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明良

摘要: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中东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资源地位而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中东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控制中东油气资源,以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改造”中东,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是其中中东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中东战略;全球战略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东问题及对美国中东政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许多论著就事论事,或单纯研究中东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或孤立地看待美国的中东战略。本文试图将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考察,具体分析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其所制订的中东战略。换言之,全球战略是美国的大目标,而其中东战略所追求的是小目标,小目标服从于、服务于并取决于大目标。

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17世纪初,一批批追求自由、富于冒险精神,满怀“天定使命”激情的英国清教徒,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立志在此开邦立国,建立自由之光四射的“山颠之城”,并要把它作为万国敬仰的“楷模”推广全球,普救众生。深深植根于这一文化价值观念,并在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美国模式,自始至终就具有欲称霸世界的强烈冲动。美国1776年立国后仅约100年,便后来居上,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经济首强,并在20世纪中跃升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二战结束,世界呈“两极”格局并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就是代表资本主义阵营的一极。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意味着冷战时期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占鳌头,成为唯一“超超级大国”(Hyperpower),于是美国摆出一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架势,独霸天下的欲望日益膨胀,全球战略便应运而生。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确保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美国的地位提出挑战,使21世纪仍然成为美国的世纪。换言之,就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美国认为,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美国的经济还会继续增长,其综合国力仍将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从冷战结束到2015年,没有任何国家或力量可以与其相匹敌,更不会出现像前苏联那样的战略对手。因此,这段时间,对美国而言,是一个“战略机遇期”,2015年以后俄罗斯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从而有可能对美国的超强地位提出挑战。因此,美国要加紧利用这难得的机遇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全球环境”和“世

界秩序”,确保美国的超强地位。为此,美国以“两洋战略”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以中东为“两洋战略”的“连接点”,使“两洋战略”遥相呼应,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哑铃态势”。所谓“两洋战略”是指:在欧洲大西洋地区,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则以“日美安保条约”、“日美新防务指针”和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来实现其战略目标,继续保持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强势地位。

美国认为建立在战略利益相同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结盟,是维护美国所认定的世界和平和实施其全球战略的基石。冷战结束后,作为与北约对峙的华约解散,按说,北约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美国不但不带头解散北约,反而为实施其全球霸权战略加强这一跨大西洋的军事联盟。为防止北约这个能够确保美国留在欧洲和控制欧洲的有效载体出现分化,为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于1995年提出实施北约东扩计划,力图将曾属于前苏联势力范围的东欧地区纳入西方的安全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利于美国和西方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经过几年的积极准备,1999年3月12日,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被北约接纳为正式成员,酝酿已久的北约东扩正式启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触角”已伸入到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地区。不但如此,美国还大力倡导“北约战略新概念”,强化和扩大北约的职能,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巩固美国对欧洲安全的主导权。所谓“北约战略新概念”,一是实现北约的“全球化”,使北约成为推行美国全球利益的有利工具。二是从“集体防御”转向防区外的“积极干预”。美国认为,新的北约不仅必须保卫扩大了的领土疆界,而且还要对付来自北约以外但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三是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采取军事行动。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发动“打伊倒萨”战争,就是这一战略新概念的具体体现。

美国在欧洲积极推行“北约东扩”计划的同时,在亚太地区巩固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之间的双边军事同盟,特别是积极扩大和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以使美日同盟和北约这两个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军事同盟组织既成为地区全安格局的主要支柱,又成为一旦有事就能相互策应进行全球性军事干预的组织。日本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军事支援体系,对美国保持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和对亚太事务的主导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4月,美国与日本发表安保联合宣言,宣言突破了原安保条约所规定的两国军事合作权限于远东的地理范围,强调美日同盟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维持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并提出进行全球合作。1997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新的防卫合作指针,新指针把美日军事合作的重点从针对“日本有事”变为应对“周边有事”。显然新防卫合作指针增加了美国在亚太和全球的军事干预能力,适应了美国进一步利用日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需要。

美国为实施其全球战略,不断提高其综合国力,不但积极发展经济,而且极力增强军事实力。冷战后,美国利用巨大的“和平红利”推进信息革命,其后再次大举增加军费开支,谋求建立绝对军事安全优势。目前,美国年军费开支高达3500多亿美元,超过其后日、

英、法等20国军费开支的总和,占全球军事开支的35%。美国不仅重视发展硬国力,而且还很注重软国力的增强。美国庞大的新闻、电视、广播、出版、教育和智库系统实际上主宰着世界舆论的导向,因特网更使美国的软实力如虎添翼。以无与伦比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美国不仅公开大搞“人权外交”,倡导“人权高于主权”论,以压促变,甚至随意按自己的需要,把各国按“善”、“恶”分类,逐一兴师问罪,挨个修理、改造,让顺美者昌、逆美者亡。一会儿,以“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空袭南联盟,并轰炸我驻南使馆;一会儿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打伊倒萨”战争;一会儿,又借“反恐”之名威胁或打击对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提出挑战的国家。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干预达40次之多。同时,美为应对2015年以后可能出现的对其“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的全球性对手,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攻防兼并的战略优势,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二、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美国看重中东,决非偶然。

首先,中东在地缘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影响欧亚非大陆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区之一。中东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周围环绕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五海水域的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曼德和霍尔木兹四大海峡,是扼守国际航道的咽喉门户。前两个海峡是地中海和黑海海上交通必经之地;位于波斯湾东口的霍尔木兹海峡既是盛产石油的波斯湾沿岸诸国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中东石油向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地输出的咽喉通道。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世界石油价格将上涨3—10倍,甚至爆发石油危机。此外,中东地区拥有四大海湾,既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瓜达尔湾。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结地带的苏伊士运河,则沟通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因此,中东被称为“五海四峡四湾一河之地”。中东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沟通大西洋到印度、东方和西方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成为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谁控制了中东,谁就赢得了全球战略上的主动权。解放整个欧洲并当选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结束后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甚至仅仅从地理的角度讲,在整个世界战略上也没有比中东更重要的地区。”

其次,中东拥有影响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在20世纪,中东石油曾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果把工业文明比作一个人体的话,那么,石油就是这个人体一刻也不能缺少的血液。没有石油及其天然气等副产品,美国近1.9亿辆汽车大部将停在家里,高速公路网、立交桥、加油站将形同虚设,民航班机只能望空兴叹,无法起飞,使美国人不知春夏秋冬变化的空调难以启动,随之而来的是连锁反应:作为美国经济支柱的汽车工业、建筑业、民用航空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提供原材料的钢铁工业、石化工业都极度萎缩。从全球来讲,目前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油气总和约占63%,剩下的37%

分别是煤、水力、核能、生物能以及太阳能等。水能数量有限,且分布极不平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也无法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由于安全因素,核电的成本已超过火电,同样分布极不平衡,核能也不能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生物能即太阳能的变种,与太阳能一样是广散能源,收集成本很高,也难以替代石油;煤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但它一来储量有限,二来污染严重,各国都在降低煤的开采和消费。可见,石油在能源领域独占鳌头的局面将要维持很长一个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369.5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138.2万亿立方米,而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达954.5亿吨,占全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9.7%,其石油产量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6%。中东地区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48.4万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5%。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的石油具有油层浅、运输方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一般在2美元1桶以下,最低的只有0.2—0.3美元1桶。而美国的油田一般在1—13美元1桶,墨西哥在4—13美元1桶,北海油田为4—20美元1桶。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中东石油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曾产生过呼风唤雨式的影响。1973年,阿以之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用了石油武器,市场供应量每天削减500万桶,于是油价爆涨,涨到每桶11.65美元,为1971年价格的5倍,加油站排起了长队,西方经济由此进入停滞膨胀期。1979年,产油大国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油价又从每桶13美元上涨到34美元。美国又一次认识到了石油的战略价值。21世纪,尽管中东石油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呼风唤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它的“油龙头”打开还是关上,拧紧还是放松,由谁来开关,由谁来掌握,这仍然在牵动着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神经。

再次,中东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众多民族迁徒的通道和融合之处,是世界三大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和价值观在此碰撞、激荡,使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冲突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该地区的局势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正是由于中东的地缘政治、战略资源、文明交往等地位突出,21世纪,中东地区仍成为世界各大国争夺的焦点,而美国以其雄厚的实力捷足先登,志在必得。

弄清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及中东的地缘政治和资源等价值以后,就不难弄懂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了。

首先,夺取中东的油气资源,不但能满足美国自身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能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即控制中东石油就控制到了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就可以达到“挟石油以令诸侯”的目的。换言之,控制中东石油就可以左右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进而可以制衡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欧和日本,迫使其继续听命于美国;同时还可以牵制经济发展迅速,对中东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的中国,以此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手段之一。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逐年上升,2000年,来自中东的石油已占中国石

油进口总额的60%以上,按这个趋势发展,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90%。虽然我国正致力于石油来源的多元化,但中东石油仍将占其中的较大比重。同时,与上述战略意图相配合,美国在中亚立足后,想最终将中亚纳入北约的体系,然后再将中亚和中东建成“大中东”。如果这一图谋能得逞,我国西北地区将首次与美国领导的北约军事集团对峙,使我陷人腹背受敌的境地。

其次,控制中东是美国防俄、限俄、弱俄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苏联虽然解体,继承前苏联在联合国席位的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俄罗期仍是一个军事大国,尤其是它所拥有的核力量使美国不敢等闲视之,将其视为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潜在对手,必欲弱之而后快。1994年,俄重返中东后,美国似乎又看到了昔日与其争霸的苏联的影子。这更增强了美国防俄弱俄的决心。美看到俄意欲重返中东,并巩固其后院中亚的战略意图后,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将俄挤出中东,而且还想配合北约东扩,将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各国“消化”掉,甚至一步一步将其原来的中亚几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纳入北约的体系中,以便从西、南(中东)和东(日本)三个方面形成对俄的包围圈,进一步挤压俄的战略空间。

第三,控制中东是防止伊斯兰复兴运动全面发展的根本大计。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影响最广泛的传统区域,伊斯兰教及其伊斯兰文明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既有一脉相承的源渊关系,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弥漫于西方世界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近现代西方列强对伊斯兰世界的殖民统治,以及美国在阿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的做法,在中东各国穆斯林心灵中留下了很大创伤,尤其激活了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反过来,一部分穆斯林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和行为更加深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斯兰文明的偏见和仇视。美国政界和学界相当一部分人散布“伊斯兰威胁论”。而美国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则以一种学术的形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即冷战结束后,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间的冲突,最主要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把伊斯兰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最主要的威胁。这种看法如果仅仅是一种学术观点,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看法已经深入到美国一些高层领导人的脑海中,并不时在影响着他们的决策。这种看法与美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天定使命”,“上帝选民”的信念相结合,从而演变成“文化扩张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即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中东伊斯兰世界,在美国看来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文明堡垒,攻破这个堡垒,其他堡垒就容易得多了。故中东在美国全球文化霸权主义战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三、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实施

美国的决策层充分认识到中东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后,就以雄厚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为依托,极力控制中东的油气资源,不断推动中东的“民主化”进程,实施先发制人式的军事打击,主导中东和平进程,试图构建一个为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服务的地区安全体系。

(一)极力控制中东的油气资源。无论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好,还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也罢,无论战争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其真正目的都离不开战略资源——油气。美国把油气看作其全球战略的生命线,为此,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曾任美国国防部及能源部部长的施莱辛格说道,在最近的将来,西方所有的自由国家乃至自由本身的命运仍然依赖于能否得到这个变化莫测的地区的石油资源。

(二)加强军事干预,不惜以武力“改造”中东。美国将中东作为冷战后推行“美国版本”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尽管三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细节有差别,但按美国的理念建立世界新秩序——“制定21世纪的国际行为规则”这一点则一脉相承的。美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标准,将中东伊斯兰世界各国分成“温和国家”和“无赖国家”两类,敢于向美国挑战者就是“无赖国家”,必欲除之而后快。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国以反恐和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继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后,又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幕僚们认为,美国利用二战后的国际环境曾占领德国和日本,并成功地将两个军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和美国的盟国;冷战后,美国以其无可匹敌的“超超级大国”实力更能成功地占领伊拉克,将其从“专制、邪恶”中解放出来,改造成“自由、民主”的国家,同样,下一步,或迟或早伊朗、叙利亚或别的什么美国认定的“无赖国家”将成为“改造”的对象,总之,或主动“变革”,或被动“改造”,直到山姆大叔满意为止。

(三)进行文化渗透,输出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美国“改造”中东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明目张胆的军事打击、经济制裁,而且还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渗透。美国借全球化的东风,极力在广大第三世界推广其价值观。它试图告诉第三世界的人们,第三世界之所以经济和科技不发达,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传统造成的,要想进步、发达,必须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接受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的价值观。“作为美国全球化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它着意在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普遍制造对美国的迷恋,膜拜和奴性,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心甘情愿地永远处于附庸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第三世界被剥夺的决不仅仅是资源、市场、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坚强而美好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充分运用“话语霸权”和“信息霸权”在中东播散“民主”、“自由”的种子,试图以美国的模式重塑中东。

(四)在坚持偏袒盟国以色列的前提下,主导中东和平进程。巴勒斯坦问题,被认为是中东问题的核心。美国早在二战前对中东的战略地位就有认识。它认为,要控制中东,就必须在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地带扶植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国。而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该决议将巴勒斯坦的57%的相对肥沃的土地划归人口比例少于l/3的犹太人,将33%的且土质较差的土地划归人口比例高于2/3的阿拉伯人。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诞生。16分钟后,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阿拉伯各国自然不接受这个决议,不承认这个

国家,于是,与以色列之间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战争,结果以色列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不但保住了1947年联合国划定的国土,而且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还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大片阿拉伯领土。为此,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但以色列在美国的袒护下拒不撤军。阿拉伯人在武装斗争接连受挫的情况下,终于选择了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阿以冲突的道路,中东和平进程就此启动。冷战结束后,美国希望通过主导中东和平进程,使阿拉伯世界不得不依赖它。于是巴勒斯坦人不得不指望美国向以色列施压,促使以向巴归还更多的领土。叙利亚则指望美国进行斡旋,以收回以占领的全部戈兰高地。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从尼克松到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美国历届政府在30余年间共提出了六项中东和平计划,除了老布什政府倡议召开的中东和会及其后达成的奥斯陆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之外,其它计划(包括小布什的计划)无不以失败告终。之所以如此,除了阿以争端本身的复杂性以外,美国在中东问题上“扶以抑阿”政策是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外部原因(当然,也有阿拉伯人自身的原因,如不团结、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敏锐性,因小失大等)。正是由于美国的偏袒,以色列成为世界上唯一拒不执行联合国几十项决议而又可以不受任何制裁的国家,从根本上说,美国乐意维持目前这样一种不战不和又不致局势失控的局面,这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自私性所决定的,只有这样,它才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好处可捞。否则,天下太平,美国则无戏可唱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扶以抑阿”的中东政策也好,还是“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也罢,亦或是别的什么样式,都是围绕着美国的全球战略展开的。美国当权者正在把现今唯一超级大国铸造成一个“新帝国”,它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独断专行,就连联合国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都不放在眼里。美国在中东和世界各地的屡屡碰壁证明,单边主义不受欢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国是如何赢得冷战的

——美国是如何赢得冷战的? 二战接近尾声时,为了击败希特勒德国而走在一起的美国、苏联开始同床异梦。这两个国家都诞生于革命之中——独立战争与“十月革命”,只不过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一个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昙花一现,资本主义才是人间正道。 冷战的铁幕是在德国拉下的,一起拉下来的还有亚洲的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台湾海峡。这三个国家被冷战的铁幕一分为二。此后四十年里,世界被分成了两个极端阵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西欧资本主义阵营。 相比历史上大国之间的对抗,冷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两次世界大战让世人心有余悸,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各国心照不宣的共识。而相继被美国、苏联研制、生产的原子弹(和氢弹)则让大国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思议。在核子武器大国之间,战争失去了作为手段的功能,也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核子战争,极有可能是终结政治甚至人类本身的终极目标。冷战,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 整个冷战期间,虽然美苏两国唯一一次短兵相接是在朝鲜战场上(此后双方都守口如瓶),但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各自的卫星国与势力范围内,几乎都把自己冠冕堂皇的主义与主张抛在一边,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苏联在1953年占住东德,1956年入侵匈牙利,1968年派兵捷克斯洛伐克,而美国呢,也没闲着:1953年在伊朗扶持代理人,1954年在危地马拉、1961年在古巴搞颠覆。 今人可能会说,苏联在要解放全人类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如此不择手段还可以理解,可打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招牌的美国,为啥也同苏联半斤八两? 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美国相信苏联要霸占全世界,夸大了苏联对美国与自由世界的威胁。白宫智囊倾向认为,冷战是没有规则的战争。于是,他们不再坚守政府为了善的目的而必须做善的事的基本原则,开始为了善的目的而做不善的事。结果我们看到,至少在冷战的前三十年里(1950-1980),就从手段与做法来说,美国同苏联的区别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例如,中央情报局这个超级间谍机构,几乎和克格勃一样,在全世界见缝插针,使用暗杀、颠覆、破坏等手段达到目的。而他的目的却并不是美国宣称的自由民主与平等。冷战前三十年,美国在海外支持的独裁政府并不比苏联少多少,只不过他们选择支持右翼独裁,来对付左翼独裁而已。 再拿越战来说。越南战争不同于当今的一些反恐战争(伊拉克、阿富汗)。反恐之战是保卫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在这个名义下,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可越战是打着遏制专制主义,为亚洲建立和平、民主的政府而战的。这样被赋予了道德与正义的战争却打得充满了阴谋、欺骗与屠杀,手段与目的如此相悖,也难怪会引起了美国国内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强生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分析

强生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分析 岭南学院12级陈德堃12327014 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下面结合价值链具体说说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基础活动 物流管理: 原料采购与贮存方面,各地拥有严格的质检系统,有效控制和检测原料的安全性,为消费者负责;物流方面,强生公司旗下具有全球运输专业公司——强生营销和物流有限公司,并一直致力于减少承运商的数量来实现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运作: 强生公司奉行分权=创造力=生产力的原则,保持小而独立的公司,自行负责生产、行销、配销及研发。运作管理过程公平、高效、透明。 营销: 强生公司持有四条基本的营销理念:诚信经营、以人为本、对顾客负责和对环境负责; 强生公司商业性的广告宣传注重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定期制作公益广告,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投身公益。 售后服务: 强生公司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在全国近30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向广大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公司还设有健康教育咨询部,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保健指导。 支持性活动 采购: 原料与配料被采用之前,强生都会聘请药理专家和实验室分析员进行彻底的评估以确保原料采购的安全;会充分考虑供应商所处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也考虑国际社会对原料卫生质量水平的期望,建立相应的供应商责任标准;建立供应商成长阶梯项目。技术开发: 强生申请的专利数量逐年递增,并依托母国科技水平,把部分研究开发工作扩展到全世界;建立技术开发新战略。可以概括为:“科研靠自力更生与借鸡下蛋”和“创新不怕出丑和失败”以及“因特网是工具不是目的”三个战略;强生重视对研发费用的投入。每年都会把10%以上的资金投入到研发费用上。 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网络平台,建立全球的招聘模式,增加了员工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自主性和选择度,为员工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职业发展平台。建立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机制。为员工提供有关个人、团队、组织和领导力等不同层面的在职培训和指导,还有完善的网络学习系统;关爱员工工作生活及其家庭。内部建立员工咨询辅导项目、个人健康评估项目、办公场所健康项目和健身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关爱计划。 公司的基础业务: 着眼于长远考虑,建立强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强生内部拥有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机构,会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5和10年期的发展战略,并会在每两年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修改,以适应公司的不断发展。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国际政治学理论》课程论文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 学科专业 政治学 研究生姓名 吴昊 学 号 S0******* 开课教师 张卫军 美国冷战政策的 影响和后果 摘要:冷战时期, 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采取了全球范围的遏制战 略,这种战略意味着政策的全球化和不可避免 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问题,其结果在今天看来已经显而易见。那么美国冷战时期到底有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又给今天的时局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 美国政策 恐怖主义 影响 21世纪开始,美国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穆斯林世界的敌对一级亚非拉多数国家对美国动机的猜疑。这些问题许多都是来源于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政策—冷战的意外后果。 传统认为,美国赢得了冷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共产主义已经不再构成威胁,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善良”和强大的国家却如此难以发挥世界影响力的问题。反苏的后果是否造成了今天华盛顿面临的难题? 与苏联对抗的主要战场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和正在抵制寡头统治的拉美国家。美国政策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许多正面结果,支持了经济发展、人权、冲突解决和多边合作。自从89年柏林墙倒塌,可选择的未来显然比现在要美好的多。不过,在攸关美国利益的地区,美国不被看成是自由世界的保护者,而是新的殖民主义者。 在二战后的初期,西欧的共产党得到拥有核武器的野心勃勃的苏联的支持,既是政治得 分 阅卷人

威胁,也是军事威胁。苏联获得东欧对美国民意有深远影响,没有哪届政府可以置之不理。大西洋联盟国家启动并支持反苏政策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新独立国家领袖的左派言论和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支持被看成是共产主义持续前进的证明;在美国人看来,民族主义和苏联国内的共产主义混为一谈。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北大西洋公约和杜鲁门主义的遏制理论扩展到亚洲和拉丁美洲。围堵成为全球政策的目标。当时的战略思想家把全世界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棋局,但这种行为的后果至今仍影响深远。 这种态度第一次露出端倪是1953年再伊朗。当时在左派人民党的势力在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的领导下稳步增长,有鉴于此,艾森豪威尔总统与英国人合作推翻了总理并让国王复辟。此后的各届美国政府都扶植国王作为美国在该地区对抗共产主义的代理人。1978年伊斯兰好战分子推翻了国王并扣押了五十三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早先推翻摩萨德一事被伊朗革命势力作为反美宣传,并且至今仍然在伊朗政治中有影响。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开始签署了一系列在亚洲遏制苏联的条约。缔结东南亚条约组织,对于杜勒斯来说,“不结盟运动”不是自由国家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东和远东面临两个日益严重的威胁:一个是苏联一步步的进逼,一个是埃及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势力。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对抗两者,美国发起了两项计划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导致美国在该地区地位的进一步下降。56年10月,美国反对英、法和以色列对苏伊士运河的进攻,只是暂时扭转了局势。 1955年华盛顿促成了英国、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在内签订的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个条约的目的不仅在与遏制苏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将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注意力从以色列转向共产主义的威胁。伊拉克把追随美国看成是获取美国对阿拉伯立场的支持。美国没有加入该条约,只是在军事上财政上支持。阿拉伯的民族主义势力抨击该条约是英国人之后的殖民主义的延续。 这个条约给美国造成的结果有两个,巴基斯坦和印度克什米尔的争议不断,巴基斯坦的加入导致了新德里对美国动机的猜疑,这种猜疑一直延续到70年代。 在巴格达,该条约遭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并被看成是与英国不得人心的联盟的继续,加入条约是动摇哈西姆王朝和导致1958年巴格达革命的因素之一。其后的一系列军事政变最终导致萨达姆·侯赛因的上台。后果今天已经非常明显。 为了寻求行政当局更方便的运用经济和军事援助对抗中东的共产主义威胁,国会在1957年通过了一项《中东决议案》,颁布的内容成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凡承诺反对国际共产主义的国家都可以获得2亿美元的援助。当局基本上是想获得一种手段来绕过国会对援助款项的严格限制,在整个冷战期间,任何计划要想在国会通过,都得具有反苏的色彩。 在亚洲,法国失去了在越南的地位;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越南被分为南越和北约。肯尼迪政府把北约对反共的南越日益增长的威胁看成是对该地区其他国家更广泛的威胁。由于害怕“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当局开始干涉,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升级。美国对越南的干预被看成是防止亚洲国家全面导向共产主义的关键一步。但亚洲国家则把他看成是延续法国殖民主义的努力。 华盛顿担心印度尼西亚成为多米诺骨牌之一。总统尔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都对苏加诺总统的政策感到头痛。他们希望外岛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可以帮助削弱或者推翻苏加诺政权。1957年机会来了,苏门答腊的几个持不同政见的将领组织反叛并得到中情局的武器援助。但是起义失败,中情局的角色随后暴露,使美国在印尼和附近国家地区的形象进一步蒙污。保罗·加纳德在《共同的希望,不同的担忧》中对此事的影响这样写道:美国否认卷入印尼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使印尼政府觉得不必与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但此事已造成印尼人不再相信以后否认美国参与反印尼活动的报告。 冷战最具破坏力的意外后果,来自于对抵抗苏联军队的穆斯林圣战者的支持,1978年

美国新中东战略及其内在困境

美国新中东战略及其内在困境 作者:潘忠岐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6-11-26 [摘要] 基于“9 ·11”事件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了要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的新中东战略,即“进取的自由战略”。该战略在目标设定、威胁认知、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困境。 虽然在强调民主改造的意义上新中东战略具有一定新意,但从其内在困境来看,它却与美国以往的中东战略几乎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让人对其前景产生乐观预期。 [关键词] 美国;新中东战略;民主化 “9 ·11”事件后不久,美国《中东研究季刊》主编克雷默就出版了一本引起广泛争议的新书《沙滩上的象牙塔: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1〕就像有人把冷战结束的出乎意外归因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失败一样, 克雷默把“9 ·11”事件发生的出乎意外归因于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他谴责美国中东学者对中东伊斯兰运动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缺乏必要的警觉。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对“9 ·11”事件的措手不及既是美国中东研究的失败, 更是美国中东政策和中东战略的失败。而美国中东政策和中东战略之所以失败,自然与中东地区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但更在于美国政策与战略脱离中东地区的客观现实,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与困境。面对“9 ·11”事件后的国际变化,美国政府不仅调整了其全球战略, 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新概念, 而且还在这个大战略的指导下, 出台了旨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全面民主改造的地区战略。然而,小布什政府的新中东战略却依然无法摆脱其内在的矛盾与困境。 一、“进取的自由战略” 继2002 年9 月发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面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之后, 美国政府又专门针对中东地区提出了中东战略。这个战略借用小布什总统自己的话说,就是“进取的自由战略”(a forward strategy of freedom) 。小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前后曾多次提出要彻底改造中东, 使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与恐怖主义绝缘的地区。2002 年12 月,美国国务院启动了一个旨在支持中东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的“中东伙伴倡议”。2003 年11 月, 小布什总统在美国民主基金会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伊斯兰教与民主规则是相容的”,美国要用一种“进取的自由战略”帮助中东各国实现民主化。〔2〕2004 年2 月,小布什政府进一步提出“大中东倡议”,随后又在2004 年6 月西方八国峰会上提出“大中东和北非倡议”,旨在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通过民主改造彻底消除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成功连任的小布什总统在2005 年年初的就职演说和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 要通过积极推行各种“倡议”和战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在2006 年3 月最新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 小布什政府多次提及中东(这与2002 年的报告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认为“大中东”地区“太多的国家”、“太长的时间”受害于“自由赤字”(freedom deficit ) 。该报告以中东为例,说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终结独裁专制、推进“有效的民主制度”。 一般而言,国家安全战略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国家生死攸关的安全利益何在? 对这些安全利益的威胁与挑战是什么? 如何才能最佳运用国家各种战略资源消除威胁、维护国家安全? 正像任何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战略都必然要涵盖这三个要素一样, 美国小布什政府在2002 年和2006 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和期间提出的具体的中东战略,即“进取的自由战略”,也包括战略目标的设定、战略威胁的判断与战略手段的选择。 美国中东战略的具体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重要国家利益。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3〕一是反恐。美国认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辛格博士提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前苏联曾一度的进行以石油为主的军备竞赛,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还未发现新能源之前,石油将会一直是各国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而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天然优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成为了各国想要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所必须争夺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的崛起,使得美国应用强制手段控制或占领中东地区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美国不得不开始应用一些委婉地手段掌控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缓冲带,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在美国经历过9·11事件之后,世界恐怖主义抬头,同时也将美国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吸引到了中东地区,美国的中东战略应时而出,美国在中东战略中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在中东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也遏制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防止地区战略失衡;第二,防止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防止出现地区霸权,维持海湾市场的稳定同时消除对美国的威胁;第三,保证中东地区美国传统盟友以色列和其他中东盟友的安全;第四,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保持石油的自由流通,同时对它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以制约竞争对手。“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是为了用石油来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说明了中东地区并不是一片和平,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强生公司案例分析

强生公司如何应对危机 强生公司生产的泰乐诺胶囊是一种止痛药,1981年就销售43.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销售额的?%占总利润的17% 1982年9月末的一天,一位叫亚当?杰努斯的患者服了一粒药后当天死亡;同一天,另一对服了泰乐诺的夫妇,也在两天后死掉了。消息迅速传遍了美国。强生公司在止痛药市场上的份额一度从35.3%下跌到不足7%公司面临巨大危机。强生公司迅速做出反应: 第一步,调查并澄清事实。 (1)公司迅速收集了有关受害者的情况、死因、有毒泰乐诺的批号、该药 的零售点、药的生产日期、送往分销网的途径等,为此,公司特别请了100名联邦调查局和州的侦探,追查了2000条线索,研究了57份报告。 (2)求助媒体,希望他们提供准确及时的消息,以避免恐慌。通过调查, 得出报告:有毒的胶囊是有人从药店买了成品后掺入硫化氢又退回商店所致,并不是强生公司生产中出的问题。强生公司把这个消息传达给客户和媒体,仅电报费就花了50万美元。 第二步,评估并遏止事件的影响。“泰乐诺中毒事件”使强生公司损失过亿美元,但最主要的是对其商标本身的影响。强生公司事后进行民意调查,发现49%勺人回答他们仍会使用这种药,于是,强生公司又把药摆到了货架上。 第三步,使泰乐诺重振雄风。强生公司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稳住常客,渗透新顾客群”的策略,具体步骤如下: (1)请开发此药的麦克奈尔实验室的药学博士托马斯?盖茨在广告中向使用该药的美国人民致谢; (2)鼓励胶囊的使用者去试用泰乐诺药片; (3)公司承诺在“中毒事件”发生后扔掉泰乐诺的客户,只要打一个免费电话,就可得到2.5美元的赠券; (4)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防破坏的包装,增强人们的信任感。 强生公司通过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和行动,仅用了8个月就使公司重新赢得了35%勺市场份额,并一直维持到1986年,为强生公司赢得了巨额利润。 请分析: (1)强生公司遇到如此严重的环境威胁,却能在短短的8个月后就将危机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从杜鲁门到布什

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所谓战略,《辞海》中的解释是政党、国家作出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的策划,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另一个名词是大战略,阿·魏得曼说大战略就是运用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目标的艺术和科学。遏制战略便是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 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NSC68号文件《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与计划》中明确提出“遏制政策”的概念并进行了解说。遏制大战略就是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以达到击溃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以赢得冷战胜利。美国从杜鲁门政府到冷战结束时的布什政府都是在围绕遏制战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战略,即子战略,来与苏联对抗的。在冷战战略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冷战的主要参加者美、苏及围绕其组成的联盟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均自觉不自觉地、 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冷战,因此冷战战略的实施也由主要在欧洲而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 杜鲁门政府时期(1945—1953) 二战后苏联所进行的一系列势力范围扩张活动被美国看成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加上美国战后实力的膨胀和在海外寻找市场的迫切要求,促使其改变了在二战期间与苏联合作的政策,最初在波兰、德国、伊朗、土耳其等一系列问题上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继而制定遏制政策,抛出杜鲁门主义这样一个政治纲领,美苏冷战由此正式爆发。 经济方面:美国为防止西欧资本主义的崩溃,并进一步达到控制西欧和拉拢东欧,进而遏制苏联的目的,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在此计划遭到苏及东欧的拒绝之后,美转而采取了一项针对东西方的经济战策略,即贸易管制战略。美国力图通过三种手段来限制东西方贸易,第一,出口限制:1950年,西欧国家和美国秘密建立了巴统委员会,这是一个旨在统筹对苏禁运的机构。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防务援助控制法》,该法要求对向苏联提供禁运物资的任何国家停止经济军事或财政援助;第二,金融限制;第三,进口限制:拒绝给除南斯拉夫以外任何东方国家以最惠国待遇。这样,东西方贸易往来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一经济战略得到以后历届政府不同程度地实施,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管制西方盟国与苏联集团的贸易,禁止向苏联集团出口战略物资来阻止苏联集团经济、 军事实力增长,最终实现遏制大战略目标[1]。此外,1949年10月16日,杜鲁门签署“军援法” 并生效。1951年又通过《1951年共同安全法》,这一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确立了军援伏于经援、经援为了“防务”的援外方针[2]。 意识形态方面:杜鲁门政府为了推广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用了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心理战,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强制的也有“和平”的。美开展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恶化了美苏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政治气氛,有利于美国政府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3]。 军事上:实行国家联盟战略,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美洲国家组织,巩固后院;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策划巴格达条约组织,完成弧形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 ———从杜鲁门到布什 姬文慧,王江华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200) 摘要: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 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关键词:美国;冷战;美国冷战战略中图分类号:D5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3-0052-04作者简介:姬文慧(1980-),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收稿日期:2012-10-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12年冬之卷第29卷第13期 Win.2012Vol.29No.13 52··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课题: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目录 一、摘要 (2) 二、三大战争分析 (2) 2.1、朝鲜和越南战争 (2) 2.2、中东战争 (4)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一、摘要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坚持联邦共和的政府组织模式,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推进旨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改革;在经济上,美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同时注意平衡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效能,探索全球化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在外交上,美国坚持本土安全战略,同时强调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导性地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下采取的迂回战略。美国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在一些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下面从这三大战争对二战后美国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二、三大战争分析 (一)、朝鲜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朝鲜战争成了美国历史上首场没有决出胜负的战争,越南战争被称为是美国最惨败的战争。 1、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定义来看待朝鲜和越南问题的。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为适应国家大战略的需要,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杜鲁门主义的出现即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其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后上升了。这是美国对整个世界形势和美国在其中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看法,也被认为是主导美国战后外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张明同学以“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搜集的史实,他能选用的是() 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都体现了二战后非洲的独立与振兴。故D①②符合题意。③1990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完全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和④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属于美洲国家的斗争事例,不符合题意,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故选D。 2.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2月,英国请求美国接管在东地中海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接管大英帝国的霸权,称雄世界的红地毯铺到美国人的脚下。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宣告美苏战时联盟正式破裂,反苏反共的“冷战”被公开确定为美国的国策。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世界历史教参》材料四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2019年5月9日,伊朗宣布,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以回击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和重启对伊制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把“冷战”确立为国策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政府“唤起合理经济再生”的措施以及实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演讲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