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念之嬗变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带有基本性质的类别。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并且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人又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发展的历程,并在这个历史的延续中,不断显示自己的特征:儒道互补,交织并由此构成一部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久远。中国传统音乐经历的三大历史阶段: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钟鼓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先秦时期,由于实践领域的发展变革,促使音乐审美逐步由经验上升为理论,音乐美学思想开始萌芽,儒、道两家都可在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儒家继承并发展了这期间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关系的思想,强调以礼制乐,以礼乐制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等级的上下统一,以善为本。最终发展成为系统的以“礼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道家则系统地阐述了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讲究重意轻声,重真重自然,崇尚天簌,追求音乐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束缚人性,束缚音乐,要求音乐能抒发人的“天”、“真”的自然情性,发展成为自然乐论。在封建社会,儒家为音乐提供着政治、

伦理的标准,而道家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则提供着最高的审美标准。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贯穿于整部美学史之中,成为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主流思想。虽然其间出现过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就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它长期以来受儒道互补的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而这种精神意蕴则支配和主宰了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因此,从某意义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便是儒道互补的美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

(一)“中和”之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与强调对比原则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强调渐变原则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确是相当恪守“中庸之道”的。

史伯较早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谐的构成规律。他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继而晏婴提出“相成”、“相济”的观点,实际上是强调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季札在对演奏的各种乐的评价中,更突出地体现审美上的“中和” 特点,分出了“哀而不愁气、乐而不荒”等这些“中和”美感的基本类型。孔子对中和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成熟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封建社会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达到感情适度;要求音乐“尽美尽善,达到美善统一;又要求人乐诗歌能起“兴、观、群、怨” 的社会作用,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放《郑》声,兴《雅》

乐,达到音调典雅平和。中和之美这一美学范畴,在《乐记》中得以基本完善。《乐记》中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乐养,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意即: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须要“和”,惟其有“和”,才能百物生长,生生不已。“和”的实质是:“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从本体论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境界从不受制于外在因素,人们是在“天人合一”这种人与自然,音乐奇妙和谐的融合中达到审美愉悦,达到对自我的肯定。对现实的超越,它的范畴及概念并没有一种严格的界定。音乐的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是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

几千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伦理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伦理乃形成对音乐审美中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二)“意象”之美

“意”与“象”就作为音乐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意与象两对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创审美欣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中,其集中体现为:以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易经》提出“立象而尽意',“意” 为意境,“象”为形象。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立象尽意”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音乐要求通过音乐表演中的“气韵”,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达到“写意”的境界。通过自然景物来“立象”、来达到“尽意”地抒发人的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用的手法。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一种与宗教境界相似,但又与它有着微妙不同的领域,即意境”,在意境中,情与景交融互渗,由景发掘出深层的感情,情的逐渐加深,又诱导出层层幻景,这些幻景构成一个独特的宇宙和崭新的意象。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立象尽意',因此它要求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应当通过抽象的音响.凭情内心的感受,发挥审美联想,追求其“弦外之音”即所谓“离实得虚”,方能得到其深邃的意趣。

(三)“希声”之美

“大音希声”是我国传统美学中重要的音乐审美观之一。它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提出的关于音乐的美学观点。“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道法自然” 的思想产生的“大音希声”的审美观认为,合于“道”的本性的“希声”之音才是“大音”,即为“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老子称这种音乐为“大音”,不只因为它无声,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道的

元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的特点。他要求音乐创造一种悠远、朦胧、辽阔的“虚”的意境。这种“虚”的意境便是不可言说的“道”,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其看来,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而在这里产生“希声”之音的“道”,非“惟人道可道也” 的“道”,老子的“道”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上的绝对精神。换言之,这种声音乃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

老子这种“虚无”结构原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包括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境不仅包括象,也包括象之外的虚空。中国传统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境界,它虽由音之“实” 与意之“虚”构成,但重在“虚”上。因此,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引申出“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虚无”、“意境”等审美范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同于其他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需要对其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进行理论阐述。 【摘要】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音乐美学及其价值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早在先秦,对于音乐就产生了美学的概念,到了今天,更是给音乐的美学划分了不同的种类,例如我们当下的现代音乐美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传统美学。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美学;美学价值;传统音乐美学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价值 (1)文化价值 对于音乐来说,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特点,例如先秦,音乐多以简单的击打乐为主,到了秦中后期,在击打的基础上融入了歌词的演绎,当然那时主要的歌词文本还是诗经,初中的课文中我们所学的荆轲刺秦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两个人共同演奏了享誉古今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对于传统美学来说,这就是一种美,一种通过音乐诠释了离别的美,通过音乐来给他人传递这种美。对于文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音乐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作用。 (2发展价值 古代人所演奏的音乐多为简单,音符清脆婉转,例如我们看

的电影《笑傲江湖》中一首名曲《沧海一声笑》就是根据传统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在影片中,《沧海一声笑》是由古筝和箫演奏的,这正符合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器乐简单,音符清脆婉转。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来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当下时代产生了价值,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音乐美学产生了发展的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音乐美学的出现才促进了现代美学的产生。 (3)时代价值 前文中提到,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特点,传统音乐美学在每个时代中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古代音乐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帝王提供消遣娱乐,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渐渐对音乐的演奏出现了美学的价值观,于是音乐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当传统音乐美学普及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的美学,并且通过这种美学的传播也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相应的价值,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这种时代的价值也在变化,并且这种时代的价值通过传统音乐美学的体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 重表达情感。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 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瑰宝,它以其深厚的 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中国传统音乐的 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音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将 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一、音律与表达情感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音律的和谐与精确,追求音乐的整体和谐美感。 中国传统音乐有众多的音调和音阶,通过不同的音律来表达不同的情 感和意境。例如,民间的《二泉映月》以其悠扬的琴音传达出回忆与 思念之情;古典的《广陵散》则以其铿锵有力的旋律表达出豪情壮志。无论是忧伤、喜悦还是悲壮,中国传统音乐都能通过音律的表达,将 情感融入旋律之中,打动人心。 二、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从传统的古琴、古筝、笛子等器乐表演,到京剧、评剧、豫剧等戏曲表演,再到 民间的山歌、花鼓戏等各地乡土剧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之繁 多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貌,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内涵与魅力。 三、中国乐器的独特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离不开独特的音乐乐器,这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能够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声音风格,打造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二胡的悠扬颤音及琵琶的浑厚音色,能够准确表达出音乐所需要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四、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尽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传统音乐依然与现代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如今,中国传统音乐在各大音乐学院中依 然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进行了 跨界融合。一些年轻的音乐人通过创作新的作品、演绎传统的曲目, 使中国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结: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 特点,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它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表达着 情感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中国传统音 乐与现代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让它持续发挥其独特 的艺术魅力,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演奏方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相比于西方 音乐的和声体系,中国传统音乐注重的是旋律的表达。旋律的起伏、跌宕,以及音符之间的变化和衔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例如,古琴的演奏技巧强调弹拨结合,通过手指的轻轻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音乐声,将演奏者的情感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中国传统音乐还善于运用音乐的间隔与停顿,使得音乐更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中 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从古代的雅乐、宫廷音乐到民间的曲艺、戏曲音乐,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工具,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象征。古琴的琴曲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境界。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凡的魅力。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的是 内敛、含蓄的美感。与西方音乐的张扬、激昂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内化与细腻的表达。例如,古筝的演奏技巧要求演奏者用指尖轻触琴弦,通过微妙的力度和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这种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的是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古琴的音色与自然声音相似,使得演奏者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共鸣。这种审美观念的独特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念之嬗变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带有基本性质的类别。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并且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人又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发展的历程,并在这个历史的延续中,不断显示自己的特征:儒道互补,交织并由此构成一部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久远。中国传统音乐经历的三大历史阶段: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钟鼓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先秦时期,由于实践领域的发展变革,促使音乐审美逐步由经验上升为理论,音乐美学思想开始萌芽,儒、道两家都可在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儒家继承并发展了这期间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关系的思想,强调以礼制乐,以礼乐制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等级的上下统一,以善为本。最终发展成为系统的以“礼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道家则系统地阐述了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讲究重意轻声,重真重自然,崇尚天簌,追求音乐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束缚人性,束缚音乐,要求音乐能抒发人的“天”、“真”的自然情性,发展成为自然乐论。在封建社会,儒家为音乐提供着政治、

伦理的标准,而道家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则提供着最高的审美标准。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贯穿于整部美学史之中,成为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主流思想。虽然其间出现过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就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它长期以来受儒道互补的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而这种精神意蕴则支配和主宰了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因此,从某意义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便是儒道互补的美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 (一)“中和”之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与强调对比原则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强调渐变原则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确是相当恪守“中庸之道”的。 史伯较早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谐的构成规律。他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继而晏婴提出“相成”、“相济”的观点,实际上是强调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季札在对演奏的各种乐的评价中,更突出地体现审美上的“中和” 特点,分出了“哀而不愁气、乐而不荒”等这些“中和”美感的基本类型。孔子对中和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成熟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封建社会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达到感情适度;要求音乐“尽美尽善,达到美善统一;又要求人乐诗歌能起“兴、观、群、怨” 的社会作用,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放《郑》声,兴《雅》

音乐历史知识:《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音乐历史知识:《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 和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 1.礼乐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心平气和,起到减压的作用。同时,音乐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因此,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宫廷和祭祀活动中。 2.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涵盖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美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

都是古代音乐的曲调,而《春秋》时期的乐曲已经完全体现了中国古 代音乐的成熟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音 乐遗产,而且是中国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重要灵感源泉。 3.民族特色的体现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同于西式音乐的抒情和情感表达,而更强调配器、节奏和音乐旋 律的和声奏效。在乐器方面,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 乐器,如古琴、笛子、二胡等。这些乐器不仅能够产生出独具魅力的 音色,而且有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和历史沉淀。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1.简约化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和复杂的附加装饰。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纯净和简单,是由声音本 身所携带的情感和能量所造成的。因此,古代中国音乐不仅具有美感,而且深得人心。 2.阴阳五行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 的问题。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 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 美学的发展历程、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 乐美学上的异同,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 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 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 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 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 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 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 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 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音乐思维 在音乐思维方面,中国是具象(形象)、直觉思维;西方是理性思维,根源 就是抽象、理性至上。中国音乐是线性思维,西方音乐在于“组合”、“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讲究的是单旋律性,而西方则是复调和声。内涵逻辑与外延逻 辑是中西传统理论所遵循的不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于 人心之移情。《乐论》中记载,“乐出于人情”;《乐记》中更是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的音乐将理性融入感性之中,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核心: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则注重“情理”,重视理性、强调现实。西方绝大部分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为,音乐的美、音乐的 意义,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东西。所以,西方各 音乐时期的音乐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以客观、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的,以逻辑思维 为基本法则。即使有一些美学理论家意识到音乐艺术思维存在着感性的、具象的 特点,但他们并没有认识或者确立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恰恰相反,西方美学 理论家一再强调感性应当从属、依赖于理性。西方音乐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有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崇尚理性、忽视感性的理论研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 究视野和范围。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整首《韶》乐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在《易传》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成两大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且要求这两种类型的美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地融合在艺术作品之中。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乐论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它有着丰富的关于音乐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论述。就音乐意象、音乐风格、音乐形态而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非绝对的对立,也不是互相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相反,它们常常互补互渗,融合成统一的音乐形象。因而呈现出了“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特别张扬,或者虽倚阴而仍有着明显的阳刚因素,这就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阴阳和合之美”。本文就中国古代乐论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及阴阳和合之美进行梳理、探讨。 一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涵盖了中国艺术的艺术意象、艺术风格、艺术形态的两大基本类型。《美学小辞典》对阳刚与阴柔有着明确的释义:“阳刚,即阳刚之美,指一种雄伟劲健的艺术风格;阴柔,即阴柔之美,指一种徐缓幽远的艺术风格。阴阳刚柔之说源于《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清姚鼐综合前人所说,明确提出‘阳刚’与‘阴柔’之说,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他将阳刚与阴柔提到审美高度,将雄浑、劲健、豪放、壮丽等风格,均归入阳刚之美中;将修洁、

淡雅、清远、飘逸等风格,均归入阴柔之美中……只有阳刚与阴柔兼备,才是理想的美的境界。”唐代诗人,诗评家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意在阐发诗歌的风格、意境,大致不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型,有几品则具有阴阳和合之美。例如,雄浑、劲健、豪放、旷达等品属于阳刚之美;而冲淡、典雅、绮丽、含蓄、委曲诸品则属于阴柔之美。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徐上瀛写了《溪山琴况》,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古琴理论著作,以二十四况呈现了古琴的一个美学体系,内含琴韵、琴音、琴技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古琴音乐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阳刚阴柔说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型涵盖了中国艺术各门类风格特征与形态特征。阴阳及由阴阳衍生出来的虚实、表里、动静、形神等乃是中国美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其次,阴阳并非绝对对立,绝对隔绝,而是互渗互补,互相融合成一个统一的艺术形象,使中国艺术的艺术形象更为丰满,艺术思维也具有辩证色彩。再次,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艺术传统必定对中国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音乐具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二 中国古代乐论中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散见于从先秦到明 清的浩瀚音乐论述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生发、成长、繁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尚礼乐,提倡“中正平

浅谈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浅谈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摘要: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古筝之所以能从古代流传至今,是有 他自己的独特魅力。古筝属于中国传统的美学艺术,在当代中国体现着中国传统 美学,所以中国古筝是至今许多人因喜爱传统美学而学习和使用的乐器。而如今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青睐以及传承对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即将 其发展壮大是我国如今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古筝本身所具有的传统美学价值也 是寻自身中华传统美学的途径。 关键词:古筝;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引言:中国古筝有着自身的美并且音色优美,声音婉转空灵与古琴也有的较 大的差异,它与古琴沉闷低缓的音色不同,他的音色比较欢快优雅,所以传统的 音乐爱好者常用它伴奏。我国传统的古筝美学在经过一代代的流传,虽然已失去 真正的传统韵味,而中国人都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创新中让中国古筝的发展更加辉煌,现代中国古筝古今融合将现代的美学特征融入到古筝的传统美学,形成了符 合现代人审美的美学价值同时又保存了中国传统美学价值的核心。 一、古筝的产生和传播 古筝作为一种我国的传统乐器,最早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现的,古 筝的具体创造者和起源已经模糊不清,所以只有一个传说是一位长者将自己的琴 分成两份,给予两个儿子,就这样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传统乐器并取名叫筝。 如今的古筝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的乐器的取名叫做古筝,来体现古筝较长的历史。中国古筝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民族乐器,根据可查找的文献记载,得 知古筝在我国2500年前就出现了,等于是我国整个古代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 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努力,悲喜和欢乐以及一个个朝代的发展和 兴衰。我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古筝在许多文人志士的手 下创造出了许多的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歌曲,通过他们诠释古筝仿佛有了生命

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豫剧同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一样,都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梆子系统和皮簧声腔 系统同属于板腔体结构。豫剧有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豫东调之分。尤其是豫东调与豫 西调的区别更为明显,然而,这种区别只是在腔调不同,不是结构体系的差别。所谓“板式板化体”实际就是中国戏曲音乐表现手段上的一种伟大创造,不论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个剧目,生旦净丑有多少个行当,喜怒哀乐有多少种情节,运用此一手段均给予完美的表达。 一般我们提起豫剧,外省的观众都会说是粗旷豪放,其实这是豫剧音乐的艺术形态和美学特征,而不是说是豫剧唱腔的处理可以马马虎虎、粗枝大叶。豫剧唱腔的处理其细致入微并不 弱于其他剧种。每一个成功的唱段,每一句成功的唱腔,都不知道花费创造者多少的心血。 如崔兰田先生在其代表剧《桃花庵》盘姑“窦氏一阵泪双倾”,崔先生唱的有起有伏,其间蕴 含了对丈夫死去无尽的悲痛。“我的张才夫啊,你的鬼魂听”时运用了一种糅合着鼻咽音、牙 音的长哭腔,哭声由弱到强,由强翻上再转次弱次强,最后弱收。崔先生在哭时突出了窦氏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贵妇身份,她和普通女子在哭时是不同的。整句哭腔时断时续,幽咽深沉,既倾泻了寻常女子的悲哀,又露出了贵妇人对悲恸之情的控制和压抑。“在家中为妻我怎样的嘱咐你,把为妻的言语你全然都不听啊,实指望出门去玩会,那料想你一去呀你你,你就无 有影踪了啊”,此时的悲情稍显平静,其间用了几个叹音做叹息,表达了窦氏无可奈何的埋怨与惋惜。当她唱到“我今日盼来明日等,狠心人撇我一场空”时,崔先生使用了悲怆的嚎啕音,将尾音拖了几起几伏,给人以柔肠寸断之感,在收音时给人一种绝望的无助。 豫剧音乐与中州韵、十三道辙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方言”豫剧音乐体现了和中州语的和谐相融。豫剧所采用的方言是以郑州、开封一带语言为基础的中州语,中州语不仅在语言音调和语言风格韵味上特色鲜明,更难得 的是它五音俱全,四呼规整,通行于北方语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能听得懂。如今, 全国大多数地区乃至台湾都有专业豫剧团,可见豫剧音乐的通俗性。中州语的大众性奠定了 豫剧大众性的基础,而中州语在与豫剧音乐组合中归纳的十三辙韵音又使这种“大众性”获得 上佳的体现。在豫剧音乐唱腔中,其唱词依据的是北方语言区十三辙韵音系统的押韵谐音。 豫剧的十三辙为言前辙、江阳辙、人展辙、中东辙、发花辙、遥条辙、由求辙、怀来辙、灰 堆辙、梭波辙、一七辙、姑苏辙。豫剧唱词的韵辙采用了十三辙为用韵依据,一是因为中州 语和普通话有着共同的语音渊源,它们在字音构造上有基本相同的韵母系统,两者的四声对 应关系比较整齐。二是,中州语与普通话的基本语汇和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两者在生活语言、歌唱语言的吐字归韵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要求。三是,十三辙是比价宽泛的且有大体相近的 韵音分类、韵字,语汇繁多,有利于遣词造句,能够适应豫剧唱词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可以说,十三辙韵音是中州语与豫剧唱腔音乐和谐相融的标志,它反映了当代中州人民 的语言实际,概念清楚,更易与大众产生“共振”。 豫剧板式 豫剧唱腔在音乐结构上归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四大板类,也就是“四大正板”。 慢板类:含【慢板】【迎风板】【底上连】【反金钩挂】【哭剑】等通体板式,【单过板】【双过板】【起腔】【留板】【送板】等转换换腔式和“六梆”“四梆”“导四梆”“迎风一板”等起 唱导引前奏。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多用于叙事,抒情,但在演唱【金挂钩】则是张扬一 种紧风暴雨般的情感宣泄。 二八板类:简称“二八”含【慢二八】【快二八】【紧二八】【二八联板】【二八垛子】【夸将】【踢靠】【乱弹】【对金瓶】等通体腔式,【顶帘】【哭头】【大花腔】【小花腔】 【花腔收】等转换腔式。其节奏变化自由。总之,【二八板】是豫剧中艺术手段最多样,感 情表达能力最宽泛,旋律扩展或收缩的自由度也给表演者提供了最广阔的即兴创造空间,因

中国传统音乐标题性思维的美学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标题性思维的美学研究 引言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有的审美风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一直吸引着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标题性思维方面入手,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深入解读其思维形式和美学内涵,希望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一、标题性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标题性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首先产生一个相对抽象的标题或概念,然后通过对这个标题或概念的解释和展开,得出具体的思维结果。标题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包括: (一)具有归纳性和概括性,通过对一类对象或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 (二)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化,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产生不同的标题或概念。 (三)强调概念和定义的精确性和明确性,需要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界定。 (四)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容易陷入抽象和纯理论的境地,不能完全代替具体的实践和经验。 二、标题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标题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和表现。首先,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目常以抽象的标题或概念作为名称,如《流水》、《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等,这些曲目名称不仅具有概括性和归纳性,还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内涵和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旋律也常以概念和形象为基础,如《梅花三弄》、《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这些曲调和旋律通过抽象的标题和概念来传递音乐的情感、意境和氛围,强调了主观

感受和艺术表现的个性化。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乐器也常以形象和概念为命名基础,如《箫》、《鲁锤》、《钵箕》等,这些乐器的名称不仅具有概括性和归纳性,还体现了乐器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类比了自然界的声响和形态。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和演唱也常以概念和形象为艺术表现基础,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泉声”、“鸟啼”、“花落”等,这些音乐元素的呈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演奏技巧,还需要对音乐内涵和宏大气氛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三、标题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意义 标题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抽象的标题和概念,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如《二泉映月》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的强烈感受和对无穷的思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气质之美”等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通过对标题和概念的解释和展开,中国传统音乐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如《梅花三弄》的音乐形象与梅花的美丽特征相呼应,通过音乐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传达出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顺受自然的审美观。 再次,通过对标题和概念的精细展开和界定,中国传统音乐强调了概念和界定的清晰和明确,提高了美学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理论和实践中,标题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概念和形象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中国传统音乐不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内在价值,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作者:王娅 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1期 摘要:作曲家赵季平根据韩愈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幽兰操》是其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所创作的作品。本文对歌曲的诗词、旋律、伴奏及演唱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美学意蕴,以期对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演唱与赏析有所助益。 关键词:艺术歌曲;《幽兰操》;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艺术歌曲作为声乐创作的专门体裁之一,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当时是指歌词采用著名诗歌、曲调精美、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的抒情歌曲。中国艺术歌曲起步于20世纪初,青主的《大江东去》开启了这一体裁的创作之路,百年来,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在继承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创作出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本民族气质及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幽兰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作曲。他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旋律创作上注重古诗词的韵律美,通过钢琴伴奏古风意境的营造,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深受众多歌唱家及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广为传唱。 1 诗词的意蕴美 韩愈《幽兰操》诗词原文如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是唐代诗人韩愈参考孔子《猗兰操》而作,借咏兰表明自己报国的心志与君子高洁的操守。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歌词就由其诗词改编而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1]表现古代文人节操及气节的

音乐论文 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传统筝乐演奏中的体现

音乐论文 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传统筝乐演奏中 的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性思维模式与西方音乐和声纵 向开展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单一流动的曲线中,透过音色变化所呈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审美的主要特质。中国乐器在音色上的强烈表现特质,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如笛声的清晰嘹亮,又如中国打击乐的丰富声响,都直接与乐器的银色特质有关,在音色审美上的诉求,也都反映在乐器材质的种类、演奏方式与表现风格上。所以,体悟中国自古以来的音色观成为了解中国音乐不可不研究的 一项课题。 一、线性思维 中国音乐在线条美的追求上是以单音音乐为主的,这与西方音乐多强调和音或对位有所不同。对线条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上一种以简御繁的表现手法。中国音乐在单旋律的运行中极其注重种种不同的变化,如音色上的改变,力度上的轻重、节奏上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起伏等,因此丰富了单音

的内涵,也同时将平面的旋律转化为立体。所以传统中国线性音乐是横向的、单一的,虽是单音但却并不单调,追求线条起伏,韵味意境的变化。 〔一〕单一线条的舒展 传统筝曲在乐曲结构上以旋律为主,没有纵向的和音手法,却是形成横向的线性流动,这和民间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各流派筝曲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地方音乐唱腔,从最初为演唱的伴奏乐器,透过演奏者加工转化逐渐演变为独奏曲,如山东琴书、河南曲子等。以模拟其唱腔趣味使之器乐化,在模拟唱腔的过程中除了右手弹奏旋律之外,加上左手的演奏,表达演唱者的唱腔。地方音乐的唱腔对筝乐风格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声和韵的表现也都相当重视,也就是说,每个流派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对于右手拨弦的声音,及左手余韵的变化都有其匠心独到之处,轻、重、缓、急的不同,使之产生的音腔效果不同,从而透过不同的音韵表现呈现不同的线条变化。如山东筝曲?凤翔歌?取材于山东琴书曲牌?凤阳歌?。乐曲结构方整,通过左手上滑、小颤等手法,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见谱例1〕 〔二〕多向曲线的律动

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形式与内容-2019年精选文档

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形式与内容-2019年精选文档 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有着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又因为它侧重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研究,具有抽象性、涵盖性强,致使它在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被越来越多的音乐院校所重视。 音乐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很多,但最常见的关系是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自律与他律、音响与感情、形态与风格、感性与理性这五对问题。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这些基本问题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环,它涉及了音乐美学中最本质的问题。要想对音乐美学进行探究,首先要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这引发了国内外许多知名音乐美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西方近代自律论美学的代表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运动的形式”[1]、“组成音乐作品并使之成为整体的乐音,就是音乐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什么也不表现”;我国当代美学家钱仁康先生则认为汉斯立克的所谓内容就是指形式,不是我们所说的内容。 一、音乐的形式 (一)音乐的形式基本问题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后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2]音 乐在服务于内容需要的同时又要符合生活的客观性及真实性,想要被大众所接受还应满足和符合听众的审美需求,音乐的形式源于客观生活,不能脱离于客观生活。音乐是通过多种表现手段组合运用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旋律的发展、和声的色彩及功能进行、调式、力度、速度的变化、节奏节拍的变化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布局与发展都是音乐的形式。在音乐艺术中,形式美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形式美,不仅不能吸引人关注艺术作品,也无法谈及到更深层次的审美心得和艺术欣赏。 音乐的形式是独立的,但其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相对的,

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 《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乐记》的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说明声音的的发生,都是由人心的活动才产生的,外在事物给予情感启发的作用,但“人心”才是音乐的基本源头。其后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完全从相反的角度论述,形成有趣的对照。 《淮南子》原名《鸿烈》,也称《淮南鸿烈》,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组织门下宾客所作,列为杂家。内容沿袭道家“有生于无”的辩证思想,“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原道训》)又说:“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此外,对于音乐的审美与物理现象也有卓越探讨,并阐述“同”与“和”的美学价值,提出“异声而和”、“以神制形”的艺术观。《淮南子》揭示了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可以满足人作为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墨家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 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

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竞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浮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竞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竟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殊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观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浮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观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