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土壤生态学》考试复习提纲

1、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土壤动物能够促进有机物分解和能量流动

②土壤动物可以促进养分循环和转化

③土壤动物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

④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的能起到调节作用

⑤土壤动物对作物生产影响,寄生线虫对植物的危害很大,但一些食微线虫能促进植物

生长

⑥土壤动物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土壤修复有影响

⑦土壤动物可以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指示

2、土壤动物与土壤肥力的保持有何关系?

答:①土壤动物如蚯蚓对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②接种蚯蚓能降低土壤的容重

③蚯蚓活动影响着土壤的pH和交换性能

③蚯蚓能维持土壤的C、N平衡

3、简要论述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其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它也是循环式的,可用库和流两个概念加以描述。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主要有碳、氮、磷和硫的循环,这些循环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1)碳循环与温室气体(CO2.CH4.CO);(2)氮循环与富营养化,三个固氮过程:高能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四种基本生物化学反应:胺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3)磷循环的贮存库是沉积岩,始于岩石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以固态进行,因而缓慢;没有气体的参加,长远看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磷的库存量和迁移量会直接影响碳、氮等元素的循环;(4)硫的贮存库是岩石,以FeS2的形式存在。海洋也是巨大的硫库;硫循环属于沉积型、也属于气体型。沉积阶段的沉积物只有通过风化和分解才被释放出来;气体阶段可以子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与算沉降、温室效应乃至臭氧层耗损有关。

4、叙述土壤呼吸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土壤呼吸是土壤释放CO2的途径。土壤呼吸作用:碳以CO2的形式从土壤向大气圈的流动。它主要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产生CO2的代谢作用,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和1个非生物学过程:

生物学过程;植物根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

非生物学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

5、谈谈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氮的转化过程都是由微生物来完成的。氮的主要转化过程包括:

氮素的矿化和固定(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Ammonium fixati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硝酸还原作用(Nitrate Reduction);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是指土壤有机质碎屑中的氮素,如可溶性氨基酸、短肽、蛋白质和不溶性蛋白质、结构性含氮物质如几丁质和肽葡聚糖以及核酸等,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由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降解转化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H4+的过程。氮矿化速率决定了土壤中用于植物生长的氮素的可利用性,是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最重要的过程之一。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受土壤有机质、土层深度、pH值和盐碱度等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也受凋落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组成的影响,如凋落物基质C/N比,凋落物质量,还受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氮素固定过程是将NH4+结合成氨基酸的过程。该过程取决于微生物生长时对氮的需求,也与基质碳的有效性和非生物参数紧密相关。真菌的 C : N比较大,一般范围变动于15:1-4.5 : 1,而细菌的C : N比较小,变动范围通常在 3 : 1-5 : 1之间。业已证明,土壤微生物的C : N比通常为5 : 1-8 : 1。

硝化作用就是把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微生物来实现的。首先由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把氨转化成亚硝酸盐,再由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把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这两类细菌是专性需氧微生物,在大多数生长环境中它们是生长在一起的,由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的转化速度很快,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很低。影响硝化作用的因素有土壤酸度、通气性、湿度和温度。

硝酸还原作用是同硝化作用相反的过程。一些细菌、真菌和蓝细菌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将NO3-还原成-NH2 。亚硝酸盐和羟胺(NH2OH)是其中间产物;O2不抑制该过程。但NH4+的存在或还原性含氮有机代谢物会抑制这个过程。

微生物将NO3-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为逸散到大气中的气态的N2O和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产生条件:存在具有代谢能力的反硝化微生物;合适的电子供体;嫌气条件或O2的有效性受到限制;N的氧化物,如NO3-、NO2-、NO或N2O作为末端电子受体。影响反硝化作用速率的因素有土壤硝酸盐含量、碳的有效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温度。

在环境中,氮素的主要贮库是以气态氮存在于大气中,约占大气体积的80%.一般来说,存在于大气中的氮素生物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因此,氮素循环中最关键的是把气态氮固定下来,成为无机的氮化物。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只限于原核生物,其中包括各个不同类群的微生物。至今没有见到真核生物能够固氮。

6、试述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

磷脂由甘油、2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磷酸基团(PO4)组成。脂肪酸特别是磷脂脂肪酸是活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用的生物标记物,因为其具有结构多样性,并具有很高的生物特异性。它可以作为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的代表,因为生物死后磷酸基团很快就消耗掉了,在贮藏物中也没有发现其存在,在生物量组成中有相对恒定的比例。通过多元统计比较总的PLFA 的类型,其在类型上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在微生物群落上发生变化。特定的PLFA发生变化,可以作为特定生物群变化的指示。

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方法包括:

初提(Initial Extraction);

1-25g 干土;

氯仿:甲醇:磷酸缓冲液(2.0:1.0:0.8);

离心,过滤并除去氯仿相;

N2干燥。

脂肪分离(Lipid Separation);

用固相硅酸提取柱;

用下述化学试洗提分离脂类:

中性脂类使用氯仿;

醣脂类使用丙酮;

磷脂使用甲醇

皂化/甲基化(Saponification/Methylation);

用2M KOH溶解在MeOH;

GC分析(GC analysis);

气相色谱分离脂肪酸甲脂;

利用标准物确定峰高和出峰时间。

数据分析和解释(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多元统计分析数据。

7、试述根的基本生态学功能

根除了吸收水分和养分、固着和支持植物外,还具有以下生态学功能:

1)根是连结地上生态系统和地下生态系统的主要纽带;

2)根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了初级能量来源,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的碎屑食物网及生物组

成份有决定性作用;植物根在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活动中进入到土壤中的分泌物、溢泌物、脱落物及死亡残体数量很大;

3)根域微生物系统中发生的生物相互作用以及根际动态过程十分活跃,对土壤生态系

统能量转化和养分周转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4)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植物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对土壤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8、试述根系生物量测定的方法。

主要有挖掘收获法、土钻法和间接估算法等。挖掘收获法虽耗时费力,但目前却是最为准确的方法。土钻法较为方便,木本和草本植物根系没定均可使用,但钻孔的数量和位置的设定十分关键。对于树木的大根,用年轮测量法测定生物量的年增加量最为准确。

有时考虑到实测困难,可用间接法估算。即假设植物根系/地上部有一定比例关系(多在

0.2-1.0之间),由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推算出根系生物量。90年代初发展的

Minirhizotron微根窗法通过联系数码照相可以原位的、动态的监测根系动态(生长和死亡);另一种方法是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如通过标记及随后监测根系14C和13C的含量变化。

9、什么是根际?根际效应有那些表现?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根际范围的大小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同时,也受植物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因此,根际并不是一个界限十分分明的区域。通常根际范围为距活性根1-2mm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其黏附的土壤。

根际效应表现有:①根系碳淀积。根分泌、溢泌的单糖、多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可能多达数十种,总量可达植物光合产物的10%;随根系衰老、细根、根毛和衰老细胞脱落进入土壤,Bowen(1993)估计其总量超过根分泌物和溢泌物。这些物质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根际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来源。②根际的微生物效应。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通常用根际土和根外土微生物数量的比值(R/S)表示土壤根际微生物效应。细菌的根际效应较高(5 -20之间,高的达100) ,而真菌的根际效应相对较低;除了原生动物以外,根际土壤中的基他微型土壤动物如螨类和线虫等也较为丰富,可能与它们取食微生物的特性有关;

培养计数法获得的多数资料表明,根际微生物中以G-的杆菌占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属是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除此之外,存在根际的化学效应,根分泌的有机酸导致根际土壤酸化。

10、土壤微生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各自有何生物学特点?

细菌为原核生物,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细胞的直径一般在0.5-1μm,长为1-2μm;细菌细胞的体积小使之具有特殊优势,比表面积大使其能更有效从环境中交换营养;球菌比杆菌或螺旋菌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细菌的繁殖方式为裂殖,快速生长、繁殖的能力意味着细菌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细菌能在大部分土壤中行自由生活,数量巨大(1010 /g),种类繁多,代谢类型丰富多样;细菌细胞具有细胞被膜,主要由糖被、细胞壁和细胞膜组成。1)黏液层(Slime layer),碳水化合物的疏松的非正式聚合物;2)荚膜(Capsule),结合在细胞壁上的坚韧的蛋白质层。细胞壁所具有的坚韧的保护性主要依靠大分子肽聚糖,细菌的两种细胞壁类型分别是革兰氏阳性(GP)和革兰氏阴性(GN)。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从形态上放线菌更像真菌,细长的细胞分之成丝状体或菌丝,但比真菌的菌丝细,前者大约1-2 μm,后者在10-50 μm之间;放线菌细胞壁含有N-乙酰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放线菌不仅产生抗生素、酶和维生素,而且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琼脂和角蛋白的能力,在物质循环和土壤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和担子菌;真菌的分类多样性不断变化,已知真菌超过72000种,真正的土壤真菌大约15000种,Thorn(1997)将真菌归为4个类群:运动真菌,接合菌,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真菌以形成菌丝体获取资源而著名,都是异养的,并且能够产生大量的酶类,在降解植物多聚物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其他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方面特别重要;除了酵母菌外,大部分真菌都是好氧性微生物,通过孢子的传播能力也很强。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多糖,其次是蛋白质、类脂;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低等真菌细胞壁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

真菌生态类型多样,大小范围很广,生长速率变化很大,但一般不及细菌那样生长迅速;但从土壤生物量看,真菌一般占优势,特别在贫营养土壤中,真菌是营养库的重要组分。11、试述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组分之一,几乎所有土壤过程都直接或简介地与土壤微生物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①分解土壤有机质和促进腐殖质形成;②吸收、固定并释放养分,对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调节有重要作用;③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生长,如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内生及外生菌根促进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④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有机碳、氮不断分解是土壤微量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⑤在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中起重要作用;⑥是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

12、什么是土壤微生物量?有那些主要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土壤中活的微生物数量,只占土壤有机物质的3%左右。微生物的生长同化与死亡矿化构成了土壤养分内循环的“源”。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硫、磷等。

①熏蒸培养方法(FI): Jenkison & Powlson (1976) 用氯仿熏蒸土壤后再进行培养时,其

CO2的释放量大幅度增加,比没有熏蒸的土壤要高得多,并且发现培养期间CO2的释放量与原来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从而通过测定一定培养时间内土壤CO2的释放量,就可以计算土壤微生物量;

②熏蒸直接提取法(FE): Vance et al. (1987) 提出,现在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③底物诱导呼吸法(SIR) :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如呼吸量一般都很低,

但当加入易分解的有机物时,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迅速加强,在几分钟内就上升到很

高的数量,并保持几个小时没有太大的变化,此时的呼吸量与土壤原始的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土壤原始微生物量的高低。

④精氨酸氨化法(Arginine ammonification): Alef & Kleiner发现土壤中有50多种细

菌能够利用精氨酸做为其碳和氮的来源。当向土壤加入精氨酸水溶液,并培养一段时间后,土壤中的NH4+-N大量增加,通过测定浸提液中NH4+-N的含量,就可以估计土壤微生物量;

13、菌根有哪些类型?菌根对寄主植物有那些作用?

14、土壤原生动物在形态上和分布上有何特点?

15、土壤线虫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哪几个类群?

课程论文选题:

土壤生物功能群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化感作用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根系生物量测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循环

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碳循环

土壤生物与土壤氮循环

土壤生物与磷循环

耕作对土壤生物影响研究的进展

施肥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指南]《普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docx

《普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概念: 生物圈、GAM学说 复习思考题: 1、生态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冇哪些特点? 4、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名词概念 物种(种)、环境、生态因子、耐受性定律、生态幅、适应组合、趋同适应、生活型、有效积温法则、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驯化、气候驯化、内稳态、生物学零度、内温动物、异温动物 复习思考题: 1、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 2、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生态效应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3、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冇何差异?内稳态生物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 4、举例说明什么是适应组合?生物为什么要出现适应组合? 5、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 6、什么叫有效积温?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 7、水环境和陆生环境有哪些不同?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8、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对水因了方面的适应中主要面临哪些才盾?它们又如何适应? 9、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 10、比较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的特征。 11、火的生态作用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名词或概念: 单-体牛物、构件生物、密度、相对密度、标志重捕法、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生态入侵、遗传漂变、中性学说、渐变群、工业黑化、适应辐射、R-策略、K-策略、-K连续体、社会等级、领域性、协同进化、生态位、他感效应、内分布型、迁入、迁出、自疏、寄生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木单位和进化单位?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填空题: 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2、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对物理环境,包括(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 3、生物的物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 4、(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5、(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6、因其大小、数量或活动上起着主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即优势度大而成为(优势种)。 决定群落中各个成员重要性程度,即(优势程度)。 7、(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物种的个体数。(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频度)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8、土地生态类型包括(土地生态类型的划分)、(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9、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10、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相重叠,是指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 11、单种种群增长模型包括四个假设:种群增长是无界的。世代不相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12、评价内容:(1)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3、加拿大于(1969)年成立了土地生态分类委员会,形成了一套用生态学原则和标准对土地分类的方法。 14、199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第(5)届国际生态学大会。 15、(土地系统生态层次)从区域和地理概念的高度来观察土地生态系统本身。 16、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在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人为调控。构成简单。食物链较短。许多空间、时间及副产品、废弃物的利用不充分。 17、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不及森林的(六分之一)。 18、森林每年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草地的(3倍多),农田的(6倍多)。平均单位面积上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草地的3.6倍,农田的6.3倍。 19、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20、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脂。 21、没有(物质),信息无法形成。没有(能量),信息无法传输。 22、(信息)是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的最有生命活力的流动体。 23、土地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在该系统中人类和其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 24、仅世界最贫困国家中,每年因环境质量引起的疾病就使5个孩子中的一个丧命。 25、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大了(60公顷以上)。全球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以(上升)为主。 26、地球上土地退化严重地区集中分布在三个大陆:非洲、亚洲、大洋洲。 27、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的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28、(人地共生思想)是土地生态设计的理论核心。 29、系统动力学是(结构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土地生态学

土地生态学 考试结构:名词解释30 填空题20 简答题40 论述题10 第一章 1.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相互作用和转化,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 2.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②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③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与修复途径④土地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及管理⑤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应用(简答) 3.土地生态学的特点:①地域的空间性②时间点的动态性③对象的宏观性④问题的综合性⑤方法的多样性(填空) 4.土地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①与土地学和生态学的关系:土地生态学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直接吸收土地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核心问题②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土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密切联系的,而且某些研究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土地生态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核心问题。两者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景观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土地③与资源生态学的关系:从大资源观的角度讲,土地生态学可以被认为是资源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简答) 第二章 5.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①整体论与系统论②生态系统平衡及其调控理论③资源经济—生态协调论④复合种群理论⑤渗透理论⑥等级理论⑦地域分异理论⑧生态动力源—汇理论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⑩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填空) 6.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及其指导作用: ?整体论与系统论:整体论:每一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系统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指导作用:①土地生态学要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和把握土地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生态问题②要把“土地生态系统”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对象③要把土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反馈、信息、平衡等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内容④要把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作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规划设计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要把生态平衡调控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主要的目标与任务之一。 指导作用:重视土地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生态调控,防止生态失调,促进土地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协调论:内容:生态经济两重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战略理论。指导作用:①决定了土地利用调控必须同时重视其经济过程条件和生态过程调控②要从土地经济价值评估和土地生态价值评估两个方面搞好土地的综合价值核算③要统筹考虑人们在土地方面的经济社会需求和生态精神需求④要将各类用地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⑤要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促进各类用地之间的良性循环⑥要同时重视土地的经济生产和生态生产⑦要将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土地活动的核心战略目标 ?复合种群理论:在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

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为什么:。。。。。。。。。。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这一新范式是以

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 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时间或作用②在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破坏的同时,干扰也可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③生态学干扰由3个方面构成:系统、事件和尺度域。 正面负面看情况,因为干扰对于景观格局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干扰导致的空间异质性,还表现在干扰导致的物理环境的变化、干扰残留物质的不同,这些因素均会对后来的景观演替和新形成景观的类型和格局产生影响。 35?人类为什么要对景观进行改造?改造造成的影响有什么?如何对待人类活动对景观的作用? ①人类活动是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②探讨可持续的景观利用和管理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塑造出更加宜人、健康、美丽的景观,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不断加剧了景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试题全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生态学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 A、必答题: 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2、简述r对策和k对策的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B、选答题: 1、简述光照对植物作用的方式和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类型 2、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3、分析种群爆发现象形成的原因 4、种群的最大收获时期一般在什么时候,并解释原因 5、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何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两题,3选2) 1、论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简要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2、目前城市绿化中流行把大树移植到城市,请从生态学角度谈谈你对“大树移植”的看法,并提出城市绿化模式的建议 3、举例说明生物入侵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提出防范对策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试题 2009北师大环境考研 生态学 一简答 1.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不太记得了) 2.密西希比最小因子定律 3.r-对策和K-对策的主要特征 4.群落交错带的特征 5.简述生物的协同进化 二论述 1.论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演替的因素 2.简述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普通生态学1 1、术语解释 定型行为适应性低体温 有效积温法则population dynamic 似昼夜节律及相漂移shelford”s law 信息素内禀增长能力(Rm) Community 2、简述温带淡水湖泊水温分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营养物质、漂浮植物密度的关系(10分) 3、简述淡水硬骨鱼与海洋硬骨鱼渗透压适应性调节特征(10分)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题 1、景观的概念及其关键特征是什么? 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概念: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位。 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 (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 (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俄罗斯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 3.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研究 4.美国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研究 5.中国的景观生态建设 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基本方面: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生态学有何特点? 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5、景观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与热点研究地区有哪些? 热点问题:1、干扰对景观格局、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2、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者说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3、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4、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5、景观格局优化。 6、景观的多重价值评价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7、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研究地区:流域系统、湿地、文化景观、城乡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 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 6、景观生态学的支撑理论有哪些? 1、等级系统理论 2、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3、尺度理论、 4、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5、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6、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 7、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7、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系统、层次、结构、功能、反馈、信息、平衡、涨落、突变、和自组织等。 8、景观生态学整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生态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 首先,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 其次,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平衡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第三,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种群控制机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