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体学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体学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体学角度赏析《西风颂》

作者简介:孙惠燕(1987.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摘要:《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著名的一首抒情诗,全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节奏明快,感情奔放,含意深刻,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本文从语音、语法和深层结构变异三个层面对伟大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篇《西风颂》加以分析。

关键词:语音过分规则化;语法过分规则化;深层结构变异;修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引言

“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这就是文体的真实定义。”从斯威夫特给文体下的这个定义中,我们做出这样的理解:一部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最显著的风格。简单来说,“文体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一是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二是作者的语言特色”。文学文本是问题分析最普遍的材料,文体分析也以文本本身为主。本文在文体学的视角下,从语音过分规则化、语法过分规则化、深层结构变异及其他修辞手法方面,对雪莱的政治抒情诗名篇《西风颂》进行了赏析。

二、从文体学角度赏析《西风颂》

高级英语文体分析

A Brief Stylistic Analysis on “ Mohamed Elbaradei’s Nobel Lecture for 2005” 外语系09级师范二班徐仲良11号 Abstract: On October 7, 2005, ElBaradei and the IAEA were announced as joint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nuclear energy from being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nd to ensure that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is used in the safest possible way." ElBaradei donated all of his winnings to building orphanages in Cairo. The IAEA's winnings are being spent to train scientis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se nuclear techniques in combating cancer and malnutrition. ElBaradei is the fourth Egyptia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ollowing Anwar Sadat (1978 in Peace), Naguib Mahfouz (1988 in Literature), and Ahmed Zewail (1999 in Chemistry). In his Nobel lecture, ElBaradei said that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may be defined by the emergence of an extensive black market in nuclear material and equipment,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sensitive nuclear technology, and the stagnation in nuclear disarmament. To combat proliferation, ElBaradei has suggested keeping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material out of the hands of extremist groups,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the operations for producing the nuclear material that could be used in weapons, and accelerating disarmament efforts.[71]ElBaradei also stated that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money spent to develop new weapons would be enough to feed the entire world and that, if we hope to escape self destruction, nuclear weapons should have no place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ence and no role in our security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文体学第三章翻译总结

第三章语言学对象的文体学功能 一、语音的文体学功能 尽管有的学者一直认为语音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同的语音确实能表现出说话者想要强调的意图并且具有不同的文体学功能。在口语的交际中,语音、重音、停顿、语调等都能表现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暗示的一些内容。 重音 重音就是语音的重读。a)表现强调。b)表现吃惊、生气、怀疑等。c)区分同一词的不同意义。(以suspect为例,动词重音在pe而作名词时重音在sus)。 停顿 停顿是在连续的语言单元间的短暂中断的分节过程。英语中有三种停顿:浊音停顿、插声停顿和无声停顿。 音调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可以辨别出说话人某些音相对调值较高或较低,这就是音调的区分。a)降调b)升调c)降升调d)升降调e)平调f)降+升调 语速 语速就是说话的速度。快的语速反映出兴奋、气愤,慢的语速表现出疑惑、犹豫、悲伤、劳累。 二、笔迹的文体学功能 标点 a)破折号:①表示句中的突然中断或者没表达完毕。②引出总结或同位语。③附加说明。 b)冒号:①在复杂正式的引用前。②介绍一系列项目。 c)感叹号:用在强有力的感叹和命令之后。 大写 大写使用在如下场合:a)句首单词首字母b)诗行首单词首字母c)引用的第一个单词d)神的名字e)语言的名字f)国家e)货币f)地名

斜体 斜体使用在以下场合a)书名、杂志、电影、飞机、船名。b)强调一个句子中某个单词。c)标明不能用英语书写的词汇。 分段 分段有两种分法:a)长段用来谈论完整、正式的事项。b)短段用来衔接、总结。新闻工作者喜欢用短段,因为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新闻;律师、科学家通常喜用长段用来阐述说明。 三、词汇的文体学功能 概括与详细 详细词的使用更加生动、可以给读者直观感受;在没有必要详细的时候使用概括词即可。 词源 安格鲁萨克逊词源:基本词汇,有“非正式感” 拉丁词源:科学、宗教、官方交流,正式感强。 其他 四、语法的文体学功能 从句类型: a)限定分句b)非限定分句c)无动词分句d)独立分句e)从句 句子类型: a)依据句子的复杂程度或成分数量,可以分为简单句、多子句、复合句、复杂句、复合复杂句。 b)从语法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主要句和不完全句。不完全句主语或谓语不齐全。c)功能角度分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义疑问句),命令句和感叹句。 d)从橘子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 e)从结构或强调的美感分析,分为圆周句和结构平行句。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 炼字类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思考过程:分析由大到小,答题由小到大。 第一步,弄清全诗的思想内容,即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是批评/揭露/歌颂/表达某种情趣? 第二步,看该字所处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第三步,(该字所起的作用必然与该句和全诗的思想内容一致,)看该字对写景/叙事/抒情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①结构字所在的句有何 功能起承转合②主旨) 讲练结合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步骤: ①渊明诗《饮酒》表现的是陶氏归隐后的清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 ②句是描写的是陶氏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断,作用是叙事。 ③“见”字肯定也为表达这种闲适情趣服务的,再用替换法加以比较,如改为“望”或“看”等,这样答案就明朗了。 答案: ①“见”意为看见,该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②“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 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③“见”的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不着痕迹的突出体现了作者的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对主旨的作用)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阅读笔记 中文系97级黄海涛指导老师:艾晓明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是当代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学说。二者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着重在形式技巧层面上对小说的结构规律、叙述机制和文体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二者运用于小说批评实践,有利于突破小说传统批评仅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局限,使小说结构和形式技巧的分析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在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和理论。这些理论各具侧重点和长处,也均有其盲点和排斥面。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新近出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有别于国内早先出版的一些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介绍性论著,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对二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评析,补充修正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特别对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全书约3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中篇幅分别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理论进行了系统评析,下篇讨论了叙述学与文体学的辩证关系,对二者的重合面:“叙事视角”、“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作了重点论述,是一部对叙述学与文体学理论同时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一 在前言里,作者首先从学术背景和基本立场两方面探讨了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一般来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俄国形式主义被认为是二者的共同源头。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学与文体学或受结构主义影响,或直接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叙事作品。与传统批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结构主义叙述学与文体学将注意力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二者同属形式批评范畴。 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一些本质差异:叙述学的目的不在于诠释作品,而是找出叙事文学的普遍框架和特性。叙述学家注重理论模式的建立,注重探研叙事文本的共有构成成分、结构原则和动作规律,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小说文体学家旨在探讨具体作品中语言特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因而关注作者所作的特定的语言选择。作者还借助美国叙述学家普林斯(G.Prince)对叙述学家的分类,以说明在叙述学研究中,也有部分叙述学家关注具体作品在“话语”层次上表达事件的各种方法,从而与文体学在“文体”层面上发生重合,这是人们经常把属于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模式归于叙述学范畴而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阐明了二者同中存异,又互为补充的关系,作者在下面的论述中才好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谬误与疏露,引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一特色始终贯穿全书,在本书的正文部分读者可较为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二 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罗朗·巴特(R.Bothes)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二个层次均属于故事范畴,后一层次大体相当”话语“层。透过巴特的三分法可以看到叙述学通常涉及的三个对象:(故事范畴内的)情节、人物和(与故事相对照的)叙述话语。本书上篇“叙述学理论评析”,作者沿用巴特这一思路,首先对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区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叙述学所关注的属于“故事”范畴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讨。 故事·话语 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对叙事作品层次的划分均采用两分法,即用“故事”与“话语”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

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 、规范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规范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诗歌发展史源远流长,自先秦的《诗经》,到秦汉时的乐府诗、汉乐府诗,最后在唐代发展到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边塞派、田园诗派等不胜枚举。古代诗歌以有其独特的魅力,牵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的情思。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言简义丰,寥寥数笔便将情与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今天我们将以虔诚的态度来探寻前人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故事,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 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 ,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 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 、示例:1.

文体学前三章阅读感悟

Journal (chapter1--3) After learned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I knew some theories about this course, why we need to study stylistics, and the varieties of language. First of all, I want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language. As Hu Zhuanglin defined: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we know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and used for communication, such as express attitudes, communicate ideas and so on. When language is used, it is always used in a text, then the language can have the meaning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ituational varieties: dialectal and diatypic. The former commonly called dialects, are language varia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users of the language. Different people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features, the temporal, regional, and social affiliations may affect the language they use. For example, a person has he or her own feature of speech or writing habits, we can called this is a person’s style. Also, different t imes people speak different style language, such people in 1960s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style, their language have the own features, people in 21st, also have own features, we can not ask people speak the language of Qing dynasty. Moreover,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will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 and they may no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o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e have to learn a kind of language most people can understand, in China we called Mandarin Chinese. The later, commonly called registers, are language varia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t use to which they are put. Even one sentence can have different environment, in formance, in our life, we say the same sentence to different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So register may be distinguish according to field of discourse, mode of discourse and tenor of discourse. Firstly, field of language means language are used different between group of people, such as teachers’ talks are different from layers’. Secondly, mode of discourse is the linguistic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that the language user has to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ve, such as speaking, writing, audiovisual medium. Thirdly, the tenor of discourse, we also called functional tenor, one person may use different language when he communicate with different people. In fact, register and dialect can mutually dependent. In addition, I will talk my understanding of stylistic. Before we talk about stylistic, we should talk about style. According to David Crystal in 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 There are four commonly occurring senses of the term style: the language habits of one person, the language habits shared by a group at one time, effectiveness of a mode of expression—good manners, and evalu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literature in literary criticism or appreciation. And according to G. N. Leech in Style in Fiction,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al views of style: firstly, dualism, monism, and pluralism, among them pluralism is very famous,p l u r a l i s m,analyzing style in terms of functions, characterized by Halliday’s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ideational”,“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So, what’s stylistic? Many people have defied it, for instance, D. Crystal,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文体学分析作业 2

葛底斯堡演说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1863 年11月19 日在葛底斯堡举行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仪式上,林肯作了演讲,对这次战争中先烈之灵表达了深切悼念,号召人民为了国家 的存亡与自由平等前仆后继。演讲辞结构严谨,句式错落有致,措辞精练,语言真挚,感人肺腑。本文从文体学的句法角度来分析其文学特点。 葛底斯堡战役就是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也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为纪念这次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并举行一个仪式。仪式的主要演讲人就是哈佛大学校长,当时最有名的演说家埃弗里特,林肯也应邀出席并作了葛底斯堡演讲。埃弗里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她的演讲稿,在仪式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而林肯上去只讲了两分钟。埃弗里特两个小时的演讲很快就没有人记得了,然而林肯的这次演讲却成为永世传诵的名篇,这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她的这篇演讲辞的影响深刻、博大而富有意义,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辞之一。她的演讲旨在表明一个新生国家、新生政权的性质与宗旨,从而鼓舞联邦士兵为捍卫祖国的统一浴血奋战,赢得战争的胜利,可以算得上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本文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这篇阐述民主信念的最雄辩动人的演讲辞。林肯的演说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且在词语选用、语言节奏、句法、修辞方面也别具匠心。一篇优秀的演讲词往往文辞优美,主旨鲜明,富有力量与感染力,能时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本文着重从句法层面来分析这篇演讲词的特点。 当句法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词序或句法组合。由于公众演讲的空间限制与形式决定它较之日常谈话更正式与严明的特点,又由于公众演讲对象水平多层次限制与演讲引起听众共鸣的目的与要求,它没有法律问题或科技问题那么正式,演讲的文体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因此公众演讲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鲜明特色。 ①句子结构。演讲问题的句子长度比日常谈话、即席演说或商业广告等文体都有明显的增加。在整篇演讲中共有271个词, 10句话,平均每句话有27、 1个词,在最短的句子有10个词,而在最长的句子则由82词构成,远远超过了英语中每句17、 6个词的词量,很好地描绘了未来的方向,以独特的令人易接受的方式激励人们不懈地奋斗。从 对演讲的统计可以瞧出,含词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句20—30词之间,而不存在含词量在10个以下的句子,这与日常生活对话的含词量大多在10个以下的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自然的更复杂了,在构成整篇演讲词的10句话中,复合句占了9句(除第3句) ,比率高达90%之多,句子结构如此复杂就是在日常谈话等交流中不常见的。此外,在短短的10句话中出现了4个动词不定式与4个动名词,这也无疑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在句子成分的组织上可以观察到,以主语开头的句子就是7句,这样可以使读者经济便捷地抓住有效信息,同时3个以状语开头的句子的比重较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增加,这样给读者设下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使整个演讲富有变化、跌宕起伏,符合其文体特征与演讲目的。

《英语文体学》1-7总结

第一章文体学相关研究内容 文体学分为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在此我们所研究的是普通文体学,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风格,对语言,人们的理解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说法,无可否认,语言都是人类表达思想、互相交流的手段,并且有很多具不同意旨的言语事件;风格是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时代背景相关的,是人门特有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对语言起到一定修饰作用并且关系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因此,文体学研究会涉及各种语言变体及相关特征、功用。文体学对提高理解力和鉴赏水平有很大帮助。此外,文体学还与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评论等相关联。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阐述相关内容。 第二章文体学研究的必要性 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精确性,犹如不能在婚礼上穿牛仔装一样,语言使用要合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这就涉及文体学中的言语事件;学习文体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会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选择,在文学评论三部曲(描述、解读、评估)中会涉及相关内容;文体学对满足翻译适应性有很大帮助,翻译很难做到完全对应,但基本原则一致是必须的,如作品基调、作品体裁等一致。以上文体学内容中都有涉及。 第三章语言变体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语体。根据特定场合的语言习惯及其中特定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语言变体可以分为两种: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方言变体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相关,分为个人方言、时间方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方言;语域变体与不同社交场合相关,其构成要素是语场、语式和语旨。两种变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同一种族、同一领域或同一社会地位,为了增进了解,说话人可能会选择这一具某种共同特征人群的行内语言。此外,从语言变体中,我们还可以获知说话人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职业、国家和说话意旨等。 第四章语言描述 了解了语言变体,本章节探讨各种语言变体的具体表述问题,即具体语言表述。在这个层面上,文体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对付各种文章轻而易举。文体学上对语言描述的研究分别从语言层次上着手,即从音系、语相上,词汇语法上和语义上着手。各个层次上的具体特征表现共同或分别作用于文章整体,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因此,在对语言描述进行具体分析时,就要着眼于这几个层次上的文体特征,具体步骤:系统浏览文章并记录具有已述特征的语言点;量化语言特征的使用频率;评估文体特征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对文章总体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逻辑关系和整体思路。另外,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对变体种类和语场的分析中。 第五章正式语和非正式语 语言所承载的基本功能是人际交流功能,根据参与者和具体语言环境,语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差别。说话人社会地位愈高、具体场合愈正式,语言使用就越严谨、越正式;在日常对话或与关系愈亲密的人对话时,语言使用就越生活化、越轻松。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与话语意旨密切相关,由此产生日常习语、法律术语、政治术语等等专门语言,Martin Joos将正式程度变化划分五级:僵化、正式、咨询、随便、亲密。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正式度会不同,说话人会随外部语言环境自行调节。正式用语与非正式用语在词汇、音调、语义上都有所不同,前者用词多是正式书面化,吐词清晰、完整,逻辑性强;后者则相反。根据同现限制原则,我们可以分辨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高低。 第六章口语和书面语 根据语言传播媒介,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二者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与书面语相比,口语一般是说话人与听话人面对面交流,说话人需要听话人关注,并及时得到反馈,所以多

文体学中的变异

?变异说:Style is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实现层(语音层)——语音变异(书写层)——书写变异 ?形式层(词汇层)——词汇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历史时代变异(语法层)——语法变 异,语域变异, ?语义层——语义变异,语用变异,语篇变异 ?1、Phonological deviation ?诗歌语言中的非重读音节的省略(elision 元音省略,aphesis 首字母省略,apocope 尾音消失) 或者添加的现象(expansion). ?And heavily from woe to woe tell o?er _Shakespeare elision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_Spenser expansion ?Ba?luster, ba s?tard, …July. 词的重音位置转移,属于语音变异 ?Omission 1) Aphesis the omission of an initial part of a word ?2)Syncope the omission of a medial part of a word ?3)mispronunciation and sub-standard pronunciation special pronunciation: rhyming 词的读音为了押韵发生变化wind读成动词的读音waind ?2、Graphological deviation ?一种是指发音的变异在书写上的体现,另一种是指在排版、斜体、粗体、大写、标点及打印等方 面的变异。 ?误拼词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 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tch. ?Seeker of truth ?Follow no path ?All path lead where Truth is here 没有标点如逗号和大小写,并且在排列上最后一句与前面有一空行。 3、Lexical deviation Lexical deviation in literature refers almost exclusively to neologisms or the coinage of new words. (1) 新造词(neologism)bionics 仿生学skateboard 滑板mobile phone 手机e-commerce 电子商务弥尔顿的pandemonium 魔窟莎士比亚的bare-faced 无耻的 (2) 临时造词(nonce formation) ?In coining new words,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literary writer is not so much breaking rules of word-formation as extending the rules. ?In the coinage of new words, the literary writer usually extends three major rules of word-formation: affixation, compounding and conversion. ? 2.3.1 Affixation ?Affixation is the addition of a prefix or suffix to an item which already exists in the language. The following lines contain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words coined by extension of this rule: ?(1)There was a balconyful of gentlemen. (Chesterton) ? (2) We left the town refreshed and rehatted . (Fotherhill) ?后缀- ful 经常与bowl ,basket ,spoon 等表示容器的名词连用,表示“满??. 的”,此处与balcony 连 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台好像容器一样挤满了人”这样一幅画面。英语是形合型语言,对词汇的形态变化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使表达更形象生动,直接在名词后添加形容词词尾,使描述更具物象感,也起到了填补词汇缺项的作用。 (3)It is easier to marry than unmarry. ——Jack London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1、炼字的答题范式 (1)描景象——字放在原文中描述景象 (2)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的作用 (3)点情境——烘托怎样意境,表达怎样感情 练习: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天津卷【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赏析答案: A “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事物情状1分), B 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感情1分) C 同时与下句“稀”构成对比(作用或修辞1分) D 突出环境幽静(烘托意境1分)

练习2: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凉”字好在哪里? 同意。(1分)“江风引雨入舟凉。”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1分)情景交融的结合点(1分)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的伤感。(1分) (2)“长”字妙在哪里? “长”字状猿声相当生动。(1分)借助想象(1分)写出猿猴清幽的啼声,声声入梦(1分)这虚拟的情景表达朋友行旅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也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1分) 练习3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文体学分析

Neat people vs. sloppy people This is an expository piece of writing,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wo groups of people,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In the text, the writer uses the subject-by-subject method to contrast neat people and sloppy people. She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with sloppy people, then moves on to the second subject, neat people. To achieve humor, the writer employs various rhetoric devices such as paradox, parallelism, hyperbole and irony. Paradox :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writer turns a common set of assumption upside down by stating “Neat people are lazier and meaner than sloppy people. This statement seems to contradict the common assumption ,thus arousing the reader’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essay. Parallelism : 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re are five parallel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adverb ”someday”. The use of parallelism makes this paragraph clear and rhythmical. Irony:The writer emphasizes the word “someday”, which implies that sloppy people have many great plans for future , but are quite unlikely to carry them out. This is a kind of irony Hyperbole : sentences such as”….the unread magazines threaten to reach the ceiling” may make us laugh and they also underscore the stark contrast of the two groups Apart from using various rhetoric devices to make the essay a great humorous piece, the author provides details that the reader recognizes as true about hersel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