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自闭症的概念、病因、评估、治疗方案概观、康复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发现研究趋向,提出研究不足。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干预治疗方案

笔者通过文献、书籍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自闭症儿童的定义、诊断工具、病因以及干预手段和康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简要分析了以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有利于我们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自闭症的定义

我们在网上搜索时,进入CNKI或者百度文库,你会发现好多文章,提到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由堪纳(Leo Kanner)在1943年发现并命名的,他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儿童心理学家,他在1943年的论文中论述了11个孩子,有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二是对变化的抗拒总保持一致,这两点常见于很小的和典型的自闭症儿童中。事实上,在Leo Kanner以前是否出现过自闭症,报道中最早有一个来自法国叫Victor和动物一起长大的的孩子,他的许多特点和自闭症儿童很相似,也许就患有自闭症(有很多关于狼孩、野孩子的报到,仔细看一下你会发现很相似)。伟大的精神病学家Maudsley第一次提到的关于失心疯的孩子,同样为我们发现什么是自闭症提供了信息。是神经失调,还是精神疾病?直到1943年Kanner说最显著的疾病是精神错乱,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能和人产生沟通联系,天生就存在,无论何时何地,冷漠的抗拒和对抗着世界中的一切,并命名为自闭症(同时Kanner在文章中也存在误导性的问题,例如,成功的母亲生育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目前,这个观点对我国刚接触自闭症的人不无影响)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d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10)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精神异常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 APA, 2000)认定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 PDD)。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定义性特征。自闭症与智力障碍有部分的重合,但需要做出明确的区分。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不是一般性的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心智和情感运作模式的异常。非言语交流和言语交流存在严重缺陷。许多自闭症患者具备某种令人惊异的超常能力,例如写实性绘画、音乐感受和表演、万年历一般日期记忆、不假思索的数字计算能力,但是可能终生只会极其简单的言语交流,而且言语表达方式也明显地与众不同。我们怀疑,自闭症儿童单调、奇怪的行为模式及其社会疏离性,也可能与其心智运作的异常直接关联。这与智力障碍儿童的怪癖行为性质不同。最新修订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将核心症状中的言语交流去掉,原因是言语、语言交流可能是社会

交往造成的,我个人很赞成这种观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新的诊断标准障碍亚类型的取消概念内涵扩大了。更加强调个体社会性发展能力以及社会性的支持,是新的发展趋向。

二、自闭症病发病情况及病因

随着自闭症患病率的逐年升高,自闭症的病因更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孕产期病变、感染及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国内有研究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对自闭症病因做过阐述,有研究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儿童孤独症与多种生物学因素相关,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精神疾病,其病因的遗传机理正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诊断和干预的角度对已有研究进行讨论。早期曾有研究者怀疑不正常的养育方式是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正常的父母-子女互动关系,其根源可能在于孩子本身。

(一)认知神经理论

认知神经理论尝试为自闭症提供一个心理学的解释模式。一个假设是,自闭症儿童在心理活动的执行技能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根据期望的目标制定计划,不能保持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灵活的定式转移(set-shifting)能力。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自闭症儿童言语保持和定式转换的困难。而且其家庭成员可能也有类似特征。不过,这种缺陷似乎并非自闭症所特有,也并不总是与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有高度的相关,而且还存在大量例外情形。第二种解释模型聚焦于自闭症儿童综合信息以形成整体意义的能力缺陷,这方面的障碍导致有意注意和人际交流的缺陷。但目前支持这种思路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心智理论的假设认为,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社会互动障碍,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心智现象的理解存在严重缺失。自闭症儿童不能关注并考虑他人的意愿、欲望、情感和信念,因此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

(二)关于大脑机制研究

脑的生理和化学因素通过脑影像技术对比研究,发现患者的脑干总面积和脑桥面积均显著小于正常人(Gaffney);大脑总面积、脑组织和左右侧脑室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人,患者大脑顶、枕、颞叶的体积都有增大的迹象,而额叶则没有增大的迹象,即和其它区域的体积相比,额叶体积的异常可能是最明显的(Piven);患者的左侧脑室颞侧角有扩大现象,并由此假设颞叶功能障碍可能是一个重要发病因素(Hauser);患者的胼胝体和下后区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的对照组(Piven);小脑神经元的广泛减少(Williams);小脑发育不良或过度增生(Courchesne);大脑皮质代谢呈弥漫性减弱(Sherman);脑血流灌注低于同龄健康对照组,尤以右侧颞叶和双侧额叶最明显(George);全脑葡萄糖利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umsey);齿状核-丘脑-皮质通路存在5-HT合成异常(Chugani)等。《科学》杂志2004年6月26日报道,法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最近研究指出导致自闭症的可能因素:大脑细胞有异。脑电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许多抗社交行为,包括自闭症和社交恐怖在内的许多疾病的主要因素。大脑中控制疼痛、愉快等心理反应情绪的制动系统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伴随着社交行为的缺陷。由于制动系统的信号机制出现混乱,激励和奖励判断力出

现问题,使患者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环境作出判断,出现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社交和沟通技能,抗抑郁药物无效应等症状。各种持续的神经学征候显示,大脑机制是自闭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尸体解剖研究报告了一系列的大脑变异,包括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边缘系统尤其是前扣代回、海马的树突减少。这些发现可能与人际交流障碍有关。对猴子做的研究表明,前扣代回、海马的损伤,都会产生某些类似于儿童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自闭症患者的小脑部位也发现显著异常。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普金耶氏细胞和颗粒细胞减少,但在严格控制干扰变量的条件下,小脑第六、七小叶异常的早期观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复印证。有几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总体面积比智力正常的控制组儿童大脑体积大2 - 10%。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大脑整体、还是特殊区域体积的增加。另外一个研究方向聚焦于社会认知缺陷。例如,与智力正常的控制组相比,高功能的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儿童在执行面部知觉任务时,纺锤状脑回功能不能激活。对自闭症儿童面部知觉的大量研究支持这项观察。不过,社会性过程缺陷不只是难以处理表情以及来自表情的信息的结果。例如,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他们经常能够通过标准的智力理论任务)在把社会性意义赋予意思含混的视觉刺激时存在困难。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所做的实验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观察强烈的社会性情境时显示出高度异常的视觉搜索模式。对大脑神经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神经传递素系统上。最有说服力的发现是:大约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神经末梢区的血小板复合胺的浓度偏高。此项研究结果的含义还不甚明确。似乎多巴胺阻断药物能够减少自闭症患者单调重复行为的发生频率。对多巴胺代谢物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代谢物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三)环境因素

在导致自闭症产生的原因中不能排除环境因素,但是支持这些因素的证据有限。英国曾经有报告,怀疑麻疹免疫和自闭症之间可能有某种关联。目前疫苗接种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因为有些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报告说,孩子随年龄增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能退化现象,所以引发了对环境因素引发自闭症的研究兴趣。不过,功能退化是否是导致自闭症的一个原因,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自闭症流行率的增长是否与某些环境因素例如环境污染有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但是在控制严密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线索。

(四)遗传因素

通过对同病率、高发家系的研究提示, 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对双胞胎和家族患者量化分析显示,自闭症的遗传可能性大于90%。通过对单卵双生子和双卵双生子在临床表现上的一致性比较,发现差异显著(60%:5%),由此推论基因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作用(Bailey et al,1995)。高发家系的研究结果推测孤独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家庭分析中发现父亲性格以内向为主( 55%) 的父亲家族史中大部分是患儿父亲语言发育延迟, 推测这些父亲也具有与子女相似的认知缺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 高于一般人群, 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有报道, 对孪生兄弟同患儿童孤独症, 患儿家族中及母婴产期均无异常, 生后未患重大疾病, 早期上幼儿园接触社会( 无不良因素) 。Piven等研究结果表明高发自闭症家族的家属中,社交、交往缺陷和刻板行为发生率较高;自闭症儿童双亲的人格特征多为冷淡、刻板、敏感、焦虑、谈话专断、固执、缺乏言语交流、很少发展友谊,由此推论自闭症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结果。新近有关自闭症染色体的研究提示,自闭症易患基因最可能在15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15号染色体长臂异常,尤其是15q11.13部分染色体四体与自闭症状有关。

大约3名脆性X染色体突变的男性中有1人有明显自闭症特征,相应地,2% -10%的自闭症病例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有关。但Dykens等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研究显示拥有脆性X染色体异常的患者还不到5%。Hallmayer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X染色体上并没有一个主要基因的影响能引起自闭症症状。由此可见病因与基因缺损关系密切。由此可见病因与基因缺损关系密切。可能是造成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早期诊断是干预的前提条件。对早期诊断的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自闭症诊断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从多个途径收集资料。首先是发现,由于自闭儿的症状常于婴幼儿期就出现,最晚在三岁以前出现。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透过平时互动与观察,自闭症儿童或者完全缺乏言语能力,或者在有限的言语表达中腔调怪异,意义模糊,令人难以理解;其中典型的现象是模仿发言症(机械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和代名词颠倒使用(例如“我”“你”意义倒错)。另外,象征性想象游戏的发展障碍也相当明显。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被游戏材料的非功能特征(比如木马的气味,而不是乘骑的作用)所吸引,让自己沉浸在单调重复的活动中不能自拔,自闭症儿童在处理情境或事务的变化时存在着巨大困难;即使细小琐碎的变化都能导致情绪烦乱。则可到教学医院接受鉴定,或年龄三岁以上时,向学校鉴定小组提出鉴定的申请。其次筛选,主要在过滤疑似自闭儿的个案,以便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工作。可由医生或学校鉴定小组实施简易的筛选工作,如:克氏行为量表、自闭症儿童筛选量表等工具筛选出疑似个案,而后进一步到医院接受鉴定、或透过学校向县市鉴辅会提出申请。最后是鉴定,已鉴定或领有自闭症手册的孩子不需再接受鉴定,而是评估能力现况;未鉴定或领有非自闭症手册而有疑义的孩子,鉴辅会应安排适当的心理评量教师进行评量或安排至适当的医院鉴定,以确认是否为自闭儿。

根据有关研究,目前与ICD-10以及DSM-IV (APA,1994)诊断标准一致的诊断工具中,最值得关注的有:自闭症诊断访谈-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 (ADI-R));自闭症诊断性观测通用程序(Autism Diagnostic Obervation Sched-ule-Genetic);人际交流障碍诊断访谈(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适用于婴幼儿的筛选工具有CHAT(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广泛性发展障碍筛查测验(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Screening Test, PDDST);两岁儿童自闭症筛选测验(Screening Tool for Autism in Two-years-olds, STAT)以及CHAT修改版(M-CHAT)。其中,CHAT是经过最严格的研究和验证、适用于年幼儿童的自闭症检测工具。

四、自闭症的诊疗与干预

(一)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自闭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

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

2.精神检查,主要采用观察法,有言语能力的患儿应结合交谈。

3.量表检查,主要是躯体发育情况,如头围、面部特征、身高、体重、有无先天畸形、视听觉有无障碍、神经系统是否有阳性体征等;心理评估,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 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DS)、波特奇早期发育核查表和心理教育量表(PEP)。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Peabody 图片词汇测验、瑞文渐进模型测验(RPM)等。

4.辅助检查,可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代谢病筛查等。诊断标准

(二)早期干预

1.行为干预,行为干预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行为矫正“发展为后来的“行为管理”和“应用行为分析”,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功能评估”和“正向行为支持”,逐步取代了以前的行为控制,开始着重于环境质量的改变、情境应对的技能缺陷的弥补,以提高患者的能力为着眼点。运用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目标行为的形成,并系统地减少问题行为。例如,在应用的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nalysis)干预方案中,运用奖赏体系来教儿童进行认知操作,确有效果。近来发现,有效的干预需要理解自闭症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方式,从而设计出具有合理的结构和易于把握的刺激呈现序列。

2.交流技能干预,提高低功能和年龄小的儿童的交流意愿和能力。当儿童获得更多的象征能力之后,目标转向概念化的知识学习,课程范围逐渐加宽。研究表明,使用易于掌握和前后一致的结构性规则很有帮助。“自闭症的治疗和教育以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Handicapped Children),即TE-ACCH“,是一种以学校为背景的特殊教育课程,它把个别化教育方案与家长训练结合起来。主要借助“结构式教学”来增进自闭症患者的学习。结构式教学主要包括物理组织、时间表、工作系统和作业组织四个要素。干预的焦点放在语言水平的提高、社会行为的改善以及合作式游戏。干预方法尽量考虑儿童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基本结构的需要,但是儿童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Panerai等人比较了TEACCH和其他自闭症干预方法的功效,发现TEACCH较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和适应能力,能够显著增加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自发性交流能力,并显著减少问题行为。家庭成员介入干预过程,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进行培训,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也有助于他们用一对一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交流能力。在家庭生活的自然背景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自闭症儿童缺乏与他人进行自发交流的动机,因此提高其自发交流技能非常重要。研究证明,在早期干预中,对那些年龄较小的、不能进行口头交流或者在获得表达性语言方面明显迟滞的自闭症儿童,调动儿童的交流动机非常重要。对根本缺乏言语交流能力的儿童,辅助和替代性的交流工具(AAC)可能会有帮助,例如使用手势语、照

片或图片交流系统、特制的辅助性交流书籍、以及计算机程序。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不断改进的。早期的行为主义的尝试-错误式的言语技能训练,将语言材料的学习与社会情境相隔离,只是一味地反复练习独立的语句,显得单调乏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习主要以自然语言模式为主,重视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儿童作为主要的互动者,注重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把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事件,教学结构灵活而有弹性。多渠道、综合性的交流方式,包括听话、说话,还有各种非言语的交流。出现了随机教学法、关键反应训练、环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实验。九十年代以后,自闭症儿童的交流干预和语言教学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动向。新近的方法更注重发展的视角和意义的表达,从而使交流和语言干预更加人性化。

3.社交能力干预

社交能力干预包括以技能为主的干预和以认知为主的干预。社会互动训练则是前者的干预重点之一,但是这种方式由于以成人为媒介,忽略了儿童社会互动的本质,因此反响不大;而以自闭症儿童的游戏行为和同伴互动为主题的同伴媒介干预法有更大的影响。认知为主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社会故事和图画会话。社会故事在传达方式上多种多样,其目的主要是协助自闭症患者了解社会互动的内涵,使之能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社会行为。图画会话的理念乃是基于自闭症患者对视觉线索较为敏感。因此,借助线条简单的绘画图形的提示,使自闭症患者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以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增进自闭症患者对人际互动的理解。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是,更科学完善的诊断标准,对于自闭症的诊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和自闭症父母的问卷进行的,而没有医疗上的测试,我认为这应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自闭症进行医疗上的诊断。有研究把一百个自闭症儿童放在训练室里,结果发现他们有很多不同,但我们现有的诊断标准是单一的,怎么应用于不同的儿童,同时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不同,他们个体间差异非常大,我们现在还不能制定适合每个儿童的标准,但是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是要考虑这一点的,应该尝试一下制定新的灵活的标准。二是,更早的确诊,研究表明对自闭症儿童的确证越早康复越好,国外对典型自闭症在14个月就可以确诊,我国的最新修改标准把典型自闭症的确诊时间定在3岁以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三是,更注重儿童社会性发展、支持的提供,以往的研究注重儿童语言的发展、行为的改变,都试图从训练上改变儿童自身,新的标准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它更注重我们能够为儿童提供什么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生存,更强调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Wing L, Potter D. The epidemiology of autisic spectrum disorders: Is the prevalence rising?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2002,8: 151-61

[2]Waterhouse, W. L. and Fein, D. Re-evaluating the syndrome of autism in light of empirical research.In G. Dawson,( ed. ). Autism: nature, and treatment.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1989.263-281

[3]Croen, L. A., Grether, J. K., Hoogstrate, J. &Selvin, S.The changing prevalence of autism 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Austism&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2,32(3):207-215

[4] 戴旭芳.自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3:84-87

[5]Pennington BF, Ozonoff S.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6,

[6]Machado CJ, Bachevalier J.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childhood psychopathology: The promise and the limitation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rty, 2003, [7]Piven J, Saliba K, Bailey J, Arndt S. An MRI study of autism: The cerebellum revisited. Neurol, 1997,

[8]Piven J, Arndt S, Bailey J, Havercamp S, Andreasen NC, Palmer P. An MRI study of brain size in autism. Am J Psychiatry,1995,

[9]Schultz RT, Gaultier I, Klin A, et al. Abnormal ventral temporal cortical activity duringface discrimina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Arch Gen Psychiatry,2000,

[10]Klin A, Jones W, Schultz R, V olkmar F, Cohen D. Visual fixation patterns during viewing of naturalistic social situations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individualswith autism. Arch Gen Psychiatry,2002,

[11]邓赐平,刘明.自闭症的认知神经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12] 尤娜等,自闭症诊断与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

[13] 邓赐平等,自闭症诊断理论的进展与困顿。中国特殊教育,2005

[14] 李国瑞等,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2004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8678174.html,/2009/3-23/0932317505399651.html

[16]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8678174.html,/class/zhenliao

[17]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8678174.html,/view/f0e239350b4c2e3f56276305.html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DSM-5孤独症诊断标准

DSM--5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D. 这些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临床上显著的障碍。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主持人:迟雅老师,听说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已经不强调语言了?是这样吗? 迟雅:最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2013年出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为DSM-5标准。DSM-5标准,只强调了两条:一是社交,二是刻板行为。语言不再单列,而是归类到社交当中。 主持人:迟雅老师,今天我们就跟听众聊一聊自闭症的诊断问题吧。迟雅:好的。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利奥·康纳,将唐纳德诊断为自闭症。这是最早的关于自闭症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具有“情感交流的孤独性障碍”。文章描述了11个病例,高智商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倾向”和“执着地坚持千篇一律”。他后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主持人:这其实这就是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症状标准吧? 迟雅: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是1952年颁布的。这个标准就是DSM-I。不过DSM-I标准,把康纳教授发现的新病种不叫自闭症,也不叫孤独症,而叫做“儿童精神分裂症”。这种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幻觉,不打人毁物,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 1968年出台的DSM-II,仍然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它将孤独症继

续划分为青春期之前出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自闭,不正常和孤僻的行为。标准中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孩子发展可能不平衡,不成熟,而且“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DSM-II 这一版的标准比较反动。 主持人:迟雅老师,一般都认为一个诊断标准应该是科学的,怎么能用反动来评价它呢? 迟雅:因为它是建立在“冰箱妈妈”这种错误理论基础上的。你看它最后一句话:“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冰箱妈妈”理论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妈妈们像冷漠的冰箱,不爱自己的孩子造成的。那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这些“问题”家庭生育权、养育权都被剥夺了。据记载,仅仅在1933年,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有8504家庭被禁止生育,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封闭的机构里。 主持人:这个“冰箱妈妈”理论是有严重问题。 迟雅:这种“冰箱妈妈”理论竟然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一直到1977年,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冰箱妈妈”理论被推翻了。1980年,DSM-III颁布,终于将孤独症正式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来。DSM-III-R进一步修订了DSM-III,将幼儿孤独症扩大为孤独症障碍,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从自闭症的涵义概述、语言发展障碍及其成因、相关的言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专家对自闭症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 自闭症患者语言发展障碍研究成果整合归纳 1、引言 1943年堪纳首次提出“自闭症”这一名称,至今自闭症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明、无治愈方法的广泛性发展障碍。自闭症的两大典型缺陷是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发展障碍这一方面。自闭症对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多方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将其进行整合归纳。 2、研究成果 自闭症的涵义概述 基本定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一般出现在3岁前,显著干扰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种发展性障碍,对学习成就产生负

面影响。经常伴随出现的其他特点有重复行为和刻板活动,抗拒环境的变化或日常琐事的改变,以及对感觉经验的异常反应。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给自闭症的明确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自闭症”这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ner在1911年提出。自闭症不是指正常的儿童闭门不出或退缩在某种“壳”的状态中,而是在社会性、沟通和想象方面表现出严重障碍,因此借用了精神病学中“自闭”一词来命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中的“自闭”指患者自己主动从外部世界中退回丰富的内心想象中,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并不是主动“退缩”,而是因为缺乏形象力,无法“进入”外部世界,所以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中的“自闭”症状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他定义 最早对自闭症进行了临床研究的是美国精神学家堪纳,他于1943年的学术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中发表临床研究的成果。在论文中他指出自闭症儿童的障碍是天生的,在成年期也会持续不变。[1]同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会有以下特征,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7-05T14:39:35.1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7期作者:傅文静刘繁 [导读] 心理理论是自闭症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心理理论是自闭症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心理理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错误信念 当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广泛关注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研究者也开始将自闭症儿童纳入最新的研究领域之中,要想帮助社会更全面的发展,那就需要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爱。 一、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1.心理理论发展迟缓与缄默。 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方面遵循着一般轨迹,而自闭症儿童尽管年龄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依旧迟缓。错误信念指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前提下,并且可以正确地判断他人接下来的行为和意图,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常儿童在4岁时可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因此他们有心理理论。 2.心理理论缺陷说。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很难与他人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这种障碍这也正是心理理论缺陷说中主要讲述的内容。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顺序大致上相同,通过研究自闭症儿童简单错误信念任务的研究、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区分事物的表象和本体任务以及欺骗任务中的表现,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自闭症的心理缺陷。心理状态在自闭症儿童身上难以研究,因为他们自身都无法了解,更不要说去理解他人。 3.自闭症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自闭症儿童的病因仍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把心理理论作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方面,发现自闭症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 (1)早期研究。Baron-Cohen,A M Leslie和U Frith是最先钻研自闭症与心理理论领域的,并且他们在1986年设计了一项测试,要求被试将四幅按顺序编成一个故事。一共是三种顺序:第一种是机械物理故事,需要人与物建立起物理上的关联;第二种是人们之间的交流故事;第三种是通过用心理理论来描写这个故事。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不能给他人增加错误的信念。 (2)当前研究。经过初期的研究,许多的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论证了Baron-Cohen等人实验的结果。学者们认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就和年龄较小的正常儿童相似,不具备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也不会进行欺骗,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都比不上4岁的正常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1.经典范式——标准错误信念任务。 信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动力,通过自己做事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自闭症心理理论最经典的范式就是Baron-Cohen等设计的“Sally-Anne”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告诉被试某个东西原来的放置地点和改变位置之后的地点,但是在故事中并没有任何的提示。其次,是意外任务(unexpected content) ,它的主要内容是给被试看一个从外面易于看出是什么物体的容器,然后给被试看容器里面真正的物体(与外表看出的物体不同)。这两个错误信念任务的特征就是: (1)它们都是简单的言语故事,便于儿童的理解。 (2)“通过”是一分,“未通过”是零分。 2.区分事物的表面和本质的任务。 Baron-Cohen(1989)通过大量的研究探索出自闭症儿童难以理解物品的表面和本质。实验表明,四岁的正常儿童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自闭症儿童却回答不出,这表明,如果自闭症儿童要区分物体的表面和本质还是很困难的,他们难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3.欺骗任务。 Sodian and Frith(1993)和Russell and Tidswe(1991)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也不能通过制造错误信念来欺骗他人。 三、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未来转向 1.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任务呈现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计算机可以协助自闭症儿童改善这些方面的缺损:动机、交互损伤、刺激的选择(stimulus overselectivity)等,多媒体程序还可以促进孤独症的阅读和交流技巧。Moore研究了自闭症儿童(3-6岁)词汇的获得与计算机的运用之间是否有联系,因为计算机的使用步骤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使用步骤是类似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情景教学模式。 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言语故事来呈现,那就需要自闭症儿童有更好的言语理解能力和集中精神的注意力,如果能通过改变任务的呈现方式来达到让自闭症儿童理解故事,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实验研究。 2.自闭症儿童错误信念与特定句法的关系。 在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过程中,如果自闭症儿童能够根据自身的心理理论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就可以说明自闭症儿童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他们不是无意义的回答,而是在脑海中有故事的因果关系,然后通过言语系统表达出来。值得推敲的是在错误信念的任务中,包含着解释问题和预测问题两种,从而可以进一步推测自闭症儿童回答的正确性,但是这两种问题在句法上有一定的区别。解释问题要求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他人行为的评价,然后儿童根据自身的言语水平回答问题,但是预测问题对言语水平的要求则没那么高。 3.心理理论缺失是否对自闭症的筛选有影响。 自闭症心理理论缺失说,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儿童很难揣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很难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所以造成了他们在人群中的“孤独”。自闭症的三种症状是包含关系还是非包含关系,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着彼此,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就算忽略语言水平对实验这一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2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四、不能与同龄人交往,难于介入同龄人,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对声音没有反应,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八、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九、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言语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十、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或刻板,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十一、有一定说话能力者,但却缺乏语言技巧。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十二、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友情提示 一、请排除舌系带是否过短,如是,请五官科行舌系带截断术。 二、排除听力不佳的问题,因为“十聋九哑”,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听力为好。 三、排除家庭中方言过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该学谁的话会无所适从。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①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②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③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④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①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②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③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④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①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②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③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④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①社会性交往 ②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③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孤独症研究的若干进展(上) 王红怡,温晓梅综述,杨健审校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海南海口570102) ·综述.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重复等异 常行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儿童孤独症国外近60年的研 究,包括孤独症的病因学从神经免疫学、感染、自身免疫、细胞活素、胃肠和免疫遗传学等发生、发展以及孤独症 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病因;医学免疫;遗传;临床特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1)01-105-09 1943年Leo Kanner首先报道一个综合征,这组 11例患者除强迫性兴趣和行为刻板外,还表现为群 居相互接触和沟通的严重缺陷。 在随后的60多年研究中,医学工作者对孤独症 在医学免疫学、解剖学及诊断治疗学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概念的界定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tion)降碍; (2)不变的语言及刻板的行为; (3)重复的感觉运动; (4)脑电图常提示大脑皮质纤维的减少。 2 常用的孤独症筛查表或检查表 (1)发育标准及诊断的精神检查(Developmental Dimensional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 (2)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 list); (3)孤独症诊断的精神检查(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 (4)孤独症诊断精神检查的修正(Autism Diagnos- tic Interview-Revised); (5)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6)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同类的)(Autism Di- 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Generrc); (7)孤独症疾病谱的诊断(Autism Spectrum Dis- orders-Diagnosis); (8)行为功能一览表(Behavior Function Invento- ry); (9)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 doservation Scale); (10)幼儿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 ing Scale);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加深,又发展出了一些较新的诊断量表,其中较受推崇的当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劳德(Lord)教授等人制订的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utism Diag no Stic Interview-Revised, ADI-R,1994)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 (Autism .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 ADOS-G , 2000)。目前这两种量表在欧美等国家已享有孤独症诊断金标准”(Golden Sta ndard)的美誉。而前文介绍的几种量表现已基本只作为筛查工具,一般不再用于诊断目的。但这两种量表在我国还未被广泛使用,尚停留在在临床少量试用研究阶段。 ADI-R是根据ICD-10对孤独症的定义,发展出的针对父母或儿童主要抚养人的一种标准化访谈问卷,约需时90-120分钟。包括三个核心 部分:社会交互作用质的缺陷、语言及交流方面的异常、刻板、局限、重复的兴趣与行为。另外还有涉及孤独症患儿一些特殊能力或天赋的项目(诸如记忆、音乐、绘画、阅读等)。量表评分标准与方法因各个项目而异,一般按0-3四级评分,其中评2或3分表示该项目的异常明确存在,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评1分表示界于有/无该类症状之间,0分为无异常。评测需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主持,要求父母(或者患儿的主要看护人)就每一个项目向医生提供患儿的具体行为细节,而非仅仅做出有或无的笼统判断。在欧美一些国家,为尽可能保证评测的可靠性,一般要求至少三名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各自独立评定后再进行综合判断。

ADOS-G 是一种半结构化的评估工具,其中设置了大量有关社会互动、日常生活的游戏和访谈,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化、层层递进的活动和材料。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对材料的使用,重点对他们的沟通、社会交往、及使用材料时的想象能力加以评估。量表由四个模块组成,每模块需用时35-40分钟。ADOS-G 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评测对象的语言能力(从无表达性语言到言语流畅)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模块。进行每个模块时都详加记录,在活动结束后根据记录做出整体评估。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综述1

儿童异常心理学课程论文 论文名: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班级:09应用心理学 作者:姚梅芳 学号:091200041 指导老师:刘莹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问题是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文试图综合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特征、其发展的核心障碍,以及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治疗等方面展开而成。 关键字: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种严重的发育性心理障碍。其障碍主要表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异常等方面。语言障碍问题是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是许多其它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但是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因此,本文综合已有相关研究,尝试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一般特征,其发展的核心障碍,以及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等方面展开。 二、一般概念 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功能的发展性障碍,又称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典型的特点是显著口语或非口语沟通困难,社会互动困难以及固定而有限的行为模式和兴趣。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障碍 3.1自闭症儿童语音发展 在语音方面,自闭症儿童存在构音障碍和声音障碍!前者指说话时出现的音素的替代、歪曲、遗漏和添加的言语异常,后者指声音的音质、音调和音量方面存在问题。如音调的高低分不清楚、语流不顺畅等。 3.2自闭症儿童语意发展 在语意方面,尽管自闭症儿童掌握的词汇不少,但由于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词汇的迁移很困难。例如他们学会了花园里的玫瑰花叫花,但他们往往弄不明白客厅花瓶里的玫瑰花或者花园里的喇叭花也都叫花。 3.3自闭症儿童语法发展 一对自闭症儿童的语法发展地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结构与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的语言结构差别不大,只是其语言结构和语法发展较为缓慢而已。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颠倒句子中的词序和其语言的重复性。例如他们会把“我把花瓶打破了”说成“花瓶打破了我”;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性语言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重复性的话语并不具有针对性,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 3.4自闭症儿童语用发展 在语用方面,尽管自闭症儿童能尽量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如食品、玩具等,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持续交谈,很难进行更高层次的社会人际交往。例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被球撞了,他就说“去医院”问他去医院干嘛,他却问“头破了,痛不痛苦”,因此旁人难以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

孤独症 -诊疗指南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 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

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三)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是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经标准化了的量表,是由E.Schopler (美国学者,中文译名:斯考普勒)、和于1980年所编制的,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低于30分:初步判断为无孤独症;30-60分:有孤独症;其中30-37分:为轻到中度孤独症;37-60分,并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重度孤独症。(本量表总分为60分。) 注:可有1.5、2.5等分数。介于1和2之间的症状评为1.5分,依此类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制作出来使用后,又经专家学者们修订了两次。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孤独症(自闭症)测试评定量表之一,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信度、效度较好,其不仅能区分孤独症(自闭症)和弱智,而且还能判断孤独症的轻重程度,故有较大的实用性。在临床操作中,医师、心理师及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等应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病历纪录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作出评定。 一. 人际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害羞、自卫及表示不同意或家人诉说的或观察到的一些轻微的害羞、烦躁、困扰,但与同龄孩子相比程度并不严重。 2分轻度异常:缺乏一些眼光接触,不愿意、回避、过分害羞,对检查者反应有轻度缺陷,有时过度依赖父母。

3分中度异常:有时儿童表现出孤独冷漠,引起儿童注意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极少主动接触他人,常回避人,要使劲打扰他才能得到反应。 4分严重异常:强烈地回避,总是显得孤独冷漠,毫不理会成人所作所为,儿童对检查者很少反应,只有检查者强烈地干扰,才能产生反应。 二. 模仿(词和动作)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模仿 2分轻度异常:大多数时间内能模仿简单的行为,偶尔在督促下或延迟一会能模仿 3分中度异常:部分时间能模仿,但常在检查者极大的要求下才模仿 4分严重异常:很少用语言或运动模仿别人。 三. 情感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情境相适应的情感反应(愉快、不愉快)和兴趣,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的变化来表达 2分轻度异常:偶尔表现出某种不恰当的情绪类型和程度,有时反应与客观环境或事物毫无联系 3分中度异常:不适当的情感的示意,反应相当受限或过分,或往往与刺激无关 4分严重异常:对环境极少有情绪反应,或反应极不恰当。 四. 躯体运用能力

(完整word版)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299.00 (F84.0) 诊断标准 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社会情感互反性存在缺陷,例如,从社交途径异常和无法正常往复交谈;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感受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 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协调差;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直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沟通。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龄人缺乏兴趣。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运动动作、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的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 2. 坚持单调无变化,僵硬的坚持常规习惯,或方式、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仪式化(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 3. 极为局限的、迷恋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强烈的迷恋或专注,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输入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或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或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的嗅或触摸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C. 症状必须在发展时期早期出现(但症状有可能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才会充分显现,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对策掩盖)。 D. 症状在社交、职业的或该功能起作用的其他重要领域中临床上导致显著的功能受损。 E. 这些障碍无法用智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常并发;若要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并发症的诊断,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 注释:过去由普遍接受的 DSM-IV 诊断为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阿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或未区别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应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但症状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他标准的,应针对社会(实际)交往障碍(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进一步评估。 详细说明: 是否具有伴随的智力缺陷 是否具有伴随的语言缺陷 是否与已知的药物或基因状况或环境因素有关 (规范使用说明:使用附加规范确认相关的药物或基因状况。)

自闭症综述汇编

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历代医学界把小儿自闭症描述为“语迟”、“呆病”、“无慧”、“胎弱”等。 历史发展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当年的一篇文章首先提到他,宣布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种复杂的神经紊乱症”(如今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ASD)。 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孤独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