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星巴克:品味“第三生活空间”

第二章  星巴克:品味“第三生活空间”
第二章  星巴克:品味“第三生活空间”

星巴克:品味“第三生活空间”

一、星巴克简介

星巴克公司于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诞生,一直精心经营咖啡豆、茶叶和香料,其规模不大,当时只有4家分店。当时,星巴克还只是专注于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没有想过提供饮料服务。现任星巴克总裁的霍华德·舒尔茨后来回忆说,“我来到这里,首先闻到了咖啡的芬芳,完全是原汁原味的那种。我感觉它就像未成品的钻石,而我则有能力把它切磨成璀璨的珠宝。”

1982年,舒尔茨辞去年薪7.5万美元的职位,加入星巴克,担任咖啡店零售业务和营销总监。舒尔茨开始向西雅图的餐馆和咖啡店销售咖啡豆。一年以后,舒尔茨有机会去米兰出差。当他走入当地的一家咖啡吧,喝第一杯意大利香奶咖啡时,就形成了创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星巴克的设想。“原来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时刻。这才是星巴克要做的。那时我真是心情澎湃。”他后来回忆说,“美国还没有这种东西,我预感到自己将会大有作为。”

然而星巴克的创始人对舒尔茨的想法嗤之以鼻。无奈之下,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两年后,舒尔茨斥资400万美元收购星巴克,并开出第一家销售滴滤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的门店,完全按照给消费者以“咖啡体验”的理念来经营星巴克,为公司注入了长足发展的动力。1991年星巴克成为全美第一家为兼职员工提供股票选择权的私人企业。1992年星巴克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分店上升到165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星巴克陆续在海外建立分店。截止到2009年底,星巴克在全世界39个国家,拥有超过13000家门店,145000名伙伴(员工)。

星巴克的增长速度让人们不可思议。在全球各地,星巴克一周销售4000多万杯咖啡饮料,每月销售差不多2亿杯,按每杯3美元算,星巴克咖啡销售每月就达6亿美元销售额。自1992年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以来,星巴克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20% 以上。2008财年公司销售收入更是达到历史新高的104亿美元。2009财年即便由于受美国市场下滑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星巴克的销售收入也达到98亿美元。过去近二十年,星巴克的股价上涨了5000%,以往没有咖啡馆公司能够做出这种史无前例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二、“第三空间”理念

在一个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星巴克是靠什么从“1小杯咖啡+1块方糖”的咖啡小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跨国公司?其成功的秘密究竟何在?

星巴克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为顾客营造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第三空间,星巴克出售的不仅仅是咖啡,而是以为顾客创造“第三空间”为主题,营造出全新的顾客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成为星巴克独特魅力之所在。

星巴克一直推崇“第三空间”的理念,着力于把星巴克咖啡店打造成独立于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首选休闲场所。依照星巴克的分析,公司、家是当代人生活的两大空间,一边是辛苦拼搏的工作之所,一边是饮食起居的生活之所。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人们往往需要另外一个空间来放松自己以及相互沟通——星巴克称之为精神栖息之所。星巴克就是要给人的这种需要营造出一种放松的环境和氛围。借用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的说法——它是忙乱、寂寞都市中的小绿洲,让奔波于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现代人有个转换的落脚点。星巴克除了精致的咖啡饮品和糕点,还向消费者提供现场钢琴演奏、欧美经典音乐、咖啡知识介绍等配套“消费品”,定位思路相当清晰——为白领提供更高价值的享受。“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句著名的广告词绝妙地诠释了星巴克“第三空间”悠闲、舒适和浪漫的意境。

可见,“第三空间”的打造,是众多因素系统运用的结果,而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如此的深入人心,并广受喜爱,正是得益于公司对“第三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独到、深刻、人性化的理解与阐释。具体而言:

(一)一流品质的咖啡

咖啡是星巴克体验的载体,在星巴克看来,这种载体的质量品质是企业的灵魂。为了让人们品尝到一流的、纯正的咖啡,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从购买原料到炒制过程再到销售途径,层层都有缜密的把关。

咖啡品质控制从咖啡豆还在成长的时候就开始了。同市场上众多依靠批发供应商供货的咖啡制造商不同,亲自考察咖啡产地然后选择优质原料是星巴克公司的原则,为保证星巴克咖啡的质量,星巴克设有专门的采购系统。他们常年旅行在印尼、东非和拉丁美洲一带,与当地的咖啡种植者和出口商交流、沟通,为的是能够购买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他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都能品尝到最纯正的咖啡。从品种到产地到颗粒的形状,星巴克的咖啡豆经过挑剔的选择,是来自世界主要咖啡产地的极品。2010年11月12日,星巴克还在昆明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确立在云南投资并运营其全球首个咖啡种植基地。星巴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表示,在云南种植的咖啡将不仅在中国销售,同时也将销至国外市场。他指出,除了投资咖啡种植基地,星巴克还将在云南设立咖啡研究与发展中心、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以及咖

啡初加工工厂,公司计划将中国市场打造成美国以外的第二个本土市场。

所有的咖啡豆都是在西雅图烘培,精选咖啡原料被及时送往炒制车间后,会按严格的标准接受熟练工人的炒制混合,随后被装进保鲜袋中运往星巴克连锁店。保鲜袋亦是专门设计的装置,用来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以保持产品新鲜。公司有严格的规定:一旦保鲜袋打开,其中的咖啡豆必须在七天内销售出去,过期便不能再销售。

对咖啡的配制过程星巴克也有严格的控制。员工们都要接受“煮制极品咖啡”的课程。每一小杯蒸馏咖啡必须在23秒之内制备完成,带牛奶的饮品中,牛奶必须升温到150—170华氏温度之间并保持一段时同。星巴克还将咖啡豆按照风味分类,让顾客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喜爱的咖啡,如“活泼的风味”指口感较轻、香味诱人,并让人精神振奋的咖啡;“浓郁的风味”指口感圆润、香味均衡、质地滑顺的咖啡;“粗旷的风味”指具有独特的香味,吸引力强的咖啡。

从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到咖啡的配制,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把热气腾腾的咖啡送到消费者面前,一流的产品体验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

(二)感性色彩的店铺设置

咖啡店环境是顾客体验咖啡的场所,而环境本身也是人们得到美好体验的来源之一。完美的体验塑造要带给消费者全面的感官刺激,在咖啡的嗅觉、味觉刺激之外,星巴克还追求对顾客视觉、听觉、触觉的全面的刺激,使人们的感受更加深刻。好的消费环境是完成这一切的必需,也是打造顾客难忘体验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其起居室风格的装修,还是仔细挑选的装饰物和灯具,煮咖啡时的嘶嘶声,将咖啡粉末从过滤器敲击下来时发出的啪啪声,用金属勺子铲出咖啡豆时发出的沙沙声,都是顾客熟悉的、感到舒服的声音,都烘托出一种“星巴克情调”。他们有计划地把自然与人工的雕琢融合在一起:柜台和标志图样区域的浅木纹色调,褐色的包装袋,绿色的肖像,肖像上披着长发的女郎,都营造了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氛围。木质的桌椅表面光滑没有了原始的感觉,让人感到舒服,磨光的深色大理石台面看上去工艺精巧。商标上的人像也传达了原始与现代的双重含义:她的脸很朴实,却用了现代抽象形式的包装,中间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围。灯、墙壁、桌子的色彩,是从绿色(咖啡豆表面的颜色)到深浅不一的咖啡色,都尽量模仿咖啡的色调。就连年度报告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用了一种由咖啡渣制成的纸张。

为了炫耀它的照片和图片,报告中宣称“凑近看,你能看到纸里面还有咖啡渣”。特别是包装和杯子的设计,也彼此协调来营造假日的欢乐、多彩的情调。清雅的音乐、考究的咖

啡制作器具,为消费者烘托出一种典雅、悠闲的氛围。店里许多东西的包装像小礼品一样精致,从杯子、杯垫和袋袋咖啡豆、咖啡壶上的图案与包装,到每天用艺术字体展示的当日主推销产品等等,都可以看出构思精巧与匠心独具。于是会有顾客对这些小杯子、杯垫爱不释手,并带回家留做纪念,这个不在市场销售的赠品便成了顾客反复光顾星巴克的动力。

(三)周到贴心的服务

“最简单但最难模仿的就是服务”。服务是体验营销的T形台,“星巴克体验”中最重要也最难被竞争者复制的,正是星巴克对顾客贴心的服务。

事实上星巴克树立和实践的是大服务的理念,贯彻了“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一次只烹调顾客那一杯咖啡。”这一古老的意大利咖啡精神。服务的起点始于咖啡的烘焙配制,金属勺铲豆发出的刷刷声,敲击过滤器上咖啡末的啪啪声,然后是煮咖啡的嗤嗤声,愉悦着顾客的听觉;再到服务人员把咖啡端到顾客的面前,顾客嗅觉上享受着咖啡醇香气息,视觉上感受着咖啡器皿的精致和服务人员的微笑;接下来就是浓香咖啡入口的味觉,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星巴克要求在客人进门那一刻员工就要开始和客人接触,因此每位客人走进星巴克时,吧台服务员无论再忙,都要回过头与客人眼神接触,笑着说欢迎光临。如果来的是熟客,店员会直唤客人的名字,奉上客人一贯喜爱的产品。在店里,无论顾客的眼睛在任何时候与店员的目光接触,迎接他们的都是不变的微笑,店员们讲话也温文尔雅。星巴克教导员工,要使每个顾客都感觉到星巴克是一处充满安宁、亲切的休憩乐土。

在服务的细节上,星巴克也以顾客的感受为中心,做到“无微不至”。一位顾客进入店门,服务员就迎上前来询问是看书还是聊天。前者会被引导到安静的区域,可以静静的品味咖啡,同时或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杂志,或无线上网,个人乐在其中;后者则到宽敞的聊天区,边饮边聊,尽享交流的乐趣,如果人多的话,服务员还会调整桌椅,形成“圆桌会议”。

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星巴克员工要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获得上岗资格。在训练中,员工要接受公司历史及文化的熏陶、学习咖啡的配置程序、店内工作容,顾客服务技巧和咖啡文化也是必修内容。此外企业还制定了一套专门的方法来培养员工与人沟通的能力。

星巴克的员工被称作“快乐的咖啡调制师”,除提供优质服务外他们还要能向顾客详细介绍咖啡的知识与调配方法。咖啡侍应生须能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用眼神与客户接触。在一项名为“咖啡教室”的服务中,星巴克为三人以上结伴而来的客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向顾客讲解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问题,并耐心细致地解答顾客的疑问。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咖啡的同时,还能体味到星巴克所

宣扬的咖啡文化,这不但实现了员工与顾客间的良好互动,也使顾客优雅品尝咖啡的同时还得到了额外的收获。

(四)店铺之外的延伸体验

体验式营销的目标是使顾客成为难忘经历的主人。顾客参与在体验营销中占据很大的分量,为了调动顾客的参与热情,星巴克还通过各种方式把体验延展到店铺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中去。

通过创建俱乐部吸收会员,星巴克把它最忠实的顾客网罗到了一起。星巴克不仅给会员提供店内的特别服务,还通过发送会员电子期刊来获得与顾客在店铺之外更长时间、更大范围的深度沟通。

星巴克的会员期刊也是精心设计的产物:精心策划的期刊主题、雅致的页面、多元化的参与活动。打开电子刊物,星巴克店内的温馨气氛仿佛在其中得到了延续。在会员期刊中,铁杆星巴克顾客们看到的不仅有更新的产品信息、新的店内活动介绍和为会员量身打造的服务内容,更有为他们提供的参加店外活动的机会:体育比赛、读书俱乐部、汽车展会、公益活动、文化展览等等不一而足。从活动的设置上,可以看到星巴克营造体验时的良苦用心: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充分考虑星巴克顾客兴趣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为的是让顾客把来星巴克店后的美好体验延伸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里去。

星巴克的许多活动让顾客在咖啡之外体验着更加浓郁的馨香。例如,在一项以一种名为gothos水为中心的活动中,星巴克提出了“每杯水都意味着不同”的口号。以一千万美元为募资目标,顾客每购买一瓶水,企业捐出5美分支持世界饮用水工程,以此来帮助全世界的儿童获得纯净的饮用水。又如“自带咖啡杯”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星巴克倡导它的顾客们珍惜地球资源,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此,星巴克鼓励顾客自带杯子,并给予自带咖啡杯的顾客一个产品的优惠折扣。

星巴克经常会选择与自己的产品相关度高、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公益事业作为活动主题。让星巴克顾客得以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贡献社会。行动体验超越了咖啡本身的物质层面,使得顾客体验有了更为可贵的精神内涵。

二、成功之道——星巴克体验的背后

实施体验营销是个复杂的工程,在提供完美体验的背后,有星巴克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和系统的支持。

(一)市场定位的利器

星巴克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它成功的一把利器。星巴克咖啡的定位是20岁到35岁的城市白

领和在校学生,尤其是需要第三生活空间的人。星巴克咖啡的开设地点的定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繁华的购物区(shopping Area)、成熟的生活社区(Living Area)、现代的办公楼区(Business Tower Area)。

有意思的是,星巴克会根据不同的店址选择,来定店面的大小。比如位于北京嘉里中心的星巴克咖啡馆是非常小的,只有17平方米。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总裁孙大伟先生这样解释,“这些办公大楼的员工一般不会在店里停留。他们往往是在上班之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很自然的到店里来,经常是他们刚刚进店,我们的员工就为他调制咖啡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经常到这里来,我们的员工已经很熟悉他们的口味与习惯了。所以说星巴克逐渐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品质控制,精益求精

咖啡品质、服务水平、店铺氛围都是供应顾客体验的活水泉,是构筑星巴克体验的灵魂。

1、与供应商荣辱与共

为保证咖啡质量,星巴克一直坚持与供应商荣辱与共。星巴克将其对员工与顾客的尊重,也延伸到了其供货商。星巴克倾向于建立长期关系,它愿意通过与供应商一起合作来控制价格,而不仅仅是从外部监控价格,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培育供应商。在星巴克看来,失去一个供应商就像失去一个员工一样,因为这将损失培育他们的投资。如果一家公司对成本控制比较严格,那么对供货渠道一定会反复推敲。星巴克希望与供货商长期合作,因此它对供货商的要求第一是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个漫长的过程,要达到特殊的质量标准,就不得不要从生产能力、包装和运输等多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只有具备发展潜力的供应商才能与企业荣辱与共。

2、员工培训,严格要求

星巴克着力塑造员工喜欢咖啡、热爱公司、专业服务的素质。在公司与员工的沟通中,咖啡涵养和服务知识的培训扮演着重要角色。星巴克有一套自己的“星星方案”——对员工的核心培训课程,包括星巴克体验、咖啡交流、顾客服务、吧台技术。这四项训练通过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与明确的目的,可以协助员工了解星巴克咖啡的文化历史、理解公司的使命、掌握顾客服务技巧和店内工作技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套方案强化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突出面对伙伴时相互尊重的概念,即公司以员工为伙伴,员工以顾客为伙伴,彼此互相尊重。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服务生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咖啡服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

这样,顾客在和服务人员接触中就能深刻感受到备受尊重,自然而然获得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里的“自尊”需求的满足,满意度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员工以自己丰富的咖啡知识来创造顾客良好的咖啡体验。星巴克员工每天安排一刻钟时间,共同品尝、讨论咖啡,从中不断累积咖啡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咖啡体验,在与顾客的接触中就能轻松自如的与他们分享咖啡知识。

星巴克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保证标准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的唯一手段。所有在星巴克咖啡店的雇员都经过一连串严格且完整的训练,对于制做咖啡饮料的方法,都有一致的标准。星巴克把咖啡店的经营拆解,把每环节训练成员工的反射动作。员工一进入星巴克,除了要学习每种咖啡豆的知识,还要熟背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 秒,拿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 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 度。同时,训练人员鼓励大家做做咖啡吧台后的科学家,试着把牛奶加热到华氏190 度尝尝,就知道顾客的抱怨从何而来。不仅如此,对于商品陈列的方式、甚至小到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标签这样的琐事,都有明确的规定。装好1 磅的咖啡豆后,标签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吋半的地方。星巴克的规定不是只有对咖啡,对人的互动也一样。顾客进门,10 秒钟之内店员就要给予眼神接触,如果伙伴打翻了牛奶,不但要立刻帮忙清理,还要一面告诉他没关系,自己也曾经打翻过,才能体现星巴克的尊重文化。此外,员工除了有服装规定、不能刺青外,还要上放松课,因为要保持轻松的心情,才能煮出好的卡布其诺。或许星巴克的规定让人觉得是烦琐而又仔细。但就是因为这份精准,这份严格才换来了如今极佳的口碑和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严格培训,是星巴克成功的印记。

3、直营路线,一直固守

为了保证这一切的原汁原味,星巴克一直坚持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直营路线,即由星巴克总部对所有店铺进行直接管理,统一领导。直营连锁实行高度统一经营,总部对各店铺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对于星巴克坚守“直营”,美国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早有解释,“我认为加盟就是中间人,也就是介于我们和顾客之间的障碍。我们宁可多花钱,开自己的店,训练自己的人,加盟一词成了星巴克的禁用语。坐视数百万美元利润从眼前飞走了,但是星巴克舍得这么做。如果我们不严加管制,相信营业额会更加漂亮,日子也会更好过,但是咖啡品质恐怕就要牺牲了。”所以星巴克坚持直营经营,坚持每一家店都要保持的“美国星巴克血统”,从而保证了星巴克无论在哪里,它的经营、服务、咖啡品质,都是原汁原味的。

(三)塑造环境时刻以顾客体验为中心

体验营销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遵循“以顾客为中心”、“以人性为根本”的原则。星巴克在这一点上做了大量工作。星巴克不但以顾客的感受为评判标准来决定新产品的推出,更想尽办法收集客户反馈并时时以此为基点为顾客创造新的体验。

星巴克美国总部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的星巴克店铺。他们在设计每个连锁店的时候,会考虑当地那个商圈的特色和店址建筑物的风格,然后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还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有人把星巴克比作咖啡界的麦当劳,其实光在装修上星巴克花的精力与达到的效果就与麦当劳不同。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址选好后,就会将这家店的平面图、周围环境等相关资料发往美国,在那里的设计室,汇聚了一群装演设计的精英,专门为世界各地的新店策划店面设计,而分店只需要找到专业的施工队,就可以建成一间标准的星巴克咖啡馆了。

在这个流程过程中,美国设计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世界上任何一家星巴克咖啡馆都能具备一样的水平与品位。这也是星巴克的一个良苦用心。如果星巴克只是随随便便找一家装演设计公司,拿着美国星巴克的一些资料照葫芦画瓢,差不多也可以做的七八分形似,也不算偷工减料,还能省下一大笔钱,但是星巴克不捡这个便宜,宁肯多花钱,宁愿多费一些周折,也要为顾客创造最好的氛围环境。

星巴克的设计师们非常擅长利用周边环境,尽可能选用能够与其自身文化蕴义相匹配、相得益彰的暗示性周边环境。为了保证分店对周边环境的充分利用,构成一个尽可能宏大而一致的文化暗示,星巴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要求,每一个咖啡店新成员,须由其总部根据其选址环境为其进行综合设计,咖啡馆布设的视觉图文信息即VI(视觉识别)要与总公司所提供一致,尽管布局上或可有所不同。比如星巴克在上海的每一家店面的设计都是由美国方面完成的。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这与麦当劳等连锁品牌强调所有门店的VI高度统一截然不同。在设计上,星巴克强调每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让星巴克融合到原来的建筑物中去,而不去破坏建筑物原来的设计。每次增加一家新店,他们就用数码相机把店址内景和周围环境拍下来,照片传到美国总部,请他们帮助设计,再发回去找施工队。这样下来,星巴克才能做到原汁原味。这样就可以保持其形象话语的内在一致性,使人感觉在其文化内涵上“如出一辙”,从而保持了精神象征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也就保证了位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中的星巴克成员,始终能够让受众在隐约缥缈中“读”出相同的感受,从中“感应”到一致的文化信息,因为其店面设计可以说就是一部由美国设计师用母国文化写就的“书”。这又使得星巴克能够不断保持自己在跨文化受众心目中的某种文化形象,引导并掌握消费者那颗追寻神话的心,从而保持它的赢利

和文化影响力。

在店内,所有的设计摆放也是设计师们悉心打造的。其起居室风格的装修、仔细挑选的装饰物、木制桌椅和沙发的摆放,都在恰当灯光的投射下散发出温馨,这些再加上煮咖啡时的嘶嘶声、加上轻柔的音乐、精美的书刊杂志,具有感性色彩的一切烘托出独具魅力的“星巴克格调”。吧台、桌椅、沙发的摆放,以及一些店的门窗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细心一点的顾客可以发现店内颜色、灯光等视觉元素,每家店都有微妙的区别,这就是专人设计的功力所在。

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总裁孙大伟先生曾这样说:“在店里,你可以看书,可以用‘手提’查一些资料,可以约一些朋友聊天。总之我们希望客人到这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用的各种杯具、桌椅、或者是沙发等等摆设都是希望尽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摆放桌椅、沙发,只要能让你感到舒服。我们店内放的音乐都是比较轻松的音乐,像爵士乐,中国民乐等。对于很年轻的音乐,比如节奏很快的摇滚音乐,我们就会尽量避免。总之,星巴克希望提供给人们第三个生活空间。”

(四)重视员工,关怀备至

“送员工们一个满意”。星巴克公司现任董事局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伙伴关系”。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星巴克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的“合伙人”制度。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伙人”。这就是说,受雇于星巴克公司,就有可能成为星巴克的股东。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从内部的员工持有股“豆子股票”的发行到公司论坛的建立,星巴克除了为自己的员工支付丰厚工资、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外,还处心积虑地将企业建设成一个人心所向的工作场所。

舒尔茨相信,最强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顾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说到底是一种公司内外与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一种精神联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品牌的基础相当稳固,因为它们是靠精神和情感,而不是靠广告宣传建立起来的。星巴克要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为顾客创造新体验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的公司。

(五)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星巴克有意应用e化科技,试探将咖啡文化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进而丰富人们的生活,维持市场差异化。如2002年起星巴克率先在咖啡店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让顾客可以一边惬意地享受咖啡,一边接入宽带上网冲浪,接受信息,并可享受预定餐饮、下载音乐、付费等方便快捷的服务。2004年,星巴克推出“赏乐咖啡屋”店内音乐服务。顾客一边喝咖啡,一边可以戴着耳机利用店内电脑中的音乐库,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做成个性化的CD带回家。此外,星巴克还在着手在店中安装顾客可以自己制作CD的个人音乐欣赏台(Music—ListenlingStation)。在金融服务方面,星巴克引入了一种预付卡,顾客提前向卡内存入一定金额后.就可以通过高速因特网的联接,在星巴克1000多个连锁店刷卡付款。这给顾客们提供了更方便的结帐方式,把顾客的结账时间缩短了一半。把包含科技含量的时尚内容融人咖啡浓香,星巴克不断给顾客体验注入新的内容,提升着客户对星巴克的喜好度。

2009年7月24日,在西雅图第十五大街328号,一家名为“15大街咖啡和茶”的星巴克个性咖啡店横空出世。在那里,你找不到与星巴克有关的任何标志,从里到外看上去与街坊咖啡店一样——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是每日咖啡;咖啡之外,还有茶、啤酒和葡萄酒;不再有星巴克的经典标志;每天傍晚都有音乐会和诗朗诵……完全颠覆了星巴克以往的风格。

霍华德·舒尔茨来了。他惊喜而激动地打量着眼前古朴而随意的一切……

“变”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延续。在星巴克的体验营造过程中,公司适时地根据营销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不断地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推出新的体验业务,以不断更新的差异化体验来吸引顾客。

三、案例点评——全新的环境体验

星巴克以为顾客创造“第三空间”为主题,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体验。“这不是一杯咖啡,这是一杯星巴克”——没有巨额的广告费和促销预算,星巴克的魅力却在顾客之间口而相传,“出售体验而不是出售咖啡”的星巴克致力于为在都市中奔忙的现代人营造一个城中的绿洲,也因此成就了消费者心中的意义非凡的咖啡品牌。

总结起来,星巴克的环境体验之成功其实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的经营理念,那就是“商道即人道”,以人为本,为人着想。星巴克正是从顾客和员工出发,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把他们作为价值目标和诉求对象,用一套现代的商业模式,将公司同顾客,以及员工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第三空间”理念。咖啡则是连接他们的一个载体,但远远超过这个载体的是星巴克用服务带给顾客的愉悦体验和有效沟通的价值模式。这些成为了星巴克在市场竞争中差异化的核心武器,为其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星巴克,将普普通通的咖啡经营成独特体验,并以此为卖点,走向成功。反观其他企业,这恰恰是高谈阔论着营销战略的他们所欠缺的。

星巴克所坚守的是一成不变的咖啡文化体验模式,创新的是在咖啡文化体验中,所推出的各类服务内容、服务品种与服务手段,后者纷呈迭出,蔚为大观。正是这种坚守与创新,造就、延续了星巴克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全. 星巴克:回归价值之道[J],江苏商论,2010(1)。

[2]颜世瑛.霍华德·舒尔茨:打造全新“咖啡生活”[J],理财杂志,2006(3)。

[3]任健.“全方位植入”:星巴克文化营销的内在逻辑[J],现代企业文化,2010(3)。

[1]陈广.星巴克攻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

[4]陈晶晶.星巴克式的浪漫-消费文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

[5]白光.“星巴克”塑造的“第三生活空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

[6]张念.星巴克:一种生活风格的全球读本[J],南风窗,2003(10)。

[7]崔南楠.星巴克:“品位”第三成活空间[J],财经界,2001(Z1)。

星巴克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案例 星巴克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登陆中国大陆市场,都是定位在曾经“稀少”的中高端人群,起初“曲高和寡”,后来还是在中国市场,星巴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歌猛进”。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面对”着消费者,而不是“背对”着消费者。 100多年前,星巴克是美国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1971年,3个美国人开始把它变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 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和他的律师,也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以380万美元买下星巴克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星巴克之旅”。 如今,星巴克咖啡已经成为世界连锁咖啡的第一品牌。星巴克咖啡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开设了13000家店。虽然传统意义上“根红苗正”的咖啡并非起源于美国,但星巴克咖啡目前已经俨然是这些品类最“正宗”的代名词。1999年1月11日,北京国贸中心一层开设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意味着星巴克开始了美妙的中国之旅。 那么,星巴克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市场定位的呢? 一:在中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征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胃。 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诸如“星巴克的下午”、“哈根达斯的女人”这样的生活片断,似乎在这些地方每天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此时的星巴克还是咖啡吗?不!它承载了一个年轻人奋斗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子,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哈根达斯,而你从来没被异性带入哈根达斯,或者已经很久没机会去了,那你就不得不在内心承认,没有人疼你、宠你了。”此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冰淇淋吗?不!它变成了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祈祷…… 这种细腻的感情、美妙的感觉,不仅仅是偶然地在一个消费者心中激起涟漪,而是形成

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7No.2 Mar.,2013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方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 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 201*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立方体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一、训练目的 1.从空间上来说,立方体空间是从抽象的概念性立方体空间 的训练到真实的建筑空间训练的一个过渡环节。 2.从功能上来说,选择居住类型,提供给特定人群最基本的 人工生存环境。 3.体会建筑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相互促成的关系,理解设计 并非是空中楼阁,它将始终根植于现实生活。 二、生活与建筑空间 1.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切 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建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构 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在建筑中工作、娱乐、学习 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晨在某一幢建筑中醒来后,将 去另一幢建筑中度过一天,尔晚上又回到前一幢建筑中去睡 觉。 2.生活通过“功能”这一概念影响建筑的空间塑造。 同一类生活事件抽象归纳形成为功能的概念,通过功能来设 定相应的建筑空间。一旦对建筑完成其功能性的空间设定, 将意味着确立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流水别墅的生活方式是 不一样的)。 3.生活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建筑空间也具有相应的群体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普遍性反映对于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存状态的关怀;而特殊性,则 会因为地域文化,居住者具体的自身状况或着特殊喜好,建 筑师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使得建筑空间具有多样性。 三、立方体空间设计要点 1.功能要求:参见任务书家具单元 2.5mx6mx2.5m 对于作业要求的功能相对紧凑,只有紧凑 的处理一些空间才可能给其他留有一定宽松可变的余地。 3.立方体空间的限定 A、固定性要素 界面的虚实——决定着该空间的性质以及与外界的关系: 实墙,实墙上开洞口,洞口加不透明玻璃,洞口加透明玻 璃。 B、半固定性要素 家具——带来空间划分的灵活性与特殊性。 C、非固定性要素 空间的暂时围合(如人的聚集) 4.立方体与外界的联系 A、内外的过渡空间:平台、庭院、有屋盖的开敞灰空间 (入口的空间化、领域感、从公共到私有空间的过渡领域) B、光照 C、通风

星巴克的市场分析(精)

星巴克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市场定位的呢 一在中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征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胃。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诸如“星巴克的下午”、“哈根达斯的女人”这样的生活片断似乎在这些地方每天发生着可能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难忘故事“我奋斗了五年今天终于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了”此时的星巴克还是咖啡吗不它承载了一个年轻人奋斗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子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哈根达斯而你从来没被异性带入哈根达斯或者已经很久没机会去了那你就不得不在内心承认没有人疼你、宠你了。”此时的哈根达斯还是冰淇淋吗不它变成了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祈祷…… 这种细腻的感情、美妙的感觉不仅仅是偶然地在一个消费者心中激起涟漪而是形成一种广泛的消费共鸣。我们不得不承认星巴克、哈根达斯的成功与准确的品牌定位不无关系。二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关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星巴克似乎很有研究。霍华德?舒尔茨曾这样表达星巴克对应的空间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是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的地方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浪潮也推动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长。于是星巴克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为旅游者、商务移动办公人士提供服务。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星巴克选择了一种“非家、非办公”的中间状态。舒尔茨指出星巴克不是提供服务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务公司。因此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 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星巴克播放的大多数是自己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迷上星巴克咖啡的人很多也迷恋星巴克音乐。这些音乐正好迎合了那些时尚、新潮、追求前卫的白领阶层的需要。他们每天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星巴克的音乐正好起到了这种作用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在消费一种文化催醒人们内心某种也许已经快要消失的怀旧情感。 市场细分:

推荐——穿越带空间文

017、2012年05月「晋江vip」完结文〔穿越时空、异能、种田宠文〕作者:七夜忘情《古代的舒心日子》推荐指数:4星 文案:芷晴是一个普通的从农村出去的现代女孩,父母早亡爷爷去世让她失去了生活目标。瑾娘是个没有什么追求,内心有些怯弱的古代农家女孩,对于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因为一颗神秘的水滴结合在一起,新的家人环境新的性格,她将会走向新的人生。一个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在这个女人毫无地位的世界里她是否能过上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命运无法改变的时候,她是否能让生活更加的多彩。 简评:算是纯种田的甜文,没有宅斗、没有宫斗、没阴谋阳谋神马的。男主的经历有点类似《猎户家的小娘子》的男主一样,是个当兵的,皇帝身边的暗卫,因为受伤而回家了。男主四兄弟、弟媳亲戚之间相处起来还算不错,没别人书中那般极品。如果不喜欢纠结的妹纸或是喜欢宠文的卤煮们可以看看,我个人就比较喜欢,因为比较温馨。 028、2013年04月「起点vip」完结文〔穿越时空、种田、江湖文〕作者:弄雪天子《门楣》推荐指数:4星 文案:顾婉带着一个简陋的随身商店回魂重生,这一次,她不会在厌倦名门贵女的身份,她会认认真真地读书习文,当好名门千金,绝不嫁那个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哥儿,惟愿兄长康健,合家团圆,惟愿生活安逸,相公有情…… 简评:女主顾婉,历经两世,第一世生在古代,嫁给了一个心有所属的侯爷,第二世穿越现代,成为了学医的孤儿,这一世重回古代,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目前和哥哥相依为命乱世中如浮萍的处境。 金手指是随身超市,用古代的东西或是女主亲手写的书画或者刺绣去换积星,就可以兑换随身空间里的东西。凡事现代大商场里的东西,这里几乎都有。 这个朝代大厦将倾,各地起义不断,外族趁机侵入,女主和哥哥所在的地方又是边陲小镇,一旦开仗,那就是炮灰,所以在星析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之后,女主果断劝服哥哥和一些愿意离开祖产的村人移民到涯州。涯州的沐家是最终取代了水家登上皇位的世家,又因为沐家向来仁善,注重民生,即使再怎么战火纷飞、饿殍满地,在涯州至少能混的有一席之地,相对安宁。 男女主的交集很早,在边陲小镇就遇上了,然后楠竹表示出了对萝莉的极大兴趣,三年里还不断派人送她东西,不过这个时候女主才7、8岁的样子,楠竹也没禽兽的想那么多,等女主到了涯州,基本就是羊入虎口,没多久就在大舅子的眼皮子底下把人叼走了。 说来那个时候的民风也蛮开放的,男人女人可以私下交往,女人可以抛头露面,貌似魏晋又不到唐宋的样子。 楠竹性格属于温润型,忧国忧民,是沐家七公子,专门负责沐家的后勤保障,这样的人很好,但在他的心中,国家百姓才是第一位,是可以牺牲自己乃至于牺牲女主的,所以吧,楠竹是有些圣父的赶脚。咳咳,男女主好像都是处。 032、2012年06月「起点VIP」完结文〔女主穿越到前世重生的炮灰女配身上、重权谋、轻种田、带空间〕作者:秦日蓝《权后记》推荐指数:4星(腹黑女主、忠犬男主) 文案:随身带着空间灵宝青雀墟,现代豪门千金重生古代门阀旁支娇弱闺秀,未来夫婿居然是个远近闻名家徒四壁的小民无赖男,是奇耻大辱,还是绝世良缘? 简评:女主随着青雀墟穿越到前世炮灰的重生女配生上。 153、〔穿越时空、空间、种田文〕作者:清风微醉《村里有个小富婆》推荐指数:3-3.5星 文案:穿越成只有寡妇幼弟之家的李慧娘必须握紧拳头保护亲人,打倒一群强悍极品亲戚,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做一个悠闲自在的小富婆。 评论:很一般的种田文。女主车祸后穿越到一个丧父的小女孩儿身上,靠胆小懦弱的寡母领着她和弟弟过活。谁料父亲留下的两亩田惹了祸端,二叔隔三差五来找茬,甚至还怂恿村里的流氓来骚扰寡母,无奈之下寡母领着女主和弟弟回娘家,却又被娘家弟媳三番两次虐待,要把女主卖到青楼,谋杀女主的弟弟。女主有空间,可是一直担心被人发现,所以只能靠添油加醋来与舅母战斗。前半部分主要写娘家那点破事,尤其是她舅舅家娶了个小妾之后过日子的事。后半部分就是一家三口回到家,女主的金手指也开始发挥效用,很快发家致富了。男主大神也光芒四射地出现了,然后就各种觉得小女孩不一般,被轻而易举地攻克了,然后就he了。总之全文基本就是家常里短,鸡毛蒜皮的流水帐,人物刻画较弱,情节不怎么吸引人,只能说一般般吧,虽然是种田文,但也不能记流水帐呀~ 180、〔穿越时空、空间、种田文〕作者:峨光《农妇灵泉有点田》推荐指数:3.5星 简介:苏芷穿越到一个刚过门的农妇身上,又病又丑,婆家娘家全是极品,好在相公很疼人,上天还送来灵泉一潭仙莲七朵,就让她把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吧! 评论:女主穿越成了农夫娘子,家里有爹,有平妻的娘,有三哥三嫂一家子,还有五妹,娘家个个都是极品。穿越后女主有一个灵泉,泉水很好喝,食物加了它很美味,泉中有莲花,荷花花粉可以治病。女主刚开始穿越过去有皮肤病,三哥一家子陷害她,说她是扫把星,结果还好女主星家。后来啊,就是女主一连串的金手指,其中夹杂着极品跳梁小丑的啦。后面就是女主身份揭晓,原来是一个侯爵的女儿,被家里的姨娘陷害,所以当初失忆。当初收养的被拐子拐走三个小孩,一个是相爷的儿子,一个是皇上的儿子,一个女儿待揭晓。其实男主还是很维护女主,但是不太给力,算是个忠犬吧。总之,感觉一般。 182、2013年11月完结文〔穿越时空、宫斗文〕作者:朱女《系统之宠妃【宠文】》推荐指数:3星 文案:身为宠妃一定要身娇体柔琉璃嗓。身为宠妃一定要防阴防谋抗打击。身为宠妃一定要嚣张跋扈睡皇帝。如果一旦有人招惹了宠妃,那么,呵呵—— 【叮!皇帝与您首次共度巫山云雨,魅力点、30。友情评价:亲,你不纯洁了哦~[哔——]】 “滚!”少女揉着腰,咬牙切齿。 Ps:这就是一个悲催少女被拐上魅惑君主之路的故事。 简评:这文标题概括了全书内容,系统、宠妃。女主莫名其妙穿越,然后莫名其妙发现有个随身【系统】。这个【系统】类似游戏那种,【系统】提示如果女主不听它的话、不按它的照流程走,成为宠妃,那么就会被挂掉,女主不会就地复活,也不会穿越回现代,于是女主就开始宠妃之路,当然啦这里的金手指是满满的,【系统】给的加点,可加【肤若凝脂】、可加【小腰盈盈】、可加【声音绕梁三日】、可加【貌美如花】、可加【琴棋书画】之类的,类似游戏那种,只要得到点数,就可以自己手动加满点各项指示,再加上各种系统奖励神马,唉呀,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玩个游戏应该知道这个吧~当然啦宠妃嘛,自然就少不了那些弱智的宫斗,这文里更有神马龙凤胎的存在,最后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女主救了整个皇朝,皇帝更加喜欢女主,把女主升级为皇后之类的,然后儿子成为储君之类的。我是看的很无语,当时我只当是宠文看的,因为我很萌这个宠字,整个文章是毫无逻辑可言哈。 185、〔穿越时空、空间、种田、女扮男装〕作者:倾咔《福慧双全》推荐指数:3.5星【主角:宋天慧、顾扬】 文案:重生为古代乡村第一“美少年”,前要面对重男轻女的老太太,后要躲避勇猛表白的小萝莉。左要改良她那思想落后的爹,右要解救她那受人欺负的娘。还要保证自己女扮男装不被人拆穿。宋天慧表示鸭梨很大!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农事更是一窍不通。幸好有神奇空间加工坊,看她如何带着小家做生意、奔小康,再为自己谋个锦绣良缘! 简评:标准的种田配置:偏心奶奶、愚孝爹爹、软弱娘亲、好吃懒做叔叔和婶婶、读书读到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的小叔叔,又有金手指,还有灵泉空间。

星巴克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概念: 处于第一空间(家庭)与第二空间(办公场所)之间的用于放松心情的安全舒适的空间。 第三空间的特点: 1、自然优雅 2、拥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文化形式 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 有人把公司分为三类:一类公司出售的是文化,二类公司出售的是服务,三类公司出售的是质量。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星巴克咖啡它的最大成功之处是为顾客营造了一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中间状态———第三空间(图书馆或阅览室),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阅读享受”式的图书馆或书吧,将成为流行,但是,星巴克却在淡化这种竞争力。 之前,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此外的其他场所。麦当劳努力营造家的气氛,力求与人们的第一空间———家庭保持持久的和睦关系;而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钢琴演奏+欧美经典音乐背景+流行时尚报刊杂志+精美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以及对咖啡文化的宣扬,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感觉到自己享受咖啡时,不仅在消遣休闲而且还能体验时尚与文化。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成为星巴克直抵消费者内心的关键。长期以来,公司也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外国人对咖啡和葡萄酒的厚爱就如中国人对茶叶和白酒的钟情外国人可以在忙碌中花个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来喝上一杯咖啡,来放松、休闲,中国人可以把时光融入茶水里,在齿颊芬芳中品位生活。星巴克一直强调的是‘第三生活空间’:除了家和办公场所以外就是星巴克,我不在家、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现在我们的工作很紧凑,比较忙碌,星巴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种调节的功能,缓和一下紧张的生活气氛,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咖啡与咖啡文化的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了解。这是星巴克为中国消费者所提供的最核心的东西。 很显然,星巴克并不是简单的咖啡提供者。它是大家的好邻居,星巴克强调第三空间,就是要让你自然而然地喜欢它,喜欢去星巴克谈谈事情,休息一下,享受一下。顾客期望它能带来什么样的东西,这才是当今企业要去思考的。 在星巴克,消费者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体验和享受喝咖啡的时刻: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里,一定会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味,温馨柔和的空间布局以及做咖啡的声音,还有美妙的音乐,都会让人倍感亲切和舒服。我们讲星巴克的顾客体验,就是要让顾客亲身体验星巴克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空间。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共同塑造了星巴克咖啡馆浪漫的情调。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空间特性,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价值都需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中得到体现,并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给人一定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价值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中,要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从非物质文化层面实行思考和研究。当前国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界注重较少,“文化空间”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被提出,将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空间载体,有利于促动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一、何为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也不过一个周期性的时间,这段时间或地点取决于传统文化活动。这表明文化空间既是一个地点、场所或空间也具有时间因素,既不是静止的静态地点,也不是遗址遗迹,而是有周期文化活动反复演示的“时空”,是有人类活动、有文化表演、有文化行为的地点。能够说是一个民间文化景观,既有自然环境、人为场所,又有人类聚会的时空。 二、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形式及其空间载体 1.文化空间形式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空间,广义上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历史文化名城多元内涵的文化场所,狭义上指能承载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空间构成。以文化空间的内涵来分类,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类型有以下四类。 (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这些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很多人类的非物质文化就是从此聚居地发源、发展进而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所以保护古老人类聚居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古老的人类聚居地绝大多数地势偏僻,并且具有独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一、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1、索亚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 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31 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 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 中来阐释空间。 第二空间认识论”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32 2、第三空间与《阿莱夫》: 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 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列斐伏尔,也是博尔赫斯,给予“第三空间”的最大启示。34 3、重读文学空间: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部世界。……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34……文学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观念流通过程,委实也是一种社会指意过程。35 文学故此同样是一种社会媒介,一个特定时代不同人众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由此组构了文本同时也为文本所组构。文本组构了作者想说、能说,甚而感到不得不说的言语,同时又组构了言说的方式。所以文本是环环相扣,交织在它们或者是认肯或者是有意颠覆的文化惯例之中。……克朗因此强调文学不是举起一面镜子来观照世界,而是一张纷繁复杂的意义之网。任何一种个别的叙述,都难分难解牵擎到其他的叙述空间。这些空间未必一定要是文学空间, 像官方文牍、学术著作,甚至宣传广告,都可罗列其中。文本就这样组成了一张观念和观念 之间的大网,就在这大网之中,它确立了自己观照世界的方式。……文学对于地理学的意义不在于作家就一个地点作何描述,而在于文学本身的肌理显示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在文学文本的内部来探究特定的空间分野,这些分野可以同时见于情节、人物以及作家自传等等多种方面。克朗称进而可在文本里构建一种家园感(sense of home),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帝国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地理知识。35……文学描写可以揭示空间如何组构,以及空间如何为社会行为所界定。文学中空间的意义,由是观之,较之地点和场景的意义远要微妙复杂得多。36

别墅设计的六大空间介绍

基础知识辅导:别墅设计的六大空间介绍来源:考试大2008/6/2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 纵观上海近几年别墅装修设计,从初级模仿照搬,到风格跟风阶段,从盲目崇拜到寻找老祖宗的5千年文化,上海的别墅设计也经历了一次曲折而艰难的选择。随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国外设计机构纷纷抢滩入住上海。别墅设计半壁江山,尤其是大户型的高端产品尽落人家手里,使原来就不富有的别墅设计市场更显严峻,令本土设计师不容乐观。 翻开上海别墅装修设计的历史也不过十几年时间,由于别墅设计自身性质的原因,也可能由于懂的别墅设计的尖端设计师不是很多,让不少别墅业主揣着别墅钥匙感到望门兴叹,尽管他们找到了一拨又一拨的设计师,但要碰上一个自己看中又合适自己的设计师却非易事,反过来,对那些资力较深,有丰富别墅设计的资深设计师来说,他们却难逢知音。市场供求双方都渴望有一方共享的信息平台,缺少一个市场的桥梁。本刊急市场之所急,想市场之所想,特邀请知名别墅设计师专家——上海满登空间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满登先生专门谈谈别墅设计的5大空间概念及别墅设计的面面观。 别墅设计生活空间 选择别墅无非是选择一种生活。一套别墅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一个能买的起别墅的业主无疑事业上是成功的。成功人士选择成功的方式去置业,这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生活造就品位,品位来自事业,事业又源于生活。正是因为生活品质上升需求,人类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阶层率先进入有品质的空间生活,这是时代的进步。无论这部分人是什么阶层,也无论这部人有多少资产,他们代表着一个极少数阶层——即富有奢侈型人群。他们有一个共性——讲究生活品质,讲究健康指标,讲究场合之情调。他们对生活的追求,除了大众追捧的共性外,可能还有他们的富有特征。 因此在别墅空间设计意识上,他们总有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渴望空间按着他们所期望的,所表现的一个真实空间。尽管身份各异,想法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开拓空间精神,提高生活空间品质,调剂生活情调。他们用智慧创造财富,有智慧改造生活。又用生活去滋养思想,使生活不再枯燥无味而创造了一种比较宽松浪漫休闲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设计和策划他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必须从传统的构思中解放出来。无论空间尺度的大与小,拓宽空间,再造空间,塑造空间宽松休闲是第一位的。设计生活空间不仅要满足最起码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因为提高生活品质所需要的空间,因为事业拓展所需求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不再是为生活而生活的空间而达到为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生活工作进取观。因此在设计这个生活空间时,要尽多地考虑业主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也包括所有居住人,那怕时临时客房的基本需求。)至于如何分割空间,我认为那是纯技术层面的常识。)别墅设计的心理空间 一套别墅不论空间大小,价位高低,能否体现主人的需求,能否体现主人精神,能否体现主人意识,这是关系到别墅设计所涉及的心理空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形容人的胸怀时说:“比海洋大的是更广阔宇宙,比宇宙更广阔的是思想。”可以想象任何空间的大与小没有绝对价值,大空间也许可以体现价值的大小,但不一定能体现人和思想观念价值。大空间就比小空间好,大与小是相对的,既便你拥有一个城堡的价值,每当躺在床上时,你才发现其实你只拥有三尺之床的空间。那么别墅空间设计实际上也存在着心理空间承载空间意识导向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的提高。拥有别墅的业主也时常在考虑,我的别墅空间要满足实用功能空间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做的到。但要满足功能空间的同时又要满足业主的心理空间那恐怕要费些周折和代价。 那么什么是别墅设计的心理空间? 我个人理解所谓心理空间就是人在这个居住空间所产生的意识和思想,精神和文化。你

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3

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 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3 贺天忠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 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 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关键词】空间意识;网络空间;文学空间;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I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04-05 网络媒体所造就的虚拟空间,已经形成了可以涵盖一切领域的巨大信息资源宝库。它可以把每个物质与精神创造者的既有信息、经验、知识、理论、成果等转化为电子资源,也可以把全球人类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以及精神心理世界等一切成果转化成为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源,似乎已经把全人类的头脑共同虚拟化而凝聚成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动态变化增生的心理时空场域。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网络空间与文学空间都具有人类精神创造的虚拟性真实特性。但文学空间仅仅是借助语言文字而创造的艺术真实,其给人的身临其境性与网络空间相比,还显得很有限。网络空间可以融合文学空间的优点,克服文学空间的缺点。不过文学即使是借助于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文学仍然属于语言艺术,读者在网络中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复现或再创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文学文本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学空间。网络空间和文学空间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的趋势,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对人类空间意识的延展,又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学想象创造空间,从而可以加强文学对空间意识的表现力,并借助于网络新型的传播媒体使文学文本转变为当代科技文化形态。文学描写的独特空间,通过网络传播又可以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感受和空间体验,从而又给人们拓展创造新的网络空间增添新的灵感和信息资源。因此,这两者之间对人们的空间意识的丰富与拓展是一种互动提升的关系。 一、网络整合无数个体头脑成为“全球脑”,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空间和文学空间 早期互联网的智者克拉克曾认为网络并不是把电脑联系在一起,而是把人联在了一起。网络超文本所链接的绝不仅仅是文本自身,而是整个人类。因此,网络空间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无数个体之间在精神层面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总和。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2李当年在构想万维网时,就把它设想为通过把全世界的个人知识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不断成长的超人“头脑”,他认为这个集中了人类所有知识和直觉的东西就是“全球脑”(蒂姆?伯纳斯2李:《编织万维网》第十四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全球脑极大地延伸了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在“全球脑”的辅助下,个体的认知发展彻底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地理的、民族国家的局限。无数思维的个体可以从汇聚了无数智慧的大脑里吸收自我发展的信息资源。人们可以及时找到相关性的参考,进行再创造。所以,动态存在性的全球脑是个人大脑的有益补充,个人大脑又以个性化的创造汇入全球脑。网络造就的“全球脑”对于文学而言,其意义也是非凡的。 3[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贺天忠(1964—),男,湖北谷城人,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星巴克市场定位

星巴克市场定位 一、精品咖啡专卖店 以目前的咖啡市场环境来看﹐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而顾客群相对稳定﹐因此星巴克的市场定位策略以精致化为主﹐即定位于“精品咖啡专卖店”﹐针对消费水平较高的白领这个市场区隔﹐提供最高品质的现煮咖啡以及相关的外围产品﹐如咖啡豆、咖啡冲泡器具、容器以及各式搭配糕点等等。 在网络社区、博客或是文学作品的随笔中,不少人记下了“星巴克的下午”这样的生活片断,星巴克聘用和目标顾客年龄相仿且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年轻人作为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自己喜欢,适合自己个性的咖啡,以独特的体验方式和优秀咖啡品质,为白领等这个消费水平较高的商务市场提供了便捷和贴心的服务。在星巴克喝咖啡,在许多SOHO办公楼你都能看见星巴克的身影,它以一种将休闲和工作融洽共存的气氛,潜移默化的开拓着中国市场。 二、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星巴克还以“最高品质的咖啡塑造独特的人文精神﹐让顾客感觉到咖啡香味与精神上的解放”为号召营造一个以休闲为导向﹐让消费者感觉有一个优雅舒适﹐有别与办公室和家庭的第三个空间。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为旅游者、商务移动办公人士提供服务,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同时,作为“第三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在星巴克已经上升到了仅次于咖啡的位置,因为星巴克的音乐已经不单单只是“咖啡伴侣”,它本身已经成了星巴克的一个很重要的商品。 在海外,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的落脚点是“您的居民”——是其家庭客厅的延伸、价廉物美的社交场所、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最佳去处,而绝非白领阶层的专属。而在中国,星巴克的目标是为中产阶级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星巴克在中国偏重于中产阶级的社交方面的需求是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的,在中国大陆,很少的人有意识会去注重这个“第三空间”的理念,同时,一般家庭也很难去承担这一消费支出。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也会把自家的客厅延伸到类似星巴克这样的店里,或者是比星巴克模式更先进的店里去。 三、选址靠近社会精英区域 统一星巴克总经理徐光宇曾说过﹕“星巴克是以精品咖啡自居﹐所以开店的位置坚持在符合精品的客层﹐像是金融大楼或是世贸中心就是开店的好地方﹔而台北车站人来人往﹐或老旧社区就不宜设点”。除此之外﹐由于咖啡零售业是最重视卖场气氛的产业之一﹐消费者消费的绝不仅仅是一杯咖啡﹐他们看重的是消费咖啡时的感受氛围。这种感受单是靠店家自身环境的设计是不够的﹐需要的是邻近环境风格的配合。从这种特定消费群体的利益区隔出发﹐统一星巴克总经理徐光宇表示﹕“在找点时﹐也要考虑邻居﹐好邻居可以互相造势﹐书店、服饰店、办公大楼、展览会场、机场、饭店以及大学都是好邻居的典型。”实际上我们发现星巴克连锁店的主要分布的地区几乎都为商圈核心或者写字楼附近。 这样星巴克通过精心的选择连锁店的地理位置和外围环境﹐除了可以顺利吸引到星巴克原先锁定的主要消费群——精品的客户层﹐即高薪高阶层白领精英分子外﹐同时还可以加深一般消费者对于星巴克精品意识的印像﹐从而创造出数量相当可观的潜在消费群体。可以说﹐星巴克在连锁店位置的考虑上﹐充份体现了企业本身对于市场区隔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特定消费群体的关心。

文化创意空间

昔日苏州河畔"旧仓库" 今日艺术家乐园 2002年1月9日16:23 东方网1月9日消息: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建筑,外表犹如仓库,而内部轩敞、深邃、充满变化、富有个性。在上海30年代最具风情的苏州河两岸,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迁居到这种艺术建筑里。像北京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村落——宋庄一样,上海苏州河上的艺术群落正受到海内外关注,被频繁地比喻为纽约现代艺术中心苏荷区以及法国塞纳河艺术家聚居的左岸。 在30年代,苏州河两岸是上海早期工业的重地,从而留下大量年代久远的厂房和仓库。这些已经颓败破烂的老大建筑不少已经被改造成艺术家们的乐园。 台湾设计师登琨艳1998年底率先入住苏州河中段一间上下共2000平方米的旧仓库,在运货装卸依旧繁忙的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新闸桥仓库一墙之隔。工作室的大门——铁和铜拼镶、艺术味浓郁——斜敞着,像一个邀请的手势。2楼的大厅里放着一堂方阔的红木椅,一面墙濒临苏州河,站在窗前,可以看到依旧带些黑灰色的河水逝者如斯,不时有拖轮突突作响地驶过。大厅两翼则是放置着电脑的现代化设计室。 作为“苏州河艺术仓库区”的始作俑者,登琨艳对此地情有独钟。他相信苏州河两岸发展成艺术中心比美国苏荷更得天独厚。他两年前考察过,从外滩到石门路有30多幢可改造利用的仓库,而且离市区近,完全有条件发展成文化艺术街。再说,苏荷还没有这么一条人文蕴籍的河。 低廉的租金、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融汇一处的独特景象,把艺术家们吸引到苏州河畔傍水而居。 “租金便宜,上海风情浓郁,这里是绝好的创作空间。”画家丁乙说。 设计师刘继东把他苏州河上的工作室称为“一口深邃的古井”,是他不少设计灵感的源泉。刘继东的工作室位于当年上海19路军八百壮士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四行仓库,好几扇当年的仓库里的铜门都原样保留着,上面有白漆刷的号码,似乎还有弹孔的痕迹。而昔日的战壕已经俨然被改造成时尚场所,不久前,一些英国时尚品牌选择在这个全中国最著名的仓库里召开产品发布会。 并非“苏荷” 中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城市化的进展向西方寻找参照系,例如把稍具规模的媒体集团比照美国的时代华纳,把稍具情调的街道比作法国的枫丹白露。不过,苏州河与纽约现代艺术中心苏荷的确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兴起简直一模一样。”美国纽约时报上海分社记者石克雷说:“先是有大量废弃的仓库房子,然后艺术家迁居进去,变成一种时尚,艺术区渐渐形成规模。” 在苏州河西岸的东廊画廊,美国《新闻周刊》杂志记者江崎杏奈惊喜地说:“置身于这里的画廊,感觉就象在苏荷,当然走出画廊就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苏荷区总是那么热闹,有那么多工作室、画廊、酒吧、商店和小商小贩。” 苏州河上艺术家群落的规模和影响,显然还远远不能和拥有近40年历史的苏荷相比。“不起眼”是一个通常用来修饰这些“艺术仓库”的形容词,它们混迹,甚至淹没在上海最后一批面临拆迁的棚户房中。比比皆是的景象是:棉毛裤和咸鸡咸鸭晾在纵横交错的竹杆上,白发的老人在矮屋门口叠锡锭以送旧迎新。在这里栖身,“大隐隐于市”的说法比现代艺术中心来得贴切。 被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家感兴趣的苏州河“艺术仓库区”还有可能失去一部分吸引力。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改善一度臭不可闻的苏州河的水质,而随着河水波色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

文化 文/曹胜高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 从文学形成的角度来看,文学空间是指摄取到文学文本之中的想象世界,无论这些想象是基于现实还是超越现实,在作品中都被作为一个独立而自足的存在,成为中国文学抒写情志、表达理想与寄托愿望的所在。如果要描述中国文学格局的形成,早期的想象方式如何拓展开中国文学空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诸如神话传说、巫术视角、地理图式、时间认知是如何汇聚到两汉学者、作家们的知识体系之中,并成为其塑造文学空间的基本要素,很值得我们系统讨论。 周秦文学的空间建构 讨论文学空间的建构,需要明确文学空间的存在形态,不是文本描写中的某些单一构造,而是融汇着作者想象、文本描述和读者还原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这是因为,从创作过程来说,作者的构思是以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建构出一个相对真实或者虚幻的世界。在这其中,所谓的真实是作者按照生活的逻辑去描写,尽管有些生活的逻辑被后世认为是虚幻甚至荒诞的,但由于当时作者是信其实有的,例如神话对天地秩序的理解,屈原作品中上昆仑、求神女等描写,作者多以实写的方式出之。而所谓的虚幻,也包括作者信其为虚幻而自觉以此进行文本建构,如《山海经》中的巫术描写以及《海内十洲记》中的神仙想象等。 真实和虚幻从认识论上来说,似乎存在某些差异,但就文学创作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大量存在的交叉区域内被模糊。因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抽取某些人和事,对其进行重新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比现实更集中、更典型的艺术呈现。因为相对于完全存在的现实,其必有虚幻的成分,哪怕是写实的文学,在时间流程、故事进展和人物选取上都要经过集中化、典型化的处理,必然存在虚构的成分。单从文学形态讨论真实与虚构,很难清晰地界定文学空间的构建方式。 如果我们以作者自觉与否来衡量文学空间,就能相对容易地把握作者对文学空间的建构,是以现实空间、历史空间和想象空间三个维度去实现的。现实空间是作者生活其中而实有的;历史空间是作者对过往事件的追述,这种追述是基于时间还原而产生部分想象;想象空间则完全是作者超越生活现实环境而虚幻出来的更为宽广博大的意识流动之所。中国文学的空间在其形成之初,便以此三个基本的空间感存在。 现实空间,即第一空间,作为生活的真实存在,是文学空间建构的基础。这种建构完全遵从生活的经验、方式和习惯。先秦文学中的故事叙述,则是依照现实生活重新进行建构。这类建构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德行,或者强化某些生活经验。文学空间的形成,正是这些取自生活而又精于生活的描述,使得文学表述与生活常态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的强化,便是文学特征得以进一步确立。如诸子散文、策士论政中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便是通过异化进一步明确其特征,形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学表述空间,如孟子口中的“拔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等,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事进行异化的处理,夸大其做法的荒诞,强化其不符合生活逻辑的部分,给接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诸子和策士们在说理时勾画出的这些不合生活逻辑的形象,不仅没有得到接受者的质疑,反而有助于说明、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其原因在于作者、接受者在听闻这些故事时,进入到了一个“相对虚构”的空间中。这种区别于现实存在的虚构空间,是以通过想象实现的,便区别于历史的求实性;这种虚构是按照现实的逻辑进行处理的,便区别于神话的幻想性。可以看出,文学空间的形成,最有效的手段是对现实空间的典型处理。 历史区别于文学在于其更注重真实性,也就是说历史更在意其叙述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是否更符合客观存在,而文学在此类叙述之中,更注重其中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因此《诗经》里对周民族某些本立意于客观存在的史实,却因为富于想象而更接近于文学。如《大雅?生民》中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的描述,便使得叙述的历史附带了想象的成分,这种带有夸张性质的描述,从来源上带有神话的痕迹,从笔法上看则是典型的文学手法。这种基于精神生活而形成的第二空间,是经过艺术化处理过的新的结构,便是文学空间。 114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 DIGE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