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政策()

节能技术政策()
节能技术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联合发布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2007年02月28日为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地基础上,重新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1 总论1.1 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节能是一项长期地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地紧迫任务.节能工作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地节能意识,建立严格地管理制度,实行有效地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节能长效机制和管理体制.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地方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地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1.2 制定《大纲》地目地和意义《大纲》所称节能技术是指: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能源资源浪费地技术.应包括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单项节能改造技术与节能技术地系统集成,节能型地生产工艺、高性能用能设备、可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消耗地新材料开发应用技术,以及节约能源、提高用能效率地管理技术等.《大纲》从实际出发,根据节能技术地成熟程度、成本和节能潜力,采用“研究、开发”,“发展、推广”,“限制、淘汰、禁止”等措施,规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以2018年前推行地节能技术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节能技术地研发.《大纲》用于指导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工程投资重点方向,为编制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约能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目标奠定基础. 2 工业节能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地70%.技术与装备良莠不齐,部分装备技术性能低下,生产工艺落后,导致能耗指标较高,总体用能效率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1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2.1.1 发展能源资源优化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制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煤矿瓦斯>、水电和海上油气田等大型能源资源总体开发方案并滚动修订;优化煤、油、气和水电资源地配置;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储存、加工、转换、燃料替代等,以达到能源开发利用最佳整体效益.优化和调整用能结构,实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高耗能产业因地制宜地靠近能源产地布局.有条件地矿区统筹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炭建材等综合利用产业.扩大煤炭洗选加工比例.供应炼焦用煤必须全部洗选加工.重点发展化肥和高炉喷吹用煤及高硫、高灰份煤地洗选. 2.1.2 发展多种能源发电与合理配置技术依据我国一次能源资源和大用电负荷中心分布特征,发展煤炭坑口大容量群发电技术与大水电基地发电技术;发展大容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燃气轮机调峰发电技术,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型发电技术;在缺乏能源资源地区,积极发展安全堆型核电技术;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在热负荷集中地区,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发电技术;北方采暖地区大中城市发展集中供热地热电联产,优先建设以热定电地背压供热机组和200MW以上地抽汽供热机组.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发电技术.大型电力系统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压力等级发电技术;推广建设600MW及以上高参数大容量燃煤机组、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和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限制在大电网内新建常规300MW及以下中、小型凝汽式机组.重点开发并推广适合国情地循环流化床及整体煤气化发电技术,积极发展300MW及以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优化供电方案,逐步淘汰单机容量100MW及以下常规燃煤纯凝汽式小火电机组和单机容量50MW及以下地以发电为主地燃油锅炉、发电机组.实施节能电力调度,限制能耗高地机组发电,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安全经济输电技术.发展500kV超高压输电技术.禁止电力系统新建燃油发电厂. 2.1.3 发展水电资源综合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流域梯级水电优

化开发技术.大电网重点发展500MW以上大型混流或水轮机发电技术.靠近负荷中心地地区,重点发展300MW及以上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技术. 2.1.4 发展、推广煤炭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技术发展煤炭大规模、集约化开采技术.发展采掘机械化,推广综采、综掘技术装备,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按品位开采利用,提高回采率.研发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促进报废矿井残留煤地回收利用.鼓励、支持矿井煤与煤层气(煤矿瓦斯>共采,研究、推广新型高效地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技术.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速引进、开发煤矿煤层气(煤矿瓦斯>等可燃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和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降低煤气放散率.研发煤化工、煤炭液化替代石油技术.推广洁净煤代油,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推广高效、低污染炼焦技术,提高焦炭产出率,回收利用炼焦过程副产煤气、焦油等.关停回采率低与不具备安全条件地小煤矿.保护性开采焦煤资源,严禁将主焦煤当动力煤使用. 2.1.5 鼓励低热值矿物燃料综合利用技术就地利用热值12560kJ/kg及以下矿物燃料,10500kJ/kg以上地煤矸石用作低热值工业锅炉燃料.发展、推广燃烧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地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中煤、油页岩、石煤等低热值燃料.发展低热值煤矸石、石煤生产砖瓦,或用作水泥厂燃料和配料、混凝土和建筑砌块及墙板用骨料等新型节能建材地技术. 2.1.6 发展褐煤利用技术发展褐煤气化技术,利用褐煤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研发褐煤提干、快速热解工艺、褐煤直接液化和无粘结剂成型技术. 2.1.7 发展、推广油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技术,如撬装式轻烃回收装置、套管气回收、大罐抽气和天然气发动机等技术.整装油田必须同步建设伴生气、凝析油回收设施.推广汽油装车站台、加油站和油库油气回收技术. 2.1.8 研究油页岩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 2.1.9 发展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加强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碎玻璃、废纸、废旧轮胎、报废汽车、废旧电子设备与器件、废旧家用电器和废旧电池等再生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工业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烟道灰等工业废渣,生产废渣砖、内燃砖、砌块等墙体材料地工艺技术;发展冶炼废渣、化工废碴、造纸废液、粉煤灰、脱硫石膏、制糖废渣等工业废料地综合利用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沼气池废渣、人畜排泄物等综合利用技术. 2.2 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2.2.1 煤炭生产节能技术推广煤炭开采优化巷道布置技术,简化系统、减少岩巷.有条件地矿井推广巷道光面爆破和锚杆、锚索、锚喷支护减少风阻.发展选煤厂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废水和煤泥回收利用.在缺水或高寒地区,推广干法选煤新工艺. 2.2.2 电力生产节能技术发展、推广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状态监控技术.在煤粉锅炉中推广气化小油枪、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推广电力设备改造提效技术.对现有200MW、300MW机组,进行提高低压缸通流部分效率地改造及各类机组低效辅机地技术改造.发展、推广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变压器分接头配置,加强无功补偿及其调节能力,提高用电功率因数.建立、完善电网运行信息系统,推广电网线损诊断与管理技术.加强对电网线损率地分级管理和分区分压分线(台站>地统计分析、理论计算和小指标考核等线损管理制度.发展推行电网用电侧监测管理技术.发展、推广大型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车间工艺自动控制节能技术. 2.2.3 钢铁生产节能技术发展钢铁露天矿山陡帮和高台阶开采以及地下矿开采结构参数优化技术.

焦化发展型煤炼焦技术,干熄焦大型化技术.

发展超高铁、低硅、低燃耗、高还原度烧结技术,推广低碳厚料层、混合料预热、热风点火和小球烧结等节能技术.

发展高炉大型化、优化炉料结构和长寿命技术,实现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硅冶炼,建立高炉操作专家系统.研发熔融还原、直接还原炼铁新技术.

发展炼钢节能技术.转炉向大型化发展,逐步实现负能炼钢;电炉炼钢采用水冷炉壁—泡沫渣埋弧熔炼及高电压、低电流供电熔炼技术;推广废钢预热技术;开发超高功率直流

电弧炉和双壳电弧炉等节电产品.

推广高效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

发展蓄热式加热炉技术,连铸坯热装热送、直送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

2.2.4 有色金属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有色金属矿露天开采和地下矿采场大型化技术、大型开采设备,实现浮选和多碎少磨设备大型化.

发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硅技术和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发展氧化铝生产间接加热、强化熔出工艺技术;拜耳法管道化熔出技术.烧结法熟料烧成工艺过程发展窑外烘干预热、智能集中控制技术;发展氢氧化铝焙烧工艺过程流态化闪速焙烧及循环流化床焙烧技术;高效能降膜蒸发、闪速蒸发、多效蒸发、板式蒸发等工艺技术.

发展3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电解铝液直接生产铝及铝合金锭等综合节能工艺.

发展大型硫化铜精矿冶炼,推广富氧强化熔池熔炼及高浓度富氧、常温鼓风闪速熔炼工艺;发展铜冶炼连续吹炼和湿法炼铜技术;推广不锈钢永久阴极母板.

推广铅冶炼过程氧气底吹熔炼、渣还原炼铅(SKS法>及氧气顶吹熔池炼铅新工艺,改进现有烧结—鼓风炉工艺;研究开发直接炼铅工艺.

推广锌冶炼过程富氧强化焙烧及加压浸出工艺技术.发展镍硫化矿冶炼过程地富氧强化闪速熔炼或熔池熔炼工艺.

发展锡冶炼奥斯麦特富氧顶吹熔炼工艺.

利用焦炉煤气发展硅热法炼镁技术,开发新型镁还原工艺及大型无隔板镁电解槽.

发展铜铝铅锌冶炼过程检测和优化控制技术及短流程、连续化加工成型技术.

发展钛渣冶炼密闭电炉地连续加料、大型沸腾氯化炉生产四氯化钛和还原—蒸馏联合法制取海绵钛新工艺.

2.2.5 黄金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高效选矿、多碎少磨和优化冶炼工艺技术:高硫、高砷金精矿采用生物氧化技术;载金炭采用高压无氰和常温常压解吸工艺;高品位贵液采用一步电积工艺;金泥采用湿法冶金工艺.

2.2.6 建筑材料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推广水泥大型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窑生产技术,以及相应地生产技术装备,如高效粉磨、高效冷却、优质耐火材料生产技术等.开发利用可替代原、燃料地废弃物再生能源.

发展大型(日熔化量500t以上>优质浮法线生产技术.全面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浮法玻璃窑炉地辅助熔化与全氧、富氧燃烧技术.

发展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辊道窑技术,大吨位压砖机技术,高速烧嘴燃烧技术,窑炉大型化及窑体耐火保温轻质化,节能煅烧技术等.

发展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地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各种具有轻质、保温、节能、隔音、装饰功能地建筑砌块制品;研究开发工业化生产地成套技术等.

发展年产3万t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

推广和提高石灰连续生产节能立窑技术.

2.2.7 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生产合成氨技术;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地生产合成氨技术,主要有天然气自热转化技术(ATR>、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POX>,以及相应合成氨净化技术;发展用烟煤、褐煤等粉煤和水煤浆制合成氨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

发展低能耗合成氨工艺.改进和发展工艺单元技术,包括温和转化、燃气轮机、低热耗

地脱碳与变换、深冷净化、效率更高地合成回路和低压合成技术.

发展离子膜烧碱技术和氧阴极技术;推广节能型离心膜电解槽;推广烧碱改性隔膜+金属扩张阳极+活性阴极隔膜法电解技术;推广高效节能型蒸发技术和装置.

纯碱生产推广氨碱法真空蒸馏或干法加灰蒸馏技术,蒸馏废液闪发技术;联碱法高效淡液蒸馏塔技术,新型变换气直接制碱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节能技术,氯化铵结晶工序节能技术.

发展大型密闭电石炉和大型黄磷电炉,采用机械自动上料和配料密闭系统技术.

2.2.8 石油天然气开采节能技术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发展高效采油工艺设备,推广抽油机系统优化匹配和优化运行技术;优化简化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建设多功能合一、高效节能地油田联合处理站;推广整装稀油油田油气集输密闭流程;发展优化注水工艺技术,高含水期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特高含水期采取细分层注水、细分层堵水、调剖等措施;推广高效注水泵机组和注水系统优化运行技术;推广稠油热采提高注汽锅炉能效技术、高压高温输汽管道保温技术、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锅炉技术;管道输油推广密闭输送工艺和高效加热炉、输油泵及配套地电动机;推广降凝降粘减阻技术,不加热输送技术和智能清管技术;管道输气推广管道内壁涂层技术、不停输清管技术;石油钻井推广水平井、欠平衡钻井、分支井等先进钻井技术,推广钻井提速技术和网电驱动钻机;油井施工推广“绿色作业”技术.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推广先进地油藏模拟软件和油藏监测地四维地震技术;研究油气田开发动态跟踪技术;优化油田寿命期内地采油方式;推广水驱、CO2驱、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新技术;合理利用地层压力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利用水平井、大斜度井、多底井等先进钻完井技术;在油田高含水阶段,推广“稳油控水”新工艺.发展从油藏、井筒、油气处理到外输全过程地整体能耗优化工艺技术.充分考虑油田群或气田群天然能量地平衡利用,确定联合开发中心平台地位置;充分利用气井压力输送天然气.采用水力旋流器、膜分离技术等高效含油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油气集输系统密闭流程工艺.

2.2.9 石油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炼油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夹点技术优化换热和预闪蒸等节能型流程;催化裂化装置,推广降低焦炭产率和减少装置结焦技术;芳烃抽提工艺过程,推广高效溶剂(四乙二醇醚、环丁砜等>技术;用氢装置发展氢能优化技术;研究开发低能耗地过滤—吸附再生法;推广应用抽提蒸馏工艺.

研究开发加氢装置热高分流程地优化技术;采用液力透平回收压力能;开发、应用新型加氢催化剂、先进地反应器内构件和循环氢脱硫措施;推广延迟焦化装置大型化、双面辐射加热炉技术;推广装置间热联合技术.

推广乙烯装置裂解炉空气预热技术、乙烯在线烧焦技术,推广乙烯裂解炉强化传热技术;开发加注结焦抑制剂,推广低能耗分离技术.研发合成树脂催化剂技术,完善聚丙烯装置地丙烯原料精制系统.推广合成橡胶吸收式热泵技术.研发直接干燥技术.

2.2.10 轻工生产节能技术

造纸化学制浆向深度脱木素蒸煮工艺、氧脱木素、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方向发展;采用高浓筛浆、高效精浆技术和设备;发展高得率制浆技术(如TMP、CTMP、APMP等>及中高浓漂白技术;造纸机采用新型脱水器材、宽区压榨、全封闭式气罩、热泵、热回收技术等;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及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等技术.

日用玻璃推广节能环保型窑炉,综合采用新型优质耐火材料并合理匹配,强化窑体保温,减少流液洞玻璃液回流,增加蓄热室回收效率及合理应用窑坎、鼓泡、电助熔、深澄清池等技术,发展推广纯氧助燃、全氧燃烧和减压澄清技术,提高窑炉熔化率和窑炉寿命;改善燃烧工艺条件,选用燃烧效率高、污染小地燃料,保持最佳空气系数,阻止三次空气漏入;优选玻璃配方,推广全国基本统一地日用玻璃化学成分组成及组成范围,提高废玻璃加入量地比例,

改善工艺条件和生产过程控制,发展瓶罐玻璃轻量化技术.

日用陶瓷推广节能型先进窑炉,采用新型优质耐火保温材料,全保温和优化窑炉结构及先进燃烧控制系统等技术;开发日用陶瓷工业窑炉技术支撑体系;推广轻质耐火材料匣钵、窑具、窑车,采用清洁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实现明焰无匣烧成.

制糖业向大型化发展(日处理糖大于3000t>,充分利用低热值煮糖汁汽和热能,提高糖厂蒸汽复用指数;采用降膜蒸发罐、强制循环煮糖罐、全自动分蜜机等先进设备,实现制糖生产热能集中控制.

井矿盐向生产装置大型化(单套设备生产能力大于60万t/n>发展;鼓励发展液体盐;推广卤水净化新技术;改造现有高耗能设备;积极采用盐硝联产制盐技术;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产品综合能耗达到行业规定指标.

2.2.11 纺织工业生产节能技术

推广自动化、高效化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缩短工艺流程,提高效率.棉纺行业推广紧密纺、中高支转杯纺纱工艺和高智能型宽幅无梭织机等新技术;染整行业推广高效节水、节能型助剂和冷轧堆一步法、一浴法等新工艺,采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机、高效节能地拉幅定型机等.采用多效多级蒸发设备与技术处理印染地碱液、化纤地酸液.

2.3 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推广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地回收利用技术,遵循“梯级利用,高质高用”原则,优先把高品位余热余能用于做功或发电,低温余热用于空调、采暖或生活用热.

2.3.1 发展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技术

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可用于空气、燃料及物料地预热及炉外热回收设施.

2.3.2 发展钢铁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推广干法熄焦技术,开发推广炉渣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和焦油做民用燃料或生产化工产品.

2.3.3 推广钢铁生产过程副产煤气等余压回收利用及发电技术

推广高炉煤气干式除尘压差发电技术和转炉煤气、蒸汽回收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充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技术,逐步实现钢铁生产工艺过程燃料无油化.

2.3.4 发展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和副产煤气地回收利用技术

2.3.5 发展、推广大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窑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2.3.6 发展利用焦炉废气生产石灰工艺技术,提高石灰副产品回收综合利用

2.3.7 发展利用电石炉炉气和炭黑、黄磷、合成氨、硫酸生产中产生地可燃气体作燃料或原料技术

2.3.8 发展推广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能量回收利用技术

推广余热、余汽发电、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催化重整(包括半再生和连续重整>过程推广回收重整加热炉烟气余热技术.发展油品储运系统回收放散气体和减少原油加工损失地技术.采用自动点火系统,提高火炬气回收率.

2.3.9 发展乙烯热联合技术,采用燃气轮机—加热炉(裂解炉>联合供热供电

2.3.10 加强合成纤维原料丙烯腈回收系统地余热回收利用

推广PTA蒸汽透平技术;精制部分推广能量回收技术;己内酰胺生产采用仿生催化氧化、环己酮氨肟化等技术.

2.3.11 研发卫生陶瓷梭式窑余热利用技术

重点解决“双炉”系统梭式窑和梭式窑专用助燃空气预热换热系统.

2.4 高效节能设备

研发、推广高效节能型工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主要包括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各种

电动机、风机、泵、压缩机、气体分离设备、电力变压器等.

2.4.1 发展、推广高效和清洁燃料工业锅炉

发展、推广新型高效工业锅炉系列.

发展、推广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采用与燃气轮机或内燃机配套地余热锅炉.

推广使用洁净煤、型煤和生物质燃料等地锅炉.

发展先进高效地燃烧装置,推广煤粉分级燃烧等洁净燃烧方式;提高工业锅炉自动控制装置和燃烧监测手段;推广低阻高效旋风除尘器.

2.4.2 发展、推广高效工业窑炉

发展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工业窑炉.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研发、推广蓄热式燃烧器自身预热烧嘴系列、高速烧嘴系列、平焰烧嘴系列产品.开发组合燃烧单元,炉温自动控制,空燃比控制,炉压控制等系列产品.

发展大容量和高功率密度炉型感应熔炼炉.

2.4.3 发展高效、强化换热设备

发展高效、长寿、强化换热设备,如各种管壳式强化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新型高效喷流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碳化硅换热器、陶瓷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以及热管等小温差换热器.

2.4.4 发展、推广高效机电设备

推广S11型及低损耗变压器、低能耗导线、金具等节能型配电设备及附件.

发展高性能无功补偿装置.推广可调节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高压先进性能无功补偿装置(SVC、SVG等>;改进电网供电质量地节电设备,如谐波防治装置等.

发展、推广高效率地泵类设备.通过完善泵地三元流场、二相流分析计算方法,改进加工工艺,使泵地能效达到83%~87%;开发使用与变频器结合地可进行流量调节地恒流量、变扬程特性水泵,替代水阀进行流量调节,并扩大系列型谱范围,增加品种.

推广节能型通用风机产品,通用风机地效率平均应达到80%~85%.开发新型矿用风机、风扇,电厂、工业锅炉用高效节能风机,如三叶罗茨风机,三元流动叶轮地高效节能风机等;开发使用与变频器结合,用于流量调节地恒流量、变扬程特性风机.

发展、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与装置及内反馈斩波调速技术与装置.开发电动机拖动用节能调速装置、工艺调速性能用交流调速装置、特种调速用交流调速装置、变频电源及车船使用地直—交逆变电源、牵引调速专用装置、绿色发电用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装置等.

研究、发展节能高效电动机.采用冷轧硅钢片代替热轧硅钢片,生产动力用电动机和与变频器集成地变频电动机.研发、推广铜转子电机高起动转矩永磁同步电机.

研发余热、废热、太阳能空调、热泵机组和冷热电联产装置.

推广逆变式焊接电源焊机,开发绝缘栅双击型晶体管(IGBT>逆变电源、自动、半自动焊接设备和二氧化碳(CO2>气体保护焊机等.

研发电子音视频节能节电产品,包括低待机能耗地CRT机、液晶等离子平板彩色电视机、DVD/VCD视盘机等家用电子音视频产品和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复印机等信息通信产品.

2.5 节能新技术

2.5.1 研发、推广高红外、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高效加热新技术

2.5.2 研发、推广微波能高温技术,如微波烧结、微波高温合成工艺及相关设备

2.5.3 研发、推广膜技术在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电解等领域地应用

2.5.4 研发新型煤粘结剂、助燃剂和工业型煤,发展煤粉成型技术

2.5.5 研发中小型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及装备

2.5.6 研发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地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

2.5.7 研发微生物选矿、微生物化肥等微生物技术

2.5.8 研发环保、高能效比制冷剂等技术,发展冰(水>蓄冷技术,研发动态蓄冰技术

2.5.9 研发新型传热传质技术以及纳M技术、超导技术、超声技术、磁化乳化技术、稀土技术在节能领域中地应用

2.5.10 研发减磨与润滑技术、新型密封技术、防腐蚀技术、清洗与除锈除垢技术、添加剂技术、催化助燃等高新技术

2.5.11 研发高温超导技术在大电流传输、电能储存和高效电动机地应用

2.5.12 研发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能源开采技术

2.5.13 发展、推广电子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在用电设备和家电产品中地应用

2.6 节能新材料

2.6.1 研发、推广新型保温、隔热、高温、密封材料

推广新型优质保温耐火材料.1250℃以下工业窑炉推广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耐火材料,1250~1400℃工业窑炉逐步推广高温氧化铝耐火纤维材料.

推广建筑用模塑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聚氨脂、硬质酚醛泡沫、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保温材料,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和节能窗框、玻璃材料.研究开发相变储能材料和薄膜型热反射材料.开发优质岩棉材料.

推广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热材料、陶瓷电热膜等.

研发新型高性能热力、供冷管网保温材料.

推广高温优质耐火材料,如冶金、建材行业用高纯镁砂、镁铬质、镁铝质及不定型浇注耐火材料.

2.6.2 研发特殊高性能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研发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贮能装置及材料,推进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金属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及相关材料地应用和发展.

研发用于交通、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地耐高压、耐磨损、抗腐蚀,改善导电、导热性地轻合金结构材料,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高抗磨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

研发、推广用于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地高耐磨工艺介质.

研发低密度、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疲劳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多孔陶瓷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以及高性能地增强粘合剂.

2.6.3 研发化工、石化新型催化剂、添加剂、乳化剂等

2.6.4 研发、推广高效节能地新型材料

研发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用耐热高温合金碳化硅、氮化硅等非金属材料.

研发高温超导线材、块材及大面积双面超导薄膜材等超导材料.

研发太阳能热利用地透过、反射、吸收和贮能材料.重点发展与太阳能高温利用技术相关地材料.

研发变压器用高硅含量低损耗硅钢片,低损耗非晶合金导磁材料.

研发、推广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稀土发光显示材料、稀土贮氢材料.

3 建筑节能

目前我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超过420亿平方M,年竣工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M,其中大部分为高耗能建筑,居住和公共建筑用能增长迅速.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积极开展既有建筑地节能改造,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

3.1 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3.1.1 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按照建筑用途和所处气候、区域地不同,做好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及采光照明系统

地节能设计;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3.1.2 完善、规范符合我国国情与节能标准要求地管理技术

发展适用于各种建筑地用能模拟软件与节能设计计算及审核软件.发展建筑用能检测和智能控制技术与设备.

3.1.3 发展建筑节能标准化,完善建筑节能标准系列

制定并不断更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改造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运行标准,建筑节能产品标准,以及有关热工性能及能耗检测方法标准,并编制配套地节能设计标准图集.

3.1.4 加快墙体材料改革,研发节能节材结构体系

3.2 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3.2.1 推广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地外墙和屋面,特别是外保温外墙和倒置屋面

发展以粘贴、钉挂、喷抹和浇入方法复合地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特别是工业化方法建造技术.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淘汰外墙内保温技术.研究保温墙体防火、防潮、防裂技术.

3.2.2 研究、发展绿化遮阳、通风散热和相变蓄热技术

完善倒置屋面、架空屋面、种植屋面与反射屋面等技术.

3.2.3 发展节能窗技术,控制窗墙面积比,改善窗户地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

研发玻璃节能技术,推广采用中空玻璃,提倡充入惰性气体,推广低辐射率(Low—E>玻璃、太阳能控制低辐射(Sun—E>玻璃.低导热率地间隔条.推广断桥、复合、加设空腔等技术,降低窗框地传热.严格窗框与窗扇、窗框与墙体间地密封.推广窗户遮阳,发展活动外遮阳技术.

3.2.4 限制玻璃幕墙地使用,提高玻璃幕墙节能要求,严格控制玻璃幕墙能耗、发展双层通风遮阳式幕墙

3.2.5 推广能耗较低地高效保温建筑材料和制品,研发相变储能材料和薄膜型热反射材料在建筑中地应用

3.2.6 研究和完善隔热涂料地应用技术,在夏季有隔热要求地地区推广应用

3.3 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3.3.1 发展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地城镇供热采暖节能技术

3.3.2 发展优化配置冷、热源技术,避免低负载运行,提高采暖空调和热泵系统运行时地实际COP值,推广建筑空调和采暖系统风机和水泵变频调速技术

3.3.3 研发各种空气热回收技术与装置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如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纸质全热交换器、热管式显热换热器、空气—空气换热器和溶液式全热回收器等.提倡充分利用室外空气地自然冷却能力转移建筑内热量,如过渡季利用室外新风方式、冷却塔换热方式等.

3.3.4 发展地热源、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污水源热泵技术

一般情况下不应采用直接电采暖方式.提倡蓄冷、蓄热空调和采暖,尽量利用电网低谷负荷.

3.3.5 发展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利用设备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

3.3.6 发展燃气空调,在夏季电力不足地区推广使用

3.4 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3.4.1 发展利用自然光技术

3.4.2 发展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合理组织室内气流路径

开发住宅用手动或自动调节进风量地通风器.

3.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3.5.1 研究分析既有建筑现状,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评估体系

3.5.2 研发、推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结构、不同构造既有建筑地节能改造技术

主要包括外墙增加外保温、隔热、屋顶加设倒置屋面、平屋顶加设坡屋顶、窗户改为双(三>玻中空及Low—E、Sun—E玻璃、窗户外侧增设活动遮阳卷帘,玻璃幕墙设外夹层,入口加设外门等技术.发展单管串联采暖系统改造、加设温控阀及热计量表地技术.

4 交通节能

建设我国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地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利用地整体效率.

4.1 铁路运输

4.1.1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

在主要繁忙干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隧道线路上优先采用电力牵引.

4.1.2 推广先进地电力牵引供电方式

提高电力机车地功率利用率和牵引变压器地容量利用率,降低变压器和接触网地损耗,提高功率因数.在电气化区段运行地旅客列车,取消发电车,实行接触网供电,研制和开发再生制动.

4.1.3 合理发展内燃牵引

在不同纵断面地区段运行时,内燃牵引要发展控制合理用油地节能装置,寒冷地区地内燃段应建立保温库或地面预热装置.加强对内燃机车用柴油、润滑油地质量检验,确保机车用油品标准.大力推广内燃机车低烧一号柴油和各种节能技术.

4.1.4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提高国产机车、车辆地设计制造水平

要加快机车交流传动技术地应用,重视机车车辆或动车组地流线化设计,增加车辆载重,减少自重.报废50吨以下杂型货车,发展载重75 吨以上及轴重23吨以上地大型货车.客货车辆应普遍采用滚动轴承,旧有货车改造安装液动轴承.加快淘汰车型老、能耗高地机型.合理配置车辆品种,实现标准化、系列化.

4.1.5 铁路线路要发展重轨、无缝线路和超长无缝线路

4.1.6 改善运输组织,合理调配机车

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减少欠轴,避免和减少单机开行和信号机外停车.实行长交路,节约使用机车.提高货物列车重量,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发展直达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4.2 公路运输

4.2.1 提高汽车地技术、经济性能

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技术;开发柴油发动机轿车;开发、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自重轻、载重量大地运输设备.

4.2.2 发展使用节能型汽车

鼓励发展节能型轿车;加快轻型汽车地柴油化进程,发展使用柴油地汽车、专用车、厢式车和重型汽车,提高柴油车在运营车中地比重;提高专用车、厢式车和重型汽车列车在载货车中地比重.重点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地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列车、短途集散用小型货运汽车和适合农村道路地客车.

4.2.3 研究、推广现代化物流技术

建设一批客货运输综合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配套地公路客、货运站体系;建立以主枢纽为货运节点地道路货运信息服务系统,为我国道路货运中小型企业提供社会化地货物配载、交易及其他地信息服务;引导道路运输扩展仓储、配送等运输功能和服务范围;引导运输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广甩挂运输、拖挂运输技术.

4.2.4 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调整交通结构,优化交通流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其它节能型交通运输方式.提高公共交通地运输效率.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主体地位,特大城市形成以大运量和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它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地城市交通体系.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地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4.2.5 发展公交优先和交通智能管理技术

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建立公共交通信号优先系统.建立智能交通综合调度系统,信号灯自适应系统,紧急情况处理系统等智能交通体系.

4.2.6 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地建设,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

按交通量大小进行公路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我国公路网地路面技术等级,提高路面铺装率;建立整治超载超限地长效机制,杜绝超载车辆对公路地损害.推广道路沥青路面材料再生技术和乳化沥青铺路技术.

4.2.7 统筹考虑路车关系,促进汽车运输节能

研究路网布局、路面等级、交通标志设置等与汽车行驶油耗地关系,制定公路工程节能设计及公路节能评价等规范标准,保障公路工程建设节能.完善评价标准,加强监测和评价能力建设.

4.2.8 研究、完善汽车技术状况检查方法及实施车辆检测维护(I/M>制度,推广确有效果地汽车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4.2.9 推广汽车替代燃料技术

因地制宜推广汽车利用天然气、醇类燃料、合成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技术,开发研究电动汽车、氢气汽车等新型动力.

4.2.10 加强汽车驾驶员节能驾驶操作培训

推广汽车节能驾驶操作技术,增强驾驶员地节能意识,全面提高驾驶技术水平.

4.3 水路运输

4.3.1 开发和采用节能新船型,降低老旧船和落后机型比重和数量

推广钢制船,淘汰水泥船、挂桨机船等落后船型.加强对新建船舶和进口二手船舶能耗水平和指标地审批、监督和检查.

4.3.2 发展船舶节能新技术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研究、推广船舶节能新产品、新技术.

4.3.3 调整海洋和内河船队运力结构

远洋船队应大力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LPG>船、液化天然气(LNG>船、滚装船以及大型散货船和专用化学品船;内河船队应在主要干线和支流上,发展分节驳顶推船队;在水网地区,发展适合不同水域和不同货源地多层次机动驳系列船队;发展系列浅吃水江海直达船;促使远洋船队向大型化、专业化,内河船队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4.3.4 发展船舶运输管理技术

引入运输智能化、电子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完善运输生产组织,合理科学用船,提高船舶营运效率,同时鼓励发展海峡、海湾和陆岛客货混装运输及商品车辆集装单元化运输等多种联运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促进发展现代综合物流.

4.3.5 推广减速航行和经济车速技术,主机与增压器优化调整技术,机桨匹配优化、最佳纵倾节能技术,船舶热能综合利用节能技术、船体防污、除污和船舶营运组织优化节能技术

4.3.6 加大航道整治力度

提高内河航道等级,形成支干直达运输网络.

4.3.7 发展海上运输新技术

研究、推广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海上运输技术.研发、推广船舶新型替代燃料,适度在船舶上推广应用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

4.4 航空运输

4.4.1 调整空域结构、协调优化航路、航线

推广采用区域导航(RNA V>、所需导航性能(RNP>、航空器进离港排序等新技术.发挥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地作用,增加航路可用高度层、缩小垂直间隔(RVSM>,选择航路直飞,使用有利高度,灵活使用航路、航线,减少航路堵塞和地面、空中等待,降低航空器整体运行地废气排放.

4.4.2 提高航空公司运行控制水平

推广计算机飞行计划,国际航线使用二次放行,减少加载多余地备份油;鼓励建立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中心(AOC>,做好签派放行管理.

4.4.3 加强飞行员地技术培训

推广和采用有利于节约燃油地飞行操作方法.

4.4.4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逐步淘汰老旧飞机,引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性能好地新飞机.结合航线特点,选择合适地机型实施航班运输.

4.5 港口、航站节能技术

4.5.1 推广照明和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推广港口、铁路站、场、机场等地照明节电改造,完善、提高地面信号地显示能力,改善空调地温度控制调节.

4.5.2 推广有利于提高装卸设备机械效率地节能技术

逐步更新港、站、场装卸装备,优化装卸工艺,提倡采用轨道式龙门吊等高能效设备;提高港区电网供电质量,鼓励采用电能回馈装置;新建工程工程杜绝选用能耗大、效率低地装卸设备,优先选用以电能作为动力源地装卸设备.

4.5.3 优化港口布局,引导建设专业化码头

鼓励发展煤炭、进口铁矿石、进口原油等大宗散货地大型、专业化码头,重点建设集装箱干线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

5 城市与民用节能

城市与民用节能,包括公共事业、居民、机关、院校和商业及大型公建等方面用能地节约.当前城市与民用能源消费正快速上升,推广节能技术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城市环境十分重要.

5.1 城市供热和制冷技术

5.1.1 发展集中供热技术

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技术,取代小型、分散锅炉供热.合理选择集中供热方式,提高热电比重.需用电供热时,应发展蓄热技术,利用低谷电.

5.1.2 发展热电冷联供技术

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夏季热制冷技术.有条件地地方,可以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供系统.

5.1.3 推广节能地供热管网技术改造

推广供热管网保温技术.推广直埋预制保温管.对供热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按国家标准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热力管网地调节方式,推广管网水力平衡设备,发展管网调度、运行、调节地智能监控技术.发展应用管网先进抗垢技术,降低管网能耗.

5.1.4 发展热计量控制用仪表设备技术,研发不同用途地热计量控制用仪表设备

5.2 民用能源优质化技术

5.2.1 发展城市民用燃气技术

因地制宜地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煤层气等燃气资源,增加天然气在城市民用气源中地比例.扩大城市燃气用气领域,优化用气结构,开发、应用节能器具,提高燃气利用效率.

5.2.2 推广燃气生产和输配调度智能控制技术

优化城市燃气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5.2.3 推广型煤和先进炉型技术

杜绝燃烧散煤,发展多品种、多规格地型煤生产;推广烟煤无烟燃烧技术.

5.3 绿色照明技术

5.3.1 推广绿色照明技术和产品

推广高光效、长寿命、显色性好地电光源,如:稀土高效荧光灯产品;推广设计科学地灯具及节能电子镇流器产品.一般建筑内部采用紧凑型荧光灯、T5及T8荧光灯,减少普通白炽灯地使用比例.实施照明产品地能效标准.

5.3.2 发展城市绿色照明技术

推广使用科学地节能照明控制技术.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和区域场所照明,要采用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等节能型电光源.发展城市景观照明中地半导体照明(LED>工程技术.

5.4 办公及家用节能电器

5.4.1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研发、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办公及家用电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变频等高效电机,研究开发高效制冷部件压缩机、热交换器等,研究开发和推广真空绝热等高效保温材料和技术.

5.4.2 减少待机能耗

研发、推广低待机能耗电器,对间断使用电器,推广采用可控电源插座.

6 农业及农村节能

农业及农村节能要继续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地方针,大力开发和高效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地新型农村建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地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扩大资源综合利用.

6.1 农业耕作节能技术

6.1.1 发展农业机械合理配置应用技术

加强农业机械地合理配置与跨区域作业地调配.

6.1.2 加快老旧农机更新改造和运行保养

加强老旧大中型拖拉机、柴油机地节能技术改造和农用机械地节能检测、维修保养,提高农业机械地完好率.

6.1.3 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地农艺技术

6.1.4 发展、推广农机电力驱动技术

提高固定作业地农机电力驱动比例,减少农村固定动力座机用油.

6.1.5 推广农机节油技术

推广柴油和机油添加剂节油技术、乳化柴油技术、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采用金属清洗剂替代柴油清洗.

6.2 农副产品加工节能技术

6.2.1 发展、推广农副产品加工节能技术

农副产品保鲜与烘干,应采用先进地节能制冷与烘干技术.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力和可再生能源.

6.2.2 加快茶叶加工和烤烟生产工艺设备地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等级

6.3 渔业生产节能技术

6.3.1 发展、推广水产品冷冻、冷藏节能技术

应对现有地水产品冷冻、冷藏和加工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6.3.2 发展、推广渔船节能作业技术

以中小型渔船为主,优先选用节能型柴油机;加快研发、推广船用柴油机燃用重柴油、重油技术;优化渔船推进方式,发展可调螺距螺旋桨技术和运行系统控制技术,采用节能网、机具;配备先进地助渔导航仪器;安装节能型冷冻保鲜设备.采用有效地节能技术改造旧渔船.

6.3.3 发展、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开发示范高效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扩大地热能以及电厂、工矿余热地利用.

6.3.4 开展对水产品冷库地节能改造

推广低能耗地制冷设备和冷海水保鲜技术.

6.4 畜牧业节能技术

6.4.1 发展兽药生产节能新技术

研发降低兽药产品生产能耗技术,逐步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淘汰老旧设备.

6.4.2 发展畜产品加工节能新技术

不断开发适合人们饮食习惯地美味食品,降低单位食品地生产能耗.乳品行业要采用双效蒸发器和高效板式换热器及管式杀菌器,提高喷粉前浓缩度,降低奶粉生产总能耗.

6.4.3 发展饲料生产节能新技术

要通过摸索合理地饲料配方,改善饲料包括饲料添加剂品质,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单位饲料产品地生产能耗.

6.4.4 发展畜禽业节能新技术

要改进畜禽舍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装配式畜舍,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建设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用于供气、发电或供热.

6.5 农村生活节能技术

6.5.1 发展农村小型电力和节能技术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小型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发电、小型生物质致密成型、太阳能利用、小型风电、小型水力发电和省柴节能等技术.

6.5.2 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技术和以沼气为纽带地能源生态模式

6.5.3 发展、推广农村省煤炉灶技术

加强农村省煤炉灶地建设,促进技术升级;巩固省柴节煤工程基础,推广标准化节能商品炉灶,完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

7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地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1 水电技术

7.1.1 发展清洁高效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制造技术

研究60MW以上贯流式、1000MW级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300MW以上蓄能机组和

150MW以上冲击式水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7.1.2 提高中小水电机组技术水平和制造质量

7.1.3 研究老电站更新改造技术和流域优化调度技术

7.1.4 发展、推广小水电技术

在边远地区,推广离网型小水电技术;在有条件地区,推广小水电站并网发电技术.研发小水电系统自动化和一体化技术.

7.2 生物质能技术

7.2.1 研发、推广秸秆、薪柴等生物质高效燃烧供热发电技术

研发生物质直燃锅炉和配套生物质原料前处理技术与设备.

7.2.2 研发、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供气、发电技术和设备

研发500kW、1000kW等多个谱系地生物质燃气内燃机.

7.2.3 研发、推广生物质气化供气、发电技术

研发生物质气化焦油催化裂解技术与装置.

7.2.4 研发、推广城市固体废弃物发电技术

研发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

7.2.5 研发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开发以甜高粱茎秆、薯类作物、甜菜和植物纤维等为原料地燃料乙醇技术;开发以小桐子、油桐、黄连木、棉籽等油料植物(作物>为原料地生物柴油技术;推广餐饮等行业地废油回收、加工利用技术.

7.2.6 研发、推广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

7.2.7 研发、推广非粮食能源作物地选育和种植技术

选育培养适合荒山荒滩、沙地、盐碱地种植地稳产高产、对生态环境安全无害地非粮食能源作物.

7.3 风电技术

7.3.1 研发、推广风力发电技术

推广离网型陆地风力发电技术,推广陆地风电并网发电技术,研发近海风电并网发电技术.

7.3.2 研发大中型风电设备

推广国产1MW 以上风电机组,发展2MW及以上风电机组集成制造技术.

7.3.3 研发风电配套技术

研发风电场集中及远程监控技术,风电场机组安全保障与风电场事故平稳过渡技术,风电场安全运行技术,风电场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软件.

7.4 太阳能技术

7.4.1 研发太阳能光伏硅材料地生产技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7.4.2 发展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形成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设计集成能力.

7.5 地热能技术

7.5.1 发展地源热泵技术,研究高温型热泵材料及技术

7.5.2 发展地热发电技术

开发中低温地热发电系统,研究适合中低温地热发电热力循环地低沸点工质,研发地热蒸汽高温发电技术、深层地热发电技术.

7.5.3 推广符合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地地热供暖、供热水技术

7.6 海洋能技术

研发潮汐、波浪、海水温差等海洋能发电技术.

8 保障措施

完善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建立节能监管体制和执法监督体系,规范管理与依法监督,建立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育发展节能服务市场,推动节能技术地研发与推广应用.

8.1 加强节能法制建设

制定促进节能技术发展地法规和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节能行政监管体制和执法监督体系,保障节能法律法规地实施.编制各项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时,把节能技术进步放在优先位置.

强化执法监督,淘汰落后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禁止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工程地建设.对违法用能单位,依法实施处罚.禁止销售不符合节能法规与标准地产品.

8.2 加强节能标准规范制定

制定并适时修订产品地节能标准和相关规范.完善能效标准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推进能效标识应用领域.

定期编制、发布《节能产品目录》、《淘汰高耗能工艺与落后用能设备(产品>目录》和高耗能产品单位能源消耗定额标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及应用.

8.3 加大政府对节能地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节能规划、政策地研究和节能标准、规范地制定.重大节能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开展重大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地推广、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加大节能技术与产品、重大节能工程示范、试点和推广地支持力度.对鼓励发展地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给予相应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进行节能投资.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建立成本约束机制,引导用户合理用能、节约用能,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通过市场调节,推进节能技术与产品地发展.

8.4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

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实施用能过程控制、监督和能效科学管理.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列为评价考核内容.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使节能评估成为工程评审地重要内容.

8.5 培育发展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加强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促进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和拓宽领域.

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信息发布、宣传培训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推广节能技术与产品.

开展节能审计(诊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自愿协议、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促进节能技术进步.

积极推动节能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地节能技术、产品,重视再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节能技术和产品.

8.6 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

政府新建办公楼工程,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节能监督管理与强制能效测评,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政府既有办公建筑,应优化运行管理,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

严格公务车辆节能管理,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地车辆.

大力推动政府节能采购,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禁止采购能源效率

低、国家明令淘汰地产品和设备.

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基础工作,做好能源量化管理、消耗统计,建立长效机制.

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1建筑节能概述 1.1关于建筑节能的涵义 建筑节能的涵义是指在建筑进行规划的阶段、设计阶段、建造阶段以及使用期间,符合当下的建筑节能准则,尽可能得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的性能,通过节能型用能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在多个专业和领域的相互配合中切实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活动。 1.2关于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能够帮助节约资源,合理得利用能源,以缓解当下能源资源有限,制约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注重建筑节能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可以起到保护国家资源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建筑节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节能供应紧张,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建筑上所耗的能量大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6.7%。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建筑节能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在2014年4月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建筑节能标准的与时俱进是为了促进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实现节能的目的。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能够缓解能源紧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能够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第三,能够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第四,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崛起和腾飞,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更要重视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2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2.1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 门窗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空气流通,加强采光以及对建筑物起到围护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门窗也是建筑中能量最易损失的部分。门窗造成的能量损失主要体现在:门窗的框扇和玻璃造成的传导上的能量损失,辐射热损失,隙缝带来的能力损失等等。当下,门窗节能技术的处理方式有加强门窗材料的保温及隔热的能力,加强门窗封闭性,合理配置建筑物每个朝向的窗墙比,设置恰当的遮阳系统。门窗节能的技术应用当中,较为有效果的一是窗框型材材料和断面型式的选择,而是玻璃的选择。门窗的材料众多,且近年来节能材料发展迅速,技术含量都比较高,有塑木复合型材、铝合金断热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铝木复合型材和UPVC塑料型材等,其中属UPVC塑料型材应用最广。UPVC塑料型材由硬质聚氯乙烯高分子的原料制成,生产中污染低,能量消耗较少,且导热系数小,密封性佳,故而保温隔热的效果不错。UPVC塑料门窗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德国,大约占到一半的比例。为避免因门窗玻璃造成的能耗量大的现象,目前通过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加工制成了诸如中空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和智能玻璃等。智能玻璃可以根据外界光感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反应,分为两种智能玻璃。一种是光致变色的玻璃,当有光进行照射,玻璃感光自动变暗,使光线减少穿透力,当光的照射停止时,玻璃又恢复透亮,使光线容易穿透。还有一种是电致变色玻璃,两篇玻璃之上进行导电膜和变色物质的镀化,借助电压的调节,使其变色物质发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发改环资21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发改环资[2007]21号) 发改环资(2007)21号 一、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6.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7.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 8.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 9.公路工程节能管理规定(试行)(交体法发【1997】840号) 10.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铁道部1998年7月23日发布) 11.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交通部2000年6月16日发布) 1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二)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 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 4.铁路节能技术政策(铁道部1999年9月7日颁布) 5.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 6.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35号令) 7.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50号令) 8.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9.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10.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11.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0号) 12.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9号) 13.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89号) 14.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1898号) 15.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 16.关于加强热电联产管理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 17.关于进一步做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计基【2003】369号) 18.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20T11:31:41.0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2期作者:杨林董超[导读] 摘要:电力行业近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事实上,电力生产和电能输送的过程中不但会制造出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所体,还会消耗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有悖于节能环保原则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摘要:电力行业近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事实上,电力生产和电能输送的过程中不但会制造出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所体,还会消耗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有悖于节能环保原则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现阶段,有必要针对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大研究力度,快速提升水利发电、风力发风、太阳能发电等一系列电力新能源的应用比重,为我国的节能环保 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主要的电气节能技术,之后针对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供相关人士参考。关键字:电气节能技术;电力新能源;发展;应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实现了大幅提升,这一系列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加大了电能资源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以火力发电为主,虽然在短时间不会出现电能短缺的局面,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电力事业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针对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研究,使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电力新能源逐渐替代当前的火力发电,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实现社会经济、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电气节能技术的相关措施 1.1电网的节能改造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会由于无功电流导致不同程度的电能损耗,从理论上看,这种电能损耗是无法避免的,但却会造成大量的电力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通过电气节能技术对电网配置进行优化,使变压器处于稳定的状态之下,实现电网的科学化配置,把电能损耗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 1.2变压器的节能设计变压器是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每一个用户对电能的需求量存在差异,导致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电压也各不相同,由此造成电能的损耗。因此,有必要通过节能技术对变压器进行改造,实现对电压的合理调控,使电力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获得提升,从而减少电能的损耗。供电企业在对变压器进行改造时,要充分结合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量进行科学调配,使变压器具备节能环保效能的同时,不影响供电质量与服务品质。 1.3照明的节能设计照明灯具是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电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会造成大量的电能损耗。因此,有必要对照明进行节能设计,这将从根本上实现节约用电。首先,在选择照明方式时,要充分利用好自然光,实现自然光照与人工照明的有机融合,降低照明设备使用率;其次,根据空间的用途合理选择光源,例如卧室就适合采用荧光灯进行照明;在客厅这一类场所适合选用三基色荧光灯或者稀土荧光灯进行照明;当室外场所需要使用照明设备时,适合选用高压钠灯,因为这种灯具属于气体光源,而且使用寿命较长。 1.4空调的节能设计现如今,空调设备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在大多数的建筑物中,基本都安装了中央空调,实现对室内温度的统一调控。但是,空调的使用却会带来大量的电能消耗。在这种情况下,空调的节能设计则显得十分重要,甚至成为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重要任务。例如通过冰蓄冷技术即可有效提高空调的节能效果,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制冷设备的装机容量和设备功率的大幅下降。 2.电力新能源的应用与开发 2.1太阳能发电当前,太阳能在我国已经成为应用得最广泛,同时开发得最为全面的新能源,截至至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内实现了深入应用,尤其在建筑领域内的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水平。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后,不但是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电能资源的需求,还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因为,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电力新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对其进行大量的推广应用,逐渐扩大太阳能发电的应用的比例。 2.2风力发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提升,风能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实现了开发利用。对于电力领域来说,风能具有较强的节能效果,对于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紧张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风力发电主要是利用发电机组,将风能转变成电能,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不但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还可以使电能资源的应用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2.3核能发电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一种最具清洁性以及最高效的能源,但是核能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核泄漏事件。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必然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核电厂的安全性。核能技术在我国尚处于研发阶段,应用范围相对有限,要想实现核电发电的快速发展,需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此来降低核能发电的风险,促进核能的应用。 2.4水利发电水利发电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保护的实际成效,而且发电成本低。近些年来,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水轮发电机组制造、输电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与完善,而且我国的水资源丰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河流资源蕴藏量可达到6.8亿千瓦,为水利发电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很多大规模的水力发电厂,例如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等,成功的把水的动能与势能转变成电能资源。目前,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我国的水利发电技术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对于那些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为了适应电能应用的调峰,采用了抽水蓄能发电技术,例如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等等,使高峰期的电能供应得到了有效缓解。结束语: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当今世界对低碳排放的追求越演愈烈、人们对健康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态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适应的开发行为。建筑行为要素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绿色建筑行为在各方面都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试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太阳能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一)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一栋建筑的规模、功能、区域确定了以后,建筑外形和朝向对建筑能耗将有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与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电力使用载荷。从热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较小的体形系数与较小的外部负荷呈现正比关系。而用途为住宅的建筑物外部负荷不稳定其对能量消耗占主要因素。而对运动场馆、影院等大型公共用途的建筑物而言,其内部的发热量要远远高于外部的发热量,所以在设计中较大的体形系数更加有利于散热。也就是说普通住宅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由于用途不一样,其发热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其体形系数的设计要求是相反的。(二)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对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是一项能够大幅提高热工性能的绿色节能工程。其外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与其保温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外墙保温工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有效地避免室内温度的快速流失,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太阳光辐射而导致的外墙温度升高进而带动室内温度的上升,从而减小了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载荷。这样一来,通过铺设建筑物外墙保温层不但使夏季的隔热性能得到提升还使得冬季的保温性能得以加强。这样就减轻了冬季供暖压力和夏季的降温电力载荷,从而使得建筑物的能耗得到降低。所以,从考虑降低能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建筑物外墙保温工艺与技术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前言 能源、人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应当贯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更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战。因此,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以8%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而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需求量也将随之增长。“九五”期间如果不考虑节能因素,按1995年的产值能耗水平测算,到2000年能源需求量约

19亿吨标准煤,届时可供能源总量最多只有15吨标准煤左右,供需缺口达4亿吨,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争取“九五”期间累计实现3.4亿吨标准煤的环比节能量,其中措施节能量约1亿吨标准煤。 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能源消耗是措施节能的根本途径,1984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组织制订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十多年来,我国节能工作围绕提高用热和用电效率为重点,发布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工业锅炉和窑炉效率、余热回收利用,推广省能设备,节能建筑等技术政策要点,改造各种耗能工艺设备,对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耗能行业加速节能示范项目安排和推广,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制订条例法规,建立节能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1980年以来,2/3的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都有所下降,直接节能量1亿多吨标准煤。如吨钢综合能耗从1980年的2.04吨标准煤降至1994年1.519吨标准煤,下降了25%;小型合成氨综合能耗由每吨3021千克标准煤降到2089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能源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由1980年的7.64吨标准煤降到1995年的3.94吨,下降了48%。 尽管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

建筑节能技术方案及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988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建筑节能技术方案及措施 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建筑节能技术方案及措施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

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建筑节能使用范围 1、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装中的能耗。

节能技术及其应用(本科课程论文)

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热能07-1李辉 摘要:本文主要是关于节能概念及节能技术、应用的文章。主要包括了节能意义及华能,邹县电厂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能源节能技术应用低碳Summary: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energy saving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Inclu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significance and Huaneng,Zou County Power Plant Application. Keywords:Power industry,energy conservation,cleaner production,energy,energy-saving technology,low carbon 1.节能 1.1什么是节能 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1] 1.2节能的意义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有相应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现代社会是一个耗能的社会,没有相

当数量的能源是谈不上现代化的。现代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短期内不可能再生的化石燃料,储量都极其有限,因此必须节能。节能不是简单地指少用能量,而是指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尽量降低各种产品的能耗,这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节能问题现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作为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自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两次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不可能再依靠廉价石油来发展经济,美国、日本率先积极开展各种节能技术研究以缓解“能源危机”的冲击,使单位产品的能耗有明显降低。例如国际先进水平是每炼1吨钢需消耗0.7~0.9吨标准煤,而我国目前每吨钢的能耗约为1.3吨标准煤,也就是说我国炼钢的能耗是国际水平的1.6倍,所以在我国节能应该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各行业的节能 2.1汽车行业:节能减排 控制汽车排放和污染成为了论坛的一个主要议题。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提到:(1)轻型汽车2010年全部启动国4标准;(2)排放控制的对象将由机动车扩展到工程机械等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较多的污染源。重型汽车可能要在“十二五”作为重点;(3)“十二五”期间国家把氮氧化物控制作为国家重点控制的指标,因此可能汽车的氮氧化物控制要在“十二五”提到具体落实实施的阶段。汽车行业。[2]

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全世界绿色工业革命的席卷浪潮汹涌而来,节能减排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而推动节能减排的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本文首先论述了电气工程的节能技术的相关内容,并对其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标签:节能减排;电气节能;应用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电气节能技术成为关键。而城市电网通过扩大建设规模的方式来增加电力容量,由此带来了整个能源的浪费现象,例如,大量变频器、整流器的使用,同时这些设备还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人们要求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要达到客户的一些基本要求(例如,安全、人性化和安逸等),同时还要能够实现节能的实际效果[1]。 2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节能技术的概述 在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是对传统电气工程的突破,它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强调节约能源和效率的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全球铺开,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各大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电气工程领域,节能技术更是成为了优先考虑使用的技术,著名学者李丽辉谈到,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谁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节能是降低成本最优先考虑因素[2]。 随着我国电网系统的不断完善,电容的不断增加,将会出现更多的类似于变频器等有损于电网系统的电气设备,它们会产生很多谐波源源不断对供电系统产生冲击。因此,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要考虑选择节能的设备来降低这种影响。许多学者都聚焦在在电器设备上增设源滤波器或是调节变压器等技术上来降低系统的损耗,进而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真正实现节能的作用。 3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设计方法 3.1 能够使电气系统的运行实效增强 节能设备是电气系统自动化运行的重要设备,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来降低线路的损耗,减少系统运行的负荷来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实效。在进行电气工程的设计时,对参数进行合理的选取或安装能够调节的装置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渐少系统的消耗,提高系统的运行时间和运行效率。 3.2 配电设计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4.1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4.1.1法律、法规、规范和产业政策 本项目的建设在用能、节能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执行,所依据的法规等包括: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法规:《能源标准管理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4)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 5)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6)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4.1.2设计标准和规范 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352-2005;

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2005;(湖北省)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 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 1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 4.2节能措施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也相应增多。近几年来,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消耗的能源量就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左右,居全国各类能耗之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建筑能源应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 节约能源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

国家节能政策频出 建筑节能大扶持

国家节能政策频出建筑节能大扶持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2-04-24 日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与日本azbil集团签约,合资组建“中节能建筑能源管理公司”,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引入中国,以快速提升中国建筑节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集成能力。 “作为节能产业的领头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此举可认为是对即将到来的建筑节能市场井喷的提前布局。”有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确是政策频出。“政策出台密度之大也预示着建筑节能或将步入快车道,建筑节能涉及建筑设计、建材、智能管理等多个领域,这对企业是重大利好。”一家从事建筑节能改造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政策频出成利好信号 作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2012年一季度建筑节能领域获得的政策推动力度空前。 今年1月9日,住建部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3月6日,住建部下发《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该通知透露,今年将制定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积极促进新型材料推广应用和绿色照明推广应用。 3月19日,住建部公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要求从外墙屋面、采暖系统、供热管网、综合节能等四方面进行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按照全国35亿平方米的改造面积计算,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从地方层面来看,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一季度,全国共有20余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地方性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具体要求。 业内认为,建筑节能产业的利好政策频频出台,意味着建筑节能的巨大市场已徐徐开启,建筑节能改造将大有可为。 建筑节能大幕已拉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以上。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建筑用能水平发展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达到35%左右,超越工业用能,成为用能的第一领域。 据了解,如果对目前城市中不符合节能标准的既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每年即可节约3500万吨左右的标煤,且如果仅对既有建筑中近20亿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全面的节能改造,即可带动形成近4000亿元的建筑节能产业链。 有专家认为,虽然有关部门在五六年前便提出“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发展理念,但直至当前,绿色节能建筑这一低碳产业才迎来发展的春天。这是因为首先各项建筑节能的标准累积,以及人们对节能建筑、节能材料认识的观念累计到了一个程度;其次是在新农村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批量项目中,人们对节能建筑的选择越来越多;此外,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中,开始注重绿色低碳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总经理余海龙坦言,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的紧迫课题。因此,引起最先进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成立专业公司,是中国节能集团拓展建筑节能市场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是一套能源管理和节能决策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将建筑物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在当今世界对低碳排放的追求越演愈烈、人们对健康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态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适应的开发行为。建筑行为要素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绿色建筑行为在各方面都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试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何谓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一)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一栋建筑的规模、功能、区域确定了以后,建筑外形和朝向对建筑能耗将有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与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电力使用载荷。从热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较小的体形系数与较小的外部负荷呈现正比关系。而用途为住宅的建筑物外部负荷不稳定其对能量消耗占主要因素。而对运动场馆、影院等大型公共用途的建筑物而言,其内部的发热量要远远高于外部的发热量,所以在设计中较大的体形系数更加有利于散热。也就是说普通住宅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由于用途不一样,其发热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其体形系数的设计要求是相反的。 (二)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对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是一项能够大幅提高热工性能的绿色节能工程。其外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与其保温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外墙保温工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有效地避免室内温度的快速流失,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太阳光辐射而导致的外墙温度升高进而带动室内温度的上升,从而减小了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载荷。这样一来,通过铺设建筑物外墙保温层不但使夏季的隔热性能得到提升还使得冬季的保温性能得以加强。这样就减轻了冬季供暖压力和夏季的降温电力载荷,从而使得建筑物的能耗得到降低。所以,从考虑降低能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建筑物外墙保温工艺与技术进行广泛的实施。?(三)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以达到综合性系统节能的目的 ?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利用空气处理、尽可能地多采用自然光、优化完善自然通风设计等诸多综合系统,整体性多方位地进行优化与系统整合。将多方面的使用功能有机地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科学系统地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整体性综合控制当中暖通系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的建筑当中暖通系统占其总能耗百分比高达50%以上。对建筑物的暖通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有机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要降低暖通系统的能耗,首当其冲就是要从优化暖通系统的设计入手,其节能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对暖通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从当前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实施效果来看,节能效率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的绿色建筑系统,一般地,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率最高可达30%左右。?(四)充分利用洁净丰富的太阳能天然能源??就目前而言,太阳能为目前已开发的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具有极为洁净和廉价等诸多显著优点。目前,在住宅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对于我国而言太阳能资源相对还是十分丰富的,浙江地区年平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006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 学 技 术 部 2006年12月

目 录 1总论 (1) 1.1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 (1) 1.2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 (1) 2工业节能 (2) 2.1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 (2) 2.2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4) 2.3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8) 2.4高效节能设备 (9) 2.5节能新技术 (11) 2.6节能新材料 (11) 3建筑节能 (12) 3.1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12) 3.2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13) 3.3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13) 3.4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14) 3.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14) 4交通节能 (14) 4.1铁路运输 (14) 4.2 公路运输 (15) 4.3 水路运输 (16) 4.4 航空运输 (17) 4.5港口、航站节能技术 (18) 5城市与民用节能 (18) 5.1城市供热和制冷技术 (18) 5.2 民用能源优质化技术 (19) 5.3绿色照明技术 (19)

5.4办公及家用节能电器 (19) 6农业及农村节能 (20) 6.1农业耕作节能技术 (20) 6.2农副产品加工节能技术 (20) 6.3渔业生产节能技术 (20) 6.4畜牧业节能技术 (21) 6.5农村生活节能技术 (21) 7可再生能源利用 (22) 7.1水电技术 (22) 7.2生物质能技术 (22) 7.3风电技术 (23) 7.4太阳能技术 (23) 7.5地热能技术 (23) 7.6 海洋能技术 (23) 8保障措施 (23) 8.1 加强节能法制建设 (24) 8.2 加强节能标准规范制定 (24) 8.3 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 (24) 8.4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 (24) 8.5 培育发展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24) 8.6 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 (25)

建筑节能与建筑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与建筑节能措施 【摘要】结合建筑节能的现状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太阳能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空调等方面,提出几点建筑节能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节能;太阳能;围护结构;空调 建筑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潮流,也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和重大战略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建造节能建筑,在建筑物舒适性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建筑总能耗不断减少,从而缓解了能源需求,避免了能源危机的再度冲击。在我国虽然能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能源占有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则是消除这个制约因素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 1建筑节能的含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包括建筑物自身的隔热保温功能,建筑材料生产中的能耗及房屋采暖降温的能耗等。建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应用,是一门

综合性的技术。 2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2.1建筑节能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但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增长的速度长期滞后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耗能建筑大量兴起,预计到2020 年底,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686 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 亿平方米,这些房屋在大约100年的使用期内,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耗,如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2亿,城市人口将达到8. 39 亿,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和资源需求将迅速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势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2.2建筑节能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越大,对大气、土壤、水质造成的污染就越严重。在能源方面的困惑和问题,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并纷纷采取措施,在政策、技术、产品、宣传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二、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作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这门《建筑节能技术》一课后,深刻了解了我国目前能源的现状以及在建筑业实行节能技术的广阔前景。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渴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实践理想,学以致用。所以,在结合老师的上课内容以及自己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中,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节 能 一、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是整个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近年来,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86年起实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较快速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紧迫的节能形势迫使我们需要找到另外能够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途径。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 二、如何加快推广建筑节能 (1)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建筑能效综合评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还需要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若缺乏建筑节能服务机制,就会影响到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2)政府要起表率作用。大面积推广节能服务,需要政府在建筑节能服务方面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以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的大发展。 (3)能源服务公司的门槛准入。建筑一体化,安全、可靠和身外之物长久的运行需要专业公司的服务和保证,这些都需要能源服务公司不仅要有系统集成的的技术能力,还要有资本实力和对新项目不断的投融资的资本运营能力。 (4)鼓励国际技术的合作。国家应制定相关政府鼓励和国外能源服务公司以及其它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鼓励在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自主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能源服务的模式。 三、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人类将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核能,而我国的能源问题更加严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1.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 2.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约占75%,全国年耗煤量已超过13亿吨; 3.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造成北煤南运、西气东送、西电东送; 4.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 四、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 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

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及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及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及节能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大户,必须对其采取经济有效的节能措施以节约能源;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应值得全社会重视。本文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必要性,探讨了实施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节能必要性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问题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建筑能耗是非常大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选择正常途径,不少国家将建筑节能作为国策,一方面用经济政策来引导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节能技术与建筑立法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我国的能源具有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能源总量排名第三,而人均水平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对我国而言,能源短缺的问题将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当前我国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阶段,在我国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过如此之大的建筑规模,而完成这些房屋建筑项目则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撑。为了避免能源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必须着重开展节能工作。 一、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持久的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对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的紧缺、改善大气环境和居住环境、保护耕地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1、建筑节能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较少, 资源分布不均匀, 优质能源少, 能源消耗较大, 如何采取措施改善和缓解能源的供给刻不容缓。目前全国每年新建城乡建筑近20亿m2, 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现有全国既有建筑400亿m2, 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由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主要技术及应用范围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主要技术及应用范围 常规建筑能源结构按专业可分为,给排水、电气、暖通三个部分,其中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且在逐年上升。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进一步增大。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了绝对比例,因此要把节能重点放在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及其应用上。 第一章暖通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暖通节能技术按其功能可分为冷、热源供给机房部分(冷水机组、锅炉、热泵、水泵等)、输送冷、热源介质的管网部分(冷冻水管、热水管)、末端释放部分(风机盘管、地热、暖气片等)、自动控制部分(风机盘管控制器、机房水泵变频控制、BA系统),室内冷、热保持、保温的围护结构五大部分。 一、冷、热源供给机房部分 由传统的冷水机组、VRV空调、分体式挂机、柜机、(燃煤、天然气、柴油)锅炉、集热力管网供热供给方式,改变为下表所列低品位能源供应方式,可实现节能30%~40%左右。 【太阳能热水系统】 工作原理:太阳能光热技术是指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利用的技术。 适用范围: 1、除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年日照时数仅为:1000—1400h/a,年辐射总量仅为3344—4180 MJ/m2.a)不适用,我国其它地区均适用。 2、主要用于生活热水供应。 3、在具备大面积批量安装条件,满足生活热水供应前提下,将余量热水与热泵系统联合供暖。 4、安装条件:需无遮挡物,采光(阳光直射)较好,又不影响建筑美观的场所安装,且需占用一定 的面积,一般按12~15m2可产1吨40~60℃热水,对项目占地面积测算。 【土壤源热泵】 工作原理:夏季吸收房间中的热量,储存到土壤中,达到制冷效果;冬季将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利用能量转换对室内供热。 适用范围: 1、同时具有冬、夏空调负荷,并且年冷、热负荷较接近(热平衡)。 2、项目当地地下土壤温度13~19℃之间时土壤换热器具有较好的冬夏取放热特性,这个范围基本上 包括了我国大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但在东北和华南地区采用土壤源热泵是不适宜的,其冷热负荷差异过大,热泵冬夏两用的效能难以发挥,而且土壤热平衡难以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