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蚀刻加工及抛光

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蚀刻加工及抛光
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蚀刻加工及抛光

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蚀刻加工及抛光

一、实验导言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各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和提高表面光洁度的方法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加工方法有:热加工,即将材料加热至熔融状态,放到模具里冷却成形;机械加工:在常温下,用车床、刨床、镗床、铣床以及冷扎等加工工具的机械能量,使被加工材料成形。随着被加工材料组成、材质的变化,仅仅用传统加工方法已不能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材料的化学和电化学加工方法迅速发展起来。

化学加工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电极电势低的金属氧化掉,保留下需要的部分成为产品。这种加工方法又称为化学蚀刻。之所以称为“蚀刻”,是因为其加工反应原理与金属腐蚀原理相同,也可以说是金属腐蚀原理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随着电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器件的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更新,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精密化,集成化,以至如在“微波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材料”中所述:在分子和原子量级上加工器件已不足为奇。不过截至目前,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工艺仍在沿用始于上世纪初的化学蚀刻方法。

电化学加工是利用电化学中电解的原理使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进行,而将金属加工成为需要的产品的。这种加工方法又称为电化学蚀刻。

不锈钢是具有抵抗大气、酸、碱、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在钢中添加元素铬,其含量达12%~13%以上,含量超过17%的不锈钢为耐酸钢。典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为:1Crl8Ni9Ti。不锈钢的强耐腐蚀性使得一般的化学加工对它来说不适宜。因此常用电化学加工法。

化学蚀刻和电化学蚀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必通电流,而后者需要外电源通电实现加工反应。从加工速率来说,电化学加工来得快。

化学蚀刻和电化学蚀刻主要用于:各种难切削材料的加工(硬质合金、钛合金等)、各种复杂表面的加工(喷气涡轮机叶片、整体涡轮、发动机机匣等)、各种超精、光整及特殊要求的加工(航天、航空陀螺仪等)。

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人们寻找更加有效的加工方法,还创造出了将化学或电化学加工与机械加工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的加工方法,例如,电解磨翻、电解珩磨等。

对材料进行化学和电化学加工前都需要采取措施将需要保留的部分覆盖住,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后,再将覆盖膜除掉。加工的精度往往取决于覆盖的精度和各工艺参数。用此法加工孔径为0.5 mm的均匀筛孔不成问题,而且加工精度很高。机械、纺织、制糖业等使用的精致不锈钢制件,以及精美的不锈钢工

艺品等也都可以加工。

金属表面光洁度往往是衡量金属制件品质的重要技术参数。化学或电化学抛光是常用的抛光方法。

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传统工艺经过改造也能放出异彩。应用电解原理进行电镀的工艺已有较长历史,但是,自1921年Bluml开创了利用两种不同的电解液镀出金属多层膜以来,各国研究者采用双槽法、液流法和单槽法等相继电镀出了Cu—Bi、Cu—Ni、Ru—Co、Ni—NiP、Ag—Pd等纳米级多层膜,为电化学工艺理论研究和镀层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电镀工艺考察在实验18中进行。

二、实验原理和提要

1.印刷电路板的制作

印刷电路板的导电物质是金属铜,但并非是铜导线或铜片,而是铜薄膜。铜薄膜的制备方法是:在表面压复有铜薄膜的敷铜板上,将需要的电路图形用抗腐蚀物质覆盖住,应用腐

蚀原理将表面未被覆盖的多余的铜薄膜腐蚀掉,再把保留的铜电路暴露出来,作为导电线路使用。也就是在适合的温度下,使敷铜板和蚀刻液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制成产品。

本实验以FeCl3溶液为蚀刻液,腐蚀掉金属铜。因为三价铁离子与二价铁离子电对的电极电势高,而二价铜离子与铜的电极电势低,三价铁离子为氧化剂,铜为还原剂,反应自发进行结果制得印刷电路板。敷铜板上保留的部分用照相复印的方法覆盖,也可用不干胶粘贴。将缚铜板浸入50℃溶液中,反应10min。反应式为:

Cu十2Fe3+一Cu2++2Fe2+

2.不锈钢蚀刻加工

本实验中不锈钢电化学加工用电解液主要成分为FeCl3,外加电源,以不锈钢做阳极,阴极用石墨。在常温下,电解池阳极和阴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反应式为

阳极:Fe—Fe2++2e-

阴极:2H++2e——H2

3.电化学抛光

电化学抛光法同样应用电解原理,因两极间液膜厚度不同,金属表面突出部分溶解速率快,凹进部分溶解速率慢,使金属表面得到整平。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印刷线路板的制作

(1)在小烧杯里配制质量分数37%的FeCl3溶液,电炉加热至约50℃。

(2)取一小块敷铜板,在上面用不于胶粘贴需要保留部分的线路图形。

(3)将敷铜板立着放人小烧杯中加热数分钟后,用玻璃棒夹取出观察,至裸露的铜表面已经腐蚀掉,将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去掉不干胶,得到的图形即是设计的保留线路图形。必要时可以再在其上镀银。

2.不锈钢的蚀刻加工

(1)在试件上用防蚀刻胶粘贴需要保留的图形,取适量25%的FeCl3溶液为电解液。

(2)称量试件质量。

(3)计算浸入电解液的试件的面积。

(4)将贴好图形的试件挂在电解池的阳极。

(5)调节电解电流,开始蚀刻反应,记录开始蚀刻时间。

(6)5 min后切断电源,取出试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观察试件蚀刻表面。

(7)再准确称量试件质量:m2

(8)计算蚀刻速率(失重法):μ=(m2-m1)/t。

3.选做实验——金属表面的电化学抛光

利用电解原理,对金属进行电化学抛

光。

参考图15—1,以铅板为阴极,待抛光

的铜丝做阳极,通电后进行抛光。

调整夹具使工件处于半圆形铅板的

中央位置,注意切勿短路。调节电流密度

为75~90 mA/cm2抛光3~5min;。切断抛光液配方(体积比):H3PO470%,H2SO410%,添加剂14%,水6%。

注意:铜丝需先用水清洗;操作过程中用镊子夹取铜丝。

四、思考题

1.印刷线路板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2.不锈钢板的蚀刻原理是什么?

3.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

4.电源如何连接?

五、预习要求

1.预习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2.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

六、仪器和药品

1.仪器:烧杯(100 cm3)、敷铜板、不锈钢板、不干胶、电炉、直流稳压电源、毫安表、电解池、石墨电极、铅板、铜丝、导线、电极夹、玻棒、镊子、分析天平。

2.药品:FeCl3(固体)、HCL、H3PO4、H2SO4、去离子水、10%NaOH溶液。

七、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实验15 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蚀刻加工及抛光

系列班级姓名日期

3、实验内容和步骤

4.问题分析与讨论

电解抛光技术

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电解抛光电解液,电解液选用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1扩散系数小,黏度大。 2易与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形成扩散速度更 小的多核聚合配合物。本身是一种黏膜稠的酸。 二、电解抛光电流密度和电压,通常应控制在极限扩散电流控制区,中阳极极化曲线的平坦区。 1低于此区的电流密度时,表面会出现腐蚀。2高于此电流密度区时,因有氧气析出,表面易出现气孔、麻点或条纹。 3平坦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配位剂的浓度和添加剂的种类而变化。 三、温度,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曲线。1电解液温度升高,极限扩散电流逐渐增大,当温度高于90度时,表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大,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过快,因而铜片表面易生成点状或条状腐蚀。 2当电解液温度低于60度时,传质过程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太低,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慢,溶解下来的离子不能很快地扩散开来,容易在阳极表面形成CU和HEDP的多核配合物,使用权铜片表面出现沉淀物膜槿麻点。 四、抛光时间。1被抛光零件的材质及其表面的预处理程度。2阳、阴极间的距离。 3电解液的抛光性能及温度。 4电抛光过程使用的阳极电流密度的大小及槽电压的高低。 5工艺上对抛光表面光亮度的要求等。 五、阳极、阴极极间距离。 1便于调整电流密度到工艺规范,并尽量使抛光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得均匀一致些。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因电解液浓度高、电阻大、耗电量较大。 3阴极产生的气体搅拌是否已破坏了黏液层,降低了抛光效果。 六、抛光前工件表面状态及金相组织。 1被抛光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越均匀,越细密,(如纯金属)越有利于抛光过程的进行,而且抛光效果也越好。 2被抛光工件的材料为合金,特别是多组分合金时,抛光工艺的控制比较麻烦。 3当被抛光工件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特别是含有非金属万分时,就会使电抛光体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电化学敏感性。 4工件在抛光前表面处理得越干净越细密,越有利于电抛光过程的进行,越容易获得预期的抛光效果。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案3(新人教选修4)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分析金属腐蚀的原因→探讨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以钢铁锈蚀为例,剖析了金属的两种电化腐蚀过程,并重点介绍了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方法。 教材目标设定: 1、解金属腐蚀的两种形式。 2、了解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这两种电化学腐蚀的作用原理。 3、根据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阅读讨论、分析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阅读】:P84—第1,2小节,了解金属锈蚀的现象 【阅读】:P84—第3,4,5小节,了解金属腐蚀的两种方式 【板书】: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的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阅读】:P84-最后一节至P85,思考并分析以下问题: 1、钢铁的电化学腐蚀有哪两种形式? 吸氧腐蚀、析氢腐蚀 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的实质失什么? 钢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形成Fe—C原电池,铁失去电子而被氧 3、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怎样形成微小的原电池? Fe、C作电极,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水膜溶解 有来自大气中的CO2、SO2、H2S等气体。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 4、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怎样? 析氢腐蚀:(水膜的酸性较强) 负极:Fe —2e—=Fe2+ 正极:2H2O + 2e—=H2↑+ 2OH— 总反应:Fe + 2H2O =Fe(OH)2 吸氧腐蚀:(水膜的酸性很弱或呈中性) 负极:Fe —2e—=Fe2+

正极:2H2O + O2+4e—=4OH— 总反应:2Fe + 2H2O + O2=2 Fe(OH)2 两种腐蚀中生成的Fe(OH)2被O2氧化成Fe(OH)3,再失去一部 分水生成Fe2O3·X H2O疏松地覆盖在钢铁表面。 5、电化学腐蚀与化学腐蚀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不同点:1、电化学腐蚀过程中伴随着电流产生,化学腐蚀过程没有。 2、两种腐蚀均同时发生,但电化学腐蚀普遍,腐蚀速度快。【板书】:2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负极:Fe —2e—=Fe2+ 正极:2H2O + 2e—=H2↑+ 2OH— 总反应:Fe + 2H2O =Fe(OH)2 吸氧腐蚀:负极:Fe —2e—=Fe2+ 正极:2H2O + O2+4e—=4OH— 总反应:2Fe + 2H2O + O2=2 Fe(OH)2 4Fe(OH)2+2H2O + O2=4Fe(OH)3,Fe(OH)3 失去部分水,形成Fe2O3·X H2O。 【演示实验】:P85-实验4-3,观察现象。 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过渡】:我们了解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可以指导我们去做好金属的防护,减少金属的腐蚀。 【阅读】:P86-87: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思考和分析以下问题: 1、金属的电化学防护通常有哪两种方法?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2、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中,对阳极有什么要求? 活泼性比Fe强,如Zn等,并要定期拆换 3、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如何保护? 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阴极,惰性电极作辅助阳极,接上外加直流电源,通电后,电子被强制流向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使钢铁表面产生电 子的积累,抑制了钢铁发生电子的作用。 【板书】: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电化学原理与方法课程中下半学期课程复习题 (1)剖析

1请你简要论述一下,电化学研究方法中,暂态测量技术有哪些?以及暂态研究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暂态测量技术有哪些? 暂态测量方法的种类 ①按极化或控制的幅度分( 幅度:电极极化的幅度,界面电位变化量) a. 大幅度暂态测量(研究电极过程) |Δφ|>10 mV ( 大幅度) b. 小幅度暂态测量(用于测定参数Rr、RL、C d) |Δφ|<10 mV(小幅度) ②按控制方式分: a. 控制电流法暂态测量 b. 控制电位法暂态测量 控电流法:单电流阶跃;断电流;方波电流;双脉冲电流 控电位法:阶跃法、方波电位法等;线性扫描(单程线性扫描,连续三角波扫描);脉冲电位(阶梯伏安,常规脉冲,差分脉冲,方波伏安) [从电极极化开始到各个子过程(电化学反应过程、双电层充电过程、传质过程和离子导电过程)做出响应并进入稳态过程所经历的不稳定的,变化的“过渡阶段”,称为暂态.] [电化学暂态测试技术也称为电化学微扰测试技术,即用指定的小幅度电流或电压讯号加到研究电极上,使电极体系发生微弱的扰动,同时测量电极参数的响应来研究电极反应参数] 暂态研究技术的应用? 暂态技术提供了比稳态技术更多的信息,用来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测定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和确定电极反应机理,而且还可将测量迁越反应速率常数的上限提高2~3个数量级,有可能研究大量快速的电化学反应。暂态技术对于研究中间态和吸附态存在的电极反应也特别有利。暂态技术中测得的一些参量,例如双电层电容、欧姆电阻、由迁越反应速率常数决定的迁越电阻等,在化学电源、电镀、腐蚀等领域也有指导意义。 2.请你谈谈电化学测量中要获得电化学信号需要哪些电极以及设备,它们分别的作用是什么? 一、需要①参比电极:参比电极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极电势的测量或控制的稳定性。 ②盐桥:当被测电极体系的溶液与参比电极的溶液不同时,常用盐桥把研究电极和参比电极连接起来。盐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减小接界电势,二是减少研究、参比溶液之间的相互污染。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 一、电解抛光 (一)酸性溶液 铝及其合金的电解抛光,广泛采用磷酸.硫酸.铬酸型的溶液。其工艺规范列于表2—4—6。 表2—4—6铝及其合金电解抛光的工艺规范 溶液配制方法,可参照钢铁零件电解抛光的相应部分。溶液在使用过程中,三价铬的含量将逐渐升高,过多的三价铬,可以用大面积的阳极通电处理,使之氧化为六价铬。当溶液中的铝含量超过5%时,溶液应部分或全部更换。氯离子对电解抛光有不利的影响,当氯离子含量超过1%时,零件极易出现点状腐蚀,配制溶液所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应少于80m g/L。 (二)碱性溶液 纯铝和LT66等铝合金,还可以在以下碱性溶液中进行抛光: 磷酸三钠(Na3P04·12H20) 130g/L~150g/L电压l2V~25V

碳酸钠(N a2C03)350g/L~380g/L阳极电流密度8A/d m2—12A/d m2 氢氧化钠(Na OH)3g/L~5g/L温度94℃~98℃ pH值11—12时间6min~10m in 阳极用不锈钢板或普通钢板。溶液需搅拌或阳极移动。 应该指出: (1)碱性电化学抛光溶液虽可用于抛光L1,L2,L3等纯铝和L T66铝镁合金零件,但易在抛光表面生成半透明氧化膜。因此,必须把抛光后的零件浸入磷酸和铬酸的混合溶液(Cr0310g/L,H3P0430mL/L)进行除膜,以降低其表面粗糙度。 (2)当抛光零件表面出现麻点、斑点、条纹或乳白色氧化膜时,可在下列(Na OH l00g/L~l50g/L,温度50℃~60℃,时间10s~30s)碱液中溶去全部蚀点和氧化膜,以便重新抛光和回用。 (3)当抛光制件表面出现少量接触铜时,可把零件浸入下列(浓HN032mL /L~5mL/L,Cr0310g/L~30g/L,室温,时间30s~120s)溶液中,溶解接触铜,以显出光亮表面。 二、化学抛光 铝及其合金的化学抛光工艺规范见表2—4—7。化学抛光溶液中,硝酸的浓度对抛光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当硝酸浓度过低时,反应速度低,抛光后的表面光泽较差且往往沉积出较厚的接触铜。硝酸浓度过高时,则容易出现点状腐蚀。磷酸浓度低时,不能获得光亮的表面,为了防止溶液被稀释,抛光前的零件,表面应干燥。醋酸可以抑制点状腐蚀,使抛光表面均匀、细致。硫酸的作用与醋酸相似,但效果略低于醋酸。由于硫酸成本低,挥发性小,因此,在生产中仍然应用得比较广泛。硫酸铵和尿素可以减少氧化氮的析出,并有助于改善抛光质量。少量的铜离子可以防止过腐蚀,从而提高了抛光表面的均匀性,但含铜过高往往会降低抛光表面的反光能力。铬酐可以提高铝锌铜合金的抛光质量,含锌、铜较高的高强度铝合金,在不含铬酐的溶液中,难以获得光亮的表面。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1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四节,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介绍了金属腐蚀造成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防止金属腐蚀的几种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金属表面形成了微型原电池),同时指出,人们根据对金属电化学腐蚀本质的认识,发现了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并具体地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不但运用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也再次运用了电解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本节内容是本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金属腐蚀的两种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 (3)知道防护金属腐蚀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2)从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金属腐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通过化学实验(设计、验证和评价)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金属的腐蚀有一定的认识,包括它的产生和防治,生活中对金属腐蚀的危害也有所见闻,而对金属腐蚀及防腐的原理不太清楚,学生了解了铁的腐蚀是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再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 1.阅读讨论分析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辅助教学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如下仪器装置和药品:铁粉碳粉具支试管导管红墨水醋酸 NaCl溶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美丽的金属器皿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

电解抛光工艺

电解抛光工艺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YB-66环保型铝和铝合金电解抛光添加剂 YB-66环保型铝和铝合金电解抛光添加剂新工艺 一、特点 1、抛光液不含铬酸,符合当今环保要求,节省环保设备投资及废水处理费用。 2、抛光电流密度较传统工艺要小,因此不仅电耗低,抛光液使用寿命长,而且更适合大型铝和铝合金件的表面抛光。 3、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纯铝及除硅含量大于2%的各种型号的铝合金。 二、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浓磷酸(比重 1.74) 70%(重量) YB-66添加剂 30%(重量) 温度 55–65℃最佳60℃ 阳极电流密度,DA 2–8 A/dm2 (无搅拌) 12–20 A/dm2 (搅拌) 电压 10–15 伏 抛光时间 3–5 分钟 阴极材料铅或不锈钢 阴极面积∶阳极面积 2–3∶1 三、开槽步骤 1、该抛光液在使用前的比重在1.50–1.52的范围内。根据所欲配制的抛光液容积、抛光液比重及抛光液中磷酸所占的重量比,计算出所要加入的磷酸量并加入之。 2、同样计算出所需YB-66添加剂的重量并加入之。 3、加热至操作温度。 四、操作指导 1、抛光时是否采用搅拌(阴极移动、空气搅拌)主要取决于抛光件的形状:若抛光件形状简单,横向宽度较窄,则不采用搅拌;反之,若抛光件形状不规则或横向宽度较大,尤其当抛光件某些部位阻碍气体逸出形成“气袋”而影响表面抛光的情况下则必须采用搅拌方式。在采用搅拌的状况下,必须相应提高阳极电流密度,否则抛光表面难以达到高光亮。 2、抛光时大部分杂质沉积于阴极表面,但仍有部分因抛光生成的固体污泥留在抛光液内,因此需定期过滤抛光液把杂质除去。 3、在抛光过程中,由于磷酸盐的产生,水的电解及挥发以及抛光液的夹带损失,故需不断补充磷酸和YB-66添加剂。 4、磷酸与YB-66添加剂的添加比例一般仍按70%∶30%添加,但在每次添加后应测定抛光液比重,根据测定结果再予以适当调整。 5、该抛光液在配制后未经使用前的原始比重在1.50–1.52的范围内,在抛光槽运转过程中,抛光液的比重应控制在1.50–1.65的范围内。抛光液比重过高说明抛光液含水量不足;反之,抛光液比重过低,表明抛光液水含量过高,磷酸含量偏低。经常用比重计测定抛光液比重是控制抛光液组分浓度及抛光质量的有效手段。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 1.定义: 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2.原理: 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 3.电解抛光优点: 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机械抛光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4.电化学抛光所需条件及设备 (1)电源: 电源可选用双相220V,三相380V。 (2)整流器 电解抛光对电源波形要求不是太严格,可选用可控硅整流器或高频整流器。 整流器空载电压:0—20v 负载电压(工作电压):8—10v 工作电压低于6v,抛光速度慢,光亮度不足。 整流器电流:根据客户工件大小而定。 (3)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阳极棒) 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焊接而成。在槽上装三根电极棒,中间为可移动的阳极棒,接电源阳极(或正极),两侧为阴极棒,连接电源阴极(负极)。 (4)加热设施及冷却设备 ①加热可选用石英加热管,钛加热管。 ②冷却可选用盘管,盘管可加热可冷却。 (5)夹具 最好选用钛做挂具,因为钛较耐腐蚀,寿命长,钛离子对槽液无影响。建议最好不要用铜挂具,因为铜离子进入会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结合力

不好的铜层,影响抛光质量。铜裸露部位可用聚氯乙烯胶烘烤成膜,在接触点刮去绝缘膜。 (6)阴阳极材料 阴极材料选用铅板,阳极材料选用紫铜连接。 阳极比阴极为1:2—3.5之间。 阴极距阳极最佳距离为10—30厘米。 就目前来说,电解抛光主要针对不锈钢工件的表面光亮处理。不锈钢工件又分为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材质,各系列材质有必须用针对性电解抛光液。比如不锈钢200系列材质的不锈钢,必须用200系列的配方,此种配方无法适应300系列或400系列的不锈钢材质。这一直是国内一大难题,因为有些厂家的材质是组合工件,既有200系列不锈钢材质,又有300或400系列不锈钢材质。在2007年12月,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王铃树高级工程师研制出一种不锈钢通用电解液。这种电解液适合所有不锈钢材质。他结合了原有电解液所有优点,比重为电解液最佳比重,为1.70,光亮度为镜面亮度。同时还研发出新的优点,此电解液提高了原有的亮度,降低了一半的电流密度。在生产操作中,可节省50%的电费。使用寿命提高了40%,这种电解液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技术。 电解抛光工艺:除油--水洗--除锈--水洗--电解抛光--水洗--中和--水洗--钝化--包装 5.电解抛光的类型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电解抛光液主要有: ①硫酸、磷酸、铬酐组成的抛光液; ②硫酸和柠檬酸组成的抛光液; ③硫酸、磷酸、氢氟酸及甘油或类似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抛光液。 钢铁零件的电化学抛光 (1)材料种类的影响钢铁材料的种类很多,对不同的钢材应采用不同的抛光液。 (2)各种因素的影响磷酸是抛光液的主要成分。它所生成的磷酸盐粘附在阳极表面,在抛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硫酸可以提高抛光速度,但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引起腐蚀。铬酐可以提高抛光效果,使表面光亮。 电流密度对抛光质量有很大影响,对于不同的溶液应采用不同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过低,整平作用差,过高会引起过腐蚀。温度对抛光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3)操作注意事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腐蚀及其危害。 2.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及反应原理。 3.了解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特别是电化学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分组实验,总结结论,典型题例,强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学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教具:提供试剂:锌片铜片稀硫酸氯化钠溶液 提供仪器:水槽导管电流表 教学过程: 【事例引入(配合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投影图片)。这些现实均显示:我们辛苦制备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在使用

中往往会被腐蚀,造成损坏,浪费,甚至引起恶性事故。如:这是位于美国的俄亥俄桥,突然塌入河中,死亡46人。事后调查,是由于桥梁的钢梁被腐蚀产生裂缝所致。又如,这是日本大阪地下铁道的输气管道,因腐蚀而折断,造成瓦斯爆炸,乘客当场死亡75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金属腐蚀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多么巨大。据统计:(投影)。这些数据都说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研究金属腐蚀的原理,并尝试找出“防止腐蚀的方法”,甚至想想利用腐蚀原理为我们服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走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板书】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预设问题1] 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 2O 3 ·xH 2 O 铜器生锈,铜绿的主要成分:Cu 2(OH) 2 CO 3 思考:金属腐蚀的本质是什么? [板书]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板书]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电解抛光与化学抛光的区别与特点

电解抛光与化学抛光的区别与特点 电解抛光,是金属零件在特定条件下的阳极侵蚀。这一过程能改善金属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降低金属表面的显微粗糙程度,从而达到使零件表面光亮的目的。 电解抛光常用于钢、不锈钢、铝、铜等零件或铜、镍等镀层的装饰性精加工,某些工具的表面精加工,或用于制取高度反光的表面以及用来制造金相试片等。 在不少场合下,电解抛光可以用来代替繁重的机械抛光,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用机械方法难以加工的零件。但是,电解抛光不能去除或掩饰深划痕、深麻点等表面缺陷,也不能除去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多相合金中,当有一相不易阳极溶解时,将会影响电解抛光的质量。 化学抛光,是金属零件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浸蚀。在这一浸蚀过程中,金属表面被溶液浸蚀和整平,从而获得了比较光亮的表面。 化学抛光可以用于仪器、铝质反光镜的表面精饰,以及其它零件或镀层的装饰性加工。 同电解抛光比较,化学抛光的优点是:不需外加电源,可以处理形状更为复杂的零件,生产效率高等,但是化学抛光的表面质量,一般略低于电解抛光,溶液的调整和再生也比较困难,往往抛光过程中会析出氧化氮等有害气体。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电抛光液主要有: ①硫酸、磷酸、铬酐组成的抛光液; ②硫酸和柠檬酸组成的抛光液; ③硫酸、磷酸、氢氟酸及甘油或类似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抛光液。 钢铁零件的电化学抛光 (1)材料种类的影响钢铁材料的种类很多,对不同的钢材应采用不同的抛光液。

(2)各种因素的影响磷酸是抛光液的主要成分。它所生成的磷酸盐粘附在阳极表面,在抛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硫酸可以提高抛光速度,但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引起腐蚀。铬酐可以提高抛光效果,使表面光亮。 电流密度对抛光质量有很大影响,对于不同的溶液应采用不同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过低,整平作用差,过高会引起过腐蚀。温度对抛光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新配制的溶液应在大阴极面积(阴极面积大于阳极面积几倍)的情况下进行通电处理,使一部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三价铬增加过多时,则相反,即在大阳极小阴极的情况下进行通电处理。 ②经常测定溶液的密度,并及时加水或加热浓缩溶液。溶液中的磷酸、硫酸和铬酐和三价铬的含量应定期分析和调整。 ③使用过程中由于阳极溶解铁的含量逐渐升高,当铁的含量(按fe2 03计算)达到7%~8%时部分更换,或全部更换溶液。 ④配制先将磷酸与硫酸混合,铬酐溶解于水,然后把酸的混合液倒人铬酐水溶液中加热8 0"c。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加入明胶(此时反应激烈)。反应结束后(大约1 h后)溶液变为均匀的草绿色。 其他金属的电解抛光 铜及其合金的电解抛光,广泛采用磷酸电解液。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采用磷酸一硫酸一铬酸性的溶液。 铝及铝合金的电解抛光在生产上应用得比较广泛。抛光后的零件如果随即进行短时间的氧化处理,不仅能得到平整光亮的外观还能形成完整的氧化膜,提高耐蚀性,可以长期保持其表面光泽。 溶液的配制方法,可以参照钢铁零件电解抛光的有关内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主备人:陈丽辅备人:徐冬梅傅晓涛李超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腐蚀的两种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 3、知道防护金属腐蚀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5、从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金属腐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7、通过化学实验(设计、验证和评价)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学难点 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教学方法 思考交流,实验探究,分析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播放金属腐蚀录像。金属腐蚀的现象非常普遍,像金属制成的日用品、生产工具、机器部件、海轮的船壳等,如保养不好,都会腐蚀,从而造成大量金属的损耗。至于因设备腐蚀损坏而引起停工减产、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事故的损失,那就更无法估计了。因此,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掌握防护的方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一)金属腐蚀 质疑:什么是金属腐蚀?(学生阅读课文) 板书: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讲述:金属腐蚀后在外形、色泽及机械性能等方面都有一定变化。而金属腐蚀的本质就是金属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过程。 金属的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例如,铁在高温下与氧气直接化合而被腐蚀,在工业生产中氯气跟铁或与其他金属化合使金属锈蚀。特点:反应简单、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特点:反应简单、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铁钉生锈的条件:铁钉含杂质、与电解质溶液接触。绝大多数钢铁生锈是否是化学腐蚀?为什么? 板书:2、电化学腐蚀 讲述:由于金属和液态介质(常为水溶液)构成微小的原电池而发生金属腐蚀的过程.电化学

电化学原理

可逆体系的循环伏安研究 1 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伏安法研究电极过程的基本原理 2)学习使用CHI660电化学综合分析仪 3)测定K3Fe(CN)6体系在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图 2 实验原理 1)循环伏安法概述: 循环伏安法(CyclicVoltammetry)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研究体系的性质,选择电位扫描范围和扫描速率,从选定的起始电位开始扫描后,研究电极的电位按指定的方向和速率随时间线性变化,完成所确定的电位扫描范围到达终止电位后,会自动以同样的扫描速率返回到起始电位。在电位进行扫描的同时,同步测量研究电极的电流响应,所获得的电流-电位曲线称为循环伏安曲线或循环伏安扫描图。通过对循环伏安扫描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确定电极上进行的电极过程的热力学可逆程度、得失电子数、是否伴随耦合化学反应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从而拟定或推断电极上所进行的电化学过程的机理。 循环伏安法是进行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1922年由Jaroslav Heyrovsky创立的以滴汞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极谱分析法(Polarography),可以认为是伏安研究方法的早期形式,其对电化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Heyrovsky在195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随着固体电极,修饰电极的广泛使用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循环伏安法的测试范围和测试技术、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显著改善和提高,从而使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方法更普遍地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环境和能源等领域。 2)循环伏安扫描图: 循环伏安法研究体系是由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构成的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电位测量,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组成的回路测量电流。工作电极可选用固态或液态电极,如:铂、金、玻璃石墨电极或悬汞、汞膜电极。常用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银-氯化银电极,因此,循环伏安曲线中的电位值都是相对于参比电极而言。辅助电极可选用固态的惰性电极,如:铂丝或铂片电极、玻碳电极等。电解池中的电解液包括:氧化还原体系(常用的浓度范围:mmol/L)、支持电解质(浓度范围:mol/L)。循环伏安测定方法是:将CHI660电化学综合分析仪与研究体系连接,选定电位扫描范围E1~E2和扫描速率υ,从起始电位E1开始扫描,电位按选定的扫描速率呈线性变化从E1到达E2,然后连续反方向再扫描从E2回到E1,如图C17.1所示,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呈现的是等腰三角波信号。 在扫描电位范围内,若在某一电位值时出现电流峰,说明在此电位时发生了电极反应。若在正向扫描时电极反应的产物是足够稳定的,且能在电极表面发生电极反应,那么在返回扫描时将出现于正向电流峰相对应的逆向电流峰。典型的循环伏安曲线如图C17.2所示,i pc 和i pa分别表示阴极峰值电流和阳极峰值电流,对应的阴极峰值电位与阳极峰值电位分别为E pc和E pa。(p表示峰值,a表示阳极,c表示阴极。)

电解抛光中常见的疑难杂症

电解抛光中常见的疑难杂症 1.电抛光后,表面为什么会发现似未抛光的斑点或小块? 原因分析:抛光前除油不彻底,表面尚附有油迹。 2.抛光过后表面局部为什么有灰黑色斑块存在? 原因分析:可能氧化皮未彻底除干净。局部尚存在氧化皮。解决方法:加大清除氧化皮力度,可选用“不锈钢氧化皮清除液”,“不锈钢氧化皮清除膏”等产品。因除锈除氧化皮产品较多,具体适用产品可咨询威海云清化工开发院。 3.抛光后工件棱角处及尖端过腐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棱角、尖端的部位电流过大,或电解液温度过高,抛光时间过长,导致过度溶解。解决方法:调整电流密度或溶液温度,或缩短时间。检查电极位置,在棱角处设置屏蔽等。 4.为什么工件抛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 分析原因:可能电化学抛光溶液已不起作用,或作用不明显。解决方法:检查电解抛光液是否使用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调。 5.工件抛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条纹是怎么回事? 原因分析:溶液相对密度太大,液体太稠,相对密度大于1.82。解决方法:增大溶液的搅拌程度,如果溶液相对密度太大,用水稀释至1.72。在90~100℃条件下并加热一小时。 6.为什么抛光后表面有阴阳面,及局部无光泽的现象? 原因分析:工件放置的位置没有与阴极对正,或工件互相有屏蔽。解决方法:将工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工件与阴极的位置适当,使电力分布合理。

7.抛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洁,但有些点或块不够光亮,或出现垂直状不亮条纹,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分析:可能是抛光后期工件表面上产生的气泡未能及时脱离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气流线路。解决方法:提高电流密度,使析气量加大以便气泡脱附,或提高溶液的搅拌速度,增加溶液的流动。 8.零件和挂具接触点无光泽并有褐色斑点,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与挂具的接触不良,造成电流分布不均,或零件与挂具接触点少。解决方法:擦亮挂具接触点,使导电良好,或增大零件与挂具的接触点面积。 9.同一槽抛光的零件有的光亮,有的不亮,或者局部不亮。 原因分析:同槽抛光工件太多,致使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是工件之间互相重叠,屏蔽。解决方法:减少同槽抛光工件的数量,或者注意工件的摆放位置。 10.为什么抛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与挂具接触点接触附近有银白色斑点? 原因分析: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挂具屏蔽了。解决方法:适当改变零件位置,使凹入部位能得到电力线或缩小电极之间距离或提高电流密度。 11.已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操作,为什么抛光后零件表面有或多或少的过腐蚀现象? 原因分析:是否溶液温度过高或电流密度太大,如果溶液配制没有问题,又严格操作,则可能是抛光前的处理问题。解决方法:严格执行电化学抛光前处理的操作,在酸洗过程中避免过腐蚀。不要把清洗水留在零件表面,带进抛光槽。 12.“不锈钢通用电解液”为什么使用一段时间会出现泡沫? 原因分析:工件表面未除油,一些油污浮在电解液表面,对操作带来了困难。解决方法:已经出现此情况的,建议将表面的油污捞出,未出现的建议在抛光前进行除油。 13.电化学抛光液内硫酸与磷酸之间有什么关系?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

电解抛光工艺介绍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电解抛光工艺 1.定义: 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2.原理: 电解抛光原理现在世界各界人士争论很多,被大家公认的主要为黏膜理论。该理论主要为:工件上脱离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一层磷酸盐膜吸附在工件表面,这种黏膜在凸起处较薄,凹处较厚,因凸起处电流密度高而溶解快,随黏膜流动,凹凸不断变化,粗糙表面逐渐被整平的过程。3.电解抛光优点: ⑴内外色泽一致,光泽持久,无法抛到的凹处也可整平。 ⑵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⑶增加工件表面抗腐蚀性,可适用于所有不锈钢材质。 4.电化学抛光所需条件及设备 (1)电源: 电源可选用双相220V,三相380V。 (2)整流器 电解抛光对电源波形要求不是太严格,可选用可控硅整流器或高频整流器。 整流器空载电压:0—20v 负载电压(工作电压):8—10v 工作电压低于6v,抛光速度慢,光亮度不足。 整流器电流:根据客户工件大小而定。 (3)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阳极棒) 可选用聚氯乙烯硬板材焊接而成。在槽上装三根电极棒,中间为可移动的阳极棒,接电源阳极(或正极),两侧为阴极棒,连接电源阴极(负极)。 (4)加热设施及冷却设备 ①加热可选用石英加热管,钛加热管。 ②冷却可选用盘管,盘管可加热可冷却。 (5)夹具 最好选用钛做挂具,因为钛较耐腐蚀,寿命长,钛离子对槽液无影响。建议最好不要用铜挂具,因为铜离子进入会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结合力不

电化学腐蚀的种类和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

电化学腐蚀的种类和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的腐蚀较为熟悉,但只停留在简单的对于金属腐蚀的条件的理解,知道金属腐蚀需要水和氧气,但是对于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还不了解,电化学反应也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种类和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需要我们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例如,首先介绍金属腐蚀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统计年损失达1千多亿美元;估计我国的年损失在300亿元以上。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问题既有我们日常生活常见到的钢铁生锈、电池的点蚀等问题,也与当前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密切相关,使学生了解金属防护的重要性,树立节约保护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了解知道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金属容易腐蚀,铁会生成四氧化三铁,铜会生成硫酸铜,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一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金属腐蚀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并使学生考虑环境的影响是否对金属的腐蚀有所影响,引导学生分析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下,电化学腐蚀的反应原理。以钢铁为例,经过分析后,分别写出在酸性环境下和碱性环境下的反应原理。归纳出电化学腐蚀的种类: 1.析氢腐蚀 (酸性较强的溶液) 负极: Fe – 2e- = Fe2+ 正极: 2H+ + 2e- = H 2 ↑ 总式:Fe + 2H+ = Fe2+ + H 2 ↑ 2. 吸氧腐蚀 (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负极: 2Fe – 4e- = 2Fe2+ 正极: O 2+4e- +2H 2 O = 4OH- 总式:2Fe + O 2 +2H 2 O =2 Fe(OH) 2 离子方程式:Fe2+ + 2OH- = Fe(OH) 2 4Fe(OH) 2 + O 2 + 2H 2 O = 4Fe(OH) 3 进而,根据金属腐蚀的条件分析出影响金属腐蚀快慢的因素一是本性(1)金属的活动性(2)纯度(3)氧化膜;二是介质:环境(腐蚀性气体,电解质溶液),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思考金属防护的方法: 1、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钢→不锈钢,在钢中加入镍和铬) 2、覆盖保护膜。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使金属制品与周围腐蚀介质隔离,

铝材的化学抛光及电化学抛光

铝材的化学抛光及电化学抛光 一般工程应用的变形铝合金材料或建筑铝型材,其加工成型后的半成品,一般是可以直接进入阳极氧化生产线进行阳极氧化的。 所获得的阳极氧化膜在许多工程应用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护性能,起表面基本上能够达到均匀一致的外观要求。机械抛光后的铝工件,若直接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只能获得平滑的阳极氧化膜,还不能得到高反射率的膜层。 化学抛光或电化学抛光作为高级精饰处理方法,能去除铝制品表面较轻微的模具痕和擦划伤条纹,去除机械抛光中可能形成的摩擦条纹、热变形层、氧化膜层等,使粗糙的表面趋于光滑而获得近似镜面光亮的表面,提高了铝制品的装饰效果(如反射性能、光亮度等),并可以赋予更高的商业附加值,极大地满足了消费市场对具有光亮表面的铝制品要求。 因此,对于需要表面平整、均匀又光亮等特殊外观要求的阳极氧化膜,则需要预先进行化学抛光或者电化学抛光。化学抛光和电化学抛光与机械抛光一样,是制备高精饰光亮铝制品表面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表面预处理技术,某些情形下可以作为最终的精饰手段。 化学抛光和电化学抛光可以使特殊铝材获得非常光亮的表面,但是从抛光原理上看,化学抛光(及电化学抛光)与机械抛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机械抛光是利用物理手段通过切削与研磨等作用使铝材表面发生塑性形变,使得表面的凸部向凹部填平,从而使铝材表面粗糙度减小、变得平滑,改善了铝材的表面粗糙度,从而使其表面平滑或光亮。但是机械抛光会引起金属表面结晶的破坏、变质而产生塑性变形层,以及因局部加热而产生组织变化层。 化学抛光是一种在特殊条件的化学腐蚀,它是通过控制铝材表面选择性的溶解,使铝材表面微观凸出部位较其他凹洼部位优先溶解,而达到表面平整和光亮的目的。 电化学抛光又称电解抛光,其原理与化学抛光相似,也是依靠选择性溶解铝材表面表面微小凸出部分而达到平整光滑。 铝材作为阳极浸入到配制好的电解溶液中,以耐腐蚀而且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作为阴极,根据电化学尖端放电原理,通电后铝材表面微小凸出部位优先溶解,与此同时溶解产物与表面的电解液形成高电阻的粘稠性液膜层,微小凸出部位膜层浇薄,其电阻较小,从而继续保持优先溶解。 同时表面凹洼部位的液膜层厚,电阻增大,凹洼部位的溶解速度相对缓慢,经过短时间电解处理后,凸出部位先被溶解整平至凹洼部位的位置,铝材表面粗糙度降低而达到平滑光亮。铝的电化学抛光在有的文献上称为电抛光或电解抛光。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化学抛光或电化学抛光的主要目的,一是取代机械抛光而获得平滑的光亮铝材表面;二是在机械抛光后再进行化学抛光或电化学抛光,以获得非常高镜面反射率的铝材

铜电解抛光药水配方

OY-6銅和銅合金化學銅和銅合金化學拋拋光劑 該工藝采用雜環化合物等合成的銅及銅合金光亮酸洗添加劑,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酸洗 拋光作用,比目前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性能好。同時,它可減少氮氧化物廢氣和廢水,是 一種環保產品。 應用此添加劑酸洗新工藝與老“三酸”酸洗工藝對比有如下優點: 1、酸洗溶液不用硝酸,操作容易,溶液穩定。酸洗光亮性好(一般可達鏡面亮度),不 會造成過腐蝕,尤其適用于薄壁零件的光亮酸洗。 2、酸洗中氮氧化物廢氣和廢水減少,保護環境效果十分顯著。 3、生產操作較為安全。 4、成本只用硝酸酸洗的一半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5、適用于手工和機械操作。 詳細介紹 一、配方和操作條件: 硫酸(工業級): 480毫升/升 鹽酸(工業級): 4毫升/升 OY-6添加劑: 160毫升/升 OY-6光亮劑: 15-30毫升/升(銅質差取高值) 水余量約: 280-310毫升/升 溫度:5-50℃ 時間:3秒-2分鐘 二、配制方法: 1、取計算量的160ml 添加劑放入耐酸槽中; 2、按350毫升/升計算水量加入添加劑槽中并攪拌使之完全溶解; 3、緩慢加入計算量的硫酸,不斷攪拌冷卻到50℃以下; 4、加入計算量的鹽酸,攪拌均勻; 5、加入計算量的光亮劑,攪拌均勻待冷卻到室溫后即可進行拋光。 三、可能產生的故障及解決方法: 1、不光亮: ①溶液濃度過低,應添加OY-6添加劑80ml/升、硫酸50毫升/升,OY-6光亮劑10毫升/ 升或酌情調整。 ②添加劑含量低,應及時補加添加劑。 ③氯根含量太少,應添加鹽酸或氯化鈉適量。 ④OY-6光亮劑太少,應適量添加。 2、發霧: ①溫度過高,應冷卻酸洗液或酸洗后零件立刻在流動水中多翻動幾次清洗。 ②氯根含量過多,應稀釋調整酸液,酸洗零件在流動水中多漂洗一些時間去除霧 膜。 3、棕色斑跡,溫度太高,應冷卻后再酸洗。 4、白斑跡,酸液比例失調,硫酸含量太高,應稀釋調整酸洗液。 四、注意事項: 1、在酸洗時,要適當抖動零件(或籃子等),以避免產品之間相互迭合,造成酸洗不勻 現象。 2、酸洗后應用水盡快清洗干凈,如遇光亮度,光潔度不理想時,可重復酸洗。 五、槽液維護: 槽液與銅和銅合金伴隨著工件帶出,濃度會逐漸減少,而銅和鋅離子將會逐漸增多; 這樣會使拋光速度變慢。 為了正常工作,必須除去溶液中過多的銅鹽,并適當補充原料。方法是將溶液冷卻 后,除掉底部結晶出的硫酸銅,然后加入硫酸50-100毫升/升,OY-6添加劑80ml/升,O Y-6拋光劑10-20毫升/升。但鹽酸不必再補充。 六、工藝流程: 工件如有油污或氧化膜先清除水洗→OY-6拋光3秒~2分鐘→水浸洗1分鐘→流動水洗 1分鐘→流動水洗(兩道逆流漂洗)→甩干烘干水分→電鍍→如不電鍍或用其它涂層→浸O Y-6銅防變色劑或其它抗氧化劑 第 1 頁,共 1 頁 OY-6銅和銅合金化學拋光劑 2009/1/23https://www.360docs.net/doc/8516264239.html,/gb/info/105948.htm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案 课题: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授课班级 课时 1.5 教 学 目 的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金属腐蚀的两种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 3、知道防护金属腐蚀的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1、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2、从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金属腐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通过化学实验(设计、验证和评价)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第二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1、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特点:反应简单、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的腐蚀。 3、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对比

(1)本质: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被氧化 M – ne == Mn+ (2) (3)相互关系:往往同时发生,电化腐蚀要比化学腐蚀普遍得多。 4、金属腐蚀的快慢判断 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可用下列规律判断: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蚀措施的腐蚀 二、金属的电化学保护 1、金属的常见防护方法 (1).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a.涂矿物质油脂、油漆或覆盖搪瓷塑料. b.镀抗蚀金属-电镀、热镀、喷镀法 c.用化学方法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如烤蓝. (2).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而增强抗腐蚀能力,如制成不锈钢. 2、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保护法:形成原电池反应时,让被保护金属做正极,不反应,起到保护作用;而活泼金属反应受到腐蚀. (2)、外加电流法:将被保护金属与另一附加电极作为电解池的两个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在外加直流电的作用下使阴极得到保护。此法主要用于防止土壤、海水及河水中金属设备的腐蚀。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