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质课课件

小学科学优质课课件

篇一: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 !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 .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装置,大家静静地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你们当初提出的疑问。请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水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进入这个水瓶?

(因为瓶中的空间被瓶子占据了,水就流不进不去。)

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水能顺利的流经这个瓶子?

(把漏斗提起来)

为什么漏斗提起来,水就能顺利的进入呢?

(因为空气跑出去了,腾出了空间,水就进去占据瓶子的空间。)

如果不提漏斗,还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改变漏斗颈部的形状,而设计出一种新型漏斗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在纸上面一画,或者用橡皮泥捏一捏。我们比一比,谁设计的又多又好!

[学生设计实验]

汇报:

①你是怎样设计的?请拿上来展示。

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结]欣赏了大家的设计之后,老师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 (好!)

(四)、作业

继续设计可以不受了解空气影响的漏斗。

(五)、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篇二: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教案集

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

会教案集

2011嘉兴年会展示课:

果实的结构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范颖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教学内容依托于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四册《果实的结构》一课。

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活动,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

干果两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分类能力。

具体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果实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肉果为例研究果实结构;第二层以干果为例研究果实结构。第二部分是根据果实结构的共同特点辨认各种食品中哪些是果实的活动。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主要介绍罂粟的果实,开展远离的教育。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包括果实在内的植物体六大器官有了整体的感受,大致了解了植物的一生;并逐一认识了种子、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了解了这些器官形态的多样性。此时,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观察记录的方法也比较熟练。而本课之后,教材安排了《果实的形成》选讲课。将花的结构与作用和果实的结构联系起来。在首师大版教材中,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概念在概念进程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花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我在备课中考虑到做课学生使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这套教材与首师大版教材的设计有所不同,所教学生也与已经使用首师大版教材一年有余的学生存在差异,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所以笔者将《果实的结构》放在教科版教材的体系中进行重新的定位。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对树,草等植物的观察,学生开始接触到不同植物结出的形形色色的果实;了解到果实、种子是植物一生的一个阶段,能繁殖植物的后代。三年级下册安排

了种花的活动,植物从一粒粒种子到生根发芽,再到展叶抽枝,最后开花结果,完整的生长过程展现在孩子面前。随

着植物的生长,学生知道了所种植植物的六大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随着植物的生长,学生相继探究了根、茎的作用,了解了叶的作用,收获了种植植物所结果实中的种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花果实和种子》的单元学习活动,学生陆续认识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以及种子的传播方式。依据上述分析,我选取了《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和三年级下册种植植物的果实大丰收一课紧密结合,也希望通过教学引发学生预先思索四年级下册果实与花的关联,引发学生研究花结构的愿望,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种子的传播。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

本课之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活动正从被研究对象的外部观察向被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观察过渡;画图记录能力也正从画简图向准确画图记录过渡;通过比较找相同的能力有了较为充分的训练,将为本课归纳概括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而这种归纳概括果实结构共同点的能力训练主要建立在叶的结构共同点的学习基础上,又会为归纳概括植物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做准备,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二)学会横切、纵切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画图方法,有序而准确地记录苹果等果实的结构。

(三)发展观察、比较能力,具有归纳概括植物果实结构共同特点的能力和判断果实真伪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在明确什么是植物果实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形成细致认真、乐于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有序、如实地观察记录,归纳概括果实的共同特点,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四.教学难点

(一)对植物果实固有概念的有效转变(学生学的角度)

(二)有限时间内体现科学概念建构的完整历程。(教师教的角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在提前见学生的过程中,留点时间和学生做关于果实方面的谈话活动,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果实的看法,教师对不同看法进行观点归类,为第二课带领学生从若干观点出发梳理研究角度做准备。通常用时不超过10分钟。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引发独立思考)

1.利用PPT简要回顾第一课时的活动

2.利用副板书揭示学生对果实的辨认理由。

(二)集中话题(目的: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问题)

1.组织学生针对课前汇总、归类出的一些关于果实认知的观点展开辩论。

2.梳理、提炼学生对果实的观点,自我否定一些不合理观点,保留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点。

3.明确问题:到底什么是植物的果实呢?谁才是植物的果实呢?(板书研究的问题)

(三)制定研究方案(形成从公认果实结构入手找共同,再利用结构共同点判断疑似果实的思路;是归纳概括概念内涵和演绎判断概念外延,最终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路径;明确研究方法)

1.组织学生参照经过梳理提炼保留下来的观点制定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如果学生产生多种思路,则组织学生选择确定适于课堂上研究的思路。

2.挑选出先行研究的苹果、梨等几种公认果实。

3.演示苹果纵切、梨横切的方法,提示注意安全。

4.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苹果结构的方法。

(四).探索与调查(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建构果实概念的本质)

1.研究几种公认果实的结构(集中精力,初步找到果实结构共同点)

⑴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教师加强巡视,对横切、纵切果实给予必要的帮扶,提示孩子有序、如实画图记录,关注各组观察与记录情形,在照图汇报阶段适时开展教学评价。

⑵ 学生利用记录单汇报几种公认果实组成部分的相同之处。(期望学生此时找到的果实相同点不仅仅限于果皮、果肉和种子,也许还有果肉与种子间的硬核儿,或者果柄等,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易体现合并同类和舍非取本的味道)

⑶ 演示桃子纵切与结构的观察,利用PPT展现桃、杏的各部分组成。(暗含着真果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种子外部的硬核对果实的保护作用)

⑷ 学生总结苹果、梨、桃等公认果实相同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依据他们找到的相同部分舍去果柄等非本质的部分,保留具有特点的果皮、果肉和种子三部分。

⑸ 明确植物学家对果实相同的部分按照位置关系和作用进行了合并重组,将果实分成了种子和果皮两大部分。鉴于此处教学学生不易认可果肉算作果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科学家为何这么给果实分部分)

2.研究更多公认果实的结构,推想植物果实结构的共同点,得到果实概念的本质

⑴ 启发学生提出更多公认果实。(允许学生提出的公认果实不是果实,但要记下来,课结尾处回应;鼓励学生提出的公认果实是家乡的特产,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当地特产的果实和再往南方才常见的热带果实。)

⑵ 分组观察更多公认果实由几部分组成。(每组再提供一种果实,打开观察)

⑶ 分别汇报各组不同果实的组成部分,学生将发现更多外表各异的果实也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五)形成结论

1.板书出示果实的科学概念:植物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

2.反思初始概念,强化果实科学概念的理解。

(六)反思回顾(演绎推理训练,解决概念外延;再次对果实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获得学习进展。)

1组织学生交流运用果实概念判断存在争议的果实的方法。

2.分组观察课前存在争议的“果实”,判断它们之中谁是果实、谁不是果实。

3.汇报观察结果,再次对照课前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

(七)全课总结

1.总结所学概念

2.依据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果实概念形成过程,指出从公认果实入手研究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勤动脑来确定某物是否是植物的果实。(此处回应学生列举更多公认果实中的非果实,如松子、银杏果、香榧果等)

3.学习质疑

弹性教学:

布置作业(将探究活动延伸可能获得探寻花与果实关系的机会可能获得对特殊类型果实如草莓、菠萝、桑椹等进行探究的机会)

七.果实结构记录单设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生命世界领域是小学科学教育重要的内容,该如何指导学生建构相关的科学概念,利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生命世界的学习是本

课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本课力求展现概念建构清晰、完整的线索。

上课伊始,激起学生对植物果实的认知冲突,聚焦话题:“什么是植物的果实”;接着制定出研究问题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利用简单枚举归纳的途径引导学生建构果实的概念内涵:组织学生先研究几种公认的果实,归纳出它们结构的共同点;再枚举更多公认的果实,看看是否也有相同的结构,从而概括出植物果实结构共同特点: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在明确了果实概念内涵之后,利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果实概念的外延:组织学生依据果实的概念,判断一些植物的器官是不是果实,从一般回到个别,以巩固刚刚建构起的果实概念。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思维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反省。

(一)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

首先是通过教学展现学生对果实概念由认识模糊、混乱到清晰、准确掌握的思维变化。

第二,注重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比较、抽取相同的能力基础上,利用果实这一教学载体,训练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体现对学生思维发展关键节点的处理

就本课而言,思维关键节点指的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最有可能陷入迷茫、遭遇阻滞,但搞清楚后又会显著推动思维向清晰、深

入发展的点。教师要洞察这样的点,并为学生搭建教学脚手架。

例如学生对什么是果实产生了不同想法时就是一个节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将看似纷繁的观点归类为几条主流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条主流观点开展辩论活动。借助辩论,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果实辨认观点转换、提升成一种对果实继续研究的方向、角度;同时也排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研究角度,为学生独立选择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帮助。

又如当学生总结出几种公认果实都是由果皮、果肉、硬核儿、种子组成之后,需要马上明确果实组成部分的科学规定: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这又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节点。此时,教师设计了“生物学家为什么把果实简洁的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谈谈你的想法”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既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界定间的一个过渡缓冲,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单单是有几部分组成,还包含组成部分彼此的位置关系和各自担负的作用。

再如学生对果实的初始概念和本课要建构的科学概念始终会不断地纠结、冲突,我们把它也看成一个思维节点。所以,即使在果实辨认观点争辩环节有些观点就被当场否定,但是,在学生认清了果实的结构组成后,在学生利用果实概念辨认果实后,都再次组织学生回过头来反省学前的观点,持续印证观点的不合理性。因为孩子的错误概念是根深蒂固,不易轻易动摇的,这种反复、持续的反省更有助于日常错误概念的消除,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

三.既注重形象直观的认识果实,又注重画图标注的记录指导与训练。

面对儿童的生命世界教学,运用实物观察实验,获取第一手的证据应该是不容质疑的教学观。本课,不论简单枚举果实,舍

非取本形成对果实本质的认识还是演绎判断更多东西是不是果实,形成对果实外延的把握,几乎都在利用实物,真刀真枪地开展研究。即便遇到实际操作难以解决的,也配以实物照片。

直观形象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出发点,但最终的归宿应落在思维和言语层面。本课,对看到的果实结构画图记录,利用画图记录进行表达交流就是在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水平向抽象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将面前的果实的横(纵)切面先经过眼镜的仔细观察;之后在头脑中先形成表象,再经过思考区分出几大组成部分,简单设想如何构图、连线标注;最后,手、眼、脑并用,将观察发现跃然纸上。之后,学生凭借记录图这种摆脱实际物品的表达方式,辅之以言语的汇报交流,进行果实概念的建构。这个过程显然要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学生今后探究生命世界所必备能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意义。

四、教学困惑之处

本课很想体现学生在建构果实的科学概念的进程中,认知变化发展的完整轨迹。要关注几十个学生在40分钟里学的过程,洞察他们的思维变化,充分预设、把握生成,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展现他们的认知变化、概念发展轨迹真是不易。但是我期待自己有这样的教学行为并为之努力,因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最能体现教学实效!能拿出融入自己深刻思考的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教育工一同研究,真是机会难得,衷心希望专家、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动物的“护身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杏坛小学王莹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的“护身术”》是依据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共同的家园》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是在“生物与环境”这

个概念下以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交流、质疑,获取对于形成概念有用的信息,从而认识到动物保护自己方法既有普遍性,又具多样性,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学生们的概念层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资料卡、图片、视频以及来自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都成为信息的来源,如何将这些信息梳理清晰?教者在这里设计使用了框图,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框图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扩展框图,丰富动物保护自己的信息,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这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了解中得知,大多数学生们对“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也为概念的提升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来说,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是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相对于警戒色,学生们对保护色和拟态的认知是很模糊、很容易混淆的。因此课堂上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卡,通过观察、分类活动让学生发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普遍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研讨互动中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引领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形成科学、清晰的概念体系,即:动物常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本课是学生们第一次使用“框图”来整理信息,教者通过“领-扶-放”来帮助、提醒学生适时填写,以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过程与方法:

能将动物按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学会用框图方式整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拟态学会一种整理信息,获得科学概念的框图记录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保护色和拟态

豹和斑马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

教学资源:

来自网络的资源——图片、视频

来自书籍的资源——文字读物

教学流程:

一、思维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动物的“护身术”(板书课题)

2、释题:说说“护身术”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3、提问: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出示包括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认知

1、谈话: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下面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

2、活动:请大家利用动物卡片按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并根据各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指导。

三、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1、汇报分类结果:请一组同学向大家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根据他们组的分类结果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研讨:

⑴交流、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三种常用“护身术”。正确区分保护色与警戒色、保护色与拟态之间的不同。

⑵填写记录单

篇三: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

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拧螺丝》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拧螺丝》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拧螺丝》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拧螺丝》这一课是常见工具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认识常见 工具、了解功能的基础上,探究拧螺丝的活动。教材由浅入深,先观察螺丝的外部特征,再尝试选用恰当的工具固定螺丝,最 后让学生能够试着用自己掌握的拧螺丝的技能维修身边的物品,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并能通过讨论与交流掌握所观察物体的特征。本课将进一 步引导学生在选用工具中大胆猜想。在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固定 螺丝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维修物品和改善生活,也是课 程内容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 定螺丝。 2、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 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维修物品和改善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征,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掌握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动作规范的进行操作。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并动作规范的进行操作。 五、教学准备: 有孔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十字形螺丝刀、一字形螺丝刀、尖嘴钳、泡沫板、小玩具、电池。 六、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出谜底是螺丝。 师:同学们都认识螺丝,但是对于个部位的名称还不知道,我 们来认识一下。(PPT出示螺丝各部位名称。) 师:螺丝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里面成员众多(PPT展示多种螺丝)。里面有一种螺丝跟其他螺丝不一样,你找到它了吗?

小学科学材料的分类 (1)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学课件优秀

科学材料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能设计实验,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玻璃器具、雨鞋、剪刀、棉衣、泡沫塑料盒、木凳子等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观察下列物品:玻璃器具、雨鞋、剪刀、棉衣、泡沫塑料盒、木凳子等,这些物品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按材料是否能回收,将材料分为不可回收的材料和可回收的材料。……2、你知道这些材料从哪里来的?(直接在自然界中找到或人类自己造出来) 3、教师小结:像树木、羊毛这样天然生成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毛衣、纸这样人工制成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可给学生看看有关图片或课件演示人造材料的制作过程。 4、找找生活中的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并分析、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中,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5、理解人造材料的优越性。 (二)探究布料的历程。 1、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人们在穿着上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和有关资料,研究下列问题: 原始人用什么材料做衣服?分析这种选择的原因。 古代人用什么做衣服?与原始人相比有什么进步?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现代人们做衣服的材料有哪些?这种衣服在功能上有什么优势。 人们对布料的展望。 3、报告小组研究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清晰地感受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像工程师那样......》教学设计 内容:专项学习第2课时:让小车跑的更远 理念:从1.0—1.1的进步,让孩子邂逅一次质疑,经历一次探究; 课标对此学段要求: 科学知识: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课程内容: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像工程师那样》是一上第五单元专项学习内容,属技术与工程范畴,课时3课时。主要内容是:将在前期制作的小车组装成喷气动力小车——气球小车,让小车跑

起来。再在此基础上,经历工程师工作的三个步骤: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展示分享,进一步改进,让小车跑的更远。笔者执教的是第2课时,重点是经历工程师工作过程,改进小车,让小车跑的更远,树立对事物改进、完善意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思考、动手操作,对小车更有着一种发自心底的纯真喜爱。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兴趣基础。 但无论在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抽象性思维上,此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更适合直观教学。同时,经过课前调查,学生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动手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打气时,橡皮管出气口捏不牢;气球使用两次后,再放气,喷气效果大跌眼镜;虽明确要求,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易出现纪律混乱、部分孩子不参与等情况。种种问题表明:如何让此节课的教学在一年级孩子身上有效“落地”,做到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效指导,是亟待分析思考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小车跑的更远”问题的分析、设计制作、展示分享等过程,体会工程师活动的基本环节; 2. 通过改进、对比、再改进等活动,让孩子学会逐级改进的思路,树立不断质疑、不断改进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成功经历工程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学会逐级改进的思路,树立不断质疑、不断改进的意识;

小学科学优质课课件

小学科学优质课课件 篇一: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太阳与生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太阳与生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从科学、生活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太阳,探究大自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太阳的相关资料。 一、教学过程:猜谜导入: 一个球,暖烘烘,东边升,西边落。 2、指名猜(太阳) 3、师板书:《太阳与生活》齐读课题 二、师: 师:同学们,太阳的奥秘是无穷的,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了解太阳更多的知识。太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出示图片 三、1、师:除了我们什么也晒太阳?出示森林图片,动物图片。 师总结太阳作用,学生自由发挥师生交流。 1、你还知道关于太阳的什么知识? 2、拓展总结:太阳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五大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没有太

阳就没有生命,没有太阳就没有美好的世界。太阳做了这 么多好事,我们应该感谢太阳。 四、最后,我们让太阳公公来变魔术,出示彩虹,展示出 现彩虹原因。师生共乐,利用太阳光做偷影子的游戏,进 一步激发学生使学生从科学、生活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太阳,探究大自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太阳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动植物的生长 自然气候书 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太阳与生活》一文.生动的 语言,赞美了太阳的灿烂多姿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阳光对人的启迪.在教学中我遵循"以教师为 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原则.尊重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课堂上一切都按照教学设计 顺利开展,总体上是完成了学习目标的内容。但中间还是 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互动研讨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 真的反思以求更大的进步。,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要有较 高的科学素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 游刃有余,才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科学课堂 更有实效,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学生从科学、生活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太阳,探究大自然,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 科学阅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科学阅读》优质课公开 课课件、教案 学生狗回答:眼耳鼻舌等 请你谈一谈这些感觉器官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都会有哪些感觉? 学生汇报:根据生活体验回答各器官的感受。 你知道我们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吗?(根据答案揭示题目) 板书课题:皮肤很重要 三、新课展示 (一)出示幻灯片。 了解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的相关内容。(面积、重量、厚度等) (2)根据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皮肤曾经是什么感觉。 根据汇报教师板书:冷、热、痛、压、痒等感受。 (三)皮肤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感受进行实验体验。 1、提出要求: (1)每组桌上有两杯水,用手摸两只杯子杯壁,感受温度有何不同?

(2)三人一组,一人闭眼,组中一人用手指轻触其裸露的皮肤。闭着眼睛的同学感受到感动的部分在哪里? (3)用牙签的尖端压在手掌上,逐渐用力,不要伤到皮肤。你感觉如何? (4)双手放在屁股下,坐15秒左右。你对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5)三人一组,另外两人拉起被测试人的胳膊,以手指轻轻挠他的腋下,被挠者有何感觉? 提示:每次实验后的感受,请及时写在记录单上。 2、学生汇报试验感受,教师随机总结。 放映幻灯片:为什么人会自己挠痒痒,狂笑(了解科学原理)。 3.我们的皮肤有那么多感觉,那么人的皮肤是什么结构呢?我们来看视频: 老师:提问。看完短片,你了解了皮肤的哪些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展示幻灯片:学生汇报皮肤结构和作用,教师板书。 (1)表皮:看视频。你知道视频里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吗? 学生报告:看视频了解表皮的代谢功能。 (2)真表皮层:观看视频,你了解到真皮层有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汇报 (3)真皮层的附属器官相关知识,观看视频后,学生谈谈了解到那些信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阅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阅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知道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一部分。2、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 物,我们的食物,衣服,住房,家具等都有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了解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制 造清新空气。植物可以做药,给人治病。 科学态度目标: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 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 的和谐。 【教学难点】在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的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苹果,面包等食物。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大家想不想欣 赏一下?(课件出示花草树木图片)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呀? (花草树木)。 花草树木都是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植物,人类的生活与植物是密切相关的。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这一课。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实物,自主探究。 (一)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构成。 都说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一位植物朋友,一起来认识它吧。 1、出示一株橘子树的图片。提问:通过观察,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2、学生交流讨论。 3、认识一株橘子树的六个器官。(教师课件出示) 4、小结: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橘子树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但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和橘子树一样,同时存在的这六个器官的。 (二)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于植物 (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是太大了,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觉得过分。 (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于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3)交流汇报。 2、调查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 (1)谈话:在教室里就有好多物品来自于植物,那么,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为方便大家思考,请大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看谁有一双神奇的慧眼,发现植物的贡献最多。 (2)小组先讨论,然后再交流汇报。 (3)师生共同探讨一天生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A、我们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三 温度和水的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优质课课件_2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一课内容。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学情分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修订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仅仅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明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科学概念】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水准,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测量。 2、了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用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水准,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测量。 2.了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用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准确读、写温度值与单位。 难点: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特别是识读零下温度。 材料准备 冷水、稍热水、较热水、各一杯,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 温馨提示: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师:你们看,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的身边,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前几周观察了种子的萌发和蚕的孵化。它们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回顾知识说一说。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温度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 引入课题,板书:温度 归纳学生们的描述:温度——物体冷热的水准。介绍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读作“摄氏度”。写作“℃”边读边写(学生一起) 二、创设情境,感悟发现 1、课前准备好四杯水——1号杯里装凉水,2号杯、3号杯装里装温水(让3号杯里的水温略高于2号杯),4号杯里装热水(温度不要太高,以免烫伤学生),1号杯与4号杯温差要尽量大。) 2、体验活动:比较四杯水水的冷热 老师的讲台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请三个学生上台来演示,然后描述自己的体验过程后的感知。 【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师:现在请另一个同学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师:同样的四杯水,因为体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到底一样不一样,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来体验一下水的温度。(附:体验记录表,体验3分钟,提示热水有危险,不要泼洒在外。) (对小组实行分工: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 比较体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后谈发现。 【设计意图:同样的四杯水因为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大象版一年级下册 《找空气》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找空气活动,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2. 在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证据能力。 3. 通过了解压缩棉被技术,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 证实空气客观存在。 三、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塑料袋、空矿泉水瓶、粉笔、土块、水槽、抽气筒、密封袋。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乐迪送来包裹,里面有神秘礼物。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发现什么也没有。 2.导入 连线乐迪,乐迪出谜语,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找空气 二、猜想假设 1.猜一猜:哪里有空气?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想一想:怎样能找到空气? 学生试着找教室里的空气。 三、探究找证据 1.找教室里的空气 每个同学借助塑料袋寻找空气存在的证据。 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发现用塑料袋一兜,再收紧袋口,塑料袋就鼓起来了,说明教室里有空气。 学生上讲台边做边说找空气的过程,然后同学互相说过程。 板书:塑料袋鼓起 小结:我们用塑料袋一兜,再收紧袋口,塑料袋就鼓了起来,说明我们找到了教室里的空气。 2.找瓶子里的空气 (1)老师演示,学生观察。 (2)小组分工合作尝试做实验,全班交流。 (3)总结:我们把空瓶子瓶口朝下放入水中,然后用力挤 压瓶子,看到了水里冒出了气泡,说明空瓶子里有空气。 板书:空瓶子气泡 3.找粉笔、土块里的空气

(1)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探究粉笔、土块里有无空气。 (3)交流展示 (3)总结:我们把粉笔和土块分别放入水中,都能看到气 泡冒出,说明粉笔和土块里都有空气。 板书:粉笔 气泡 土块 4.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找空气活动,我们发现空气在教室、塑料袋里、在瓶子里、在土块里,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空气, 从而得到: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板书: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四、生活中的应用 1.空气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教师讲解。 2.空气带来的不便和烦恼 播放有关压缩棉被的视频,学生观看。 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猜一猜、做一做,发现我们的周围的确充满着空气。空气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板书设计】 2 找空气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植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植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认识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简单 描述其外部的主要特征。 2、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及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并与同学交流讨 论。 3、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植物表现出探究兴趣,敢 于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植物,并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教学重点: 能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简单描述其外部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能对观察的植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复习导入

热身活动:“植物蹲”的游戏复习上节课认识的身边的部分 植物:荷花、草莓、枫叶、葵花等。 活动1:出示教材图片: 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仙人掌、白萝卜、松树、荷花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出示银杏叶图片,学生观察银杏叶子(花)的颜色、形状。 学生汇报:银杏叶是绿色的,形状像小扇子。 师:银杏树叶飘呀飘,飘到了…… 学生拿出银杏叶图片,学生从颜色和形状描述银杏叶不同颜色和形状。 出示葵花图片,学生观察葵花的颜色、形状 学生汇报:葵花的花瓣是黄色的,形状像小太阳。 师:小太阳越升越高,升到了小朋友的手里…… 学生拿出葵花图片,学生从颜色和形状描述葵花的颜色和形状。 出示喇叭花图片,学生观察喇叭花的颜色、形状 学生汇报:喇叭花的花瓣是紫色的,形状像小喇叭。 师:小喇叭在清晨吹气小喇叭,唤醒了它的小伙伴…… 学生拿出喇叭花图片,从颜色和形状描述喇叭花的不同颜色和形状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磁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磁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磁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认识了磁铁的形状和了解了磁铁能吸引铁、镍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磁铁的性质的研究。教材设计了探究磁铁磁极的活动,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在亲自观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两个磁极。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探究过磁铁能吸引曲别针、硬币等物体,为本课借助铁粉、曲别针比较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奠定了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什么部分吸引力强,大多数学生可能说不清楚,关于借助曲别针、铁粉比较吸引力的大小的实验操作方法需要进行明确的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力的大小,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有两个磁极。 2.能通过感官体验、观察铁粉的分布,以及比较不同部分吸引曲别针的数量等活动,比较和描述磁铁的不同部分吸引力的大小。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条形磁铁的磁极活动,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教学难点: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在亲自观察、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磁铁不同形状的、铁砂、曲别针、支架盒 一.情境导入

导入:一张有蝴蝶背景的图,演示蝴蝶在花田间飞舞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几只小蝴蝶在花田间跳舞,又来了一只蝴蝶,瞧,他在老师的魔力下自由的飞舞,咦,怎 么没有魔力拉,掉下来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后面有个磁铁在动。 师:对,磁铁吸引着蝴蝶在飞舞,其他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转动了磁铁的位置,蝴蝶掉了下来。这个磁铁的各部分的吸引力一样吗?生:不一样。 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 )师:那磁铁的哪部分吸引力最强呢? 2.)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之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条形磁 铁的样子,蓝色的部分、红色的部分。生的猜测点可以设为蓝色端、红色端和中间部分。板书中体现条形磁铁的不同点 师:我们的预测对不对?需要实验来验证。 师:下面我来看看进行实验的具体方法。 三.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视频内容:磁铁哪部分吸引力强的 实验方法1.一人手拿条形磁铁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拿起曲别针,往磁铁上放,从左往右依次的感觉磁铁的哪部分吸引力强,在记录单上标上磁极强的部位。方法二将铁砂平铺在盒子底部,条形磁铁放在铁砂上,然后拿起来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 现象画在记录单上。方法三:支架盒子,每一竖排摆三个曲别针,将条形磁铁放在盒子支架下方的位置,将磁铁沿着格子慢 慢向上移动,注意移动的时候要两边的速度一致,条形磁铁不 能倾斜。观察曲别针被磁铁的哪个部分吸住,将实验现象曲别 针的数量记录到实验单上。) 师:实验结束后,各组将材料归位,请学生利用一分钟的时 间分析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现象,思考通过上面的三个方法, 说明磁铁的哪部分吸引力大。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水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理解水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 有味道的物质。 科学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特征,并能准确 的用语言来描述水的特征。 2.能够根据实验计划在几杯不同的液体中根据水的特征找 到水,正确填写实验记录单,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对探究水的 探究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养成在探究中及时记 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明确水的特征,并能够综合运用感官从几杯不 同的液体中根据水的特征找到水。 教学难点:利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并能够 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无色透明的杯子分别装着水、牛奶、醋、盐 水筷子(或吸管)水槽 教学过程: 一、儿歌猜谜,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藏在一首儿歌中,大家听一听,然后认真的猜一猜,儿歌中的谜底是什么? (播放儿歌,学生认听。) 师:儿歌我们听完了,你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 生:水。 师:水对我们都不陌生,我们的生活每天都需要水,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特征,一起去了解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板书:水的特征) 二、观察水,探究水的特征 (一)探究观察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究水的特征呢? 生1:可以用眼睛看水的颜色,看水是不是透明的。 生2:还可以用鼻子闻水的气味。 生3:也可以用舌头品尝水的味道。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注意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水的感觉,或者用耳朵听水的声音,老师给与一定的引 导和肯定。) 师:我们在观察物体时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的事物更加的准确和全面。今天我们主要通过用眼睛 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舌头尝一尝的方式来探究水的特征。一会我们就按照“先看一再闻一最后尝”的顺序来观察水。

沪科版小学自然二年级上册《观测气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二年级上册《观测气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观测气温 一、教学任务分析 1、课标与教材分析 《观测气温》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科教版)》二年级第三单元《天气变化》第3课时的内容,属于《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稿)》中“地球与宇宙”中“地球概貌”下“大气现象”的第二阶段 “不同的天气现象”中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多次观察、测量、比较天气要素的活动中,发现天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本单元有四课时。第一课时《观察天气》,知道不同天气现象的特 点。第二课时《观测风》,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与方向。第三课时 《观测气温》,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是不同的。第四课时《天气变变 变》,发现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 本课时在第一第二课时的基础上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是不同的,为第四课时运用简单工具综合测量铺垫,从而归 纳出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的天气有哪些,风有大小和方向,温度计能测量气温,但 不清楚天气符号的确切含义和设计符号的意义,不清楚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知 道天气会变,但不知道天气每时每刻都会变化。 二年级学生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气温数据的收集与测量,但对于数据的准确 性与多区域收集的能力以及数据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但是自主思考、 主动提问、修正错误答案的意识不强。 三、本课教学任务

本课教学任务是:通过用温度表测气温,认识到工具的价值。通过观察和使用温度表,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表的方法。通过讨论和测量,知道同一时间不 同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通过讨论和阅读资料,认识在气象观测中测气温的方 法。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表测气温,认识到工具的价值。 2、通过观察和使用温度表,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表的方法。 3、通过讨论和测量,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表的方法,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 气温是不同的。 4、通过讨论和阅读资料,认识在气象观测中测气温的方法。 5、通过学习,习得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温度表测量气温,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的差异。 教学难点:学习温度表的读数方法。 六、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温度计、活动作业、评价表 2、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P19)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常见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常见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能辨别生活中常见材料。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常见材料的初步认识,了解垃圾的简单分类,意识到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毛绒玩具、各种积木、皮球、金属玩具、玻璃杯、金属勺、 书本、易拉罐、饮料瓶、玻璃瓶、三脚架、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你们都玩过哪些玩具?你们在玩玩具时有没有注意过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老师今天带来了 一个好玩的玩具,出示手偶玩具演示给学生看,你们知道它是 用什么材料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发现 1、观察辨认,认识常见材料。 (1)教师多媒体出示由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图片,学生观 察辨认每种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纸、玻璃、布、木头、金属、陶瓷、塑料等。对于铜、铁、铝 这些材料,教师先作归类示范,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都是金属,提出金属的概念。 (2)教师出示物体学生辨认物体所用的材料。提示学生 有的物体用了不止一种材料。 2、找一找实验室里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1)寻找前和学生交流“你想怎样寻找,要注意哪些问题?”幻灯片提示学生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辨认实验室里的物体是用什么材 料制成的。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展台出示图片,学生小组讨论给废旧物体分类。

沪科版小学自然五年级上册《“魔幻”液体》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沪科版小学自然五年级上册《“魔幻”液体》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魔幻”液体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色素的种类,知道天然色素是对人体健康无害的。 2、通过亲自动手探究实验,体验“紫甘蓝”水变色的现象。 3、知道实验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对研究结果及时记 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并加强对学 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4、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之间主动分享,友好合作的能力。 5、通过运用天然色素画一画,让学生体验创意生活的快乐,从中唤起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紫甘蓝汁

(2)小苏打(普通汤匙约2平勺的量,密封袋装好) (3)白醋(30毫升左右,小瓶装好) (4)洗衣粉(普通汤匙约2平勺的量,密封袋装好) (5)盐(普通汤匙约2平勺的量,密封袋装好) (6)百花园展板 2、学生准备 (1)一种蔬菜汁或水果汁100-200毫升(用透明的小矿泉水瓶装) (2)一包纸手帕(小包纸巾) (3)一块垫布 (纸巾大小即可) (4)查找资料“色素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一看 1、了解染色食品的制作过程 (1)师:大家都爱吃零食吗?这些零食你喜欢吃吗?他们颜色鲜艳,外形也漂亮,总能引起我们的食欲。一些黑心商贩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打起了色素的主意,他们将大量的人工合成色素添加到食品中售卖,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触目惊心的视频。 生观看视频。 (2)师:看完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谈感受。 2、介绍色素的种类

(1)师:震惊之余,我们也大可不必紧张害怕。添加了色素的食品都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吗?这还要从色素的种类说起。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色素的种类,师相机展示色素分类的ppt。 (2)师:你觉得那一种是健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健康的天然色素。 (3)师:你知道哪些植物中含有天然色素吗? 生凭借生活经验大胆猜测。 (4)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含有纯天然色素的水果汁和蔬菜汁,同学们观察颜色。 3、认识紫甘蓝水 (1)师:今天,老师也是有备而来的,大家看,这也是一瓶含有天然色素的蔬菜水。大家猜猜,他来自于哪种蔬菜呢?他是怎么提取的呢? 生依据颜色大胆猜测。 (2)生观看视频寻找答案。 二、实验探究:试一试 师:刚才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把紫甘蓝榨汁,就得到了这样一瓶紫甘蓝水,这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E等有益于我们身体生长的微量元素,营养可丰富啦!这节课就从这瓶天然紫甘蓝水开启一场奇妙的旅行吧! 1、大胆猜想 师:在这场旅行中紫甘蓝水会遇见盐,遇见小苏打,遇见洗衣粉,遇见白醋。大家猜一猜,他们相互碰面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大胆猜想。 2、出示探究学习单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秋天的收获》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秋天的收获》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秋天的收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 1.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2.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社会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述,讲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老师带来了秋天的图片, 想看吗? 活动一:分享收获 1、配乐欣赏秋季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秋天的收获 2、师:除了我们刚才欣赏到的秋天,有许多儿歌也能描写秋天,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儿歌,和大家一起欣赏。 秋天到,秋天到,秋天一片景象好。

高粱乐得红了脸,水稻谷子笑弯腰。 秋天到,秋天到,树上挂满果宝宝。 红红苹果黄黄梨,石榴模样最最俏。(拍手读) 3、这个儿歌里都告诉了我们哪些收获? 生:......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都收获了什么? 生:高粱、水稻、谷子、、苹果、梨、石榴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诗歌里所告诉我们的收获,还有其他收获物,我们一起看看吧! 4、出示书中的情景与导入的图片,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松鼠吃的 干果是为了什么?冬藏) 生:田野里金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红彤彤的苹果石榴…… 活动二:寻找收获 1、师:秋天的收获真丰富,出示书中图片,师:这是秋天的收获吗?老师要考一考大家,你能正确找到秋天的收获吗? 2、学生活动,找朋友游戏,15张卡片,是秋天的收获站左边,不是的站右边,一起判断 3、留下棉花和南瓜,说一说用途 4、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掌声鼓励。那这些收获的用途不一 样你能按照用途给这些收获分类吗? 活动三:重识收获 1、出示石榴图片,请同学们在教师给的图片中找出属于同类的图片。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11、《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 状等方面的不同。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 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乒乓球、字典、铅笔、科学书、洗碗巾、鞋盒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猜谜导入: “像糖不是糖,有圆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劳累不怕脏。” (橡皮) 第一个猜出谜语的同学前台领奖:你得到奖品你开心吗?把你的喜悦分享给大家。告诉同学们你得到了一块什么样的橡皮? 生:棒棒糖样五颜六色的橡皮。 师:你是用那种感官知道的? 生:眼睛。 师:我们用眼睛认识了橡皮这样的物体,我们怎样用更多地感官认识物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认识物体》。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物体

1、认识材料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哪些物体呢?看看老师桌子上的物体都有什么? 乒乓球、字典、铅笔、科学书、洗碗巾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1、同学们桌子上也有这样的物体,观察桌子上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开始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2、小组交流这些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汇报。 生:乒乓球是黄色圆形的...... 活动二、比较物体的不同 1、师:刚才我们从形状和颜色上认识了这些物体,它们是不同的。想找出它们的不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 进行比较 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2、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3、交流汇报。 4、小结: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1、比较下面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青岛版小学科学斜面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学课件优秀

本节课的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寻觅学生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的空缺,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有联系的又不断加深的问题过程中,思维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他们通过实验逐步由浅入深地认识到了:斜面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在一定高度下,要想使斜面更省力就要延长斜面长度。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机械《斜面》、《杠杆》、《滑轮》和《轮轴》四课的第一课,指导学生认识的一种简单机械。课文是按照“情景—问题—猜想—实验—记录—结论(我发现)的思路编写的,总体上体现了探索学习的教学思想。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及分析,发现斜面坡度越平缓越省力,并能举例说出3-5 个斜面在生活之中应用的例子。

能力目标:学生会设计简单的有关斜面的对照实验,学会用小组内和小组间合作的方式完成斜面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测力计,获取准确数据。 情感目标:学生乐于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认识“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在测量运动中物体如何准确读取测力计的数值,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对斜面的正确认识。 教师活动一引入部 分 用录相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 把油桶搬到卡车上,用手直接提与用斜搭的木板有什么 教学策略 创设问 题情境,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 用比较 的方法认识 事物。 教学目的 借助 部份学生 已有生活 经验,引起 新的思量。 引导 学生利用 学生活动 看录相 和思量。 学生可 从两方面比 较: A 简单 B 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