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评价: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家:

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的

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评价: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

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

者的利益与统治。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评价: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

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

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评价: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按社会现实

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

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最新.doc

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解析:选C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 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D.民本思想

浅谈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浅谈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即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若往前追朔可到远古时代,但有文明可言的,主要是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这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历史的更迭过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积淀下了广博厚重的文化,掀开尘封的历史书卷,仿佛看到了大漠孤烟的剑舞黄沙,也似乎听到了书案茶香边的素手抚琴,这边金戈铁马,那里朗月照花,历史的画面有着惊人的对比,却也出奇的瑰丽。当然,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历史元素构成了中华民族壮阔不朽的文化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文化摇篮的先秦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此时期的文化犹如绚烂的花朵一样,每瓣花片都色彩艳丽,赏心悦目,而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瓣却也清新典雅,意味悠长。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知礼节,重仪式,这已成为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深深的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而最早的礼仪就是从先秦的饮食文化衍化来的,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因为在饮食的过程中,有着一整套系统完备的规范礼仪需要遵守,并在日后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种定制。并依此设立了森严的等级,用以区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人群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维护和巩固天子地位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礼仪与饮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提到饮食,顾名思义就是饮水和进食,这是维持机体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但就是这么简单的行为,却有着很大的讲究和学问。这些学问就渗透在饮食的具体操作和环节上,那一开始我们就从饮食的器具谈起,先秦的饮食器具一般可分为炊器、饮器、食器等,炊器主要为煮肉或蒸煮谷粱之用,而且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可分为鼎、鬲、甗等,以鼎为例,其形状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底可放薪柴,两耳可执,虽说简单,可在当时确是地位极高的等级器物,如周代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不可僭越,等级差异非常明显。除此之外,饮器作为盛酒,温酒的器物,在种类上就较多一些,如爵、角、尊、彝、卣、壶、勺等,现单取爵来介绍,爵在形状上是前有长“流”,后有短“尾”,上有两柱,下有三足,此器为当时地位高之人所用,“爵”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转化为贵族地位的名称,如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食器作为进食的器具,主要有豆、簋、俎、盨等,在先秦也是非常重要的食用器具。 其次,先秦的饮食文化还以主食的种类和副食的多寡来区别尊卑之地位,而且各个等级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从而导致所享受的食物也有不同。这一时期人们所食用的主食不外乎黍、稷、稻、麦、粱等,王公贵族可根据适宜的饭菜予以搭配,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其主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而这些食物在古代主要是用来救荒的粗粮。在副食上,王公贵族才可享有肉食,所以就有了“肉食者谋之”的说法,对于普通百姓就有很大差异了,如《礼记》上严格规定:“庶人无故不得食珍”,可见,在先秦时期,从食物的享有程度来说,等级制也非常森严。 “筵席”在现代词汇中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出现的,而且有着特殊的含义,即宴请宾客饮食的场所,这一词语实际上也是从先秦的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先秦时期的人们参加酒宴都是席地而坐,作为铺垫的东西可分为“筵”和“席”,它们是两种不同种类的坐具,一般来说,“筵”是用蒲草或是苇子做成的垫子,比席子小一些。所以,直到现在,仍有将去别人家吃请这一习俗,称为“吃席”或“坐席”。可见,先秦的饮食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先秦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有着其深厚而丰富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承载着几千年的沧桑,还构建起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先秦时期政治文化经济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 三朝先秦: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4)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 3、宗法制:(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时期各种礼制崩溃 二、经济: 1、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 (2)、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 (3)、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 2、手工业:(1)、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3)、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1)、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 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孟子主张的意思是当天下有道德和正义时,就以它来约束自己,当天下无道时,就 要追求道德和正义,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道德和正义。A项不是材料的体现,故排除;材料中的士 相当于知识分子,“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的精神,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暴政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只是提出了士的自我修身要求,故D项排除。 2.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 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 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都继承发展了仁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 是实现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4.[2018·贵州铜仁期末]“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与尧思想相似的是()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尧举舜为天子的做法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 5.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 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维护皇权服务的,难以制约绝对君权,A项错误;儒家因为尊君而崇尚明君,B项错误;民本思想与皇权政治的极端形态(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对立,但可以完善皇权政治,从而维护统治秩序,D项错误,C项正确。 6.[2018·陕西五校联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该分类方式 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课后限时集训(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C[根据题干“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可以看出,由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到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故选C项。] 2.(2019·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化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贵族专权 C.维护统治秩序D.增进文化认同 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强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 3.(2019·衡阳联考)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南充三模)《左传》记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周代( )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解析:选C。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解析:选B。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解析:选B。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先秦文化的特点

先秦文化的特点

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 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 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

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训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 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 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 重要根源。 5.演变 (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 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 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阶段一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德州期末)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据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得出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故C项正确。答案 C 2.(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 3.(2019·山东烟台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

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8·山东潍坊期末)《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主张以人为本 B.强调君民共治 C.强调贤人治国 D.提倡礼法并用 解析A项与材料中“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不符,故A项错误;君民共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礼法,与材料中“先秦儒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10月浙江选考,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 B 6.(2019·山东滨州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 答案 D 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 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 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福州一中模拟)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解析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即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 项正确。 答案 B 2.(2018·吉林省吉林调研三)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 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解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文记载的内容,不能体现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B项错误;金文与甲骨文是商周记载史实的文字,不是史书,故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金文是商朝记载史料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

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 4.(2018·四川绵阳诊断一)《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选A项。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D项错误。答案 A 5.(2018·博雅闻道联测一)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 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解析据题干“王(周天子)正月”可知,孔子依然强调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故选B 项。孔子的《春秋》描写的是鲁国的历史,因而材料仅体现鲁国的纪年,A项错误;孔子时期,此时还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 7.(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测)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2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课时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2.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先秦诸子思想

3.选修部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 (1)背景???①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②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①政治?????a.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b.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c.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②教育?????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b.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c.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d.教学内容:《诗》《书》《礼》《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