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摘要:许多信教者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其实中国是有宗教的,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本文从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开始阐述,宗教在中国的发生;跟着结合中国的发展,阐述中国宗教的性质;由于这种与国际上其它国家不同的宗教性质与文化,针对中国人对待宗教的功利性态度与西方国家对宗教虔诚的态度作比较;最后从历史,科学等角度总结为什么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会比较淡薄。

世界宗教多样而盛行。特别是西方及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然而西方人到中国都有个疑问为何在中国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气氛?即使是在世界盛行的基督教也感受不到浓厚的信仰信念。要回答这个关于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的问题,则需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得历史,不仅要谈及宗教在宗教的发展,更要说明中国这一特殊的国家历史发展。因为中国特殊的国家性质和渊源的历史文化,导致了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与价值观与世界的不同……

一、中国宗教的由来与现状

由于中国法律对宗教信仰的开放及保护,现在中国境内的宗教多样,各种宗教信徒总计有一亿多人。

1、佛教。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而后经过漫长的发展与

演变,在中国就根据语言的不同分了三大系列,分别是汉语系佛教,藏语系的喇嘛教和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对汉族的影响比较广泛,也不要求入门程序,只要信奉佛教的都可以称之为佛教教徒。

2、道教。道教是我国传统的宗教。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胜于其它也是由

于道教的影响。道教源于公元2世纪。主张的就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后来被分为全真派与正一道两大教派。在全真教的第五代掌门人丘处机的带领下道教进入兴盛时期。受到成吉思汗的尊重,并要求统一佛教。虽然佛教与道教会互斥,但在现在的中国,各大宗教都具有很

大包容性。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也是值得区分。道家是一种哲学,而道教才是宗教。道家提倡的是顺乎自然,而道教则忠于如何避免生死的自然现象。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的时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

叶派。在中国主要是盛行逊尼派。而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部分分布在少数地区。现在清真寺在中国建立有3万多座。

4、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坎坷。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就几度在传播,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

5、基督教。这是世界广为盛行的宗教之一。在中国基督教是传播得最广的宗教。

但是其再中国的传播也是十分坎坷的。早在公元六百多年前,基督教就试图从波斯传入中国。可是却总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关系,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而得不到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以及中国发生重大历史变化,基督教在基督教两会的带领下终于在中国有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全国有很多宗教协会,比如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等。中国的各大宗教在这些协会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下逐渐在壮大与发展。

二、中国宗教的性质

了解了各大宗教的由来与现状。接下来要了解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各大宗教在中国的性质与特点。

1、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都有强烈的宗法性的特点。(1)中国祖先崇拜特别盛行并

且深入人心,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追崇。(2)中国历史上,皇权大于一切,皇权支配着神权。所以在封建体制下,使得宗教也具有宗法性质。

2、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具有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人不像西方的人注重对宗教的

虔诚信仰,所以没有必要发生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而发生斗争的问题。也因为中国人对待宗教具有功利性,才使得中国宗教间水乳相容。

3、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多数强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比如会强调如果在今生行善

积德,到了来世则会投个好胎。

4、现在中国的宗教的特点则具有(1)群众性。由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随着宗

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徒群众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2)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根据资料显示,全国

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3)国际性。中国的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自家产生,其它都是由国外传播并发展的。而这四个宗教又是国际上知名的盛行的宗教。加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宗教方面的交流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虽然可以促进和平发展,但也要警惕外国通过宗教将他们的不良思想渗透到中国来。(4)复杂性。首先,宗教本身就包含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宗教道德,宗教仪式等等复杂的因素;其次,宗教还涉及到民族,国际的交涉问题。所以宗教是个十分复杂的团体。

三、中国人的功利性信教态度与西方的虔诚的信教态度

如果我们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信教,尤其是信佛具有比较大的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主要是对现实利益的祈祷追求。无论是什么宗教,在中国,要想人们信奉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人们总是先看看这宗教对他是否有用,然后再决定信不信。然而还是不会达到信奉的地步。古代时人们推崇传宗接待,于是信奉送子观世音菩萨;当某个朝代的默契,百姓生活进入水火之中时,则什么神能帮助他们则信奉什么神。比如中国民间产生的白莲教所称的弥勒佛,比如太平天国时期的基督教。比如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总希望子承父业,或者生子延续。所以,如果家里边夫人要生孩子的时候,就会烧香拜佛,希望能得到佛或神的保佑,希望能早生贵子。如果连续不断地生女孩,则会继续烧香拜佛,甚至每天念经,知道男孩出生。如果最后一胎是男生,则会停止烧香拜佛。一个是认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另一个是说佛让她生了这么多胎才生到男孩。所以在中国就有“临时抱佛脚”这说。像其他原因也是一样。比如家里孩子造孽做坏事,母亲就会开始吃斋念佛,希望能替儿子赎罪,希望儿子能得到赦免。在现代则是为子女考大学而求神拜佛等等。

然而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则是要求虔诚。必须虔诚。他们要求赎罪以到来生能上天堂等等之说。像基督教,每周作礼拜,忏悔赎罪。没有人只有需要时才会请求耶稣帮忙才会到教堂作礼拜。因为西方人对宗教必须虔诚的要求,为了让更多人信奉,信仰自己的宗教,引起了宗教间的争论对话,更严重的是引起战争。

四、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为何会淡薄

1、受历史的影响。许多外国人或信教者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是个不信教的民族。

其实这与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关系。他们会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心灵是空虚的,因为没有一个寄托。其实不然,中国人的寄托最大程度上是他们五千年不朽的历史。“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武死战,文死谏”就是文臣武将的宗教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前辈与晚辈间的宗教情感,等等。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执着就相当于教徒们对待自己宗教的执着。历代的王朝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

在世界上没有如此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套史书。里面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内涵。历史凝聚着中华人民的向心力,使人们产生了文化的归属感,并不亚于民族对宗教的情感,也是因为这股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中国突破一道道墙围走到了今天。

2、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

是伦理道德而不是宗教。而说到伦理道德,变会想到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学说想要找回中国的古老智慧并实现两种力量的平衡,这两种力量便是阴与阳,万物之行皆在乎此二者之间。孔子没有给我们留下亲手编写的著作,但他的思想和生平主要通过一部极其散乱的辑录《论语》而为后人所知。孔子并不是一位宗教的创立者,他并不拒绝相信阴间的存在,但又承认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足以看出,“敬”与“远”要拿捏的十分到位。这种对老天的暧昧态度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观。另一位儒学家荀子则强调文人的品德:仁慈和公正。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知道20世纪初的两千余年里,它一直是中国帝制思想的正统,成为了皇帝的教义,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公元12世纪,儒学因朱熹而获得了新的气息。朱熹的思想不免会使人联想起柏拉图。他认为人类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还应学习自然与社会,以此使自己通往至善。儒家文化一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问题,多专注于现实的政治伦理生活,而不追求彼岸的幸福,或外在的超越。所以中国人很少有外国人所说的宗教情感的东西。

3、祖先崇拜。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胜过于一切。中国人把对祖先的信仰高于

一切,这种传统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据说,殷王要出征,又害怕他的奴隶背叛他,又由于奴隶的祖先与殷王的祖先是葬在一个庙里的,于是对他的奴隶说,如果他们逃跑了,则叫他们的祖宗再不联系他们。这故事从侧

面反映了祖宗信仰的普遍性。其实是人们把祖宗当成了他们与神仙之间交流的中间者或者说是传达者。很多时候,我们都听得到,“希望祖先保佑”的话。

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4、宗教走向“世俗化”。由于传统宗教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宗教逐渐世

俗化。所谓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控制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主要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血药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3)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4)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祖宗团体承担的只能;(5)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醒减少;(6)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5、共产党,哲学。虽然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宗教的自由信仰给予法律的保护。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普及我们每个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也就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宗教观。(1)宗教观在中国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部分就是儒释道三教,这撒娇提出了三个传统,即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他们构成了两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支柱。由此我们得出三点看法:第一,中国的三教都是文化;

第二,在中国原有的儒、道文化的基础上,又主动吸纳了印度的佛教,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第三,从历史上看,无神和有神是互动的,三教是互动的,它们既坚持了本位立场又彼此融合。后来经过毛泽东,邓小平与江泽民根据我国国情而演变的宗教观:第一,宗教是文化;第二,宗教的产生往往是代表被压迫人民反抗现实苦难的愿望;第三,宗教教义中有积极因素,同样值得弘扬;第四,宗教能够与社会注意社会相协调。(2)科学的发展。由于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丰富,人们更多的相信科学的解释,很多以前人们无法解释的东西,都喜欢用神鬼之说来解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解释不明白的事物,于是,无神论者更多了。很多人都不信神

不信佛,不信其它任何的宗教。这也是中国人对宗教态度浅淡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简史》

2、《宗教大历史》(萨比娜著,余磊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9.4)

3、《宗教学纲要》(吕大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仰望崇高》(方立天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

试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

试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

摘要: 揭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中国,就必然是真诚的。其“真”,是文化传统的自然而然的浸染;其“诚”,是文化自觉的众望所归的传承。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精神追求。无神论只是不以虚幻的鬼神来增强、来表明自己的敬感与畏感,并非对自然、对人民、对客观规律均满不在乎、无所畏惧。 关键词:信仰、精神、融合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世俗国家,政权高于神权,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全国性政权,也没有发生过欧洲历史上那种宗教战争。”这种政治特点与欧洲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从文化上看,“中国又是一个讲求‘和合’文化的国家,主张‘以和为贵’,对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包括对待宗教。中国现有的五大宗教,除了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其余都是外来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有过偏信某一种宗教的情况,如有的偏重佛教,有的偏重黄老之学,但总体上讲对各种宗教都是宽容的。”“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正如李瑞环引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和”的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平和理性、摒弃极端和狂热、贬斥唯我独尊的自大。共产党作为不信神的执政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中国

晋江宗教信仰(DIY)

摘要 民间信仰是一种乡土文化,虽然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明确特征,但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取向。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民间信仰的现状为例进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民间信仰的现存情况进行探讨,包括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流程。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回顾。第三部分是将我国的民间信仰研究与国外的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晋江市繁杂的民间信仰进行调查,取得关于其现状的真实材料,用以确定晋江市民间信仰特有的价值。第五部分是探讨在民间信仰日渐势微的当代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教、文化、晋江市

福建省晋江市民间信仰现状研究 民间信仰代表着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取向,是我国本土宗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产生的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冲击民间信仰正日渐弱化,本文即在此现实基础上对民间信仰情况进行研究。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就近代我国民间信仰的变迁而言,民间信仰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带来的文化冲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交流的需求,科技发展的结果,以及文化沟通的深化,使得多种文化间的差异在逐渐消失。随之而产生的是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普遍适用的信仰模式,这使得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点的信仰不断被吞噬。 (二)科技成果高速发展带来的理性思维原则。科学技术之所以为人所信服不是由于其背景的专业理论依据,而是它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表现出的惊人效果。从工业革命开始,经济、科技的迅速腾飞使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信仰模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导致的“知识大爆炸”的发生更进一步使理性思维方式得以推广。西方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蔓延对于推翻本土原有的宗教信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外国宗教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传统制度和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极速扩散中不断地受到冲击,中国原的宗教生态也同时受到影响。外来宗教不仅是指我国对外开放后自然流入的宗教思想,在清代末期以传教为借口进而入侵我国的行为,以及部分宗教人士对我国民众的求助等都在客观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地宗教文化系统。 民间信仰作为对国民思想整合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所以其研究意义不容忽视。首先,虽然现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全球一体化,但却没有证据表明能够形成一种适用于全社会的思想模式,就现实而言,各国均有不同的信仰存在,并且其多样性的形成也不仅仅是由于地域的划分,即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多种信仰同时存在。在现实层面,信仰多样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不同的适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宗教信仰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宗教信仰 [内容提要]: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xx%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另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关键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当代宗教状况 引言 我国当代宗教状况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宗教的迅猛发展,学界对宗教人群的定量研究略显滞后。由于种

种原因,全国范围涉及宗教信仰的抽样调查比较少见,学界能够公开利用的有关宗教的抽样调查数据更是缺乏。有感于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项目组在20xx 年的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有关宗教信仰的模块,其中包含以下三个问题: 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一、请问您属于什么宗教?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回教) 4.基督教(新教) 5.天主教 6.无宗教 7.其他【请注明】______ 二、不管您是否参加宗教活动/事宜,宗教对您来说重要吗? 1.很重要 2.有点重要 3.不重要 三、您大概多长时间参加宗教活动/事宜? 1.从不 2.一年一次 3.一年几次 4.一月一次 5.一月两三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宗教信仰论文

在高校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为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和处理我国的宗教关系、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从恢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确立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宗教关系到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宗教信仰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当的团体,开始利用宗教信仰来干预大学生的行为走向。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 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的介绍,传教人士的引导。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是: 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大学生有可能为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 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与困惑。宗教团体中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个别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当代大学生会面对诸多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的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无法承受而又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常会引发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在此状态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需要一种依赖感。宗教可以为他们提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一种稳定心态,从而使其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与磨难。 把握人生存在的意义。人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群,更是经常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在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寻和探究中,宗教超越现实的崇高感、神圣感,对拥有激情并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县民宗局供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

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 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何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教案(初稿)

云南技师学院泸西分院 抵制不良侵袭反邪教 专题课程教案(初稿) 生物系 2014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13秋季班、14春季班 教师:黄迪

专业生物系学科德育课题 如何树立正确的宗 教观念 课时 2 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1.什么是宗教 2.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3.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4.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能 力 目 标 了解我国法律对宗教的约束 情 感 、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目 标 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教学重点1.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2.了解我国法律对宗教的约束 3.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教 学 难 点 理解宗教的定义 教 学 方 法 PPT课件和视频教学 课题导入播放《山东招远围殴女子致死6嫌犯系邪教成员》系列视频,引出以下话题: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领人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着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都渴望这个体的崛起。很多人

在寻求个体崛起的过程中迷惘了,于是近年来很多如“全能神”这样典型的 假借宗教之名,行害人之实的邪教组织。便开始四处散布歪理邪说,骗钱 害命,欺骗拉拢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攻击党和政府、破坏正常的生产生 活秩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职学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健康的宗教观念。正确理解以下问题: 1、什么是宗教 2、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3、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4、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宗教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这次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说人类究竟需不需要宗教。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就是反对理性,就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但是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如牛顿、亚里士多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过许多人都自我嘲讽地说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只相信赤裸裸的物质利益。甚至还有的更尖刻地说,中国人最功利,没有信仰,没有主义。请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认为宗教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反映很情况总结,并导入教学难点:理解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 和对待宗教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认识 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

宗教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宗教:宗教是人们用幻想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力量既 包括自然力量,也包括社会力量。在宗教里,这些力量是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对这种力量人们往往视以崇拜的仪式来与之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关系。 2、人为宗教:人为宗教是相对原始的自然宗教而言的。它是指借助于有意识 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阶级特征的神学观念性和宗教组织严密的宗教。它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 3、图腾:图腾是每个氏族认为自己源于某一动植物。他们把该动植物视为自 己的亲属祖先。在古代,人们禁止杀食图腾动物,同一图腾的人不准结婚。 相信图腾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认为现存的图腾动植物的兴衰象征氏族的兴衰,对图腾动物加以保护。 4、宗教基本命题:指使宗教得以存在和立足的一种理论观念。这些理论观念 基本上对各种不同的宗教所共同具有。 5、灵物:灵物是人们在行使巫术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神性观念把具有可以产 生某种神秘影响的某种特征的事物视为灵性之物。 6、巫术:根据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而运用某种神秘的手段去达到控制 对象的目的或满足人们的某种愿望的操作方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7、宗教学:以对宗教现象的研究来对宗教的性质产生发展以及与宗教有关的 问题进行理论阐明的学科,它的目的就是在于揭示宗教的本质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8、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 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取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鬼神祭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巫术,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与理论支柱。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 简答题: 1、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解释为什么可以作为宗教的定义。 A、世界上没有本质上不是“幻想的反映”的宗教含义 B、它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 量” C、它说明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2、从对待宗教的态度看,宗教研究领域主要有哪几个学派? A、神学宗教学,以唯心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社会的宗教现象,目的在于 为上帝和神明宗教和教义,信仰和虔诚的神圣性,永恒性和必要性提 供种种说明和解释 B、非神学宗教学,在研究上相对摆脱了神学宗教学家的立场,他们立足客 观的态度来研究宗教和说明宗教现象。 C、无神论宗教学,主张无神论,批判宗教,人神论。 D、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在一切旧无神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无 神论的最高形式。 3、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与无神论宗教学有什么异同? A、旧无神论学派在自然观上虽然是唯物主义的,但社会观却是唯心的,

抵御宗教渗透

一、渗透范围与方式 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三股势力”把学校作为渗透的重点,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在教师和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推销其政治和价值观念,拉拢学生信教,渗透活动增多,渗透形式多样,渗透力度加大。宗教渗透具有政治恶毒性、文化侵略性、范围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组织隐蔽性、破坏严重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要有效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宗教渗透的几种方式主要有: 1、外籍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进行传教。学校内的一些涉外人士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通过学术讲座、授课、外语口语交流、英语角等方式,有意识地向学生们灌输宗教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们潜移默化的传递宗教观念,使学生们对宗教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进一步的抓紧时机,向同学们宣传和推销宗教教义和价值取向,继而发展为信徒。 2、打着慈善的旗号进行传教。一些宗教组织和传教人,以捐资助学为名而行传教之实,向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资助,或者在校园内招募学生组织扶贫、助残等慈善小组,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好感,以善良、博爱、友好的表象,使学生对其产生好感与兴趣而加入其中,最后达到宣传教义、发展成员的目的。此外,还有的宗教组织积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表面上对他们表示关心和帮助,并通过表达希望好好学习,成人成才的良好祝愿等表面目的,去利用贫困生感恩的心理进行教义宣传,从而将他们拉入宗教组织

3、通过网络、散发宗教传单等宣传媒介进行传教。境外宗教势力利用网络、广播和光碟,或者寄发传单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宗教宣传或散布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内容。特别是通过目前网络的快捷性及普及性,建立一些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宗教内容,大肆宣扬西方的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被一些美丽的内容所诱惑和吸引,继而对宗教产生好感而迷恋其中并沦为教徒。 4、组建地下宗教团体进行传教。宗教组织派出专门的传教人员在学校周边租住房屋而将传教职业化,通过以点带面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宗教渗透,当形成一定规模后组建学生宗教团体并定期进行聚会开展教义的学习,使组织规模化、正规化,从而对校园进行渗透。 二、具体做法 1、要加强对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的领导,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是保证学校稳定的大事。学校应该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决策上来,把做好学生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摆上工作日程。要建立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定期分析学生的思想形势,切实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掌控他们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学生被敌对势力和宗教渗透利用要及时报告,采取果断措施切断其与宗教势力的联系。 2、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集中式和面对面宣讲。宣讲内容包括:让各族干部群众、各组团员青年了解、熟悉党和国家的宗教事务管理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法宗教活动以及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吕大吉)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作者:吕大吉张世辉 字体:【大中小】 把宗教归结为政治意识形态有片面性 记者(张世辉):我们现在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可是,在相当时期内我国对宗教的基本内涵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基本表述:宗教是在历史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吕大吉:把宗教归结为政治意识形态具有片面性。这种宗教观念在相当时期内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宗教政策上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宗教观念上的失误,最终受到历史的惩罚。“文革”的失败,使社会受到震惊,也使学界得到启发,大家认识到,我们必须对宗教的性质、意义及其社会历史作用等问题,重新进行一番认真的反思。 宗教其实是一种文化形式。传统宗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无疑具有政治性质,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治性质和政治作用并不一定是完全消极和反动的;而且,就宗教本身的性质和内容看,它也并不完全限于政治领域,它还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和内容,如哲学、伦理、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因此,

从整体来说,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近年来,宗教学术界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宗教是文化。从过去的“宗教是政治意识形态”到“宗教是文化”,这是宗教学术观念上的一次突破和更新。 文化是人性化的自然 记者:宗教是一种文化形式。您怎样界定文化这个概念? 吕大吉:我认为,文化的本义就是人性化的自然。人作为生命之物,其自然本能和基本人性,就是维持人的生存。但是,在人类之初,这种维持人的生存的过程仅是一个自然过程。一旦人超越生物性的本能,对其有新的自觉或意识,并作用于自然,从而改变自然的原有特性而使之具有新的功用,以适应提高或升华了的人的人性需要,这个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的过程便不同于过去的那种“自然过程”,而是一种因人性的需要而改变自然的创造性的过程,其创造性的产物便是“文化”。对文化和文化创造过程的这种理解,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人类的“劳动”。劳动是人类把自身的人性需要加于自然之上使之适用于人类生存所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劳动所改变和创造的结果,已不是本来的自然,而是一个“人化了的自然”。劳动的产物就是文化。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不仅生活在自然之中,而且也生活在群众之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也与群体内各个个体发生关系。当群体关系完全循着人的生物本性的途径发生和运行时,那不过是一种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Word版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认识 1.1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1.2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邪教大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掩饰自己,但与宗教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1.3马克思主义和宗教都是世界观、认知论、方法论,两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源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而宗教认为世界是由某个神或偶像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 二、党的宗教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旨在对宗教神秘性做客观性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宗教与神秘性。第一部分是对宗教与神秘性的内涵界定及其关系的表述;第二部分是对二者关系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信仰主体、对象以及宗教从哲学中吸取思想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宗教与神秘性關系的演变历程做了一个阶段划分。 标签:宗教;神秘性;神秘主义;现代宗教的世俗化 一、宗教与神秘性的内涵及关系 关于宗教的定义,学术界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定论。由于对宗教本质的规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所以对宗教的定义也就出现很多种。一种观点是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另一种关于宗教本质观点是以宗教信仰主体(个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詹姆士认为宗教是“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鲁道夫认为宗教是信仰主体在一种“受造感”支配下发生的对“神圣”的一种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和经验。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宗教是为了解决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人们获得最高幸福的手段。以法国的杜尔凯姆为代表,他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被宗教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是被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社会。 笔者采用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四要素定义,他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一书中对宗教的定义如下,“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1] 关于另一概念“神秘性”,则主要是从宗教的非理性这一层面上来进行界定的。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这一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灵魂观、神灵观和神性观。在宗教的灵魂观中,无论是原始时期的物质性灵魂观,还是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非物质性灵魂观,它们都是指一种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生命力,并主宰着个体的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一旦作为一种超自然存在,我们便无法用理性来认识它。从考古中呈现出的早期人类的墓葬方式到今天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愿火葬的现象,都可以反映出人类仍有灵魂观念。毋庸置疑,宗教中预设的天堂和地狱等后世观,则表明了灵魂观念作为宗教的重要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 宗教观念还包括神灵观念和神性观念。在宗教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种神灵观,诸如自然神、氏族神、职能神和至上神等。其发展轨迹为: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在这一过程中,无论一种宗教是否为其所信仰的思想有过严密的神学体系建构,它们都内在地承认神灵的客观存在性。而这一实体的存在性,却是人类无法用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