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浅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建立在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之上,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统一的体现,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每一个民族均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与文化,作为人类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其所具有的民族音乐形式更是承载着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具有一定的美学品质。中国民族音乐中更是体现着传统思维模式与道德理念。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会左右着民族人民看待事物所应产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与审美趋向,这种思维模式是在长期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产生的,体现出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层特质,作用于民族科学、伦理、哲学等等多个领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讲究“天道”与“人道”,注重“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民族音乐的构成与演化。在古代,民族音乐成为统治者安定社会,为其歌功颂德的工具。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乐”,以及在政治上所提倡的“封土建邦”和在文化上所倡导的“制礼作乐”,其实质是在维护宗法血缘制度,安定社会秩序。

中国民族音乐中极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时也是音乐美学领域中极具美学内涵的范畴。传统文化中的“和”是指一种哲学思想,讲究的是一种长短互补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模式,在辩证思想中具备一定的和谐统一精神。这一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极大提升了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思想与人文内涵,也使中国民族音乐具备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美学品质。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音声之和是指相互矛盾的事物中总会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中和是指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各种声响均呈现出一种和谐之感。民族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和谐的审美思想是对民族音乐中所体现的思想与人文内涵的一种和谐表现。我们所熟知的音乐由多种元素构成,不同的声响,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思想情感中都会呈现出一种“和”的审美观。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极具哲学的和谐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多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本进行体现,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具有思想内涵的传统内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便是一种具有描述性的内容以及由音响来进行展现的具有逻辑性的内容。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体现在音乐中却是相一致的,均体现出一种具有幻化思想的多元内容。中国民族音乐

同时具备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意境。这种基于感性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凝结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并广泛流传于社会中,其中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与风俗人情,记载着民族历史。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总能展现人民大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情怀的归属感,对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种审美认同感。

此外,在民族音乐中能够感受到民族情感始终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相互融合,重礼教、以乐从礼的观念在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中所展现的则是情感的表达与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政治合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民族音乐除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经验之外,还能够产生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与反应。这样的反应过程所产生的民族感具有一定的民族独特规律,这样的规律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通过民族音乐本体形态所反应出的一种民族精神能引发人们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总之,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社会性使得民族音乐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意境美

&nbs

p; 中国民族音乐讲究一种意境美,正是这种独特的意境之美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一种虚实相生、阴阳相辅的意境,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时而静谧时而刚劲,在情景交融中赋予独特的美感。《二泉映月》中的主题音乐运用较简单的旋律音型将创作者在经历漫长人生之后所产生的人生感怀给予详细描述,其中既有凄凉、孤独又有一种符合大自然无形韵律的水乳交融,使得听众在聆听到如此悲凉的旋律后对于自己的人生开始反思。此时表现出的便是中国民族音乐所独具的深刻的哲学涵义。民族音乐在独具一种美感时还会产生一种空灵之美,听众在对声音有着独特审美感受之时,会悟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空灵之美是对老子“大音希声”审美观的正确诠释,老子在此处所指出的声音,并不只是一种无声之音,更是在讲音乐会创造一种悠远朦胧的意境,“虚”的意境之美中有“道”的存在,只有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正如琵琶曲《霸王卸甲》作品取材于楚汉垓下之战,将楚霸王项羽在交战中的失利以及别姬自刎的悲剧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中国民族音乐中特定的定音方式及定音技巧将作品中速度与力度及音响的更替变化进行重新创编,以期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效果。《霸王卸甲》一曲可看做是一种武曲,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与叙事性,其中侧重表达了内在的情意,从全曲不同的段落中可看出不同的情绪,从多角度揭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将该作品的音乐本体特

征进行详细剖析之后,会对其创作特点及创作意图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曲子的文化内涵能够跃然纸上,当演奏者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将该作品展现时,作品中不同寻常的故事便会变得更具一种美感,听众所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琵琶艺术的魅力更是民族音乐的美。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具备的意境美,其中带有一定的思想性。意境的本质特征便是生命的律动,在律动中展示生命的美。中国民族音乐虽然有别于西乐,不像西乐能够运用和声、复调等将音乐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中国民族音乐运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将独具内涵的带有生命律动感的音乐展现在听众面前。如果说西方音乐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中国民族音乐便是流动的,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从一种律动中感受到社会、人生中的真谛。在民族审美心理中会将对艺术意境的感知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从《乐记》中“音由心生”的观点中可窥探一斑。在民族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内心的感受,注重自身的审美取向,并对音乐本质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在心中产生一种心灵律动,真切感受民族音乐所带来的动人的生命旋律。民族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场合,如庆祝典礼、宗教活动、祭祀活动等等,无论在何种场合中均能够召唤我们的情绪,引导人们去崇敬、去哀悼。它会使人兴奋,亦会使人悲伤,能够使人在斗志昂扬的状态中奋勇向前,同样会使人在悲伤中潸然泪下。人们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对于此种音乐相应的情绪,能够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一种生命的韵律。

三、中国民族音乐中音乐本体的美学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一种审美体验,其中包含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当中国人在聆听过程中往往会将民族音乐当做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对象来进行聆听,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忘我的审美意境。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作品中所产生的一种神韵与情态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如无数人在听到略带悲壮的国乐时会泪流满面,进而引发对生命的多重思考,这正是中国民族音乐本体形态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讲述了公元前2世纪楚汉在垓下之战中,汉军用十面埋伏的战争方法击败楚军的战争场面。该作品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将对战争情节的模仿做到了丝丝入扣。乐曲辉煌与雄伟的风格向听众还原了两军对峙的场面,向听众传达了啼泣无从的悲壮情感。

该作品的第一部分将汉军在大战前所进行的演习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汉军雄浑威武的阵容。曲子的开始部分通过模拟战鼓声及号角声将紧张的战争气氛进行描述,给人一种即将拉开战争序幕的紧张感。随着乐曲的进行战争的持续升温,最后到战争的结束,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此时的曲调令人肝肠寸断,将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予以细腻的刻画,并将项羽诀别虞姬时的悲泣心情深入刻画,在乐曲最终结束之时留下满地悲凉。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旋

律调性的分析中可看出音乐中所富含的美学元素及情感价值,调式调性的转变在音乐中会始终与作品的情绪相关,在创作中旋律总是贴近生活,力图还原当时的战争场面,并能够在音乐的描绘中使人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绪转化,进而给听众呈现一种对于作品中

人物形象的整体感受。当作品在试图还原历史场景时,人们会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重温这段经典的历史,进而会产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全新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着无数变迁,在中国艺术史这一大的范畴中不断更新变迭。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本质在于情志的表达。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使得西方艺术观念与美学思想开始传入,与我国艺术美学观念相互碰撞,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开始逐一发生改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折变化后,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从强调主观情志转变为强调对客观对象一种摹写与再现。在这样一种大的艺术氛围的改变状况下,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征同样发生着改变,其本体音乐特征亦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中国民族音乐越来越多的以自身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中国民族音乐中多容纳多元音乐元素,较多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立体化的美学特质。

四、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审美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与哲学涵义,对于其中美学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在时代变迁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中所具备的文化思想。弘扬民族音乐中美学特质实际上是在弘扬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更是在剖析美学元素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详细梳理,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美学价值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本体音乐形态中在注重感受一种意境之美的基础上,在追求淡泊含蓄美的同时,将音乐思维中所展现出的对于生命的体验与领悟传递给听者。其音乐形态中既体现出的“和”的艺术境界又体现出一种带有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充分彰显。总而言之,在聆听中国民族音乐时,总能带给人一种震慑心灵的感受,使人在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之时能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升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样审美体验来源于民族音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更来自于民族音乐中所独具的美学价值。

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民族音乐是每个国家、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在艺术构成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是民族文化中独有的音乐表现形式。本文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色彩、情感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了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一、旋律美学特质 旋律是民族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音乐的最基本元素,是一个作品最突出和最容易记忆的部分。民族音乐中的旋律通常具有独特的音域、音色、音调和音量特征。比如中国的古筝曲和二胡曲通常采用宽广的音域,丰富细腻的音色,高亢优美的音调和变化丰富的音量进行表现。西方管弦乐曲通常采用更为和谐的音调和音量,使音乐表现更加平衡和谐。这些都是旋律美学风格的独特表现。 二、节奏美学特质 节奏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时间感。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非洲鼓乐就以其强烈而复杂的节奏美感受人。中国的京剧以其精密的节奏而闻名,以体现角色个性和情感,强调情绪的戏剧性和节奏变化。俄罗斯和巴尔干半岛的音乐,则以其独特的复调和对节奏感的注重而著称。 三、和声美学特质

和声是民族音乐中的第三个基本表现形式,表现着声音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音乐在和声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比如中国民族音乐强调调式的和声效果。在中华传统音乐中,曲调以八个模式、五个调式为依据,而综合它们生成的和声多以音阶的上升下降为基础。西方管弦乐则强调视听效果,即音乐需要有视觉要素,需要适度的对称,不同乐器进行和声。 四、色彩美学特质 色彩是民族音乐中的又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它象征着音乐的情感,人物角色的刻画,也是音乐交流的工具。各种民族音乐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风格,但同样也具有各自特定的色彩特质。例如,印度音乐以其鲜艳、明亮和动感的色彩著称。小巴尔干半岛的音乐则强调用黑、白、红三种颜色来刻画性格,表达音乐的情感。 五、情感美学特质 情感是民族音乐最为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它是人生活和经验的集中呈现。民族音乐传承着一段段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经验表达在音乐中,而听众在欣赏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并联想到类似的情感和经验。 六、文化内涵美学特质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变革中一直是音乐界备受关注 的问题。面对国际形势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待本土音乐尤 其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呢?下面笔者将从音乐 美学的发展历程、音乐思维、音乐审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 乐美学上的异同,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 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 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 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 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 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 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 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 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音乐思维 在音乐思维方面,中国是具象(形象)、直觉思维;西方是理性思维,根源 就是抽象、理性至上。中国音乐是线性思维,西方音乐在于“组合”、“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讲究的是单旋律性,而西方则是复调和声。内涵逻辑与外延逻 辑是中西传统理论所遵循的不同思维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于 人心之移情。《乐论》中记载,“乐出于人情”;《乐记》中更是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的音乐将理性融入感性之中,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核心: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则注重“情理”,重视理性、强调现实。西方绝大部分的音乐美学理论家认为,音乐的美、音乐的 意义,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理性认识和把握的东西。所以,西方各 音乐时期的音乐审美活动几乎都是以客观、理性的认识为最高目的,以逻辑思维 为基本法则。即使有一些美学理论家意识到音乐艺术思维存在着感性的、具象的 特点,但他们并没有认识或者确立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恰恰相反,西方美学 理论家一再强调感性应当从属、依赖于理性。西方音乐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有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崇尚理性、忽视感性的理论研究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研 究视野和范围。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整首《韶》乐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拥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音乐的 形式和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音乐的表演方式、演唱技巧等方面。下面将 从音乐的形式、音乐的表达方式以及音乐的审美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相对简约,但却富于内涵。传统音乐以曲 调和乐曲的结构为主要特征,通常采用自由曲式或者简单的重复曲式。在 音乐的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尤其擅长创 造富有动听旋律的乐曲。例如中国古代的琵琶、古筝等乐器,都以其独特 的音响魅力和旋律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表演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传统音乐以人声、乐器等表演方式来传达音乐的意义和情感。在表演方式上,中国传统 音乐尤其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通过声乐技巧和音调的运用,将曲调的优美与情感的深沉完美结合,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表现力。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理念上注重与自然、人文的融合。中国传 统音乐强调音乐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音乐的创作中,中国传 统音乐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感。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 经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类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 思和感悟,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意义的探索。这种审美理念被认为是中国 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在音乐的形式上,中 国传统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安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演唱者对音乐曲调和节奏的把握,

【特点】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关键字】特点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一、什么是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保守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保守音乐”的概念。所谓保守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保守音乐的范畴。保守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保守音乐中包括保守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保守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书中分类著录琴曲47首,记述其作者、命意、创作背景以及与作品有关的故事。宋代朱长文撰有《琴史》。全书6卷,为历代琴家的述评和专题评论。明代蒋克谦在几代人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编辑成《琴书大全》。全书22卷,前20卷为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后2卷收录琴曲62首……也就是说,发展至今的古琴音乐艺术,不仅有历代相传和累积的琴谱,有不同传承关系、不同演奏风格的流派,还有收集、总结并推动古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建树。这些都与民间音乐很不相同。在很长一段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专用乐谱,更没有刊集曲谱的书籍。在由宫廷主持、文人编撰的音乐史籍文献中,民间音乐没有专门的地位,有关记载微乎其微,因此很难从古代文献中看清它的发展脉络;由于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民间音乐不断产生新的创作,又不断随着历史的动乱而散失,缺乏像古琴音乐那样历代坚实的积累和推陈出新;由于民间音乐在宫廷和文人的心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理论研究,历代伟大的民间艺人对音乐艺术的创建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了。可以想见,历史上民间音乐因灾难或后继无人而形成断层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这些情况,都与古琴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尽管古琴音乐有传谱、有理论,演奏者主要是文人,但它又有演奏的即兴性和流派的乡土性等特点。比如古人所形容的:“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流奔雷,亦一时之俊快。”([宋]朱长文《琴史》载[唐]琴师赵耶利语)这些特点,与口传心授,并囿于某一地域范围发展之中的民间音乐有相似之处。 再比如昆曲。昆曲起源于我国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的音乐——南曲,而南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戏曲的音乐、表演、剧本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打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它的音调多样,以高亢、激昂的声音表现戏剧性的冲突和激烈的情感。同时,戏曲音乐还具有丰富的表达手法,如“吐字”、“折让”等,通过音乐的方式凸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增强了戏曲的审美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戏曲表演注重形体语言和身体表达,通过精湛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戏曲表演注重细节和精确度,演员们通过技巧性的动作和表情,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戏曲还注重舞台动作的美感,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戏曲美学风格。 第三,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本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戏曲剧本通常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蓝本,以诗词和韵文的形式表达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剧本中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展现出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观察。戏曲剧本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意的语言和押韵的方式,给戏曲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最后,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灯光和服装等方面的设计。舞台布景通常采用简约的方式,以几何形状和色彩的组合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和氛围。灯光设计则通过明暗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戏曲中的情感和意境。而服装设计则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体现在音乐、表演、剧本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戏曲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论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民族音乐是各个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民族音乐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在民族音乐中,美学特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包含了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审美观点、音乐理念、音乐体系、音乐技法等一系列方面,是民族音乐与其他类型音乐的显著区别。本文将从审美观点、音乐理念、音乐体系、音乐技法四个方面来探讨民族音乐中的美学特质。 一、审美观点 审美观点是美学的核心部分,它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看法和认知。在民族音乐中,审美观点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自然主义、民族主义、物我合一、超验主义。其中,自然主义体现了民族音乐中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人们视自然为美的源泉,因此民族音乐中常常使用一些自然界的元素,如南方少数民族的水上清明节,就通过流水、歌声融合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民族主义体现了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推崇,因此在民族音乐中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节奏等元素,并且也通过音乐来表现出人们对于祖国、时代、故乡的感情;物我合一,则是把音乐当做与自己等同的存在,人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超验主义则更注重对于人类精神和灵魂的追求,通过音乐来唤醒人类内在的深层情感,开始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 二、音乐理念

在音乐层面上,民族音乐与其他类型音乐的显著区别就在于音乐理念,民族音乐的音乐理念非常丰富和复杂,包括了音韵、节奏、曲调、和弦等不同方面。其中,音韵是民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仅是声音的发源点,更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不同民族的音韵有所差别,例如,中国北方的民族音乐中常常使用的是激昂的高音,而中国南方的民族音乐则更多地运用低沉的音韵;西方音乐则更重视表现其自身的轻快、和谐和艺术性。节奏也是民族音乐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不同民族的节奏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例如非洲音乐就是以其强烈的节奏来吸引听众的。 三、音乐体系 音乐体系是指一种音乐体系、音乐旋律和音乐风格。在传统民族音乐中,音乐体系通常是以特定音域为基础,再添加类似半音、全音、七音等不同元素来构建音乐体系。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就采用了古老的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来建构音乐体系,在现代演变中,也有拓展至七声或以上的音域音乐。在法国传统音乐中,则采用十二音阶来建立音乐体系。不同的音乐体系对于音乐的美学特质是有所不同的。 四、音乐技法 音乐技法是指音乐家为显示音乐特色,运用某些技艺形式来表达音乐的编创和演奏。在民族音乐中,技法多种多样,包括了泛音、滑音、颤音、和声等各项技巧在内。在音乐体系内,不同音律的排列方式和音符的组合方式等都会对美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升调降调等音乐语法从来就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音符音长、高低等音乐语法,因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音乐美学特质。在西方音乐中,技法的应用更多的是依

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

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在引言 部分中,我们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我们从民族声乐二度创 作的美学特征、节奏与韵律处理、声乐技巧应用、情感表达以及具体 表现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在我们探讨了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和表现方法,为该领 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关键词: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美学特征、节奏、韵律、声乐技巧、情感表达、传统传承、创新、发展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中,我们关注的是民族声乐二度创作在传统民族音乐中 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潜力。通过对 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和表现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把握这一音乐形式的本质和特点,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对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进行系统的 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 民族声乐二度创作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进行深 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进行系 统总结和分析,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理论指导,为音乐教育提供实践 参考,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搭建起桥梁和纽带。深入探讨民 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意义,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 2. 正文 2.1 民族声乐二度创作的美学特征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二度创作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同时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文化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对声音的运用和处理。民族声乐二度创作中,艺术家们大 胆尝试各种声音效果和技巧,使声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张力和 力量。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美学美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美学美 摘要:《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借鉴其以往的创作经验,借鉴西方戏曲 模型并将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与不断创作相结合的原创歌剧。歌剧融合了民间戏曲、戏曲艺术和民歌的元素,打破了以西方戏曲创作体系为基础的传统戏曲创作哲学。不仅保留了中国的民间音乐体系,而且还保证了戏曲的民族美学和西方戏曲艺术美,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时代美学、民族美学和戏剧美学中 阐述了音乐的美学美。 关键词:白毛女;音乐美学美;艺术美感 《白毛女》讲述了白毛女及其父亲杨白劳被地主压迫的悲惨处境。故事深刻 而动人,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吻合,显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戏剧中的音乐从山西、河北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本质中汲取了很多东西,并将其改编成一系列生动的人物。独特的民族音乐风 格《白毛女》为中国戏曲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白毛女》音乐的时代美学美 歌剧《白毛女》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关于剧本的选择,“白毛女”是根据民间 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在当时的晋察冀地区广为流传,并为许 多人所熟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形势。因此,鉴于其戏剧形式,在重新创作之后,代表“国家新歌剧”就变得合乎逻辑了。创作 者对“白毛女”的民俗进行了艺术处理和戏剧化,创造的典型人物的栩栩如生,真 实地反映了黑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们对新社会期盼。 音乐创作中的《白毛女》秉承当时倡导的“继承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思想, 实现了戏曲创作的现代化。在艺术形式上,它突破了早期复制西方歌剧的局限, 突显了那个时代的美学之美,并被创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原创的歌剧 《白毛女》是基于民间音乐文化,反映了追求自由时代的特征。这与创建它的特 殊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并且满足特定时期的特殊艺术要求。 2、《白毛女》音乐的民族美学美 2.1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 歌剧《白毛女》运用了很多民间歌剧音乐元素,不仅展示了“散板、慢板”等 歌剧元素,而且还对这些歌剧音乐元素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秧歌剧为成功创作 《白毛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白毛女》的创作借鉴了秧歌剧的创作,例如秧 歌剧对话剧和戏曲的融合一体,民歌与曲艺的结合以及表演与妆容的结合。在第 三幕和第三场中,改编自河北梆子的“我要活,我要活……”唱段,反映了河北梆子 的音乐形式和结构特点,吸收民间歌剧音乐的元素是“白毛女”成功的关键。戏剧 中歌剧元素的使用是适度的,这种借鉴和吸取使歌剧更具民族美学美,也更容易 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不仅使歌剧有别于传统的歌剧模式,而且摆脱了西方的束缚 模式。 2.2对传统音乐调式的使用 为了突出民族美学美,歌剧《白毛女》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特征。它在音 乐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传统音乐模式,从而使该歌剧更具民族美学美。戏剧中的 音乐概念主要基于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以及七声调式为主。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戏剧美学和民族美学的概念在宫、商、角、徵、羽的音乐作品中得以体现。形成

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豫剧同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一样,都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梆子系统和皮簧声腔 系统同属于板腔体结构。豫剧有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豫东调之分。尤其是豫东调与豫 西调的区别更为明显,然而,这种区别只是在腔调不同,不是结构体系的差别。所谓“板式板化体”实际就是中国戏曲音乐表现手段上的一种伟大创造,不论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个剧目,生旦净丑有多少个行当,喜怒哀乐有多少种情节,运用此一手段均给予完美的表达。 一般我们提起豫剧,外省的观众都会说是粗旷豪放,其实这是豫剧音乐的艺术形态和美学特征,而不是说是豫剧唱腔的处理可以马马虎虎、粗枝大叶。豫剧唱腔的处理其细致入微并不 弱于其他剧种。每一个成功的唱段,每一句成功的唱腔,都不知道花费创造者多少的心血。 如崔兰田先生在其代表剧《桃花庵》盘姑“窦氏一阵泪双倾”,崔先生唱的有起有伏,其间蕴 含了对丈夫死去无尽的悲痛。“我的张才夫啊,你的鬼魂听”时运用了一种糅合着鼻咽音、牙 音的长哭腔,哭声由弱到强,由强翻上再转次弱次强,最后弱收。崔先生在哭时突出了窦氏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贵妇身份,她和普通女子在哭时是不同的。整句哭腔时断时续,幽咽深沉,既倾泻了寻常女子的悲哀,又露出了贵妇人对悲恸之情的控制和压抑。“在家中为妻我怎样的嘱咐你,把为妻的言语你全然都不听啊,实指望出门去玩会,那料想你一去呀你你,你就无 有影踪了啊”,此时的悲情稍显平静,其间用了几个叹音做叹息,表达了窦氏无可奈何的埋怨与惋惜。当她唱到“我今日盼来明日等,狠心人撇我一场空”时,崔先生使用了悲怆的嚎啕音,将尾音拖了几起几伏,给人以柔肠寸断之感,在收音时给人一种绝望的无助。 豫剧音乐与中州韵、十三道辙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方言”豫剧音乐体现了和中州语的和谐相融。豫剧所采用的方言是以郑州、开封一带语言为基础的中州语,中州语不仅在语言音调和语言风格韵味上特色鲜明,更难得 的是它五音俱全,四呼规整,通行于北方语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能听得懂。如今, 全国大多数地区乃至台湾都有专业豫剧团,可见豫剧音乐的通俗性。中州语的大众性奠定了 豫剧大众性的基础,而中州语在与豫剧音乐组合中归纳的十三辙韵音又使这种“大众性”获得 上佳的体现。在豫剧音乐唱腔中,其唱词依据的是北方语言区十三辙韵音系统的押韵谐音。 豫剧的十三辙为言前辙、江阳辙、人展辙、中东辙、发花辙、遥条辙、由求辙、怀来辙、灰 堆辙、梭波辙、一七辙、姑苏辙。豫剧唱词的韵辙采用了十三辙为用韵依据,一是因为中州 语和普通话有着共同的语音渊源,它们在字音构造上有基本相同的韵母系统,两者的四声对 应关系比较整齐。二是,中州语与普通话的基本语汇和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两者在生活语言、歌唱语言的吐字归韵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要求。三是,十三辙是比价宽泛的且有大体相近的 韵音分类、韵字,语汇繁多,有利于遣词造句,能够适应豫剧唱词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可以说,十三辙韵音是中州语与豫剧唱腔音乐和谐相融的标志,它反映了当代中州人民 的语言实际,概念清楚,更易与大众产生“共振”。 豫剧板式 豫剧唱腔在音乐结构上归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四大板类,也就是“四大正板”。 慢板类:含【慢板】【迎风板】【底上连】【反金钩挂】【哭剑】等通体板式,【单过板】【双过板】【起腔】【留板】【送板】等转换换腔式和“六梆”“四梆”“导四梆”“迎风一板”等起 唱导引前奏。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多用于叙事,抒情,但在演唱【金挂钩】则是张扬一 种紧风暴雨般的情感宣泄。 二八板类:简称“二八”含【慢二八】【快二八】【紧二八】【二八联板】【二八垛子】【夸将】【踢靠】【乱弹】【对金瓶】等通体腔式,【顶帘】【哭头】【大花腔】【小花腔】 【花腔收】等转换腔式。其节奏变化自由。总之,【二八板】是豫剧中艺术手段最多样,感 情表达能力最宽泛,旋律扩展或收缩的自由度也给表演者提供了最广阔的即兴创造空间,因

【浅议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议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声乐艺术的 审美特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这不仅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与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样也造就出中国非凡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的民族声乐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是用民族的语言和音乐来记录民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表达各民族的思想情感。民族声乐的美既存在于表演之中,也存在于欣赏之中。本文着重从表演和欣赏两个方面,就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范畴 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客观因素,论述起来较为复杂。从广义上讲,我国民族声乐涵盖了包括传统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歌曲、现代民族唱法、新歌剧的演唱以及西洋演唱方法民族化等范畴。从狭义上讲,民族声乐就是“民族唱法”,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 现代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专业音乐性质的歌唱艺术形式。在本质上,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民族声乐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在演唱上,现代民族声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唱法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声乐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歌唱形式,以民族语言为演唱基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原则,表现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形式。本文所讨论的民族声乐,属于狭义范围上的概念。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特点

现代民族声乐不只是民族与美声的结合,同时还体现在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它是新时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与追求。概括地讲,现代民族声乐主要有3个特点。 1 内容的时代感和流行性。现代民族声乐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但在旋律上琅琅上口,在歌词上也明显地具有时代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利用现代的音乐伴奏手法,使其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充满了时代感,备受新时代年轻人的喜爱。例如:歌曲《开门红》就是一首充满了现代气息的新民族歌曲。 2 风格的艺术性。新时代的民歌在保留了原民歌的基本旋律基础上,对其歌词内容乃至是旋律都进行了大胆的拓宽和延伸,使其成为更加完整、丰富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歌曲《康定情歌》就是在原来歌曲风格的基础上,丰富了旋律内容,增添了和声色彩,在演唱形式上改变了原来的独唱,使之成为一首现代人喜爱的组合演唱的形式,从而让这首传统民歌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3 演唱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的作曲技法中,音乐家们更多地强调了作品的演唱风格,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作品,必须有其特定的要求,演唱者必须按作品的要求来演唱,这也就是不同作品要有不同的歌唱方式。例如:歌曲《红旗颂》在演唱上不但体现出歌曲的民族性,而且在演唱方法上融入了美声唱法的歌唱原理,使歌曲更展示出了大气磅礴的宽广气概。 三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的美既存在于音乐的创作即表演之中,也存在于音乐的欣赏之中。分析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有必要从表演和欣赏这两个方面去把握。 1 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表演具有着二度创作的过程。表演者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把曲作家所要表达的书面内容活生生地演绎出来,并能使人感受到美感。这就决定了民族声乐的表演必须具有雅俗性、歌舞性,并且在它的表演创造过程中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

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是长久以来历史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教育对象进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族音乐的美学特质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文化传承和发扬。五十六个民族能歌善舞,因此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各个民族均有传承至今且独具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其影响深远,并且音乐中彰显存在的价值,对音乐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大约五千年前,在黄河、长江等流域繁衍生息的祖先们,开创了最初华夏音乐文明。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音乐文化逐渐呈现多元起源以及混合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各个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不断灿烂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随之发展改变,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直接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变化与发展。在此之中,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是决定民族音乐得以长久传承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民族音乐能够独具特色的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下,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正是通过“音乐”这个特殊的记录方式,才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日常生

活等人文背景得以重现。由此可知,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千年,沉淀了深厚的音乐底蕴,是各个民族艺术智慧以及创造才能的结晶。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以及传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民族音乐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且至今仍不断交流融合,彼此竞争。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衍发展,向世人呈现倔强而灿烂的音乐文明。 二、重视培养民族音乐教育人才 现阶段,民族音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此方面的教师相对比较缺乏,甚至有一些民族音乐几乎已经濒临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要能够尽量打破学历或是资历等方面的界限,吸收更多的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才,加入到教育队伍当中,以此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 首先,需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其中,应该对民间音乐进行重点收集与优化。与此同时,提高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关注对,并且加以培养,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 其次,要在高校当中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要让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能够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质的,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音乐教师,这也正是民族音乐教育想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民族音乐的教师的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能够坚持将音乐和舞蹈以及戏剧影视等各个领域相互结合起来,要让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表现的是人对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儒道家入世与出世的“虚实结合〞;殊途同归的“天人合一〞,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儒家道家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深渊,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响,用独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学思想浸透其中。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着重人际关系及人伦情感的联络与沟通;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着重人心灵与自然的联络与沟通。他们都关注于人文精神的开展,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一、虚与实的结合 张世英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儒与道是其中的两家两派,但究其本质,却代表中华文化之一体中的“虚〞与“实〞两个方面:儒家虽亦言境界,但主要讲人伦道德的境界,是实;道家虽亦言人事,言实,但它着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讲虚。〞可以说,儒道两家是人性之虚实两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根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屡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于人的生命之上,从生命的角度对待与处理人伦、人际关系,蕴涵着其美学精神。“仁是对人之生命的钟爱,有一个人际之‘亲’的构造蕴涵在其中,这构造的骨骼’是等级性的‘礼’,而其‘血肉’是居于审美意义的亲情,这也便是 ‘乐’。‘乐’是人之本在的在这个生命世界中的欢愉和喜悦,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ﻫ 一、以“情”为核心内涵 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中、西方从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在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对立观念的尖锐对立,在中国,有“声无哀乐”与“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分歧。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从懦家学派的孔、孟、荀以下至《乐记》等历代文献,皆把“歌以咏情”作为歌唱审美的核心内涵。即使提出。“声无哀乐”的稽康,也仅是把“情”与“声”分割为“名”与“实”两个范畴,并没有完全否认歌唱的情感表现功能。ﻫ从歌唱实践看,具有聚族而居,农耕为主特点的我国汉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认同手段。歌唱行为对以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予,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表现的地位放在声音谐美的技术之上。这与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大歌剧或正歌剧强调高度技巧性的歌唱,和歌唱家以声音技能为成名首要条件的现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 在声,情关系的外化形式上,中西唱法亦存在相当差异。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春秋时代即已得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乐中。京剧旦角荀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河”(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 “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的艺术创造。用这种近于荒调的“哭音”行腔,来表现人物的痛极脱力,泣不成声,既含蓄又强烈,是真正的悲不离歌,以腔化人。ﻫ对“含蓄”的注释,程砚秋有一段很浅白的活“演员演唱的时候,必须以声音来打动人,以艺术来感人,不仅使人听了说好,还要使大家百听不厌,绝不能在悲哀的时候扯开嗓子一哭了事”。这一审美观念与古希腊时代的审美准则有相似之处——美的艺术表现是将达而未达激情顶点的瞬间情感。从《拉奥孔》、《米罗岛的维纳斯》等传世雕塑中,可以看出来表象的平静与内蕴的激情之间矛盾的结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艺术的含蓄与农耕、渔猎等协作性较强的文化有因果关系。据现代人类学观察,农耕社区相对畜牧等个体劳动为主的社区而言,更注重群体价值而忽视个体,个体只有在与群体的联系中方能实现自身价值。 那么,这类社区的艺术表现的只有是集体的,具有内部认同与教化作用的情感;而集体性情感在常态下是中庸的,浓度不太大的,而不是趋于极端的,倘如此会使稳定谐和的群体趋于动荡,破坏社区结构安定。这一文化对艺术情感表现的禁忌积淀下来,就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性格的一部分,即“含蓄”。当然,笔者之所以把“情”作为民族声乐特征之一论述,并不是否认西欧其它声乐艺术不注重“情”,而是强调,我们在“情”的表达方式上有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和民族性格决定的。ﻫ总之,真挚的情感,并非仅仅是正确无误地表现声音技巧所能做的到的,掌握丰富的声音技巧,完全是为了以声音技巧的全部魅力去表现深刻的内容。因为,艺术的目的不是技巧,而是创造。民族声乐的“声情并茂”则是这种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 二、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