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服饰文化小报

英国服饰文化小报
英国服饰文化小报

英伦服饰文化小报

小记者陈思怡

英国服饰,之于欧陆的关系,其实犹

如日本服饰之于亚陆的关系。英国的服饰

本来就是欧洲服饰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

位置、政治策略的关系,受欧洲大陆服装

风格的影响是渐进性质的,也就是说,是

和而不同的。

等级森严的漫漫中世纪服饰

在欧洲那个漫长的中世纪里,基督教

对整个欧洲的绝对统治,深深影响着文艺

乃至服饰。常服以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

主,色彩素淡,颜色尚黑、灰、白三色。中世纪英国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服装上的影响。

滞后的文艺复兴时代服饰

16 世纪,由于新航路发现后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 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从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画像来看,此时英国皇室的着装不仅富贵华丽,而且透露出享乐主义的萌芽。天鹅绒的外套上镶嵌珍珠,头饰华美,衣领处的蕾丝花边与头饰相得益彰,袖口精巧的蕾丝花边叫人叹为观止。

十七世纪的集大成时代

17世纪的欧陆,艺术史上标明当属于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这个耳熟能

详的词汇,源自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意指

有瑕疵的珍珠(barroco)。它的气势雄伟、生气

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

使其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宫廷贵族中

得到大力提倡。唯独英国,受到巴洛克影响很小,

那边,是另一种情况。英国的服饰,虚心向法国

和意大利乃至西班牙学习,尽管“巴洛克风格”也

波及到英国,但这个时代总的来说,英国处于将

欧陆各国优点集大成的时代。这一时期,女服也像男服那样盛行缎带和花边。但是,与男子不同的是她们并没有以缎带取替珠宝。相反,当时最时髦的佩饰品和衣服上的装饰,仍以珍珠为最。

新古典主义——繁花似锦的维多利亚时期

英国人在将欧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融汇贯通之后,终究走出自己的风格。18世纪开始,欧洲进入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中,

形成了世界文艺史上最独特且光辉的时代,新古

典主义时代。在这个时期,英国女性的服饰突出

唯美、飘逸、俊秀的特点,大量运用蕾丝、细纱、

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

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

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新古典主义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叫人耳目一新。男装方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尚处于维多利亚的黄金时期,影响当今英国时尚界的四大品牌Aquascutum、Burberry、DAKS和Alfred Dunhill为完美绅士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奢华品牌,专门致力于高雅、精良的产品,它象征着古典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

当代时尚的开端

1901年,Burberry设计出第一款风衣,Burberry已成为风衣的另一代名

词,具有非凡的意义!Burberry另一经典以米

色、红色、黑色与白色等线条构成的格纹。尽

管在最初50年Aquascutum只生产高级男装,

但在1909年,受运动女装普及影响,

Aquascutum推出了第一个系列女装。曾几何

时,“绅士和穿着花呢服装的太太”已经成了英

国文化和不列颠国际时装形象的一个标志,

Aquascutum对此无疑作出很大贡献。20世纪

初,Alfred Dunhill为完美绅士创造了一个富

有时代气息的奢华品牌,专门致力于高雅、精良的产品。它象征着古典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在设计出赛车手服饰、行李员服饰、新奇用品、小饰品、特别是打火机等物品后,Alfred Dunhil又重新回归了香水行业,推出了香味优雅的、非同寻常的男士香水。

摇滚时代的英国时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事实上从世界

第一强国的位置上被拉了下来。而老实的英

国人又不像法国人那样赋予想象力,所以在

一时间服装的新意不大,可以说进入一个低

谷时期。1966年,《时代》杂志的封面话题

是:“摇摆伦敦——这个城市在音乐、时装和

电影领域爆发出了巨大的影响力。”整个时尚

界都在讨论它,都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时尚

终于落入平民,而不单单是束之高阁的贵族

之物了。

朋克时代的英国时尚

70年代伊始,当其它国家的年轻人狂热地投入到嬉皮运动中时,年轻的不

列颠设计师们多多少少认识到,他们需

要自己的筹码。此时的时装以面料先声夺人,

包括自由图案、枝形花朵图案、维多利亚式

的长裙、格林维纳薄纱、土耳其刺绣、印度

式外套,有贵族气派的吉卜赛风格,以及20

年代的波希米亚式风格。令人眼花缭乱的风

潮,成就了过去50年以来最花哨、浪漫的服

装风格。

最伟大的亚文化——哥特之风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有少数后朋乐队

标榜“Gothic”。尽管如此,直到80年代初期哥

特摇滚才逐渐抬头。为它命名的是一位名叫

Steve Keaton的英国乐评人,这个来源于英

国的亚文化,对欧美各个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

乃至亚洲的日本,在90年代也大肆流行哥特

之风。

英国主流报纸

英国主流报纸 尽管遭受了《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但英国报业依然是负有盛名。在英国,人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火车上、在银行或邮局排队甚至在午餐休息时,读报现象都随处可见。那么,英国主要报纸有哪些呢? 在英国,报纸主要分为两大类:严肃类报纸和通俗小报。两类报纸内容大相径庭。严肃类报纸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都有涉及,文章较长,用语正式规范。 通俗小报文章量多,但内容绝不严肃,多介绍类似于明星恋情等花边新闻。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通俗小报上通常选用大幅照片。 一、全国性严肃类报纸 The Times 《泰晤士报》(Times),1785年诞生。该报的政治倾向较保守,多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每日电讯》(The Daily Telegraph)1855年诞生,政治立场亲近英国保守党。 《卫报》(The Guardian)1821年创刊,政治倾向较激进。2009年,《卫报》和中国社区翻译网站译言网合作正式推出《卫报》中文版。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1888年创刊,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

闻,并详列每日的股票和金融商品价格。出版发行FT中文网,其中大部分由英国《金融时报》当日所刊登的文章翻译而来,其余为FT中文网记者们的原创。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1791年创刊,是世界第一份在礼拜日发行的报纸。1942年,该报公开宣言了无党派倾向的编辑方针,1993年起,观察家报成为卫报媒体集团旗下的一份报纸。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1986年创刊,政治立场为中立派。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Dispatch) 二、全国性通俗报纸 The Sun 《太阳报》(The Sun) 《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 《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 《每日镜报》(Daily Mirror) 《星期日快报》(The Sunday Express)

英国饮食文化

Let’s start with breakfast, the most important meal of the day. Traditional full English breakfast consist of, baked beans, bacon, sausages, eggs (fried or scrambled), toast, tomato and mushrooms. Breakfast is traditionally served with English tea, however coffee is becoming popular as well. As most of the foods are fried, the full English breakfast is not typically very healthy. A healthier alternative is to eat cereal, cornflakes or a sandwich. Many people will often eat a sandwich for breakfast as they can eat it on the go while they are travelling to work. What happens when you wake up late and don’t have time eat breakfast or you don’t feel hungry in the morning and you eat something between breakfast and lunch time. Breakfast + lunch = brunch. Brunch can be combination of breakfast and lunch food and any meal eaten in the late morning is considered as brunch. Lunch really depends on what type of a person you are.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will eat fast food, junk food everyday such as burgers and pizzas. However some people will eat sandwich or a salad. Children who bring packed lunches to school will definitely eat sandwiches for lunch. Some school do provide school lunches and because of the overweight problem occurring in the UK, school lunches are becoming healthier and healthier each year. Afternoon tea starts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Normally people eat some snacks such as, biscuits, cakes and crisps, and a cup of tea. Dinner starts about 6-7 o’clock so only a light snack will do at this time Dinner is the main meal of dayand a typical British meal for dinner is meat and "two veg" (vegetables). We put hot brown gravy, traditionally made from the juices of the roast meat (but more often today from a packet!) on the meat and usually the vegetables. One of the vegetables is almost always potatoes. This traditional meal is rarely eaten nowadays, and often just eaten on Sundays, Sunday Roast. Nowadays British people eatsomething meat based with either rice or pasta and a sauce to go with it, such as Shepherd’s Pie, Bangers (Sausage) and Mash, Steak and curry. Takeaways for dinner are also very popular, Chinese and Indian food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akeaway food. Mainly eaten on Fridays and Saturdays. Desser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ce cream, cheesecake, apple pie or apple crumble with custard. A famous British dish, which people know about is Fish and chips. Thick cut fries and battered cod or haddock. This is traditionally eaten on the seaside, however even a tiny 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efinitely have a fish and chip shop.

word小报手抄报:走进欧洲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英国美食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 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 ),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土豆,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 英国人饮食的主要习惯及特点是口味清淡、原汁原味、喜欢喝酒、爱吃甜食和烤肉。 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蔬菜、水果,以此做成的菜品尽量保持原味、讲究花样,注重质量和营养。他们在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英国人的烹饪方法以烩、烧烤、煎和油炸为主,但由于烤 肉是最平常的主食。 英国国花 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应用于化妆品、食品。 平阴玫瑰甲天下 Rosa rugosa 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蔷薇科中三杰——玫瑰、月季和蔷薇,其实都是蔷薇属植物。在汉语中人们习惯把花朵直径大、单生的品种称为月季,小朵丛生的称为蔷薇,可提炼香精的称玫瑰。但在英语中它们均可以统称为rose 。Rose 依正式登记的品种,大约有三万左右。其实,蔷薇属下的200多个大品种在国外都被称作rose ,台湾都被称作玫瑰。 然而,内地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只将 Rosa rugosa 这一种称为玫瑰。 英国节日 1、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 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 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 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 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 是Easter 的前一天。

英国服饰

英国服饰,之于欧陆的关系,其实犹如日本服饰之于亚陆的关系。英国的服饰本来就是欧洲服饰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策略的关系,受欧洲大陆服装风格的影响是渐进性质的,也就是说,是和而不同的。 无论哪个时代,服装文化总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来看看英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国服饰有着怎样的变革吧。 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画像来看,此时英国皇室的着装不仅富贵华丽,而且透露出享乐主义的萌芽。天鹅绒的外套上镶嵌珍珠,头饰华美,衣领处的蕾丝花边与头饰相得益彰,袖口精巧的蕾丝花边叫人叹为观止。事实上,整个16世纪的英国君主和贵族都是极其偏爱蕾丝的。 另外,在整个16世纪,英国人服饰最有特色的帽子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英国人注重帽饰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公元1423年动笔、1430年才完稿的一部《大事年表》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头饰与服装大胆配合在一起的色彩强烈的效果。有一位男人头戴苹果绿色的小罩帽,身披天蓝色斗篷,还有朱红色上衣穿在深蓝色夹衣的外面,他的同伴身穿红色上衣,下身则是蓝、白两色的长筒袜,第三个人的装束是一顶玫瑰色高筒小帽,上身是天蓝色过膝长衣,下身是朱红色长筒袜。 英国妇女也将着装热情较大地倾注于头饰之上,例如心形的、洞穴式的应有尽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在两鬓上方各缠成一个发誓,然后分别用发网罩住,再用一条美丽的缎带系牢。于是,有人曾恰当地称其为鬓发球。发球有大有小,最初是根据自己头发的多少而定,后来有了罩在发球上的金属网,发球大小就可以随意而定了。15世纪初叶,阿兰德伯爵夫人,还在鬓发球上侧配装弯曲向上的金属丝,一方面用以支撑大面纱,另一方面又构成两个触角状的外轮廓。后来,半圆球状的鬓发球演变为盒式,再以后又从盒式演变为贝壳形状,上面罩以华丽的围巾。鬓发球和围巾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和经济实力,装点上各式珍宝。

第一次世界大战小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 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 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14年8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协约国获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同盟国与协约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沙皇俄国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 第一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第二次战役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6万人,歼敌12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阵亡共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 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杀。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起战争。 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 1917年4月:美国参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英国风土人情及饮食习惯.doc

英国风土人情及饮食习惯 走进英国,想要更深的了解英国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位置: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国旗:英国国旗由蓝色背景、红色“米”字构成,因此也称为“米字旗”。首都:伦敦国花:玫瑰名胜古迹篇“大本钟” 坐落于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大钟共重21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大本” 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 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 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银珠宝。伦敦古堡中还有一些身体肥胖称为 “渡乌” 的大乌鸦,有专人饲养。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伦敦最悠久的古迹,游客每年达200万人。在出入口处游人可以看到两名身着古老的都铎王朝制服的禁卫,这些 “古老卫士”们,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闹区的格雷〃拉塞尔大街北侧。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立,气魄雄伟、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 年,6年后正式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其后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英国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 “荣誉的宝塔尖”。现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难得的“历史博物馆”。 饮食篇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一般是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午茶餐和晚餐。口味喜清淡,不喜辣味。 1. 早餐:英国人十分重视早餐,尤其是周日的早餐。英国人用早餐的时间一般是7: 00-9: 00。传统的英式早餐比较复杂,开始吃一点麦片粥(以正宗苏格兰风味的粗燕麦片粥最为可口,而且富有营养,尤其是加入牛奶或奶油以及糖或盐之后);接着时熏肉片或加鸡蛋或腊肠加熏肉片,有时还吃熏鱼或鲜鱼;最后吃黄油或果酱烤吐司面包,有时还有些水果,饮料是茶或咖啡 2. 午餐:午餐一般在12点至下午2点之间。但对于大多数外出上班或上学的人来说,午餐则是一顿便餐。有些中、小学免费供应午餐。对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午餐休息时间较短,他们或去所在单位自助餐厅或邻

物理小报可用内容

物理小报——第一期:铀 人们知道,铀235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材料之一。但在天然矿石中铀的3种同位素共生,其中铀235的含量非常低,只有约0.7%。只有把其他同位素分离出去,不断提高铀235 的丰度,它才能用于制造核武器。这一加工过程称为“浓缩”。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丰度为3%的铀235为核电站发电用低浓缩铀,丰度大于80%的铀为高浓缩铀,其中丰度大于90%的称为武器级高浓缩铀,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获得1公斤武器级铀235需要200吨铀矿石。 如果将获得浓缩铀比作“炼金术”的话,那么低纯度铀235就是些普通金矿石,而离心机则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棒”,能够用它获得浓缩铀,进而从事核武器的研发。离心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些国家将是否拥有离心机作为判断是否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标准。因此不难理解,伊朗核问题各方为何围绕离心机的制造再度出现争执。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B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娝H,氘)或超重氢(婤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在天然铀里,铀238占99.28%,铀-235只占0.7%。只有铀-235是易于裂变的核素。铀-238虽然不易裂变,但吸收中子后变成制作原子弹的另一种核燃料钚-239. 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只有核燃料达到临界质量了才能爆炸(即链式反应),不同的裂变物具有不同的临界质量,在常温下,铀-235的临界质量为48.8公斤,钚-239为16.5公斤,而铀-238要大得多(具体数字未查到)。所以用作原子弹核燃料,显然太大了。 历史史实: 1945年8月6日,由陆军中校蒂贝茨驾驶的B-29“盖伊”号从提尼安岛的美军基地出发,在8时45分01秒向广岛投掷了代号为“小男孩”的铀装药原子弹,造成广岛居民15万的伤亡和86%的建筑被毁。1945年8月9日上午9时许,由陆军少校斯通尼驾驶的B-29“博克之车”在长崎投掷了代号为“胖子”的钚装药原子弹,长崎居民伤亡8万左右,60的建筑被毁 “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功勋钱三强 钱三强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工作,为科学院的工作决策和长远发展,在诸如建立、健全学术领导,扩大全国科学界的广泛联系,建立研究生制度、学位制度、科学奖励制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冬的一天,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王淦昌,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中内容是邀请他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发信人署名:钱三强。 1950年4月,两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钱三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给王淦昌写信的同时,钱三强来到清华园彭桓武教授的住地,动员他到近代物理所专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大批科学家在近代物理研究所聚集,他们中间有实验核物理学家、宇宙线和加速器专家赵忠尧、肖健、杨澄中、陈奕爱、戴传曾、梅镇岳、张文裕、汪德昭、谢家麟、李整武、郑林生、丁渝、张家骅;理论物理学家邓稼先、胡宁、朱洪元、金星南、王承书;放射化学与理论化学家杨承宗、郭挺章、肖伦、冯锡璋;计算机和真空器件专家夏培肃、范新弼;这批科学家和已在所内的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等,均是我国核科学各个领域的带头人。研究所还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中,调入了一批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科技人员,他们是金建中、李寿楠、忻贤杰、黄祖洽、陆祖荫、于敏、叶铭汉、徐建铭、何祚庥、胡仁宇、唐孝威等。 到1955年,近代物理所已从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100多人。在聚集人才的基础上,钱三强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有计划地抓人才培养,安排了很强的力量,协助北京大学(由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负责)、中国科技大学(由赵忠尧、杨承宗等负责),先后办起了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系和放射化学系;同时,支持清华大学(由何东昌负责)创办了工程物理系,为我国核科学和核工业的崛起,造就了一批批后备军队伍。 在钱三强的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只用了约5年时间,研究所就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造就了一批人才,获得了两项中国科学院奖金(自然科学部份),为未来事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致力于发展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钱三强,这时也从党的“知心朋友”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1954年1月26日,钱三强同志光荣入党的喜讯被郭沫若院长得知后,他非常兴奋,欣然提笔写下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领域内,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怕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赠与钱三强,并表示祝贺。 决定命运 1950年10月,美国的炸弹扔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思考了3天3夜,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面对美国赤裸裸的恫吓和威胁,毛泽东的回答是:“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了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

初中生__英语小报

— Maybe everyone has a had time growing up,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there must be someone important to you ,Maybe you did something wrong or argued with her, but she never hates you. And she always encourages you. For me,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s my English teacher —— Mrs Cai. When I am in trouble, she always helps me get over it. When I am sad, she always talks with me to make me happy. During last term, I changed a lot. I was n’t a good student anymore. She encouraged me and talked to me. She told me never to give up. I feel very luck to be her student. But I don ’t know how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to her.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Mrs Cai. I ’ll remember you forever!”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which you can do today. 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resident 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Francis Bacon, British philosopher 英国哲学家 培根 A lazy youth, a lousy age. 少年懒惰,老来贫库。 A little is better than none. 有一点总比没有好。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a sun. 人生没有朋友,犹如生活没有阳光。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来找我。 Be swift to hear, slow to speak. 多听少说。 On earth there is nothing great but man; in the man there is nothing great but mind.

餐厅英语类 英国饮食文化之早餐篇

美联英语提供:英国饮食文化之早餐篇 分享一个免费试听课,名额有限,碰碰运气吧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484050.html,/test/xingzuo.html?tid=16-73675-0 Today people in the UK eat a more varied diet than ever before.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diets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many immigrant communities have introduced their cuisines to the previously unadventurous Britons: Chinese, Greek, Indian, Italian, Thai, American fast foods such as pizza, hamburgers and fried chicken have to some extent displaced the traditional fast food of fish and chips. 今天,人们在英国吃了更多样化的饮食比以往任何时候。以及区域饮食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许多移民社区介绍了他们的菜以前unadventurous英国人:中国,希腊,印度,意大利,泰国,美国快餐食品,如比萨饼,汉堡包和炸鸡已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快餐店的炸鱼和薯条。 Because of the climate and the Germanic origins of many of its early people, the UK has been a traditionally beer drinking rather than a wine drinking country. Nevertheless, in recent years, vineyard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have proved successful. In the west of England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cider, rather than beer. Over Britain as a whol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tea. 由于气候和日耳曼起源及其早期的许多人,英国一直是传统上喝啤酒,而不是葡萄酒

Close to England UK A4英语电子小报成品英格兰外语双语手抄报模板,I like English英国介绍旅游板报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a name of the clock. It is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city of England. The big 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face of the clock. The hands are about four meter long.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 of the Parliament. In that plac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 clock tower in the House of the Parliament. The big clock makes a very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quarter of an hour. The London Eye is a giant Ferris wheel situated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ames in London, England. The entire structure is 135 metres (443 ft) tall and the wheel has a diameter of 120 metres (394 ft). It is the tallest Ferris wheel in Europe, and the most popular paid tourist attrac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visited by over 3.5 million people annually. Do you want to know my favorit bridge, Yeah, My favorite brige is Tower Bridge, I love it, not only its look but also its history, Tower Bridge was build in 1886 by Jones, it lies in the river of Thames, it's the symbol of London, It was made up by four towers.the two major towers are 35-meter tall, it give people more convenient. 班级姓名请在此处直接输入班级姓名

英国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The history of Britain has played a large part in it's traditions, it's culture - and it's food. The Romans for instance brought us cherries, stinging nettles ( to be used as a salad vegetable), cabbages and peas,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of crops such as corn. And they brought us wine! The Romans were prolific road builders, these roads allow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asy transportation of produ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Saxons were excellent farmers and cultivated a wide variety of herbs. These were not used just for flavour as they are today but were used as bulk to pad out stews. The Vikings and Danes brought us the techniques for smoking and drying fish - even today the North East coasts of England and Scotland are the places to find the best kippers - Arbroath Smokies, for example. "Collops" is an old Scandinavian word for pieces or slices of meat, and a dish of Collops is traditionally served on Burns Night (25th January) in Scotland. York Ham is a great favourite with the British housewife. The first York Ham is said to have been smoked with the sawdust of oak trees used in the building of York Minster. The Normans invaded not only our country but also our eating habits! They encouraged the drinking of wine and even gave us words for common foods - mutton (mouton) and beef (boeuf) for example.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Crusaders were the first Britons to taste oranges and lemons whilst in Jaffa in 1191-2. Britain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trading nation. Saffron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Cornwall by the Phoenicians at a very early date when they first came to Britain to trade for tin. Derived from the dried and powdered stigmas of the saffron crocus, saffron is still used today in British cooking. The importation of foods and spices from abroad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British diet. In the Middle Ages, wealthy people were able to cook with spices and dried fruits from as far away as Asia. It has been said however that the poor people were lucky to eat at all! In Tudor times, new kinds of food started to arrive due to the increase in trade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lands. Spices from the Far East, sugar from the Caribbean, coffee and cocoa from South America and tea from India. Potatoes from America began to be widely grown. Eccles Cakes evolved from Puritan days when rich cakes and biscuits were banned.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英国主要报刊

英国报纸介绍 从传统上说,英国的全国性报纸分为严肃性的高级报纸(quality press)和通俗性的大众化报纸(popular press)两大类。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被称为中间市场类报纸(mid-market papers)。高级报纸也称为质量报纸,其特点是:文章严肃,篇幅较长,宽幅印刷、版面严整,有深度、有水平,以国际国内新闻报道与评论为主,读者对象是受过教育的上层人士和中产阶级,如《泰晤士报》。大众化报纸也称通俗报纸,其特点是:标题巨大,篇幅短小,小幅印刷,图片众多,内容多为桃色新闻、犯罪新闻、灾难新闻和个人私生活,耸人听闻,注重追求轰动效应。读者基本上是工人阶级和普通市民,如《每日镜报》。中间市场报是介于高级报纸和通俗报纸之间的一种报纸,内容即有高级报纸的纯新闻性,又有通俗报纸的娱乐性。如《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四家全国性的“高级”日报和四家通俗性报纸: 1.《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最大的全国性日报,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报纸”(the First Newspaper in the World)。它和《星期日时报》都由泰晤士报业公司出版发行。该公司隶属于美籍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鲁玻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所掌管的国际新闻集团。该报一向消息准确、社论严肃,在全球有很高的知名度。传统上,该报一向支持保守党,但在2001年和2005年的大选中,却转而支持工党。 《泰晤士报》由印刷商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于1785年1月1号在伦敦创刊。创刊时的名字叫《每日天下记事》(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号,在出版了940期之后,改用现名。 《泰晤士报》是时报的始作俑者,世界各地的时报,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印度时报》、《海峡时报》、《马耳他时报》等都是对其的模仿。因为《泰晤士报》的名称The Times和泰晤士河(The Thames)发音相似,所以最初被译为《泰晤士报》。此名就将错就错一直沿用至今。该报也是现在罗马字体的最早使用者。 2004年11月1号起,《泰晤士报》在使用宽幅印刷219年之后,改用小报体的窄幅印刷,目的是为了吸引年轻的读者和使用公交系统的上班族。2006年6月6号起,该报开始发行美国版。2005年的统计表明,该报的日发行量为70万份左右。1999年3月,《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开通了网络版。截止到2009年4月,《泰晤士报》网络版每天的读者达到75万人。 《泰晤士报》经常刊登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的稿件,所以,其内容更可靠、更严肃、更令读者信服。《泰晤士报》的内容涉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文体、法律等。其中,国内外要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最大,这是它与多数通俗报纸最大不同之处。该报的读者群主要有:律师、政客、商人以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 虽然《泰晤士报》报道客观、消息可靠,声称政治上保持独立、不偏不倚,但是其观点却相当保守。正如很多英国人所言:《泰晤士报》始终支持掌权者,支持官僚机构。因为在英国,不管谁上台掌权,官僚机构始终不变。所以该报始终维护当权者的利益。 2.《每日电讯》 《每日电讯》(The Daily Telegraph)是英国四家全国性“质量”日报之一,在全英国和全球发行,其发行量位于英国各大报纸之首,截止2009年1月,达842,912份。该报是一份非常保守的报纸,政治上一直支持保守党。难怪英国人给该报起了个绰号Torygraph。Tory(托利党)是英国保守党的别名。 《每日电讯报》由亚瑟·斯莱上校(Colonel Arthor B. Sleigh)于1855年在伦敦创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