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舆论的影响

2007 年12 月

第6 期( 总第69 期)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Journal of A dultEducat ion of Gansu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Dec. 2007

No. 6(General No. 69)

收稿日期: 2007- 10- 11

作者简介: 文欢( 1981- ) , 女, 甘肃嘉峪关人, 甘肃政法学院助教, 传播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

基金项目: 课题得到甘肃政法学院青年项目资助。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魏文欢

(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 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 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 也有负面的因素, 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斥着非理性的声音, 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 本文试图从正面和负面效应这两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正面影响; 负面效应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它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其中, 网络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 大多能通过网络引起大众对这些事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 使网络成了一个 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 国论坛、新华网的 华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 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 互动性的特征, 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 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很多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 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 络暴民, 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表现

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说, 今天,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 还是国际重大事件, 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达到任何部门、

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 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目前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舆论能够传达民意

我国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主要有传统媒体的批评性的舆论监督, 如!焦点访谈?节目, 媒体所写的内参, 政府上报的材料及信访办等机构, 这些途径有一个共同点, 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 官与民的互动性较差, 很多百姓的想法、呼声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但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 其开放式、低门槛的传播方式, 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在现实生活当中, 有很多事件被大众关注, 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有影响力的网站留言和发文, 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 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之后, 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 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 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这个过程大致如此: 网络媒体传播事件# # # 网友留言# # # 初步形成网络民意# # # 大范围的网络舆论的形成# # # 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 # # 影响政府决策。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 他们的家人们倾家荡产, 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孩子。两个月来, 他们先后营救出40 余人, 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线索, 可当他们找到有关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 400 多位绝望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 # # !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 位父亲泣血

呼救?。这篇帖子6 月5 日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截至6 月12 日, 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 万。6 月7 日, 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 短短6 天时间, 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 万的点击率和3000 多篇回帖。

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 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参与讨论, 所造成的舆论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 并促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 而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正是起到了传达民意的作用。

2. 网络舆论会促使事件公开化、透明化

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方式, 为民众和权力机构架设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舆论监督, 民众可以了解国家事务, 机构运作, 同时对国家政治, 经济, 法律, 行政等活动进行评价。这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网络舆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通过网络舆论, 使更多的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或内幕, 有效的监督权力机构对事件的操作过程, 这样, 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一个事件在经过网民的热烈讨论后, 逐渐形成了大多数人的公开的意见表达, 即网络舆论。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 影响范围广, 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和决策者, 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上更是如此。如有华人网络第一大案之称的 静案 , 尽管在2006年这一事件已经有了最终的审判, 但回顾这一网络事件的历程, 我们注意到网络舆论在案件的审判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黄静案现身网络之后, 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 很多人参与到事件的讨论

当中, 使得一个个案变成了司法公案,最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舆论。很多司法专家认为, 多的团体、个人通过网络加入到社会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最终的决策将更加公正。

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负面效应

1. 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

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网民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互动, 也是一种情绪的蔓延和互动。而且, 网民的不满情绪往往是从网络批评开始的, 并能随着批评的深入进一步扩散和加重, 有时更能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网络批评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监督式网络批评, 一种是攻击式网络批评, 这两种不同方式的批评都有可能成为不满

情绪的 火索。一般地说, 监督式网络批评是正常的,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监督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维护公众的合法利益。对待这类批评, 需要相关部门重视网民的意见, 并给予真诚的回应和沟通, 这种不满情绪就会慢慢消除, 但如果对网民的批评置若罔闻, 不做任何沟通和回应, 网民的不满情绪就会加重。如果遇到的是那些引起民愤的事件, 还可有可能引发事端, 将网络不满波及到现实生活中来,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攻击式网络批评则带有一种强烈的颠覆欲望, 它不仅仅是监督, 而是置被批评的对象于死地而后快。如 须门事件 , 很多网民把对现实生活中感情的不满, 直接发泄到对铜须的讨伐身上, 很多网友采用发帖, 在游戏中集会、谩骂、 杀等方式声讨24 岁在校生铜须, 并有网友发布 湖追杀

令 , 呼吁社会封杀铜须, 网络舆论中充斥着许多非理性的声音, 成

为很多网民不满情绪的排气筒。

2. 网络舆论有时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扩散和舆论的误导

首先, 由于网络是个开放性的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 我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 不管是网站自身管理缺位也好, 还是管理者为增加点击率而置之不理也好, 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所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让人很难辨别其真实性。网络论坛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任何人注册ID 成为论坛网民或拥有个人博客后,都可以随时发布和转载相关信息, 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可趁之机。其次, 在网络论坛, 的确有很多高水平的理智型的探讨,这种争论让人长见识, 人们通过争论能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 凭自身经验所描绘的琐碎的争论, 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讨论明辨事理, 促成问题的解决, 完全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他们一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 就不打算修正自己的观点, 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理屈词穷, 他们也不甘心。这种氛围使一些网民在争论的过程中容易走路极端, 当他们在理性探讨中不能说服对方, 甚至有可能被对方驳倒时, 就采取诡辩、谩骂、人身体攻击或无休止纠缠等极端的做法, 从而使争论变成了无聊的争吵, 这与舆论引导本身的功能相背离。再次, 网络公共空间假信息、谣言的传播者当中, 既有怀着个人目的制造假信息、谣言的, 也有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还有不明真相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出现在网络论坛后, 往往能产生 入为主的

效应, 可以催生某种恶意的网络舆论的产生, 而这种基于虚假信息和谣言产生的网络舆论, 进而又在更广的范围导致信息误导, 有时更能在现实中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今年七月网上流传着一个!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 帖子称江西鄱阳县一名六岁女童遭后妈陈彩诗毒打, 口吐鲜血, 六块脊椎断裂、尿失禁, 生命垂危。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 很多网友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 指责, 并以 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 有罪推定式标题传播此事, 给当事人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后来随着众多传统媒体的介入, 事实的真相被揭示出来, 但此事件所折射出来的无疑就是关于网络的冲动及不负责任的弊端等。总之,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我们忽视, 对其积极的影响, 需要我们更好的利用, 发挥其价值,但对于负面的效应, 则要有相应的举措, 使危害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 1] 陈力丹. 舆论导向研究[M] .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6.

[ 2] 杨桃源, 韩冰洁, 苗俊杰. 网络舆论发挥着独特影响力

[ J] . 瞭望新闻周刊, 2005( 11) .

[ 3] 朱宇. 主流舆论的构建[ J] . 网络传播, 2007( 3) .

[ 4] 天涯论坛http: / / cache. tianya. cn/ index. htm.

171__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

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内容提要针对微博(微型博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状,本文结合几个微博网站的特点,着重探讨了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并借用“长尾理论”和“短板理论”阐述了微博舆论影响力的来源,最后作出了相应的诠释图。 一、问题的提出 舆论,是公众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与自身或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和舆情、民意相比,舆论的概念相对狭窄,舆论须是公开的公众意见,且舆论必需依靠媒介的传递作用。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反映;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 “模式”是对重复出现的现象的总结,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作用模式。本文中“舆论生成模式”是对舆论如何被产生、集合及反映等的一种概括,并探索将舆论生成模式分为微观生成模式和宏观生成模式,微观的舆论生成模式倾向于对舆论生成机制的描述,如“把关人”、“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侧重于探讨社会传播环境改变后舆论生成模式的宏观变化,也就是对大众、互联网络、社会现实、网络受众等相互关系的考察,本文侧重于对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的探讨。 以往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我们对原有的方案可以一再利用。如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根据现实的宣传需要,可以进行由下而上的舆论反映,或是由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在这个阶段,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核心,舆论是相对集中的,主流舆论的生成模式也较为简单。但互联网的出现激发了舆论生成模式的变化,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越来越多的论坛、群、圈子以及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开始出现,使网民的话语表达权得到了充分发挥,政府和传统媒体开始重视互联网上的群众意见,以积极发现问题,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我们看到,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山西黑砖窑事件的解决等都受到了网络舆论力量的推动。 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在微博之前还出现了其他很多网络交流工具,如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SNS、即时通信等。从形态上看,微博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许多特征,包括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SNS的好友添加、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和传递等。现在,国内的多数微博还可以进行多种手段的信息发布和同步。 可见,微博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形式,它具有不同于以往网络传播手段的特点,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微博对以往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博的内容特点和用户特征 具体来看,当今多数微博客传播的内容仍比较琐碎,多为用户的个人生活信息,即使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排行也差异巨大。以嘀咕微博、9911微博和Fllow5微博为例,2010年1月22日的热门榜上的话题与网易新闻、人民网新闻的一周排行相同之处甚少,在这几个微博网站上出现较多的话题是“过年”、“寒假”、“阿凡达”、“海地地震”、“腊八”、“降温”、“考研”等。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博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热门话题中的“寒假”、“考试”等话题居多,体现出学生群体较为活跃,以9911微博客为例,截至2010年1月22日,最活跃的前50名用户中,除了机构用户和未标年龄的用户外,仅有一名60后,两名70后,80和90后则占到16名,这样的年龄结构符合CNNIC对网络用户年龄分布的调查;另外,像新浪微博和9911微博都努力用名人微博提升网站人气,嘀咕微博则有“名人堂”栏目;滔滔微博和Follow5微博对名人效应的依赖则均不明显,滔滔微博的用户特点是以QQ用户为主,Follow5微博与嘀咕微博共有的一个亮点是,可以把全国用户的微博发布按地理位置即时显示在一幅中国地图上。 三、微博的舆论影响机制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 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负面网络舆论问题

负面网络舆论问题值得关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论坛的兴起,庞大的网民群体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舆论有利于促进事态真相的揭示,公民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我国的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传统媒体之外的最重要的党和国家的思想舆论阵地。但是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后果的无责任性等特点,出现不少负面舆论,存在的很多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个人隐私侵权 网络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最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 , 如在虐猫、铜须门等一系列事件中, 人肉搜索对事件的走向和最终演化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但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而且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 二伦理道德失范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导致网民伦理道德的失范。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的同情死者,其后网络舆论又来了一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导致舆论参与者们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深层的想法、观念。 三政府信任危机 网络话语权的失衡,大量的负面甚至反动舆论聚集在网络上,闯入人们的视野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话语权的垄断,极大

地冲击着主流媒体的权威,使网民和非政府组织控制着部分网络舆论的导向。如有些论坛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把政府称作“政腐”,把中央称作“天朝”,极尽所能的扭曲政府决策,大肆宣扬官员腐败问题,侵蚀广大网民的思想,煽动反共反政府浪潮,破坏国家稳定,千方百计使党和政府失信于人民。 四影响社会和谐 网络舆论还混杂着大量的谣言、暴力、色情内容, 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如最毒后妈事件, 数百万网民口诛笔伐,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极尽人身攻击和谩骂之能事,致使当事人几欲自杀, 然而最终证实媒体前期报道的是虚假新闻, 这些言论不但暴露了网络舆论语言上的很多问题,甚至无意中也摧毁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我国的网络舆论还在初级阶段,发展并不成熟,虽然受匿名性、低门槛等固有属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中国特有的环境使然。我国舆论主要集中在各种具有争议、关涉公众利益的事情上。而且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统计, 在我国2亿多的网民中, 24 岁及以下的人数占近51%, 近80%来自社会底层, 有74% 的网民收入在2500 元以下, 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占了较大的比重。年轻、不富裕、社会地位不高等特点使得众多网民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者,面对片面报告和各种谣言更容易偏听偏信、盲目跟从,影响事态的发展。如何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完善网络舆论相关法律,亟待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解决。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前言 (3) 1.1研究意义 (3) 1.2概念界定 (3) 1.3研究方法 (4) 1.4研究案例 (5) 第二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7) 2.1网络舆论的形成 (7) 2.2网络舆论的特点 (8) 2.3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9) 第三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9) 3.1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10) 3.2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10) 3.3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10) 第四章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4.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11) 4.2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11) 4.3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1) 4.4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12) 第五章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12) 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12) 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3) 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13)

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3) 第六章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 ——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中文摘要 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健全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

(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摘要 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8514944.html, 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作者:闫旭凤 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2期 摘 ;要:微博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正在动摇着传统舆论的中心地位,成为滋生网络舆论的新中心。庞大的使用群体和细胞分裂式的传播速度,使得微博成为“民主、自由”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微博也蕴含着谣言恶性化、侵权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微博给网络舆论带 来的负面作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引导性意见,这对营造公平正义的网络舆论环境,真正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58-02 微博,也称“围脖”,来源于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它是一个基于 Web3.0新兴起的供用户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的平台[1]。作为新兴的交流方式,微博的“微”字体现出其迷你版的特点,即任何人都可随时地反映自己生活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阅读、评论、转发朋友的信息。近年来,微博使用者的急速增长,使得网络言论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会,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及被刻意歪曲的言论也纷至沓来,阻碍了中国舆论的理性化进程。因此,研究微博对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是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要求。 一、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一)谣言恶性化 早在2010年6月,文坛泰斗级人物金庸便在微博上蒙受“被逝世”,同年12月,微博再次传出金老先生去世的信息;随后2011年10月,金庸先生在微博上又一次遭受“逝世”;时至今日,关于金庸老先生被死亡的微博谣言出现了几十次。除了八十多岁的金庸先生被“被去世”外,著名演员六小龄童、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著名喜剧演员赵本山以及成龙等也经常遭遇“被死亡”。名人“被去世”的谣言不仅此起彼伏,随着微博遍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相类似的流言可谓是千态万状、五花八门,呈现出恶性化趋势。 微博谣言之所以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一个关键因素是微博的更加便利性和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微博准入门槛的零距离设置,在赋予更多草根发表自我意志的同时,也为谣言的形成提供了轻快的步伐。加上匿名性这个“面具”的保护,众多围脖们便会肆无忌惮地发言,由于缺失了传统媒体中的约束力和道德感,不实言论、虚假信息便会随口而来。另一方面,微博的“转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舆情应对机制方案

天桥乡换届工作舆情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预案 为做好全乡换届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换届舆论环境,根据县乡换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全县、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政府网站》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 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换届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乡纪委、综治办、司法所等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乡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单位。乡党委成立换届舆情突发应急处置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指导及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职责: 1、根据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对机制 (一)建立舆情监控信息员队伍。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业务的干部担任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换届工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和引导,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干部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工作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 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工作与大众传媒的日常新闻报道相似,以月度、季度或者年度的舆情报告形式存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等专门机构都会定期发布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对网络舆情进行持续性、跟踪性的汇集整理、分析判断。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通过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和案例库,在长期连续分析网络舆情的基础上,把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并对影响力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排序和总结,让政府在了解整个网络舆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的同时,找到避免矛盾激化的关键节点。 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通过对网络文本和网络词汇的数据性分析,发现敏感句式和词语的高频传播,在问题发生过程中找出规律并预先判断解决路径。 2.专题性网络舆情研判 针对网络舆情中出现的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从组织专门的研判人员、确定网络舆情研判主题、寻求相关技术支持到密集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现象、形成完整的研判报告。这一过程比起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用来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进而完善

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和群众满意度。这种专题性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目的性强,精准度高,有利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 突发事件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是传统媒 体时代的几何倍数,通过网络即时传播工具,突发事件爆发的同时可以瞬间传播至全国范围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度,因此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研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和 网络监管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危机应急机制的同时运作。它不仅要敏锐地反映舆情。并且要及时地做出网络舆情发展趋向的判断,以便迅速地进入应急预警系统和负面舆情的应对系统。否则,如果按照常规性网络舆情研判和专题性网络舆情研判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很可能会造成滞后效果,成为单纯的反思式和经验总结式的“亡羊补牢”行为。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是建立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完善的 工作链条上,针对某个突发事件临时应急采取行动。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第8卷第8期 2011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1Vol.8No.8 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分析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即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 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存在无序性、非理性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本身的原因 首先,这种情况是由于政府执政观念落后,缺少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政府在运用权力时不能完全依法行政,再加上公民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腐败,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保证完全符合公民的利益。其次,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缺少与公众的有效沟通。随着经济发展,公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思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渴求不断增强。然而,政府垄断信息,造成政府信息的封闭,这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在现实情况下,公众的这种愿望被阻塞,只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空间中发泄出来,相互交流信息。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政府的决策违反了民意而在网络中受到民意的批评、质疑也在所难免。 (二)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方式,它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2]网民之间可以通过E -mail 、论坛、BBS 、博客等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白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网络拥有了自由,“噪音”作祟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噪音”包括虚假和不良信息,它表现为消极的、极端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虽然这种噪音占有少数,但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引起社会“恐慌”的程度也非常大,往往引起了群体的盲从和冲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网民发表言论的匿名性 “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不用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因此具有了隐匿性。由于网络传播匿名化,具体的个人经过匿名技术变成没有人格的数字字符串,这就给每一个网民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政府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任意放大,在某一具体事件中无限制地放大发泄出来,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的谴责与漫骂。 (四)网络发表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形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诽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网络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被展现,这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本我在网络上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现。然而,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进行疏导,这样会很容易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甚至妨碍社会秩序。 (五)网络的扁平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光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这种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3]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如果想要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比较低。任何信息,不管真假,只要达到着燃点,就有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网络中蔓延。这就使得网络炒作特别容易。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在网络上,马上能吸引一部分网民的注意,就可能通过BBS 、博客、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一旦谣言肆意流传,以讹传讹就会越演越烈,而舆论的事实真相则会被排挤出人们的视界。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王 振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 境,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当前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去探索与研究。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的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负面影响;对策 81··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细则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分局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华宁公路分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发【2008】2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中的网络舆情是指通过新闻报道、新闻爆料、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QQ群等互联网形式,反映出来的涉及华宁公路分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重大事件的言论和观点信息,以及可能或已经对华宁公路分局形象、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和负面言论。 第二章舆情分类 第三条根据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态势,将舆情分为三级:一级(重大)舆情、二级(严重)舆情、三级(一般)舆情。一级舆情是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有可能形成重大网络热点事件的苗头性舆情,或本属二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

网络舆情。如中央级媒体关注或报道、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刊发后引起和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舆情。二级舆情是指网上影响较大、可能会引发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或本属三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网络舆情。如省内媒体关注或报道、云南网及市内主要网站刊发的容易引起关注和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重大民生诉求等方面的舆情。三级舆情是指市内网站的一般爆料、投诉、普通民生诉求等方面需要及时解决的网络舆情。 第四条舆情级别由省公路局党委和玉溪公路局党委和市网管办确定。 第三章舆情处置 第一节责任主体及分工 第五条分局主要领导和分局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网络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对重大舆情要亲自处置。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处置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市网管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涉事部门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负责协调、指导本地本部门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明确一名成员分管网络舆情工作并担任网络发言人,至少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担任网络舆情管理员,武装多名高素质网络评论员。全分局上下形成涉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为了切实提高xx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xx 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基本手段是“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发布公司新闻通稿,网评跟帖及时应对,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组织保障 按照《xxx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办法》要求,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事关xxx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员:xxx。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舆情办”),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

任。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息。 新闻发布组成员主要由公司领导,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下属公司负责人组成。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24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与xx相关的舆情。 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 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党委宣传部组织涉事单位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