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重点

遗传学重点
遗传学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的生物学分支学科,既阐释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揭示遗传变异的机制和规律。

遗传:生物在世代繁衍中产生其同类生物的现象称为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不同生物个体之间、不同生物类型之间、不同物种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差异,这种生物体之间的差异成为变异。(个体之间的差异)

研究对象: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

研究任务:(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提高医学水平。

建立: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一文,提出了遗传因子理论,总结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奠基人:孟德尔

发展阶段:

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承认获得性遗传,提出“泛生论”

魏斯曼:种质连续论、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

1.个体遗传学向细胞遗传学过渡时期(1910之前)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提出“遗传因子”

2.细胞遗传学时期(1910 ~ 1939)

约翰生:提出“基因”的概念

鲍维里和萨顿:遗传因子的行为和染色体行为呈平行关系

贝特生:创造“遗传学”

詹森斯: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是呈交叉现象

摩尔根:“性状连锁遗传规律”,“基因学说”

穆勒、斯特德勒:X射线诱变

3.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诞生(1930 ~ 1932年)

费希尔:方差分析,数量遗传学奠基(选择题)

4.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1940 ~ 1952年)

比德尔:基因决定着蛋白质合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

赫尔希:同位素示踪法噬菌体感染细菌

5.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现在)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

雅各布、莫诺:大肠杆菌的操纵子学说

克里克:中心法则

第二单元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重要性:

(1).几乎所有生物细胞中均存在染色体;

(2).真核生物染色体均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

的中期和早后期最为明显和典型;

(3).中期染色体分散排列在赤道板上,故通常以这个时期

进行染色体形态的识别和研究。

染色体形态:(简答题)

(1).组成:着丝粒、长臂和短臂;

(2).着丝点对于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

作用;

(3).次缢痕、随体是识别特定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4).某些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的特殊功能。

染色体分类:

染色体

长臂/短臂着丝点位置染色体分类缩写形态

V形 1.00 正中正中着丝点染色体M

V形 1.01~1.70 中部中着丝点区染色体m

L形 1.71~3.00 近中近中着丝点区染色体sm

L形 3.01~7.00 近端近端着丝点区染色体st 棒形>7.00 端部端着丝点区染色体t

粒形长短臂极其粗短端部端着丝点染色体T

染色体大小:

高等植物:单子叶>双子叶;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水稻;动物染色体一般较大

染色体数目:

普通小麦(2n=42)六倍体、大麦(2n=14)、水稻(2n=24)、牡丹(2n=20)、番茄(2n=24)、草棉(2n=26)、中棉(2n=26)、陆地棉(2n=52)、海岛棉(2n=52)、果蝇(2n=8)、人类(2n=46)

染色体数目最少的动物:蚂蚁2n=2 植物:雏菊2n=4 ;最多植物:棕榈2n=596

染色体类别: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同一个着丝点(即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经过原来一条染色体复制得到,因此完全相同。

二分体:减数分裂的结果通常是由一个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四分体),但是由于退化现象等原因,有时只产生两个子细胞,此称为二分体或退化二分体。等于二分染色体。

四分体:减数分裂的结果通常是由一个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

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核型分析:(论述题、简答题)

定义: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将待

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作用: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比如是由于缺少了什么样的基因才导致的这种疾病。

还可根据单个碱基的差异,精确判断染色体DNA链中的基因突变。

核型分析方法:(简答题)

核型研究所用的材料或是自然条件下活体中正在旺盛分裂的细胞(如植物的根尖、嫩叶、茎尖等细胞,以及动物的胚胎细胞、骨髓细胞、睾丸中的精原细胞等)或是离体培养的旺盛分裂的细胞。植物细胞一般不经低渗处理,如需经低渗处理则需用酶溶去细胞壁。动物细胞则往往经低渗处理后再进行固定、染色。

常用的显带技术所显示的带有Q带、G带、C带、R带、T带等。

Q带技术即喹吖因荧光染色技术,是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T.O.卡斯珀松建立的,所显示的是中期染色体经氮芥喹吖因或双盐酸喹吖因染色后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呈现的明亮的荧光带,这些区带相当于DNA分子中A:T碱基对成分丰富的部分。

G带即吉姆萨带,是将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经过胰酶或碱、热、尿素、去污剂等处理后再经吉姆萨染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

C 带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是着丝粒邻近的异染色质部分。C带技术是M.L.帕多等于1970年建立的。

R带由B.迪特里约于1971年所首创,是中期染色体不经盐酸水解或胰酶处理,只在磷酸缓冲液中保温处理后就用吉姆萨等染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也是G带染色后的带间不着色区,所以又称反带。

T带又称端粒带,是染色体的端粒部位经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典型的T带呈绿色,由B.迪特里约1973年首先报道。染色体银染法系用硝酸银(AgNO3)使染色体上的核仁形成区部位呈现黑色的一种特殊染色法。

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特征:严重智力迟钝、马鞍鼻和斜视眼,发生频率约为1/600~700

假设每毫升母体外周血中的染色体有1000份基因组当量,母体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900份,胎儿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100份。对于怀有正常胎儿的孕妇,胎儿的100份中含有2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母亲的900份中含有18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两者相加,共有21号染色体单体2000条。而对于怀有21-三体胎儿的孕妇,由于胎儿的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则胎儿的100份基因组当量中含有3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母亲的900份基因组当量中含有18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两者相加,共有21号染色体单体2100条。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和基因测序的结果,可计算出孕妇怀有“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指数。

无丝分裂:指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亦称直接分裂。细胞核拉长后缢裂为二,细胞质分裂,2个子细胞,染色体分裂无规律,整个过程看不到纺锤丝。

细胞周期:

G1期:第一个间隙,主要进行细胞体积的增长,并为DNA合成作准备。不分裂细胞则停留在G1 期, 也称为G0 期。

S 期:DNA 合成时期。

G2期:DNA 合成后至细胞分裂开始之前的第二个间隙,为细胞分裂作准备。

M期:细胞分裂期。

有丝分裂: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

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

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

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

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出

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

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

体.(2n)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

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

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

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但其

实赤道板是人为虚拟的,在细胞分裂中期是不可见的)。

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

晰,便于观察清楚。(2n)

【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4n)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2n)

有丝分裂的特殊情况:

⑴.多核细胞:细胞核多次分裂而细胞质不分裂,形成具有很多游离核的多核细胞。

⑵.核内有丝分裂:核内染色体中染色线连续复制,但着

丝点不裂开,形成多线染色体。

果蝇幼虫唾腺细胞巨型染色体特征:

(1)形状为带状;

(2)核不分裂,由于染色体不断复制,形成了多线性染

色体,宽度增加,同时长度也增加,成为巨型染色体;

(3)带的全长几乎都有明显的嗜碱性的横纹;

(4)有膨大的疏松结构。

有丝分裂的意义:

1.生物学意义:

⑴.增加细胞数目和体积;

⑵.维持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遗传学意义:

⑴.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⑵.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两个子细胞的遗传基础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减数分裂

定义: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特点:

(1). 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或联会);

(2). 细胞分裂过程中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减数,这次分裂的前期较复杂,又可细分为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等数。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2n)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

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

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

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

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中央

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

质中形成纺锤体。(2n)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2n)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

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

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

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分裂。(n)

【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n)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n)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2n)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n)

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a.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

b.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c.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

d.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e.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f.为生物的变异提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

g.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

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

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

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的授粉

异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间授粉。

胚乳直感(花粉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

果实直感。

动物生殖细胞的产生: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CC、Cc、cc。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纯合基因型:或称纯合体,成对基因相同,纯质结合。如CC、cc。

杂合基因型:或称杂合体,成对基因不同,杂质结合。如Cc。

孟德尔试验的特点:

(1). 遗传纯:以严格自花授粉植物豌豆为材料;

(2). 稳定性状:选择简单而能稳定遗传的7 对性状进行试验;

(3). 相对性状:采用各对性状上相对不同的品种为亲本;

(4). 杂交:进行系统的遗传杂交试验;

(5). 统计分析:系统记载各世代中不同性状个体数,应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否定了混合遗传观念。

孟德尔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性状。于是提出:①.分离规律;②.独立分配规律。

分离现象的假设:

22()E E χ-=∑O 1.体细胞中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将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而互不干扰地分离;

2.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1.测交法:也称回交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 )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产生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3.F1花粉鉴定法: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独立分配的实质:

1.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2.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结论:如有n 对基因,其F2表现型的比例应为(3:1)n 次方的展开。

乘法定理: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

加法定理:两个互斥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各个事件各自发生概率之和。

二项式展开:推算其中某一项事件出现的概率,可用以下通式:

r 代表某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 n –r 代表另一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 !代表阶乘符号;如4!,即表示4 ×3×2×1=24。 应注意:0!或任何数的0次方均等于1。

卡方测验:进行χ2测验时可利用以下公式 (O 是实测值,E 是理论值,∑是总和),即: 显性现象的几种表现(重点)

1.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2.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3.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4.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考,概念,F2代比例)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相互作用、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1.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3.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影响的相同。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这些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相同,但不表现累积效应,显性基因的多少不影响显性性状的发育。

4.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表现有遮盖作用,显性上位即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5.隐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的不同点: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两个成员之间。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1!!()!

r n p n n r q r --

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

显性性状:两亲本杂交时,能在F1代中表现出来的形状。 隐性纯合体:由纯合的隐性基因型构成的个体。 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一位点,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形状的一对基因。 互补作用:指两对基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新性状的发育。 伴行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Z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 相对性状:同一种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性反转: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 连锁遗传图:根据基因定位的方法,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顺序,把一种生物的名连锁群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基因遗传的距离给予标定,绘制出的图谱。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能够抑制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从性遗传: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它所抑制的形状的显隐关系因性别不同而异,受性激素的影响。基因突变:指在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中任何可检测的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基因重组。 伴性性状:指伴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位于性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返祖遗传:隔若干代以后,出项与祖先相似性状的遗传现象。 等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即等位基因同时得到表现。 表现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一个外显基因或基因型其表型表型出来的程度。 限性遗传:有些性状仅局限于某一性别的这类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 完全连锁: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给了后代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指在一个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在每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是一对基因。 隐性性状:虽在F1中并不表现,但经F1自交能在F2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染色体:在多数二倍体真核生物中,决定性别的关键基因位于的一对染色体。 修饰基因:依赖主基因的存在而起作用,本身并不发生作用,只是影响主基因的作用的程度的一类基因。主基因:对某一性状发育起决定作用的一对基因。 表现型:基因和基因型所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的各类性状, 基因型:与生物某一性状有关的基因组成。 交叉遗传:儿子得到的X染色体必定来自母方,父亲的X染色体必传给女儿,X染色体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交叉遗传。 不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的同时还表现出性状的交换和重组。 交换值:又称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遗传学重点复习内容

请认真复习以下内容: 回复突变 剂量补偿效应 冈崎片段 C值悖论 微卫星DNA 同源染色体 内含子 转化 转导 中心法则 外显子 隔裂基因 复等位基因 伴性遗传 F因子 F'因子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转座因子(跳跃基因) (了解专座的发现,经典案例) 细胞质遗传 核外遗传 母性影响 (了解持久母体影响:田螺的遗传)基因工程 共显性 假显性 不完全连锁 完全连锁 基因突变 位置效应 移码突变 重组DNA技术 平衡致死品系 连锁群性导 图距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世代交替 上位效应 阈性状 遗传漂变 孟德尔群体 适合度 瓶颈效应 生物信息学 连锁图谱 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异同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DNA复制的方式与基本规律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复等位基因 ABO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三点测交法 三点测交法的优势 两点测交法 染色体畸变的种类 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 Hardy-Weinberg定律 区别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并发系数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 减数分裂 遗传三大定律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类型 环境因子决定性别的类型 果蝇、蜜蜂、鳄鱼、青蛙、后螠的性别决定方式 系谱图常用符号P65 几种遗传学分析图谱的作图 经典的人类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21三体、多指等) 课后计算习题 遗传学的各种经典案例(需要了解!) Ps:祝大家考试顺利!羊年快乐

回复突变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 突变体(mutant)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完全恢复是由于突变的碱基顺序经第二次突变后又变为原来的碱基顺序,故亦称真正的回复突变.部分恢复是由于第二次突变发生在另一部位上,其结果是部分恢复原来的表现型。亦称为第二位点突变(second site mutation)或基因内校正(intragenic suppression)。 突变基因再次发生突变又恢复原来的基因,这类突变称为回复突变。但单是表现型变得和原来一样,并不一定被称为回复突变。与这种回复突变相对应,最初的那种突变被称作正向突变。就一个基因而言,回复突变率通常要比正向突变率低,有的突变基因完全不发生回复突变,这样的基因认为是由于原来的基因发生缺失造成的。 由于它的表现型效应被基因组第2位点的突变抑制,所以回复突变又称抑制突变。 剂量补偿效应 剂量补偿效应,英文名是 dosage compensation 。使细胞核中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基因的个体和只有一份基因的个体出现相同表型的遗传效应。一个细胞核中某一基因的数目称为基因剂量。在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动物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并无差别,因为雌雄两性动物的常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相同。但是对于性染色体来讲,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每一体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有两份,而雄性个体只有一条 X染色体,基因剂量只有一份。 C值悖论编辑 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是特异的,被称为C值(C-Value)。 DNA的长度是根据碱基对的多少推算出来的。各门生物存在着一个C值范围,在每一门中随着生物复杂性的增加,其基因组大小的最低程度也随之增加 微卫星DNA 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只有2~6bp,串联成簇,长度50~100bp,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其中富含A-T碱基对,是在研究DNA多态性标记过程中发现的。1981年Miesfeld等首次发现微卫星DNA,其重复单位长度一般为1~6个核苷酸,双核苷酸重复单位常为(CA)n和(TG)n。同源染色体 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医学遗传学知识总结

1.医学遗传学是用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物质基础的学科 2.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 3.遗传因素主导的遗传病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4.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多基因病和体细胞遗传病 5.环境因素主导的疾病非遗传性疾病 6.遗传病由遗传因素参与引起的疾病,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垂直传递的特点 7.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结构 8.染色体的化学组成DNA 组蛋白RNA 非组蛋白 9.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10.染色质的类型: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11.常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的进行转录的染色质特点是多位于细胞核中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12.异染色质是间期核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集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特点:着色较深,位于细胞核边缘和核仁周围。13.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各类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14.兼性异染色质是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15.染色体的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

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16.性别决定基因成为睾丸决定因子;Y染色体上有性别决定基因:SRY 17.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8.点突变是基因(DNA链)中一个或一对碱基改变 19.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移码突变动态突变 20.碱基替换方式有两种:转换和颠换 21.碱基替换可引起四种不同的效应: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 22.移码突变:在DNA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从而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23.整码突变: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则合成肽链将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动态突变:DNA分子中碱基重复序列或拷贝数发生扩增而导致的突变(脆性X综合症) 24.系谱是指某种遗传病患者与家庭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图解 25.系谱分析法是通过对性状在家族后代的分离或传递方式来推断基因的性质和该性状向某些家系成员传递的概率 26.先证者是指家系中被医生或研究者发现的第一个患病个体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27.单基因遗传病: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传递方式

医学遗传学总结

KEY WORD:分子技术。 1.基因工程 PCR-引物设计;限制性酶切;连接,转化,筛选,质粒提取 2.如何构建报告基因 3.基因的表达如何调控,检测方式? DNA/RNA manipulate 以Huntington disease举例: (Huntington disease Caused by expansion of a triplet encoding Glu in the 5’ end. Normal allele. 11-34 repeats; Abnormal, triplets expanded.) 【疾病研究如何着手】 查阅文献→选择模式动物 (eg. 选择果蝇。 原因:发育周期短个体小便于饲养成本低,由于研究历史长基因工具系统健全。 研究结果适用于人<13000个基因中有10000个与人同源,人类6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果蝇中找到对应基因>) →构建报告基因 (eg. 使人的Huntington基因能在模式生物中表现出疾病表型) ①在表达基因的coding region的3’端加上GFP,作为基因表达的预告。尽量包括调控序列。通过数据库(例如BioLabs)鉴定确保序列中有promoter和核糖体结合。 ②为PCR设计引物: 大致原则: 5’端:在5’端选择约为20bp的序列,GC个数与AT个数大致相等。在之前加6bp左右的酶切位点,以及在酶切位点之前加上1~2bp的用于提高限制性内切酶效率的碱基。 3’端:大致相同,只是注意DNA序列需要【反向互补】 →连接后转化→克隆筛选→基因提取 【限制性内切酶使用注意】 DNA甲基化、star activity(用量、时间)、enzymes producing compatible ends. (star activity:指由于反应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切断与原来认识序列不同的位点的现象,也就是说产生Star 活性后,不但可以切断特异性的识别位点,还可以切断非特异性的位点。产生Star活性的结果是酶切条带增多。) 【vector】 用于扩增的cloning vector和用于表达的expression vector 特点见课件。 【Inverse PCR】:用于克隆基因两侧的侧翼序列。

遗传学(第二版) 刘庆昌 重点整理2

第九章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营养体增殖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生长快。★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结合产生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和由此繁殖较多的种苗。大多数动植物都是进行有性生殖的。 ★近交(Inbreeding) 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交配。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遗传稳定性,但往往伴随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inbreeding depression)。 ★杂交(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 指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交配。可以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产生杂种优势。 一、近交的种类 ★自交(Selfing) 指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彼此融合的交配方式,它是近交的极端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植物中(自花授粉植物),又称自花受粉或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 ★回交(Back-crossing) 杂交子代和其任一亲本的杂交,包括亲子交配(parent-offspring mating)。 ★全同胞交配(Full-sib mating) 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又叫姊妹交。 ★半同胞交配(Half-sib mating) 仅有一个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 ★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低(1-4%):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 -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如棉花、高粱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高(>20-50%)如玉米、黑麦等,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近交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效应就是近交衰退,表现为近交后代的生活力下降,产量和品质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性状。 ★回交(Backcross)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 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遗传学复习考试思考题重点汇总及答案

1、医学遗传学概念 答: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人类遗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遗传病的概念与特点 答:概念:人体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或受精卵细胞,其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后所导致的疾病叫遗传病。 特点:遗传性,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细胞中,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终生性,先天性,家族性。 3、等位基因、修饰基因 答: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修饰基因:即次要基因,是指位于主要基因所在的基因环境中,对主要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的基因,分为加强基因和减弱基因。 4、单基因遗传病分哪五种?分类依据? 答:根据致病基因的性质(显性或隐性)和位置(在染色体上的),将单基因遗传病分为 5 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 遗传病,Y 连锁遗传病。 5、什么是系谱分析?什么是系谱? 答:指系谱绘好后,依据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对该系谱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遗传方式,进而预测发病风险,这种分析技术或方法称为系谱分析。 6、为什么AD病多为杂合子? 答: 1 遗传:患者双亲均为患者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生出纯合子的概率就很小 2 突变: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概率很小,两个位点都突变的概率更小 7、AD病分为哪六种?其分类依据?试举例。 答:①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与患病纯合子(AA)完全一样。例: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短指 ②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介与患病纯合子(AA)和正常纯合子(aa) 之间。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侏儒) ③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子时,两种基因的 作用都表现出来。例:人类ABO血型,MN血型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④条件显性遗传:杂合子在不同条件下,表型反应不同,可能显性(发病),也可隐性(不发病),这种遗传方式叫显性遗传,这种遗传现象叫不完全外显或外显不全。例:多指(趾) ⑤延迟显性遗传: 基因型为杂合子的个体在出生时并不发病,一定年龄后开始发病。 例: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共济失调综合征,遗传性舞蹈病 ⑥从(伴)性显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由于性别差异而出现男女分布比例或基因表达程度上的差异。例:遗传性斑秃 8、试述不完全显性遗传和不完全外显的异同。 相同点:1、都属于AD,具有AD的共同特点; 2 、患者主要为杂合子; 不同点:1、不完全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产方式; 不完全外显是一种遗传现像; 2 、不完全显性遗传中杂合子全部都发病,但病情轻于患病纯合子; 不完全外显中杂合子部分发病,只要发病,病情与患病纯合子一样; 9、试述AR病的特点 答:1、患者多为Aa 婚配所出生的子女,患者的正常同胞中2/3 为携带者; 2 、病的发病率虽不高,但携带者却有相当数量;

遗传学重点总结

遗传学 第一章 (一) 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 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 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 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 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 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 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 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 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组蛋白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 (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 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 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 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 (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 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 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简述: 2.简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自的遗传学意义? 答:细胞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2)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细胞减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雌雄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2)由于染色体重组、分离、交换,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一) 名词解释:

动物遗传学复习试题

动物遗传学试题一 (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 3 分,共24分) 1. mRNA信使(Message)RNA简称mRN,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产生多肽的RNA 2. 外显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一个外显基因或基因型其表型表现出来的程度。 3. 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4. 遗传漂变:这种由于抽样误差而引起的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移,也称为遗传漂变。 5.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6. 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 遗传图谱(Genetic map):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依据测交试验所得重组值及其他方法确定连锁基因或遗传标记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线性图。 8. 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6 分) 1 .基因突变具有许多特征,如具有有害性和有利性,此外,其他特征还包括多向性、可逆性、重复性、平行性。 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或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3. 动物体内的淋巴细胞有B、T 两种,其中细胞免疫依赖T 淋巴细胞介导,而体液免疫依赖B 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4. 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 对。 5.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题2 分,共14 分) 1. 形成三色猫的遗传机制为(B) A.母体效应 B.剂量补偿效应 C.基因组印迹 D.核外遗传 2. 人的全基因组大小约为(C) X 10 C. 3.0 X 10 D. 3.0A .1.0 X 10 )以下有关遗传力的描叙错误的是(3.D广义的遗传力为遗 9696 X 1 0 B. 1.0 传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例; A. 狭义的遗传力指加性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例; B. 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普遍大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C.遗传力越大,表型选择的效果越弱。D.依据cDNA建立的图谱应该称为(C) 4. C. 转录图谱 D. 物理图谱.遗传图谱 A B. 序列图谱)紧急状况下采集毒蛇血清用于治疗患者的机理为(D5. D. 被动免疫体液免疫A.细胞免役 B. C. 主动免疫)C6.男人秃头的几率高于女人的原因是秃头性状表现为(从性遗传 B. 限性遗传 C. D. 性连锁遗传.伴性遗传AmRN表达的杂交技术为()A7.用于检测目的基因 B. Western 杂交.ANorthern杂交D.C. Southern杂交原位杂交10分)分,共(四)、简答题(每题5 1.说明杂种优势的含义及做出简单解释。)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个体的某一数量性状并不等于两个亲本的平均,而是高于亲本的平均,答案:(1 甚至超出亲本范围,比两个亲本都高,叫做杂种优势。表现在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上; (2)杂种优势的形成机制有三种假说:A.生活力假说,杂种在生活力上要优于两亲本; B.显性假说,杂合态中,隐性 有害基因被显性有利基因的效应所掩盖,杂种显示出优势; C.超显性假说:基因处于杂合态时比两个纯合态都好。 2. 请回答非孟德尔遗传的几种类型及其遗传机制。 答案:(1 )非孟德尔遗传包括母体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迹和核外遗传等四种;(2)母体效应是母体基因型决 定后代表型的现象,其遗传机制是母体基因的延迟表达,如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3)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 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出现异染色质化,失去转录活性,使得雌雄动物间X染色体的数量虽然不同,但X染色体上的基 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整个过程称为剂量补偿效应。(4)与传统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不同,分别来自父母方的两个等位 基因中只有一方呈现表达,另一方被印迹,即不表达或表达甚微,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印迹遗传。(5)核外遗传主要指细胞质遗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如动物线粒体遗传。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 1. 为检测三对基因间的连锁关系,进行以下杂交试验: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 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 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 答: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DNA分子数: 2n-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 *细胞 染色体数目: 2n 2n n(2n) n DNA分子数: 2n-4n 4n 2n 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2(0) 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 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

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重点整理1

Heredity (遗传) 亲代与子代(上下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遗传的特点:相对稳定性、保守性。 Variation (变异) 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变异的特点:普遍性和绝对性。 分为可遗传的变异(hereditable variation),和不可遗传的变异(non-hereditable variation), 变异的多态性(polymorphism of variation)。 Evolution (进化) 生物体在生命繁衍进程中,一代一代繁殖,通过遗传把物种特性传递下去。但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涉,即遗传—变异—选择(淘汰坏的,保留好的),后代优于亲代,称为进化。 进化的两种方式: 渐变式:积累变异成为新类型(continual variation),如适应性进化。 跃变式:染色体加倍成为新物种,如倍性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进步的;变异受遗传控制,不是任意变更的。具体如下: ★遗传与变异同时存在于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构成生物的一对矛盾。每一代传递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生物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选择所需要的变异,从而发展成为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 3、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 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种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 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 1. 概念: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的表型。 2. 特征: (1)可遗传;(2) 可逆性;(3) DNA不变 3. 表观遗传学的现象: (1) DNA甲基化 (2) 组蛋白修饰 (3) MicroRNA (4) Genomic imprinting (5)休眠转座子激活…

协和医学遗传学基础考试总结(个人整理)

1.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 律和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人类遗传病,研究遗传病发生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再发风险和预防方法,从而控制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再发,降低它在人群中的危害,提高人口素质。 2.遗传病(inherited disease):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人类疾病 3.基因(Gene):是位于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基因型(Genotype):个体一定基因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组成 5.表现型(phenotype):一定基因型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机能、行为和生化等表现 6.遗传病的分类: 根据在疾病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将人类疾病分为四大类: 1.遗传因素决定发病,看不到特定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短指(趾) 2.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但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诱发,如苯丙酮尿症等 3.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作用 4.基本上是环境因素决定发病,与遗传因素无关。 7.遗传病的特征: (1)家族聚集性: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家族聚集性,但家族聚集的疾病并非都为遗传病,如坏血病等。 (2)先天性:遗传病多数为先天性疾病,但先天疾病并非都为遗传病,如由于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引起的胎儿白内障。 (3)遗传物质突变。 (4)垂直传递。 (5)终生性。 细胞分裂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叫做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一个细胞分裂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叫做细胞周期时间。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有丝分裂期。 突变Mutation致病突变Disease-causing mutation Exon外显子Intron内含子 核型: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系统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将一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位置及其他特征配对、排列,以确认其是否具有正常的核型组成的过程。 染色体组(chromosome set):人类等二倍体生物的每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子的全部染色体。 亚二倍体(hypodiploid): 染色体数目少于二倍体数。缺失一条染色体的那对染色体将构成单体型(monosomy)。典型病例为45,X的女性性腺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 相互易位(平衡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两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形成的两个断片,相互交换连接而形成两条衍生的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处发生断裂,在着丝粒处重接,也称着丝粒融合(centric fusion)。 1. 三倍体形成的原因? 1)双雄受精(dindry):受精时同时有两个精子入卵受精,可形成69,XXX;69,XXY;69XYY。 2)双雌受精(digyny):卵子发生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由于某种原因,其第二极体的那一染色体组没有排出卵外,而仍留在卵内这样的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后,即可形成核型为69,XXX或69,XXY 的受精卵。 2. 四倍体形成的原因? 1)核内复制(endoreduplication): 在一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两次。每个染色体形成4条,染色体两两平行排列在一起,经过正常的分裂中期、后期和末期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核内复制与四倍体形成是癌细胞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特征之一。 2)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 是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地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时,核膜仍未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丝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人类基因与基因组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的组成 1、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基因组是是细胞内一套完整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包含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单拷贝序列串联重复序列 按DNA序列的拷贝数不同,人类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短分散核元件 中度重复序列 长分散核元件 3、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经过重复和所变异产生的一组基因。 4、假基因是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 第二节、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基因的结构包括:(1)蛋白质或功能RNA的基因编码序列。(2)是表达这些结构基因所需要的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区序列。 2、割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由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隔开,形成割裂基因。 3、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隔离子组成。 4、外显子大多为结构内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是非编码序列。 5、每个内含子5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连接方式称为GT--AG法则。 6、外显子的数目等于内含子数目加1。 7、启动子分为1类启动子(富含GC碱基对,调控rRNA基因的编码)、2类启动子(具有TATA 盒特征结构)、3类启动子(包括A、B、C盒)。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的多态性 1、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有多种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拷贝数多态性。 第二章、基因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体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某些变化。基因突变即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类型

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稿要点 第一章绪论 关键词: 遗传学 Genetics 遗传 heredity 变异 variation 一.遗传学的研究特点 1. 在生物的个体,细胞,和基因层次上研究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世代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传递。 3. 通过个体杂交和人工的方式研究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定义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遗传 heredity 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同一物种只能繁育出同种的生物 同一家族的生物在性状上有类同现象 变异variation 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存在差别。 生物的子代之间存在差别。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865年Mendel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建立了颗粒式遗传的机制。 1910年Morgan建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1年Watson和Crick的DNA构型。 1961年Crick遗传密码的发现。 1975年以后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三. 遗传学的研究分支 1. 从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划分 进化遗传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学机制与作用的遗传学分支科学 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和选择 有害突变淘汰和保留 有利突变保留与丢失 中立突变 DNA多态性 发育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时间,空间,剂量的表达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分支遗传学。 特征:基因的对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的作用。 应用重点干细胞的基因作用。 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 免疫遗传学研究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的遗传学分支。 重点不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 而是研究基因在抗体和抗 原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2. 从遗传学研究的层次划分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的改变的遗传学分支。

动物科学考试重点——动物遗传学

遗传:有血缘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有血缘个体之间的非相似性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2)遗传是保守的,变异是变革的,发展的。(3)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4)遗传变异伴随着生物的生殖而发生。 核酸(nucleic acid):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所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根据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信使RNA(message RNA, mRNA):单链RNA,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携有确定各种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密码信息。在真核生物中,mRNA把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的基因传递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通过翻译合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负责解读mRNA所含遗传信息的RNA分子,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转运各种氨基酸至核糖体,按照mRNA的密码顺序合成多肽的功能。tRNA通过链内碱基配对形成“三叶草”型二级结构。 核糖体rRNA(ribosomal RNA,rRNA):由rRNA基因转录的单链RNA分子,为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含三种rRNA;动物含有四种rRNA。 基因(gene):是遗传的功能单位,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广义地说,基因也被认为是有功能的DNA片段。 基因组(genome):真核基因组是指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染色体(chromosome):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细胞核中一种以核小体为基本结构单元,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丝状物,含有染色体基因,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有丝分裂(mitosis):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meiosis):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细菌的转化:1928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光滑型(S型),有夹膜,具有毒性,导致小鼠死亡。另一种为粗糙型(R型),无毒性。 感染性的RNA:有些病毒,只含有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没有DNA,这些RNA病毒则使用RNA作为遗传物质。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DNA和RNA所含戊糖的种类不同,DNA 中的戊糖为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戊糖为D-核糖; DNA的一级结构: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碱基序列。 DNA的二级结构:就是DNA光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结构是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超螺旋又可分为负超螺旋和正超螺旋两种。 RN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含有许多种不同的RNA分子,其中最主要的有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移RNA。基因的概念: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它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1.外显子和内含子;翻译起始序列AUG,翻译终止序列TAA/TAG/TGA。2.信号肽序列;在起始密码子之后,运输蛋白质功能。3.侧翼序列- 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加帽和加尾信号等。 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C值:每一种生物中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 C值矛盾: C值的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 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分为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 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 基因簇:若一个基因家族的基因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排列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个区域,则形成一个基因簇。染色质的化学组成: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染色质蛋白质分为两类:组蛋白和非组蛋

2018医学遗传学_考试重点整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疾病,这对等位基因称为主基因。上下代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分为核基因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病: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与正常基因组成杂合子导致个体发病,即致病基因决定的是显性性状。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⑴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 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致病基因由患病的亲代传来;双亲 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⑶患者的同胞和后代有1/2的发病可能 ⑷系谱中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即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是隐性的,只有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才会发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病。 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发病,但可将隐性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称为携带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⑶患者的同胞有1/4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的可能 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⑷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有时 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 ⑸近亲婚配时,后代的发病风险比随机婚配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他们 有共同的祖先,可能会携带某种共同的基因 由性染色体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群体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即可发病,称为X连锁显性(XD)遗传病 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在Y染色体上缺少相对应的等位基因,故称为半合子,其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或疾病。 男性的X染色体及其连锁的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又只能传递给女儿,不存在男性→男性的传递,这种传递方式称为交叉遗传。 X连锁显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人群中女性患者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前者病情通常较轻 ⑵患者双亲中一方患病;如果双亲无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⑶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女 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发病 ⑷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即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不发病,称为X连锁隐性(XR)遗传病。(血友病A)X连锁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较女性患者多,在一些罕见的XR遗传病中,往往

《动物遗传学》教学大纲

《动物遗传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4110121 课程总学时:40(其中讲课:38,实验:0,上机:0,实习:0,课外:2) 课程学分:2.5 课程分类:必修 开设学期:春季 开课单位: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必修) 所需先修课:《生物统计学》和《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负责人:吴常信、邓学梅、方美英、付金銮、吴克亮 二、课程内容简介 《动物遗传学》是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内容包括分子、细胞、群体、数量等多个层面。这门课程是学习动物育种学和从事动物育种实践的前期知识,也是学习和从事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方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各部分教学纲要 绪论(2学时) 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学发展历史;近年来遗传学领域的重大科学成就。 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3学时) 内容: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第二节核酸的结构;第三节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要点:本章将讲述遗传现象,经典实验(DNA是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发现,遗传工程的兴起);基因概念的由来,基因的基本结构,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原核-真核),基因与动物的表型,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与变异。 重点:经典实验分析,真核基因的结构。

难点:如何动态理解基因的概念。 教学要求:剖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会从实验中的关键证据,理解实验到结论的逻辑关系。讲解基因概念演变的过程,详细讲述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特点,拓展介绍新发现的基因结构和功能模式。 第二章遗传信息的传递(6学时) 内容:第一节DNA 复制;第二节基因的转录;第三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第四节基因表达调控。 要点:本章将讲述复制的过程,端粒酶,体外复制;转录的过程,主要的调控元件,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和偏好性,翻译的过程,翻译水平的调控。 重点:真核基因复制、转录、翻译的特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模式。 难点: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 教学要求:讲解并利用动漫演示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结合过程介绍,讲解复制、转录、翻译相关的关键酶及其与DNA/RNA序列的互作关系。举例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改变(3学时) 内容:第一节基因突变;第二节遗传多态性;第三节基因图谱。 要点:本章将讲述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产生的机制;遗传标记的种类,遗传标记应用原理,应用举例;基因图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重点:基因突变与功能的关系,遗传标记的种类和检测原理。 难点:遗传标记检测的原理。 教学要求:详细讲解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简要介绍核苷酸化学就够的改变及其成因。举例讲解遗传标记种类、检测原理及其应用。概念性讲解基因作图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染色体和细胞分裂(4学时) 内容:第一节染色体;第二节染色体畸变;第三节细胞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