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上《观沧海》

1、七上《观沧海》
1、七上《观沧海》

第1首观沧海乐府诗

【文学常识】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激昂。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该诗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一:参考译文及词解

①〔临〕到达,登上。

②〔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④〔星汉〕银河。

⑤〔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二、重点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炼字: 1.“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的特点。

2.“临”字写出了诗人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生动传神写出了诗人扬鞭

立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3.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沧海的方位和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感。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表现手法:这句是写实景近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是静态,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涌”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生动传神的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写作方法:景色描写,近景远景,一静一动,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大海的波澜壮阔的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④/灿烂,若出/其里。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诗人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开阔博大,体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

5、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写出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和宏伟气象。

3: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气势雄浑的特点

6. 本诗选取的景物有何特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3分)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给我们宏观壮美的感觉。

7.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_”。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树木百草__,然后写海面上的____秋风洪波___,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质朴刚健、音调铿锵。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2019邯郸三模)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的画面。(3分)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景色雄奇壮丽。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11、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形象。

三、【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概,苍凉中又有慷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四、选择题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 “水何澹澹”描写大海的近景,写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是动态景物。

B. “洪波涌起”的“涌”字不仅让人看到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也让人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 诗人用两个“若”字显示出其主观感受,揭示主旨,表明诗人远大的抱负。

D. 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基调苍凉慷慨,意境开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3、(2019邯郸三模)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五、判断下列赏析的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4分)

(1)此诗是诗人征战归途中所作,开篇点题,“观”字统领全篇。诗人借大海的形象,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诗中。(V)

(2)诗人登临高处,俯视大海,心情像沧海一样不平静。借想象中的山岛草木来点染,衬托大海的浩瀚壮阔、生机勃勃。(×)

(3)诗中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V)

(4)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V)

六、默写这首乐府诗

七、翻译这首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观沧海》(人教)

《观沧海》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准备多媒体教学。 2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3、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是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

观沧海

《观沧海》 1、总写沧海全景的句子是: 2、逼真地写出大海波澜壮阔的句子是: 3、让人真切感觉大海无风三尺浪的句子是: 4、虚写,写出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作者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的形象: 5、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闻》 1、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3、借明月传情,将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的李白与王昌龄心灵联系起来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 1、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2、诗中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描写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3、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和风吹拂,帆船高悬顺风而行的句子: 4、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5、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6、交代作者行踪的两句是: 7、诗中蕴含着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天净沙秋思》 1、点明主旨,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的语句是: 2、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语句是: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 和体为主。孔子,名, 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家、家。 《论语》与《》、《》、 《》合称为“四书”。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10.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11.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2、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知识点整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全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啦,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考试范围】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观沧海》教案 (1)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 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 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 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 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①曹操(第7课时)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嵩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过这里。 ④﹝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 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整体把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1)“若”好像的意思,借助奇特想象和高度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创造一种开阔的意境。 (2)以沧海自喻,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虚写、想象、夸张,诗人运用奇特想象,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观沧海

《观沧海》 1、“观”字统领这首诗,开头两句先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接着描写了海水, 山岛,最后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月日星辰的气概。 2、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 承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4、写景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 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静写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动写海水,洪波,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雄伟气象)。 5、前六句写景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 静态),(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 6、“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景象:虽然已经 到了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茂盛,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定睛细看,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写的是虚景。(从两 个“若”字看出)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宏伟报负)。8、“若”字好处:“若”字用得好,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月日星辰是作者的想 象之景,体现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9、“”字统领这首诗,开头两句先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接着描写了海水,山 岛,最后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的气概。 10、这首诗的基调是(),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这是继承《诗经》中()的写法, 显得很()。 12、写景十句中,前六句是(),后四句是(),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前六句描写()。静写山岛,显示了(),动写海水,洪波,显示了()。 13、前六句写景描写()。(海水荡漾是,山岛耸立是),(再写草木,仍然是 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 1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景象: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写的是虚景。(从 两个“若”字看出)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 16、“若”字好在哪里?

观沧海

观沧海》解析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运用了虚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这是诗人博大和奇伟胸怀的写照。 《次北固山下》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拟人手法,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描写,笼罩着欢快和喜悦的心情,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断肠人在天涯”,令人潸然泪下,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全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刚毅勇敢、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显示了她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望岳》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趣,突出了泰山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割”突出了泰山的“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细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象征手法中体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因

诗词1观沧海

诗词1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实战演练一 7.诗中“星汉”指的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实战演练二 7.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首句点明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D. 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 实战演练三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实战演练四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实战演练五

观沧海(1)

1.观沧海·曹操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赏析(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7)、从本诗所写之景能够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2)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 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赏析]:(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曹操 【教材分析】 《观沧海》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可能很难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诗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3、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 二、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四、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3、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观沧海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赏析(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2)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 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赏析]:(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6. 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7.[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 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赏析]:(1)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2)“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3)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曹操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

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 》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 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 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 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 作之一。以下是《观沧海》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1/6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东征管承,史书中还称这次战事为“东略”、“东伐”、“东讨”,等 等。 曹操登上冀州渤海郡碣石, 面对苍色的大海、 波涛中的小岛、 秋风中的草木, 怀着“挟天子以令诸候”和统一青、冀、幽、并北方“四州”后的霸气,吟唱出 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渡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康熙字典》 载: “沧, 又州名”, 《广韵》 : “后魏所置, 盖取沧海为名。 ” 晋朝张华著《博物志》曰:“渤海亦称沧海”。《十州记》:“沧海岛在北 海中…水皆苍色,仙人谓沧海。”古时渤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辽东湾、 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海峡;狭义仅指渤海湾,黄河挟大量泥沙于渤海湾迁徙人 海,不但在此形成了广袤的泥质淤积海岸,而且使得海水“水皆苍色”,故又谓 之沧海。渤海,初名“勃海”;渤海郡名“勃海郡”,境内碣石,称“勃碣”。 勃海郡,设立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冀州管辖。颜师古注:“在勃海 之滨, 因以为名。 ”勃, 有一解: 乖戾不驯。 勃海可能来自大海脾气不济, 海啸、
2/6

1观沧海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10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1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14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