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类型 代表 特点

好莱坞电影类型 代表 特点
好莱坞电影类型 代表 特点

美国的类型片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在其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创作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人们通常根据影片的不同题材或技巧来归纳影片的类型,大的分类是故事片和非故事片两种。在故事片项目下,比较成熟的类型有西部片、强盗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体育片等;属于非故事片的类型则有广告片、新闻片、纪录片、科学片、教学片、风景片等。

类型影片的一大特征就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美国电影制作者经过长期创作实践,归纳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最具商业上的保险系数,最能获得投资的回报。一部成功的影片出现后,便竟想模仿,使之成为一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影片如果很受欢迎,便都来拍摄,一般在一定的时期内都能获得较好的商业效果。所以,类型影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电影观念,是美国大制片厂制度的必然结果。正因为有一些固定的类型模式,所以大制片厂的生产流水线便可以对素材稍加改头换面,便可大量复制出大同小异的、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对于观众来说,“人们去看类型影片,是去和那些银幕上的老相识会面,去听老故事,去参加已经熟悉的事件”。

一般认为,类型电影有三个基本元素:一是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里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等。二是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类的科学家等。三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代表邪恶凶险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宫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因为情节模式是固定的,所以,类型影片中的悬念实质上是虚假的,其结局自影片开始时观众已然明了。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这类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但由于这种公式和概念并不是干巴巴的,相反地往往颇有刺激性,所以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且,不同的类型影片反复交替出现,不断调剂着观众的口味,并如此周转不息。

一、西部片

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最古老的样式之一,顾名思义是以美国西部为故事背景,以上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认为,首批到达北美东海岸的移民者建立了基本上是欧洲的文明。这一文明逐步向西推移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时期的边疆。在这些边疆地区,“文明”与“野蛮”两相汇合。在这些汇合中,不同的环境逐渐地将各种欧洲文化转变为真正的美国文化与特性。 因而,西部片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的影片类型。

西部片诞生之际,真正的西部尚未消失。西部片里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大都来自真实的历史。如除暴安良的警长威利?向恩,英勇抗击白人入侵的亚巴虚族领袖佐罗?尼姆,率领白人讨伐队屠杀印第安人的卡斯特尔将军,牛仔比利小子,大盗杰西?詹姆斯和他的兄弟法兰克等人物;奥卡牧场枪战,卡斯特尔的最后战役,横贯西部的铁路建筑等事件。在西部片中,荒凉的千里平原、尘土飞扬的沙漠、峰峦起伏的群山和巨大的山岩,穿紧身裤、皮上衣,披子弹带,戴宽边帽,跨骏马,来去飘忽,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般的世界。西部片的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善良的白人移民受到暴力的威胁、英雄的牛仔或执法者除暴安良。结局几乎总是群敌尽歼,报应不爽。西部牛仔也成为美国人民崇尚的奋力开拓、坚韧不拔、不畏艰险、见义勇为、扶弱凌强的英雄精神的化身。

19世纪末,银幕上已然出现了西部传奇人物“水牛比尔”的形象。但是,第一部名副

其实的西部片当属埃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虽然它的拍摄地点是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无声时代,西部片日趋繁荣,出现了许多扮演牛仔的明星。本世纪初的20年里,威廉?哈特是最红的西部片明星,他和后继者汤姆?米克斯为以后的西部片拍摄打开了思路。

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一开始并不认真对待西部片,认为追求快节奏的廉价西部片只能满足儿童的欣赏水平。这一现象到30年代末告一段落,这时世界处在大战爆发的前夜,美国开始反思它的传统价值,以求寻找到使这一国度可以炫耀于世界的精伸体系。西部片适应了这种心态,拍摄了一大批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1939)。

约翰?福特一生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其中西部片占了三分之一。1924年,他因执导西部片《铁骑》一举成名。《关山飞渡》以犹他州的著名大峡谷为拍摄外景,福特的西部片大半是以该地为背景的,这不仅是因为那里是印第安人的家乡,更重要的是福特看中了那里的壮观景色,那些高耸入云的碑式山岩几乎成了福特影片的标志。福特认为,美国西部边疆的开发史就是美国文明的发展史。他本人站在“文明”的白人一边,支持殖民者镇压土著人的反抗,在《关山飞渡》中的印第安人仍然是邪恶残暴的形象。由著名西部片明星约翰?韦恩扮演的男主人公灵果以非凡的勇气和力量抵抗印第安人潮水般的进攻,守护驿车和车内的白人们。不过,福特在晚期创作中,反思了自己以往营造的那些“边疆神话”,在《搜索者》(1956)里反而从印第安人的观点去表现白人的残忍丑行。影片表现一个美国军人为寻找被印第安人掳走的侄女,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搜索。当他终于找到了已经习惯了在印第安人中间生活的侄女时,他残酷地杀光了那群印第安人。但是这种残忍行为引起了侄女的反抗和憎恨。上校的亲友们也对此不能谅解,把他拒诸门外。在影片的结尾,这个屠杀印第安人的凶手站在阳光灼照下的荒凉平原上,孤独无依,神情迷惘。这是对历来西部片无端仇恨印第安人的殖民主义心理的严肃批判。

在好莱坞还有许多卓有成就的导演都拍摄过西部片,如弗莱德?齐纳曼、乔治?史蒂文斯、霍华德?霍克斯、山姆?富勒、亨利?哈沙威等。其中特别如霍克斯的《红河》(1948)、齐纳曼的《正午》(1952)和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1953),已被公认为西部片的经典名作,代表了好莱坞西部片在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部片有了重大变化,昔日的英雄主义色彩逐渐消退。从60年代起,西部片经历了非英雄化的过程。代替西部英雄的,是一些反英雄——在心理和形体上都很弱的人。约翰?施莱辛格的《午夜牛郎》(1969)和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1971)中,关于“蛮荒的西部地区”的神话已经破灭,只是变成了对昔日英雄气概的回忆和怀念。阿瑟?佩恩的影片《小巨人》对西部片样式作了深刻的改造。影片中叙述美洲印第安人惨遭白人殖民者灭绝的悲剧,同时也以讽刺的眼光去看美国历史,把当年率领美国讨伐队的“民族英雄”卡斯特尔将军描绘成为疯狂的刽子手。由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主人公,本来是白人,十岁时被印第安人收为义子,长大就成了印第安人,后来他终生处于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霍夫曼完全不象传统西部片中的那些主角扮演者。他扮演的主人公显然缺乏自信、力量和机智。他的婶婶想把他培养成为彪悍的射手、真正的“牛仔”,但他始终不能朝人开枪。在这里,主人公也变成一个弱者、反英雄,可是他的所谓弱点其实是人性的表现。罗伯特?阿尔特曼的影片《马凯勃先生与米勒夫人》(1971),也改变了西部片的传统概念,这部影片仿佛是西部片所有规律的对立物。影片叙述马凯勃先生的故事,他来到西部地区,给那里的淘金者带来了值得坏疑的文明之果:威士忌、纸牌和妓院。影片里并没有那种主持公道的传统英雄人物。马凯勃先生无论就其性格还是就其职业来说,都远非英雄人物。周围环境与西部片对西部地区的传统描写也毫无共同之处。

七八十年代,西部片作为一种类型近乎消失了,但是西部片这一类型样式对于美国历史而言是如此的独特,其视觉形象又是如此的富于电影化,因此仅就美国观众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向西部片告别的。90年代伊始,《与狼共舞》(1990)、《不可饶恕》(1992)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久违的西部片再次呈现强劲势头,并且以“重新阐释美国西部历史”的旗号宣布了西部片时代的降临。不过,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片已经有了较大距离。

二、喜剧片

喜剧片是美国类型影片中最早成熟和繁荣的样式,1912年至1930年是美国喜剧电影的黄金时代。在无声电影阶段,对于喜剧片创作来说,起决定不用的往往不是导演,而是喜剧演员。这一时期出现了美国喜剧电影之父麦克?塞纳特和他的一班演员,以及四个最卓越的电影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埃德和哈莱?朗东。

好莱坞喜剧片的创始人塞纳特创建启斯东制片厂后,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喜剧影片。他的喜剧作品往往是即兴创作,具有流畅、准确而活泼的特点。喜剧效果是建立在噱头、特技摄影和演员的滑稽服饰以及夸张表演上的,他运用电影特技和蒙太奇手法,使那些最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变为视觉现实。例如:摩托车在电线上行驶;汽车从电车上面越过;膂力过人的大力士把被他打倒的敌人举起来,象扔石头那样抛掷;两只脚并在一起跳过一堵墙,等等,在塞纳特的影片里,技术总是起着主要的作用:比生活快得多的节奏是用慢拍造成的。因为当时的摄影机是手摇的,非常容易变换拍摄速度。传说他有一个缺乏经验的摄影师为了节省胶片而把摇把的速度放得太慢,结果在放映时人物的动作便象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似地东撞西突,令人目不暇接,似乎险象环生,却仍平安无事。这个意外的效果使塞纳特大为高兴,认为这正是美国的火爆喜剧片需要的节奏。他不仅经常采用以每秒八格拍片然后以每秒十六格放映的办法加快动作,而且还故意每隔三、四格便剪去一格,致使动作更加狂乱。于是在启斯东的喜剧片里,银幕跳跃得象魔女的狂欢宴会那样令人目眩神昏。动作的自然规律被人为的喜剧需要所彻底破除,在塞纳特的每一部喜剧片里都有必不可少的追逐场面,警察、歹徒、无辜者、小丑、游泳女郎、狗、猫、汽车、火车都纷纷加入,全都仿佛是被一场强风卷进来似的,以惊人的速度引得观众大笑不止。

滑稽的模仿是塞纳特喜用的手法之一,他拍片的指导思想是对任何事情,特别是自认严肃的事情,采取调侃的态度。他的影片把严肃的社会问题降低为荒谬的喜剧套路,对犹太人、德国人、黑人、有钱人中的伪君子、假道学的贵妇人、牧师、教授等予以插科打浑、放浪戏谑、任意摆布。塞纳特宣称他讽刺的主要目标就是虚伪。在他的影片里常有一群穿一身过大的制服,开一辆随时会翻倒的破汽车,动不动就卷进一场狂乱的追捕的警察,这就是他独创的著名的“启斯东警察”。塞纳特常常为搞噱头而搞噱头,设计了许多滑稽场面,踢屁股、扔砖头、扔奶油蛋糕是最常见的动作,打斗、追逐、到处乱窜是最常见的情节。塞纳特的影片呈现出一种单纯的天真烂漫的娱乐兴趣。

由塞纳特发掘出来的查理?卓别林,是对好莱坞喜剧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物。

与卓别林同时活跃在喜剧片银幕上的还有三位演员: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埃德和哈莱?朗东。

勃斯特?基顿是二三十年代的喜剧片领域里一位富于独创性的重要人物。基顿从五岁起就在舞台上演出喜剧,后来参加演出短片,在二十年代拍摄了大量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表现了卓越的喜剧才能。和卓别林不同的地方是基顿并不拘守于同一个人物形象,而是在不同的影片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基顿不象卓别林那样把人和社会进行对比,而是和那些使他变得渺小的庞然大物(火车头、远洋轮、整支军队、整支警察)和硕大的自然世界(森林、大海、

河流、雨、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虽身材矮小、气力不足,并且女人气十足,但终获成功。1926年,基顿自导自演的《大将军》是其代表作品。基顿在该片中将喜剧样式和战争、惊险、浪漫爱情等内容和各种风格化元素溶为一体,与卓别林同期创作中主要靠人工布景明显不同,《大将军》在俄勒冈州实景中拍摄了大部分场景。基顿还充分发挥摄影机的作用来创造喜剧气氛浓郁的独特的视觉效果。《将军号》被认为是默片黄金时代的杰作之—。

比起卓别林和基顿来,劳埃德和朗东的表演要逊色得多。劳埃德擅长扮演充满热情的美国人,他精力充沛,急于获得成功,并且用猛冲和速度来补救自己的缺点。1925年的《大学新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劳埃德所创造的那个戴一顶平顶草帽和一副玳瑁眼镜,既胆小又鲁莽,极度勤奋所以不断获得成功的大学生形象,在当时的美国极为卖座。朗东的特点是行动迟钝缓慢,愚蠢而没有能力,同时也天真善良。围绕着他的喜剧情境总是危险而又困难的,但他都能化险为夷,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力量,而是因为他福星高照。

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后,默片时期的借助摄影机技巧和哑剧表演的喜剧片传统逐渐变得不再重要,戏剧性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以及妙趣横生的对话成为有声影片营造喜剧效果的主要手段。1934年,著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拍摄的《一夜风流》开辟了“疯癫喜剧”或“爱情喜剧”的新风格。影片通过穷记者彼得和富家女埃伦邂逅相遇,从互相提防到互相吸引的感情变化,以及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和风趣幽默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话,反映出当时美国人民在经济危机之后的新政时期渴望幸福安宁的愿望。导演以一种穷书生和富家女的浪漫喜剧,以娴熟的电影叙事手法“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安乐世界中”。这部影片所采用的从旅途中发掘笑料并创造富于动作性的紧张气氛的叙事方法,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情人或夫妻争吵的场面以及跟踪侦缉的情节,甚至成为一个公式,为许多影片所仿效。

三、歌舞片

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传统样式之一。这种影片产生于20年代,第一部歌舞片是《爵士歌王》(1927),它同时也作为第一部有声片而享誉世界电影史。《爵士歌王》的成功,刺激了各大制片厂都以“说、唱、跳全活儿”的招牌宣传自己生产的影片,企图利用新出现的音响技术在商业中获利,结果造成短时间内歌舞片泛滥,其中大量影片粗制滥造,结果,歌舞片的票房收入由升而降,并且一落千丈,歌舞片几乎被扼杀在摇篮中。直至30年代初经典歌舞片的出现,局势方才有所好转。歌舞片在30年代极为繁荣,当时也涌现了许多歌舞片明星。歌舞片至此分为了两大分支,一类是以唱为主,一类是以舞为主。

以唱为主的歌舞片汲取了西洋歌剧的传统,早期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均具有深远的欧洲背景,恩斯特?刘别谦生长在德国,鲁平?马摩里安在英国伦敦剧院度过了学徒生涯,因此他们拍摄的《蒙特卡罗》(1930)和《爱我今晚》(1932)都有让人在电影院里欣赏歌剧演出的感觉。

喜剧演员常常通过唱滑稽逗乐的歌曲活跃气氛,所以很多喜剧片也归于此类影片。三四十年代,“爱唱歌的牛仔”吉恩?奥特里与罗伊?罗杰斯促成了以唱为主的歌舞片与西部片的溶合。50年代之后,这一领域被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所独占,他先是以摇滚风格演绎西部乡村歌曲,进而实现了摆滚乐与电影的结合,这位被称作“猫王”的歌坛、影坛两栖明星共拍摄了33部影片,他主演的歌舞片总计赢得了1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以唱为主的歌舞片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构成歌舞片这一类型主体的依然是以舞为主的影片。具有大型舞蹈场面是以舞为主的歌舞片走向成熟的标志。巴斯比?贝克利的《1933年的掘金女郎》(1933)和《42号街》(1933)正是以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开拓了歌舞片的表现领域。当时著名的歌舞片明星是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吉?罗杰丝,他们以轻快、潇洒、优雅的舞姿征服了观众。

最著名的歌舞片明星是米高梅公司的金?凯利,他是美国四五十年代继阿斯泰尔之后的又一歌舞片巨星,其代表作有《锦城春色》(1949)、《—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雨中曲》(1952)等。金?凯利的舞蹈风格热情洋溢并采纳了诸多特技,他对歌舞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将现代舞蹈、芭蕾舞蹈、歌曲、音乐与绘画熔为一炉,格调高雅、风格优美。金?凯利担任影片的舞蹈设计,并扮演男主角吉里,他歌喉优美,动作洒脱,舞姿轻快。金?凯利设计的最出色的场面是由主题音乐伴奏、长达17分钟的一段芭蕾舞蹈。他还设计并表演了独舞“爱情留在你身边”,赛纳河畔的两步舞及钢琴伴奏的踢踏舞等。本片在色彩运用上颇具匠心,所有的场面、布景与服装都相当优美,富于意境。这固然是巴黎风景充满魅力,但更主要的是每个场面都按照法国一位著名画家(例如杜菲、鲁索、雷诺阿等)的风格来设计,时而是印象派的,时而是写实派的,时而又是表现派的,绚丽多彩却又浑然一体。

《雨中曲》是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影片以电影自身的历史为叙事载体,汇集了歌舞片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歌舞,汲取了好莱坞歌舞片的精华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歌舞片的集大成者。全片结合剧情穿插了9段歌舞,另外还有若干歌曲演唱。其中的“百老汇韵律”是仿百老汇歌舞,场面浩大、布景奢华、色彩绚丽、舞蹈精美。本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金?凯利的独舞“雨中曲”。金?凯利扮演的主人公在事业上有了进展,而且又得到了倾慕已经的恋人的亲吻,心情极为舒畅,不由忘情地在雨中起舞。此时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加之抒情浪漫的音乐,特别是,金?凯利节奏轻快、潇洒倜傥的舞蹈,令观众无不心醉神驰。“雨中曲”成为美国歌舞片的经典性场景之一。

1944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出水芙蓉》也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歌舞片。影片情节是好莱坞俗套的浪漫爱情故事,好事多磨,但终成眷属。就象美国外莱坞制造的许多“梦幻”—样,逃避现实、包装华丽是本片的特征。但故事情节和细节设计上,充满喜剧色彩,给观众以娱乐的享受。尤其是结尾处“水上盛典”的场面,气势宏大壮观,仿佛一场优美的水中芭蕾舞表演,向人们展示了魅力无穷的电影艺术的表现力。

五六十年代,电视开始冲击电影市场,拍摄大场面的影片成为好莱坞的防御手段,于是,一批根据百老汇大型歌舞剧改编的影片便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俄克拉荷马》(1955)、《西区故事》(1961)、《窈窕淑女》(1964)、《音乐之声》和《滑稽女郎》(1968)等豪华巨片。《西区故事》将拍摄场景从摄影棚转向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北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幕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由于许多歌舞场面都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所以充满社会生活气息,具有—定现实色彩。影片在这种纯属娱乐性的样式中,接触到美国重要的社会问题:种族仇视和社会不平等。舞蹈编导罗宾斯在该片中把现实的背景和程式化而又豪放明快,充满活力并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风格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革新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形式。影片音乐具有时代特色,充满美国活力。其中《玛丽娅》、《晚上再见》等歌曲都很快风靡全球。《音乐之声》描写了一个童心未泯的女家庭教师,使孩子们挣脱了贵族家庭严格的家规,使他们重新恢复了活泼、纯真的天性。影片将政治事件、爱国精神、浪漫爱情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展示了阿尔卑斯山麓广阔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影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影片中穿插的许多脸炙人口的歌曲也恰到好处地取得了表情达意的作用。本片的导演罗伯特?怀斯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擅长拍音乐片,《西区故事》也是他的作品。

七八十年代,歌舞片仍然具有生命力,其风格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点。代表性影片包括《歌厅》(1972)、《周末狂热》(1977)、《爵士春秋》(1979)、《闪电舞》(1983)等。

四、强盗片

强盗片的特点是涉及到暴力和犯罪,常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着力描写被社会摈弃的人群以及他们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强盗”是一个广义的名词,它泛指一切不法之徒和犯罪分子,包括持械抢劫、强奸杀人、走私盗窃、私造酒精、诈骗勒索以及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如黑手党等。

强盗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12年格里菲斯拍摄的描写犯罪生活的影片《猪巷火枪手》。1927年,第一部名符其实的强盗片得以诞生,这就是《下层社会》,它确立了强盗片的基本元素:强盗主人公;阴森不祥的城市街道;荡妇、妓女型的角色;以及一位为主人公引来杀身之祸的美女。强盗片一般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影片重点表现强盗犯罪和落网过程。强盗片的故事来源主要是社会新闻,因此,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闻名的犯罪人物,如芝加哥的大盗约翰?狄林格尔、马拉萨?贝凯尔父子和克莱德?贝洛伊,美国黑手党头子阿尔?卡彭等,都几次成为犯罪片的主角。但是,强盗片并不追求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反映和纪实,而是将主人公进行重新塑造,变成了神话化的人物。影片不遗余力地展示他们非凡的传奇经历,他们虽然罪行累累,却往往风流倜傥,具有引人入胜的性格魅力。强盗片多以悲剧告终,为非作歹而又值得同情的主人公与法律对抗,最后总是自食其果。无论怎样飞黄腾达,其结果总是悲惨的,不是优尸枪下,便是锒铛入狱。因而,强盗片最能体现美国学者查?阿尔特曼所归纳的类型影片在文化价值上的“二元对立性”。观众借助影片可以体验到正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之外的那种无拘无束、充满刺激和活力的“越轨”生活,但最终仍归入主流文化,不至于对社会产生危害情绪和行为。

30年代是强盗片的黄金时期,仅在1931年,好莱坞就拍出了50部强盗片和其他描写敲诈勒索、贪污盗窃、监狱暴行之类的影片。《小凯撤》(1930) 、《公敌》(1931)和《疤脸大盗》(1932)是较为突出的几部作品。《疤脸大盗》叙述强盗卡普内独霸一方,几次被捕,都由律师申请得到假释令出狱,后因争夺地盘,与另一强盗头子内讧,警探也多方追捕他。最后被击毙。这是美国有声电影初期强盗片的一部代表作,当时被认为在利用音响效果(机关枪声、汽车声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有些西方电影史家认为“这部影片的故事的简明、紧凑和激烈,显示出有声电影初期,一种很少见的优美风格。”《疤脸大盗》等影片激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它们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引得仿效者蜂拥而起。

与此同时,强盗片也开始受到指责,美国政府部门对像阿尔?卡彭这样的江洋大盗居然在全国的影院受到欢迎—事气愤不已,认为有损于美国的形象。尤其是天主教会,它纠合一些妇女团体和所谓的爱国组织,向好莱坞发出抗议,要求制片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停止强盗片的拍摄。结果从1934年起;由美国制片商的联合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出面严格执行影片检查法(即著名的“海斯法典”),禁拍、禁映一切“不道德的”影片。第一个遭禁的便是霍克斯?霍华德执导的《疤脸大盗》。这部影片被禁映达数月,最后制片公司在片中加了几场描写公民们起来愤怒反对“民族的耻辱”(指犯罪活动)的戏,才得以解禁。但影片在各州上映时仍被大加删剪,有的州则仍然禁映。按照海斯法典,此后拍摄犯罪题材的影片,必须避免“不道德”场面,并加上明显无误的谈论公民责任的教义。从此以后,好莱坞强盗片的主人公便换成了联邦侦缉局人员或警探,这个局面直到60年代后期随着检查制度的废止才发生变化。

强盗片在二次大战期间销声匿迹,只是在战后“黑色片”崛起时才又卷土重来。与30年年代相比,这一时期的强盗片色彩阴暗,情绪低落,《杀人者》(1946)便是一例。而《慢板》(1948)一片中,强盗成了美国一切罪恶的化身,强盗不再是孤立的个人,他们是一个庞大、秘密、结构严谨且森严的组织。在《执法人》(1951)中,强盗无所不在,无孔不入。《酷热》(1953)中的警官甚至不能信任他为之服务的政府,单枪匹马地与强盗作战。

贯穿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强盗片的主题是对强大的、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的描写。

60年代,强盗片相对不景气,其称霸地位被间谍片所取代。1972年的《教父》和1974年的《教父续集》不仅为强盗片争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而且为这一类型的影片开创了新的模式──史诗性的、家族式的强盗片模式。《教父》改编自马里奥?普索的同名流行小说,影片以一个黑手党家族的故事为题材,为强盗赋予了新的浪漫形象。

强盗片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一种影片类型,而且对社会背景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八九十年代西方社会中暴力和犯罪现象严重,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这为强盗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表现领域。《铁面无私》(1987)、《教父三集》(1990)、《好家伙》(1990),影坛新秀塔伦蒂诺的《低级小说》(1994)、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赌城风云》(1995)等强盗片依然能在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也许这正是美国类型电影的神奇之处。

五、幻想片

幻想片类型包括科学幻想片和恐怖片等片种。因为这两个片种常常被混淆在一起:恐怖片里的怪物或怪人、异常现象或超自然灾祸等,一般都带有“科学”的色彩,而科幻片里也屡屡出现多种怪异的人或物,颇有可怖之感。幻想片是好莱坞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所以重要,并不是这种影片有什么思想或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能通过阴森可怕或匪夷所思的残酷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所以它在美国长期拥有大量的现众,成为好莱坞最卖钱的片种之一。

法国电影先驱者乔治?梅里爱被认为是最早拍摄科幻恐怖片的电影制作者,他拍摄的大量充满科学或非科学幻想的影片,既有虚无飘渺的仙境场面,也有人头离肩之类的恐怖片段。这是恐怖片和科幻片合流之滥觞。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德国的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是第一部科幻恐怖片。该片主人公是一位通过近乎魔法或巫术的医学催眠手段,驱使梦游人行凶的精神病医生。他以科学实验的名义,实质上从事毁灭人性的恐怖活动。《卡里加里博士》奠定了科幻恐怖片的基本模式,开启了这一影片类型的先河。德国同时期的类似影片还有威格纳的《巨人哥连》(1920)、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杜》(1922)、朗格的《马布斯博士》(1922)和《大都会》(1926)、保罗?莱尼的《蜡人馆》(1924)等,使这一影片类型成为一种非常受人注意的艺术样式。这些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和视觉形象设计是后来在好莱坞演化成一种类型电影的原始基础。

幻想片在好莱坞的极盛时期是三四十年代。1931年环球公司拍出了《弗兰肯斯坦》,描写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专门利用尸体制造出可怖的人形怪物。这是好莱坞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科幻恐怖电影。

科幻恐怖片的一种类型是对现代科学的恐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所从事的科学活动可能失控或被坏人利用的恐惧心理。《弗兰肯斯坦》即是这样一部影片,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具有疯狂想象力的科学家,他自以为能够拥有上帝一样的能力,创造出新的生命了。但他的“缔造物”却失去了控制,不但威胁他人的生命,而且对他本人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他在这时却已无能为力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无穷的隐患。科学一旦失去理性和道德的约束便成为危害社会的恶。这种对现代科学的怀疑和恐惧的心理是西方现代平民对科学的一种主流心态,于是便促使渲染对科学恐惧的恐怖片的不断出现.比如,原子能技术所可能导致的毁灭人类的威胁,成为科幻影片一个相当热门的题材,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这种巨大的威胁感在影片中的反映尤为明显。

幻想片在表现对现代科学的恐惧心理方面还有一种类型是对“地球以外的力量”的恐惧。在幻想片里经常出现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威胁,五六十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这方面的影片便日渐增多。比如《星球大战》(1977)等。

幻想片的另一种类型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超自然力量,即所谓的妖魔鬼怪之类,它

们在影片当中被想象成对人的生命的极大威胁,如恐怖片的经典题材──专吸人血的魔鬼诺斯费拉杜和力大无穷、身躯惊人的“金刚”等。

好莱坞电影故事类型和母题剖析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太关注现实生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等等,鲜有正面的反映。有些影片,即便涉及到上述事件,也是作为背景处理。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些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点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也与发生在好莱坞的迫害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所关联。三是套用一个个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四是展示几个光彩照人、容易引起观众认同感的理想化人物。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饮片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三味。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叙事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时间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股市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好莱坞关于电影的

好莱坞体制外的电影制作

1914年,一帮第一、第二代的欧洲移民在美国加州建立了好莱坞,随后在1917年以派拉蒙影业公司为代表,开始垂直垄断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从此一直到五十年代,好莱坞的几个大的电影公司基本上控制了电影行业的操作。这包括五个大规模公司: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以及三个小公司: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1919年,一些早期的电影天才,导演格里菲斯、查尔斯·卓别林、演员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为了独立制作并发行自己的电影,他们联合起来组建了联艺。这以后,发生过联艺反对派拉蒙全部垄断电影业的做法。1938年,美国政府发起了反对五个大规模公司的控告,这就是电影史上著名的美国反对派拉蒙垄断案,官司一直持续到1948年才结束。结果是好莱坞被迫放弃了院线放映的专控权,削弱了其三位一体的全盘垂直垄断势力。这样以来,放映商就不必不分优劣,一揽子全包大公司的影片。他们可以自由上映一些他们认为是有利可图的好片,包括在欧洲制作的一些电影。随着好莱坞权势的下滑,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电影史上另外一种新奇的景观:独立制作的影片。 好莱坞统治下的影片采取的是流水生产线。许多有杰出才能的导演都得受没有多少艺术见解的老板的控制。少数称得上是作者的导演囿于传统商业运作的规律,只被要求对利润负责,所以很多有影响力的导演完成的作品和他们创作的初衷相距甚远。倒是B 级片的导演们,如果从他们对自己影片的创造力控制权来说,享受着最大程度的自由。 B级片制作费用廉价,不到一般影片的一半,时间长度在六十到七十五分钟之间。三十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生产B级片的小小公司,包括Monogram和Republic。它们因为不分优劣,一揽子全包的定票方式,避免了市场竞争带来的威胁,还可以填充放映档期,分享微小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好莱坞大体制下允许它们存在的有利因素。虽然大多数B级片都是粗制滥造、赶出来的东西,但因为创作上的相对独立和自由,也出现了少数一些今天看来特别有价值的作品。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有埃德加·乌尔姆。他当时创作的条件是,只要他能保持预算在四万美元以下,拍摄时间在六到十天之间,他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东西。重新被认识的B级经典片《弯路》(1945)只花费了两万美元,在三个场景中完成。但影片却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以及一些黑色电影的品质,充满了存在主义者的感慨。另外一位五十年代最为有名的B级片导演兼剧作家爱德华D·伍德,他的《我改变了自己的性》(1953)讲述的是一个对自己性别身份不能确定的闹剧。 五十年代起家的两位电影人必须被提及,他们是罗斯·梅耶和约翰·卡萨维茨。梅耶有“裸体电影的国王”之称。1959年他利用四天时间,花了两万四千美元拍完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猥亵的替司先生》。导演自己声称是杂志《花花公子》培养了一批对高质量的“皮肉片”感兴趣的观众。六十年代他在此基础上继续取材性和暴力,这几乎成了他的影片的标签。但到了七十年代,因为一些硬性色情片像《深喉》《绿门后面》的出现,他的影片也失去了关注的焦点。卡萨维茨被誉为“美国独立制片之父”。他1929年出生于纽约,在长岛长大。1953年毕业于纽约戏剧艺术学院。他的处女作《影子》花费了四万美元,历时两年。区别于同时代已经有的“地下”电影,它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叙事电影,一部实验性质的故事片,关注着三个年轻的黑人孤儿,其中两个有黑人血统,却被当作白人。影片采用的是即兴表演的方式拍摄,运用了当代的爵士音乐和街道的俗语。几乎全部场景都是集中在纽约市的单间公寓里。这部影片获得了1960年威尼斯电影节评论员奖,被看作是低成本制作的杰出代表,是美国电影对法国新浪潮做出的第一次大的回应。卡萨维茨把自己称为“业余导演,职业演员”。他从事的工作是舞台和电视演员,并且通过在主流电影中扮演角色获得资金来源,以维持自己的独立制作。

好莱坞电影特点

新好莱坞电影: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观念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电影或迟或早地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而在这一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的变化。虽然,这一变化在今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使半个世纪以来旧的电影制片体制产生了动摇,使传统的美学观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击。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第一节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1962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合众国的总统,他是第一个主张同劳工对话并被南北方美国共同认可的总统,也是第一个主张宗教自由的天主教总统。人民充满信心和希望,向往着社会和改革的进步。然而,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标志着「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此后一系列政治谋杀出现:1965年4月,马尔科姆被刺;1965年5月,罗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亲又惨遭遇难。这些造成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人心浮动。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国军事代表团进驻越南,从此拉开了这场发生在遥远的亚洲的战争序幕。1964年,美军轰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参与战争;直到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战争才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36.5万个年轻的生命被恶魔吞噬。这个数字几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金争的总和(二战:20万人;朝鲜战争:10万人),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使得曾经普遍坚信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的人们开始产生了疑问。好莱坞,这个曾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向世界电影挑战,并以《飘》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银幕的电影之都,在此期间战争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彻底遭到了破产,美国人民以他们青年人的热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对美国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样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国爆发了由20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民权示威游行。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曾起源于贩卖黑奴,共和国的历史则起源于黑奴的解放o。虽然,曾于1954年又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令」,但仍旧发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学生遇难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个美国黑人考入大学,但市长和校长却站在门口阻拦他们入学,当时的肯尼迪总统下令,调动了3000联邦军护送这三个人入学。1963年,由上而下的艰难的社会变革,结果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 1965年,洛杉矾黑人住宅区暴动,面这一惨状空前的事件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体——电视的形式得到了及时的转播,激起人民意识的觉醒,甚至待中间立场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边。1967年,民权运动升级,黑人要求「种族隔离」,提出将路西安娜州变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带头火烧兵役证,以示对越战的抗议。15万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4636457.html,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作者:刘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 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 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好莱坞电影分类

《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以200多部美国经典影片为例,解析好莱坞的11种重要电影类型,帮助你认识电影故事中的构思和设计,以改善你解密与鉴赏好莱坞畅销电影的水平。节奏快、激动人心、充满魁力且简单易懂,这些特质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好莱坞电影畅销全球的原因所在。但《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探讨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国电影另一个重要特征:电影类型。美国电影的制作及国际发行从来不是以单一的娱乐产品形态进行的。相反,每一部电影都属于一种故事类型,即一个微型电影传统,带有其独特的象征、情节规则、价值观和扮演定型角色的著名影星。此外,对于每一种电影类型,各国观众经过多年的观影实践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 本书作者张晓凌和詹姆斯·季南(James Keenan)夫妇于上世纪50年代分别出生于中国重庆和加拿大魁北克。张晓凌曾作为知青下乡务农,后来从南京大学去加拿大留学。1980年至?986年,她先后获得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硕士和蒙特利尔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她在属于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的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十五年,是加广中文节目主持人之一(“凌云”)。她发表的其他作品包括法语小说《一个革命者的女儿》、中文自传体小说《枫土情》和有关日本文化的译作《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等。 詹姆斯持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学学士和该大学法律系法学士文凭。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奉献大量时间帮助加拿大人更好了解亚

洲,特别呈中国。在8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世界大学服务组织的项目官员到北京工作,曾经面试了去加拿大培训的几百位中国管理人员。在9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商业出版主任,撰写了有关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国际发行的三本详细指南,由加拿大通信集团(Canada Communcation Group)出版发行。此后,他在进行私人股市咨询的同时,通过与妻子张晓凌合办的公司帮助向亚洲推销加拿大和欧洲电影。 两位作者目前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张晓凌从2007年开始定期回中国讲学,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做过多次影视主题的系列讲座。 目录 上册

好莱坞电影分类特征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人物形象构成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文档资料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十九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为美国电影产业拉开 了序幕。时至今日,在美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成功,根本的原因是好莱坞电影已经超出了电影的本质,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等等所有的艺术和商业环节都是全球文化的一个缩影。 、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传统好莱坞电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末好莱坞出品的西部片、歌舞片、警匪片等等。传统好莱坞电影 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传统好莱坞电影拍摄了五千部左右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魂断蓝桥》、佳人》、《公 乱世民凯恩》等一系列优秀的影片,这些优秀的作品给饱受战火摧残 的民众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向了低谷,好莱坞电影业迎来了重要的变革。 一)风云变幻的美国国内形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肯尼迪、马尔科姆、马丁?路德?金等人 纷纷遇刺,以及七十年代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政府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民众对美国政府表现除了强烈的不满。另外,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爆发了第四次金融危机,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 民众天生乐观的情绪受到了及其眼中的打击,传统的纸醉金迷的 好莱坞电影就不在适合这个时代特色,传统的好莱坞电影逐渐被时代的变革抛弃。 (二)国际电影业的变革 二战以后,欧洲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复苏。比较有代表性的

是英国的喜剧、法国的浪漫剧、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等等,这些 国家在电影理论上进行的深入的变革,他们对电影的创作、语言、制作都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在美国本土,习惯了美国式电影的民 众,对这些新的影视作品便显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时期欧洲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后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好莱坞电影就必须在电影的拍摄理念、制作过程和传播途径中寻求出路,新好莱坞电影随之孕育产生。 (三)好莱坞电影策略的改革 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逐渐对电影的依赖性降低。为了争 抢观众,电影业采取了许多了措施,比如,改进电影的屏幕,推出全景电影、立体电影等等。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惜重金拍摄大片,在电影中大量应用性、暴力等画面,取悦不同民众,但收效甚微。直到美国正式将电影审核制度,改为电影分级制度,才解除了好莱坞电影的束缚。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分级的电影,导演也不必将性、暴力等因素强行插入电影作品中, 以求博得不同观众的喜好。电影分级制度促进好莱坞电影向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新好莱坞电影的时代拉开的序幕。 四)导演和观众群的转变 五六十年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萧条期,好莱坞管理 层开始大胆启用新人导演寻求突破,新导演大多出身学院派,具有较系统的影视理论,能够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的风格,新人导演的上位意味传统好莱坞拍摄风格推出了历史舞台。另外,这一时期看电影的人群中大部分是由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和新兴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喜欢更有深度和层次的电影,喜欢在电影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正这部分观众对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厌恶,加快了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一)电影主题 1 .体现对生命的反思。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对 民众造成了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怀疑骄傲、自由的美国精神,经过越南战争对美国民众内心的洗礼,民众开始反思社会、人性、生命等问题。此时新好莱坞电影将战争等题材的影片般上荧幕,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影射、隐

好莱坞类型片

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出的10种类型片中的TOP10 为纪念好莱坞诞辰100周年,从1998年开始,美国电影协会(AFI)每年都要举办百年百大活动,这一活动邀请全美数千位顶级影评人、影史学家、导演、影星,共同评选出美国百年电影史上的真正经典。 最近的一次评选内容是好莱坞电影10大类型片中的TOP10。 首先登场的是好莱坞电影10大顶级动画片: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 1937) (# 1)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Pinocchio (1940) (# 2)木偶奇遇记 Bambi (1942) (# 3)小鹿斑比 The Lion King (1994) (# 4)狮子王 Fantasia (1940) (# 5)幻想曲 Toy Story (1995) (# 6)玩具总动员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 7)美女与野兽 Shrek (2001) (# 8)怪物史瑞克 Cinderella (1950) (# 9)仙履奇缘 Finding Nemo (2003) (# 10)海底总动员 好莱坞电影10大顶级幻想片: The Wizard of Oz (1939) (# 1)绿野仙踪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 2)魔戒再现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 3)美好人生 King Kong (1933) (# 4)金刚 Miracle on 34th Street (1947) (# 5)34街奇缘 Field of Dreams (1989) (# 6)梦幻之地 Harvey (1950) (# 7)我的朋友叫哈维 Groundhog Day (1993) (# 8)偷天情缘 The Thief of Bagdad (1924) (# 9)巴格达大盗 Big (1988) (# 10)飞越未来 好莱坞电影10大顶级警匪片: The Godfather (1972) (# 1)教父 GoodFellas (1990) (# 2)好家伙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 3)教父第二集 White Heat (1949) (# 4)白热 Bonnie and Clyde (1967) (# 5)雌雄大盗 Scarface: The Shame of a Nation (1932) (# 6)疤面人 Pulp Fiction (1994) (# 7)低俗小说 The Public Enemy (1931) (# 8)国民公敌 Little Caesar (1930) (# 9)小凯撒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22教学教材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 好莱坞模式是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种概括性的统称,它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本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创造了轰动全球的业绩和战果。当前,全球正在放映的影视产品有85%来自好莱坞。好莱坞通过其工 业化、程序化的生产模式以及产业营销运作模式,承载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利润和宣传文化的目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好莱坞电影产业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成熟的产业运作机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好莱坞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这种在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成就了神话。在全球化进程中,好莱坞在国家机器和商业机制的支持下,先后克服了电影输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种种政治障碍、经济障碍、文化障碍,形成了一套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和经营经验,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它还形成了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性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

第二,好莱坞模式的资本国际化。好莱坞的“八大金刚”即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索尼、环球、华纳兄弟、梦工厂等八家电影制片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非影院市场拓展,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方式。同时,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金融、法律等各方面分别处理。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 第三,好莱坞产品高度商品化。高度的商品化和高效的商业运作方式,是好莱坞的最基本特征。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如明星的时装、汽车、手表等通常会随着电影的传播销售到世界各地,甚至电影改编的游戏版权、玩具版权、图书版权、唱片版权都是高额利润的来源。好莱坞是通过内置广告和形象产品将文化变成商品的典范。欲望故事、明星制度、电影衍生品策略是好莱坞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好莱坞优势还体现为在长期的娱乐工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传统。好莱坞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它们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场面和强烈的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好莱坞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在适应观众心理中保持消费性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 即使好莱坞电影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但其电影事业并没有走向衰败,而是越来越繁荣以至影响力强大。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好莱坞经典的故事叙事形式。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不断的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使得电影的叙事思路逐渐清晰,内容逐渐完善。目前好莱坞电影叙事俨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选材上不仅使用了观众容易接纳的方法叙述影片故事,而且选取了对观众有极大吸引力的素材内容,甚至影片所采取的故事结构模式和镜像语言都是观众可以领悟的,也就是说,好莱坞影片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平易近人”“有吸引力”的叙事特点。当然,部分影片也存在着叙事方式过于极端,叙事过程太注重影片的视觉感受,最终导致“外强内干”的现象,也显得影片故事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基于此,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怎样掌握好影片叙事的力度,这就要求影片制作者和导演不断努力钻研和分析。 一、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运用类型 (一)性别错位型 性别错位型电影的喜剧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喜剧电影特征,其有异于两性之间不停休的争斗,主要是借助性别的错

位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喜剧色彩。通常性别错位的表现形式为易装。为了达到喜剧特定的效果,易装往往是一种计策和方式,其位于特定的环境中会表达出一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快感。对于易装演员来说,演员形体会具备一种介于两性之间的美――形体和服饰会构成性别差距,即这种人不仅有着装扮之后的异性面貌妆容,也有着原来性别的形体标志。喜剧能够释放观众抑郁的情绪,能够营造一种类似于狂欢节的氛围,能够满足狂欢节似的快乐需求。对于喜剧电影,易装类型的策略不仅能避免因为社会角色跨越性别界限而带来的道德 惩罚,也能享受冲破原有约束带来的快乐。两性喜剧易装电影的策略就是性别错位,这种跨越性别的错位电影可直接客观的为观众带来喜剧效果。易装电影的最大魄力就是其不会完全实现异性化,只是简单的在服饰上的跨性别,也就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喜剧色彩。 (二)欢喜冤家型 两性关系从相恋到结婚,这个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事实上,两性关系的演变史相当于人类的演进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男权社会,再到现在的男女平等社会,可见两性之间的斗争经久不息。然而两性之间的斗争并不仅仅是敌对的战争,两性之间的斗争,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是一种无法缺失的关系,借助喜剧呈现出来的两性关系,主要表述了两性关系的深层含义。两性之间的斗争

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_彭侃

THE FOCUS 本期焦点013 近几年来,IP 热在中国电影业愈演愈烈。IP,是英文单词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指具备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电影的IP 开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利用来自别的领域的优秀原创IP,制作出电影。另一方面是指当电影创作完成,进入市场后,其IP 价值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延伸开发。在这两方面,中国电影业都还处于热情高涨但缺乏章法的初级阶段。例如电影公司疯狂地收购能改编成电影的IP 资源,将价格哄抬得节节攀升,但却不知对这些IP 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每一家稍有规模的电影公司都标榜自己在建构围绕IP 运营的全产业链结构,而产业价值真正被开发的电影IP 却少之又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好莱坞的IP 开发与运营机制,为正处于IP 开发探索期的中国电影业提供借鉴。 好莱坞IP开发的两大基石 知识产权(IP )可谓好莱坞的核心所在。电影产业专家爱德华?爱波斯坦(Edward Epstein )曾以形象的说法指出知识产权对于好莱坞的重要意义:“当代片厂所做的主要是在四处收钱——以他们手中的一笔笔知识产权,向各方收取使用费,再将收到的钱分给该笔知识产权关系到的各方,如创造、开发、 投资的各方等等。”(1) 而好莱坞的IP 开发之所以能顺畅运转,有两大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架构,一是集团化的产业结构,二是严密的版权保护体系。 首先,在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竞争和整合之后,好莱坞已经形成了非常利于IP 开发的集团化产业结构。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大制片厂时代”,好莱坞的市场为几大电影公司所控制,这些公司形成了制作、发行和放映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并互相合作,因而取得了垄断市场的优势地位。但1948年的派拉蒙迫使这些大公司破除了垂直整合的结构,垄断格局被打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业的发展,好莱坞一度陷入低潮,股票严重下跌,但拥有很多地皮等不动产的制片厂成为了其他企业收购的目标。1962—1969年,环球影业、派拉蒙、联艺公司、华纳、米高梅陆续被非电影行业的企业收购。 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 文 彭侃/Text/P eng Kan 提要: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好莱坞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包括跨界整合的集团化结构、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好莱坞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营销、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运营中所贯彻的IP思维,为正处于IP开发探索期的中国电影业提供借鉴。关键词:IP集团化 知识产权保护 跨界改编 系列化 扩窗发行 特许经营 联合推广 如派拉蒙1966年被海湾西方石油公司收购,米高梅1969年被宾馆业和金融巨头柯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 )收购。此后,尽管大制片厂所属母公司不断更替,但集团化趋势没有改变。如今,有好莱坞“六大”公司之称的迪斯尼、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索尼影业和环球影业都隶属于更大的集团公司:迪斯尼集团、时代华纳集团、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维亚康姆集团、索尼集团和康卡斯特。不同于60年代收购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都聚焦于娱乐与媒体业经营,旗下业务覆盖电影、电视、出版、音乐、音像、游戏、主题公园等各种细分的娱乐和媒体产业。 以迪斯尼集团为例,其业务包括媒体网络、主题公园和度假村、影视娱乐、消费类产品和互动媒体五大板块,除了电影制片厂之外,还有ABC、ESPN、迪斯尼环球等电视网,有全球六大迪斯尼乐园、有359家经营迪斯尼商品的主题商店、以及开发游戏产品的多个公司等诸多资产。 之所以形成这样水平整合的结构,是基于娱乐媒体各细分领域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共生性。例如,一部在影院获得成功的电影往往也能在音像、唱片、玩具、主题公园等相关市场创造价值,而旗下横跨各个娱乐媒体行业的企业集团则可以将IP 价值最大化,在母公司的协调下,旗下各个部门可以化身为以不同方式开发和推广同一电影IP 的业务部门,影院不再是电影商业开发的唯一渠道,出版部门出版原著小说,唱片部门推出原声带,音像部门发行DVD 和蓝光碟,广告部门推销电影植入广告,电视部门为电影提供播映平台和曝光宣传的机会,主题公园、衍生产品和互动媒体则将影视娱乐中的角色和故事开发成各种形式的消费体验或商品,将品牌的无形价值源源不断地转换为真金白银。 多种经营的开展为好莱坞创造出众多的“利润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电影业的高风险性,防范单 (1)[美] 爱德华?爱波斯坦《大银幕后:好莱坞钱权秘辛》,宋伟航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18页。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 of Hollywood Movie’s IP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好莱坞本是一个地名,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郊区。原为一僻静村庄,因 具备拍摄电影外景的各种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美国八大影 片公司均创办于此。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 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 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是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 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1.“好莱坞”资本国际化和国际资本“好莱坞”化。 好莱坞如果做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应该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多为从东欧 移民至美国的犹太人家族。一直流传于好莱坞多年的电影业“八大金刚”的说法——好莱 坞的八家电影制片公司,即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Inc.)、派拉蒙(Paramount)、索尼(Sony Pictures)、环球(Universalpictures)、华纳兄弟(Warner Bros.)、梦工厂(DreamWorks)凭借其强大的 资本,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电影产业。这八大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 员公司。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据洛杉矶经济发展顾问公司统计,好莱坞电影工 业停摆一天将损失9000万美元,连续一个月停摆损失则将超过27亿美元。 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 非影院市场拓展。迪斯尼的掌门人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这个观点强调,至少在娱乐界,“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如果说早年的“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的一种表现,那么近年的“全球化”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相连的金融和管理效应所造成的一种新 的格局。资本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动造成出口型的跨国、多国公司特别是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造成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新的国际型经济正逐步完善,高速的 资本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着利润和优势。虽然在世界的格局里,“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跨国资 本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视界,平面整合与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几个大财团拥有全球大量的影视、娱乐产业。迪斯尼由动画片进入故事片,进而其资本开始进入图书、画册出版,游乐园营造、旅馆、观光游轮,录像产品和播放平台发展,甚至购买美国三大媒体之一的美国广播 公司(ABC),显示出惊人的资本实力。由于成功的资本运营,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开始超过票房。1990年,美国本土的录像收入已经高于票房收入,而票房的收入只不过是周边产品 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经不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主要指标。到2003年,电子游戏的收入也已超过票房收入,这也正是像最新的《星球大战前传3》这样的大片也要同步 或迅速发行电子游戏产品的原因。娱乐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要求在考虑投资一部电

论好莱坞电影《艺术家》艺术风格之观后感

论好莱坞电影《艺术家》艺术风格之观后感 奥斯卡历史上只有两部默片获“最佳影片”奖,一部是1927年的《翼》,即奥斯卡的第一部最佳影片,第二部就是《艺术家》。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启示观众电影的进化非一蹴而就,从默片、声音、彩色、宽银幕到3D立体影像,各阶段不是割裂的,而彼此重叠、相互渗透、渐进而来。每阶段都曾辉煌,每个形式都造就过卓越的艺术家。他们的光芒会渐渐黯淡,而成就化作电影的足迹。 是什么感动了我?进影院之前,我原猜想《艺术家》会以黑白有声形式,拍一部默片时代的故事。结果放映开始才发现是黑白默片,窄小的画幅,发黄的旧影像,还伴着沙沙的胶片声。男主角亮相,造型夸张,油头粉面,剑眉入鬓,嘴角翘翘着两撇人造小胡,朱唇微露皓齿,光闪闪像旧中国夸富的金牙。女主角身条流丽,袅袅婷婷,影影沉沉一双妙目,顾盼间光彩照人。双双高调出镜,背景为20世纪初加州小镇上的摄影棚。先一个蓝天白云远景,烘云托月,后切入面部特写,心情欢畅,乃早期默片心理表现主义手法。间或黑底白体的字幕,提醒你在看货真价实的默片。恍惚间不知身在影院,还是教室里观摩资料片。我一直提着心,期待形式会转换成有声片。毕竟已是3D时代,谁还会真拍一部黑白默片呢?不过烘托一下时代氛围罢了,等故事情节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便自然会出现对话,在片尾或转为彩色的也未可知。但导演很沉得住气,情节到好莱坞经理让乔治观摩新发明的有声技术,但自负的“艺术家”嘲笑它是马戏团的勾当,拒绝扮演说话的角色,影片《艺术家》仍保持着沉默。演到有声片大获成功,没人再肯花钱去看电影哑剧,乔治自己都买票欣赏幽默的对话,但我眼前的银幕上仍上演着哑剧。戏中戏散场,乔治挤出摩肩接踵的影院大门,一位龙钟老太颤巍巍向他走来。乔治心一动,竟有忠实的老观众还记得他这位当年的“万人迷”?不,老太太来逗他怀里的小狗。自此之后,影片出现音响效果,一只钢勺从早餐桌上掉下,“当啷……”,主人公一惊,但仍说不出话来,他的世界仍是表现主义的 《艺术家》回顾了好莱坞史上一场最深刻的革命。虽然早期电影叫默片,但从来不是无声的,那时影院一般会请乐队在银幕前的乐池里伴奏,有时也用留声机烘托气氛。有别出心裁者,录下飞机的轰鸣声和枪炮的爆炸声,给战争片加点作料,如默片《翼》(Wings)在1927年首映时就已炮声隆隆了。但技术上的难题是如何让声画同步,使二维影像与音响合成,虚拟一个有现实质感的世界。这是个漫长艰难的历程,从录音、录影、播放和扩音一路创新,技术上才渐趋成熟。华纳兄弟公司开有声电影之先河,它原专攻新闻电影,新闻片需要配画外音讲解战事,因此,其声效技术独占鳌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影院跟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放电影相仿,故事片前总有“加片儿”,美国观众从新闻记录片里了解美军的胜败。但故事片需要说话吗?华纳兄弟意见不一。大哥哈利·华纳(Harry Warner)就不信,“谁会见鬼到影院听演员讲话?”弟弟山姆(Sam Warner)却认为公司的出路在于尝试新型电影。 没人能预测有声片的商业前景,在选演员、写剧本上更力有不逮。默片原本很国际化,演员来自四面八方。像《艺术家》的主角乔治便是意大利裔,其原型是“女性杀手”级别的默片巨星鲁道夫·瓦伦蒂诺(Rudolph V alentino,1895—1926),只要演技好,外表漂亮,形体表现力强,便是好演员。有声片的要求不同,演员嗓音要好,讲话没有口音,声音还须表现力强。更重要的,默片舞台式的夸张表演不再适用了,有声电影需要低调、现实地模仿生活,而形式化、表现性的表演技巧与电影渐行渐远。观众想象自己偷窥别人的生活,演员则配合观众,假装浑然不知地“过日子”。很多外籍演员被有声电影淘汰,本土演员也得由校音师训练发声。1952年金凯利主演的《雨中曲》,演绎了默片演员学习有声表演的故事。剧本创作变化更大,善写对话成了编剧的看家本事。 美学上,电影理论家对有声片也看法不一。苏联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认为,电影的本质是表现主义,蒙太奇才能构成表意系统,加上声音反不伦不类,偏离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