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2-10-31T09:03:44.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9月总第95期供稿作者:徐光亮

[导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文言文教学也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徐光亮河北省崇礼县教育研修中心076350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文言文教学也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为了进一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教育部于2000年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背诵和识记大量文言文。这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扎实、有序、有效地进行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呢?本文仅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为话题,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他们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在语言文字方面打下初步的基础。

我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以诗文的形式写成的,为了发掘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初中毕业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有一个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翻开某些古代的资料能够大体上看得懂,对于他们吸收前人的有用的经验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将古诗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古汉语的一些规律。阅读古代作品,首先遇到的是语言上的障碍。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清字词句,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讲清字词句,要求教师讲求教法,要重视学法指导。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的点拨功能和教材中已有注释的辅助功能,把全篇文章上下贯通起来理解。教师讲解时应确定好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切忌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平淡无味地翻译课文;讲述应深入浅出,语言力求简明、得当,从读音到释义,都要准确明白,不能含含糊糊、囫囵吞枣。为有效地落实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初中古诗文教学时要将重点放在常见实词、常用虚词的理解、整理、运用上;应注意比较古今语言的异同,加强新旧课文的联系,便于学生积累常用词,学会辨析词义;要设法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古汉语知识。

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了解古代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科学文化的成就,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有许多思想性、教育性都很强的材料,教师要把这些材料挖掘出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如选自《诗经》的《君子于役》表现了服役者所遭遇的痛苦折磨,是劳动人民对统治者愤怒的控诉。唐诗中的《石壕吏》、《卖炭翁》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的深重苦难,可以使学生具体了解剥削制度的罪恶。《陈涉世家》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压迫者的反抗,可以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富于革命传统的特点,树立人民革命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活版》、《核舟记》、《口技》等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高超的技艺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们热爱科学,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发努力。可以这么说,选入课本的作品,大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重要问题,或揭示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或反映生产实践、阶级斗争,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或展示中华泱泱大国古老的文明……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三、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力的部分,逐步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感悟力和鉴赏力。

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要改变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情况,除了向人民学习生动活泼的口语外,“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他善于吸收古代汉语的精华,并使用到作品中,发挥了神奇的力量。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就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多样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古代作品中的许多语句,像“无人问津”、“水落石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等,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作为富有表现力的习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初中生也要向古人学习语言,这是他们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

新编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给他们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部分提供了材料。如《岳阳楼记》,全文只有六百字左右,其中有不少用以抒情、写景、叙事的词语,至今还具有生命力,并被吸收到现代汉语里,像“碧波万顷”、“皓月千里”、“春和景明”等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成语和警句,如“百废俱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意义,仍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吸收这些语言的营养,用以丰富词汇、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教材选入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写人、记事、抒情、状物、说理等方面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胤健?如《左传》长于记事,“文约而事丰”,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寓褒贬于叙事。《史记》写人善于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材料,注意抓住关键事件揭示人物的思想;在复杂的斗争场面中,能抓住不同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活动,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这些表现手法,至今还是值得学习的。《孟子》则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还有不少散文,像《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等,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颇具匠心,不愧是写景文章中的佳作。引导学生诵读这些文章,让他们细细品味,心领神会,有利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受益无穷。文言文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在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相信经过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古诗文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文苑耕犁出一方新土。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改变“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种观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基于学生实际,我不断地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1 引人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时,我首先从文言说法上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我先假设情景问学生:中午放学回家,路上看到张三,我们要问他吃饭了吗,我们会怎么说?学生都不屑地说出答案:“张三,吃饭了吗?”这时,我再问学生:“可是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我们可不会这样说。”“那会怎么说?”我们会说“张三,饭否?”然后再接着举“不亦说乎”这句话让他们读,结果他们把“说”读成了shuō,我更正了他们的读音yuè;再举我们今天说的“你凭什么去呢”在古代就要说成“子何恃而往”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就是古代人写的文章。因为他们当时的语言习惯与我们今天的不同,所以,我们学文言文时,首先要弄懂文章到底说什么?与我们今天一样的意思,古人是怎么说的?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写的文章,明确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原则:对应词语进行翻译。方法: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不用翻译;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如果发现缺少的部份把它补充出来;多余的部份删去,语序与今天的习惯不同的话,再把它调整,并指出,要译好句子,我们要注意字词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多义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背诵,积累每一篇文言文。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言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文言并不神秘,又在学习之初提出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觉得有章可循,还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两个重点:翻译、背诵,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的积累。

[中学]理清脉络 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理清脉络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 我见-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 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教师被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另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读、背、归、(归纳)、用,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得、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2-07-09T16:33:41.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郭本社[导读]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 郭本社陕西省杨陵区揉谷中学712100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 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等较陌生,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学不好,有时甚至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枯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精炼巧妙的无穷魄力,由易到难、积少成多。树立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打消他们怕学不好的顾虑,从而为文言文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在预习阶段布置几个学生,先把故事情节讲给他们听,启发他们揣摩人物心理、神态、语气等,然后指导他们用文言文对话进行表演。待上课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让全班学生从表演中体会到课文内容,理解文句,然后再进行教学,体会文中字、词含义,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觉得学习文言文轻松愉快,兴趣很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学生当堂就能背诵。 二、翻译悟“文”,乐中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但对于初中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为“五字法”:留、增、删、调、换。“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成“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增”,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为“(村中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询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夫战,勇气也”(《左转·曹刿论战))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即删去,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升序》),把“弗”换成“不敢”?。 在学生知晓了方法后,可采取多种有趣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翻译。如“抽签翻译”,即教师先将需翻译的语句若干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签来翻译;“男女对译”,即男生或女生选一句让对方翻译;“小组互译”,分小组分语段进行互相翻译;还可以进行“笑话错译”,如在学习蒲松龄《狼》一课时,教师故意将“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蹲坐在前面”,学生会疑惑进而大笑,从而理解这里的“犬”活用为“像狗一样”之意。同样,“妇抚儿乳,儿含乳啼”?(林嗣怀《口技》)一句,教师故意错译为“那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儿子含着乳头还是啼哭”,学生们亦会忍俊不禁,自然会理解前一个“乳”为喂奶之意。从而理解了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三、直视预习,打下基础 预习是学生初步获取信息、发现疑难问题、明确学习方向的有效手段。因此,预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预习时,老师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明确应在预习中朝什么方向思考、重点注意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现疑难问题后解决的渠道(查资料、同学之间讨论、问老师等),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明确预习目的,从预习中增长知识,知道在课堂上重点注意些什么,让他们带着目的与疑问进入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积极、有目的地进行。 四、相信学生,互疑探究 教师要不露声色地作好这个环节的组织者、旁观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预习阶段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探讨、明晰。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尽量给予肯定,让课堂活跃起来、民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松而不散、活而不乱。教师切忌在课堂上包办代替、作逐字逐句的串讲,而只是在一些关键、重点的地方疏通,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给学生纠正、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的、又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理念,从而为教好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初中字词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中字词教学的论文题目 中学生字词教学论文 就目前初中字词教学的现状,语文老师对于语文课上要不要重视字词教学,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老师认为,现在的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字词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得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而有的老师认为,既然已经是中学生了,就不必像小学一样,把字词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项重点,就留给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自己去解决;做得“最好”的,也不过是把字词教学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在上课检查预习时,随便说说某些字词的写法和词义。显然,第一种做法是把字词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于当老师的来说当然是一件很省心的事。怕的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把“自主”理解成“自由”,理解成可学可不学。而第二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随便在课文中的某些字词上作些“批注”,以应付老师的检查。第三种做法能把字词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已经算是很重视字词教学了,可这又陷入陈旧教学模式的窠臼。 那么,要怎样进行字词教学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呢?下面将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明确课标对字词教学的要求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对语文课上要不要重视字词教学进行大讨论。细细读一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对7~9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这样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困难重重,一是因为文言文历史久远、行文简练、典故众多,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二是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基本上是串讲到底,文言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枯燥的翻译、背诵、默写,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冻结,不能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原本温暖平和朴素可亲的文言经典,似乎已变成冰冷的高阁之物,学生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惧而远之。三是因为功利的当代人认为,有那么多新知等待我们去学习,文言文对我们有什么用,所以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以求摆脱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讲出文言文的多种价值。 首先,认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到了完整而有序的保存,主要依靠文言文。例如《论语》《孟子》记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两千年来深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可见,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绝不仅仅在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而是因为她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记忆,这记忆很大程度就来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才能薪火相传;轻视文言文,将导致民族文化记忆的缺失,而失去民族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学生会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其次,认识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教材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阅历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东江边长大的学生领略到塞北雪景的壮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学生懂得良药未必苦口,委婉规劝是一种处世为人的良策……这样,文言文不仅铿锵入耳,更能怦然动心。 再次,让事实说话,认识文言文的实用价值。2006年四川宜宾2?7案中,县公安局副局长郑云,在与一名身捆二十公斤炸药的绑匪进行长时间心理较量时,就是因为当场吟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触动了绑匪的心弦,从而减轻了绑匪狂躁的对立情绪,最终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经常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二、讲出文言文的文化意蕴。 教材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 散步古人庭院,认知古人社会生活。教材文言文,窥片言只语,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万象万物。例如,从“布衣”“短褐”“绮绣”中,可知穿着者身份地位的差别。“元是今朝斗草赢”,包含了古代民俗——端午节斗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会有人也来玩玩斗草:文斗斗智,增长植物学知识;武斗角力,活动筋骨,驱走疲惫与枯燥,快哉乐哉! 品位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提及柳、月等等,于是专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离愁别绪淡化为柳丝的缠绵挽留。柳树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树就被拟作美丽的女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多种于房前屋后,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升语感方法探究

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升语感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09T10:22:29.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作者:李晓军 [导读]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很难具有语感能力。教师应巧用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一旦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了,就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李晓军亳州学院附属学校 【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很难具有语感能力。教师应巧用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一旦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了,就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兴趣,导入,朗读,表演,改写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50-02 引言 文言文的第一个“文”为“纹”,修饰之意,“文言”就是修饰过的语言,文言文所要呈现的是美的语言,但因其诘屈难懂,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显得美感不足。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1]一旦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了,就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那么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兴趣学习中提升文言语感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教学提升语感的方法。 一、巧读体味文言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2]“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语文课的本质所在。它有利于发展智力,熏陶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也不例外。 文言文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在朗读方面要体现出它的文言味道。宋代诗人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对朗读作用最好的诠释。 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机械的读,而应该是带有某种情感体验的读,是一种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前提下融入读者的心灵体会的读,读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声音。由中央电视台推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就是用声音呈现出情感之美、文学之美和生命之美。 1.掌握技巧美美读 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只知道机械朗读,重复背诵,千遍万遍,过后皆忘。这就需要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少一些空洞无物的内容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 朗读是有技巧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节奏、轻重读、语速、情感等。 在节奏方面,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知之甚少,所以要加以指导。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学生容易读错。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河沟而不被污染,在清水里过,而不显的妖媚,中间空外面笔直,不枝蔓不枝节,香气远远的传播更加的清新,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远远的观赏而不可戏弄。染:污染。涤:洗涤。妖:妖媚。蔓:长枝蔓。益:更加。亵:轻慢;不庄重。所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语速方面,感情激烈的一般读得快一点,态度平静的一般读得慢一些。比如《愚公移山》中的对话应当读出辩论的味道,用高昂语气来读。 文言文的朗读技巧还有许多学问,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把技巧教给学生,就像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就会读文言文,会读之后就会慢慢地喜欢读文言文,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升语感能力。重视文言文朗读指导,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享微信激励读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人手一部。孩子们对手机也是拿得起放不下。由于学生们对手机的迷恋,我想到了利用微信群来检测朗读效果。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节省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长的监督,来督促孩子认真完成朗读作业,提高作业完成质量。更重要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把朗读的音频发到微信群里面,所有的同学、同学的家长以及各科老师都能听到,这在无形之中就给朗读者发出一个信号,一定要好好读,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展示出来。而且人类自身本来就有一种竞争的意识,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同一个微信群里面朗读可以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听到其他同学读得好,就想着去超越他们。学生把自己朗读的音频发到微信群里面,还可以听一听自己读得怎么样,对自己也是一种正面激励。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会在微信群里面多鼓励多提醒,同学们之间也会在微信群里面相互评价相互鼓励,甚至还有学生家长也参与其中。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会获得认可和表扬,很有学习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越来越浓,朗读水平也在慢慢提高。毋庸置疑,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就热情高涨、劲头十足。语感能力也在朗读中慢慢增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一定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穿越时空演剧情 文言文距离学生有时代感,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表层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分析、语言品读等,以枯燥的识记背诵为主,丝毫没有快乐学习之感。如果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切体验古人的所思所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在这方面,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就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了。 像《论语》《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适合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表演。为了让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更真实,可以联合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时下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学活用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学是为了活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

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7187479.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陕西省大荔县下寨初中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开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2013年9月19日 2、开题地点:下寨中学多媒体教室 3、参与人员:王峰、雷红茹、任江莉、郭彩玲、王丽 开题报告要点: (背景和意义;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工;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研究经费预算等)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是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为:SJHYBKT2013024—13 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内容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初中生普遍较低。又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的基本要素: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以及社会责任感,构成课堂系统的整体格局;物要素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都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既有崭新的视角、入微的分析,又有针对性强的建议,篇篇扎根、点点写实,“即看”则可“即用”,能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可操作性强,实效性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要提倡学生对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解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等。由教育部认定的学科课程培训专家具体策划、设计,并参与主持、主讲。培训内容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组织,注重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在培训的方式上突出了培训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有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有教研员深入浅出的分析,也有教师的案例示范和心得体会,因此,本培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视性。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