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新技术

植保新技术
植保新技术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李克让, 1996)。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

度剧增(IPCC, 2007), 使得全球变暖以极速蔓延的趋势席卷了整个地球。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雪盖消融与冰川退缩、降雨增加与干旱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生物物候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片断化与丧失、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大量脆弱物种正处在濒

临灭绝的边缘, 严重危及着人类生存(Brikowski et al., 2008)。

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上的植物及与之休戚相关的所有生命形式。地球上现存30万种高等维管束植物物种的1/3受到

威胁, 1/10左右因过度采集、掠夺性生产方式、环境污染、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外来物种入侵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濒临灭绝(禹玉华等, 2008)。预期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将平均增温1.1-6.4℃(IPCC, 2007), 植物灭绝速率将进一步加快, 预计1/2的

植物将会受到威胁, 甚至2/3的高等维管束植物种类将在本世纪末消失(许再富等, 2008)。

生物群落研究理论表明, 一种植物灭绝会引起10-30种其他生物丧失, 特别是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 一旦灭绝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地域之广阔, 影响之深远, 已使野生植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并从不同角度(如地理分布、种群与群落动态、物候节律、生活史对策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Alsos et al., 2007; 陈

建国等, 2011; Wolkovich et al., 2012)。然而, 在传统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系统规划中, 忽略了全球气候变化将给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中, 增强对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资源影响的认识, 充分考虑野生植

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将全球气候变化的思想融入到野生植物保护机制中, 应是本领域科学发展的重点。

1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大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 这些变化会伴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扩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 从而诱发全球变化的正反馈效应(Cox et al., 2000; 田汉勤等, 2007)。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类双重作用造成的全球尺度上的环境变化, 主要包括大气组成与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生物区系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导致的土地利用的变化3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建升等, 2008), 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 与多年平均水平相比, 气候平均值或离差值出

现长期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等的变化(IPCC, 2007)。在全球范围内, 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即为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2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2.1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

20世纪, 包括温度与降水在内的主要气候特征发生了变化, 北半球尤其是高纬度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Wen & Lin, 2003)。表现在: (1)最近100年来(1906-2005年),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北极升温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 北半球

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IPCC, 2007); (2)20世纪全球陆地降水量约增加2%,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 但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降水量可能减少了3%, 非洲北部、南美的沙漠地区减少更为明显(刘昌明等, 2008); (3)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 全球升温引发海水膨胀,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 m(秦大河和罗勇, 2008); (4)1978年以来, 北极海冰面积以每10年2.7%的速率退缩; (5)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2.2 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将未来100年有关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总结如下: (1)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上升1.1-6.4℃(IPCC, 2007), 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低纬度地区明显(吴榜华等, 1997), 全球气候带将向极地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 春季转暖提前而秋季变冷推迟。(2)全球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 但降水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 总体向北移;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 但由于蒸散作用所损失的水分远大于降水的增加量, 中纬度内陆地区的夏季干旱明显增加(彭少麟等, 2002)。(3)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0.18-0.59 m(IPCC, 2007)。

(4)北半球冰川和冰盖将继续退缩; (5)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IPCC, 2007), 但不同地区出现的频率可能有差异(刘国华和傅伯杰, 2001)。

3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现状

历史上活跃的地质运动造成了中国陆地生境复杂多样, 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植物物种形成、进化和保存中心(中国植物保护战略, 2008)。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 居世界第三位, 并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等特点。但近30年来,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高等植物濒危或受威胁的物种数量达3, 500-4, 000种, 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禹玉华等, 2008)。

几十年来, 中国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植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基础上编写了《中国植物志》、《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 制定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建立了大量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中国植物保护战略, 2008)。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就地保护有效性评价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苑虎等, 2009; 张殷波等, 2014), 建立自然保护区2, 697处, 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4.77%(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此外还建立了森林公园2, 948处、各类保护小区5万余个(国家林业局, 2013),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网络。

然而,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1)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总体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 一些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没有得到重点保护或保护质量不高; (2)气候变化将引起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改变, 同时一些物种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也将改变, 使得原有自然保护区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功能设计上都需要有一定的调整; (3)保护资金短缺、技术设备和保护管理方法落后, 一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潜在的受威胁物种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 (4)气候变化敏感地区植物及其多样性的科研力度不够,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野生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认识不足; (5)对气候变化对已保护野生植物生存状况影响的长期监测与保护效果评价还十分薄弱; (6)在全球气候变化、野生植物生境破碎化加剧、物种快速消失的背景下, 简单的就地保护已不能满足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需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植物学界关注的热点, 2006年4月国际植物园专家汇集在西班牙的大加那列岛, 就全球植物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和行动计划进行了全面讨论。会议起草了《大加那列岛宣言2——气候变化与植物保护》, 制定了全球植物园应对气候变化的迁地保护策略框架。现有研究表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 至2080年, 欧洲将有50%以上的植物物种受到威胁, 同时60%以上的高山物种面临灭绝(Thuiller et al., 2005)。非洲大陆形势同样严峻。研究显示, 至2100年, 气候变化将导致现有50%的物种濒临灭绝。尽管如此, 中国现有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措施已明显跟不上全球气候变化的步伐。

4 全球气候变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

4.1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 植物向高纬度地区迁移

当气候逐渐变暖, 气候带的地理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迁移。根据模型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气候带向地球的两极移动, 按现阶段全球变暖的速度, 纬度每10年向北移1° , 现在的南亚热带将被热带所替代, 依此类推, 现在的中亚热带将变成南亚热带(Seidel et al., 2008)。在未来年均气温增加4℃、降水量增加20%的情景下, 中国各植被带将比现在更干热, 森林带干旱加剧, 但仍能满足其水分要求, 草原带将变干热, 西部草原将成为荒漠, 森林和草原面积锐减, 荒漠带沙漠化程度加剧, 青藏高原各植被带的干旱程度

均呈较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沙漠化加剧(周广胜等, 2004)。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一些物种不得不迁移到更为寒冷和湿润的地方。目前大量研究和观察表明, 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物种的分布格局, 许多物种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移(Parmesan & Yohe, 2003; Walther et al., 2005; Colwell et al., 2008)。Walther等(2007)研究了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的分布动态, 发现这一物种向北迁移与冬季气温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相关, 并认为棕榈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全球变暖的生物指示物。Lucht等(2006)运用全球植被动态模型LPJ(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预测了未来森林分布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北扩展, 而中纬度地区则变化不明显。据分析, 温度每增加1℃, 就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 km, 或在山地垂直高度上上升150 m(许再富, 1998)。Chen等(2011)对近1, 400个物种进行全面调查后发现, 全球变暖正在驱使动植物远离赤道地区向两极迁移。过去10年间, 动植物向极地地区平均移动了16.9 km(Chen et al., 2011), 物种向两极移动的平均速度比2003年科学家预计的速度快3倍(Parmesan & Yohe, 2003)。除了温度等环境因子外, 物种的迁移还取决于物种本身的适应能力、迁移能力、迁移过程中的障碍、可供迁移的适宜地距离等许多因素。例如, 尽管恩氏云杉(Picea engelmanni)的种子小, 可借风力传播, 但无障碍时估计也仅可迁移l-20 km/100年。可见, 如果没有人为的帮助, 许多物种的再分布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 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许再富, 1998)。

许多北极植物种类也开始向高纬度迁移, 逐渐形成新的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9种不同的开花植物4, 000多个样本的DNA序列, Alsos等(2007)发现它们绝大部分是由来自诸如俄罗斯东北部、格陵兰岛等北极区域的植物种子远程传播而来的, 且很可能是在北极强风暴、浮冰、浮木以及鸟类的综合影响下广泛散布开来。该研究暗示着历史上在北极附近地区, 植物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大范围地改变分布区域, 从而对全球变暖产生适应性。而孢粉证据反映的冰后期植物由南向北传播, 实际上更多的是由于冰川退缩后当地植物的繁殖体逐渐萌发和定居的结果(Miller et al., 2008; Liu & Yin, 2013)。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 极地地带性植被类型苔原的分布区整体向北迁移(彭少麟等, 2002)。但北冰洋的阻挡导致北半球苔原的北界延伸受到很大限制, 而南界则将大幅度向北移。Elmen- dorf等(2012)调查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的大片北极苔原带现状, 发现在过去的30-40年间, 苔原带的一些地区已经长出了高大的树木, 局部形成了森林, 证明森林带已经向北极地区扩散。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最北部分以及西伯利亚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西北部, 植被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经改变(Adams, 2007)。在南极半岛的西面,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 温度上升了2.6℃, 导致两种维管植物南极发草(Deschampsia antarctica)和南极漆姑草(Colobanthus quitensis)的种群大暴发(Adams, 2007)。

4.2 植物向高海拔山地移动

高山生态系统的植物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研究表明, 高海拔地区增温速率及幅度远大于低海拔地区(Pepin & Seidel, 2005)。全球升温将加速高山冰川消融, 导致山地积雪与冰川面积快速退缩及雪线上升(陈建国等, 2011; IPCC, 2007)。关于气候变暖造成低地或低海拔的植物物种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的现象已有大量报道(Walther et al., 2002; Chen et al., 2011)。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境内的Hotham山峰上的树线已经在近些年上升了40 m。瑞士Storsnasne山的高山白桦(Betula pubescens ssp. czerepanovii)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向上迁移了75 m(Crawford, 2008)。欧洲高山植物平均每10年向高海拔推进1-4 m, 欧洲和新西兰树线向更高海拔上升, 阿拉斯加极地灌木植被也向其他生境扩张, 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Walther et al., 2002)。2000-2009年欧盟10个成员国的研究人员在世界五大洲范围内的17座山脉区域选择了60处观测地点, 筛选出764个植物种类作为研究对象, 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山区植物种类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影响, 所观测的植物种类随时间推移一直发生着变化(Gottfried et al., 2012)。基于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结合目前世界上主要大气环流模型(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给出的CO2倍增后的气候变化结果, 石培礼(1999)推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 青藏高原亚高山树线分布高度变动的幅度为150-600 m, 树线上升的幅度自东向西逐渐降低。

从单个物种来看, 不同物种向更高海拔迁移的速度各不相同。一些仅在高山生存的物种迁移较快, 而在低地生存的植物迁移速度相对较慢。不同植物功能类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也不同(Stewart et al., 2010): 生命周期较短、物种更新频率相对较高的草本植物迁移较快, 而木本植物的迁移速度和扩展速度相对滞后(Liu & Yin, 2013)。不同物种迁移速度不同, 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把高山物种的种间关系打乱, 使整个高山生态环境的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可能导致一些物种走向灭绝。

气候变暖还将导致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从而引起高山植物灭绝或被其他物种取代(陈建国等, 2011; Klanderud & Totland, 2008)。Pauli等(2012)发现, 欧洲南部山脉地区大量物种的数量在过去10年里正在逐步减少, 在地中海地区14个山脉

顶部, 有8个地区的物种数量正在递减。随着许多物种向高海拔迁移, 一些物种将由于分布区逐渐缩小而最终灭绝(曹福祥等, 2008; Pauli et al., 2012)。此外, 高山植物种类在迁移过程中, 必然面对原生植物的激烈竞争, 或自身衰落或使原生植物种类退化消失, 进而引起高山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度降低(Gottfried et al., 2012)。

4.3 海平面上升, 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

海滨生态系统是承受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最为前沿的缓冲带(Christian & Mazzilli, 2007; 邓自发等, 2010)。据最新研究报道, 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 即使气温只升高2℃, 到2300年, 海平面也将比现在平均升高1.5-4 m, 最乐观的估计也是2.7 m(Schaeffer et al., 2012)。还有研究表明, 由于CO2大量排放, 未来1, 000年, 全球海平面至少会上升3.96 m(Gillett et al., 2011)。海平面上升与海上风暴的作用相耦合, 将对海滨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在美国, 21世纪海平面抬升将至少淹没正处于灭绝境地的80个物种的全部生境。根据更为极端的预测, 世界上许多岛屿将完全被淹没, 危及其上分布的所有动植物, 在周围受干扰的陆地也无法为它们找到合适的生境(许再富, 1998)。

由于受到陆相和海相的双重影响, 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滨滩涂的红树林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早期指示者(卢昌义等, 1995)。当海平面上升速率在9-12 cm/100年时, 红树林就会受到威胁甚至消亡(Ellison & Stoddatr, 1991)。联合国环境项目报告显示, 海平面上升将对太平洋地区16个岛国的红树林造成影响, 到本世纪末, 13%的红树林将被淹没, 某些岛屿半数以上的红树林将逐步消失, 最严重的是美属萨摩亚群岛、斐济、图瓦卢和密科罗尼西亚群岛。在红树林后缘地貌和地层条件适合其生长的条件下, 红树林将大规模向陆地迁移, 否则红树林则很少向陆地演化, 最终随着海平面上升被淹没(高如峰, 2012)。但是一些红树林海岸的地貌

在海平面上升时会发生改变, 如泥滩向陆地移动、沙丘消失等, 这将显著改变红树林生态系统(谭晓林和张乔民, 1997)。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 红树林分布区向陆地扩展的情况仅仅可能发生在没有障碍物阻挡的条件下, 而硬质海岸大堤的构筑可能将使

红树林的生境彻底消失(韦兴平等, 2011)。在过去30年里佛罗里达州滨海地区的红树林分布区域向北部扩展了近一倍, 而其南侧的

分布线则变化甚微(Cavanaugh et al., 2013)。海平面上升后巨浪和风暴潮等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Gilbert et al., 2010; Smith et al., 2010), 会加速植物根系周围有机质的流失, 降低外来沉积物的淤积速率, 导致植物生长和滩面淤积速度跟不上海平面上升速度, 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组成单一, 生物多样性降低(Gilman et al., 2008; 邓自发等, 2010)。

随着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将加剧, 海滨生境中盐度增加, 影响植物生长(邓自发等, 2010), 长时间海水淹没将导致盐沼初级

生产力下降。入侵海滨生态系统的外来种比土著种更能承受生境水位和盐度的变化, 使得外来种的分布区在海平面上升的作用下扩大, 进而造成海滨植被面积减少、结构简单, 甚至彻底消亡(Perry & Atkinson, 2009)。据报道,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耐盐性远高于本地种, 其庞大的克隆体系为缓解淹水胁迫提供了结构保障(Xiao et al., 2010), 因此在盐沼湿地形成

单优群落。Wang等(2010)预测, 按照目前的扩散趋势, 本地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将最终被互花米草取代。

4.4 气候变暖与种间关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水、热等条件发生的变化必将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种类间经过长期适应进化形成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格局发生改变, 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改变(陈建国等, 2011)。有研究表明, 高山生物带

内植物物种的竞争优势可能因气候变暖而减弱, 造成高山特有植物种类的消失(Hughes & Eastwood, 2006)。随着高山地区温度上升, 土壤营养状况等环境因子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导致(Brooker, 2006), 某些植物种类竞争力被削弱而某些种类竞争力得以提升,

同时低海拔的物种迁往高海拔地区可能也会改变高山生物的种间关系并提高杂交发生的几率(刘洋等, 2009; 陈建国等, 2011)。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 随着海拔的升高, 在诸如强辐射、极低气温和营养贫乏等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 高山冰缘带上本土植物之间的促进关系更为明显(Callaway et al., 2002; Chu et al., 2008)。全球范围的大量研究显示, 垫状植物生活型适应于高山极端生境, 可以通过改善微环境提高其他物种的存活率和丰富度(Cavieres et al., 2006; Badano & Marquet, 2008)。由智利安第斯山中部垫

状植物Azorella monantha营造的适宜微环境可以提高外来植物Taraxacum officinale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 进而提高其

幼苗的成活率(Cavieres et al., 2005)。然而,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 高山地区的环境胁迫逐渐减弱, 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由相互协作转变为中性以至竞争关系(Klanderud, 2005)。

气候变暖还将改变入侵植物和昆虫的互作关系。Lu等(2013)研究了气候变暖和N沉降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与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互作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将进一步促进入侵植物向更高纬度地区扩散, 但由于天敌昆虫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低于入侵植物, 植物的入侵态势将加剧。另外, 植物和传粉昆虫或鸟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 这将影响相关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从而给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带来深刻影响(Hü lber et al., 2006; 陈建国等, 2011)。

除温度和热量状况外, CO2浓度升高同样可以改变植物的竞争能力(Langley & Megonigal, 2010)。例如CO2浓度的升高可以促进C3植物的光合作用(Leakey et al., 2009), 还能提高C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高温的耐受性, 从而促进其快速生长, 提高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生活型间竞争关系的改变(Wang et al., 2008; Yin & Struik, 2009)。以C4植物或CAM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也许会更容易被C3植物入侵(邓自发等, 2010), 影响植物群落的构成并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造成破坏。

4.5 气候变暖与敏感植物类群

北极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Callaghan et al., 2004)。在各环境因子中, 北极地区夏季温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最密切(Young, 1971)。Callaghan等(2004)预测, 在苔原带的北部地区以及极地荒漠区域, 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夏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的限制, 因此随着气候变暖, 北极地区植物种类组成最主要的变化将发生在这些地区。不同植物类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北方植被带约有40%是维管束植物, 但这些植物目前还不能广泛地分布在北极地区, 而是主要分布在接近树线的区域或者亚北极地区

和北极地区之间的河流地带(Callaghan et al., 2004)。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增加, 这些植物将向北扩大分布区并增加其丰富度, 进而将成为北极地区的优势种。大部分隐花植物(如藓类植物、苔类植物、地衣以及藻类植物)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整个北极地区(Matveyeva & Chernov, 2000), 这类植物会最终在变化的气候中生存下来, 但丰富度将会很低(Callaghan et al., 2004)。

在北极气候变暖的情况下, 最脆弱的物种可能是北极地区的特有种类(如极地柳(Salix polaris))和亚北极种类, 主要分布在苔

原带的最北端地区和极地荒漠区域。当一些南方种类侵入到高纬度地区简单的生态系统后, 一些目前广泛分布于北极高纬度地区的特有种的生态位幅度将减小, 丰富度也会随之下降。Heide-J? rgensen和Johnsen(1998)的研究表明, Ranunculus sabinei目前仅仅分布在格陵兰岛北部狭窄的海岸边缘地带, 预示着在格陵兰岛可能有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另外, 具有特殊结构(如保温结构)的植物如北极罂粟(Papaver radicatum)、极北虎耳草(Saxifraga hyperborea)和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等, 有着适应极端寒旱或高山冰缘极端环境的特殊机制(杨扬和孙航, 2006; 王雪英等, 2008), 环境温度的升高可能对其繁殖造成影响。

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 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热带植物除受到气温影响之外, 还受到降雨、日照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其特征相对于温带植物物候更加复杂多变(Zhao et al., 2013)。有研究指出, 气候变暖正迫使热带动植物向更高海拔地区迁移, 而低地雨林将没有替代物种来填补空白。Colwell等(2008)在哥斯达黎加一处长满热带雨林的死火山山坡上收集了2, 000种动植物样本, 数据分析表明这些动植物中的1/2生存于狭窄的海拔范围内, 向高海拔迁徙600 m将使它们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境。同时, 由于大部分热带山地森林因人类砍伐而片断化, 造成许多动植物根本无法迁徙而面临威胁, 而热带低地在动植物迁走后面临没有替代动植物迁入的局面。Kissling等(2012)指出, 现今热带地区所发现的棕榈科植物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数百万年前, 在过去的10-30万年间, 严重的干燥气候影响导致非洲热带雨林面积大大减少, 许多热带地区的物种已经在大陆上完全消失。随着气候的变暖, 广阔的亚马逊雨林最深处的树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改变(Laurance et al., 2004)。Laurance等(2004)对巴西境内亚马逊雨林18处从未受到人类活动直接破坏的树种结构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 通过记录115个树种的生长状况发现, 其中27个树种数量显著增加, 而另外15个树种数量不断减少, 树种数量变化的速度比预计的高14倍; 而数量增加的树种均属于生长速度快的高大乔木, 数量减少的都是矮小的灌木。这种变化将使马逊雨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大为降低。还有报道指出,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植被发生变化, 在2100年气温将升高5-8℃, 降雨减少15-20%的情景下, 亚马逊雨林将转

变为热带草原, 而如果政府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变暖, 亚马逊地区的气温将只升高3-5℃, 降雨减少5-15%, 热带雨林不会消失(Marengo et al., 2009)。

附生植物是一类生活在植物活体或其残体上但不从宿主载体吸收营养与水分的特殊植物, 机体所需全部营养和水分均来源于空

气或降水, 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 而非维管附生植物因缺乏根系和蜡质表皮, 对极端气候条件的变化很可能比维管附生植物更敏感和

脆弱(宋亮和刘耀文, 2011)。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升温, 伴随雾天的减少以及大雾海拔的升高, 干旱加剧成为适于生长在阴凉湿润生境中的附生苔藓和地衣的主要威胁(宋亮和刘耀文, 2011)。Song等(2012)对哀牢山山地森林非维管附生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西南地区严重的干旱事件中, 附生苔藓波叶金枝藓(Trismegistia undulate)和小叶鞭苔(Bazzania ovistipula)大量枯萎, 年生长率分别为-5.9%和-5.4%。温度升高还对附生植物的新陈代谢、物候节律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 在27℃时, 文心兰(Psygmorchis pusilla)对生长和繁殖的投入最高; 当温度升高3℃后, 其总生物量降低、花粉柱长度变短(Vaz et al., 2004)。目前分布在热带低地的苔藓和地衣几乎处于生理能力的极限, 即使很小的增温都可能让它们无法生存(Zotz & Bader, 2009)。

亦有研究发现苔藓植物对大气成分(如CO2)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吴玉环等, 2002; 杨琳璐等, 2012), 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显著影响了苔藓地衣类隐花植物的生态分布。Gigna等(1998)的预测是, 在全球CO2浓度倍增条件下, 加拿大Mackenzie 流域的沼泽苔藓分布有向北推移的趋势。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荷兰自1980以来气温平均每年增加0.3℃, 自1979年始每隔5年检测的结果发现, 荷兰Utrecht地区附生地衣组成中喜温种由95种增加到172种, 适应寒冷环境的物种逐步减少或消失, 50%的高寒种出现衰退(van Herk et al., 2002)。

4.6 早春温度提前升高, 植物物候节律改变

植物物候节律受气候因素的强烈影响, 同时植物生活史也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葛全胜等, 2007)。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

究表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植物物候正在发生变化(方修琦和余卫红, 2002)。有研究发现, 欧洲地区早春气温每升高1℃, 植物生长季提早约7 d, 年均温升高1℃, 生长季长度延长5 d (Chmielewski & R? tzer, 2001)。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 欧洲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3 d, 秋季物候期推迟了4.5 d, 生长季延长10.8 d (Menzel, 2000)。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资料显示, 在过去20年内, 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 d左右, 北美延长了12 d (Zhou et al., 2001; 徐雨晴等, 2004)。

全球变暖影响着植物的开花物候, 并且这种影响在高山生态系统和极地地区尤为突出(陈建国等, 2011)。开花时间变化是植物

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信号, 由于温度升高及融雪提前引起的春季提前, 进而导致植物开花和结果时间提前, 是最显著的物候变化(Walther et al., 2002)。早花植物相比于晚花植物而言, 其开花季节对于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快(Miller-Rushing & Inouye, 2009)。Fitter和Fitter(2002)对英国南部的中心地区进行了47年的研究, 发现植物开花时间尤其是春季开花的植物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还表明, 近10年来, 385种植物开花时间比之前40年平提前4.5 d, 其中16%的植物开花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比之前明显提前约15 d, 仅有10种植物(占3%)的开花时间推迟; 其中虫媒植物比风媒植物倾向于早开花, 一年生植物比同一种属的多年生植物更倾向于早开花, 这些差异会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间的基因交流(Fitter & Fitter, 2002)。Zhao等(2013)对植物园内热带引种植物的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67%的热带引种植物在1973-1999年表现出显著的物候变化趋势, 在雾凉季展叶的植物更容易出现平均1.4 d/年的展叶期推迟, 这主要与雾凉季最高温度的上升和日照时数的减少有关; 由于气温的上升, 33%的植物的生长季出现了平均3.5 d/年的显著延长; 由于雨季的日照时数显著下降, 24%的雨季开花的植物花期出现平均2.1 d/年缩短的趋势。植物不同器官对全球变暖的敏感度不同。Wolkovich等(2012)进行了涵盖四大洲共1, 634个物种的植物生命周期研究, 发现植物开花的速度是实验预测速度的8.5倍, 而展叶的速度相当于预测速度的4倍, 证明以往的实验低估了物种因温度上升而加快生长的进度。

4.7 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对植物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土壤温度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Song et al., 2013)。土壤干旱化加重了草地土壤侵蚀和肥力降低, 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据报道, 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及荒漠草原亚带与典型草原亚带的分界线(北段)近20年均东移大约100 km左右, 移动速度为平均3-5 km/年(刘江, 2001)。荒漠草原为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 由于温度升高引起地表蒸发量加剧, 将会对荒漠草原区植物产生不利影响。李晓兵等(2002)分析了中国北方荒漠草原植被分布区气候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对植被的影响, 结果表明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 降水和土壤含水量是制约本区植被生长的根本原因。刘钦普和林振山(2005)研究了在全球变暖条件下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Sevilleta荒漠-草原生态过渡带中引起2种共存优势植物种格兰马草(Bouteloua gracilis)和刺果垂穗草(B. eripoda)历年种群密度、组合形式和变化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 发现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暖将导致来自荒漠地区的优势种刺果垂穗草在荒漠-草原群落过渡带中逐渐处于强优势地位, 而荒漠草原将

有可能替代生态过渡带。由于温度的上升, 荒漠草原地区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从而导致生长在荒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这将给本来植物就稀疏的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在温度升高2℃, 降水增加20%的情景下, 如果不考虑草原类型的空间迁移, 各类草原减产幅度差别很大, 其中荒漠草原减产最剧烈, 高达17.1%; 若计入各类型空间分布的变化, 各类草原减少约30%(周广胜等, 2004)。Century土壤-植物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 plant-soil ecosystem model)模拟表明, 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显著下降, 其中羊草草原比大针茅草原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肖向明等, 1996)。

4.8 旱涝急转弯对湿地植物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气候发生的频率大幅提高。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便是全球气候变化下局部地区出现气候异常的典型(封国林等, 2012)。水位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繁殖、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重要生态因子(Geest et al., 2005)。往年长江中下游在入夏之前进入雨季, 之后缓慢进入汛期。而在2011年直到5月末, 流域内仍未见大范围降雨, 进入6月后流域内连续出现4次强降水。春季长时间干旱导致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主要湖泊水面积和湖滨的面积减小, 使得水温和盐度都上升, 富营养化更易于发生, 同时陆生生态系统内移, 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分布向湖心方向扩展, 对早春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夏季强降雨带来的洪水又对干旱过后幸存的湿地植物造成严重的水淹胁迫(罗文泊等, 2007)。植物根系缺氧是洪水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之一(Voesenek et al., 2004), 洪水可造成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急剧下降, 使植物根部环境的氧需求增加(van Wijck et al., 1992)。水淹条件下土壤厌氧微生物活动加剧, 产生芳香族化合物、有机酸、Fe2+、Mn2+等有害物质, 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作用(罗文泊等, 2007)。有研究指出, 干旱或干涸会导致沉水植物剧减甚至许多沉水植物大量死亡(Mitsch & Gosselink, 2000)。长时间水淹或洪水可导致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甚至某些挺水植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大幅降低, 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大量物种死亡, 影响种群更新和恢复, 改变植被组成和结构(Vretare et al., 2001; Macek et al., 2006; Asaeda & Hung, 2007)。短时间内干旱到洪涝的剧烈变化改变了湿地生物赖以生存的水文条件, 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大规模衰退甚至消失, 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并且湿地环境和水文条件重建后, 生态系统食物网恢复的过程十分漫长。

5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野生植物的总体趋势

5.1 气候变化与全球生态系统敏感度

到2100年, 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Bergengren et al., 2011)。卫星地图显示, 北半球北方针叶林群落将有90-100%发生改变, 这预示着陆地景观会经历一个重大转折, 将从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草原, 或从草地生态系统转变为荒漠(Bergengren et al., 2011)。但中东、中亚、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南部生态系统的变化相对较小。地球生物圈平衡被打破以及日益增加的生态压力, 导致动植物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生存竞争。陆地景观的改变将迫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必须适应经常迁移。

5.2 气候变暖影响植物多样性

最新研究表明, 如果现在不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到2100年气候变暖将严重影响全球植物多样性。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 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 但在假设《哥本哈根协议》得以严格执行、到2100年全球升

温1.8℃的最乐观模型中, 全球植物多样性预计将与目前状况无明显变化(Sommer et al., 2010)。气候变暖将对各气候带的植物多样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温带和北极许多地区则会为更多的植物物种提供生存空间, 而亚热带和热带大部分地区植物多样性水平可能明显下降。虽然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但预计植物多样性受益地区大多是这些国家, 而那些对气候变暖责任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反而可能遭受重大损失(Sommer et al., 2010)。

5.3 “ 气候槽” (sink areas)让某些植物迁移无路

当动植物迁徙至较高纬度或较高海拔地区时, 会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有时会陷入“ 气候槽” , 迁移中将面对海岸线或其他地理屏障, 迫使它们无处可去。全球存在许多“ 气候槽” , 包括墨西哥湾北部、亚得里亚海北部, 由于后方都是温度趋于上升的地区, 这里的物种迁移无路(Burrows et al., 2014)。“ 气候槽” 地区物种将面临着灭绝危机, 除非它们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某些地区较长的“ 气候停滞时期” , 意味着气候变化速度较慢, 这些地区特有物种分布较密集, 将成为物种遗传基因和进化避难所。

5.4 植物物种灭绝加剧

作为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的极端影响, 物种灭绝的速度及可能性将远高于以往。这是由于下一世纪全球气温升高的速度(0.3℃/10年)将是过去10万年中最快的(吴榜华等, 1997), 而许多植物物种对气候变化耐受性的进化速率远远慢于气候变化速率, 它们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方面具有很强的保守性。沿纬度方向向极地迁移的种, 若在迁移途中遇到大的自然地理障碍阻隔而无路可退时将面临灭亡。物种面对气候变暖的另一条逃生路线是向高海拔山地迁移。但是因为山顶面积比山基面积小, 物种越向上移动, 面对的环境和遗传压力越大, 当物种迁到山顶再迁移无路时, 只能被更耐低温的种所取代而灭绝。气候变化还将导致本地植物物种面临外来种的竞争压力, 竞争力弱的本地种很可能灭绝。

5.5 植物物候节律的改变引发生态紊乱

尽管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 但大量生物物候期变化的证据都表明, 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 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方修琦和余卫红, 2002; 徐雨晴等, 2014)。物候期的提前或延迟, 可能引起其他物种的入侵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正在造成生态紊乱。生长季的延长可能对植物生长发育比较有利, 但是花期的缩短可能降低传粉成功率, 从而威胁到植物的繁殖(Zhao et al., 2013)。Memmott等(2007)表明, 当植物花期提前1-3周时, 17-50%的传粉者将经历食物短缺甚至无食物阶段, 并且该比例还会随花期更多的提前而进一步增加, 甚至导致该生态系统内的某些传粉者减少甚至消失。一旦植物的传粉者消失, 其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子代数目将急剧减少, 并最终导致植物群落衰退。这些植物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响应可能会给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连锁效应。

6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策略

目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率比自然过程加快约1, 000倍。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人口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野生植物实施保护和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对野生植物的系统保护规划主要是静态的, 很少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6.1 确定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些具有很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特有种数量的生态系统正逐渐退化甚至消失。因此要根据生境丧失对物种威胁的程度, 研究确立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 并将这些地区作为就地保护的重要地区优先规划, 如高寒地区(青藏高原、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具有异质生境的特殊山区(横断山脉、浙-闵-赣交界山地、伊犁-西段天山山地)、热带雨林(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岛屿(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台湾中央山脉地区)、湿地(沿海滩涂湿地、通江湖泊湿地等, 如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东北

松嫩-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湖区)、重要地理屏障的边缘(如大陆边缘地区的海岸带), 这些地区将来可能成为保护植物多样性最大化的地区。

6.2 重点关注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植物类群, 编制相应清单

确定优先保护的野生植物, 弄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潜在的受威胁物种。对植物物种进行敏感度分析, 包括物种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物种的生殖潜力、传播能力以及物种过去的分布变化等, 以找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或最早有反应的物种作为优先保护的物种。包括: 对极端条件敏感的植物, 如附生植物(如苔藓、地衣、蕨类和兰科植物的许多种类)和早春植物(如生活在干旱区的早春喜雨型短命植物、通江湖泊湿地洪水泛滥前完成生活史的植物); 对气候变化的生理响应弱的植物类群; 特殊生境植物(如盐沼植物、荒漠植物、高寒草甸植物、极地植物、热带植物); 共生或共进化重要类群; 无路可迁徙的植物类群(适宜生长在高山山顶冰缘带、低地岛、大陆的高纬度地区和边缘地区如苔原的最北端、极地荒漠地区和海岸带的植物); 狭域分布类群; 散布能力弱及长寿植物类群; 生态系统功能和初级生产力的关键类群以及人类直接价值(如药用野生植物)和潜在价值类群。

6.3 应加强气候要素改变野生植物-动物互作关系的研究

植物物候和传粉者活动的变化, 入侵植物与天敌昆虫之间互作关系的改变, 以及鸟类迁徙及其植物食物供给之间的关系, 都表

明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脱节。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蔓延, 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格局的改变都会影响甚至强化植物和动物的这些相互作用, 这将给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因此需加强温度、降雨等气候要素对野生植物-动物互作关系影响的研究, 如模拟预测水媒传粉植物(某些沉水植物)、虫媒传粉植物(兰科植物)、外来入侵植物、早春植物等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避免孤立地看待某个物种的变化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6.4 在自然保护区和野外定位站要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保护的内容

传统的野生植物保护是通过对野生植物的分布中心进行围封, 尽量避免人为干扰以维护物种与生境的现状。近30年来, 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以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范围和丰度, 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绝灭。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管理目标和战略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包括: (1)在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时, 在保护区位置选择、保护区面积、区域划分、功能设计等问题上要重点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引发的动植物长距离迁移所需的迁移扩张空间, 以免造成保护区空白或所保护物种在迁移中由于生境丧失而灭绝; 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划分和恢复缓冲区, 加强非保护区物种保护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由于一些物种迁移时会受到物理屏障的影响, 需要人为帮助, 包括人工进行繁殖体传播和授粉, 水生生物的迁移, 建立长距离迁移物种的通道, 消除物种迁移的障碍等; (3)确立迁地保护作为保证野生植物保护安全的核心作用和地位, 发展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保育技术及信息网络, 帮助物种适应气候变化; (4)建立植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监测方法, 部署野外监测计划, 加强对保护区野生植物分布和种群变化的追踪监测, 长期监测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建立与气候变化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影响的相关数据库; (5)发展有关野生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量化指标及相应模型。

6.5 将全球气候变化下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列入研究项目指南

气候变化对于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有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是一个正在开展也是需要投入更多努力的课题, 实施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也是在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因此, 应将全球气候变化下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列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会研究项目指南, 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研究方向, 例如: (1)植物多样性特征、变化过程及其响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2)濒危植物生理生态应答与气候要素的耦合关系研究, 揭示物种濒危灭绝的机制, 增强对气候变化对生物资源影响的认识; (3)加强迁地保育方法的研究, 确保迁地保育物种在居群水平的最大遗传多样性; (4)以植物分布格局及生物学特征为基础, 制定生物多样性迁移廊道的计划; (5)启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国家林业局战略研究项目等等。

[1] Adams J (2007) Vegetation-Climate Interaction: How Vegetation Makes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axis

Publishing Ltd, . Chichester. [本文引用:3]

[2] Alsos IG, Eidesen PB, Ehrich D, Skrede I, Westergaard K, Jacobsen GH, Land vik JY, Taberlet P, Brochmann C

(2007) Frequent long--------distance plant colonization in the changing Arctic. Science, 316,

1606-1609. [本文引用:2]

[3] Asaeda T, Hung LQ (2007) Internal heterogeneity of ramet and flower densities of Typha angustifolia

near the boundary of the stand . Wetland 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5, 155-164. [本文引用:1][JCR:

1.076]

[4] Badano EI, Marquet PA (2008) Ecosystem engineering affects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high-Andean

land scapes. Oecologia, 155, 821-829. [本文引用:1][JCR: 3.011]

[5] Bergengren JC, Waliser DE, Yung YL (2011)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 biospheric view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ic Change, 107, 433-457. [本文引用:2][JCR: 3.634]

[6] Brikowski TH, Lotan Y, Pearle MS (2008) Climate-relate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urolithia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5, 9841-9846. [本文引用:1]

[7] Brooker RW (2006)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New Phytologist, 171, 271-284.

[本文引用:1][JCR: 6.736]

[8] Burrows MT, Schoeman DS, Richardson AJ, Molinos JG, Hoffmann A, Buckley LB, Moore PJ, Brown CJ, Bruno JF,

Duarte CM, Halpern BS, Hoegh-Guldberg O, Kappel CV, Kiessling W, O’Connor MI, Pand olfi JM, Parmesan C, Sydeman W, Ferrier S, Williams KJ, Poloczanska ES (2014) Geographical limits to species-range shifts are suggested by climate velocity. Nature, 507, 492-495. [本文引用:1][JCR: 38.597]

[9] Callaghan TV, Bj?rn LO, Chernov Y, Chapin T, Christensen TR, Huntley B, Ims RA, Johansson M, Jolly D,

Jonasson S, Matveyeva N, Panikov N, Oechel W, Shaver G, Elster J, Henttonen H, Laine K, Taulavuori K, Taulavuori E, Z?ckler C (translated by He YT (何永涛)) (2004) Biodiversity, distributions and adaptations of Arctic species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33, 380-39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4][JCR: 2.295]

[10] Callaway RM, Brooker RW, Choler P, Kikvidze Z, Lortie CJ, Michalet R, Paolini L, Pugnaire FI, Newingham B,

Aschehoug ET, Armas C, Kikodze D, Cook BJ (2002) Pos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alpine plants increase with stress. Nature, 417, 844-848. [本文引用:1][JCR: 38.597]

[11] Cao FX (曹福祥), Xu QJ (徐庆军), Cao SJ (曹受金), Long JX (龙绛雪), Qi CJ (祁承经) (2008) Advances of global

warming impact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8, 86-8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本文引用:1]

[12] Cavanaugh KC, Kellner JR, Forde AJ, Gruner DS, Parker JD, Rodriguez W, Feller IC (2013) Poleward

expansion of mangroves is a threshold response to de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cold ev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1, 723-727. [本文引用:1]

[13] Cavieres LA, Badano EI, Sierra-Almeida A, Gómez-González S, Molina-Montenegro MA (2006) Pos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pine plant species and the nurse cushion plant Laretia acaulis do not

increase with elevation in the Andes of central Chile. New Phytologist, 169, 59-69. [本文引用:1][JCR:

6.736]

[14] Cavieres LA, Quiroz CL, Molina-Montenegro MA, Mu?oz AA, Pauchard A (2005) Nurse effect of the native

cushion plant Azorella monantha on the invasive non-native Taraxacum officinale in the high-Andes of central Chile.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7, 217-226. [本文引用:1][JCR:

4.158]

浅谈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与展望

李寿义

(河北省玉田县农村经济局,河北玉田064100)

摘要: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稳定丰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近年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作物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植保理念相应而出。文章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植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保护;绿色植保;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2-0086-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经济命脉的基础,我国的粮、棉、油等主要作物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粮食的稳定丰收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之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复杂,耕作方式多样,易造成病虫害频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植保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但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植保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面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要求,植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1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是病虫害多发国家,据统计,在我国常见的病虫害高达16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100多种。这些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威胁了农产品的质量。这些病虫害每年可使我国损失粮食1500亿千克、棉花1.9亿千克、水果和蔬菜1000亿千克,损失达5000亿。受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将更加严峻。

1.1 异常气候条件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更加复杂

近年来,全球异常气候越来越突出,极端气候频发,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并且发生规律和病虫害的种类也有所改变,例如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加重,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路径发生变化等,这些新情况加大了农作物植物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耕作栽培方式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也影响了病虫害原因的发生规律,使很多次要害虫上升为危害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害虫,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病虫害的蔓延。这也为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问题豇豆”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国际农产品竞争激烈,许多国家提高了农产品准入门槛,规定了农药残留指标,这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困难,因此,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要在控制病虫害,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也是对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资源也在不断减少。超高产品种、高密度种植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使用,虽然保障了粮食产量,但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越来越高,防控难度越来越大。1.4 国外植物疫情传入的风险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一步融合,农产品贸易量逐年增加,这也加大了植物疫情的传入风险。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发现的外来新病虫害已高达20种,严重威胁我国

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安全,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产品安全不达标,甚至影响我国农产品的顺利出口。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将会持续上涨,这对植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5 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方式迫切要求改变植保服务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方式转变为现阶段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更加规范化。现阶段,我国农村每年都有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大都是生产能力较弱的家庭成员,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加之植保防控措施的技术性较强,所以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在逐年增加。

2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

2.1 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低碳农业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可以使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过度,实现现代农业。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培育适宜低碳农业的优良品种;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施大规模农业种植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是以户为单位,单独进行的,这种种植方式种植集中度低,技术单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等难以推进。加之部分家庭因为外出务工,使得大量土地粗放管理,甚至荒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规模种植有利于发挥植物保护技术的效能。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逐步向绿色植保迈进,有利于管理农户并集中进行指导,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小规模农业种植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1)节约劳动时间,提高防治效果,保证产量,减少损失;(2)降低防治成本;(3)方便管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3 绿色植保技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态农业势在必行。植物保护工作也应改变工作方式,不断进行完善,发展绿色植保技术。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类对环境和作物无副作用且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农业、生态等非化学绿色植保技术。例如通过使用杀虫灯、防虫网、诱虫器等设施进行作物虫害防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虫口密度。目前提倡绿色植保:一方面要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

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另一方面要回归自然,营造农田多样性,即品种多样性、种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在具体耕作过程中,要避免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农作物,这样一旦病虫害暴发,将迅速蔓延,难以控制,损失严重。可以选择种植抗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种植时还可以使用稻田养鸭、养鱼技术,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在消除了水稻虫害的同时,粪便还能肥田,尽量避免了农药的使用。2.4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现阶段,我国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常常为了控制某种有害生物持续猖獗为害而采用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手段,这样做虽然杀死了天敌,缓解了农作物的受病虫害的破坏情况,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增加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把病虫害防控作为整体,应用无害化防控技术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落实“绿色植保”理念,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尽管我国对有害生物的基础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但对引起有害生物再猖獗的主要生物原因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必须把有害生物防治作为一个整体,同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进行有害生物的系统管理、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和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形成我国特色的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的战略与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有害生物防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工作的投入力度,强化各项植保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水平。植保工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辜负时代赋予植保部门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

[2] 戴小枫.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3] 吕裕通.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植物保护可持续发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1):43-44.

[4] 佟屏亚.中国近代玉米病虫害防治研究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2000,(3):242-250.

[5] 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4-14.

[6] 何文玉,黄大学.实现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9076-9078.

[7] 樊江顺.切实贯彻植保方针大力打造植保绿色工程——谈新世纪的植物病害防治[J].植物医生,2004,17(3):32.

[8] 刘万才,姜瑞中.中国植物保护50年成就[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6):121-132.

作者简介:李寿义(1967-),男,河北玉田人,本科学历,河北省玉田县农村经济局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研究工作。

3 小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保证粮食稳定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的关键是加强和完善植物保护工作。国家应加大对植物保护

(上接88页)

致使蔬菜中病、虫、草防治无效[3];(2)不按规定适量用药,对蔬菜使用了高浓度,大剂量的农药,造成农残的大量出现;(3)不按蔬菜的生长特性用药,致使蔬菜的生长及品质受限;(4)农户对农药安全使用意识谈薄,对环境及自我保护意识需引导加强;(5)农药的出售、保存环节监管不完善,农药的质量及存储安全存在一定的漏洞。3.2 原因分析

(1)由于文化、技术等水平有限,不管达不达到防治指标,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清楚,导致地盲目用药形成只要见虫就打的现象;(2)不法药贩子登门兜售农药,误导农民增加用药次数,多用农药;(3)病虫发生初期不适时用药控制,待到病虫猖獗为害时,则加大药量、提高浓度、缩短间隔期拼命用药,药量或浓度增高到令人吃惊。

参考文献

[1] 缪粉英,周如美.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的若干处理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06,(6):408-410.

[2] 张大弟,等.农药污染与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1,5.

[3] 刘玉升.菜园农用药物使用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10.

作者简介:吴桂玲(1983-),女,青海乐都人,硕士研究生,青海省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产品分析检测工作。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

第一节、农药基础知识 1、农药定义 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1.1农药的发展史 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1848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 自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 ? 而开发最早的无机农药当数1851年法国M.Grison 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共煮制取的石硫合剂雏型——Grison 水。到1882年,法国的https://www.360docs.net/doc/81943376.html,lardet 在波尔多地区发现硫酸铜与石灰水混合也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并从1885年起作为保护性杀菌剂而广泛应用。目前,无机农药中的波尔多液及石硫合剂仍在广泛应用。 ?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0.75~3㎏/h(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 在当代,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六六六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如世界用量和产量最大的美国,与1970年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农业部划归为环保局管理,并把慢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列于考察的首位。鉴此,不少农药公司将农药开发的目标指向高效、低毒的方向,并十分重视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努力,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毒、选择性好的农药

植物保护专业解读: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专业解读: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专业曝光度并不高,这个专业有什么特点?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植物生产专业类下设的一个专业,且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综合性很强。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学科之一,它不仅与种植业中的作物学、园艺学等紧密相关,还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专业是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的学科,它是植物界的医学。植物保护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专业,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技术保障。 “植物保护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病,一个是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庆昌说,“植物保护是针对植物主要的病害、虫害,研究怎样防治,从而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简单来说,植物保护专业的任务主要是治疗植物疾病和害虫。就好比医学,只不过它是植物界的医学,不仅要治好植物的疾病,还要研究相关药物,甚至是帮植物做手术。所以过去的植保站有的叫植物医院,实际上和医院的工作是一样的,只不过对象不同。” 跨学科特色明显 植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衍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多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都会为学生们安排五门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农产品有机安全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农用化学品研发及营销、进出口植物的安全生产监控及植物产品的检疫或报检、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监测与控制、现代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二、专业与就业 就业率及就业流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可能仅靠进口粮食。除了吃饭,还有食品安全、植物检疫等一系列问题也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所以上至

植保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附件2 广东海洋大学 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名称:植保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负责人: 申请者所在学院: 校内指导教师:E-mail 指导教师所在学院: 企业导师:E-mail 企业导师所在单位:深圳正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填表日期:2016年3月1日 团队项目名称: 广东海洋大学教务处制 二O一六年一月

填表及报送材料要求 一、学生填写申报书前,请先咨询指导教师或有关专业教师。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明确、严谨。 二、“编号”不填,由学校发文统一编制。 三、本表的“签名”处一律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手工签名,打印无效。 四、申报书填写内容用宋体5号字体,行距22磅。要求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不按要求填写与打印的材料一律不予接收。 五、本表一式两份,按规定时间由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审查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送教务处,同时须提交电子稿。 六、项目所属一级学科:3位代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填写: (110数学,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140物理学,150化学,160天文学,170地球科学,180生物学,190心理学,210农学,220林学,230畜牧兽医科学,240水产学,310基础医学,320临床医学,330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350药学,360中医学与中药学,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413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416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420测绘科学技术,430材料科学,440矿山工程技术,450冶金工程技术,460机械工程,470动力与电气工程,480能源科学技术,490核科学技术,510电子与通信技术,520计算机科学技术,530化学工程,535产品应用相关工程与技术,540纺织科学技术,550食品科学技术,560土木建筑工程,570水利工程,580交通运输工程,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610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620安全科学技术,630管理学,710马克思主义,720哲学,730宗教学,740语言学,750文学,760艺术学,770历史学,780考古学,790经济学,810政治学,820法学,830军事学,840社会学,850民族学与文化学,860新闻学与传播学,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880教育学,890体育科学,910统计学)

国外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发展概况

国外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发展概况 摘要:目前我国的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而我国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 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 介绍了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国外的施药新技术, 对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施药技术、化肥、喷嘴、杀虫剂、喷雾器。 现代农药使用技术3由部分组成: 农药与剂型、施药工艺、施药器械。三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植保机械的发展必然以农药剂型及施药工艺的发展为依托。目前, 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施药机具和技术的水平却严重滞后, 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仅农药利用率低、施药效果差, 而且还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和操作者中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了解国外植保机械和植保技术的发展现状, 学习和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求,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操作人员安全及环 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显著。这些产量的增长与机械化普及、杂交育种、使用化肥和喷洒植保剂等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提到的一些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种植中使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提供了技术基础。 背景和历史 虽然施肥机械直到近代才发展使用,但施肥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园艺和田间作物喷洒杀虫剂的应用中喷雾器和颗粒施药器已经使用了100多年。最简单的喷洒化学粉尘的设备是摇动式底部打孔或铺设有孔布袋的施药设备。在19时期初期压缩空气式喷雾机的发明为应用化学物质的应用提供了改进方法。随着机械气泵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施药的速度和植物覆盖率。在19世纪初期小型汽油发动机使用之前,畜力喷雾器和喷粉机被普遍使用。 应用泵和压力调节器的喷雾器与早期基于压缩空气式喷雾器的发展不同。早期的喷嘴仅仅是带孔的喷管,只能在植物表面产生连续水流。现在广泛使用的扇型喷嘴,能够产生均匀的雾滴分布,极大的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1939年现代化学农药的发展,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均匀、统一使用化学农药的设备。该设备需要将液体或干燥的化学物质雾化、输送并沉积在土壤或植物上。喷雾器可以快速、有效的将农用化学品雾化、输送并沉积,但这些设备的设计需要相关知识、各种材料以及可靠的电源等作为基础。因此,从非常简单的开始,各种各样的高效农药设备得以开发应用。 随着除草剂2、4-D的出现,许多小公司将低压式喷雾推入农机市场。在此之前,大部分喷洒仅限于园艺作物,高压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成本非常高。新型条播作物喷雾器的设计要求是200升到500升/公顷。喷洒药罐通常使用标准210 L油桶,很少注意条播农作物喷雾器的实际应用需求,也没有监管机构的制定泵的适应标准压力以及软管、喷杆的具体使用标准。事实上,供应市场上相对廉价的喷雾器的主要制造商通常没有专业喷雾器产品线。许多小制造商都是通过简单组装现有组件制造喷雾机。现在的情况明显不同,许多公司专门设计和制造非常复杂的农业化学品的应用系统。 农药相对便宜、有效和应用广泛,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早期应用设备的设计缺乏特异性。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传统农业以外的人越来越关心农药的广泛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药开发成本开始增加,特异性选择性增加,利润大幅减少。然而,除了一些常见

绿色植保方案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扎实做好病虫害防灾减灾工作,持续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防灾减损、提质增效、保障安全”为目标,以一贯务实作风和高度责任感,扎实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水稻病虫危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粮食高产万亩示范区控制在3%以下,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使用面积达30%以上,利用杀虫灯诱杀害虫绿色防控面积达100%,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认真抓好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1至2个,合同服务面积800亩以上。每个乡镇要在粮食高产示范片建立1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建立1个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全面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并在核心攻关区建立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示范面积300亩以上,综合利用杀虫灯灭虫、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友好对路农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等手段,解决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我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样板。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解决病虫害防治和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 三、防治措施 (一)主推绿色xx技术 1、稻田耕沤治螟技术。在螟虫越冬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

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2017年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协会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委托单位: 执行单位:

签约地点: 签约时间:2017年月日 湖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协会 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药减量的国家政策,切实解决农户水稻生产安全(农药残留)、稻米品质提升以及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合理、科学、安全、规范、高效、环保用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条例规定,甲方(施药方)乙方(种植户)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基于对甲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服务的了解和需求,乙方自愿申请成为甲方服务对象。经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所种植的水稻提供全程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特签订2017年度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一、乙方以有偿服务形式将稻田植保服务交由甲方负责,具体面积和服务费用如下:

二、服务内容及形式: 1、甲方承担乙方的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项目,包含封闭除草、茎叶除草、病虫害防控、作物营养等范围,详细费用及药剂见附表。甲方不向乙方提供配药服务,如需甲方配药按200元/人/天另行收费。 2、全程植保飞防服务所用药剂由甲方负责提供,超低容量喷雾助剂(飞防专用助剂)由甲方有偿提供(收费:1-1.5元/亩/次)。乙方需要在防治前3天通知甲方,以便甲方做好飞防服务的准备工作。 3、甲方对协议约定的乙方水稻丘块实施常规病虫草害(即稗草、千金、红拌根、鸭舌草、牛毛毡、三棱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纹枯病)防治。穗颈瘟、节瘟、谷粒瘟等稻瘟病及稻曲病的发生, 受品种、气候条件、田间小环境、水肥管理等影响极大,发生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剂可以治疗,因此甲方对稻瘟病和稻曲病不包防效,建议每次施药时加入预防药剂。 4、甲方仅对所提供的药剂负责,确保稻谷农药残留不超标、危害损失不超标,不承担乙方因操作不当和天气原因延误引起的责任。 5、因甲方提供的药剂或配方不当,造成危害损失部分补偿依据湖南省农业厅水稻产量损失赔偿标准。 三、缴费时限: 1、植保服务药剂费用(不含作业费和助剂)早稻按元/次预算,中稻按元/次预算,晚稻按元/次预算。每次防治方案由甲、乙双方共同商定,结算以乙方实际用量为准,鉴于病虫草害发生不可预见性,甲方不承诺实际 费用不超过预算。 2、早、中稻乙方在签约之日向甲方缴纳植保服务药剂费用,早、中稻收获后结清全部植保服务药剂费用。晚稻在7月10日前向甲方缴纳植保服务药剂费用,晚稻收获后结清全部植保服务费药剂费用。乙方如未按期缴 费,则视为自动解除协议。 3、飞防作业费用及助剂费用在作业后7天,甲乙双方确认对当次防治效果无异议后,乙方一次性结清。 四、甲方责任: 1、甲方对本协议第一、二条约定的服务丘块、内容开展植保飞防服务,确保水稻病虫草害损失率在5%以下,如果水稻病虫草害损失超标,但损失不严重,由双方协商解决如损失较重,乙方须在收割前15天内向甲方提出书面补 偿要求,补偿金额经县级农业、农技部门现场鉴定后合并仲裁,其超标损失部分由甲方承担,最高补偿不超过乙方

无人机在农作物植保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943376.html, 无人机在农作物植保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勋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6期 本文通过对无人机在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植保中的应用,介绍了许多应用无人机对植物的病虫害和杂草进行勘测,并通过计算机对勘测的数据的处理,对作物的病虫害和杂草做出的评估,以获得最佳的防治策略,无人机根据计算机数据,自动进行喷药,施行智能化的植保作业。 一、无人机在玉米中的应用 我国玉米产区遍布全国,玉米种植的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以及经黄淮海向西南延伸的广阔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玉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气候改变等原因,玉米病虫害高发。此外玉米生长环境特殊,高大密植,空气不流通,施药条件差,加之近年来销售价格不理想,农民对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积极性下降。使用无人机可以对玉米的病虫害及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此外无人机施药还解决了玉米田施药难的问题,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2年,山东省高圆圆等利用AF-811小型单旋翼无人直升机施药防治玉米螟,测定不同飞行参数下雾滴的沉积分布规律以及对玉米螟的防效。研究结果发现,在飞行高度2.5m,使用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其穗部雾滴数达到15.6个/cm2,防效高达 80.7%;当使用42%毒死蜱乳油进行处理时仅有69.1%的防效,添加蒸发抑制剂后防效提高到75.8%;与自走式高杆喷雾机相比,无人机具有省时、省工、省水的优点,但从防效来看,各项参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杨帅等使用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喷洒3%苯氧威乳油防治穗期玉米螟,对比了不同的飞行高度、施药液量以及加入蒸发抑制剂对雾滴沉积分布和玉米螟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飞行高度在2.0 m范围内,局度对无人机喷巾幅无影响,最佳飞行局度为距玉米冠层1 m,最佳防治施药液量为12 L/hm2,此条件下雾滴在穗部的沉积密度为20.4 个/cm2,防效为79.6%。此外,添加蒸腾抑制剂能够有效提高雾滴沉积数和防效。航空植保施药很好地解决了玉米田施药问题,玉米受病虫害影响显著降低,成为保证玉米优质、高产、稳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无人机在小麦上的应用 我国小麦产量和消费量约占全国粮食总量的25%,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小麦消费量将会继续增加。据估计,我国要保障2020年14.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小麦产量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8%。近半个世纪以来,小麦在育种、繁种、推广、生产等方面发展较快,但面对集约化种植,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变化趋势下,病虫害防治方面就显得不尽人意,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生产植保新技术介绍

水稻水稻生产植保新技术 1.水稻病虫害近年来的变化 水稻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全省种植达270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虫害种类增加,对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水稻育苗问题较多,严重影响秧苗素质;多年以来,品种单一,缺少抗病品,使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等穗部病害每年都有发生,水稻细菌性病害逐年加重,多次喷药防治效果不佳,水稻病害已成为影响产量的重大问题,必须更新防治技术。 1.1.1旱育苗床病害防治 立枯病主要有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青枯病;恶苗病(串珠镰孢菌)。采取以下综合防治: 1.1.2旱育苗床健身防病培育壮秧: 采取生物肥或常规施肥+调酸培育健壮秧苗新技术,不但防治各种病害,对移栽后缓苗也十分有利。 1.1.3水稻旱育苗床施化肥 置床: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千克、磷酸二铵5千克、硫酸钾2.5千克。 床土:每100平方米施磷酸二铵1千克、硫酸钾1千克。 1.1.4调酸 ①置床调酸:98%硫酸3升+300升水混合后浇100平方米,使置床土壤pH值达到4.5~ 5.5之间。

②床土调酸:为什么要自己调酸?自己调酸不会发生在市场购买含调节剂药剂所造成不可挽回的药害。 调酸方法:首先用pH试纸检验土壤pH值,每100平方米用硫酸(98%)9升+水30升混合,配成25%稀硫酸,分层浇洒在已筛好的500公斤床土上,闷24小时,充分混拌6~8次,配成酸化土小样,再与2000公斤床土拌匀,大约可使土壤pH值下降1~1.5,用试纸再测试,如果土壤pH值偏仍然偏高,可按此比例增加硫酸用量进行调酸,调酸后用pH值试纸检验,使土壤pH 值达到4.5~5.5为止。 特别警告!!!硫酸与水混配时,千万不要把水往浓硫酸中到,正确方法是用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因为水突然到入浓硫酸中会剧烈膨胀,飞溅出来伤人。硫酸瓶和配制的液体放在安全处,防止伤害儿童。 1.1.5种子浸种消毒处理: 农药市场销售的品种较多,许老品种多已过时,要选用安全的、杀菌效果好的,如以下几种: ①100千克种子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25毫升浸种+0.13%康凯20克浸 种。 ②种衣剂拌种 ※ 2.5%适乐时200毫升+36%金阿普隆20毫升/100千克稻种拌种+丰业生物有机肥 13千克/100m2 ※ 1.1.6苗床消毒: 除了调整床土酸碱度、培育壮苗减轻发病外,要选择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床土处理,在发病前施药,防治立枯病和青枯病效果好。 ①生物农药2%菌克毒克水剂,在水稻1叶1心期,每20平方米用250毫升加水50升喷洒。 ② 30%土菌消(或恶霉灵)每100平方米用3~4毫升喷洒。 ③ 3%育苗灵(育苗青)每100平方米用15~20毫升喷洒。 ④ 30%瑞苗清每平方米3毫升加3升水浇苗床。 1.2.1水稻本田病害防治: 水稻本田病害种类较多,常发生的有稻瘟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稻秆腐菌核病、鞘腐病(病原为禾谷镰刀菌变种、禾谷镰刀菌、其次是串珠镰刀菌,还有链格孢菌、芽枝霉菌、德氏霉菌)、褐变穗(多种病原引起的谷粒变褐)、恶苗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细菌性褐斑病、病毒病、赤枯病等。其中稻瘟病、胡麻斑病、鞘腐病、纹枯病为主要病害,稻瘟病又以穗颈瘟为重。近几年细菌性病害有上升趋势,应当加以防治。 1.2.2稻瘟病防治: 在选用抗病品种、栽培措施和控制施肥减轻病害的同时,要选用效果好的杀菌剂和诱抗剂,一种药剂防治多种病害,或几种药剂混施防治多种病害。 全国防治稻瘟病的杀菌剂已有几百种,经过药效进一步试验,三环唑自上世纪80年代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作者:资源环境学院 2014级植保四班 毛雪纯 201430630415

目录: 一、植物保护专业简介: 二、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简介: 1.植物病理学科 2.农药学 3.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三、专业课程开设 四、专业就业情况 五、专业就业率、升学率概况 摘要: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植物保护是为了培养能够识别并且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等方面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保障。下面就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就业情况等方面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学昆虫植物病理农药

一、植物保护专业简介: 植物保护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等为基础,为了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技术。植物保护专业就是一个培养植物“医生”的专业,并且主要是以“治疗”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作物为主。通俗地说,植物保护所学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措施预防植物生病并治愈患病植物,这些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等。主要内容是植物病原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与结构、分类与鉴定,各类病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等。中国农业大学刘院长表示:“植物保护是针对植物主要的病害、虫害研究怎样来防治,从而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植物保护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上的植物保护是在特定的时间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的植物与其相关产品。但是狭义的植物保护是指保护农业上的农作物,也就是人类栽培的作物。现在植物保护的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植物保护的内容也就在不断的丰富增加,植保服务领域在不断的拓宽。 植物保护,需要对有害生物实施预报监测治理控制检疫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也有许多相关专业,比如农学、园艺、茶学、植物科学与工程等等。 二、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简介:

农用植保无人机资料

实用标准 前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至今尚无官方统计,想必更是一个惊人数字。植保无人机服务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无人机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一控二减三基本”方针,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在“一控二减”方面,无人机将发挥巨大作用。采用无人机作业,可直接节约用水量90%,减少农药30%-50%。 农机化生产中的植保缺位不仅与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利用无人机开展施药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美国:农用航空作业占耕地面积近50% ?日本:农用航空作业占总耕地面积的54% ?世界:农业航空平均水平为17% ?中国:农用航空作业占总耕地面积不足2% 综上所述,农用无人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加规范的技术指导文件与之相适应。

1.无人机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多了,应用也非常广,涉及多个领域。无人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按飞行平台分类: 无人机按主要分为:固定翼无人机,单旋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等。 按结构分类: 1)微型飞行器 ------空机重量小于7千克的无人机 2)轻型无人机------空机重量大于7千克,但小于等于116千克的无人机, 且全马力平飞中,矫正空速小于100千米/小时(55海里/小时),升限

小于3000米 3)小型无人机 ------空机重量小于等于5,700千克的无人机,微型和轻 型无人机除外 4)大型无人机 ------空机重量大于5700千克的无人机 按应用分类 军警用:侦察打击、通信中继、信息对抗、空中预警 专业应用:电力巡线、土地测绘、安防监控、农业植保、森林防火 商业消费:航模表演、个人航拍、商用快递 2.无人机政策环境分析 无人机行业法律法规主要指民用无人机法规。2012年,在政策层面有多项利好政策,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陆续出台。如2012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民航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把通用航空作为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2012年5月,民航局颁布了《通用机场建设规范》,为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提供了有别于运输机场的行业标准,这对正在掀起的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热潮可谓一场及时雨;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并把通用航空列为发展重点,提出要大力发展私人飞行、公务飞行等新兴通用航空服务;《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已出台,为通用航空企业带来了力度不小的实质性政策利好。以下是自2009年至今中国无人机相关主要政策如下: 山东、河南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拨付专款,或为地方植保站直接购置农用无

2020版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0版植保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 发展趋势 农业的发展同样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所以农业也是一直在发展的,特别是在植保机械,农药和控制技术方面,被称为化学防治的三大支柱。它对害虫的杀伤力是众所周知的。可想而知当下的农业已不是传统农业,是现代农业,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发展植保机械。 1.植保机械的现状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开发 中国的植保机械和欧美国家的植保机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主要以小型背负式喷雾器为主,而欧美等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大中型植保机械为主,并且这些大中型机械在欧美国家为垄断状态。因此,我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植保机械比如核心部件如泵,喷头和变速箱都是靠国外进口。这样就导致我国在大中型植保机械上很难形成知识产权。但是,由于“95”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植保机械,

植保机械设计与制造正迎来快速发展。“九五”期间,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低量喷头和24米气帘式喷杆喷雾机,“十五”期间,中国研制的自动报靶喷雾机,采用红外电子眼探测目标。目前,中国式植保机械和电平可作如下概括。 1.1.背负式喷雾器。在中国目前的绝对位置,约占80%的市场份额。但是它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现有技术的限制,导致技术水平不高,喷雾器种类单一,整体质量不佳,,喷嘴型号国内小型喷雾器制造的产品是不完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地制造产业链;喷涂大,雾化不良,低运营效益,农药浪费严重,造成严重污染了环境。 1.2.中等大小的喷雾器。暂停基础的模型,吊臂长度一般为12米或左右,机械结构相对简单,喷液量,喷杆高度,最繁荣的折叠和打开的人为调整或操作,自动化程度低。该公司的植保机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多是模仿国外车型的一部分,关键部件的质量和品种有限,难以保证喷涂质量。 2.植保机械的问题 2.1.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植物保护专业介

植物保护专业介绍 植物保护专业介绍植物保护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学科内容 植物保护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保护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植物保护主要专业实验植物病原物主要属的鉴别、分离与培养实验、主要作物病害诊断、测报与防治;农业昆虫重要目及科的鉴别实验、常见害虫识别、测报与防治;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和物理性状测定,农药分析与毒性测定、药害试验等。?本专业分为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植检三个方向。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相近专业农学、园艺?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作业题一 1、何为变态?变态有几种类型? 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新城代谢,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分为全变态、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2、何谓世代,何谓生活史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史:指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冬季结束止的发育过程。 3、昆虫纲分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哪几个目? ⑴昆虫分目的主要依据是翅的类型 ⑵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目主要有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脉翅目。 4、如何从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区别鳞翅目中蛾、蝶两大类群? ⑴形态上:蝶类触角球杆状,休息时翅竖立在体背;蛾类触角多型,但没有球杆状,休息时翅多平展或背覆 ⑵生活习性: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喜欢趋向夜间开放、颜色浅淡而香味浓郁的花朵,有趋光性。 5、比较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螨类成虫足4对,无触角,昆虫成虫足3对,有触角。 6、如何区别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幼虫 鳞翅目幼虫腹足4对臀足1对,膜翅目叶蜂幼虫腹足6-7对臀足1对。 7、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和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各分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8、何为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获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而且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为一常数:K=N(T-C),其中N为时间(天数),T为发育阶段内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常数。 作业题二 1、真菌的营养体有哪几种变态类型? ⑴吸器,⑵菌核、菌索、子座。 2、植物病害的病状、病症类型有哪些? 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3、植物病毒主要有什么构成? 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4、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常见有哪些? 答:⑴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量 ⑵水分失衡 ⑶温度过高或过低,包括冷害、冻害、热害。 ⑷环境污染。 5、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侵染性病害?

浙江年产xx架植保无人机项目融资计划书

浙江年产xx架植保无人机项目 融资计划书

报告说明— 国内的植保无人机产业的起步最初还是在2008年,国内有一些企业研制出油动直升机用于农业植保。但植保无人机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植保无人机价格高、性能不稳定、并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用户无法实现盈。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低、作业面积少。进入2016年植保无人机开始高速发展,重要的无人机厂家陆续介入,带来了产品性能、性价比的快速提升。设备销售量逐年上升,作业面积保持大幅度增长。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购机补贴。各项作业标准、行业标准、质量标准、职业标准陆续推出,规范了行业发展。 该植保无人机项目计划总投资7871.9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464.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12%;流动资金1407.2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88%。 达产年营业收入10061.00万元,总成本费用7969.26万元,税金及附加137.85万元,利润总额2091.74万元,利税总额2518.11万元,税后净利润1568.8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949.3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57%,投资利税率31.99%,投资回报率19.93%,全部投资回收期6.52年,提供就业职位169个。 近年来,伴随着无人机产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展与深化,以及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飞速突破,无人机行业逐渐迈入重要转

型期。在此期间,工业级无人机开始取代消费级无人机成为发展又一重点,包括电力巡检、物流运输、安保安防等在内,都正在迎来快速崛起。而这 其中,植保无人机无疑是更被看好的一方。因为业界普遍认为,植保无人 机有望占领工业级无人机的半壁江山。

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旗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目前,我旗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日光节能温室2千余座,药、草等其它经济作物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的形势对植保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势必导致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老的病虫再度猖獗,植保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全民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提高,对农药使用和农产品品质要求更加严格,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加强植保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这支技术队伍去引导、宣传、带动和推广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地解决技术人员少,推广经费短缺的矛盾,才能大大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植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 植保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承担的最重要的公益性职能之一。目前,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特别是苏木、嘎查两级的植保服务队伍没有明确,植保技术推广与农药、药械连锁服务经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没有建立。 2、各方面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植保工作已由原先的大宗农作物病虫防治,拓展到病虫草鼠及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的所有领域,同时在服务的内容、形式上也有了改变。目前我旗的植保工作只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上,没有形成集技术服务、植物检疫、经营创收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种植模式已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病虫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经济作物等种植业领域的病虫防治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增加了对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相对滞后。 二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质量农业、生态农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已在向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目前,在病虫防治中,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水平不高,农药的使用量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一定的使用量,给我旗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不利的一面。 三是植保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不足。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因素的变化等,导致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在交替演变,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农药抗性的产生,重大病虫的频繁发生给植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相对于这些演变,应变能力不强,

生物统计植物保护专业复习题集

生物统计复习题集(植物保护专业) 一、 名词解释(带*的要举例说明) 精确度 : 试验中同一性状的重复观察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 抽样分数:一个样本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与总体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的比。 小区: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 简单效应:同一因素内两种水平间试验指标的差异。 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单位整群,再在每一群内进行全部抽样单位的调查观察。 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编号较多,田间来回走动多。 例:有10厢,每厢100株,现f=10%,即查100株;可以随机抽一厢,每株都查,整群抽样;也可以每厢都查,每厢随机抽10株,分层随机抽样。 空白试验:为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在整个试验地上种植单一品种的作物并规范化管 理,收获时将整个试验地划分为面积相等的若干单位分开收获,从各单位产量估计整个田块肥力差异程度及其分布状况。 单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如品比试验,除品种外其它条 件尽量一致,研究单个因素(品种)的效应,但不能了解几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随机误差: 由未知或虽已知但一时无法控制的原因所引起的试验误差。使数据相互分散, 影响数据的精确性。 参数*:由总体的全部观察值而算得的总体特征数。如总体平均数。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进行研究,这些个体的组成称之。样本:30 m 2中幼虫数 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所拟定的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多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各个因素分为不同水平,各 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构成处理。如上例肥料,密度的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它既可研究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各个不同水平上的平均效应,又可探索这两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水平*:因素内量的不同级别或质的不同状态。如某类肥料的多少。 局部控制:分范围分地段地控制非处理因素,使之对各试验处理小区的影响趋向于最大程 度的一致,以降低试验误差。 接受区域:对于x 的抽样分布,如以显著水平α作为接受或否定假设的界限,则x u αμσ±以内的区域称之。

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2018年

XXXXXX种养专业合作社 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委托单位: 执行单位:XXXXXX种养专业合作社 签约地点: 签约时间:2018年月日

XXXXXX种养专业合作社 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甲方:XXXXXX种养专业合作社 乙方: 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药减量的国家政策,切实解决农户水稻生产安全(农药残留)、稻米品质提升以及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合理、科学、安全、规范、高效、环保用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条例规定,甲方(施药方)乙方(种植户)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基于对甲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服务的了解和需求,乙方自愿申请成为甲方服务对象。经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所种植的水稻提供全程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特签订2018年度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协议书。 二、服务内容及形式: 1.甲方承担乙方的水稻全程植保飞防服务项目,包含封闭除草、茎叶除草、病虫害防控、作物营养等范围,详细费用及药剂见附表。 2.全程植保飞防服务所用药剂由甲方负责提供,超低容量喷雾助剂(飞防专用助剂)由甲方有偿提供(收费:2.0元/亩/次)。乙方需要在防治前5天通知甲方,以便甲方做好飞防服务的准备工作。 3.甲方对协议约定的乙方水稻丘块实施常规病虫草害(即稗草、千金、红拌根、鸭舌草、牛毛毡、三棱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纹枯病)防治。穗颈瘟、节瘟、谷粒瘟等稻瘟病及稻曲病的发生,受品种、气候条件、田间小环境、水肥管理等影响极大,发生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剂可以治疗,因此甲方对稻瘟病和稻曲病不包防效,建议每次施药时加入预防药剂。 4.甲方仅对所提供的药剂负责,确保稻谷农药残留不超标、危害损失不超标,不承担乙方因操作不当和天气原因延误引起的责任。 5.因甲方提供的药剂或配方不当,造成危害损失部分补偿依据湖南省农业厅水稻产量损失赔偿标准。 三、缴费时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