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发展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发展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发展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发展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思想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

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越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先秦文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

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历史地位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最新.doc

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解析:选C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 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D.民本思想

浅谈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浅谈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即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若往前追朔可到远古时代,但有文明可言的,主要是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这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历史的更迭过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积淀下了广博厚重的文化,掀开尘封的历史书卷,仿佛看到了大漠孤烟的剑舞黄沙,也似乎听到了书案茶香边的素手抚琴,这边金戈铁马,那里朗月照花,历史的画面有着惊人的对比,却也出奇的瑰丽。当然,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历史元素构成了中华民族壮阔不朽的文化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文化摇篮的先秦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此时期的文化犹如绚烂的花朵一样,每瓣花片都色彩艳丽,赏心悦目,而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瓣却也清新典雅,意味悠长。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知礼节,重仪式,这已成为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深深的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而最早的礼仪就是从先秦的饮食文化衍化来的,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因为在饮食的过程中,有着一整套系统完备的规范礼仪需要遵守,并在日后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种定制。并依此设立了森严的等级,用以区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人群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维护和巩固天子地位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礼仪与饮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提到饮食,顾名思义就是饮水和进食,这是维持机体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但就是这么简单的行为,却有着很大的讲究和学问。这些学问就渗透在饮食的具体操作和环节上,那一开始我们就从饮食的器具谈起,先秦的饮食器具一般可分为炊器、饮器、食器等,炊器主要为煮肉或蒸煮谷粱之用,而且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可分为鼎、鬲、甗等,以鼎为例,其形状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底可放薪柴,两耳可执,虽说简单,可在当时确是地位极高的等级器物,如周代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不可僭越,等级差异非常明显。除此之外,饮器作为盛酒,温酒的器物,在种类上就较多一些,如爵、角、尊、彝、卣、壶、勺等,现单取爵来介绍,爵在形状上是前有长“流”,后有短“尾”,上有两柱,下有三足,此器为当时地位高之人所用,“爵”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转化为贵族地位的名称,如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食器作为进食的器具,主要有豆、簋、俎、盨等,在先秦也是非常重要的食用器具。 其次,先秦的饮食文化还以主食的种类和副食的多寡来区别尊卑之地位,而且各个等级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从而导致所享受的食物也有不同。这一时期人们所食用的主食不外乎黍、稷、稻、麦、粱等,王公贵族可根据适宜的饭菜予以搭配,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其主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而这些食物在古代主要是用来救荒的粗粮。在副食上,王公贵族才可享有肉食,所以就有了“肉食者谋之”的说法,对于普通百姓就有很大差异了,如《礼记》上严格规定:“庶人无故不得食珍”,可见,在先秦时期,从食物的享有程度来说,等级制也非常森严。 “筵席”在现代词汇中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出现的,而且有着特殊的含义,即宴请宾客饮食的场所,这一词语实际上也是从先秦的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先秦时期的人们参加酒宴都是席地而坐,作为铺垫的东西可分为“筵”和“席”,它们是两种不同种类的坐具,一般来说,“筵”是用蒲草或是苇子做成的垫子,比席子小一些。所以,直到现在,仍有将去别人家吃请这一习俗,称为“吃席”或“坐席”。可见,先秦的饮食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先秦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有着其深厚而丰富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承载着几千年的沧桑,还构建起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 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孟子主张的意思是当天下有道德和正义时,就以它来约束自己,当天下无道时,就 要追求道德和正义,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道德和正义。A项不是材料的体现,故排除;材料中的士 相当于知识分子,“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的精神,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暴政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只是提出了士的自我修身要求,故D项排除。 2.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 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 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都继承发展了仁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 是实现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4.[2018·贵州铜仁期末]“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与尧思想相似的是()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尧举舜为天子的做法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 5.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 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维护皇权服务的,难以制约绝对君权,A项错误;儒家因为尊君而崇尚明君,B项错误;民本思想与皇权政治的极端形态(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对立,但可以完善皇权政治,从而维护统治秩序,D项错误,C项正确。 6.[2018·陕西五校联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该分类方式 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先秦文化

先秦文学 概说 主要大略介绍先秦文学的大概情况,以及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和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先秦文学的重视,并正确地学习先秦文学。 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文学的概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要求和吸引学生去阅读有关参考书籍。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2课时 概说 先秦文学的概况、特点和地位 一、时间界限 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以前的人类社会长河,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建立以前的文学。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初创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类型 先秦文学的体裁主要包括,远古歌谣、远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等。 三、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经》、《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离骚》及其他的楚辞作品等。 四、地位和影响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在远古神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文学体裁、表现手法、文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 主要大略介绍文学的产生及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大概情况,分析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特点,选讲一些代表作品,了解远古歌谣和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貌、现存情况等,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难点在于使能够阅读懂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3课时 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 一、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于劳动。 二、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况及保存 远古歌谣现存的情况,远古神话现存的情况,保存远古神话的几部著作。 三、远古歌谣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先秦文化的特点

先秦文化的特点

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 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 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

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解析:选C。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解析:选B。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解析:选B。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

1、中国文学史 先秦和神话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1、中国文学演进的原因 a)外部因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汉代——汉赋、汉散文 汉末——建安文学 南北朝——南北文风 隋唐——文化繁荣(唐诗) 宋代——理学 元代——士人(元杂剧) 明中叶——商业经济、市民(小说) b)内部因素: i.文学发展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a)()和()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商代已经有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b)魏晋南北朝有时初具规模的()。唐代中期有了成熟的()。 c)宋金两代出现了()和(),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 2.朝代不平衡 a)汉代的赋、唐代的()、宋代的()、元代的()、明清两代的 ()。 3.地域的不平衡

a)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文体带有地方体色:()带有明显的楚 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ii.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 1.《诗经》中的( )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 释之后,就变雅。“国风” 2.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 宫体诗的产生。 3.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 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5.诗词:苏轼 6.词赋:周邦彦 7.文词:辛弃疾 8.传奇小说与诗词:词话、诗话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9.初唐:齐梁诗歌——( )复古:推动盛唐诗歌的发展 10.唐中业:六朝骈文——()复古(三代两汉的古文):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文 学语言和文体。陈子昂、韩、柳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11.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 )等优秀的作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阶段一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德州期末)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据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得出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故C项正确。答案 C 2.(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 3.(2019·山东烟台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

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8·山东潍坊期末)《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主张以人为本 B.强调君民共治 C.强调贤人治国 D.提倡礼法并用 解析A项与材料中“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不符,故A项错误;君民共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礼法,与材料中“先秦儒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10月浙江选考,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 B 6.(2019·山东滨州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 答案 D 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应用性与现实性(诗乐舞结合) ?原创性与经典型 ?地域性(<<庄子>>是南方文化的代表) 2、上古神话的主题: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步是个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园钱6世纪。 ●诗经的采集: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 情; ●献诗说,贵族、士大夫,针对朝廷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批评; ●删诗说 4、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容诗乐舞合一,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今文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死“毛诗”。 6、诗经的思想主题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征役诗、怀人诗闺怨诗、婚恋诗、弃妇诗、怨刺诗 7、诗经的艺术成就 原创性和经典性 艺术创造有 ?、赋比兴的成功应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陈直叙。赋法可叙事、写景、抒情、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郑风。溱洧》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拟人。。比喻形式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正喻、反喻、借喻、博喻。如《卫风。硕人》《大雅。常武》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谓兴,是指借助某种个别的、具体的物象或事项,通过类比联想,以借助起兴或托物起情来阐明特定情感意志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 7、兴的三种情况:①、起协韵起头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无关。如《小雅。鸳鸯》《秦 风。黄鸟》②、起渲染环境、烘托环境的作用《郑风。风雨》③、具有比喻和象征的含义,并与全诗意境融为一体《周南。桃夭》桃花具有原创性;《秦风。蒹葭》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凄婉朦脓的意境 8、诗经语言特点 ①、准确生动精炼,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的相当精确 ②、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③、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以少总多,情 貌无疑 9、诗经的艺术贡献 ⒈开创了古代抒情诗的优良传统; ⒉“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福州一中模拟)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解析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即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 项正确。 答案 B 2.(2018·吉林省吉林调研三)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 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解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文记载的内容,不能体现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B项错误;金文与甲骨文是商周记载史实的文字,不是史书,故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金文是商朝记载史料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

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 4.(2018·四川绵阳诊断一)《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选A项。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D项错误。答案 A 5.(2018·博雅闻道联测一)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 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 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解析据题干“王(周天子)正月”可知,孔子依然强调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故选B 项。孔子的《春秋》描写的是鲁国的历史,因而材料仅体现鲁国的纪年,A项错误;孔子时期,此时还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 7.(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测)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2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