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目录

【一】小满 (1)

【二】野性华山 (2)

【三】凌寒读梅 (3)

【四】读山 (5)

【五】蛙鸣的得意 (6)

【六】荷叶绽放 (7)

【七】海棠依旧 (8)

【八】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9)

【九】享海 (10)

答案 (11)

【一】小满

①节气到了小满时分,荒野长满了青草。寂静的耕地长出一层比青草颜色更浅的禾苗。

②夏天的河流挤满了大地的河床,这是茂密的青草和树叶。能插进脚的泥土上都长满了植物,再想生长的花草只好等待明年。春天走远了,初夏也走远,小满揭开了盛夏的帷幕。植物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已经远去。蒙古栎树的叶子已长到最宽,柳树细长的叶子也长到最长。所有的植物都褪去了童年的嫩黄,野草和树叶在小满时节进入了成年。

③田里的玉米苗有10厘米高,它的两片叶子如人伸出食指和拇指形成的八字。今年雨水好,假如春旱,这时节八字还出不来一撇。青草一定觊觎玉米的地盘,但青草长上去就被拔掉。

④小满里,树叶子已长得密不透风。风从树里穿过,无数树叶为它们打开关上绿门帘子。从树下往树里看,什么都看不到,叶子里边藏着更多的叶子。在沈北的空旷的大道两旁,栽种着杨树、槭树、国槐、丁香、银杏和松树。乔木膝下是连翘,甚至有绵延几千米的玫瑰花丛。

⑤开得嘟噜一串的玫瑰花在无人的大道上散出浓烈的香气。我闻到一小部分,其余都被风吹走了。路上偶有汽车驶过,但没人停车闻闻再走。小满是节气里的富人,它应有尽有,雨水、草木、花香全堆在了夏天。跟小满比,立春和春分都是流浪汉。

⑥我印象中的鸟啼多在早晨和傍晚,而小满时节有一种鸟从早上叫到晚上。它不仅在树上叫,还在房顶叫。边飞边叫——布谷,布谷,声音传得很远。每当它叫“布谷”,我在心里说“地早种完了”。它又叫,我再说一遍,但我发现终于拗不过它。在旷野,我高喊“地——早——种——完——了!”布谷鸟照样淡定地说布谷,布谷。它有强迫症,我也有。有一天,我终于不在心里续——地早种完了,我悟出,除了“布谷”,它不会发别的音。从小,它妈只教这一句话,伊竟说了一辈子。布谷鸟又名杜鹃,古人送它的名曰子规,爱把蛋下到别的鸟巢里。它的啼声如木管乐,共鸣好。我听到林里传来的“布谷”则揣摩它的口形,它是怎样模拟双簧管的音色呢?“布谷”实为“奥呜”,跟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都无关切。它在中国、朝鲜、丹麦、挪威都这么叫,不理会当地人的语言。中国人愿意把它听成布谷而不是复古,民以食为天。布谷在音阶上差二度,如“咪哆”,似一首乐曲的起句。起句一般规定着旋律的走向。挪威作曲家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的起句,即模仿杜鹃的叫声而非模仿

它下蛋。“咪哆,咪哆,咪索索米哆咪来”,发展成了一首曲子,多合算。因此,我听到空中的“布谷”时,心里亦接续“咪索索咪哆咪来”,比“地早种完了”高雅一些。

⑦小满青蛙叫,这是就我住的地方而言。楼前有树,树后有彩钢板。彩钢板后面是啥不知道。傍晚传来青蛙的合唱。青蛙的叫声既非独鸣,也非颤音。呱——好像它舌头是折叠的音囊,又像它在吹一个大泡,还像用小槌划过搓衣板。呱——青蛙叫得好,渲染田园静谧,使星星看上去白净。呱——假如布谷鸟学会青蛙的唱法,变成“呱谷——”也很动人。

⑧小满的风是夏季的热风,干燥疾猛。阳光照下来跟盛夏一模一样,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清晨,石板上已有露水。草叶里藏着针一样的露珠和光芒。地里的庄稼和青草满了,树上的树叶也满了,天空中云彩也满了。

1.作者选取了小满时节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表现了这个时节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描写景物时的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所有的植物都褪去了童年的嫩黄,野草和树叶在小满时节进入了成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满是节气里的富人,它应有尽有,雨水、草木、花香全堆在了夏天。跟小满比,立春和春分都是流浪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过全文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小满时节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野性华山

①一座座群山构成了中国版图上的一道道脊梁,绵延跌宕在华夏大地上。每座山都形象鲜明、姿态各异,让人痴迷。人的一生,总会爬很多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有些山似倾国佳人,姿容绝尘,遗世独立,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天然的魅惑,吸引着你,召唤着你。只要一听到它的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忍不住亲近。

②但华山,却像一个乡间野性泼辣女子,孤傲矗立在那里,俯瞰着你,让你胆寒心惊,步步生疑。可她又偏偏胸怀天然大气,粗犷豪气得让人欲罢不能,不舍离去。

③站在山脚仰望华山,山体巍峨连绵,似条条苍龙静卧大地。山上白绿相间,绿的是树,白的是石,没有丝毫铺排布局,倒也随意自然。悬崖峭壁,光滑平整的像巨人用利斧把山直直劈做两半,走近细看,仿佛还有劈下来时狠厉的气息。

④也曾看过其他名山大川,它们把白云当做头花,把溪水当做裙带,花红柳绿,清泉潺潺,仿佛画上的古典美女。华山头顶,白云却是东一丝西一缕,懒懒散散。我想,她定是将云做了头巾,随意裹在山间,添了更多的英武之气。

⑤坐着索道上北峰,山脊山谷在脚下极速狂飙,草木苍翠,闪电般后跑,恍若条条苍龙从长眠中醒来,精神抖擞,奔腾向南。

⑥到达北峰,继续上爬。整个山体绝大多数是花岗岩组成。花岗岩是由地下岩浆直接喷涌出地表,逐渐冷却凝固而成,质地坚硬无比。但就在这贫瘠坚硬的山体上,灌木、草木、松槐等众多植物竟生长得十分茂密。他们依仗着少量的风化岩、单薄的土层,长在岩石缝里、石皮上,苍翠蓬勃,与自然抗争,变换姿态,争取着风雨光热,展现了生命高贵顽强的奇迹。

⑦沿着陡峭逼仄的石阶继续上行,窄窄的山石台阶两旁就是笔直的崖壁,很多人下台阶时两股战战,我也毫不体面地放弃了直立行走,用手做前肢,回到人类最早的行走姿势,缓缓攀援而上。就这样,我用手丈量华山,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自然就是如此,我们自以为高贵聪明带着征服欲,那它也就设立防线冰冷坚硬与我们相悖相离,而一旦我们低下身姿内心平和,它也就温柔地与我们低低细语。

⑧到达山顶,树更加挺拔苍翠,高大笔直,它们不卑不亢地站在山头,接受风雨的洗礼。山风在树梢间往来穿梭,树叶聚集在一起,过滤掉了山风的凌厉。风拂上游人的双颊,让人感觉如置清凉的山泉里,每个毛孔都感受到了凉爽和舒适。

⑨坐在林里,枝叶间偶尔传来一两声鸟啼,与细细密密的风混杂在一起,让人感觉似坐在音乐厅,聆听着一场顶级音乐家们的演奏。以天为顶,以地为席,我们不需正襟危坐,可以随意调整姿势,听到的乐曲,却能洗涤尘心。

⑩华山,一路苍翠,很少披红挂粉,色泽美艳。但就在下山时,我看到许多素淡的小花,粉色或者白色,摇摆在山崖间。这样的花,悄悄铺排在山间,让华山少了威严凝重,化身朴实清新的女子,野性凌厉间也有一颗柔媚纯美的心。

⑪我留恋这场美丽的邂逅,不舍离去。离开华山时,忍不住回头张望,华山依旧冷冷站在那里,头顶蓝天,睥睨大地……

1.华山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段落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大自然就是如此

..”句中加点的词语“如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第⑪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凌寒读梅

①晚报有消息,乐农轩的狗牙蜡梅和素心蜡梅先期开了,便与内子匆匆前往,气温有些低,需要加衣戴帽。这是今年首次郊外游,三九天算是远足。

②跟踪乐农轩的蜡梅,算来已有几十载,即使遇有风雪,也没有误过观赏期,我们一家子,是她的铁杆粉丝。早些年,青丝多于白发,身体相对健硕,备一辆自行车,便可成行。后来,体力不如从前,只好挤公共汽车,一路拥挤颠簸,寻梅乐趣减去一半。不过还是要来的,蜡梅,千里万里如期而至,若是我们爽约,就有些失礼,亦不够厚道。而这几年,则方便了许多。出得家门,走百十来米,进得安定门地铁站,到西直门换4号线,就可直达颐和园北宫门,时间不到一小时。时代在变迁,人间生活也在随之变迁,只要乐观开朗地活着,就有新的便利迎门而来。这不,老夫把老年卡一晃,不花分文,就可入得皇家园林,大摇大

摆直奔乐农轩而去,如入无人之境,牛也不牛?

③王安石有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未至乐农轩,则有暗香浮动而来。只要你鼻腔干净,就可享受蜡梅赐予的奇香。奇香,奇在她淡然而浸入肺腑的自然气息。再高档的香水,也散发不出如斯销魂的香味来。花香千万种,唯蜡梅才具备这等天香。圣洁,不惧严寒者,才配如斯。

④走近乐农轩,还是往日那十几株蜡梅,疏疏落落,站在轩下,开起蜡黄色的小小花朵来。或许因为今冬相对寒冷,蜡梅提前了行期,给这不甚温暖的人间,送来一丝春的信息。因了时间还早,寻梅者不多,且大多是白发人。他们尝尽了人间苦味,或许觉得,开在枝头的不是蜡梅,而是自己的人生写意——苦寒中有香味。轩前的那几株素心蜡梅,尤为精神,骨朵比往年饱满不说,色泽亦鲜嫩了许多,在开与不开之间,有些卖关子的意味。它们虽不言语,胜似言语,闻者是先知,有了交流便是知音了。万物是皆可交流的,只要你心诚。假若心不诚,蜡梅就是蜡梅,只是一种自然之物,而非心灵通达的知音。

⑤乐农轩,位于颐和园益寿堂东面,万寿山东山腰上,是由平安室、水寿斋、乐农轩构成的一座朴素院落,统称乐农轩。整组建筑,用虎皮石砖墙和青石板瓦建造,外观显得些许简陋、粗糙。油漆彩绘的色泽和形式,是仿民间建筑的,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就是说,它是颐和园里一处农式建筑,门前植有十几株蜡梅。顾名思义,乐农即喜农之意。在皇家园林中,出现这样一处朴素斑驳的仿农家建筑,是不是寓有不忘本和感恩之意?细琢磨,中国的农人与蜡梅,有极其相似之处,苦寒中散发清香,然而意不在争春,争宠,争位。轩与蜡梅的天然组合,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缩影。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袭北京。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装扮成老百姓,乘坐骡车离京,到颐和园乐寿堂吃罢午饭,继续向北,到达昌平西贯市村,住宿一晚。第二天起程时,当地百姓将三顶骡驮轿和食品,送与慈禧。慈禧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命工匠按西贯市村的农舍式样,建造农式房舍,名“乐农轩”。之后,慈禧常来此处种菜种粮,还蒸出黄金窝窝头,分与众人吃。这是历史的一个小小情节,却让人回味,多思,连皇室都离不开种粮者,并心生感恩之情。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要悯农,不忘本。有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觉得,乐农轩,该修缮一下啦。为什么年年陈旧如斯,斑驳如斯?假如我是园主,就对乐农轩来个彻底翻新,门前放置一些犁杖、锄头、草帽、竹篱,再增植一些蜡梅、桃花和二月兰。把这首《悯农》古诗,书写于碑上,将乐农的乐字,再抬高一个台阶,岂不更好?

⑥时至晌午,太阳升高,风也暖和了不少。寻梅者,渐渐多了起来,但四周静谧,毫无喧哗之声。有人拍照,有人凝视,他们一定是想把今年最早的春色,带回家。

1.作者“凌寒读梅”,主要是从哪些方来读梅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农人与蜡梅有何相似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⑤段中叙述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山

①我的家乡是群山环绕的一块小盆地,南而是九宫山,北面是北山。

②这里是山峰的世界。连绵起伏的峰峦,一峰绿,一峰青,一峰浓,一峰淡。一条条山峦犹如蜿蜒的长蛇,变幻出无数图画。一望无垠的林海,郁郁葱葱,密密层层。布满峻嶒的怪石,生长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绿了整整一个山川世界。

③奇形怪状的老树,皮都脱尽了,枝干却像人手似的直伸天空。大树藤条相互缠绕着,枝连着枝,叶叠着叶。参天的杉树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松树伸展着苍劲的枝干,大樟树撑起绿荫大伞,上面有千百只鸟雀飞跃、歌唱。苍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小松鼠拖着蓬松的大尾巴在树上玩游戏。

④汩汩而涌的泉水,潺潺而流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鸟鸣声相和着,汇成一首美妙的山林交响乐。

⑤森林里到处开满了野花。一阵阵的山风卷起一阵阵的松涛、一层层的绿波。如在秋天,火红的枫叶窸窸窣窣地从树丫上飞下,就像片片红雪从空中飘落,银杏树的叶子犹如一把把小扇子挂在树枝上,沙沙作响,好像风铃般清脆。

⑥我常常一个人钻进山林,聆听松涛,聆听山的絮语;读山,读山的朴素、沧桑、沉静、安详、仁厚、雄伟、坚忍、奉献、谦逊以及博大深邃。

⑦山,无惧风雨,无畏险阻,刚毅执着,顶天立地而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无论是洪水侵蚀,还是大地震动,山峦永远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就像是一个个信仰坚定的勇者,站在那儿笑看风云。

⑧山有雄伟壮丽的风采,也有朴实无华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透迫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雄伟是山,谦逊是山,灵秀是山,朴素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

⑨山宽厚包容,敞开怀抱接受你的一切。凡大自然托付于她的生命,她都倍加呵护,犹如阳光普照雨露滋润般公平公正。山养育了无数的生灵,是其中一切生命自由生长的天地。山容纳灌木荆棘,给奇花异草以滋润,给枝蔓藤萝以养料,既有虎豹狼熊,也有兔狐狰鹿,既有雄鹰盘旋,也有小鸟鸣哦。她以博大的胸怀、神奇的色彩、伟岸的气魄,谱写一首雄奇磅礴的史诗。山既像一位母亲,又像一位父亲,保护着自己的子女,滋养着自己的子女。山之沉稳仁厚,包容万物,与仁者毫无二致。大山是仁者在天地间的剪影,仁者是大山在人文中的写真。

1.请简要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峰绿,一峰青,一峰浓,一峰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树木,第④段写水流,第⑤段写森林,有人认为应该把第④段和第⑤段互换位置,你同意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读山》,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读出了山的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而文中作者却说“山既像一位母亲,又像一位父亲”,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蛙鸣的诗意

①几天的雨,满了山沟,满了荷塘,青蛙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②“呱呱呱呱……呱呱呱呱……”白天还好,天一擦黑,世界就成了它们的舞台,一声声,一阵阵,唱个不休。它们这突然的合唱,让我忽地忆起,得有多少年没听到过这天籁之音了。

③年少的时候,乡下的院子周边,到处是小坑小河,到处是水。直到现在,我家里的地还是按照东河、南河、西河来命名,想来那时青蛙的阵容得有多么庞大啊!没有钢琴古筝架子鼓的年代,是蛙鸣陪伴我成长的。

④我家的南边就是一片荷塘,荷叶高高举起,荷花阵阵生香,搬个小凳,或干脆拉块油纸铺地,往上一躺,闭上眼,尽情地去听吧。“呱呱呱呱……呱呱呱呱……”歌声朗朗,此起彼伏。仔细听,它们并不是乱唱,而是配合得相当密切,有领唱、合唱,分高音、中音和低音。

⑤齐白石曾为老舍画过一幅画,叫《蛙声十里出山泉》,虽然画面简单,没有青蛙,只有蝌蚪游戏,寓意却丰富,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⑥说起这幅画,还真是有故事。一次,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以此意作画。齐白石听了这诗句,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一挥而就。老舍先生拿到画,打开一看,浓淡相宜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摇摆着小尾巴顺流而下,他高兴得拍案叫绝。

⑦原来,寻常噪耳的蛙叫,在大师笔下如此天然成趣,意韵深远。我们,又有几人能晓得蛙鸣之美呢?想想当年,周围的很多邻居都嫌蛙声吵,天天用竿子轰用瓦石砸,可就是赶不走,它们依旧哇哇叫。后来,田多了,坑少了,河没了,农药化肥多了,粮食增收了,蛙声渐稀了。再后来,人们的钱多了,都去城里买房了,蛙声就真的听不到了。

⑧城市里哪有蛙鸣啊?城市里有的是嗡嗡的汽笛声、嗡嗡的拆建声、嗡嗡的歌舞声,还有嗡嗡的点钞机的混响。这声音,刺耳刺心,添烦添乱,哪有蛙鸣美妙啊?若能静下来,若能闲下来,就去看月色清远,听蛙声朗朗,这声音让你沉醉,会把你唤醒。只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离乡村越来越远,青蛙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⑨多少年后,蛙鸣的诗意,也只能从白石先生的画里来体味了。

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呱呱呱呱……呱呱呱……”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仔细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家里的地还是按照东河、南河、西河来命名”。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讲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追忆当年,无限留恋蛙鸣岁月,可是现在不得不感叹以后无法体味蛙鸣的诗意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荷叶绽放

①记忆中似乎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文字,实在是委屈了荷叶。

②新居的楼前,有一个大约占地三四亩的水塘,装修住房那段时间,由于季节正悄悄的从冬到春,加上每天总是忙碌的缘故,一抬头就在眼前的树枝或许偶尔会让人发现它的新芽,这静静的一方水域竟从来不曾引起我的注意。搬家也是快乐而忙碌的,购物布置,迎来送往,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周围已经渐渐绿了的一切,他们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直到绿成了很大的一片,直到覆盖住整个校园……荷塘就在这时光的流逝中孕育了满池精灵。

③开始只是远远的从窗口眺望。偶尔空闲下来,依窗而立,就能看见它们。从远处看去,那荷塘的绿与周边草坪、树阴的绿浑然一体,并无太多特色,倒是那塘中红色的曲廊亭榭显眼得多,间或有情侣或老人在上面散步。就想,等荷花开了,应该去近处看看;就想,等有月的夜晚去感受荷塘月色;就想,那该是一个散心解烦的好去处。

④一场不算大的雨淋散了黄昏休闲的人们,那醉人的荷香渗透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荷塘边。没有荷花、没有月亮、心灵很静也勿须抚慰,荷叶的美就绽放在这样一个平常的黄昏。

⑤荷叶厚实而宽阔,有农人的斗笠那么大;叶杆高而壮,像挺直的手臂支撑着荷叶。大概因为阳光和肥力分布的差异,荷叶长势并不均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将整个荷塘的表面演绎成几个绿色的巨型大浪,呼啦啦的似乎要消退了,又忽然卷起浪头朝前涌去。荷塘因此而总是欲静还动,欲停不止……

⑥雨后的荷叶更添了一些妩媚。每一张荷叶都无一例外地捧着一团雨水,但决不是我们通常在文章中读到的那种被称为露珠的东西,它浑圆如球,肥硕似鸡蛋般大小,静静地躺在叶的中心,软软的晶莹着,远远近近的闪烁着,像荷叶的眼睛,活了这片辽阔的绿。

⑦紧挨着叶杆的下端,一些立体的园形物件一开始让我很纳闷,细细一看,原来是已经枯掉的叶。它并不像别的腐叶那般潦倒、那般散乱和无助,生命已离它而去,型仍是绝顶优美的——边沿虽然无力地垂下,被叶杆撑着的中心部分却倔强地坚持着,像一把把黄色的伞,更像一个个巨大的做工精致的蚁窝,在水面上完整地肃立。人们崇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著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

⑧一阵风来,荷叶的清香逾渐浓烈了。忽然很希望有人共享这样一个黄昏,想打一个电话给远方的朋友,又恐惊扰了这一片难得的宁静,只好让她绽放在肺腑深处,绽放在美好的记忆中……

1.请说说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⑦段作者说“人们崇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

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着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哈尔滨踏雪

①来到哈尔滨的第二天,一早下雪了,黑龙江的朋友披一身雪花来到温暖如春的宾馆,兴奋地对我说:“下雪了,又下雪了!”我说看你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你不知道哈尔滨人都喜欢雪,现在踏雪的人可多了。我穿上外套说:“走,咱们也去凑个热闹。”

②走出宾馆,只见楼顶、树上和街道都落满了雪,好像老天用厚厚的白色毛毯把整个哈尔滨包裹起来。风似乎小了,雪还在下,天地间只有银蝶舞动。哈尔滨的雪花是大朵的却是轻轻的,纷纷扬扬却不疯狂,干净清纯却没矫情,温存缠绵却无俗气。忽有雪花跳上眉头,微微颤动,痒痒的,似在逗你玩;忽有雪花掉进衣领,凉哇哇的,一激灵,顿觉清爽。用手接住雪花,顷刻间融化,成为寒冷中一滴湿润的暖意。听雪问雪,知寒知暖,白皑皑的世界里情趣无穷。

③踏雪的人很多,远近都是“咯吱咯吱”的脚步声,那五颜六色飘闪着的服装把雪天衬托得更加清丽。老范跟我说,雪是吉祥的,富有灵性和人情味。踏雪奔走,与雪同行,又相亲相近,着实别有蕴意。是跟着雪潇洒浪漫,也是感受、热爱大自然,更是冷静和火热生命。我突然想起已故老诗人黎焕颐的一句话:“雪,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别说哈尔滨冰雪节那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就是四季轮回、人间变迁、万物存在、人生成长,哈尔滨人似乎从来都没离开过雪。晶莹的雪柔润生活故事,纯洁生命,还给人带来剔透的思考和温暖的希望。

④哈尔滨人喜欢雪,外地人向往哈尔滨的雪。老范告诉我,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诗坛泰斗艾青到哈尔滨小住一个月,每每听人讲哈尔滨的雪,他都听得入迷,仿佛进入梦幻,下决心来感受雪,还说那会有诗的。人们都相信艾青的诗和北国的雪一定能同时打动哈尔滨。前些年,作家叶辛从上海来到哈尔滨,恰好赶上头场雪,便走上大街踏雪,兴高采烈,意趣悠悠,说这是美的享受。

⑤我捧起一把雪欣赏,觉得哈尔滨的雪真的自然而神奇,又充满诗情画意。这时我跟老范谈起陆伟然先生,他是有名的北大荒诗人,冰雪诗写得绝妙。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到哈尔滨拜访他,跟他学习写诗。老范说陆伟然爱雪,还有独到的观察和体验。我们绕过香格里拉饭店,横跨上海街来到润园拜望陆伟然先生。此时,七十五岁的陆先生正隔窗望雪,那样全神贯注。他推推眼镜,高兴地说:“雪到,朋友到,双喜临门呀!”他又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版的《冰灯词百首》,翻阅中不禁读出声来:梦里仙乡非渺渺,玉阁琼台,满眼霞光耀。擒往严寒雕美好,神工天下称奇妙……

⑥哈尔滨的雪天,是烧酒和火锅飘香的日子,这叫吃个喜。我们披着雪走进火锅店,喝白酒,吃涮羊肉,谈雪论诗,痛快淋漓,就是一个爽字!

1.阅读第①~③段,思考哈尔滨人为什么如此喜欢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第④⑤两段找出作者列举的几位诗人和作家,并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几位文人对哈尔滨雪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内容,品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走出宾馆,只见楼顶、树上和街道都落满了雪,好像老天用厚厚的白色毛毯把整个哈尔

滨包裹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在写到雪的同时,又写到了烧酒和火锅,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虽然是在写雪,但对雪描绘得很少。请为文章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①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最先怀念的,一定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黄昏时候,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散入天际。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草坡里剜菜的孩子,田埂上捕鸟的孩子,沿着小河摘打碗花、捉蚂蚱的孩子,跟小羊在西坡上睡着的孩子,场院上看晚霞走了神的孩子,都会在母亲的喊声中醒来,抖掉满身的草叶、尘土和野地里的风,带一身花香回家吃饭。而今,那一声声呼唤在哪里呢?耳鼓已经寂寞得锈迹斑斑,长满了青苔,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埋在作业本、点读机、电视、电脑中,一个手掌大的手机里,藏着五花八门的游戏,他们戴着厚厚的玻璃镜片儿,佝偻着弱小的脊背,苍白着不沾泥土的小脸,钻进这些数字游戏和电子垃圾里,何须母亲呼唤,他们是宅一族、宅一代呀!

②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乡村最经典的天籁:清晨里最早叫醒它的鸟鸣,深夜里点缀梦境的落叶的脚步和沙漏般的清露的滴答。最早醒来的那是柳莺,在三月的树枝头跳跃;那是蓝鹊,在五月的麦田上畅游;那是燕子,在高高的电线上、高高的竹竿头、丝瓜藤上、葡萄架上呢喃着春风秋雨,呢喃着临冬的告别和春来的欣喜。夏夜的鸣蝉落脚在一封旧信笺上,那略显微黄的韵脚从稻田边、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吟唱到梨树下小院一角的星辉里,不肯消歇的歌吟半夜都会梦游出口,抚摸静谧夜色里的月华。昏黄的油灯下,伴着母亲防线织布搓麻绳打补丁的针脚,是促织那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平平仄仄的鸣唱,有了它的伴唱,清冷的秋夜似乎就不那么漫长了,寂寞的冬寒似乎就被挡在窗外了。

③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惦念田野里那一声声吆牛犁地的声音,大路上催促马拉车的声音,沟畔里驯导羊不要靠近庄稼的声音。牛哞,羊咩,马嘶,那悠然漫长的蹄印,淹没在长长的阡陌间,长长的庄稼垄间。犁铧撕开硬土的声音,锄头斩除杂草的声音,牛鞭在空中“啪啪”一甩,那清脆的抽响,不是在催赶憨厚的牛,而是要拴住浓妆艳抹的夕阳。“呱呱”的驴叫声,是农耕交响曲里的高声部,短促高亢,却充满了号角般的激情;还有马的一声声响鼻,从架子车里传来,仿佛在讥笑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垛,在藐视那些看起来沉重的农活。

④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吱吱呀呀的石磨、石碾、水车动听的咀嚼声。碾盘,那是生活的牙齿,将粗粝的食物咬碎了,将人们面临的坚硬磨细。还有石碓,它“啪啪”有节奏地敲击,舂黍、舂谷、舂稻、舂荞麦,剥去皮壳,给人们晶莹的粮食。石头上还会响起金属的声音,那霍霍声是磨刀石对镰刀说话,那是石头在语重心长地教导,在现身说法地授艺,在给沉默的镰刀开光,赋予它收割的使命,收获的征程。

⑤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会怀念早春里大街上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风箱“呱嗒,呱嗒”助威,火炉呼呼燃烧,将一件一身毛病的铁器,烧得赤红通透,大铁锤掷地有声,小铁锤叮咚点拨,铁花四溅,火星张扬。一件生了病的铁器,钝了弯了残了折了薄了的铁器,在铁匠炉里,烧掉了细菌,注入新的血脉;在大铁锤下改掉缺点,还原了生命的本色,或刚烈刚强,刚正不阿,或锋芒锐利,迎风断草。

⑥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一个个叫作寂静的夜晚。那是被月亮从寂静的天空笼盖着,被银亮的星子打扮着,被树影在黑暗处托举着,被细微的风翻动着的。那寂静是被一只促织唱念经文烘托出来的,被一根绣花针刺破丝绢,绣下花朵的声音托举出来的,被沙沙的轻翻书页的手指引出来的,被烛台爆笑的灯花开出来的。或者,被一粒流浪的草籽儿落在瓦瓣儿上的轻响引来的,被月落时候那滴答的一声清露洗出来的,是芭蕉叶子上缓慢爬动的蜗牛驮来的,从远远的大野里,小鸟的梦呓呢喃中传来的。

⑦故乡,故乡,请唤我,唤醒我几近失聪在异乡的耳朵,游子将沿着你的召唤回来!

1.文章围绕“乡愁”写了哪几种声音?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的是耳朵里的“多愁”,而第①段却用大量的篇幅写“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如果耳朵也有乡愁”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享海

醒来的时候,不知道是几点。我去拉窗帘,帘布很厚很重,像被风扯着。刚开一条缝——猝不及防,海声,像是在阳台潜伏了一夜,瞬间涌进来,灌满我的耳朵,灌满整个房间,在各个角落哗哗地起伏,冲刷,翻卷,隐退,周而复始——而此时,阳台外面,仍黑魆魆一片。夜,还没有醒来。

东方既白。蓝色的天幕渐渐开启。

天边,先是出现了几朵瘦云,纤纤袅袅,又纹丝不动,静止在蓝色的幕里。渐渐地,天更亮了些,云,层层叠叠,白里裹着黄,裹着红。林海,已经消失,撑着天的那些树,都被浮云取代。那浮云,像烧了几个世纪的岩石,有的浅红,有的深红。正前方,一大朵云正在行走,浓墨重彩,缓缓散开;然后,第二朵,第三朵,一朵接一朵——云腾挪开的天空呈现一片蔚蓝。我看见了整个海。极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海与火烧岩一般的云浑然一体;之后,海浪起伏,由远及近,向我冲来,海声四处弥漫,像要把我淹没和吞噬。

海面和海上的天空更加明朗。此时,准确地说,天不是蔚蓝的了,是淡淡的蓝和淡淡的白相混合,清雅,隽永,像一篇沾着晨露的美文。面朝大海,我的眼睛没有死角,整个海,以180度的宽容,为我呈现。

海的咸咸的气息,带着一缕与生俱来的潮气。

前方的云,突然猛烈地红了起来,像正在燃烧的炭火。而后,整个天上的云都红了。只是,它们仍是纹丝不动的,是静止的。海浪却更加激烈地涌动,哗哗的,我的意识,仿佛已经置换为公元前六世纪的战场,千军万马在冲锋,在陷阵,在咆哮。我闭上眼睛——大海威严地列队,演绎雄壮的乐章,如奔驰的列车带起的风声,如仪仗队的齐鸣,如排兵布阵的呐喊。那巨大的声音令人眩晕,令人紧张,令人兴奋,令人压力重重。此时,人类的世界仍是静止的,一切的声音,都来自于海,它是海的啸叫,海的鼓点,海的分崩离析,海的爱恨情

仇。

沧海桑田,惊心动魄。

突然,海声逝去了,无影无踪。万籁俱寂。半空的云层,褪去红晕,不再像火烧的岩石,而是如洁白的羊毛,如白色的锦缎。所有的红,都集聚在我的正前方,我的下方,离海最近的地方。红藏在一片云之后,云已经豁开一个口子;红,像熊熊燃烧的炭——呀,火苗窜出来了,刺眼的火苗在舞动,在摇曳;接着,半圆出来了;接着,大半个圆出来了。这时,是早上5:48。接着,整个的圆出现在东方。

不可思议,海刚才所做的这一切,竟是为了一轮红日的升起;刚才片刻的宁静,竟是为了欢迎日出而蓄足了势的一场隆重的礼。

鲜亮与柔软的红日很快地离开了海面,喷薄而出的暖意,仿佛一个巨大的鹅蛋黄,融着黎明的清凉。一缕朝霞,打在海面上,打出一束光影。光影浮在海上,悠闲,恬淡。

一名渔夫,挑着担子,沿着海,沿着沙滩,由北而南,昂首挺胸地走着。

红日映照着他的身,剪出一个健壮的影子。

我在享海。他也在享海。

1.全文描写了多幅画面,如果从远眺天际的角度观赏,主要有________图、_______图。

2.大海是怎样为日出举行隆重的欢迎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按要求品读下列句子。

(1)猝不及防,海声,像是在阳台潜伏了一夜,瞬间涌进来,灌满我的耳朵,灌满整个房间,在各个角落哗哗地起伏,冲刷,翻卷,隐退,周而复始。(品读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军万马在冲锋,在陷阵,在咆哮。我闭上眼睛——大海威严地列队,演绎雄壮的乐章,如奔驰的列车带起的风声,如仪仗队的齐鸣,如排兵布阵的呐喊。(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说自己和渔夫都是在“享海”,但他们的所“享”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海与日出让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想象。请说说阅读本文后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想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小满

1.作者选取了夏天的植物、鸟啼、蛙鸣等这些小满时节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表现了这个时节最突出的特点——“满”。

2.先描写植物,再描写动物。

3.总结上文,突出小满时节“满”的特点。

4.(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节令与人的成长阶段相勾连,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的节令特点—植物的生命力进入一年中最旺盛的时期。

(2)将小满与立春、春分比较,形象地说明小满是一年中雨水、草木、花香最旺盛的时节。

5.感受到了作者对小满时节自然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野性华山

1.①山上白绿相间,绿的是树,白的是石,铺排布局随意自然。②悬崖峭壁,仿佛有劈下来时狠厉的气息。③华山头顶,白云东一丝西一缕,懒懒散散。④山体上的灌木、草木、松槐等众多植物与自然抗争,变换姿态,争取着风雨光热。⑤华山,一路苍翠,很少披红挂粉,色泽美艳。

2.对比。把其他名山大川的古典美与华山的英武之气做对比,突出了华山的野性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华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我们自以为高贵聪明、带着征服欲,那它也就设立防线、冰冷坚硬地与我们相悖相离,而一旦我们低下身姿、内心平和,它也就温柔地与我们低低细语。

4.结构上: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中心,表达作者离开华山时的不舍和热爱之情。

【三】凌寒读梅

1.从奇香和凌寒独放、尤为精神、品质等方面来读梅的。

2.叙述作者去观梅时交通工具的变化。既赞扬了交通快速发展,也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喜爱之情。

3.苦寒中散发清香,然而意不在争春,争宠,争位。

4.既交代了乐农轩的来历,又表现出“皇室都离不开种粮者,并心生感恩之情”的主旨,为下文作者建议对乐农轩作彻底修缮作铺垫。

5.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四】读山

1.总体概括了家乡的特征—“群山环绕”,照应题目,引起全文。

2.四个三字短句,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从颜色浓淡的角度形容山峰连绵起伏,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群山的喜爱之情。

3.不同意。第③段写树木及树上飞跃、鸣唱的鸟雀等,第④段写水流发出的响声和鸟鸣声相和,从听觉的角度写山林之美,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是顺承关系,不能分开,所以第④段和第⑤段不能互换位置。

4.读山的朴素、沧桑、沉静、安详、仁厚、雄伟、坚忍,奉献、谦逊以及博大深邃。

5.示例: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滋养呵护我们一生的精神营养。是父母的爱,让我们在逆境中获得了拼搏奋进的力量,在失落时得到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在父母无私的爱里,我们健康地成长。所以父母的爱像大山般深厚,如大海般宽广,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五】蛙鸣的得意

1.不相同。这两处都是拟声词,第一处写蛙鸣不断,形容雨后青蛙一下子多了起来;第二处写蛙鸣朗朗,此起彼伏,形容蛙鸣有序优美。

2.因为乡下院子周边到处是小坑小河,到处是水。暗示当时青蛙的生存环境好,与下文环境遭到破坏、蛙声渐稀形成对比。

3.赞赏齐白石画技高超;形容蛙鸣之美,如诗如画;与周围邻居不识蛙鸣之美作对比。

4.和前文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前后照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点明题目,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受到破坏导致蛙鸣渐稀的批判和无奈之情。

5.示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城市的飞速发展,乡村的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破坏,而忙于追求

物质利益的人们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没有机会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无法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作者的感叹,也正是我们很多人的感叹。

【六】荷叶绽放

1.“委屈”一词流露出作者对荷叶常被忽视的同情,为下文对荷叶的赞美作铺垫;开篇点题。

2.过渡(启下),引起下文对荷叶的描写与赞美。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伞、巨大的做工精致的蚁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枯萎的荷叶倔强挺立而美好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赞美之情。

4.照应标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5.示例: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不同流合污,却常常忽视了荷叶的作用。此处运用了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荷叶执着坚守、不肯腐败、甘做配角的欣赏与赞美。【七】海棠依旧

1.①哈尔滨的雪干净清纯、温存缠绵;②白皑皑的世界情趣无穷;③雪是吉祥的,富有灵性和人情味;④哈尔滨人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雪;⑤雪给人带来剔透的思考和温暖的希望。

2.诗坛泰斗艾青:梦幻般的感觉。作家叶辛:美的享受。北大荒诗人陆伟然:爱雪,有独到的观察和体验。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喻成“白色毛毯”,生出版发行:《中学生学习报》社有限公司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给哈尔滨人带来的温暖和希望。

4.作者意在突出雪给哈尔滨人带来的温暖,哈尔滨人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雪,表现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依恋之情。

5.示例:只见那雪花逐渐扩大,扩大,从微不足道的零星小雪,变成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纷纷扬扬。它是那么的洁白,白得清纯,白得高雅。雪美,真的好美!我真想伸出手去捧一把温柔而清凉的雪,让它在我的手心里慢慢地融化。可是我不敢,我怕吓着那漫天飞舞的小精灵,怕因我的鲁葬而破坏这美丽的“冰雪天堂”。

【八】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1.母亲那一声声呼唤;乡村最经典的天额;田野里农人们劳动的声音;石磨、石碾、水车转动,石确敲击的声音;早春里大街上那“可叮当当”的打铁声;寂静的夜晚里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2.用对比的手法,将耳朵里的“乡愁”之声与“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母亲那一声声呼唤”在“我”的心底,表达了“我”对母亲那一声声呼唤的怀念。

3.这一段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进行呼告,能够更强烈地表达“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曾经熟悉的乡村美好图景的深深眷恋。

4.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以“耳朵也有乡盐”为描写和抒情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体部分多方面描写故乡里的各种声音,通过各种声音来表达乡愁;标题形式新额,用一个假设句式,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乡愁;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九】享海

1.示例:云彩变幻海上日出

2.示例:先是大海发出各种声响,令人紧张兴奋,而在日出时突然万籁俱寂,出现了片刻的宁静,让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3.(1)示例:“涌”表现海声之大;“灌”表达力度很大,而且无处不在;“冲刷”“翻卷”,把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的画面,表现声音的特点。

(2)示例:这里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声音的特点,非常壮观,非常有气势,表现出一种壮美。

4.示例:渔夫享受的是大海的收获;作者享受的是观赏海景的快乐。

5.示例:大海让人们联想起包容宇宙乾坤的博大,也联想到它的蕴藏之深,这样才有了它无

限神奇的变幻;日出让人们联想起每一天都是新的,无论是大海还是人生,都展现出新的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目录 【一】小满 (1) 【二】野性华山 (2) 【三】凌寒读梅 (3) 【四】读山 (5) 【五】蛙鸣的得意 (6) 【六】荷叶绽放 (7) 【七】海棠依旧 (8) 【八】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9) 【九】享海 (10) 答案 (11) 【一】小满 ①节气到了小满时分,荒野长满了青草。寂静的耕地长出一层比青草颜色更浅的禾苗。 ②夏天的河流挤满了大地的河床,这是茂密的青草和树叶。能插进脚的泥土上都长满了植物,再想生长的花草只好等待明年。春天走远了,初夏也走远,小满揭开了盛夏的帷幕。植物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已经远去。蒙古栎树的叶子已长到最宽,柳树细长的叶子也长到最长。所有的植物都褪去了童年的嫩黄,野草和树叶在小满时节进入了成年。 ③田里的玉米苗有10厘米高,它的两片叶子如人伸出食指和拇指形成的八字。今年雨水好,假如春旱,这时节八字还出不来一撇。青草一定觊觎玉米的地盘,但青草长上去就被拔掉。 ④小满里,树叶子已长得密不透风。风从树里穿过,无数树叶为它们打开关上绿门帘子。从树下往树里看,什么都看不到,叶子里边藏着更多的叶子。在沈北的空旷的大道两旁,栽种着杨树、槭树、国槐、丁香、银杏和松树。乔木膝下是连翘,甚至有绵延几千米的玫瑰花丛。 ⑤开得嘟噜一串的玫瑰花在无人的大道上散出浓烈的香气。我闻到一小部分,其余都被风吹走了。路上偶有汽车驶过,但没人停车闻闻再走。小满是节气里的富人,它应有尽有,雨水、草木、花香全堆在了夏天。跟小满比,立春和春分都是流浪汉。 ⑥我印象中的鸟啼多在早晨和傍晚,而小满时节有一种鸟从早上叫到晚上。它不仅在树上叫,还在房顶叫。边飞边叫——布谷,布谷,声音传得很远。每当它叫“布谷”,我在心里说“地早种完了”。它又叫,我再说一遍,但我发现终于拗不过它。在旷野,我高喊“地——早——种——完——了!”布谷鸟照样淡定地说布谷,布谷。它有强迫症,我也有。有一天,我终于不在心里续——地早种完了,我悟出,除了“布谷”,它不会发别的音。从小,它妈只教这一句话,伊竟说了一辈子。布谷鸟又名杜鹃,古人送它的名曰子规,爱把蛋下到别的鸟巢里。它的啼声如木管乐,共鸣好。我听到林里传来的“布谷”则揣摩它的口形,它是怎样模拟双簧管的音色呢?“布谷”实为“奥呜”,跟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都无关切。它在中国、朝鲜、丹麦、挪威都这么叫,不理会当地人的语言。中国人愿意把它听成布谷而不是复古,民以食为天。布谷在音阶上差二度,如“咪哆”,似一首乐曲的起句。起句一般规定着旋律的走向。挪威作曲家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的起句,即模仿杜鹃的叫声而非模仿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2散文阅读C卷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2散文阅读(C卷)含答 案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

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愉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小说阅读(含答案)05

2020全国中考散文、小说阅读(五)【湖南衡阳】 (三)记叙文阅读(13分)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部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项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光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22.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23.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3分) 24.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3分) 25.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6.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2分) 参考答案 22.(1)“三个目标之后”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讲的是三个目标之后的目标。 (2)“三个目标之后”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实现一些目标之后,新的目标应是超越个人功利,是那些大善、大爱,大美的事情。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20年全国各地100余份中考语文试题,每8个阅读编为一组,是谓一套。共7套,共104页,均有答案。每一套均可独立成,用作学生练习用,也可作为老师测试用。 第一套中考散文阅读试题汇编 【一】(2020年中考·辽宁省营口)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吚吚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 ..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

2020中考语文经典美文阅读理解100题及答案解析-肆

2020中考语文经典美文阅读理解100题及答案解析溪水 绿漪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身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桐,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桠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劈劈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得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19、本文以少女喻溪水,你觉得溪水有哪些少女的特点呢?(3分) 20、为什么说“深林中的溪水”是被“囚禁”在重叠浓翠中间?(2分)。 21、溪水对红叶儿的嬉戏,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3分)

2020年中考复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含答案)

2020年中考复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8篇 一、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悠悠故乡情 晓风 ①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匀匀的,缓缓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句“月是故乡明”,该是我们这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才有的感怀吧?是我们对故乡带有那么一点儿私心的偏爱吧?这句话也将自己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全部包含其中了! ③故乡,是我们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④儿时的我们,从不去留意时光飞转,任其在童戏间、在喧闹中轻轻滑过,悄悄地溜走。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忽然感觉自己已强壮得如一匹马儿,便开始不再甘于驯服,不甘于寂寞,于是跃跃欲试,踏蹄出征。于是,我们把浓浓的乡情珍藏心底,告别父母,告别乡亲,告别故土,不管千里万里,也要奔赴他乡。 ⑤又在不知不觉中,步履已把光阴远远地甩在身后,多少喜悦,多少忧愁,编织了沧桑岁月;多少欢聚,多少离别,汇聚在人生旅途。可是,不管我们奔波了多远的行程,辗转了多少个地方,也不管我们与他乡结下了怎样的情感,只要身在他乡,就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朵流云,漂浮在途中,却又不知归期,不知归处;不管我们或闲暇或忙碌或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我们那一脉传承的乡音已经改变了多少,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⑥一次又一次,我将思念叠成一只小小的纸船,企图满载着我的乡愁,穿越茫茫烟雾,绕过绵绵群山,驶入我故乡的河弯,驶入我远去的童年…… ⑦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夏日的和风,梳理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麦苗;秋夜的深处,传来收割归来的串串牛铃;还有那冬日的火炉,母亲的一把干柴,将本来的穷日子烘烤得热热乎乎。 ⑧门前的老槐树下啊,那是乡人劳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月光透过枝叶,

2020全国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小说阅读附参考答案 (9)

2020全国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小说阅读 (五)(16分)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①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面。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但我那时年小,并不知道此事;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的一种极好看的野花。 ②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咝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中在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荫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喊,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碎眼睛倏忽一亮,哦,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爬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手小黑爪子,像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里边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③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它的根就像一疙瘩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庵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盼望,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 ④光阴如梭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觉,开花最晚,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朵。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但是它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鼓,小河弹琴,黄鹂梢头为它真唱,急得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不醒不开。然而到了热月天,烈日猛地发威,烤灸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而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它就开花回应,就赶紧给雷电探寻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那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 ⑤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庵下,隔了几天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呐! ⑥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于是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精选5篇(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精选5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6分) 槐花约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课标通用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5记叙文阅读专项2抒情散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专项二抒情散文阅读 一、A组自然感悟 一、(2018·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 厉彦林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 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 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 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蹿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20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 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 早园竹、淡竹、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 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 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他植物好像停止 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 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 枯死的缘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 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 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 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1.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可以看出竹子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从竹子第五六年才拱出土皮,可以看出竹 子有耐性、能耐住寂寞;从“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可以看出竹子的脚踏实地、

田垄深处(2020湖北襄阳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田垄深处(2020湖北襄阳)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③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油菜花海,荡漾着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淡水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看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沐风栉雨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露出水面的黑色禾蔸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我诧异地问:“老孔,田埂上怎么添了这么多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16.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2分) 前往田垄——A.□□□□——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17.文章有许多精美的写景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中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散文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中考语文中重点考察的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中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供考生阅读练习。 中考散文阅读专项阅读原文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①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①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②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③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④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⑤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

朱自清《冬天》《背影》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题)

朱自清《冬天》《背影》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题)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4分) 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注】砑:这里指用器具碾压银子,使其密实而光亮。 (有删改) 【教材链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训练(十九) 名家散文阅读(含答案)

限时训练(十九) 名家散文阅读 (时间:20分钟)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

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 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通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①段中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摘录他《食单》中“腌蛋”的内容? 3.选文中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有何作用? 4.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揣摩句中加点字“吱”,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附答案详解)

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附答案详解) 【四川遂宁】 (二)阅读《眷恋那棵老柿树》,完成16~20题。(15分)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⑾“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⑿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⒀“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阅读(一) (一)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

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