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

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5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3]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

息元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回应到“灵龟图”躯干四肢、头胸腹与人体的整体分布规律是相同的。第三定律[3]则指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来的全息元,与整体的其他部位衍生出的全息元相比,总是与其所衍生出来的部位在总体的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作为一个次级全息元,腹针体系位于躯干,故这个全息元中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大于人的整体上躯干与四肢的比例。也正由于其位于腹部,故该全息元的腹部较胸部比例偏大。所以腹针的形象不似一个胎儿,而是“龟形”,更准确地讲是一个大躯干的巨腹人形。

2 配穴

做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方法,腹针与传统的针灸体系具有明显的学术上的传承。腹部是传统针灸穴位的密集区。腹针的基本穴位又位于传统经穴之上。所以腹针的配穴方式即不是所谓的全息式的拟人取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经穴的取穴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1 全息对应取穴这是根据腹针是大躯干巨腹人形的特点,根据疾病位置寻找治疗穴位的方法。如头部疾患取中脘、阴都。上肢疾病取滑肉门,上风湿点。下肢疾病取外陵、下风湿点。

2.2 仿体针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传统体针的取穴法移到腹针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源于近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即包容着整体上的全部信息,也即生物体的生部信息,都可按照整体排布规律显现在每一相对独立的局部,或说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机体缩影。如人的第二掌骨侧、耳廓、足底等处都缩影着整个机体,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病变时,在第二掌骨侧等处相对应的全息部位(也称全息点或全息穴)就出现压痛反应,而刺激该反应点就可以通过反射及交叉免疫机制相对应地治疗这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对颈椎病患者采用生物全息疗法可以改善颈部患处的微循环,减轻化学炎症反应,促进受累神经及血管生理功能恢复。 (一)全息穴位取穴 以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为例。全息胚的穴位群沿第二掌骨侧的体表顺序排列。其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依次有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诸穴,恰象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如此众多的穴位分布在5cm左右的体表面积上,而且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面积,似无必要以尺寸度量,可采取折量法。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心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之间分为三等份,中间2个穴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中间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中间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颈椎病患者取颈穴、上肢穴、’肾穴,以患者右手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又对而坐,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相距约3cm,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重则此穴为压痛点。 (二)全息穴位治疗颈椎病 在选好全息穴位的基础上,就可以用针刺或按摩或电磁刺激等法进行治疗。 按摩法的优点是不用针,不需要皮肤消毒,可在家庭、野外、旅途、工作场所随时 互相或自我治疗,也可用于惧针的患者,但按摩法的疗效不如针刺或电磁刺激 法的疗效高。 1.按摩法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后,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轻轻揉按并作圆周运动, 或在压痛点处置一粒“王不留行”中药,上盖胶布进行按压,以加强压力。按压 时要用力在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酸、胀、痛感觉为度,注意勿损伤局部皮 肤,一般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

全息书籍资料一览

全息理论及应用书籍一览 自88年开始,我收集到的全息理论及应用书籍如下: 1、《生物全息诊疗法》 作者:张颖清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2、《宇宙全息统一论》 作者:王存臻严春友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3、《中医全息论》 作者:宋为民吴昌国 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4、《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人体信息诊疗》 作者:任振芳 黄河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5、《步入神秘的殿堂-从全息角度看周易》 作者:刘长允 中国广播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6、《宇宙全息统一论》 作者:王存臻严春友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二版 7、《肢体根叶存信息-全息的故事》 作者:王兆琴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8、《大全若缺-全息观纵览与沉思》 作者:刘克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9、《宇宙全息自律》修订本 作者:王大有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10、《中医独特疗法-全息按摩疗法》 作者:王富春宋柏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11、《全息诊疗学》 作者:周建伟张凡主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12、《生命驾照:大中医全息立体养生保健全书》 作者:彭措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13、《全息诊疗学》 作者:齐凤军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14、《中医全息医学》

作者:李兴广王东坡郭长青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09年3月第一版 15、《全息医学大全》 主编:李莱田田道正焦春荣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16、第一届全国全息科学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会务组1987年10月19日 17、《人体全息诊疗大法》 主编:齐凤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 18、《全息生物学研究》 主编:张颖清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 19、《宇宙统一论研究-第一届全国全息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第一集》 主编:王存臻 全息科学研究会出版,1987年10月 20、《科学鬼才:全息技术应用41例》 作者:[英] Gavin D.J Hharper 著于露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21、《心理全息治疗》 主编:赖小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 22、《第三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文集(中文版)-1996年8月美国洛杉矶》主编:张颖清 青岛出版社1996年8月 23、《全息教学论原理》 作者:刘宗寅秦荃田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24、《文化全息中的审美与社会》 作者:高旗金子强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 25、《全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欧小威 东方出版社1993年6月 26、《人体全息诊疗学》 主编:张奇文刘龙云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27、《子午流注全息解》 主编:赵福康张洪耀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 28、《数学全息感应思维法》 作者:王志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 29、《全息疗法》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关键词生物全息第二掌骨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只要从头穴至足穴依顺序按压1次或数次双 手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 就能确定在整体上哪些部位或器官有病无病,这 是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在第二掌骨侧的穴位上针 刺或按摩,就能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这就是第二掌骨侧疗法.二者统称为第二掌骨侧 生物全息诊疗法. 2临床资料 我应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治疗头 痛,腰痛,鼻炎,肩痛病人70例,疗效显著. 生物全息诊疗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诊疗方法. 这种疗法简便易学,疗效高.其中尤以第二掌骨 侧诊疗法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疗效显著, 容易记忆,便于推广.笔者以此法治疗几种病症 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在我们的第二掌骨侧分布着一些新的穴位 群.第二掌骨骨节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 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 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三 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 和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 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端算起的五个分 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侧新穴分布的结果,恰好象是整个人体 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图中所标的点实际上代表着以该点为中心的 一个小区域,因而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 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是包括着整 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 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如头穴,穴位所对应 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头,眼,耳,鼻,口,牙;上 肢穴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肩,上肢, 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所对应的 疾病头痛腰痛鼻炎肩痛 合计 第二掌骨侧头穴 第二掌骨侧腰穴 第二掌骨侧头穴或肺穴 第二掌骨侧上肢穴 3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时主诉:腰痛1 个月,因搬重物扭伤所致.开始感到疼痛不甚,近 3天突然腰痛加重,直立起来不能行走,弯腰困 难,卧床翻身疼痛.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右手第二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 一.何谓全息 全息医学是一门中医新分支学科,即以中医为基础,以人类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形态生理的全息相关特性、精神心理全息相关特性、时间全息相关特性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入手,以人体若干立体层次的各种全息胚与整体的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特性及规律、人类精神心理上若干全息胚与整体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变化、躯体与精神间的若干全息相关变化及躯体与药物间的全息关系和全息优选用药为主要研究范围的医学。运用这些相关特性、节律和变化,以调节人体生理和心里的异常,以各种无创伤手法诊疗、针刺、全息诊疗仪器、全息精神心理分析诊疗法为基本诊疗手段,从与整体相似的若干层次与整体的全息下相关共性入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学科 二.全息医学的基本原理 全息医学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基础,运用全息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全息医学的内涵主要表现对全息胚概念的确立。 全息医学中的全息胚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指人体上有自己独特功能而又包含整体信息的部分,如一个耳朵、一只鼻子、一个舌头等;一个全息胚既有表现整体所赋予的某一特有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特性,如眼能看、耳能听、手能拿、足能行等,又具有整体各部分的全部信息,如手的中指腹面有反映头顶、耳朵、血压变化的穴区,足按摩法反射区中足拇趾上有表现脑垂体、三叉神经变化的穴区。全息医学就是运用全息胚这一特性,在某一全息胚穴区上诊断和治疗全身不同部分的疾病。 全息胚还具有精神心理的涵义,人体的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精神心里而孤立存在。人类的精神心里同样存在着全息相关特性,每个人的精神心里特点反映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心里特点;反之全人类的精神是个体精神的综合表现。个体精神又影响和丰富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因此一个人的精神、一定人群的精神和整个人群的精神有全息对应的共振关系。 单纯一个人来说,精神应分别在其思想、感情、意识、意念、气质、记忆、思维、联想、能力、表象、知觉等多种精神全息胚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些精神全息胚整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就构成了精神整体,而每一种精神全息胚都浓缩着整个精神的全部信息,如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此,可以说每一精神全息胚都包含了精神整体,也为其他精神全息胚所包含,从每个人或一个人的某一种精神全息胚都可以看到精神整体,这就充分反映出人类精神心里的全息共振关系。全息医学就是运用这种个体与整体之间,个体全息胚之间的全息共振关系来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空间和时间结构的统一,全息元亦是如此。全息元还具有强烈的时间节律,即每个全息元不管躯体的或精神的,在表现着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之间的空间信息对应关系的同时,也表现有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之间的若干时间节律变化的全息对应关系,

中医全息图谱总结

中医全息图谱总结 全息胚学说认为,一个生物体上的不同部位的结构单位,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物质即全息胚,一个生物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所组成,可以说,通过一个小小的全息胚元,就可以知道全身的情况。祖国医学通过一张脸、一只耳廓、一个舌头、一段脉搏、一只手等就可得知身体其它部位的信息,继而下诊断进行治疗,这里无不体现着生物全息论的实际应用,尤其在中药治病方面更是取其生物与人体全息对应的理论,达到更佳的疗效。 如动物药,主要取其“同类相补” 的生物特点,所以有“以脏 补脏”之说,象取肝补肝,取肾壮阳,取眼明目等,“同功相助”更是取其专有信息的强化,如: 1脱肛、子宫脱垂是由于人体内回缩的信息缺乏所致,而鳖头,蜗牛常完全回缩于甲壳内,它们具有回缩的专有信息,这种专有信息可使病人增加回缩信息,所以鳖头、蜗牛用于治疗脱肛和子宫脱垂。蝉蜕、蛇蜕、蚕蜕可退翳即是此理;

2水蛭、穿山甲、地龙等具有钻穿信息,即用于血管栓塞类疾病中。 在矿物药中,取其与人体信息的潜在信息,如: 1朱砂、赭石、磁石、箔、礞石、蛇含石等比重较大的矿物药,都能镇心安神; 2玛瑙,琥珀为半透明状,具光泽,均具有明日之效; 3琉黄易燃具有火的信息,故具补火助阳之效。 在植物药上.根据与人体信息的对应关系,取其形状、颜色、位置、含有物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治疗疾病。如:

1核桃健脑,郁金利胆,连翘似心而入心经,鸡肾草、女贞子、补骨脂补肾,川贝母润心肺,都属同形全息即中药与人体某一部分形状相同,信息对应。 2地锦草、斑地锦、奶浆果、奶浆参、奶汁树等原植物含有大量白色乳汁,与人乳汁颜色相同,故它们具有催乳、通乳的作用;血参、血满草等植物折断后有红色汁液流出,它们与人血液颜色相同,故用于治疗贫血;而桑椹的补血、丹参的活血、茜草的止血皆属同色全息即中药与人休某一部分颜色相同,信息对应。 3连翘心清心热,莲子心清心火,棕树心治心悸,喜树皮治牛皮癣,桑寄生、菟丝子都属寄生类,故有安胎之效,它们部属同位全息即中药在原植物中的位置与人体部位对应,信息对应。 4麦芽、谷芽都含淀粉酶及维生素B,二者均具有消化功能,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等,具有养血补肝之效,它

最新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 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美丽、长寿的秘决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二十一世纪最新美容新观念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首先来源于生理、心理的健康,美容问题是表面的,得却往往来源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经络中的“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会对头发和面部产生直接性影响。 当五脏功能出现异常时,常可引起阴性的疾病的问题,如头发焦脆、面部黎黑、黄褐斑等。当六腑功能出现异常问题时,常可引起阳性的外在疾病和问题,如痤疮、酒糟鼻等。 美容疾患往往是脏腑机能不协调的外在表现,是身体不健康或亚健康在头部和面部的生物全息反应。同时各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从而引发更多的美容疾病。改善脏腑功能状态,保持经络畅通是提高美容效果的基础。 那么怎样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及经络中“气血”运行保持正常呢?怎样用最小的投资来实现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因此人们也意识到了非药物物理治疗法的重要性,以回归自然,顺其自然为倡导的“自愈能力”等愿望时尚。选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健康,真正使男士更英俊,女士更亮丽,而且使您更健康呢? 一个引起世界注目的集治疗、预防、诊断于一体的自然保健美容疗法诞生了,这就是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也是二十一世纪美容的新观念:首先从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经络保持畅通着手,始终使抗病能量体——气血运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使人体生物全息信息场和微循环始终处于量佳状态。也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人体的健康。 一、刮痧的历史由来: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劳动中民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中发明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经过历代医家逐步深入研究和民众广泛实践,从推拿、热敷、针灸、放血等疗法中演变而来的一种非药物性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扁鹊为虢太子治死厥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当时是利用石器作为刮痧器具进行刮痧治病;汉代则改用陶器进行刮痧治疗;唐宋时期运用苎麻、铜器、银器等作刮痧治病;到了元明时代,中医古籍里已有不少刮痧疗法的记载,常采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治病。 清代郭右陶邃撰的《癌胀玉衡》一书可谓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痧证的专著,其中就是刮痧疗法的论述: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心气分的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劝之法;脏腑经络有痧,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 由此可见,刮目相看痧疗法,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近年来刮痧疗法从民间技法到今天步入国际医学殿堂,并在各地掀起刮痧热潮。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经历了三个发展浪潮:即民间传统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 俗话说人不因懒惰而变的贫穷,却因疾病能让一家甚至于一个国家贫穷如洗。本世纪西方现代医学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下两个问题令人担忧:(1)现代医药费用之高已成为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形成

全息 医学 研究创意版.doc

信息医学模式、全息医学模式与神极全息学初论 ——兼论中华神极全息音乐医学的创造和突破 中国北京·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殷杰 摘要:首次公布学术成果,本文现在第一次提出全新的“信息医学模式”、“全息医学模式”,“音乐疗法全息医学模式”,。兼论“中华神极全息音乐医学”,这是研究、探索多年的中国型音乐疗法。西方经历几种医学模式,现在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音乐疗法也是此模式,或归属心理疗法。“中华神极全息音乐医学、养生学”,由殷杰教授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而成,也开创新的医学模式、这是极有意义的创造,更有深广而现实的价值。医学模式即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医学理论框架,并指导人们医学实践活动。信息时代,中国发展了全息生物学、全息医学、全息宇宙学、易学全息医学、神极全息音乐医学,使整体、局部关系,相互化生,其效应加倍放大。全息医学模式首要价值在于,总体上大大扩大了对生命的关注范围,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益寿、优生、美容、减肥、开发智慧和功能,教育、远程教育、普及,医师、患者、护理……等方方面面园融一体。 中华神极全息音乐医学的创造与突破:1、信息、全息医学模式的创造,临床多种治疗模式突破。2、独特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音乐疗法可以成为独立学科。3、直觉、潜能、功能以至特异功能探测方法突破。4、多系统疾病治疗突破。5、“信息对位”的治疗法则突破。6、治疗方法的转移和创造。7、个性化方案的创造。8、疗法的自由自在化创造9、养生法全程化、终生化突破。10、音乐拓展法的创造。全息音乐治疗学、养生学的突破,是信息、全息医学模式的作用,还依赖:多种形式文化艺术综合养生法、疗法,相互汲取、转移,神游气功与全息音乐治疗学互动、互启;再则理论的建树,思想、观念的更新,方才有新的创造。 神极全息音乐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科学为胚基,构建成一套有新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理论体系。神极由《易经》“太极”衍生而成,神极全息学或可称易学全息学,超越一般全息整体与局部关系,发现并提出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既可以局部治疗整体,又可以整体,甚至宇宙治疗局部;全息即点,信息对位,点对点对位,便有疗效。神极全息学也沟通人体科学,潜能、特异功能启用,以信息、全息作理论新解。神极全息学和神极全息音乐医学,特别信息医学模式、全息医学模式,都是信息时代的产儿,都将直接地必然地对信息时代和当代科学、中西医学产生重大影响。 主题词:音乐疗法神极信息信息医学模式全息全息医学模式

直肠全息疗法

直肠全息疗法 直肠全息疗法(更新,欢迎转帖)-为国分忧为民解痛直肠全息自然疗法是调解人体脏腑疾病的反射学疗法.直肠是任督二脉的起点和交会点.在直肠内壁做 调理可以直接调动任督二脉气血,打通(任,督,中)三大主脉.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强身健骨,百穴畅通,给全身输送足够的气血和氧.中医专家经过多年的 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发现直肠反射是人的生命之源.揭开了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在直肠里反射点做调理的主要功效有:预防,诊断,保健,治疗,长寿,美容于一体的神奇作用.为自然疗法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开辟一条全新的方法. 不需要花大钱上医院受大罪又能治好病. 直肠内壁是人全身疾病的反射区.也是病的根源.治病要从根本治起,才能 从速见效.古老的东方智慧结合现代电经络疗法于一体,不再是原始的手动调理模式.在不吸收病人病气的同时才不伤害自身,又能快速达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加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疗效.学医的人学会这种疗法将是手到病除.德善天下普 利群生 从古到今,美容一直是女性最热衷的话题,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从前有药熏、醋熏、香熏、热蒸等古传的自然美容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以祛斑、增白、保湿、防晒、防皱等的产品加上按摩,对人体面部出现的不同现象进行保养和 修饰,达到美容的目的。 事实上,人体的面部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从全息元论讲,人体大约由 60亿兆个细胞构成,根据科学克隆技术的理论,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就是该生 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全息元。那么人体由60亿兆个缩影构成。 由于细胞构成各个不同组织和器官。因此各组织器官也是全息元。人体较 大的全息元如足部、手部、耳部、面部等。其中面部的眼、鼻、嘴、脸都是全 息元。这一些部位都有与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相对应的特定区域,并能反映人体 内部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称之为反射区。那么人体内部功能下降、病变、直接反映在面部。使面部肌肤颜色呈现各种不同差异,影响美观。

全息生物电检测系统

全息生物电检测系统 1 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全息生物电检测仪是根据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将人体脏腑在身体反射区上的穴位和手腕部脉搏信号和血信号变换成对应的生物电数据,并将此数据与计算机海量数掘库中的正常值加以对比,进而确定被测者身体正常与否。 全息生物电检测仪可将数据保存,定期复查,全程跟踪治疗情况并科学指导治疗。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所以每个人的生物电数据是唯一的。 2 检测仪检测原理 全息生物电检测同其它检测方法一样,均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医学界普遍承认的一门学科,属医学领域里全息生物学范畴,己有几十年的历史,本仪器通过“皮肤表面”这一载体,通过医用传感器的传导来提取人体皮肤表面生物电值和血流变值,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得出参数值。它是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利用人体内脏异常会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电波,通过经络传导到人体全息胚(手、耳、足、皮肤)对应的反射区或反射点上这一医学原理发明的。 3 检测仪的特点 (1)不取样,无创伤:科学快速查身体 全息生物检测,不抽血,不穿刺,不取样,对人体无创伤,无任何毒副作用。检测方法科学快捷,为您提供安全无害的健康检查。 (2)静心检测,认真分析:排除干扰 此仪器检测数值为人体皮肤表面全息生物电数值,单位UA欧姆,它与人体脑电、心电相类似,不同于医院其它生化指标。人体的生物电随人体的生物钟每时每刻均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受情绪、饮食、运动、体位、时间等多方面影响,检测时要注意排除情绪、饮食、运动、体位、时间等方面的干扰。 (3)早发现,早治疗:有的放矢除病根 全息生物电检测,通过脏腑在身体反射区上的穴位和手腕部的脉搏信号,血流量信号,提取生物电数据来判断人体有无疾病。明确引发疾病的原因,提供针对性治疗意见,确保整个治疗过程科学严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自己的健康! 全息生物电检测同其它检测方法一样,均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医学界普遍承认的一门学科,属医学领域里全息生物学范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本仪器通过皮肤表面这一载体,采用医用传感器的传导来提取人体皮肤表面生物电值和血流变值,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得出参数值。 一、功能介绍: 1、测试范围广,无创检测钙铁锌硒、骨密度、肝胆、风湿、肾功能、妇科……,采样病理分析图形显示,可储存打印。 2、独创的透皮载体,生物电信息波提取法,可在人体皮肤表面无创伤、无毒副作用,采集全身九大系统,数十个脏器的病理信息,填补了国内外医学无创伤检测的空白。 3、全自动化处理、定量分析,打印中西医分析结果及处方,5-8分钟一次性完成。 二、产品特点: 适合于一台电脑安装,多种检测系统使用,用户可根据不同检测部位选用不同的传感器。 中医脉诊检测系统(夹在手腕脉搏寸关尺处),骨质骨密度检测系统(夹在距左手腕横纹10厘米尺挠骨间),脑功能检测系统(贴在一侧的太阳穴上),胃肠功能检测系统(贴在脐上三寸的中脘穴上),肝胆功能检测(贴在右胁下肝胆区),神经检测系统(贴在前额印膛穴上)。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

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5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3]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 (2009-10-14 17:35:26) 转载 标签: 分类:科学中医--中西医互补 养生 保健 人体免疫 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 健康

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

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 两千多年前,我国哲学家庄子提出了“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其中已经含有“全息”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了全息生物学,他认为:在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在这三者之间,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整体与整体之间。广泛存在着结构、功能、过程和周期等形式的全息相关关系。这门新学科在本世纪生物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全息生物医学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和带头学科之一。它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中医全息疗法,即通过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调整和维持人体的内部平衡,实现了中西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祛瘀与生新相结合的现代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采用穴位中药离子导入。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修复能力,加速其新陈代谢与修复,祛瘀生新,清除肾脏内的免疫复合物和代谢产物,改善人体病理变化,稳定脏腑功能;并通过保护细胞膜,清除氧自由基等达到保护脏腑目的。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 2010-06-01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汉代名医华佗很重视足部的引导术,验 证了许多从足部治疗全身疾病的特效疗点,作为专门的学科,编著了足部疗法 的经典著作,《华佗秘笈》足心道。用这种方法治病,不用药,不用洒,不用针,不用灸,不用摇动筋骨,不用牵动皮肉,只要在足部找到特效的治疗点、 在点拨之间治好了多种疾病。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华佗有妙手回春,手到 病除的神奇医术,但是各种隶书记载的却是华佗开方下药,药到病除;刮骨疗毒,刀到病除;行针治病、针到病除;真正称得是手到病除的不是别的疗法方法,是华佗的"足心道",就是神医华佗未言全息的古代足全息医学。在华佗"足心道"的影响下,隋唐两个朝代在太医院设有庞大的按摩科,并且把足部推拿、按摩设立为独立的学科,按照技术等级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甚至用于危害病的治疗抢救。这种方法深受士大夫和 广大民众的推崇和喜爱。唐玄宗天宝年间,日本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将"足心道"引入日本。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学历并做官,将此法传入西方,而在中国本土受封建思想"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渐渐的衰落失传。而西方医学 界却很重视这种医疗方法融入西医神经学和解剖学的元素,在医疗实践中将"足心道"发展为足反射疗法。什么是现代全息医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医全 息医学科研队伍,在中医经络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足反射疗法的经验,在吸 收医用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激光照片的底片碎片仍然保留全 部物象的全息术和全息克隆技术的理论,创立了现代全息医学的全新科学概念。全息医学揭示,人体笑道一个细胞,大到一个局部整体。都是一个全息元,都 包含着人体的全部生理信息和病理信息。在每个全息元上,都有人体各脏腑和 器官的缩影和定位。选择发育程度高、局部面积大、包含信息量大、末梢神经 丰富、对内脏和器官反应能力强的全息元进行物理刺激,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 和有效地治疗疾病,这门独立的中医新分支学科,就是现代全息医学。足全息 医学,是现代全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足底生命密码?人的双足是一个全息元,在这个全息元上,不仅能够找到人体心、肝、脾、肺、肾、头、眼、耳、鼻、嘴、手脚、胳膊、腿,甚至没一个牙齿的缩影和定位,而且还能

五千年足全息诊疗法溯源

五千年足全息诊疗法溯源足部全息诊疗法萌生在洪荒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与中国针灸医学及古代中医被视为同根同源。中国《路史》记载,当身体不适时,发现脚部也有一处或几处出现痛觉敏感区,触及敏感区时有刺痛感,按摩数次疾病也随之好转,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使人们惊奇地发现可以“摸足治病”! 中国《史记》述及上古黄帝时代有位高明的医家名叫俞跗,“俞”与“跗”通,“跗”即“足背”,专门摸脚治病,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足全息疗法的应用记载。秦越人扁鹊对俞跗十分崇敬,在为太子治疗时,接待他的中庶子曾崇敬地提到古代名医俞跗,说他“治病不用汤药”而能“一拨见病之应”。 汉代名医华佗很重视足部导引术,汉唐时代出版的《华佗秘笈》中有“足心道”治病术引入日本。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并曾任官,将忽泰必烈所著的《金兰循经》译成西文,使足部穴区按摩法传入欧洲。而在中国本土失传。针灸、中医中药的蓬勃发展和封建习俗的影响,使足部穴区按摩法渐渐衰落失传。西方却逐渐发展为“脚部穴道指压法”,“肺部反射区区带疗法”、“脚底刺激健康法”等。 20世纪出现了瑞士的“脚部反射区病理按摩法”、美国的“脚部反射区按摩疗法”、德国的“足反射疗法”。1980年我国台湾出现了“吴若石神父病理按摩法”。1982年4月,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法研究会”,把病理按摩法所规定的56个反射区发展为63个,并

依据它所奉行的宗旨:“研究发展、教育推广、服务社会”。使其分会和会员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自1988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大会,交流学术实践,研究理论和进行推广。 199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委员温贝尔格女士指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努力方向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广义概念是一致的”。1986年国际若石健康法会会长陈中干先生开始在我国大陆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使这一发源于中国、发展于国外的足全息疗法,在中医针灸的故乡得到丰富的营养而极快地推广升华。 ——摘编自李莱田主编的《全息医学大全》双跡全息活版对症疗法 ——五千年中医文化的璀璨奇葩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小小的耳朵,却是一个奥秘无穷的大千世界。它不仅能从这方寸之地反映出你的全身部位的健康状况,甚至还看出你过去曾得过什么病,并对一些疾病作出预测。同时,也可以从耳穴上治疗全身的病症,很多小病小痛更是起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一、耳穴诊疗法 为什么能从耳朵上诊疗疾病呢?经 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从耳穴与经络、 脏腑、神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电 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神经体液学说、 胚胎倒置学说等。研究发现,耳朵犹如 一个倒置的胎儿形象,是人体的一个缩 小,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耳朵上 的许多穴位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分布的。 这些穴位又通过经络、神经与全身各部 位紧密相联。一旦机体的某一部位出现 病变,与其相应的耳穴就会出现变化,通过望诊、触诊及电测诊就可进行诊断。同样,刺激某些耳穴也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耳穴诊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西汉已有了耳脉诊病的记载。我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的论述了经络和耳穴的关系。其中如“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就生动的说明古代就知道用观察耳朵来判断人体疾病情况。 目前常用的耳穴诊断法有耳穴视诊法、耳穴触诊法、耳穴电测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并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对人

体的疾病作出判断,有经验的耳穴医生通过耳穴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很高,令人惊奇。不仅对急性病症、慢性病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既往史、外伤史、遗传病史及肿瘤的诊断更有其重要的参考意义。耳穴诊断中运用:一视(视诊法);二触(触诊法:包括指摸法、探测法、压痕法、压痛法);三测听(用耳穴探测仪的仪表、灯光、声音的变化);四辨证(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穴位的功能,相应部位的反应和临床经验)的综合系列诊断法。这种诊断法既符合现代西医的物理诊断:即“视、触、叩、听”,又符合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理论。这种诊断方法,更完善充实及发展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值得推广,以及深入研究造福于人类。 二、耳穴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有针刺法、埋针法、刺血法、电疗法及耳穴贴压法、耳穴按摩法等。耳穴贴压法也称压丸法或埋豆法,因其无痛、无副作用、安全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目前此法已风靡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适合惧痛者、老人、儿童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耳穴治疗对疾病的适应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上百种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怪症、无名杂症。对有些专科的疾病疗效独特,并已形成特色。如眼科的青少年近视、早期白内障等;美容方面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内科的失眠、头痛、高血压、眩晕等;皮肤科的带状疱疹、早期白癜风、湿疹等;五官科的耳鸣、听力下降、咽炎、过敏性鼻炎等。此外,耳穴在退热、止痛、明目、健脑、减肥、戒烟、调内分泌、保健、抗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一)耳穴的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

在全息理论

II 全息生物学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的,是研究全息胚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胚胎学观点看,由于在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这在植物界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在吊兰长出软藤的末端或节枝处,可以萌发出一棵棵完整的植株。又如切下一块长芽的马铃薯,便可培育出一棵马铃薯,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用胡萝卜的一个分离细胞或细胞团成功地培养成一棵胡萝植株。在动物界也可发现许多证据,如出芽繁殖,全息学说认为,每一个机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或者说,机体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就是一个全息胚。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画出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图谱。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这些对应点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处于滞育状态的器官或部位。在全息内,各个对应点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一个对应点的特性都与其对应器官或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也可以把全息胚看做是处于某种滞育阶段的胚胎。这样就可以用在足疗,耳针治疗全身疾病。 III 分维和分形的大相似而小区别,股票市场看几分钟有人就能感觉整天的行情气氛,看一个人就知道如何和一村人相处的宗教人士。最后更广泛的是任何联系都可哲学地看作整体局部相似关联度问题,关联度高,则可以开发出新的全息理论来指导。三旋教主王德奎也将全息的思想纳入体旋面旋和线旋中:全息原理是说,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的排列数全息性。甚至有人整出全息经济学三旋经济学(叶眺新),其实都和方法论有关。 [编辑本段] 全息医学在推拿学中的应用 全息推拿学就是依据全息医学基本理论和中医的基本理论,在人体特定部位(全息元)进行一定手法操作,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全息医学基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宇宙全息统一论》这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更是令人注目。将全息论的诸多规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时间全息律等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结合现代及传统医学理论和全息生物学理论,构成了全息医学的框架。全息医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该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疗效高、副作用少。特别在药物带来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199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大会上曾邦哲的论文“论中西结合全息医学人体结构模式”[1]阐述了中医学的针灸全息现象是系统论的结构同型、同构和分形几何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