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卡哈尔江0930*******广告学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执政者来说一直都是头等大事,而从近年的局势来看,我国境内外的各种分裂势力的动作也越来越大,“3·14”、“7·5”事件的发生无疑对我们政府敲了重重的一记警钟。作为一个乌鲁木齐人,那年7月份整座城市弥漫的恐怖的气氛还历历在目。被砸破的玻璃橱窗、被烧毁的汽车、被打死打伤的行人都为整座城市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开上街道的装甲车,天上飞过的直升飞机,大街上到处巡逻的特警以及持续了将近一年的网络管制也都成为了每一个新疆人难以忘记的经历。这一切的发生,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好这头等大事。

本人认为,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头等大事并不能仅仅通过一部法律的出台而解决,上层建筑总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站得稳脚,那么这个基础便是问题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入手点——民生问题。

何谓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可以说一切问题都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换句话说,民生问题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就如同盖楼房,最基础的地基搭建稳固,上层的建筑就能轻松地搭建起。从边疆分裂问题角度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便是重中之重了。如果人民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人们必然会在各种谣言和蛊惑中摇摆不定,容易被各种外来势力所操纵,最终引起社会的动乱。

那么,边疆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以新疆为例,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集中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个地州的19个县以及北疆牧区和其他一些零星县、乡、村,大多居住在边境山区、荒漠和半荒漠区,仅南疆三地州的贫困人口就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8.35 %。这些正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因素使得这些地区的脱贫工作对政府来说是个艰巨的考验。国家从上个世纪中期即“七五”计划期间和“八五”计划初期开始了针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计划,主要是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发展资金,提高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阶段的减贫是通过政府努力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而实现的,而非自发性的经济增长,在减少新疆贫困人口规模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范围地降低了新疆贫困人口的数量,使缺乏机会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基本摆脱了贫困。但对因缺乏能力的个体的或个别群体的边缘化贫困问题,作用却有限。贫困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多问题,大批的贫困地区的小孩为了生存被骗去内地做小偷,青年人由于教育的缺失被轻易地蛊惑和诱导。由此看来,民生问题真正成为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个大问题。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贫困,还有思想上的贫困,都让这些民族同胞无法正常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是一个庞大又艰难的问题。在新疆发展的各个时期,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心和特殊支持。这些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性因素太强,高度关心和特殊支持也没能让这些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何能将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我认为需要政府更多的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如何能调动起人民自身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从物质和思想两方面入手让这些地区的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本人以新疆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浅析几条解决边疆少数民族民生问题的途径:

1.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

新疆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了新疆总人口的63%,同时穆斯林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风俗习惯的多样性,而伊斯兰文化又成为这些多样的风俗中共同的文化成分。我们应当深入去了解这在些风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积淀对人们的思想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观念中,“面子”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没面子”的工作即使报酬丰厚也不会有人去做,针对这一点,我认为转变观念在短期内是不太可行的,我们应当本着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观念态度去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改变“没面子”工作的性质,使其脱离人们观念中“没面子”工作的范畴,让人们主动去接受报酬更高的工作。

在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一条准则的前提下,我们同样可以利用风俗和信仰中的有利面来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水平。据我所知,由于古兰经经文所用语言与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的不同导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处于一种盲目信教的状态。他们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伊斯兰文化和它所传达的思想。宗教既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反映,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其积极作用也是不容质疑的。从文化的角度合理挖掘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积极成分,本人认为是促进新疆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合理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弘扬伊斯兰文化公正平等、诚实友善的传统品质,树立良好的榜样,塑造少数民族高尚的道德素质,同时培养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改变“等、靠、要”的成旧观念。

2.教育投入

与其将大量资金投入以被动的形式拉动经济增长,不如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资源的改善。这样在新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一直是个严峻的问题。很大的一片农村只有一间破败的学校,甚至学校都没有都是常见的事。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就很难让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被动变为主动。新疆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如果由本地人来开发,在资源熟悉程度上的优势会让这些资源在被配置和被合理利用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经济效益。但是教育的缺失使本地群众无法正确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更加无法正确的利用这些资源来让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当然,政府对新疆的教育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内地新疆高中班就是一个例子,它让新疆特别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孩子能有机会在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我本人就是这项政策的收益者,在内地的高中学习经历让我长了更多见识,学到了在新疆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接受了不同于新疆的高中教育。这样我们这一批一批的人今后回到新疆,必定能在更多的学识和经验下将新疆发展的更好。

3.加强各级行政单位的执政能力

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很多也很好,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实施到位的却不多。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政策,将优惠送到人民手中,让人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政策只靠宣传是没有用的,要落到实处才算体现出它的意义。人民真正获到了好处它才算是个好政策。丰功伟绩不是靠艺术的形式宣传出来的,而应当是绽放在百姓脸上的笑容,是人们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热点,真正的丰功伟绩会沉淀在百姓心中,让百姓自豪地竖起大拇指。

真正能让百姓获益的政策很多,比如对医疗、科技等的大力支持,对税收的减免,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政府在做但是仍做的不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以真正解决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概念。其中“民生”中平均地

权的观念就是为了消除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那么在100年后的今天,对于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民生问题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应当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它是所有问题的基础。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头等大事。这样,它终将形成一个强力而巨大的盾牌阻挡分裂势力的强力攻击,使边境稳定下来,让人们过上平安美满的生活。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一些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7-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增幅达2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3]。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滑,从2003年的81%降至2009年的55%,降幅达26%,超过全国平均数1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2%,与全国平均数76%[4]相比还有4%的差距。调查还显示,有48%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接近54%;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把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当做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5%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23%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如意工作更难的现象,使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中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进而对当地中学的就学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当前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成熟。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图标讲解各环节的涉及知识;对较为陌生的知识,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有较为初步的理解,再联系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教学难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授课方法:讲授法。通过形象的图标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形象化理解。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本、多媒体、练习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见到这张图片吗?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呀他们是哪个少 数民族? 新课讲授 一、苗族的概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贵州)、湘 (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 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 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 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 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 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 色衣裳”。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 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 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 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 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 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并从四川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仍存的各土司则依旧分隶于各府、州、厅。 云南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九年,清朝军队进驻云南之后,亦沿袭明朝设云南省及其下属之府、州、厅、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先后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置开化府。八年,降寻甸府为州,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从古流传至今,其沉淀的意蕴在漫长历史中意味深长。人们长期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符号,这种组合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构成规律。本文将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特色及西南少数民族纹样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纹样种类繁多,色彩不一,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盛装打扮。像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相比,颜色差别就较大,其图案纹样也会有所不同。再如婚庆礼服,更是以吉祥、美满、幸福为依托,描绘不同的纹样。下面就以苗族的革家的蜡梁为例。 革家是苗族的里独特的一个分支,而革家的蜡梁工艺更是苗族的一绝。在革家,妇女们都有蜡梁的传统,尽管现今轻纺科技进步,但他们仍钟情于蜡梁工艺织品。白天男人们耕作、射猎时,他们就坐在厅堂、瓜藤或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俯身在蜡梁布板上做蜡梁。蜡梁的制作,一般都是用铜片制作的刀,从温在炉灰中的瓷碗里沾蜡液,再描绘到画布上。技术出众的革家女子都不用打草稿,就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画。蜡液滴落到画布就干了,然后再将蜡布放在蓝靛缸浸梁,用蜡覆盖的地方不用上色,所以煮沸脱蜡和漂洗晒干后,各种各样蓝底白花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 蜡梁纹样的花纹图案多取自于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还有山水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苗族人民的礼俗中,蜡梁作为爱情信物的手帕、雨伞袋和腰带被广泛应用。同时,作为蜡梁之乡的贵州,全省蜡梁能手竟有七八十万之众,足以证明蜡梁在改地区的传承和喜爱程度。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特色 (一)纹样色彩绚丽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审美意识造成了各民族在色彩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禁忌。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色彩繁简不一,有的色彩单一,各色彩间对比鲜明;有的色彩繁复,层次感强,色彩繁多而不杂乱,给人瑰丽之感。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以壮族和瑶族服饰显得富贵艳丽,绚丽多姿,其色彩多采用红黄橙等对比强烈的暖色调;而苗族、水族、侗族等则偏爱于黑蓝白等高雅素净、色调明快的冷色调。 再如织锦图案纹样,壮锦多用仲裁,主要运用红绿两色明显的色彩对比烘托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

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思茅市145公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惯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 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内容提要: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护佑西南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与和谐生态环境千百年来发挥着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富矿”。它本身及其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文化精华”,关乎其“生态法治实践价值”的深入研究无疑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体制改革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地方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特点、文化和利益,并使他们能有效地参加实现持久的发展。[1]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成员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世居民族有苗、侗、藏、壮、仡佬、哈尼等三十多个。[2]含藏、滇、黔、桂、川、渝西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1%,其中桂、滇、黔少数民族人口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3]千百年来,西南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发展需要,在与繁复多样的生境进行非遍历性[4]博弈或冲突融合中形成并积淀了大量深厚的保护环境资源、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习惯法。譬如苗族榔规规定:“村寨公有山林、田土不准村内外私人侵占,违者令其退出,风景树被砍,令其补栽,以上处罚不服,另罚一只鹅或鸭”;[5]侗族刊刻于1773年有“中华环保第一碑”之称的《文斗六禁碑》规定:“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6]藏族以藏传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习惯法规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7],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如傣族的“祖训与勐规”、布依族的“榔团盟约”、瑶族的“石牌律”、哈尼族的“惹罗古规”、景颇族的“通德拉”、 [1]摘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依据2001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 [4]非遍历性是制度经济学中的范畴,指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实现同一市场结果。这里引申指环境习惯法的演变过程除有共性规律外,往往还表现出各异的个体性演变特征。 [5]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6]吴大华等:《侗族习惯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7]古开弼:《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述略》,载《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第91页

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卡哈尔江0930*******广告学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执政者来说一直都是头等大事,而从近年的局势来看,我国境内外的各种分裂势力的动作也越来越大,“3·14”、“7·5”事件的发生无疑对我们政府敲了重重的一记警钟。作为一个乌鲁木齐人,那年7月份整座城市弥漫的恐怖的气氛还历历在目。被砸破的玻璃橱窗、被烧毁的汽车、被打死打伤的行人都为整座城市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开上街道的装甲车,天上飞过的直升飞机,大街上到处巡逻的特警以及持续了将近一年的网络管制也都成为了每一个新疆人难以忘记的经历。这一切的发生,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好这头等大事。 本人认为,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头等大事并不能仅仅通过一部法律的出台而解决,上层建筑总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站得稳脚,那么这个基础便是问题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入手点——民生问题。 何谓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可以说一切问题都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换句话说,民生问题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就如同盖楼房,最基础的地基搭建稳固,上层的建筑就能轻松地搭建起。从边疆分裂问题角度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便是重中之重了。如果人民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人们必然会在各种谣言和蛊惑中摇摆不定,容易被各种外来势力所操纵,最终引起社会的动乱。 那么,边疆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以新疆为例,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集中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个地州的19个县以及北疆牧区和其他一些零星县、乡、村,大多居住在边境山区、荒漠和半荒漠区,仅南疆三地州的贫困人口就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8.35 %。这些正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因素使得这些地区的脱贫工作对政府来说是个艰巨的考验。国家从上个世纪中期即“七五”计划期间和“八五”计划初期开始了针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计划,主要是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发展资金,提高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阶段的减贫是通过政府努力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服设11001韦桢颖1001031064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国共有五十 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 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 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 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 春、赫哲、门巴、 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 55 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 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 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 50 ―― 60% 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造了自己的文化。 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 怒族基诺族水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此外还有 其中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 一些未识别民族,如夏尔巴人 克木人等。 虔信喇嘛教的藏族 藏族源起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有本民族语言文 字,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公元7世纪的吐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字体创制。 藏语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 称谓,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 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娃” 藏族人居住的帐房一般用牛毛织成,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两侧是住宿地方, 一般是男右女左。他们习惯穿右开襟长袍,长袍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白天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夜 间可解带和衣而眠。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农区和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 以前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在 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 发。藏族妇女喜欢在头上装饰珍珠、珊瑚、琥珀、松耳石、猫眼石等各种宝石。藏族的主食主要是糌粑, 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肉食和奶制品。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等都 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与藏族关系密切的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部分也 自称“竹巴”,因为他们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竹隅”。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 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 萨大昭寺前设立“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 主要信仰 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的家庭手工业享誉四方,他们编织的竹藤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 戴褐顶桔 黄边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 戒指等装 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 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 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 1338万人,此 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 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少数民族

傣族: 缅甸境内称掸族,泰国境内称泰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 1 民族概况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与老挝称傣泐族。 2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3 语言文字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4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4.1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4月。 4.2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

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4.3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5 民族饮食 5.1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5.2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6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是60岁以上的大部份人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而且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豪沙”也叫“豪哇沙”,汉语:关门节(不知是哪个人乱翻译的))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 7 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