动方向的影响,做好观察记录等。 2、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 三、认识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1、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 2、提问:“傅科摆”是怎样一种特殊的摆?同学们认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摆线长,摆动时间长;摆锤重,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 3、“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北半球的实验:摆是顺时针方向偏转;南半球的实验:摆是逆时针方向偏转。) 为什么说人们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摆的偏转,恰好证明了地面的刻度盘----也就是地球,发生了旋转。 4、拓展 资料拓展:向学生介绍南北向的河流冲刷河岸的资料 5、小结。 三、板书设计 摆的实验: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线长,摆动时间长 摆锤重,防止气流等外力对实验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 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 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 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 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 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 运动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教案设计

地球的自转*
(说课) 黄仕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 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 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b5E2RGbCAP
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 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 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p1EanqFDPw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DXDiTa9E3d 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 会。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 学模式。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 (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 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 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TCrpUDGiT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利 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 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二是情境法。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 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 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5PCzVD7HxA

本课例获 2000 年汕头市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课比赛地理组一等奖。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自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意义和作用 《地球自转》是中图版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运动的第一课时,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和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等知识。本节课主要内容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从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是地球从静到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地球公转及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基本方法。 (2).运用地球仪说出地球自转的转动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选”、“转”、“绘”、“练”、“思”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理课程标准 1、提出---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实验等。 2、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 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指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做中会”。 (二)学情分析 1. 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对 地理知识有一定简单了解,但知识零散的,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 不足。 2、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敢说敢做,好表现。 (三)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运用学案、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理工具作为教学手段,辅助师生间交流讨论 (五)、学法指导和实施途径 1、通过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地理工具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创设真实地参与情境,突破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障碍。 2、通过总结演示自转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绘制自转示意图,解决 学生认知的偏差。 3、通过练习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通过对自转地理现象的拓展进一步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1、新课导入 问题----“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们信吗?为什么? 2、自选工具 设疑---出现昼夜现象的条件 3、一转地球仪 合探---观察归纳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说明产生的地理现象 4、二转地球仪 引探----总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绘制示意图 再探---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理概念 6、课堂练习 提升----突出重点难点 7、思考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本节主要讲授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等。这是继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后,从太阳系的角度理解地球。在科学教材中的天文与地理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 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①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在前面的课程中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认识了地球仪,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更喜欢直观感觉,仍需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而且活动时间要合理,避免七年级的学生分散注意力。 五、学法指导 ①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②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方向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教学设计的原则 运用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实验及电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功能,扩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化解教学重难点。如:活动一地球的自转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验,直观、感性的体会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三通过视频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明确其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具准备:地球仪,橡皮泥,火柴杆,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的争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你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付百泉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

地球的运动_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运动_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xxx 时间xxx 教学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意义(一)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产生及规律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识别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答案方向――自西向东(正视地球);逆时针(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或顺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地球)。 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24小时(太阳日) 地球作为天体的属性。

答案是行星,不发光、不透明的球状天体 三、开始新课 (一)昼夜交替 (学生看课件图像,说出所能看到的景象。) 昼夜的产生不发光、不透明的球状天体, 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一个圈。 (1)晨昏线的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永远平分赤道。 (2)晨昏线判读

判读技巧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线是晨线,由昼入夜的线是昏线。或东侧为昼,西侧为夜的线是晨线,东侧为夜,西侧为昼的线是昏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仰角 太阳高度角的范围0°≤h ≥90° 直射点太阳高度h=9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h=0° 用太阳高度表示昼夜情况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昼夜交替

《证明地球在自转》说课稿

《证明地球在自转》说课稿 《证明地球在自转》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简析 《地球的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地球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 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 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转与公转。 《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 运动》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学生探索提出了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 假说,了解“地心说”、“日心说”后,亲历“摆的特点”的研究、认识以及对傅科摆的理解,从而认识地球在自转,最后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再解释。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在后面进一步探索地球运动知识的重要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和其它各种渠道,大多都已经知道地球在 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知道的学生可能就很少了。通过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 的运动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在前两课学生探索提出了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四种假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就能对四种假说的前概念作进一 步的取舍和修改。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 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1.探究并掌握“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这一科学概念。 2.在认识“摆的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傅科摆”的原理,通过“傅科摆”认识傅科是如何向世人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3.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球的自转 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 学重点应该是“摆的特点的探究”;难点是对“傅科摆的原理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 一个带绳的摆锤、一个支架,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以及“傅科摆”的阅读资料和相关教学课件等。 四、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的基本的科学概念,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要使学 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 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 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 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

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 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 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 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 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 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 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2.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3.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1

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

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二是情境法。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㈠、地球自转的特点 1.方向

小学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五下)说课稿教程文件

小学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五下)说课 稿

《证明地球在自转》说课稿 三台县北坝小学林大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本单元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通过上单元的学习研究,学生已经对“摆的特点”有了了解,从而为理解“傅科摆”原理,搜集和分析更多地球自转的证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很少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和网络,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现象。但让学生说一说地球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困难了。我将利用学生这些认知基础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转现象的探究兴

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研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特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理解“傅科摆”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 科学探究: 让学生模拟傅科摆实验,理解傅科是如何向世人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摆的特点描述”;难点是对“傅科摆的原理分析”。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以及“傅科摆”的阅读资料和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同时在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地球的自转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地球自转的说课稿

§2.1认识地球 第五课时地球自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临高中学地理组的王晓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五课时——“地球自转”。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分析说明。 一、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即研究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而本节课主要讲解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此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在学习了前面“地球的形状”和“地球有多大”和“地球仪”内容之后编排的。其内容会将带学生近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知道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且地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和地球运动有关。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先大致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后,再一步学习地球的地理意义,为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观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②学会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掌握地球运动的形式与特点。 ②灵活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现象,说明昼夜交替和时差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绘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球自转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讲授新课 师: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会来了。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从古至今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循环出现。你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自转。(板书:地球的自转)(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去探究发现。) 第一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是怎样自转的? 我们这里准备的有地球仪,大家先自己模拟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时间1分钟。注意:找2-3名同学上台来进行展示,并且让大家点评谁的演示是正确的。 然后老师进行正确的地球自转演示。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问题的解答。当一个问题被解决时,应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加深印象,再次练习。) 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如果仅考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空间位置可以看做是固定不动的。因此我们在展示自转时应该把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同时自西向东轻轻转动地球仪。 师:大家现在和我一起拿起手中的地球仪,来熟悉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说课稿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教育科学系10级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龙婉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说课的流程是: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湘教版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将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本课内容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自然现象、构建地理模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本教材的其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内容包含的地球知识,会在以后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 1、知识基础上,他们在知识上有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2、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表,能够说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各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说课稿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