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综合概述

金融知识综合概述
金融知识综合概述

第一章:金融概述

一、金融的概念:

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以种种形式,直接的,间接的同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以货币形式进行经济交往或清理债权、债务等关系。人人都与金融结下不解之缘。

什么是金融?“金”指资金,“融”指融通。金融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融通的对象主要是货币和货币资金;融通的方式是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而组织这种融通的机构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涉及货币、信用和银行等诸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具体地说:凡是货币与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等证券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一)概括为: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的活动及其规律性。

(二)分类:

间接金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金融活动

直接金融:不通过媒介体,而由双方当事人直接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活动。

二、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金融活动涉及货币、信用和银行等诸要素。货币、信用我们将在第2章、3章介绍。这里主要介绍与金融密切相关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银行的产生:

1、银行一词始于意大利语,意为长凳、椅子,是货币兑换商的营业工

具,英语发生了转化,意为存款的柜子,在中国,曾用白银为币材,店铺称为“行”,故译为“银行”,所以,银行的前身是货币经营业。

2、银行最早产生于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后扩展到欧洲其

他国家,1580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设立的米兰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的汉堡银行均是早期著名银行。1694年设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银行的诞生。

3、我国银行业:

史籍记载:①唐朝中叶就出现了兼容银钱保管业务的“柜坊”,并产生了最早的汇兑业务“飞钱”的汇票。②宋代已有专门经营银钱兑换的“钱铺”,③明朝中叶,出现了专门从事钱币兑换并兼做存放款的“钱庄”,④清朝末年产生了主要从事汇兑与存放款业务的“票号”。

1845年,英国在香港、广州开设的丽如银行(分行)后改为东方银行,是国外资本在我国开设的第一家新式银行,1897年5月,在上海开设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

1904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后改为大清银行),通商银行以及稍后的“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

“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中南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1927年后,国民党政府建立并形成“四行两局一库”的金融体系。(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四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

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稍后,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各地组建了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

(二)现代银行的发展趋势

1、规模集中化:资产额上万亿美元的“巨无霸”式银行。

2、全球化:跨国银行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

3、金融自由化:业务多元化,业务拓宽和业务交叉。

4、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融资方式、服务创新。

5、证券化: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筹资(2008年中国平安

发行1600亿股票,浦发400亿)

6、信息化:建立高效率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与货币形式

一、货币

(一)概念:

1、传统的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可以用来

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一切商品交易的媒介。

2、现代的定义: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以作为交易

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二)货币的范围:

货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指的是现金(亦称“通货”)即流通中的纸币和金属铸币

广义的货币:除现金外,还包括各种非现金的货币。凡是能履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职能的信用流通工具或金融资产。

范围:1、现金:纸币和铸币

2、存款货币:随时使用支票提取的活期存款

3、准货币: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等。

4、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货币起交换媒介支付手段

作用,但并不具有货币其他职能如信用卡等

(三)货币层次的划分:

参照国际通行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货币划分为四个层次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 M2 +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一、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实物货币:又称商品货币,最原始形式

一种商品既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又可以作为一般商品进行消费,其价值是相等的,这种货币就是实物货币。我国古代:龟壳、海贝、皮革、米粟、布帛、农具等。在美国:金子、烟草、大米、家畜、威士忌等。妨碍货币发挥价值尺度和贮芷手段的职能。

(二)金属货币:

主要由钢铁等贱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组成。并经历了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的“刀币”“铲币”等,秦统一后,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白银用作金属货币始于公元119年汉武帝时代。

优点:(1)普遍可接受性(2)价值稳定性;承担价值尺度、职能。(3)价大量小,携带方便。(4)耐久性,不易磨损和腐烂,可充当贮芷手段。(5)均质性和可分性,价值量平均,一致,可任意分割。

(三)代用货币

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这种纸币所代表的是金属货币,纸币在市面上流通,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可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994年后,北宋出现了一种名为“交子”的纸币。

(四)信用货币:

就是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是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产生于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了。信用货币分为两种形态:(1)是流通中的现金,即纸币和辅币(2)是银行存款,是现代经济中的主要货币形式

(五)电子货币: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电子货币,又称“数据货币”,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形式的货币。引发了金融业一场革命,推动国民经济向无现金、无支票、无凭证的“三无社会”迈进。

具体形式有两种:(1)是电子现金(电子钱包)如各种储值卡(2)是电子资金转账,如银行发行的借记卡或贷记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的首要和基本的职能。

货币是具有价值的商品,作为价值尺度,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

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价格与重量标准是一致的,如“两”白银(16两1斤)(半斤8两)、镒秦朝(黄金以镒名,1镒为20两)、铢西汉(24铢为1两)、贯、文为单位(元代)

(二)流通手段:

当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商品交换过程表现为买与卖的结合。即商品—货币—商品(W—G—W)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充当流通手段这一过程就是商品流通。

(三)贮芷手段: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货币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当货币推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执行贮芷手段的职能。

货币当作贮芷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金银是保存价值的适当形式,纸币本身每有价值,不能作为贮芷手段。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不会产生货币过多过少现象。

(四)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随着赊欠关系的产生而出现的用货币清偿的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增强,并由此衍生了信用货币,如期票、汇票、支票、银行券等。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易产生“三角债”增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传统理论认为:货币的第五个职能就是世界货币。实际上,只有在金本位制下,世界货币才有可能成为货币的一个职能。

当然不能排除:美元、欧元、英镑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等可作为世界货币。

概念: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体现作用:(1)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3)社会财富的转移。如资本转移,对外援助战争赔款。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概念:

简称币制,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并形成的一个体系。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分类:

银本位制:银两本位制、银币本位制金属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制的金属货币制度。

1、银两本位制:以白银的重要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

块流通的货币制度。

2、银币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

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是以金银两种金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的货币制度。流行于

16世纪—18世纪。

1、平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按照其所包含的金银的实际价值流通。国

家对其交换比率不加规定,由市场价格决定。易引起价

格混乱。

2、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按照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流通。又因两种货

币价格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而变化。造成流通混乱,并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格雷欣”法则,两种

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

价值较高被低估的通币(良币)必然被收芷熔化或输出

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被高估的货币则独占市场,最

终结果是只流通一种货币。

(三)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1、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英国1816年始—1914

年崩溃,最终1960年退出,盛行近100年。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

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1924

—1928年实行的国家:英、法、荷兰、比利时。

3、金汇兑本位制: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使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一

外国货币的货币制度。

(四)纸币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1)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其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权力。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

(3)纸币发行一般通过信贷程序进行,中央银行根据流通中货币的供求状况加以调节。

(4)纸币发行往往被用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纸币始终处于贬值状态中,即实际价值要低于其名义价值。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2005年8月31日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主要内容:

第一,我国的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采取的是不兑现的银行券的形式,人民币的单位是元,元是本位币,辅币是角、分。

第二,人民币从未规定国含金量,即与金银完全脱离关系。

第三,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货币,因为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人民币不准自由出入困境,金银、外汇不得在国内市场上计价流通和私自买卖。

第四,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正常需要,通过信贷程序发行货币的原则,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赋予人民币以强制流通能力。

第五,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握、统一调度黄金、外汇储备、储备数量定期公布,人民币对外汇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依照市场汇率调整每日公布。

第三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的本质与信用的形式

一、信用及其本质

(一)信用的含义: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有时也称信贷。

信用的基本特征:(1)是以偿还为条件、即到期归还本金

(2)在偿还时有一个增加额、即支付利息

本质特征:(1)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关系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也必然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高利贷是信用的古老形式,借贷资本则是信用的现代形式。

(一)高利贷:就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榨取高额利息的资本,是生息资本最古老的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信用的基本形式。

特点:1、非生产性:来源与发放同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

2、寄生性:年利一般30%—40%甚至100%—200%

3、保守性: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维护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借贷资本: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通过信用形式贷放出去,转化为借贷资本。

特点:1、借贷资本体现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2、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商业资本:G—W—G、借贷资本G—G′

(三)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采取赊销方式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具体形式:(1)是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卖方信用

(2)是以预付定金,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买方信用特点:(1)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所提供的信用,是处于企业资金循环周转过

程中的商品资金。

(3)商业信用,同商品物资运动紧密结合:买卖直接成交,借贷直接见面。

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提供的信用。

特点:(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体现银行与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关系(2)信用规模大大超过商业信用

(3)流向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克服了商业信用授受在方向和对象上的局限性。

3、国家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是以国家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

用包括国内信用(内债)和国际信用(外债)两种形

式。内债:发行政府债券;外债:发行国际债券,举

借贷款。

4、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

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主要形式:(1)是赊账或透支(2)是分期付款

5、民间信用:不通过正规的金融组织,在民间个人之间相互提供

资金的一种信贷活动。

第二节: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概述: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又称金融工具

是用于信用活动并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续的合法凭证。信用工

具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又称为“交易工具”或“金融商

品”

信用工具对持有者来说,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相对于实物资

产而言的,金融资产通常是一种债权,不具有物质形态(股票代

表所有权,属例外)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

2、流动性;

3、风险性;

4、收益性

(三)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发行者的性质划分:

(1)直接信用工具:如政府,工商企业和个人所发行的国库券、公债

券、商业票据、股票、公司债券、抵押契约(2)间接信用工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存单、金

融债券、银行票据和支票等。

2、按信用关系存续时间的长短划分:

短期信用工具:也称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一般指有效期限在一年或一年

以内的信用凭证

长期信用工具:也称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指信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公债券和金融债券等。

二、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1、商业票据

2、银行票据

3、支票

4、信用证

5、信用卡

三、长期信用工具:股票与债券

(一)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的书面凭证。

有价证券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股票和债券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

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凭证

(二)股票的种类

1、按股东承担风险程度和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分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

2、按股票是否记名: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

3、按股东享有股票权的不同:无权股票和多权股票

4、按股票上是否标明金额分:{ 有票面金额股票

无票面金额股票

(三)债券的种类:

1、公司债券是公司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借款凭证。

2、公债券是政府出具的借款凭证,是国家信用工具。

3、不动产抵押债券:是不动产抵押银行为筹集用于发行不动产抵押贷

款的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

4、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第四章货币流通及货币供求

第一节:货币流通及规律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1、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连续进行的整体活

动。表现:W—G—W

2、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买

者和卖者之间不断转手的运动。G—W—G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

(一)现金货币流通:是以纸币、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二)存款货币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基础上,通过银行存款帐户

上划专款项的办法所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三)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流通领域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的规律。

(四)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必要量的规律。

三货币供求:

(一)货币供给:也叫货币供应,是与货币需求相对应的货币提供。

货币供求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存量。(二)货币需求:

1、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按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

2、中国对货币需求的探索:

1:8经验数据:

所谓1:8是指现金货币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之比为1:8,即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求1元人民币实行流通。

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是指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

完整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且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根据其表现形式分类:

1、公开型通货膨胀:政府对物价的上涨并不施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物

价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或者虽加以控制,但由于通胀压力太大而未能奏效。如2007年房价。

2、压抑型通货膨胀:又称隐蔽型通货膨胀

指政府通过价格管制,定量配给以及其他行政手段来抑制物价的上涨,虽可暂时阻止物价上涨,但潜在的上涨趋势依然存在,一旦放松管制,累计矛盾会突然激化。

(二)根据物价上涨速度分类:

1、温和型通胀:5%以内、3%以内为爬行式通胀,保持在一位数内,可

以控制,但要紧抓治理,否则速度会更快,出现两位数水平的通胀率。

2、严重通胀:物价上涨率10%以上,CPI呈直线,加速上升的态势,

几年之内物价上涨即可超过100%、甚至出现三位数、四位数的通胀率,如1992年、93年俄罗斯接近100%乌克兰2000%,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3、恶性通胀或季度通胀:

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物价上涨,货币大幅贬值,正常的经济活动趋于紊乱,货币制度、国民经济趋于崩溃。如: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1923年马克发行量达496×10的天文数字,通胀率超1000000%;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1937年7月—1949年5月,12年间货币发行量增加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率达85000多亿倍,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2头黄牛,而1949年则连一粒米买不到。(三)根据通胀的成因分类:

1、需求拉上型通胀:由于社会总需求(投资、消费、政府支出)的过

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总供给的增长,致使“太多货币追逐太

少的商品”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2、成本推动型通胀:是生产成本上升而引起物价上涨的现象。包括:

原材料价格推进,劳动力成本推进等。

3、结构型通胀:指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

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们收入增加较快以及先进国家消费模式“示范效应”的影响,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低档消费品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高档消费品需求急剧增加产生通胀。

第二节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正负效应

经济学家的三种观点:

1、促进论

2、促退论

3、中性论

有利不利

(一)通胀对生产的影响:

1、使社会产生的正常比例受到破坏:如制造业衰退使股市暴涨房地产

暴涨,价格高的上涨快、低的上涨慢,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

2、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产生长期稳定发展。如:资金流向金融市场,流通领域等。

(二)对流通的影响:

1、使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正常的流通受阻。物价上涨不均衡

改变商品流向,打扰企业原有的购销渠道,破坏了商品正常流向。

2、在流通领域制造或加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抢购惜售,囤积居奇、

破坏供需平衡,推动物价上涨。

(三)通胀对分配的影响:

1、通胀的过程是物价上涨过程,亦是货币购买力下降过程。全社会看:

不会增加或减少收入总量,不会有人受损或受益。实际看:个人收入增长有快有慢,实际收入水平有变化。如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2008年年薪6000多万元,年增300倍(就此国家规定2009年金融高管薪酬不超过280万元)工薪阶层成受害者,从事商业活动单位和个人(搭车的单位、个人)哄抬物价、变相涨价、受益。如重庆市2008年出租车罢运事件,起因是车管所“份钱”太高。

2、通胀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还通过改变原有财富的占有比例表现出来持

有物价上涨比率大的资产,将受损。负债的人通胀减少实际债务,将受益;存款的人受损。居民个人处于净债权地位将受损;企业、政府处于净债务地位,将受益。

(四)对消费的影响:

(1)物价上涨、币值下降、居民消费水平下降、限制下一阶段发展(2)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高收入、低收入阶层受损不一致,加剧社会成员矛盾,加剧市场供需矛盾,一般消费者损失更大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

首先要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使货币供给量增长率降到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控制货币供给量。

方法:(1)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压缩商行的贷款能力,紧缩贷款规模,减少投资。

(2)提高利率:一方面鼓励居民增加储蓄,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减少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提高银行再贴现率导致企业利息加重,抑制贷款,减少投资。

(3)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以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或居民手中的存款,尽快回笼资金,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量。

(4)央行规定基础货币指标,通过控制基础货币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紧缩的财政政策:

(1)消减政府预算,压缩政府投资。直接减少社会总投资的需求。(2)增加税收;增加政府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如2007年股市大涨,交易印花税由1‰提高到3‰,企业税后利润减少,投资会相应减少,居民降低了税后收入,消费会减少,抑制总需求膨胀。

(二)实施收入政策:

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会导致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率的提高。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胀,应采取管制物价和工资为内容的收入政策。一方面降低了通胀率,一方面不造成大规模失业。

(三)实施供应政策:

通胀成因:(1)需求的膨胀(2)是供给相对短缺

弥补可从两方面入手:

(1)抑制需求膨胀(2)促进供给增加如中国政府未来三年(2009—2011)9000亿元用于经济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来抑制房价过高。

第三节通货紧缩

一、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过程,是指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表现出物价与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的现象。

具体表现:(1)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2)货币供给量增幅不断下降的趋势已相当严重

(3)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二、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使社会财富缩水。

“财富”缩水,即全社会财富的减少。

企业盈利降低、债务率上升;居民失业者增多,收入下降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具有促退作用

1、生产者减产或停产,经济增速抑制。

2、物价下跌,生产者利润减少,生产积极性降低,影响到居民的收入

水平和就业状况,加重社会总需求不足。

(三)通货紧缩缩减就业机会:

通货紧缩意味投资机会锐减,可能容纳的就业机会锐减。

三、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产品出口营造良好环境。

(二)大力改进产业结构调整,削减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

(三)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措施:

(1)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

(2)向金融机构增发专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3)合理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

(4)扩大再贴现规模

(5)完善外汇管理,加强外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财政政策措施:(1)增加财政资金,扩大财政资金,刺激社会需(2)

加强和完善税费管理(3)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1)改善政府投资,拓宽投资渠道

(2)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企业竞争

(3)解除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歧视

第五章:国际金融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

(一)概念:动态的外汇:是指将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行为。静态的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债权。

(二)外汇的特征:

(1)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或债权(2)必须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3)必须是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

(三)外汇的作用

1、可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2、可以促进国际间的货币流通

3、可以调剂国际间资金的余缺

4、可以作为一国的国际储备。

(四)外汇的种类:

1、按外汇是否可以自由兑换分:(1)自由外汇(2)记账外汇

2、按外汇的来源和用途划分:(1)贸易外汇(2)非贸易外汇

3、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期限划分:(1)即期外汇(2)远期外汇

二、汇率:

(一)汇率及标价方法

1、汇率的定义: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折算比率,也可以说是以一国货

币单位表示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2、汇率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合若干单位的

本国货币。如:100美元=781.26人民币

(2)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合若干单位的

国外货币。如1英镑=1.6965美元100元人民币

=12.81美元

(二)汇率的种类:

1、按确定汇率的方式分类:

(1)基本汇率:本国货币同关键货币的汇率。

(2)套算汇率:通过基本汇率换算出来的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

2、按外汇管制程度分类:

(1)官方汇率:是指由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公布并加以维持的汇率。(2)市场汇率: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3、按汇率适用范围分类:

(1)单一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对本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只规定一种汇率。

(2)多种汇率,又称复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对本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规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其中每一种汇率只适用于某种交易或某种商品。

4、按外汇交易支付工具分类:

(1)电汇汇率:是以电报、电传方式买卖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2)信汇汇率:是采用信函方式付给对方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3)票汇汇率:是银行买卖各种外币票据时所使用的汇率。

5、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时间分类:

(1)即期汇率: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原则上于当日或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汇率。

(2)远期汇率:又称期汇汇率,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根据签订的合

同,在约定日期办理交割的汇率。

6、按银行买卖外汇的价格分类:

(1)买入汇率:是银行买进外汇所用的汇率。

(2)卖出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所用的汇率。

第二节:人民币汇率

一、制定人民币汇率的依据:

1、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应以它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为

基础,即以货币的综合购买力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货币市场变化趋势等因素来加以确定。

2、实际工作中,人民币汇率制定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计算值方

法,即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关的若干货币,按照这些货币汇率波动的情况,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

1、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长远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我国建立自由的、开放的外汇市场,

以实现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

3、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分两步实现:(1)是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

兑换(2)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从而达到人民币完全的自由兑换。

皮肤生理学概述专业知识

皮肤生理学概述专业知识 皮肤生理学概述uop 人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为生长、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全过程称为增龄。其中最后的阶段称为老化。作为人体最大且最富牺牲精神的器官——皮肤,是肌体最早出现衰老迹象的器官之一,同人体一样,皮肤也有着生长、成熟和衰老三个阶段。 皮肤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它仅有3毫米厚左右,却是人体中最大的组织,覆盖着人体约两平方米(1、5—2M2左右)的体表,皮肤是外界环境和机体之间的一道屏障,有害的化学物质和紫外线,往往通过作用于皮肤才能影响到人体。一、皮肤的分层 , 皮肤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a、表皮层:角质层——形成保护膜 透明层——吸收 颗粒层——退化(没有生命) 棘层——增殖 基底层——繁殖“祛斑 b、真皮层: 乳头层“祛痘” 网状层 血管 神经元 C、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为真皮内侧的组织,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大量 的脂肪细胞构成,此层的厚度取决于其中的脂肪量,皮下

脂肪含量的多少亦决定了人体的胖瘦;有保温御寒、储备 能量、保护内脏组织骨骼、供给身体热能的作用。 d、皮肤的附属器官 毛发、爪(指甲)、皮脂腺、汗腺 二、皮肤生理作用 a、保护作用:防御机械性刺激、防御物理性刺激、防御 化学性刺激、防御生物侵袭 b、体温调节作用:健康的人体通常保持36?,当外界温 度发生变化时,皮肤内血管扩张,使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 体温,汗的蒸发可使热力消失。 c、知觉作用:皮肤内分布有感觉神经,感受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有所反应并将信息传送到脑部,并有非常灵敏的潮湿、干燥、平滑、粗糙、坚硬、柔软及蚁行等感觉。 d、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一定的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化妆品中含有的有效物质会经由表皮层达真皮层而被吸收,也会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被吸收。 呼吸作用 e、呼吸作用:皮肤有直接从空气中吸氧的能力,其吸氧量约为肺部吸氧量的1%,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约占肺呼出 量的2%。 f、分泌及排泄作用:皮肤的皮脂腺分泌皮脂以保持表皮的润滑光泽,汗腺分泌汗液、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 g、贮藏作用: h、代谢作用:皮肤表皮有细胞分裂、更新代谢的作用。晚上是一天之中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特别是十时至凌晨二时之间,此时如果能休息好并补充充足的营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医疗行业专业术语知识概述(

一、常用系统 (1)HIS(医院信息系统) HIS全称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经管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经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平台。 (2)LIS(检验信息系统) LIS全称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S是专为医院检验科设计的一套实验室信息经管系统,能将实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病人样品登录、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经管。3. 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3)PACS(图片影像系统) 全称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X光机,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经管功能。它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 (4)RIS(放射科信息系统) RIS全称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医院重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之一,它与PACS系统共同构成医学影像学的信息化环境。放射科信息系统是基于医院影像科室工作流程的任务执行过程经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医学影像学检验工作流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经管和医学图文信息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远程医疗。5. CIS(临床信息系统) (5)CIS(临床信息系统) 全称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它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像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临床信息系统CIS相对于医院信息系统HIS而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HIS是面向医院经管的,是以医院的人、财、物为中心,以重复性的事物处理为基本经管单元,以医院各级经管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经管、提高医院经管效益为目的。而CIS是面向临床医疗经管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基予医学知识的医疗过程处理为基本经管单元,以医院的医务人员为服务对象,以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最大效益为目的。 (6)PIS(病理系统) 全称Path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7)PEIS(体检信息系统) 全称Physical Examin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二、数字医疗常用规范

教师招聘-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新任教师招聘笔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管理基础知识(重庆)

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管理的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1、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管理活动逐步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要作用)。 2、※管理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基本职能)的社会活动。(什么是管理的回答) 3、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指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们,管理者指挥和领导他们的活动称为管理活动,管理者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 4、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 ②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等; 管理部环境:组织性质、人员状况。 管理环境包括动态和稳态 5、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6、管理的含义:A、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多选题)B、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C、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D、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E、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面) F、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7、※管理的特性:两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8、※如理解管理的两重性(两个面)①一般性:管理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 特殊性: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是有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具 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它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疼 痛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式。 ②科学性:按照客观规律、规要求、运用科学法来进行 艺术性:实践性(对“度”的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类型 9、管理具有两重性:A、首先是指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判断题)B、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0、一些学者的描述:20世纪初期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50年代次——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20世纪30年代古利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七项) 11、※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判断与选择) 12、编制行动计划的工作,实质上是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每个单位、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判断) 13、控制工作过程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是三个步骤。 14、从管理职能在时间上的关系来看,他们通常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即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 15、早在20世纪初管理界就对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基本职能有认识。 计划:确定目标,开发分计划,制定实施途径;

(完整版)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材料(二)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名称和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货币制度(二)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特别注意香港) 国际货币制度:①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币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知识)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1973年崩溃 (特点)a.美元与黄金挂钩;b. 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1978牙买加体系;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地位明显削弱,日元、德国马克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 我国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其实质的性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因此这些形式的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存款货币: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只有超过规定才能拒收。辅币具有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第二节信用的主要形式 直接信用:借贷双方不需要金融中介而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如商业票据 间接信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特征(1)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2)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形式:(1)商业票据(2)赊销(3)背书(4)票据贴现: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对生产流通过程起着润滑剂作用 局限性——规模的局限性:方向的局限性;期限上的局限(短期资金融通) 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以货币形式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 特点(1)以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2)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方向的局限; (3)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4)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5)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 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国库券、公债)。 国家信用的作用(1)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2)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5.《教师资格条例》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7.《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9.《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4.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5.《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6.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4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1.6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按作用的方向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1.7教育的起源(速记p1) 1.8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a.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b.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的产生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累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 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 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教育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金融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银行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节关于银行的介绍 (一)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行,主要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等工作。 (二)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见简称银监会即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03年成立,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起草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审批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的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国家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 (四)商业银行 (1)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工行)、中国银行(中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行)、中国农业银行(农行)。 (2)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交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招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浦发)、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广发)、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 (3)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前身为城市信用社) (4)各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信社 (五)银行机构内部构架: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 第二节银行结算的总体概述 (一)银行结算业务的产生和意义 (1)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银行发挥越来越多的中介服务功能,银行的结算业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即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收代付,从付款单位存款帐户划出款项,转入收款单位存款帐户,以此完成经济之间债权债务的清算或资金的调拨。 (2)客户到银行存款,除为了资金安全外,更多地是为了利用银行在结算方面的便利,所以银行应积极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快速、安全的结算服务。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博仁解读 全日制教育硕士,全称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2010年开始全国联考。从最近几年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试题结构可以看得出,英语和政治都是各自占到100分,但是教育综合和专业课却各自占到150分,所以不难看出考研总成绩的提高主要是在教育综合这一方面。那么怎么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提高教育综合的分值呢,这就需要对教育综合考什么,教育综合怎么考,已经分值分布,复习方法都得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有博仁教育的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333教育综合的考试题型、分值分布、以及怎么复习。 一、从333教育综合题型来看,包括3种类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从以上题型上我们可以看出,333教育综合只考查主观题目,不考查客观题。这些题型也是我们在大学期末考试经常见到的题型,所以,同学们对这种题型并不陌生。在这里,博仁教育建议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按照考试题型进行整理笔记,这样就可以在整理的过程中熟悉相关知识点。 二、从各科分值分布来看,333教育综合各科部分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从分值分布上来看,333教育综合满分150分,其中,教育学原理所占比重比较大,其他三科比较均匀,那么在复习各科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就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来看,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等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到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些重大的课题都涉及到了。考生在复习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时:一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国家、国际发生的教育新闻和教育热点,如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改革、公民道德教育、教师培养与准入制度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等。要有教育的敏感性。相关的资源很多,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或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信息网等。 三要关注我国、国家目前学术上的研究热点,如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研究、多元文化中的教育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师生关系、教育中的“对话”、教育与国家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惩罚等等。可以获得信息

人力资源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概述

(人力资源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概述

目录I总论 第壹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论1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4 第三章工作分析6 II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和选择 第壹章人力资源计划9 第二章招聘11 第三章选择13 III人力资源开发 第壹章组织变化和人力资源开发15 第二章企业文化和组织发展16 第三章职业计划和发展19 第四章绩效评价19 IV报酬和福利 第壹章经济报偿22 第二章福利和其他报酬问题24 V安全和健康 第壹章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26 VI员工和劳动关系 第壹章内部员工关系29 VII人力资源研究 第壹章人力资源研究32 附录:案例分析 I总论第壹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壹、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经理1、人力资源管理 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直线管理人员 拥有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正式权力和责任。 ?生产经理 ?销售经理 ?财务经理 3、人力资源经理 通常以顾问或参谋的身份和其他经理壹起工作,帮助这些经理处理人力资源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6种职能,见第6页图1.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和选择 ?人力资源计划:系统地检查人力资源需求的过程,以确保于需要的时候能够聘用到满足技术和数量要求的员工。 ?招聘: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且且鼓励他们申请到组织中工作的过程。 ?选择:组织从壹组人中录取那些最适合公司及其招聘岗位的个人的过程。 2、人力资源开发 目的是帮助个人、团体和整个组织更有成效。因为个人、工作和组织总于变化,同时,公司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被称为组织发展,其目的是改变公司的内部环境,使员工更有效地工作。 ?职业计划:规定人力资源目标和建立实现目标措施的过程。 ?绩效评价:确定员工和工作小组是否完成指定任务的过程。 3、报酬和福利 个人工作结果所获得的全部报酬。能够是下列中的壹部分或几部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绝密口诀《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教育的自然性,。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 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 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 学习动机内驱力,先行组织奥苏伯。

皮肤生理学概述专业知识

皮肤生理学概述uop 人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为生长、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全过程称为增龄。其中最后的阶段称为老化。作为人体最大且最富牺牲精神的器官——皮肤,是肌体最早出现衰老迹象的器官之一,同人体一样,皮肤也有着生长、成熟和衰老三个阶段。 皮肤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它仅有3毫米厚左右,却是人体中最大的组织,覆盖着人体约两平方米(1、5—2M2左右)的体表,皮肤是外界环境和机体之间的一道屏障,有害的化学物质和紫外线,往往通过作用于皮肤才能影响到人体。一、皮肤的分层 皮肤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a、表皮层:角质层——形成保护膜 透明层——吸收 颗粒层——退化(没有生命) 棘层——增殖 基底层——繁殖“祛斑 b、真皮层:乳头层“祛痘” 网状层 血管 神经元 C、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为真皮内侧的组织,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大量的脂肪细胞构成,此层的厚度取决于其中的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的多少亦决定了人体的胖瘦;有保温御寒、储备能量、保护内脏组织骨骼、供给身体热能的作用。 d、皮肤的附属器官 毛发、爪(指甲)、皮脂腺、汗腺 二、皮肤生理作用 a、保护作用:防御机械性刺激、防御物理性刺激、防御 化学性刺激、防御生物侵袭 b、体温调节作用:健康的人体通常保持36℃,当外界温 度发生变化时,皮肤内血管扩张,使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汗的蒸发可使热力消失。 c、知觉作用:皮肤内分布有感觉神经,感受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有所反应并将信息传送到脑部,并有非常灵敏的潮湿、干燥、平滑、粗糙、坚硬、柔软及蚁行等感觉。 d、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一定的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化妆品中含有的有效物质会经由表皮层达真皮层而被吸收,也会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被吸收。 呼吸作用 e、呼吸作用:皮肤有直接从空气中吸氧的能力,其吸氧量约为肺部吸氧量的1%,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约占肺呼出量

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8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3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现代奶粉专业知识概述

奶粉知识汇总! NUTRICIA始创于1901年,专业从事人类营养研究至今已有100年历史,是荷兰皇家Numico集团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面旗帜,纽迪希亚是欧洲最大的临床营养(CLINICAL NUTRITION)产品生产商。被认为是高品质临床营养产品的世界领导者。NUTRICIA为临床提供系列最全、品种最新、质量最可靠的肠内营养系列产品和肠内营养输注系统。NUTRICIA在全球拥有50家生产基地,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肠内营养系列产品,历年来稳居欧洲市场份额第一。欧洲最大的NUTRICIA公司出品的本土Nutrilon,是国外医生推荐的最好的奶粉,大家一定认识的香港牛栏,中国恩贝儿,新西兰的Karicare都是它的下线公司出品的. Nutricia Nutrilon缔造者是荷兰皇家Numico Numico旗下的品牌 Nutricia(Nutrilon)主要销售地荷兰,正宗荷兰原装原产; Cow&Gate(牛栏)主要销售地英国、爱尔兰、香港(香港,印度尼西亚都有分厂,采用当地奶源和规范)等; Milupa(美乐宝)主要销售地德国; Mellin主要销售地北欧、南欧; Dumex(多美滋)主要销售地亚太地区;中国:多美滋,恩贝儿; Karicare主要销售地新西兰、澳大利亚。 Nutrilon荷兰本土系列奶粉 Nutrilon奶粉是荷兰本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奶粉,

采用环保双层锡纸罐。 唯一同时蕴含FOS/GOS/DHA和AA的婴幼儿奶粉 荷兰本土原装牛栏规范奶粉 Nutrilon Standaard 1第一阶段(0-6个月)宝宝规范奶粉 900克; Nutrilon Standaard 2第二阶段(6-10个月)宝宝规范奶粉 900克;Nutrilon Standaard 3第三阶段 (10个月起) 宝宝规范奶粉 850克; Nutrilon成长1+奶粉(1岁以上) 800克; Nutrilon成长2+奶粉(2-7岁以上) 800克; Nutrilon睡得香晚安奶(6个月以上)380克 品牌:Nutrilon (荷兰本土牛栏) 品名:Nutrilon Standaard 1段规范配方奶粉(提高免疫力)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