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合针发展史

医用缝合针发展史

一、古代缝合针的起源

缝合针作为一种医疗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象牙或骨头制成的缝合针进行伤口缝合。这些原始的缝合针通常呈现出针尖细长、针柄较短的特点,用于缝合伤口或进行外科手术。

二、中世纪的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改进缝合针的设计和材质。在中世纪的欧洲,医生们开始使用金属制成的缝合针,这种材质相比之前的象牙或骨头更加坚固耐用。此外,一些医生还开始尝试改变缝合针的形状,将其设计成弯曲或带有倒钩,以更好地穿过组织,实现更牢固的缝合效果。

三、近代缝合针的进步

到了近代,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缝合针的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革新。在19世纪,医生们开始使用锋利的三棱针,其锐利的针尖可以更容易地穿透皮肤和组织。与此同时,一些医生还开始使用手术针线的组合,以进一步增强缝合的效果。

四、现代医用缝合针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用缝合针的设计和材质也得到了革新。现代医用缝合针通常由不锈钢或镀银针尖和塑料或金属针柄组成。

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缝合针的持久性和耐用性,还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现代医用缝合针还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有些缝合针的针尖呈现出双刃或三刃的形状,以便更好地穿透组织。还有一些缝合针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以适应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伤口。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缝合针的发展仍将不断推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缝合针。这种材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被人体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需要。

2.电子缝合针的出现: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有可能开发出一种可以自动缝合伤口的电子缝合针。这种缝合针可以根据伤口大小和形状自动调整,实现更精确的缝合效果。

3.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医用缝合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可以制造出更细小、更锋利的缝合针,以及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

总结起来,医用缝合针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历程。从古代的简单工具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医用缝合针在外科手术和伤口缝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涌现,相信医用缝合针的设计和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医用缝合针线是指被用于医疗手术缝合的针和线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医用缝合针线行业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 医用缝合针线市场规模庞大,全球销售收入高达50亿美元,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保 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目前,美国市场是全球医用缝合针线市场的最大市场,该地区占市场收益的30%以上。此外,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未来几年,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亚太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 二、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用缝合针线行业的市场需求呈现出以下趋势: 1.老年人口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体质较为脆弱,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对医用缝合针线的需求会随之增加。 2.医疗技术的提高: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医用缝合针线作为手术的必备材料,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缝合针线的需求也将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 3.经济发展: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加,人们在医疗上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这也必将带来医用缝合针线的需求增加。

三、市场竞争 全球的医用缝合针线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主要由康泰纳仕、强生、貝爾及肯恩等大型医疗器械厂商垄断并集中。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本土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这些企业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更快的交货时间、对客户的更好的服务等方式,来与大型企业竞争。 四、产业发展趋势 1.产品更新换代: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用缝合针线的产品品质、质量和型号不断更新换代。未来,市场上的医用缝合针线会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适应手术所需。 2.绿色医疗: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医疗将成为医疗行业的新趋势。医用缝合针线行业也将朝着环保、低碳、清洁的方向发展。 3.跨界合作:医用缝合针线与其他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跨界合作将逐渐增多,未来医用缝合针线与生物材料等新材料的融合将成为趋势。 综上所述,医用缝合针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老龄化、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未来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医用缝合针线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手术缝合线市场先行者——强生Ethicon(一)

中国手术缝合线市场先行者——强生Ethicon(一) 手术缝合线(以下简称缝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一般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大类。 1. 强生Ethicon占据中国缝线市场半壁江山 缝线市场因为其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品牌商进入其中试图分一杯羹。但是,其中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强生Ethicon。几十年来,强生Ethicon一直占据中国缝线市场半壁江山。 2. 强生Ethicon发展历程 1944年,Ethicon(爱惜康公司)作为强生集团的子公司宣告成立,,其产品开始使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并研发了人工合成的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大缝线系列以及不锈钢针,满足了手术领域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 二战以后,强生Ethicon的缝线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从15%升至70%以上,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了80%,成为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缝线制造商。其薇乔缝线也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 1982年,强生在北京成立运营办事处,其缝线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90年代,强生Ethicon凭借良机,从事多元化经营,研发出更为先进的产品技术; 1995年,强生Ethicon收购了全球最好的运动创伤公司-Mitek外科产品公司,使其产品范围扩大到骨科领域; 1996年,强生Ethicon丝质缝合线工厂在中国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落成,生产各种医用丝质缝合线,其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远销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 2002年,强生Ethicon又推出全球第一种也是当时唯一的抗菌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薇乔抗菌缝线”,用于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从而启动了外科缝线的新理念。

医用生物粘合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医用生物粘合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姚响 一.引言 医用粘合剂是一种生物医学特殊功能性粘合剂,具有通常的胶接功能和特殊的生物医学功能。医用粘合剂的种类很多,按其材料性质可分为医用化学合成粘合剂和医用生物粘合剂。医用粘合剂的使用历史悠久,但直到近几十年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36年德国的Kulzerr 公司上市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体的牙科粘合剂。1959年以α-氰基内烯酸甲酯为主体的快速粘合剂在美国问世,从而实现了外科手术由缝扎到直接粘合的革命。1960年Charnly首先将丙烯酸骨水泥用于人工髋关节的手术获得成功。自70年代开始,随着医用高分了材料学科的迅速发展,医用粘合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也不断扩展,单是以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为主体的医用胶,其临床应用病例便超过了100万例,80年代初,生物医用胶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医用粘合剂的发展更为迅速,逐步实现了品种多元、功能专一的系列产品,在医疗上作为皮肤、血管、脏器和止血粘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 按照医用粘合剂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可将其分为:软组织用粘合剂、牙科用粘合剂、骨科粘合剂及皮肤用压敏胶等等3。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哪类理想的医用粘合剂都应该具备以下性质4:①安全、可靠、无毒性、无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妨碍人体组织的自身愈合;③无菌且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无菌; ④在有血液和组织液的条件下可以使用;⑤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实现快速粘合;⑥具有良好的粘合强度及持久性,粘合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⑦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组织无刺激性;⑧达到使用效果后能够逐渐降解、吸收代谢;⑨具有良好的使用状态并易于保存。 然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医用粘合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点,完全达到理想状态并得以广泛应用的产品还没有问世。但根据使用部位、目的的不同,一些部分满足上述条件的粘合剂在应用和不断改进中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按照材料性质进行分类的医用生物粘合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简述。 二.医用生物粘合剂 医用生物粘合剂是指蛋白类粘合剂,主要包括纤维蛋白粘合剂(FS)、天然粘蛋白及其遗传工程粘蛋白。目前已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品种只有纤维蛋白粘合剂(又称生物胶),分

从羊肠线到智能缝合线——看医用缝合材料发展史

从羊肠线到智能缝合线——看医用缝合材料发展史 作者:张蕾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6年第9期 ■ 特约撰稿人/ 张蕾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免不了要受到一些由器物造成的开放性创伤,依伤口大小和 严重程度而异,我们可以选择包扎,也可以选择缝合。缝合,这个古老的封闭伤口、联结组织 的方法,在现代外科的临床医学实践中依然是医生普遍选择的方式。而缝合线的使用,更让人 类的外科医学发生了质的改变。 我国最早的外科缝合线——桑皮线 早在5 500多年前,聪明的古代埃及人已经发现并利用棉花的纤维、马的鬃毛等对伤口进 行缝合(图1);我国古代相关典籍中也有先人用亚麻、头发、猪鬃等缝合的记录;古印第安 人还有用大蚂蚁头咬合伤口来进行缝合的记录(图2)。上述种种,都是人们在当时有限条件 下对各种缝合材料的原始开发和应用。目前,世界上关于人类使用缝合线的最早记载可以上溯 到5 000年前的古代埃及,当时制作法老的木乃伊就利用了缝合技术。而第一个使用缝合材料 进行手术的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医者苏胥如塔。 我国医学历史悠久,创造出了许多可行的外科手术方法和材料。医生们在继承和发扬古人 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切开引流、麻醉、清创缝合、截指、肠吻合、兔唇修补等 手术方法和应用器材,在人类外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创缝合术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文物——《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诸病源候论·金疮肠出候》记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 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这 是世界上有文献记载最早的肠吻合手术记录。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医者对缝合伤口的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最重要的发明是 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医治效果。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医用缝合针线行业作为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重视,并且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用缝合针线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政策法规、企业竞争和发展趋势四方面对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全球医疗行业的规模和增长都在不断扩大。面对大量的患者和病人,医用缝合针线作为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增长。其中,医用缝合针线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 二、政策法规 医用缝合针线是一种医疗器械,其销售和使用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严格监管。国内的医疗器械管理法规较为严格,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必须取得相关的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此外,医用缝合针线的销售和使用也必须遵守相关的卫生法规,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三、企业竞争 目前国内医用缝合针线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主要有渝中医疗、虹天医疗、新密惠生等知名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

满足消费者和患者的需求。另外,企业还不断拓展市场,开拓国际贸易,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稳定发展。 四、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医用缝合针线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未来,医用缝合针线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 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医用缝合针线行业也开始尝试使用新一代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产品升级:未来医用缝合针线产品将更加智能化、定制化和个性化,在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和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3. 国际合作:随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医用缝合针线行业也将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4. 绿色环保:未来医用缝合针线生产企业将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和环保措施。 综上所述,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环境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作为行业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研发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满足患者和医疗服务的要求,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水平。

外科手术缝合线怎样分的型号

外科手术缝合线怎样分的型号.doc 手术缝合线 - 概述 手术缝合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一般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大类: 手术缝合线 - 一、可吸收线 可吸收缝合线根据材质及吸收程度不同又分为:羊肠线、化学合成线(PGA)、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 1、羊肠线:取材于健康动物羊肠羊所制成,含有胶原成分,所以缝合以后不需要进行拆线。医用肠线分: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均可吸收。吸收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肠线的粗细及组织的情况而定,一般6,20天可吸收,但患者个体差异性影响吸收过程,甚至不吸收。目前肠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使用方便。 (1)普通肠线:用羊肠或牛肠粘膜下层组织制作的易吸收缝线。吸收快,但组织对肠线的反应稍大。多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或皮下组织结扎血管和缝合感染伤口等。一般常用于子宫、膀胱等粘膜层。 (2)铬制肠线:此肠线系铬酸处理制成,可减慢组织吸收速度,它造成的炎症反应比普通肠线少。一般多用于妇科及泌尿系统手术,是肾脏及输尿管手术常常选用的缝线,因为丝线会促进形成结石。使用时用盐水浸泡,待软化后拉直,以便于手术操作。 2、化学合成线(PGA、PGLA、PLA):采用现化化学技术制成的一种高分子线型材料,经抽线、涂层等工艺制成,一般60,90天内吸收,吸收稳定,由于有化学成分参与,吸收仍不完全。 3、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取材于特种动物獭狸肌腱部位,纯天然胶原蛋白含量高,生产工艺不经化学成分参与,具备了胶原蛋白应有的特性;为目前真正意义

上的第四代缝合线。具有吸收完全、抗拉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促进细胞生长等等。根据线体粗细一般8-50天完全吸收,且吸收稳定可靠,无明显个体差异。 手术缝合线 - 二、不可吸收线 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异常情况时:面颈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方可拆线。对营养不良、切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遇有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严重贫血、消瘦,轻度恶病质者。 2.严重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婴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切口应延迟拆线。 手术缝合线 - 三、缝合线物理性质 缝线直径(粗细) 选用缝线最基本的原则为:尽量使用细而拉力大、对组织反应最小的缝线。各种缝线的粗细以号数与零数表明,号数越大表示缝线越粗;缝线的直径单位是毫米,常以几个0来表示。缝线越细,0的个数越多。例如,6个0的尼龙线要比4个0的尼龙线细。但实在际粗细取决于缝线的材料。比如同样5个0,肠线要比聚丙烯合成线(ProleneTM)粗。关于粗细方面选择的原则是,在能够承受伤口张力的条件下,选择尽可能细的缝线。 抗张强度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医用缝合针线是医疗器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手术、伤口缝合、创口处理等医学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日益扩大,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从行业现状、市场规模、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等多方面详细阐述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行业现状 医用缝合针线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在医疗器械技术方面,中国已经能够生产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医用缝合针线,从传统的丝线、棉线、麻线到最新的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除此之外,国内的医用针线生产企业在质量控制、生产环境、生产流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更新,保证了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中国的医用缝合针线产品得到不少南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认可与赞誉。 二、市场规模 医用缝合针线行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研究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医疗缝合产业市场前景分析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医用缝合针线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1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6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将达到8.3%。 三、市场需求 医用缝合针线市场的需求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随着中国越来越注重人口健康,人们对医疗缝合行业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另外,医疗缝合行业需求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和个人家庭,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对医用缝合针线需求将继续增长。

个人家庭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和家庭医疗护理,并主动购买一些常用的家庭医疗缝合产品,这也为医用缝合针线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竞争格局 医用缝合针线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集中于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两个方面。国内企业数量较多,主要有名之人公司、南京金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交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同时,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国外企业则是行业的知名品牌,如Atramat、Ethicon和Covidien等,国外企业所生产的医用缝合针线产 品在质量、效果和技术上拥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国内企业在进口贸易、技术成果等方面逐渐实现了与国外企业的并轨,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竞争体系。 总之,医用缝合针线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相信通过国家政策的规范和措施的实施,中国医用缝合针线生产企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皮肤组织扩张术

皮肤组织扩张术 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产生和发展史 1957年Neumanw受妊娠妇女腹部皮肤明显扩张后表面积显著增加的启发,用橡皮气球放置在乳突区皮下,迅速扩张气球,使该处皮肤扩张,但因连接气球的导管置于皮外,导致扩张手术失败,但为人们以后利用皮肤扩张术开创了重要的先例。 1966年有学者设计了硅胶扩张器扩张皮肤用于临床获得成功。 同年又有二位学者设计了自行膨胀的扩张器获成功。 从此,美容整形外科界逐步广泛推广这一崭新的基本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成为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的、可广泛应用的整形外科新方法。皮肤组织扩张术的应用是整形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不仅能提供与缺损区的色泽、纹理、质地、厚度及毛发的性质几乎完全一致的充裕的皮肤组织,用来修复皮损切除后的创面,又不产生新的供皮区痕迹,又因神经末梢的连续存在,而没有感觉上的障碍等优点。 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概念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正常皮肤软组织下,通过增加扩张器内的容量对表面皮肤软组织产生压力使其扩张产生额外的皮肤软组织,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软组织转移覆盖创面的方法。 三、皮肤组织扩张术的适应症 (一)头皮缺损和瘢痕性秃发 瘢痕性秃发是最佳适应症,一般可修复占头皮1/2以下面积的瘢痕。扩张后,头皮虽然毛囊间距增大,但仍近似于正常头皮 (二)面颈部、躯干、四肢等全身几乎所有部位瘢痕 当瘢痕面积较大,无法直接切除缝合,或采用局部皮瓣又不能充分覆盖创面时,采用此法。 (三)耳再造、鼻再造、乳房再造及阴囊再造等。 (四)四肢及躯干软组织损伤

2015-2020年中国医用缝合针行业分析及市场深度调查报告

2015-2020年中国医用缝合针行业分析及市场深度调查报告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5-2020年中国医用缝合针行业分析及市场深度调查报告【出版日期】2015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519159816.html,/b/qixie/62894145MH.html 报告目录: 医用缝合针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缝合,多为不锈钢丝在针尾钻孔或开槽制成,外表经打磨,电解处理,应当十分光滑;针型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圆针、角针、铲针、直针等,弧度根据实际需要分为:1/2、3/8等;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属高科技产品,精细打孔甚至用到了激光打孔技术。 到目前,医用缝合针共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 传统眼针:像弯曲的缝衣针; 弹机孔针 在尾部开叉形卡槽;第一代主要用于非吸收性缝合线。 第二代 开槽针:尾部开槽,针线连接,主要用于要求不高的部位缝合或是较细的缝合线。 第三代 钻孔针:尾部钻孔,针线相连,主要用于微创伤缝合。

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包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精品资料

附件13 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包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包类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根据临床需求,将医疗器械产品包装在一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包类产品(以下简称手术包)。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含有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手术包。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的名称应以体现产品组成、功能用途为基本原则。手术包是根据临床需求将不同的医疗器械产品组成医疗器械包,包内的组件可以由不同生产制造商提供,并且组件名称也不同,但组成手术包后就只能有一个产品名称,一般应以其主要预期用途来命名,如:用于外科手术的包就称作手术包,用于产科手术的包就称为产包,用于导尿的包就称作导尿包。 手术包类产品均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名称中应加入“一次性使用”字样,是无菌级别的应加入“无菌”字样,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包”、“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包”。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手术包组成(一般以组件形式体现)应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组件不应含有药物(如酒精、灌洗创口用生理盐水等)。手术包组件管理类别最高为二类。 第二,组件可以是外购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如外购的外科手术口罩、手套等。作为手术包的组件其预期用途不应改变,应与审批通过的预期用途一致。 第三,组件可以是尚未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作为手术包的组件时其安全有效性要求应与单独注册该组件基本一致,如导尿包中的导尿管,应符合单独注册导尿管的技术审评要求。 第四,手术包必须包含在其申报的生产地址所生产的二类组件,如手术包企业生产的手术衣等。 常见的手术包组件有:手术衣、帽子、口罩、洞巾、大单、中单、小单、手套、脱脂纱布等。 依据临床用途的不同,不同注册单元的手术包配置也不同,如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包可配置产垫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包可配置导尿管等。 (三)产品工作原理 手术包由多种组件组成,每种组件有各自的工作原理,故不在此分别描述。 (四)产品作用机理 因该产品为非治疗类医疗器械,故本指导原则不包含产品作用机理的内容。 (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表1 相关产品标准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缝合线怎样分的型号

手术缝合线 - 概述 手术缝合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一般可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两大类: 手术缝合线 - 一、可吸收线 可吸收缝合线根据材质及吸收程度不同又分为:羊肠线、化学合成线(PGA)、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 1、羊肠线:取材于健康动物羊肠羊所制成,含有胶原成分,所以缝合以后不需要进行拆线。医用肠线分: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均可吸收。吸收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肠线的粗细及组织的情况而定,一般6~20天可吸收,但患者个体差异性影响吸收过程,甚至不吸收。目前肠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使用方便。 (1)普通肠线:用羊肠或牛肠粘膜下层组织制作的易吸收缝线。吸收快,但组织对肠线的反应稍大。多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或皮下组织结扎血管和缝合感染伤口等。一般常用于子宫、膀胱等粘膜层。 (2)铬制肠线:此肠线系铬酸处理制成,可减慢组织吸收速度,它造成的炎症反应比普通肠线少。一般多用于妇科及泌尿系统手术,是肾脏及输尿管手术常常选用的缝线,因为丝线会促进形成结石。使用时用盐水浸泡,待软化后拉直,以便于手术操作。 2、化学合成线(PGA、PGLA、PLA):采用现化化学技术制成的一种高分子线型材料,经抽线、涂层等工艺制成,一般60 ̄90天内吸收,吸收稳定,由于有化学成分参与,吸收仍不完全。 3、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取材于特种动物獭狸肌腱部位,纯天然胶原蛋白含量高,生产工艺不经化学成分参与,具备了胶原蛋白应有的特性;为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缝合线。具有吸收完全、抗拉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促进细胞生长等等。根据线体粗细一般8-50天完全吸收,且吸收稳定可靠,无明显个体差异。 手术缝合线 - 二、不可吸收线 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异常情况时:面颈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方可拆线。对营养不良、切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遇有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严重贫血、消瘦,轻度恶病质者。 2.严重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婴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切口应延迟拆线。 手术缝合线 - 三、缝合线物理性质

全球与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与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医用敷料的发展阶段 医用敷料,是包伤的用品,用以覆盖疮、伤口或其他损害的医用材料。医用敷料包括天然纱布、合成纤维类敷料、多聚膜类敷料、发泡多聚类敷料、水胶体类敷料、藻酸盐敷料等。 医用敷料作为皮肤的临时替代品,因对伤口的保护、治愈功能,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尝试从动植物以及矿物中提取物质对伤口进行处理。考古发现,在距今3500年的原始社会,利用棉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更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学会使用自然黏性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 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用敷料则开始于1867年的无菌手术理论,自此,全球医用敷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 就我国而言,目前传统医用敷料在国内医用敷料行业占比超80%,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主要以棉、纱布、绷带等天然材质类传统医用敷料为主,生产技术难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型医用敷料由于相对于传统医用敷料的显著优势,逐渐被我国市场所认知,个别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逐渐加大资金和研发的投入力度,而就需求端来看,由于新型医用材料价格昂贵且未纳入医保范围,整个市场依然处于培育阶段。 二、行业发展特点 作为制造行业,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上升等外围环境因素影响下,规模经济是医用敷料行业企业实现行业领先的关键;同时,少数国内外行业优秀企业凭借在规模化生产、研发技术、营销渠道、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强的市场主导能力,从而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三、医用敷料市场发展概况分析

《2020-2026年中国医用敷料市场全景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8年,全球医用敷料市场规模由111.00亿美元增长至121.58亿美元。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由此带来的溃疡、褥疮等病症患者的增加,全球医用敷料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全球医用敷料市场销售收入规模将于2019年达到124.83亿美元,于2020年达到132.84亿美元。 高端伤口敷料主要针对的是更为复杂的伤口护理,包括慢性伤口、烧伤、复杂手术伤口等,此类伤口通常愈合难度较大、愈合时间较长、对患者而言更为痛苦且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高端伤口敷料主要以湿性伤口愈合理论为基础,具有减轻换药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综合治疗成本、换药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近年来,下游市场对多功能、新材质、高附加值的医用敷料的需求日渐迫切,高端医用敷料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8年全球高端敷料市场规模达58.45亿美元,预计将于2020年达到64.05亿美元。 目前,在该领域的主要生产企业为3M、Acelity、V.A.C.Therapy等国际厂商,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及产业基础,产品以高价高品质路线为主;随着国内厂商在技术与品质上的不断进步,高端医用敷料领域未来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从2019年1月-10月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来看,2019年2月为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最低的月份,为13414吨。5月为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最高的月份,达到20994吨。此后我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2019年10月医用敷料出口数量为18386吨。 从1998年1月-2019年10月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来看,1998年-2008年中国医用敷料出口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4-2018年,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由39.89亿元增长至65.38亿元。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大型医用敷料出口企业纷纷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国外厂商也逐步推行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根据预计,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将于2019年达到73.12亿元,于2020年达到82.25亿元。 由于我国医用敷料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虽然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较快,但行业内生产企业众多,且大部分为规模很小的地区性小企业,造成行业集中度较低。

历年期末外科试题及答案

历年期末外科试题及答案 外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期末考试是测试学生对外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评估方 式之一。本篇文章将分享一些历年期末外科试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1. 概述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列举其中的里程碑事件。 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希波 克拉底提出了外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科学逐渐演变和发展。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 19世纪末,洗手技术的引入:由约瑟夫·利斯特(Joseph Lister) 提出,大大降低了手术感染率,改善了手术结果。 - 20世纪上半叶,麻醉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广泛应用使得手术过程 更安全和舒适。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时外科的兴起:外科医生在战地医疗条 件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推动了外科技术的进步。 - 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兴起:通过借助先进的技术,外科手术变得 更加精确、无创和快速康复。 2. 解释以下外科术语的含义:腹腔镜手术、心脏搭桥术、切口感染。

- 腹腔镜手术:一种通过腹部小孔进行的微创手术技术,使用腹腔镜器械和显微摄像头来观察和处理患者的内脏器官。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小的切口、更少的并发症和更快的康复时间。 - 心脏搭桥术:一种用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手术技术。在这种手术中,外科医生通过采用自体静脉或动脉作为移植物,将其植入到冠状动脉与主动脉之间,恢复心脏的正常供血。 - 切口感染:指手术中切口出现感染的情况。切口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局部疼痛和明显的红肿。 3. 简要描述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扩散的常见途径之一,它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到附近或远离原发病灶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癌细胞入侵:癌细胞从原发病灶入侵周围的淋巴管。 - 淋巴流动:肿瘤细胞通过淋巴流动到附近的淋巴结。 - 淋巴结侵袭: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继续生长和侵袭。 - 远处转移:癌细胞可通过淋巴液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切除受影响的淋巴结和原发病灶,以达到根治或减轻症状的目的。放疗和化疗可以进一步消灭残留的癌细胞或预防复发。

蜞针疗法

蜞针疗法 作者:熊丽莎李家琳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水蛭素的发现以及活体水蛭吸血疗法在显微外科、整形外科的应用,水蛭以其独特的医用价值再次活跃于临床。祖国传统医学素来就有利用活体蚂蝗吸食恶血而治病的方法,称为蜞针疗法。笔者认为应当加强蜞针在中医放血疗法中的应用,将现代医学卫生的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蜞针疗法相结合,集两者之优,极大可能地为患者减轻痛苦。 关键词:蜞针;活体水蛭;医用水蛭;水蛭素;放血疗法;刺血 1蜞针疗法的历史 蜞,即蚂蜞,又称蚂蝗、水蛭;蜞针,即利用活体水蛭吸咂患处恶血的一种外治疗法。 蜞针疗法的历史非常久远。据记载,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活体水蛭吸血治病了[1],并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达到流行顶峰。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蜞针疗法的相关记载。其记载之详细包括了蚂蜞的喂养、具体操作、止血方法等均有描述。唐代《本草拾遗》记载: "赤白丹肿……以水蛭十余条,令咂病处,取皮皱肉白为效。冬月无蛭,地中掘取,暖水养之令动。先净人皮肤,以竹管盛蛭,合之须臾,咬咂血满自脱,更用饥者。"即利用活体水蛭吮吸恶血以治丹毒。宋代《外科精要》洪丞相方用蜞针法第五十五云:"治痈疽初作,先以笔管一个,入蚂蜞一条,以管口对疮头,使蜞吮疮脓血,其毒即散,加疮大须换三四条,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试累效。若血不止,以藕节上泥涂之。若疮头未明,以井边泥涂上,先干处即是。"即利用蜞针治痈疽初起。 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和伴随水蛭吸血时偶尔出现的感染,以及患者失血过多等原因的陆续出现,活体水蛭吸血疗法才逐渐退出医疗领域。时过境迁,如今随着水蛭素的发现,活体水蛭疗法再度风行。20世纪下半叶,随着显微外科和整形手术的迅猛发展,在众多医师对于改善显微外科术后局部淤血的循环再建功能表现得束手无策时,水蛭以其独特的医用价值再次活跃于临床。 2蜞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英国科学家Jacoby于1904年成功发现了医用水蛭中抗凝血的有效成分--水蛭素;之后大量的药理实验证明了水蛭素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有效和最安全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2]。 邓红平等在浙江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对6例断指再植术后发生的静脉危象进行活体水蛭吸血疗法,发现水蛭吸血是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3]。刘坤利用医用水蛭在辅助治疗18例

最早用麻醉剂的是谁

最早用麻醉剂的是谁 “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由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所创造,公元2世纪我国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进行剖腹手术。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人。麻沸散创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世界之最。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谁是:汉弗里·戴维 汉弗莱·戴维是英国化学家。1778年12月17日出生于康沃尔郡彭赞斯,1829年5月29日在瑞士日内瓦去世。农业化学始于1802年。1807年,钾和钠被电解分离。1808年,钙、锶、钡和镁被分离出来。1813年,他在法国研究碘,指出碘是一种类似氯的元素,并制备了碘化钾、碘酸钾等多种碘化合物。还证实了钻石和木炭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1815年,发明了矿井安全灯。1817年发现铂能促进空气中酒精蒸气的氧化。 麻醉药的发展历史 古代麻醉药 麻药是我国古代外科的成就之一。早在2000年前,就有麻醉剂和 醒药的实际应用了。《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扁鹊为公扈和齐婴治病,“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

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术再用“神药”催醒的故事。 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段关于割除肿瘤或肠胃吻合手术的描述与现代外科手术的情景惊人地一致,也难怪华佗一直被尊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进行胸腔手术的人。中药麻醉剂“麻沸散”问世,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的时间,比西方医学家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时间早约1600年。因此,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和使用麻醉剂的人。可惜华佗的作品和麻沸散的配方都失传了。 西医用笑气、乙醚、氯仿等化学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仅有15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在中世纪,欧洲也在秘密使用类似麻沸散或蒙汗药一类的药剂。美国人拉威尔(Lawall)在1926年出版了《世界药学史》,他认为中古时代阿拉伯人所用的一种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擅长此术,他还尊称华佗为“中国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医药之父)。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西方的笔记和小说中追溯到大麻传播的线索。 1298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阿拉伯国家关于“山老”阿拉亭的传说。“山老”为了训练刺客,用一种麻药酒将青年人麻醉,送到“极乐国”中去享乐,过一段时候再麻醉了送回来训练《马可·波罗游记》第一卷,第二十三、

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1 秉承传统是成长立异的差不多 此外,明清时代另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有名论著。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阐述梅毒的专著。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年夜全》等有丰富的内容。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连续、成长与立异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专门大年夜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程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年夜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现了中医中药的庞大年夜优势。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产生率方面有积极感化;在保持有效血轮回和微轮回、改良与复原心肾功能、加强机体抗病才能、进步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感化。因为安稳度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逝世率。烧伤复原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答复复兴,加快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感化。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应用了专门多不合构成、不合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潮湿裸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削减渗出、消炎止痛的感化,同时因为外敷药形成樊篱,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感化,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削减疤痕的感化。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表里治疗后,血运改良,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就亦是明显的,在理论研究上,潮湿裸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潮湿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惟和现代烧伤局部微轮回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年夜量实践体会差不多上的。信任不久,潮湿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美,跟着这一理论的完美与实施,将为进一步挖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家传秘方开创宽敞的门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冲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四周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以活血化瘀为全然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年夜量中成药制剂,合营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进步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国外文献材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降低,约占1.2%~13.8%。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荣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和脉络宁打针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力达97%,截肢率仅2.9%。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力为93.7%,显效力79.5%,截肢率5.2%。他们的合营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差不多,又有科学实验依照,是以疗效稳固,有可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专门是已形成逝世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采取积极的综合方法,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清

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

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 桡骨头骨折 东海潮;徐欣;李培楠;陈长健;郑连杰 【摘要】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吸收材料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在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目的:探讨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于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3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内固定,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型钢板组21例、Herbert螺钉组39例、可吸收棒组30例,对比3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估法、Brod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肢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并记录3组手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2.2-8.2年随访,中位随访5.1年.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患者术后Broderg-Morrey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均不断增高(P<0.05),各组间Broderg-Morrey评分优良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各组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P<0.05),但可吸收棒组目测类比评分在术后3 d、1周、2周均低于微型钢板组和Herbert螺钉组(P<0.05);④各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微型钢板组及Herbert 螺钉组治疗费用均高于可吸收棒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证实,与传统的微型钢板及Herbert螺钉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少及治疗花费少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