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

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

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

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4]

作品赏析:

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李白简介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起,被称为诗坛上的灿烂辉煌的“双子星座”。李白为人正直,一生蔑视权贵,他曾直言不讳的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因此,他虽有超人的才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对国事却十分关心,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篇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想象,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他的大量诗作从唐代流传到今天,并翻译到国外,影响之大,可渭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韵译: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结合起来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赫与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笑古人,临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

李白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内容】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中,把长*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朝: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 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 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

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 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4] 作品赏析: 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赏析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 陵凤凰台》意思|赏析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 作者:佚名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言】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另在南京城东南建有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翻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b/1763htm,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 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金陵凤凰台》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

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赫与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笑古人,临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解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解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解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

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假设隐假设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与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与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

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诗意: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

登金陵凤凰台每句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每句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这是最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相关试题及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简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鉴赏 导语: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

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凤凰台》原文及赏析1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 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 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 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罍。 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 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 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 翻译 今天,我们在金陵凤凰台豪饮,就是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台下长江万古流淌,台上咱们要开心。 借问:以前黄鹤为谁而来? 黄鹤去后,千年已过,今天该飞回来了。 开明的皇帝超越伏羲轩辕,将贤良的大臣尊坐三台高位。 如今贤豪之士无用武之地,只有天天醉酒歌唱了。 正值春风吹,花儿落的季节,怎么可以不尽情饮酒呢? 你看:六朝帝王那个是长生不老?那个不是宫殿荒芜,绿草青苔掩白骨? 端起酒杯,不要再犹豫!奏起音乐,敲响编钟,我们歌唱吧! 注释 ⑴《法苑珠林》: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六朝事迹》:凤台山,宋元嘉中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宁寺是也。《方舆胜览》:凤台山,在建康府城南二里余,保宁寺是也。凤凰台,故基在寺后。

⑵江淹诗:“徘徊践落景。” ⑶)羲、轩,伏羲、轩辕也。 ⑷《韩诗外传》: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字内和平,未见风凰,惟恩其象,夙寐晨兴,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 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惟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於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帝王世纪》曰: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明君越羲轩”二句,乃一章上下关键处。上以承凤凰今日当来之故,下以起豪士无所用而置酒取乐之由。 ⑸金罍,酒器注。 ⑹六帝,六代帝王也。 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 ⑻《国语》:“歌钟二肆。”韦昭注:“歌钟,歌时所奏。” 赏析 李白曾自评此诗:意在蔷言之外,其惕逋庭,正是牢骚虞耳。眼前景,意中事,若隐若颓,凰人妙指。 《凤凰台》原文及赏析2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