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表形态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 ( )

A.流水

B.风力

C.海浪

D.冰川

2.下列行为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且避免灾害的是:( )

a.在山区修建水库; b.在山区开荒种粮;

c.在丘陵缓坡地带修水平梯田种粮; d.在干旱草原区垦荒种粮

A.ab

B.bc

C.ac

D.ad

3.下列地形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 )

①长江三角洲;②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③挪威西海岸的峡湾;④北美五大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有时出现沙暴天气,产生这一现象的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5.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欧平原 B.亚马逊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6.( 表示风向)右面沙丘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

的是 ( )

7.若想植树造林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应选在

( )

①沙丘陡坡一侧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考古探险队员发现周围地貌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

化,离风源由近及远,地貌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戈壁沙滩、沙漠 B.沙漠、戈壁、沙滩

C.戈壁、沙漠、沙滩 D.沙滩、戈壁、沙漠

9.下列四幅图,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是 ( )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作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1.长江入海口处形成的沙洲,将来有可能与哪岸相连

( )

A.北岸 B.南岸

C.右岸 D.不可能与河岸相连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草原、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中破坏植被所造成的;5%是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13.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 )

A. 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 主要是气候反常、降水减少、蒸发加剧造成的

D.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不断增大,沙丘移动,不断向农牧业区推进造成的

二、综合题

14.读下图回答:

(1)崇明岛将长江口分为A、B两汊,两汊中,

的流量较大,原因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几十年来,崇明岛以东沙洲群迅速扩大、

增加,原因是 _______

(3)北汊今后发展趋势为 _______

,理由是

(4)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中,发展前途好的

是,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海港港区主要在市区的黄浦江两岸,海轮要经吴淞口进入黄浦江。长江口泥沙情况对上海港进出航道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我国北纬450与东经1300交汇处附近的等高线图,分析回答:

(1)N河上游的流速是下游流速的3倍,人们发现上游河床中有许多大砾石,而在下游河中沉积的却是细小的泥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少M、N河流的含沙量,应采用的措施是 _____;理由是 ___ ____。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1-5 A C D B B 6-10 A A C D B 11-13 A C A

14. (1)B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移

(2)长江中上游山区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泥沙量增加,长江口沉积加剧

(3)水道越来越浅,最后成为陆地北汊流量、流速小,泥沙沉积多

(4)C D将位于新的北汊附近,汊口岛屿、沙洲阻挡水流,泥沙淤积多

(5)崇明岛北汊将要消失,现南汊流量更集中,且位于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泥沙不

易沉积,因此上海港前途更好

15.(1)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与水的流速成正比,上游流速大,搬运的物体重量也大

(2)河流上游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因为森林能涵养水源,有利于降雨下渗补给

地下水,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 试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 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 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地球表面及变化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陆地上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等。 3.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是峡谷。 4.我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6.地球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现在的大陆板块。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沙砾、沙、粉沙、黏土,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5.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6.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土壤上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7.雨水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8.影响侵蚀的因素:土地的坡度大小、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9.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2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2.自然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23.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24、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理解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力作用地球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6.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

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 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 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 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 既不旱也不涝, 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 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 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旱 易涝.粮食产量不 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 土壤肥沃,易形 成盐碱化,影响 农业生产

4。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范例剖析 1.下列事物哪些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大寨的梯田 c.褶皱山 d.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e.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f.岩石断裂、错位 2.写出下列地形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台湾海峡(2)喜马拉雅山(3)华北平原(4)长江三角洲 (5)几千年来渤海的形状一直未变(6)塔克拉玛干的沙丘(7)西北地区风蚀蘑菇 [解析]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区别如下表格)。 答案1。a.不是,因为它不发生在地球上。b.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界的原因形成的。c.是,因为它的形成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d.不是,因为不是自然界原因形成的。e.是,因为它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变化。 f.是,因为它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 2.(1)内力作用(2)内力作用(3)外力作用(4)外力作用(5)内外力共同作用(6)外力作用(7)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而形成的巨大的褶皱山系,在它受内力不断隆起的过程中,外力也在不断地对它风化、侵蚀、使之不断变低,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但内力作用很强大,在同一时间内地壳隆起的高度大于风化、侵蚀降低的高度,使得喜马拉雅山形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之一。所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而内力起主导作用。 3.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沉积作用 C. 搬运作用 D. 侵蚀作用 [解析] 外力作用主要有五种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练习题及答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图7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有可能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海浪沉积作用D.冰川沉积作用 读图2—5—8,回答2~4题。 2.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冲积平原 D.冰川沉积物 3.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 (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 4.我国中西部地区受②构造影响而形成的著名的山峰是 ( ) A.华山 B.泰山 C.天山 D.祁连山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2—5—10,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判断5~8题。图2—5—10 5.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 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 ③处是地堑

图 6 b d a c ② ② ③ ③ ④ ① 图5 6.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 海浪作用 7.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图中所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里种草植树最合适(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关于下列图6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地层中,②地层含有石油,开采时应在a 处钻井 B .乙图表示的地层中,b 处绝对不会含有化石 C .丙图表示流动沙丘,其所在地的盛行风向如a 箭头所示 D .丁图所示地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分34秒,在距台湾岛以南约15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造 成海底通讯电缆中断,给网络贸易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震应该属( ) ( ) ①构造地震 ②火山地震 ③破坏性地震 ④微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当此次地震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 ( ) A .出国度假的李先生正在洛杉矶海滨享受日光浴 B .英吉利海峡风高浪急 C .悉尼的居民刚刚度过了一个漫天飞雪的圣诞节 D .停泊在开普敦港货船上的某船员看到自己的影子朝向西南 12.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 A .背斜构造 B .向斜构造 C .断层构造 D .板块构造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4.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

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地表形态的塑造 练习题 带答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宁西铁路东起南京,西至西安,途经五个省,总长1075千米,是我国跨世纪铁路建设中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下图为宁西铁路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1.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2.为防止图中切坡处滑坡、崩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砌石护坡 B.植树造林 C.种花植草 D.修建梯田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以下2题。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5.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A.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 C.水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以下2题。 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A为沉积岩 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 D.E为变质岩

7.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 D.⑥为变质作用 8.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1),可知 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9.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A.④和⑤ B.①和⑥ C.①和④ D.③和⑥ 10.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以下2题: 1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1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读“l815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分布图”,回答以下2题 13.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 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4.大松巴哇火山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③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④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 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第一章第三节全球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作用

第二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 形态的作用 一、气候的时空变化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演变,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亿年不等。目前认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至少有下列时间范围的变化:①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②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月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③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④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的几次气候变化。⑤世纪内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 根据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认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在漫长的古气候变化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总体来说,寒冷时期比温暖时期短,前者每次不过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后者则可延续几亿年。 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已成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自震旦纪以来,全球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即大约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期、2至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冰期到来时,地表的平均气温降低5℃左右,冰川的最大范围可达大陆面积的30%。此外,冰期期间也有转暖和变冷的时期,转暖期称为间冰期,变冷期称为亚冰期。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在距今1万年左右至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中,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着。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0.褶皱的形成 11.断层的形成 12.地质构造

2020高考地理专题之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 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 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山系)、阿尔卑斯山脉(系)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谷 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

初中地理知识点: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

初中地理知识点: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 B.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 C.地面起伏不平,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 D.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 2.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地形是 A.平原B.丘陵C.山地D.盆地 3.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 A.高原B.山地C.平原D.丘陵 4.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起伏小,这句话描述的地形是 A.高原B.平原C.盆地D.丘陵 读“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A、C两点代表的陆地地形类型是 A.高原、盆地B.丘陵、平原C.山地、平原D.山地、盆地 6.在示意图所示的五种地形中,C种地形中面积最大的地形区所处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北美洲 7.平原和高原的不同点是 A.地面崎岖不平B.地面平坦 C.相对高度大D.海拔不同

8.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的地形是 A.山地B.平原C.高原D.盆地 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地形类型依次是 A.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 C.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 10.地形共有五种基本形态,其中“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是 A.盆地B.丘陵C.平原D.山地 1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五种,即 A.平原、高原、山地、沙漠、盆地B.沼泽、高原、山地、上坡、冰原C.沼泽、高原、山地、沙漠、盆地D.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二、解答题 12.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2018年12月22日晚间,印度尼西亚西部巽他海峡发生海啸。截止24日遇难者人数已升至373人,另有5665人撤离,据悉这次灾难可能是喀拉喀托火山活动的结果。 (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方,有“火山国”之称,原因是____________。(2)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横贯亚欧大陆的______山系,另一条是由落基山脉、_______山脉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 (3)由材料和图可知,本次发生海啸的地点大致位于下列哪个位置附近______。A.(10°E,8°N)B.(110°E,8°S)C.(8°E,110°S)D.(110°W,8°S)(4)该国除火山外,也是地震多发地,若在该地旅游,发生地震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知识点测试: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知识点测试: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单选题 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据此1~2小题。 1.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2.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A.氧化环境B.还原环境C.浅海环境D.滨海环境 3.古生代早期时,地球上开始出现 A.孢子植物B.裸子植物 C.爬行动物D.海生无脊椎动物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 5.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 6.一个偶然的发现成就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这一偶然的发现是 A.太平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 B.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C.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 D.珠穆朗玛峰逐年在增高 7.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 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中生代是唯一的煤炭成矿期 D.在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地球的演化史,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古生物的演化史。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到人类出现,经历了大约38.5亿年。而寒武纪被称为“生命大爆发”的时代。据此完成8~9题 8.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的主要生物是 A.原生动物B.鱼类C.无脊椎动物和高等藻类植物D.两栖动物9.下列生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蕨类植物②被子植物③裸子植物④海生植物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CO2、O2含量变化,完成10~11题。 10.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11.被子植物出现时 A.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B.盘古大陆(泛大陆)已形成 C.重要的铁矿成矿期D.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二、填空题 12.试在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注:A代表外力作用)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1、褶皱山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征

1. 通过阅读景观素描图,了解陆地地形的多样性; 2. 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 让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 根据地形剖面图能识别出地形类型; 2. 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归纳、小组讨论、比较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介绍了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如果(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的地形景观图片】,知道了我们的陆地表面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那谁能来说一下陆地地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啊? 教师找同学并指图让学生回答(回答略)。 教师:对,很好请坐。通常,我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那么如何把他们(它们)区分开呢?怎样描述他们(他们)的特征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板书】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习探究】 教师:我们知道,地面的高低一般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大小一般用相对海拔(高度)来表示。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就可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类型。下面我简单的画一幅地形剖面图,大家根据这两方面来判别它是哪一种地形类型。 教师画山地地形图。 图一 教师:大家说这是哪一种地形类型啊? 学生:山地。 教师:对,这是山地。 【在地形图上部板书】一、山地 教师:那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它是山地呢?也就是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思考】 ***你能起来说一下吗?

教师:大家说他说的对不对啊??????其实他说的也就是山地的形态特征。 同学们概括一下山地的基本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①高,海拔较高,大于500米,相对高度也比较大; ②陡,坡度较大,而且顶部高耸。 ③山地是许多山的总称,有一群山岭和山谷组成。 教师在地形图下部板书:高、陡 【方法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判断一种地形形态应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板书】总结并板书: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 过渡:那么同学们就用这两方面的特征来判断下面这幅图,看看它是那(哪)一种地形类型? 教师画高原地形图。 图二 学生回答。 教师:对,这是高原。 教师在高原地形图上板书:二、高原 教师:那么,高原有什么基本特征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海拔比较高,一般为1000米以上;起伏平缓,面积较大;还有高原的边缘比较陡。教师总结并板书:高、平、外围陡。 【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用以上学习的方法,分析、总结、概括出“丘陵、盆地和平原”三种地形形态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丘陵、盆地和平原的地形剖面图和三种地形比较表(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