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了解脏器功能,评估生命体征,心电图以及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部位、诱因等。

2.评估患者术前检查及准备是否完善,是否了解手术过程及心理状况。

3.评估患者肾功能情况。

4.评估急救物品等是否完备。

二、护理措施

1.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取得配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咳嗽、屏气训练、以便于术中顺利配合手术,经股动脉穿刺者,训练患者术前进行床上排尿。

2.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急诊行PCI手术患者或术前6小时内给药者,遵医嘱服用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术前应停用3 天,并使INR<1.5。

3.拟行桡动脉穿刺者

(1)术前行 Allen试验:即同时按压桡、尺动脉,嘱患者连续伸屈五指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 10 秒内掌面颜色恢复正常,提示尺动脉功能好,可行桡动脉介人治疗。

(2)非术侧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标记双侧足背动脉以备穿刺

股动脉时监测。

4.术后妥善安置患者至病床,查看静脉输液、伤口、末梢循环状况等,查看交接记录单,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5.做 12 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心率、心律、血压。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复查血清钾,维持血钾4.0mmol/L以上。注意穿刺部位及局部情况。

6.观察有无尿潴留、腹胀、腰酸、出血、低血压、急性冠状动脉闭塞、造影剂不良反应等并发症,询问患者主诉,如有胸痛发作,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术后带入留置鞘管拔管护理∶拔管前备好除颤仪、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等,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测量血压,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拔鞘之前常规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停用肝素 4-6小时后拔除鞘管。经股动脉穿刺拔除鞘管后压迫穿刺点 15~20分钟,无出血、渗血后,进行下肢制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kg沙袋压迫 6~8 小时,穿刺侧肢体应限制屈曲活动,24 小时后解除弹力绷带;经桡动脉穿刺拔除鞘管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4~6小时后解除弹力绷带。

8. 鼓励患者多饮水,4~6 小时内尿量达 1000~2000ml 以利造影剂排出。

9.植入支架的患者遵医嘱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毗格雷和阿司匹林;依据病情需要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替罗非班静脉泵入。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的变化。严密观察

有无出血倾向。

10.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三、健康教育

1.注意患肢的制动及肢端血运情况。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肿胀、肢端血运,准确记录尿量。

3.避免诱发因素,如饱餐、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四、出院回访

1.指导患者休息、活动、饮食及心理护理。

2.遵医嘱服药,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出血倾向。

3.如有胸痛、胸闷等不适随诊,定期门诊随访及监测出凝血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球囊导管经动脉逆行至病变的冠状动脉,将液压球囊加压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使血管的内腔扩大,心肌血供增加,缓解冠状动脉缺血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心绞痛的病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的PTCA可以大大的降低病死率。且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一PTCA的作用机制 虽然PTCA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定论。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使血管中层及外膜被球囊扩张,伸展,使狭窄的动脉官腔扩大,PTCA术后,内皮细胞再生及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使撕裂的斑块及内膜修复,官腔变为光滑。 二PTCA的导管系统 PTCA导管系统由引导导管,导引钢丝和球囊导管三部分组成。PTCA术者必须全面了解导管的进展和熟悉各种器械的构造,性能和操作技巧,善于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和病变特征来选择最佳器械是一个成功者的诀窍。 (一)引导导管形状类似诊断性造影导管,两者的区别在于引导导管官腔大,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旋转控制能力和记忆功能,以保持预制的形状。股动脉引导导管长100

厘米,外径8F最常用,高流量的7F大腔引导导管也在临床应用。近年来普遍软头,尖端有标记的引导导管,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导管尖端损伤冠状动脉口的危险。 理想的引导导管需能提供足够的后座支撑力。从而有組于导丝和球囊通过高度狭窄或复杂的病变区;提供清晰的显影效果,有利于结果的判定。引导导管的选择需根据主动脉根部的宽度,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近端中走行和冠状动脉病变处的解剖特点等因素决定。选择适当的引导导管是PTCA成功的选决条件之一。而使引导导管与冠状动脉口及血管近端保持同轴位置,在球囊导管通过严重狭窄或远端病变时,提供良好的后坐力而不阻断血流使压力衰减。左冠状动脉的PTCA可以选择JUDKINS型引导导管,回旋支的PTCA,选择amplatz,L型导管常较Judkins导管跟能保持同轴关系而提供足够的后坐力。由于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发出后赱行方向有很大的生理变异,往往造成引导导管的后坐支持力不良,而导致手术失败。当右冠状动脉的近端走向与升主动脉垂直时,选用Judkins型;如右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发出后先向上然后以锐角拐向下走形,则可以用Amplatz型;若右冠状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后向下走行,应选用Amplatz型或多用途引导导管。 (二)球囊导管 1 球囊导管可以分三类

【实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 1. 护理问题 1.1 知识缺乏 1.2 焦虑、恐惧、紧张 1.3 自理能力下降 1.3 潜在并发症:急性冠脉再闭塞等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护士应关心,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以赢得病人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询问过敏史,作碘过敏试验,用2ml注射器抽1ml造影剂静推后观察20min,并将试验结果记录于临时医嘱单上和病人手牌上。 2.3 为患者准备腕带,内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手术名称、试验结果。避开穿刺部位贴于左手腕部。 2.4 术前备皮:必要时腹股沟备皮以备桡动脉穿刺失败时用。 2.5 术前一日指导病人放松,保证良好睡眠,并训练有效的咳嗽、呼气、吸气、屏气的动作,以备术中更好的配合。术前一日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 2.6 术前禁食禁水4~6小时,并更衣。 2.7 术前一日及术晨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 2.8 术日晨于左上肢留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使用。 2.9 术前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后手部缺血,术前应常规Allen’s试验,方法: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住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展开手掌,重复5~7次至手掌发白,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手掌颜色在10s内迅速由白变红或恢复正常,则试验呈阳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进行桡动脉穿刺,相反,若手掌颜色在10s内未变红或恢复正常,则Allen’s试验阴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不良,不宜作桡动脉穿刺。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1h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 ronary Intervention, PCI)引起血管损伤后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管腔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术后长期疗效的极重要影响因素[1-3]。所谓术后血管再狭窄,是指狭窄的血管经介入治疗扩张后,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再发生狭窄,其狭窄程度大于管腔直径的50%[4],目前再狭窄确切发生机制仍未明,普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共同影响的过程,主要与血管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有关。本文主要介绍其目前的治疗方法新进展。 1.再次植入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 DES)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领域的重要进步 尽管理想的抗再狭窄涂层药物应该具有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同时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进程,另外应该具有抗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DES只具有抗内膜增生作用。目前,对于大多数医院和大多数患者选择再次植入DES支架是治疗再狭窄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s, BMS)植入后再狭窄,研究表明再次植入DES是有效治疗方法。ISAR-DESIRE 研究是第一个评估

DES治疗BMS后再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西罗莫司支架组、紫杉醇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的再次发生再狭窄率分别是14.3%、21.7%和44.6%,DES明显优于球囊扩张,另外,研究提示西罗莫司组比紫杉醇组再次发生再狭窄风险更低[7]。RIBS-II研究等[8,9]也证明DES治疗BMS 后再狭窄的有效性。 DES植入后再狭窄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很大挑战,与BMS后再狭窄相比,DES后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更差[10,11]。理论上,由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控制不力有关,但也可能与PCI预处理不充分、AS病变部分相关平滑肌细胞对支架涂层药物的耐药性或者支架涂层材料等因素相关,再次植入支架通常尽可能选择不同生产厂家和不同种类的支架。但临床研究总体结果存在争议,需要更换不同种类的支架证据不足。ISAR-DESIRE 2研究入选450例西罗莫司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根据再次植入支架种类,随机分为紫杉醇支架组和西罗莫司支架组,6-8个月时复查冠脉造影,发现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管腔缺失、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该结果说明再次植入相同种类支架对再狭窄发生无影响。RIBS-III研究发现应用新一代DES 治疗再狭窄的患者随访冠脉造影结果优于第一代DES患者,提示我们不同的涂层药物、支架材料都可能对再狭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护理常规 一、术前准备 1、向病人和家属耐心介绍PTCA的目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介绍经过PTCA治疗后病情好转病例,消除病人疑虑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2、术前24小时做碘过敏试验、腹股沟部备皮。 3、术前24小时抽血标本,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备试验,备血100ml。 4、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胸部X线片和12导联心电图。 5、术前用药: (1)术前5天停服抗凝剂; (2)手术前一天晚及手术日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 (3)术前晚应用镇静剂; (4)术前1小时口服硝苯地平10mg,以防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6、手术前禁食但不禁饮至术毕。 7、进导管室前更换内衣,解除小便,连接心电监护仪。 二、术中配合 1、置病人平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部,协助术者做局部麻醉。 2、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逆行插入导管鞘,为防冠脉内血栓形成,静注肝素5000至10000U,以后每延长1小时追加1000至2000U,在导管鞘内插入指引导管至右冠脉开口部进行冠脉造影,显示指引导管到位后插入导丝,使其通过狭窄的病变部位达病变血管的最远端,然后将排空空气的球囊导管套在导线上,逐渐推进至病变部,注入造影剂,见至球囊已达正确位置,立即开始加压扩张球囊。 3、球囊扩张时需严密监察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缺血改变,血压是否下降,了解病人有无胸痛症状,并及时与术者联系。

4、PTCA成功后将导丝和球囊一并退入指引导管内,通过指引管再次做冠脉造影,满意后将指引导管连同球囊导管和导丝 并退出导管鞘。 5、保留导管鞘46小时,在其入口部皮肤处缝一针与导管鞘固定,以防其滑脱,局部包扎后送病人回监护室。 三、术后护理 1)持续行心电、血压监护24~48小时,如有并发症应酌情延长监测时间。 2)保持静脉通路至少24小时,适量静脉补液。肝素持续静滴共3~5天,监测出凝血时间,注意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 3)无恶心、呕吐鼓励病人进液和进食可耐受的食物。 4)继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潘生丁。 5)导管鞘保留期间,每半小时用稀释肝素液冲洗一次,以防导管鞘内血栓形成。 6)停用肝素,拔出导管鞘,局部压迫止血15~20分钟,直至局部出血停止,然后用压力绷带包扎,并用沙袋压迫8~12小时。 7)导管鞘拔出后病人仍需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扫盲小珍藏

一、PTCA简介 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简称。PTCA一词广义上涵盖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但狭义上人们常指传统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即POBA)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常需要放置一枚或多枚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前宣教 心理疏导患者因对该手术缺乏认识,不了解诊疗程序,思想负担重,害怕术后痛苦及严重并发症,担心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等。表现为紧张、焦虑,手术医生及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向患者介绍PTCA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医生的诊疗技术,治疗经验。请手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正确对待手术,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指导患者调节情绪,树立信心,配合手术。 术前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使皮肤清洁。行碘过敏试验,排空大小便。禁食不禁药,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嚼服,波立维0.75g口服。备好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肝素、阿托品等,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送患者入导管室。 术后宣教(1)术后患者入监护室卧床休息,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心电监护。(2)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30min测血压1次,连测4次,如发现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当低于12/8kPa或伴恶心、呕吐、出汗、心电监测示心率低于50次/min,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采取抢救措施。(4)嘱患者平卧24~48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8h,密切观察穿刺口有无出血和穿刺侧肢体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指导患者饮水500~1000ml'向患者解释术后排尿的重要性,注意观察尿量、体温的变化。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术后拔管的宣教拔管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告知患者不用紧张,放松心情,取平卧位,术肢伸直,术区用碘酊棉球消毒皮肤,75%酒精脱碘,拔除鞘管后,压迫穿刺点15~20min,在压迫止血的同时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色泽、温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及时向医生汇报。穿刺点压迫后如不出血既可加压包扎,沙袋常规加压6h,如有出血应视出血情况延长加压2~4h,取下沙袋后仍应至少平卧6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皮下气肿和淤血,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出院宣教嘱患者(1)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善生活方式,注意生活细节,促进身心休息。(2)合理选择饮食,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禁油炸、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少吃虾、蛋黄、蟹黄等,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为原则。(3)避免易发因素,戒烟酒,避免寒冷、情绪激动、饱餐、过度劳累等。(4)自我保健,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就近就医。(5)养成定时排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了解脏器功能,评估生命体征,心电图以及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部位、诱因等。 2.评估患者术前检查及准备是否完善,是否了解手术过程及心理状况。 3.评估患者肾功能情况。 4.评估急救物品等是否完备。 二、护理措施 1.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取得配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咳嗽、屏气训练、以便于术中顺利配合手术,经股动脉穿刺者,训练患者术前进行床上排尿。 2.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急诊行PCI手术患者或术前6小时内给药者,遵医嘱服用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术前应停用3 天,并使INR<1.5。 3.拟行桡动脉穿刺者 (1)术前行 Allen试验:即同时按压桡、尺动脉,嘱患者连续伸屈五指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 10 秒内掌面颜色恢复正常,提示尺动脉功能好,可行桡动脉介人治疗。 (2)非术侧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标记双侧足背动脉以备穿刺

股动脉时监测。 4.术后妥善安置患者至病床,查看静脉输液、伤口、末梢循环状况等,查看交接记录单,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5.做 12 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心率、心律、血压。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复查血清钾,维持血钾4.0mmol/L以上。注意穿刺部位及局部情况。 6.观察有无尿潴留、腹胀、腰酸、出血、低血压、急性冠状动脉闭塞、造影剂不良反应等并发症,询问患者主诉,如有胸痛发作,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术后带入留置鞘管拔管护理∶拔管前备好除颤仪、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等,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测量血压,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拔鞘之前常规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停用肝素 4-6小时后拔除鞘管。经股动脉穿刺拔除鞘管后压迫穿刺点 15~20分钟,无出血、渗血后,进行下肢制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kg沙袋压迫 6~8 小时,穿刺侧肢体应限制屈曲活动,24 小时后解除弹力绷带;经桡动脉穿刺拔除鞘管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4~6小时后解除弹力绷带。 8. 鼓励患者多饮水,4~6 小时内尿量达 1000~2000ml 以利造影剂排出。 9.植入支架的患者遵医嘱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毗格雷和阿司匹林;依据病情需要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替罗非班静脉泵入。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的变化。严密观察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的研究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2019年6月第18卷第6期Chin J Blood Purif,June ,2019,Vol.18,No.6·综述·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的研究进展 江思敏1胡波1余宗超1黄德绪1梁文学1尹良红1 中图分类号:318.1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4091.2019.06.010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1990~2016年间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及其所致死亡率一直在增加[1]。在肾移植治疗之前肾衰竭患者的常见方式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血管通路,因为AVF 与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相比,不管是从血栓形成、感染、使用寿命还是通畅率来说,都明显优于AVG。1项国外的研究表明,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已经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预期的问题。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1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所以血管通路的维护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2]。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应用现状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是导致AVF 失败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常用外科手术和放射介入治疗。由于内瘘重建术有破坏自体血管的连续性、浪费血管资源等不可避免的缺点,而PTA 扩张原有血管,不破坏邻近正常血管,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自体血管资源,且术后即可透析[3]。所以PTA 成为了挽救原发性失败的AVF 的金标准干预措施。既往血管造影为诊断内瘘并发症的金标准,但该操作为侵入性检查,可能操作中穿刺处血肿、造影剂肾损害等并发症,相比之下超声引导PTA的设备便宜操作便利,并同时探测管腔内、外及血管壁结构;彩色多普勒可实时监测血流情况,对PTA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无造影剂、无辐射伤害;费用相对较低[4]。所以它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2PTA 的局限PTA 与再狭窄的高复发率相关,这是对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功能的常见威胁。有研究报告PTA 后6个月至1年的原发通畅率为50%[5]。由于球囊使用引起的血管壁的不可避免增生等原因,常常需要进行重复的血管成形术,在Ayez 等的研究中,重复的PTA 导致2年的继发性通畅率为77.8%[6]。内膜增生是导致AVF 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的常见问题。通常发生在瘘管的静脉段,它可以导致瘘管成熟不良、透析失败或潜在的血管闭塞,甚至失去血管通路[7]。 3内膜增生的原因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内膜增生的始发因素。在PTA 过程中,球囊导管会撕裂内膜层以及内部弹性层和少部分中膜以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球囊的剪切应力损伤内皮细胞,从而诱导多种活性物质的生成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激活血小板,使平滑肌细胞发生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的细胞因子表达。细胞 因子导致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一步活化和增殖,最终导致静脉内膜增生[8]。 PTA 通过拉伸和撕裂血管壁来恢复静脉瘘的管腔直径。血管成形术后,中性粒细胞在血管成形术部位积聚并介导炎症反应[9],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从而参与内膜增生。1项回顾性研究中,AVF 狭窄患者的平均中性粒细胞-淋巴 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明显比无AVF 狭窄患者高(3.47±0.46比2.27±0.22;P <0.001),NLR 水平与AVF 狭窄程度正相关(r =0.625;P <0.01)。NLR 水平是确定AVF 狭窄存在的强大且独立的预测因子[10]。在?ildag 的研究中,原发性通畅率<12个月的组的NLR 明显比原发性通畅率≥12个月组高,[4.42±1.45比3.40±1.310.002(P =0.002)][11]。NLR 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指标, NLR 水平与AVF 狭窄程度正相关,证明炎症反应是内膜增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作者单位:510630广州,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通讯作者:尹良红510630广州,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Email:yin-yun@https://www.360docs.net/doc/846126900.html, ? ? 415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心肌梗塞。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文章编号] 1671-587Ⅹ(2012)06-1191-05[收稿日期] 2012-06- 20[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强省科研立项基金资助课题(2007246 )[作者简介] 何 凡(1983-) ,男,重庆市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介入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 陈旭东(Tel:0755-25533018-8100,E-mail:chenxudong999@126.com)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何 凡,蔡进中,王露平,窦永充,陈旭东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广东深圳518002 )[摘 要]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 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 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 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超声斑块消融术;球囊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 R543.5 [ 文献标志码] BAnalysis on curative effects of p 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HE Fan,CAI Jin-zhong,WANG Lu-ping,DOU Yong-chong,CHEN Xu-dong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econd Medical College,Jinan University,Peop le’sHosp 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0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in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 of lower extremity,and to p rovide clinical evidence toimp rove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of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 of lower extremity.Methods 30patients with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 of lower extremity(FontainⅡ-Ⅳstag e)were submitted to PTA,in which 11patientswere FontainⅡ,7patients were FontainⅢ,12patients were FontainⅣ.The recanalization of occlusion  arteries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Results 45lower extremity arteries in 30pati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PTA.42lower extremity arteries were successfully  recanalized,theopoeration success rate was 93.3%.In 42recanalized lower extremity  arteries,10were performed with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blation,20were performed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blation+balloon angiography ,12were performed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blation+ballon angiography+stenting.The clinical symp tomswere ameliorated in 27patients,in which 11were FontainⅡ(11/11),7were FontainⅢ(7/7),9were  Fontain1 911第38卷 第6期 2012年11月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38No.6 Nov.201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 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械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治疗,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法。其中,如果单纯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可称谓球囊扩张术,即通常能所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而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时可称作血管内支架术(endovascular stent)。此外,尚有旋磨、旋切、超声消融、激光等血管成形术。本节重点介绍PTA。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采用同轴导管系统为一八旬老人成功复通了应粥样硬化所致的下肢动脉闭塞,开创了PTA之先例。1974年,Gruntzig等率先研制出球囊扩张导管,使PTA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各类新型球囊导管(如高压球囊、微球囊、切割球囊导管等)的不断出现,PTA已成为开展最广泛的介入治疗之一。目前PTA技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四肢动脉、肾动脉、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腔静脉等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及纤维发育不良、Budd—Chiari综合征以及由手术、外伤而引起的血管狭窄、PTA技术与传统血管外科手术相结合,开创了微创腔内治疗血管疾病的新纪元。 目前公认的PTA治疗机制为控制性损伤理论,即采用各种介入器材对病变段血管壁进行有限的扩张,使病变段血管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血管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内膜和中膜部分分离,血管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血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血管粥样硬化的病人中,粥样板块受到挤压而在血管壁上重新分布也是PTA 重要的治疗机制之一。 尽管PTA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由于术后血管发生在狭窄的情况高达20%~40%,已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因而如何降低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已成为当今介入放射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术后再狭窄使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其中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是引起PTA术后在狭窄的主要原因,在时间上PTA术后再狭窄可分为早期再狭窄(术后一年内)即晚期再狭窄(术后一年后),动物模型表明,早期再狭窄有着四个连续重叠过程: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阶段,此过程持续数小时左右。而后是细胞增生及基质形成阶段,该过程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阶段。同时血管本身具有再塑造的能力,可引起扩张的管腔发生弹性回缩。另外,PTA扩张不够、术后残余狭窄大于30%、损伤部位血栓的机化等也是导致PTA术后在狭窄的原因,PTA术后晚期再狭窄的原因除了上述情况进一步加重以外,原有血管病变的发展是其主要原因。 随着激光血管形成术(laser angioplasty)血管腔内支架置放术、动脉粥样硬化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腔内近程放射等新技术的相继问世,各种药物如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等药物的应用都对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于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可防止因病变血管在塑形而引起的血管弹性会所,且对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血管腔内支架置放术目前被认为是防止PTA术后在狭窄最理想的手段。今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学者得以在分子水平上对PTA术后再狭窄进行研究,提出了采用基因方法治疗PTA 术后再狭窄的观点。为此,不久的将来PTA的疗效将会有显著的提高。 一、适应症 1.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引起的有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动脉狭窄或闭塞。 2.动脉搭桥术后所致的吻合口狭窄及移植血管的狭窄。 3.血管及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局限性狭窄。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二什么是冠脉造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

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以诊断为主要目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4 PCI或CABG后复发心绞痛。 5心脏手术前,年龄>5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6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 1稳定型心绞痛或OMI,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3发作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12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