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

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

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

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

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 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

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二) 导入新课 [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 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 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教后一得: 本节知识是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知识,掌握该知识的关键是建立空间观念,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以图载文,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讲清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整版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讲解和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1.下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A B、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 D 读下图,完成下表并填空:2. 的气候类型:(填代码)判断A、B(1)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寒带气候 分布规律: A、南北纬赤道附近 B、极圈附近°—60°大陆西岸 C、南北纬40 40°大陆西岸30 D、南北纬°—分布地区(仅是个例): 、西欧 D、亚马孙平原 B、北冰洋沿岸 C 、开普敦A、刚果盆地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D、全年温和多雨B、全年高温多雨 C 、终年寒冷干燥A 温和多雨 气候特征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地区 A B 。、(2)你知道判断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 3.右面是某地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读后完成问题______ )此图表示的气候应位于1 (

B 、南半球、北半球A ______ )该地气候类型是2(、热带雨林A 、亚热带季风B 、地中海气候C.D、温带海洋气候 (3)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是______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与下列四幅气温降水图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 B.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C.广州、哈尔滨、上海、北京 D.哈尔滨、广州、北京、上海 5.如图表示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其中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有关如图所示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的是七月份的气温分布 B.该图反映的是一月份的气温分布 C.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气温分布 D.图中大致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7.读下图,下列气候类型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D.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8.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导学案(人教版)-推荐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绘制简单的气温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能够绘制简单的降水量柱状图,据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二、预习要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三、预习内容 考点1:气温与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含义及观测 气温是指大气的________。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气温;气温一般是用温度计测得的。 2.气温的变化 一般来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前后;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最高月是____月,平均气温最低月是____月;海洋上则分别是8月与2月。而南半球相反。 考点2: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________。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冬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__。 3.同纬度地区,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________。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_______。 考点3: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1.降水的含义和类型 降水指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冰雹等,降水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降水的时间变化 同一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有差别,不同年份降水量也是有差别的,通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附近降水______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东岸降水________。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方法: (1)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2)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变化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技巧点拨】 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判断该地点所在的南北半球。如果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也就是气温变化曲线向上凸出,表示该点位于北半球;如果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也就是气温变化曲线向下凹陷,表示该点位于南半球。 1.读“三个地方的气温变化图”,回答问题。 (1)A地各月气温都在________℃以上,气温年较差最______,属于________带。 (2)B地7月气温约在________℃,1月气温约为________℃,气温年较差约为 ________℃。 (3)A、B、C三地都位于________半球(南、北)。 2.图表示的是四个地点的气温曲线图,其中位于热带的是( ) 探究点二、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从图中看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程度变化规律有三种特点。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 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练习题.doc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 石横中学王强 教与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 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 31 页和图 2—— 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 市降水柱状图” ,阅读教材第33 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 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 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 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 33 页活动题 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年等降水量线,它 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此线以北 为半湿润区, 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 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 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c:2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 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

八年级地理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测试题

《气温和降水》快乐导航(第一课时) 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编制人:李芸燕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9页内容,补全下列知识点 1、气温指____ 的温度,用________ (_________ )表示 2、说说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合作探究: (一)气温的测量 1、读图4-7,阅读活动材料,观察四个时间点的气温情况: 2点8点14 点20点 2、通过观察四个时间点计算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 3、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时,最低气温出现 在前后 4、气温差 = — 5、思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 线: 2、读课本61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 是,最寒冷的大陆是,除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世界平均气温分布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

3、读课本62页世界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63页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一年当中,北半球月气温高,月气温低,南半球(相同或相反),海洋比陆地拖后个月 4、读图总结,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相比,夏季陆地气 温(高于或低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 温(高于或低于)海洋气温,同一地区海拔高,气温,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5、根据2、3、4题,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纬度位置 看: ②从海陆位置 看: ③从海拔高度 看: 三、巩固迁移: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大洋洲 C 南美洲 D 非洲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 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 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 4.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 A 33℃ B 17℃ C 20℃ D 23℃ 5.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 ) 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日落前后 D 午后2时

初中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

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 绘制气温曲线 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

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

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1234.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

八年级地理: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八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A.中纬度地区B.赤道附近地区 C.南北回归线附近D.两极地区 2 .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A.正午12点B.14点C.2点D.日落前 3 . 若乙地气温为24℃,则甲地气温约为() A.18℃B.20℃C.24℃D.28℃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2000mm以上的地区集中分布在赤道附近 B.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回归线附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两极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mm以上 读下面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5 . 已知A点的气温为12°C,则B点的气温约为()

A.0℃B.9℃ C.18℃D.6℃ 6 . 一般地讲,图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A地B.Q地 C.M地D.N地 7 . 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B.该图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C.该图所示地区位于海洋上 D.该图所示地区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8 . 关于气温叙述正确的是() A.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气温通常8月最高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C.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D.海拔的高低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影响读某地 2014年月平均气温数据统计表,结合相关知识完成各小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16

9 .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A.1月B.2月 C.7月D.8月 10 . 根据气温年变化的一般规律判断,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B.南半球陆地 C.北半球海洋D.南半球海洋 11 . 如图是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①到②,年降水量逐渐增加 B.①比③降水多,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 C.②比④降水少,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D.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是因为地处背风坡 12 . 下图中,甲的海拔是()

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和降水 (2)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一年中,北半球气温,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 2. (1)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4.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在北半球比较弯曲,在南半球比较平直。 (3)①1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②7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三、气温曲线图 七月八月 2825 四、主要降水类型 1.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雾、露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主要降水类型: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③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五、世界降水的分布 1.世界降水的分布: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中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中国版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要点(上学期)

中国版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知识 要点(上学期)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5、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6、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是由于位于低纬度迎风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现在是不是感觉为大家准备的八年级地理世界的气 温和降水知识要点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2016-2017学年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各版本、各单元)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讲解和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气温与降水试题 1.下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读下图,完成下表并填空: (1)判断A、B的气候类型:(填代码) ①热带雨林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④寒带气候 分布规律: A、南北纬赤道附近 B、极圈附近 C、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D、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分布地区(仅是个例): A、刚果盆地、亚马平原 B、北冰洋沿岸 C 、开普敦D、西欧 气候特征: A、全年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C 、终年寒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A B (2)你知道判断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3.右面是某地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读后完成问题 (1)此图表示的气候应位于______ A、北半球 B、南半球 (2)该地气候类型是______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风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气候 (3)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是______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与下列四幅气温降水图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B.、、、 C.、、、D.、、、 5.如图表示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其中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有关如图所示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的是七月份的气温分布 B.该图反映的是一月份的气温分布 C.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气温分布 D.图致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7.读下图,下列气候类型表述正确的是() A.B.C.D.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8.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 地,读图可判断A地位于______带(填温 度带),B地位于______(填“南”或“北”) 半球. (2)A、B两地中,属于终年多雨的是______地,冬季多雨的是______地.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气候 l.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OC。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火州),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活动积温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活动积温,一般来说,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减少,生长期也变短。 2.地理知识点降水和干湿地区(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夏季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

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节)。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雨季短,河流汛期短)。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

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 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课改实验区 韩英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 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 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 降水的差异; (3) 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时---- 气温。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