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A卷

广西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23分)

1. (2分)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旗靡(mí)菲(fěi)薄狗窦(dòu)谤(bàng)讥

B . 玉帛(bó)车辙(zhé)狐裘(qiú)攘(rǎng)除

C . 夫(fū)战旅葵(kuí)瀚(hàn)海羹(gēng)饭

D . 陟(zhì)罚辕门(yuán)风掣(chì)寥(liáo)落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 . 絮叨撺掇凫水蕴藻

B . 冗杂磅礴骤雨辐射

C . 脑畔延河糜子厉害

D . 晃荡燎原麟火思暮

3. (2分)(2018·黄冈)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B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C . 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D . 自黄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意见》后,全市许多学校纷纷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其势头如雨后春笋。

4. (2分) (2017八上·丰城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 . 美妙的文辞得益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 . 《舌尖上的中国》炫耀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D . 我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5. (15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31分)

6. (10分) (2018七下·常州期中) 下面是《骆驼祥子》相关内容的叙述,先画出错误之处,然后在横线上改正。

(1)祥子是来自农村的退伍军人,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凭着勤劳、坚忍和自己的诚实劳动,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2)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几近破灭,而二强子自杀的消息,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

7. (5分) (2019八上·龙湖期末) 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内容。(24字以内)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号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8. (12分) (2019八下·农安期末) 在我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是用两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同一个汉字——“和”,请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书写字体?

(2)请你围绕“以和为贵”的主题,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

活动一:举行“以和为贵”征文比赛。

活动二: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

(3)你的同桌小明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吵,因而他与同学间的关系非常不和谐。作为他的同桌,你打算怎样劝说他,让他与同学改善关系。

9. (4分) (2019九下·汽开区模拟) 下列都是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中的名句,请你补充完整。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

(2) 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夕阳西下,________。

(4) 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10. (15分)(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二)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送给)

B . 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督促)

C . 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错误)

D . 在乡里,甚穷馁(气馁)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 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 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 席苫于公灵床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 . 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4)结合全文,分析颜含和郗鉴在对待亲人的行为上是如何奉行的。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11. (8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以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⑤棉花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亦部分取自土壤,同时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团粒结构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新疆齐种棉。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加上羽绒、尤其是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1)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 列数字画图表分类别打比方

B . 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作诠释

C . 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

D . 列数字摹状貌引资料作比较

(2)仔细分析第④段所附图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图表讲述的是棉花生育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的土壤范围内对水的相应的需求。

B . 从图表可以看出: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 . 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D . 从图表可以看出: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棉花并不是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棉铃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

B . 棉花是喜光作物,只能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C . 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决定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D . 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保暖性次于羽绒而优于化纤。

(4)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纺织用的材料不是棉花的花,而是棉籽上的絮。

B . 第②段介绍的是棉花原产于中国的历史。

C . 在一定的范围内,棉花产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联。

D . 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其中从新疆到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很大。

12. (20分)(2014·镇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

李伟明

①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有一次,两个小伙子争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②离开了网络,一个人会变得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竟然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③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让人越来越方便。来电去电,不仅直接显示姓名,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对它们感到完全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些数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了。越来越多的人,随时手不离机、机不离手,即使是洗澡、睡觉、上卫生间,也要让它和自己紧密相依。如果哪天失去了手机,那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号,到了这个地段,仍然要频频用手机询问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众多路人。

④还有一个重要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漫步抵达。如果没有私人汽车,那就不妨依赖公共汽车。一站路、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你愿意走吗?我年轻时种地砍柴没少走路(还要挑上百十斤呢),现在也因为没有别的锻炼机会,仍然喜欢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随大流,跟着挤上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行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我自己都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⑤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

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原始本领”具体指哪些。

(3)第④段中写“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人尖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五、写作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7九上·吴兴期末) 阅读下面写作邀请函。请你参加此次活动,并按要求作文(注: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23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二、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31分)

6-1、

6-2、

7-1、

8-1、

8-2、

8-3、

9-1、

9-2、

9-3、

9-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10-1、

10-2、

10-3、

10-4、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11-1、

11-2、

11-3、

11-4、

12-1、

12-2、

12-3、

12-4、

五、写作 (共1题;共5分)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