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浅析宗教与神秘性

旨在对宗教神秘性做客观性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宗教与神秘性。第一部分是对宗教与神秘性的内涵界定及其关系的表述;第二部分是对二者关系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是从信仰主体、对象以及宗教从哲学中吸取思想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宗教与神秘性關系的演变历程做了一个阶段划分。

标签:宗教;神秘性;神秘主义;现代宗教的世俗化

一、宗教与神秘性的内涵及关系

关于宗教的定义,学术界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定论。由于对宗教本质的规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所以对宗教的定义也就出现很多种。一种观点是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另一种关于宗教本质观点是以宗教信仰主体(个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詹姆士认为宗教是“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鲁道夫认为宗教是信仰主体在一种“受造感”支配下发生的对“神圣”的一种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和经验。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宗教是为了解决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人们获得最高幸福的手段。以法国的杜尔凯姆为代表,他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被宗教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是被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社会。

笔者采用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四要素定义,他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一书中对宗教的定义如下,“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1]

关于另一概念“神秘性”,则主要是从宗教的非理性这一层面上来进行界定的。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这一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灵魂观、神灵观和神性观。在宗教的灵魂观中,无论是原始时期的物质性灵魂观,还是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非物质性灵魂观,它们都是指一种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生命力,并主宰着个体的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一旦作为一种超自然存在,我们便无法用理性来认识它。从考古中呈现出的早期人类的墓葬方式到今天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愿火葬的现象,都可以反映出人类仍有灵魂观念。毋庸置疑,宗教中预设的天堂和地狱等后世观,则表明了灵魂观念作为宗教的重要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

宗教观念还包括神灵观念和神性观念。在宗教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种神灵观,诸如自然神、氏族神、职能神和至上神等。其发展轨迹为: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在这一过程中,无论一种宗教是否为其所信仰的思想有过严密的神学体系建构,它们都内在地承认神灵的客观存在性。而这一实体的存在性,却是人类无法用经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 2.1 宗教和精神性 2.2 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 2.3 上帝 3 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 3.1 内省、内在经验 3.2 内在法和外在法 4 宗教信仰和实践 4.1 奖惩和来生的启示 4.2 接近死亡体验(NDE) 4.3 日常生活的暗示 4.4 宗教实践 5精神性的发展 5.1 精神性发展的方法 5.2 精神性与大脑 6 宗教与身心健康

6.1 宗教的消极影响 6.1.1宗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1.2宗教与焦虑 6.1.3宗教对自然世界的消极态度6.1.4 宗教与战争和暴力 6.2 宗教的积极影响 6.2.1 宗教与身体健康 6.2.2 神职人员的健康状况 6.2.3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健康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尽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挖掘出大量内涵,但宗教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Fontana认为主要有四个理由(加上这门学科的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导致对宗教心理学的错误的忽视,尤其是对精神性心理学的忽视: 1.1宗教和精神性似乎是与源自17世纪的科学文明及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的科学思想相对立。 1.2宗教不仅看似与科学对立,它也确实曾阻碍过科学思想的进步。一个极显著的例子就是16、17世纪时天主教会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创建的天文学的仇视。这种仇视不是建立在合理的争论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进步是与正统的宗教教义相矛盾的基础之上的。 1.3宗教心理学的复杂性要求宗教心理学家们不仅要有心理学知识,也必须熟悉历史、哲学、神学及创造性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在知识专业化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所有的知识。 1.4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存在着主要的方法论问题。宗教心理学必须测量的是被称作内在体验的比较棘手的一个领域,很多心理学家们对这一领域抱着很大的怀疑在旁观。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宗教社会学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是宗教学与交叉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宗教社会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 提,现已发展为独立的人文科学,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以社会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学科。 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 教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发放以来的宗 教变化情况。 3.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坚持宗教的社会性时,一 般不过与看重宗教信徒对信仰的看法,(2把宗教作为社会现象作描述性研究,而非规范性研究,这 种研究立场称为外部研究法。(3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数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其研究 对象。不需要谈论宗教是真是假。(4重视经验依据,坚持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宗教现象,拒绝非经验 性问题。(5比较分析法是重要特点,宗教学的兴起是对任何一种宗教自身的优越感或中心论的突破 与抛弃。 4.宗教市场理论及其对观察分析当代中国宗教现象的启示 宗教市场理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3、宗教市场无管制规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4、如有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 启示: 6.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名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5.宗教有哪些特征:(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2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 的信仰体系。(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4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其 万能的惊异感,其存在的依赖感,审判的罪恶感。 7.何为宗教性:判定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教徒与非教徒的主要区别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 8.如何测量宗教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宗教性的含义)1、一维测定法: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1)统计人们上教堂或参加礼拜次数(2)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2、主观态度测量法: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明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3、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 宗教意识:指信仰者相信或认识哪些宗教教义,思想观念和神话传统 宗教行为:与宗教意识和动机直接关联的崇拜行为,参加宗教仪式,家庭祭祀,祈祷的频率。 个体参与宗教团体活动状况,个体对宗教关系的归属性指标,及是否加入宗教团体。 8.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9.宗教皈依:宗教皈依: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在某个宗教观点上发生的体验转变过程,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宗教皈依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认同。是否正式皈依是判断是否是宗教徒的标志。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由不信仰某种宗教转变为积极的宗教信仰;从一种宗教信仰改信另一种信仰(改宗)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2009年春季《美国宗教与文化》课程文章 题目: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内容提要: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关键词:宗教性、世俗性 正文: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一.美国人是虔诚的教徒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声称相信上帝,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在1990-1993年间的一项调查中,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①美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新的宗教场所还在不断地建造。”②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1976年,美国国会第95界议员共489人,信仰各种宗教的就有484人。这种状况影响美国人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价值的标准。例如,198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有一个无神论总统。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矾、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可以说是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二.美国人在外人眼中的世俗性 这幅关于美国人宗教虔诚的美好图画似乎开始发生了变化。 ①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 ②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

宗教社会学

李知生社会学1141 1120809130 一、试结合教材“导言”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这一比例150年来基本稳定; 80%的美国人相信来世生活; 90%的美国人祷告; 86%的美国人相信有天堂,70%的相信有地狱。 根据“欧洲指标”2005年的调查,52%的欧洲人相信上帝,信仰犹太—基督上帝的人数显著减少,平均每个国家降低超过20%。 同时,欧洲各国的信仰状况差异很大,有信仰群体比例最高的罗马尼亚有90%,希腊和葡萄牙81%,波兰80%;比例最低的爱沙尼亚只有16%,捷克19%,瑞典23%。德国、瑞士、拉脱维亚和奥地利有50%的人有信仰。 【提示:美国的“宗教化”vs欧洲一些国家的“世俗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有很强的宗教氛围,基督教是他们的立国之本,在确立国家制度、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公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又是一个强调信仰自由的国家,政教分离是写进宪法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在凝聚国家的团结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从上述对于欧洲宗教形势的剖析不难看出,世俗化、多元共存以及宗教信仰的全球互渗已成为当今欧洲各国宗教发展及其存在的鲜明的特点世俗化导致欧洲日益缺乏类似美国那样的强烈宗教价值诉求和以此评判他国宗教信仰状况的价值立足点 虽然信仰各有不同,但在东西方的文明发展中,宗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属于八字之中的“印”,是很传统的一颗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舒缓压力,补充自己,也可以克制欲望。“印”强的人多半比较善良保守,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对宗教有兴趣,智慧都比较高,善于在各种压力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有信仰的时候内心特别宁静,这就是印星的力量。 所以只要不是明显对社会有害的宗教和信仰,在普通的社会中并无特别的限制。大部分宗教固然不能证伪,而东西方信仰的差异表明,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地方,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往往更加井然有序。 有统计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美国总统奥巴马信仰基督教、加拿大总理哈珀信奉新教、英国首相卡梅伦信仰英国国教、法国总统萨科齐信奉天主教、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信奉天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更是一个宗教信仰强烈且宗教信众遍布的国家。一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它有一种将自身价值观念普世化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一个极为注重实效的国家,它的行为或政策与制度选择无不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现实利益而展开,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现实利益,其承载者都是具体的、受到不同激励而组织起来的个人,尤其是那些身处上流社会、占据关键决策岗位、掌握全国资源与财富的精英们。美国的宗教团体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由其组织或参与的各种宗教活动也比其他西方国家更为频繁。另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中国法律的宗教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宗教性探析 摘要: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同时,中国法律是否也具有宗教性成了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为此,本文通过宗教的定义和中国古代宗教所表现出的神明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法权渊源、法律内容和司法程序方面具有的宗教性,旨在说明中国古代法律有宗教性,法律和宗教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神明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性 众所周知,对于诸如法从何而来,其本身具有哪些属性这类的问题是法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西方近代一些法学家,如霍贝尔、马克思·韦伯、以及伯尔曼等人认为,当探讨法律的起源以及属性时,我们不能忽视宗教对法律的巨大影响。他们一致认为法律与宗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西方,基督教作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对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演化以及实在法的制订、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具有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是否有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否具有宗教性?学者谈到这个问题时,通常持否定意见。伯尔曼认为,“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在东方文化中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那里,宗教基本上是神秘的、个人的,而官方的法律组织(也许部分是由于其宗教的这一特点)倾向于过分的形式主义和刻板。”①在其他外国学者的论述中也谈到“在中国,人们关于法律起源的观念与上述其他国家截然不同。有史以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认为任何一部成文法源于神的旨意,即使是最完备的成文法也不例外。”②即使是中国自己的一些学者,如近代瞿同祖先生,以及当代张中秋先生也将中国古代的法律定义为伦理化法律,认为宗教性为西方法律的特征。③李步云同样认为“历史上,

宗教对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影响,我国古代的法律很早就摆脱了法规和教规合为一体的阶段。”④那么,能否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世俗性质的伦理化法律,它不具有宗教的特性呢? 在作出结论前,我先对中国古代法与宗教的关系做一分析。 一、宗教的定义 与“法”一样,人们对于宗教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宗教”,(Religion)这个词在西方的语源,一是拉丁语religere,意思是敬仰神灵时的“集中”、“重视”和“小心翼翼”。另一是拉丁语的religare,意思是“联结”、“组合”和“固定”,包含着人与神、神与灵魂之间的联结之意。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拉丁语时代,宗教就是人对神的敬仰和祟拜以及神人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沟通,它在当时泛指人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并非只指基督教等一神教。《美国英语遗产词典》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的表现”。《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宗教涉及人与神的关系,其中“包括尊敬、崇拜、服从和屈从超自然力量的命令和箴言”。⑤据《牛津法律大词典》的解释“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要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抚慰、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⑥我国古籍亦有类似说法:《礼记·祭义》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即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化人民的圣理,而《辞源》(旧版)言:“宗教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是以对超人间力量,即神灵的实在性信仰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对神灵的信仰是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当代世界宗教盛行的原因分析

当代世界宗教盛行的原因分析 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孟翯巍 2007111008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科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宗教文化,并没有如许多人预言的那样日趋消亡,相反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盛行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异步效应,二是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有限性所致,三是高科技发展的某些负面影响与科学背反,四是生存发展的社会竞争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心理重负,五是宗教对人们的心理有一种特殊的疏导作用,六是宗教自身不断改革以求与现实社会伦理相符合的结果,七是通过对宗教的选择以求对民族或政治主张的认同。研究这些原因,有利于正确对待宗教与科学发展的矛盾和联系,有利于比较科学和清晰地认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盛行;原因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又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使人对超验的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回望过去的几百年,世界近代文明的历史就是科学进步和科学胜利的历史。按照许多人的一般推理,当人类受的教育越多越进步时,社会就会不断变成一个怀疑宗教教义的非宗教社会。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高科技的发展并没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及时有效地扼制了宗教的发展与传播,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还出现了宗教盛行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异步效应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社会心理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总步调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时候、某个特定的阶段,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发展不一定并驾齐驱。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活动现象,大多数为非系统化、不定型的自发形式。它表现为社会感情、风俗、习惯、传统、欲望和信念等。社会心理不仅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对的惰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决定了社会心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滞后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社会心理在社会机体中起着一种中介作用,由经济和生长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并为多种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直接素材,从而使之成为社会人行动的最直接的朴素动因。 宗教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反映,是一种较低层次和落后的社会心理。宗教的盛行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是不相匹配的。造成这种社会心理倒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教迷信烙印。从殷周时期的“以德天命”思想开始,到汉董仲舒的神学化“天人感应”理论,直至宋明理学的“理气分殊”学说产生,无一能超脱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思想观念。这里所谓的“天”,正是

宗教的圣洁性及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

宗教的圣洁性及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 一.宗教的圣洁性 《使徒信经》说:“我信圣而公的教会。”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5,彼前一:15-16)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教会的圣洁有分客观性和主观性。上帝把教会从世界分别出来,“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五:26-27)这是客观性的圣洁,是上帝做的。主观性的圣洁是有关道德,我们要做的,就是彼得说的:“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教会固然是一个传讲上帝话语和彼此相爱关怀的地方,但这些都必须在一个圣洁的“平台”上运作,而不是在其他世俗、商业、政治、文化、宗教的“平台”上运作。教会建立的时候,上帝严厉地击打欺哄圣灵的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徒五:1 – 11),以杀一儆百的手法警告教会,上帝是圣洁的,教会也应当圣洁,绝不容许罪恶滋生,或包庇罪行。 二. 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 1、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观念。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对超越现世人生的彼岸——来生或者是鬼神世界并不关注,而是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启示宗教的发展过程。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为西方文化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并就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科学与宗教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只注重科学而导致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宗教,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科学与宗教的基本认识 (1) 1.1 宗教的认识 (1) 1.2 科学的认识 (1) 2 科学与宗教的三种关系 (1) 2.1 冲突说 (1) 2.2 相互关联说 (2) 2.3 分离说 (3) 3 科学与宗教的渊源 (3) 4 科学与宗教关系归纳 (4) 5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学与宗教 (5) 6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好像对它非常熟悉,比如高耸的教堂,香烟缭绕的寺庙,流泪的祷告,低沉的诵经声,青藏高原漫长的跪拜之路。而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乘坐高速磁悬浮列车,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液晶电视收看高清节目等等,科学显得如此触手可及。这样看似没有太大关系的科学与宗教,内在联系却着实让人摸不透。文章将从对科学和宗教全方位的认识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1 科学与宗教的基本认识 1.1 宗教的认识 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认为,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英国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狭义的宗教,是宣扬神和神学有关的领域。广义的宗教,是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 1.2 科学的认识 狭义的科学,是观察、界定、描述及实验性地去考察和解说自然界的现象,是严格地局限于研究自然现象这一领域。广义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加以认识和利用的知识体系、认识形式和实践活动,它也有着自己特定的传统、理想、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2 科学与宗教的三种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而言,大家普遍认为,科学与宗教主要有三种关系:相互冲突、相互关联以及相互分离。 2.1 冲突说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着根本的冲突。科学是在处理可校验的事实,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一、一、全面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一是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宗教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同时,宗教通过内在的宗教信仰外化为高度自觉的行为,使社会规范神圣化,进而达到对信众行为的整合。(宗教的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使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利益需求、有着多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一个社会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的核心。) 二是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即都是通过教育使之内化,并自觉地控制人的行为。(遵守教规的自觉性要比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更强,越是虔诚的教徒越是自觉。道德的约束力来自舆论,教规的约束力来自神的威力。违反教规,严重的要受到教规、教义的惩罚,有的还会被逐出教门,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 三是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尽管这种慰藉和安全感可能是短暂而虚幻的,但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四是宗教具有社会文化交往功能。。宗教信徒参加礼拜,进行集体祷告,过宗教节日,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宗教交往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因而产生出许多亲近感。)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宗教通过其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个体达到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一致,从而使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充分传播、传承与发展。) 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也使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得以交流、沟通,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 二、准确把握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 宗教的社会功能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双重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判断宗教对社会发展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影响,应以宗教对社

中国法律的宗教性

中国法律的宗教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宗教性探析 摘要: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同时,中国法律是否也具有宗教性成了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为此,本文通过宗教的定义和中国古代宗教所表现出的神明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法权渊源、法律内容和司法程序方面具有的宗教性,旨在说明中国古代法律有宗教性,法律和宗教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神明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性 众所周知,对于诸如法从何而来,其本身具有哪些属性这类的问题是法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西方近代一些法学家,如霍贝尔、马克思·韦伯、以及伯尔曼等人认为,当探讨法律的起源以及属性时,我们不能忽视宗教对法律的巨大影响。他们一致认为法律与宗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西方,基督教作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对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演化以及实在法的制订、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具有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是否有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否具有宗教性?学者谈到这个问题时,通常持否定意见。伯尔曼认为,“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在东方文化中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那里,宗教基本上是神秘的、个人的,而官方的法律组织(也许部分是由于其宗教的这一特点)倾向于过分的形式主义和刻板。”①在其他外国学者的论述中也谈到“在中国,人们关于法律起源的观念与上述其他国家截然不同。有史以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认为任何一部成文法源于神的旨意,即使是最完备的成文法也不例外。”②即使是中国自己的一些学者,如近代瞿同祖先生,以及当代张中秋先生也将中国古代的法律定义为伦理化法律,认为宗教性为西方法律的特征。③李步

云同样认为“历史上,宗教对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影响,我国古代的法律很早就摆脱了法规和教规合为一体的阶段。”④那么,能否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世俗性质的伦理化法律,它不具有宗教的特性呢? 在作出结论前,我先对中国古代法与宗教的关系做一分析。 一、宗教的定义 与“法”一样,人们对于宗教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宗教”,(Religion)这个词在西方的语源,一是拉丁语religere,意思是敬仰神灵时的“集中”、“重视”和“小心翼翼”。另一是拉丁语的religare,意思是“联结”、“组合”和“固定”,包含着人与神、神与灵魂之间的联结之意。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拉丁语时代,宗教就是人对神的敬仰和祟拜以及神人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沟通,它在当时泛指人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并非只指基督教等一神教。《美国英语遗产词典》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的表现”。《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宗教涉及人与神的关系,其中“包括尊敬、崇拜、服从和屈从超自然力量的命令和箴言”。⑤据《牛津法律大词典》的解释“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要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抚慰、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⑥我国古籍亦有类似说法:《礼记·祭义》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即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化人民的圣理,而《辞源》(旧版)言:“宗教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是以对超人间力量,即神灵的实在性信仰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对神灵的信仰是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