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姓名:边雪梅学号:20080410040120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而辩证分析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并从此角度探究分析我国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H—O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而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多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都会获利,但是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多,在相互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这势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的这一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该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和创新,将来自于外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则可能会固化本国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结构难以升级,使其在对外贸易中总是处于依附者的地位。并且伴随着贸易条件的逐渐恶化,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将会越来越少,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不可能永久存在,当自然资源枯竭,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时候,这种比较优势就会消失。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受到了印度、越南等国的挑战,有人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如果继续陶醉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就会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竞争优势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多,是我们的现实国情。因此,比较优势理论的确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制造的出口,另一方面为中国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劳动力优势也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例如,纺织、箱包、机电产品加工工业等。

但是中国过分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固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差,即使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是依靠加工组装,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因此,在今后中国对外贸易中,要保持中国外贸不仅在总量上持续高增长,而且在质上得以普遍提高,就不能单纯依赖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还应将竞争优势理论引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中来。

竞争优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是从动态利益角度来分析一国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时所创造的独特的持久的属性”。要获得这种“持久性”,就必须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依靠。因此,中国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保持“持久性”,并不在于中国能否长期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在于中国能否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外贸易的理论选择上作出新的调整,即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

1、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这是中国的基本现实。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优先和重要地位。中国须继续依据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发展规模经济,加快专业化步伐,树立品牌优势。

规模经济是一国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竞争优势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比较优势,还包括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企业要主导市场,必

须通过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并创建自己的品牌。所以,中国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开展专业化生产,创建中国品牌。

3、转变贸易增长模式,提升贸易结构

比较优势是一国取得国际市场的前提,中国必须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相结合,转化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优势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我国的生产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优势。同时还要吸收和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来自外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内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中国的贸易结构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政府提供适合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

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特别关注政府的作用。认为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事实上,政府是市场竞争中“看得见的手”,市场行为需要政府来规范。政府一方面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来防止出口企业无序竞争,打击企业为了获取出口退税而压低价格出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适当构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体系,通过产业扶植政策和计划,来形成中国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五、结论

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在利用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时更要注重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的重要地位。中国制 造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它既有比较优势,也存在竞争劣势。本文将详细 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 1. 廉价劳动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企 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制造业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 配送都得到了有效管理。这种供应链体系确保了高效率的生产和交付,使中国制造业能够及时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3. 大规模生产 中国制造业通常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 产品。这种规模经济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从而在 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4. 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从低端产品到 高科技产业,中国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使得中国制造业能 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二、竞争劣势 1. 环境污染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限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可能会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3. 缺乏自主品牌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还缺乏自主品牌的影响力。虽然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缺乏知名品牌限制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技术水平不足 尽管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它在某些领域面临竞争劣势。 总结: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供应链体系、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人口

论中国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

论中国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的竞争越 来越激烈。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成为了各个城市争取的焦点。本文将论述中国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自然地貌,各个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这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城市。 同时,南京位于长江中游,是大运河的起点,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二、人才优势 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一直重视教育,并致力于培养和招揽高素质的 人才。各个城市都设立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全球优秀的教授和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学术水平。 例如,北京是中国最具有科技创新力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 创新型人才。上海同样也拥有卓越的人才优势,依托其先进的科技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成为了中国引领世界的金融中心。 三、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城市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愈加开放让城市可以接 触到全球市场,同时中国也已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至全球范围内,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快速。

例如,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被确定为新经济试验区,从而发展出了高新科 技产业,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外籍人才。深圳已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同时,杭州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代表城市之一。在阿里巴巴的引领下,杭州 形成了一整套支撑产业生态的优势,这促使杭州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四、文化和旅游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许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 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资源。一些城市通过宣传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北京依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和学习。 此外,西安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作为秦始皇的故乡和丝绸之路 的起点,西安赢得了许多人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城。 总之,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获得比较优势成为各大城市争相追逐的 目标。本文分别从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和文化和旅游优势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城市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这些都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的比较优势 张维为 中国今天要做的也是维护、改革和完善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但不是富人主导的秩序,而是由普通人参与并建立一种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邓小平曾多次说过,中国无非是“块头大”,指的就是中国“地广人多”。地广,意味着治理难度大;人多,意味着人均资源少。“文明型国家”也是“百国之和”,内部各种差异极大,稍微处理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人多、地广、资源少、治理难,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治国传统。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美国在18世纪下半叶建国的时候,人口为300万左右。到1848年美国打败墨西哥、吞并加利福尼亚时,美国人口才2000来万,而当时中国人口已达4亿,约为美国的20倍。当时双方都处于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里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如果套用中国人的标准,那么当时的美国,家家都是大地主,而且还要雇佣黑人来种地,这种资源占有的奢侈使美国人更倾向于谈自由,谈权利。相比之下,中国属于人均资源紧运行,资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中国人更多地谈“孔融让梨”,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很多文化传统的形成,归根到底,都与资源多寡有关。美国这些白人大地主,当初在欧洲就遭受政教合一政权的迫害,到了美国后,对政府还是处处设防。美国人的“政府是必要的恶”观念大致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均资源少,资源竞争激烈,一个村里的人甚至会为河水和井水资源的分配而打架。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形成的传统就是通过选贤任能,组成一个比较中立的政府来协调和保证各方的利益,来确保“国泰民安”。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中国人怕乱的集体心理。当然,中国人均资源紧运行也使中国人形成了自己有滋有味的活法。比方说,中国人讲“人气”,没有“人气”,再好的房子也卖不掉。中国餐饮之丰富,世界上还无他国可比,背后也是人均资源紧运行带来的大量餐饮创新和革命。 过去,中国人常被认为是“一盘散沙”、不团结、“窝里斗”等,这也和人均资源有限造成的激烈竞争有关。鸦片战争后的大量战争赔款,辛亥革命后的长期战乱,日本侵华战争的残暴破坏,等等,导致了经济凋敝,民生艰难,人均占有资源更少。此外,中国广大农村历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孤立、封闭,多数农民仅关心自己“一亩三分田”,社会形态薄弱,自组织能力匮乏。虽然儒家提倡“家国情怀”,但旧时的中国还是缺少把“家”与“国”联系起来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使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举步维艰,也抵挡不住西方列强发动的一场又一场战争,最终整个国家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真正改变。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强大的动员能力把中国基层民众组织起来了。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一个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钢铁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本文将从比较优势和战略选择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 一、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这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劳动力优势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具有优势。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成本劳动力,中国能够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技术积累 中国钢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从炼铁、炼钢到加工制造,中国在钢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专业知识。这种技术积累使得中国的钢铁企业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二、战略选择 1.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国钢铁企业需要通过不 断进行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包括生产 工艺的改进、产品品质的提高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等方面。通 过技术创新,中国钢铁企业能够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提升附加值,实 现可持续发展。 2.结构调整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钢铁企业应当加强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 和转型发展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中国 钢铁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大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的力度,提高产品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 3.国际合作 中国钢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着一些竞争压力和贸易争端。为 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贸易规则的制定,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钢铁企业能够共同应对全球 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结语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1.低成本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比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良好的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包括交通运输、 通信网络、电力等方面。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供 应链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效率和生产能力。 3.较高的生产规模:中国制造业具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批量生产产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订单和客户需求。 4.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 速响应能力。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以及快速调整供应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中国制造企业能够 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5.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吸收、引进和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加工、装配、自动 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较弱,依然 大多数是按照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设计进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 技术。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价值方面存在竞 争劣势。

2.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中国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相对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力。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对全球市场的高端市场需求有限。 3.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治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劣势,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4.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导致成本优势减弱。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5.质量和信誉问题:中国制造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面临一些质量和信誉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等。这些问题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形象和信誉方面的竞争劣势,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 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比如中 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 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 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中国在电 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 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 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 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 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 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然而,中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以更好地利用优势理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 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

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 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四、如何利用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的外贸发展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中国的外贸发展:首先,中 国可以继续扩大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规模。其次,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重点发展对外技术合作、涉外投资和服务行业等高附加值的领域。再次,中国可以通过升级自身技术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后,中国可以深入拓展中西亚等市场,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贸易合作。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深入研究和分 析中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自身比较优势领域的潜力,并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我们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发现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外贸发展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的人均可耕地面积是全世界最少的国家之一。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应该是处于劣势,农产品对外贸易方面应该主要以进口为主。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出口233.9亿美元,进口280.3亿美元,均实现连续五年快速增长,创历史新高,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那么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1.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是从某一方面来考虑的,而应该把各种生产与要素综合起来全面考虑。比如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如果从人均可耕地面积的角度考虑,中国处于劣势,但是,如果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处于绝对优势。根据H—O模型,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而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我国当前的农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以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主要由畜牧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加工食品等;二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即以土地为基础的大宗农产品,主要是指粮食、棉花、油料、醣类等。我国人口众多的资源禀赋决定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棉等由于成本的上升,比较优势已经消失。 2.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依然存在 (1)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其对外经贸活动的内容和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供给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中国劳动力资源分别是美国、欧洲、日本的5倍、4倍和13倍;而劳动力人均土地的拥有量美国、欧洲分别是中国的14倍和5倍,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是中国的52倍、65倍128倍。然而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发达国家的果树生产和畜牧生产已经广泛采用了资本密集型技术,这种资本替代劳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过高造成的竞争劣势,而且便于质量监控,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卫生、安全的食物产品。相比之下,在不便于采用机械的蔬菜生产上,发达国家的产品则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园艺产品和畜牧产品属于高价值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高,这使得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进口者是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非常关注,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技术标准,这一状况使发展中国家的园艺产品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受到技术性壁垒的限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中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并且随着经济继续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下降。资源禀赋的这种变化将导致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开放贸易的条件下,这将表现为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2)出口商品类别优势。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农产品分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土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引言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 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 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 1.丰富的人力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人力资源的丰富使 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 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科技企业 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 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 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 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 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通过了解自己 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 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通过 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这有助于国家 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根据优势理论,国 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 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 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 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能够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此外,优势理论也指导了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产业政策重点确定、贸易协议评估以及全球经济合作方面的努力。

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 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自1992年以来已经连续26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位置。那么,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本文将对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一、低劳动力成本 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出口 的价格竞争力。2019年中国人均工资为8.32万元/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同类型产品的比较中,中国产品的价格通常较低,从而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二、优越的制造基础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系统,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制造工艺技术、设备、工程设计和自动化程度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汽车、航空、机械、电子、纺织等重点产业中,中国企业的产品性能和品质已经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同时国际品牌也在中国设立生产以拉低成本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 三、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北京有煤炭和钢铁;上 海有机电产品和轻工业;广东有纺织、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等等。中国通过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各地资源来增强出口竞争优势,成为全球市场最多元化、最丰富的原产地之一。 四、贸易政策支持

中国在制定出口政策上较为积极,特别是在贸易保护和关税问题上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增值税退税、出口信贷、出口税收减免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出口环境,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五、强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同时还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一个内外市场双轮驱动的国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市场的需求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中国日益增加的对外贸易流量加快对全球市场的占有,这种口岸优势、物流优势,让中国成为与全球贸易关系中的“纽带”。 总的来说,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低成本、优质制造、丰富的资源、政策支持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中国在去年便已超过了同类出口机器人、服装和鞋类,这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继续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制造要走向高端智能化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方向,在未来可以由中国提供更多综合性的清洁能源设备、高技术制造业等等,拓展更大的出口领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张占斌)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

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也注意到,气侯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这几年在国际上都被热炒。 中国面对这样一种局势,既有很多战略机遇,同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中央领导也反复讲,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住阵脚,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中国过去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只要我们自己别乱,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这个国家肯定错不了。我们说机会很难得,中国人自己在关键时候,也要把握住历史性的机会,这次机会对我们中国非常重要。 如果到2049年我们建国100年的时候,我们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我们各个方面的质量都有一个大的提升,那时候中国在世界上应该更加强大,我们处理各种问题应该更加从容。这三十年甚至四十年是我们国家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稳住国家别出大乱子,别出大事,别出现大规模的暴动,国家稳定非常重要。今后的发展对中国意义非常大,“十二五”时期非常关键,是关键时期、攻坚时期,我们要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多比较优势,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如果没有好的国际形象,世界500强就不会到中国来投资。 第二,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这一点是我们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战略地位的提升,跨国公司需要我们这个市场,为什么这两年高铁发展速度这么快?过去是分着跟跨国公司谈判,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比较优势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 (三)怎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另外,虽然当前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务贸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这也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只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相对优势才能成为竞争优势。 (二)我国的竞争优势 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特点出发,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总量大、各地区差异大, 人均资本量低的地区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而人均资本量高的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我国完全有可能同时在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竞争劣势。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 1. 劳动力成本优势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这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来华设厂,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产业链完备 中国制造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装配的完整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上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完备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国制造业赢得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3. 高效的制造能力 中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生产能力。中国制造业以规模化生产为特点,能够迅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快速的交货速度使得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竞争劣势 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 面仍存在劣势。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 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距。这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从产业链低端向 高端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压力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规模的生产和 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全球对于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 的挑战。 3. 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竞争力。一些传 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而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和对策 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 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

中国道路的文明比较优势探析

中国道路的文明比较优势探析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始终保持着自 己独特的文明传承并不断进步。中国道路的文明比较优势在国际 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议题。那么,这些优势到底是什么呢? 一、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 文明比较优势之一。从古代经典诸如《论语》、《道德经》等, 到现代文学巨匠成列的鲁迅、巴金、钱钟书等,中国文化一直以 多样性和深度见长。这种深深内化在民心之中的传统文化从古至 今都是中国人热烈追捧的。 二、长久守护的文明传统 长久以来,瞄准其国内和外部环境,中国积极维护自己的文明 传统,表现出了楷模般的文明意识。例如,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传统的孔家学派中,有“孝”、“仁”等为重要文明核心的原则,这些核心精神一直被中国人们所珍视与传承,并被运用到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到处弘扬的文化实践 文明不仅仅是知识学问,也涉及到一种和谐、美丽的真正情感体验。长久以来,中国人民始终致力于文化实践,在各种方面追求中国文化的升华和发展,如剪纸、书法、山水画等。此外,一些传统节日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承,如春节、清明节等。 四、秉持文明道德标准 文明并非孤岛,而要融于道德中。长久以来,中国的道德标准不仅代表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品质。这种秉持并具体化的文明标准如爱国主义、诚信守信、传统美德等被中国人民普遍所推崇,也帮助着中华文明以积极的形象奉献给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道路的文明比较优势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一点是,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并致力于文化传承,塑造了中国固有的文明特色和震撼人心的文化魅力。这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 背景: (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3)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6)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8)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10) 举例: (11)

背景: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 2001118.1 159.8 277.9 2002124.1 180.2 304.3 2003188.9 212.4 401.3 2004230.9 279.7 510.6 2005286.5 271.8 558.3 2006319.8 310.3 630.1 2007409.7 266.2 775.9 2008583.3 402.2 985.5 2009521.7 392.1 913.8 2010719.1 488.8 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世界汽车的发展特点与中国汽车的比较优势

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 汽车产业在欧美各国经历了相似的四个阶段:产品发明阶段,技术发展阶段,产能和销售迅速扩大阶段,以更新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 汽车产品的发明权基本上都被欧美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时间坐标上重复汽车发明过程。发展中国家实际上经历的只有第二、第三、第四三个阶段。 90年代以来,欧美汽车工业已经步入第四阶段,即以更新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部分还处于第三阶段,即产能和销售迅速扩大的阶段——这是大局。 任何一种事物,当它发展到成熟时,未来的道路就只有两条:要么选择质变,要么选择死亡。汽车工业也不例外。欧美(包括日韩)各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自1990年代起即已渐趋饱和状态,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与繁荣接踵的正是衰落;在庞大的工业帝国背后,正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渐趋萎缩。欧美各国汽车消费容量是有限的,在消费容量基本饱和之后汽车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更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所导致的增长是如此缓慢,以至远远不能吸纳本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更为严峻的是,刚刚进入新世纪不久,汽车消费就出现负增长,这对于欧美汽车资本来说,是一个非常不祥的市场信号(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年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印度、澳大利亚荷兰等7国汽车消费均出现负增长。 国际汽车资本面临两条道路:要么发生质变,要么另辟市场,否则就只能继续萎缩直至死亡。然而,质变需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对于汽车工业

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技术革命的爆发。汽车诞生的前提条件是内燃机代替蒸汽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命的实现,直到今天,内燃机仍然是汽车最根本的动力标志,用其他动力系统装备的汽车目前还存在技术上的瓶颈;至于汽车的行驶方式、驾驶方式,都还保持在汽车被发明以来就一直沿用的方式。因此,只有当动力系统、行驶方式和驾驶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才可以说第二次汽车技术革命发生了。在此之前,汽车消费的容量就会相对稳定,不可能从第四发展阶段倒退回第三发展阶段,即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不可能突然出现新增汽车消费巨幅上涨的现象从技术的角度看,世界汽车工业发生质变所要求的技术革命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甚至也不知道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欧美各国必然将目光投向亚太和拉美。它有意无意地在做两手准备:一是耐心等待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那时候它可以再度刺激世界消费市场尤其是首先刺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消费市场;二是在这个漫长的等待期内开发东方市场,以备将来汽车工业技术革命到来之时,能够将东方市场作为自己的后备市场。 上述是19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1990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此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过后期的畸形发展,终于从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文明巅峰跌落到谷底,这给欧美、日韩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实证优势;曾经被马克思主义批驳得体无完肤的资本主义制度,伪善地披上一袭金灿灿的外罩,成了这个时代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光明使者:他们能够轻易说服、控制东方,再度打开东方国家的大门,只不过,他们赖以再度打开东方国家大门的武器,不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资本和技术——更确切地说,表面上是资本,实际上是技术,而追究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是资本主义的制度!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二O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1.比较优势 (1) 1.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 (3) 1.2我国劳动力低的比较优势 (3) 1.3我国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3) 2.竞争劣势 (4) 2.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劣势的变化情况 (3) 2.2我国劳动力的比较劣势 (3) 2.3我国制造业术含量的比较劣势 (3) 2.4中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3) 3.结论 (3) 参考文献 (7) 致词 (8)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摘要: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环节,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组织管理,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关键字: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劣势,创新能力,人力成本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in an open and glob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may permeate all the markets or industries that have endowments, 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enterpris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cause China manufacturing is the most can use and reflect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elements of the industry, is also the most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ink, but in capitalism under the impact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st develop their own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rand etc.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nnovation ability, labor cost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