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 壤(Soils), 2011, 43 (3): 336~342

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①

龚 伟1,2, 颜晓元1*, 王景燕2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 625014)

摘 要: 基于长期试验资料,从土壤肥力的角度综述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N素、P素和K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及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可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期施肥;土壤肥力;有机肥;化肥

中图分类号: S147.2;S158

土壤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自然体,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条件[1]。利用有机肥料培肥土壤是我国农业的特色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而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施用化肥成为最主要的粮食增产措施[2]。肥料在粮食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施肥,不仅能为作物生长创造养分贮量丰富、有效性高、贮供协调的土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调节土壤酸碱性,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诸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质量;但不合理施肥不仅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且不利于作物稳产和土壤培肥[3]。由于各种肥料养分对作物的增产效应各不相同,不同的施肥措施会影响作物产量。因此,如何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长期的化肥投入对粮食持续生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程度和趋势也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4]。长期肥料定位监测试验,具有时间上反复证明、信息量极为丰富、数据准确可靠、解释能力强、在生产上可提供决策性建议等优点。本文以长期试验研究资料为基础综述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维持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为生产与生态环境共赢合理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1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虽少,但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很大,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几乎能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元素,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 C 源和能源,由于它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6]。大量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表明,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各异,且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不同。有研究表明在化肥施用过程中,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化肥N、P 和 K 三者(NPK)或两者(NP、NK、PK)配施,以及化肥N、P 和K (N、P、K)单独施用,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如陈永安等[7]和张爱君等[8]的试验(分别为 4 年和 19 年)表明,耕层(0 ~ 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NPK >NP>N>CK;陈修斌等[9]的试验(11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NP>N>P>CK;宋永林等[10]的试验(14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NP>NPK >PK>NK>N>CK。施用化肥处理没有外源有机物的输入,土壤有机 C 的来源主要是作物残体自然还田,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作物产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数量,土壤有机质积累也与作物根系输入有关[11]。虽然单施化肥不能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但是它可以促进农作物根系的迅速生长,从而提高根际有机物质的输入。同时,根系分泌物是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 C 的重要途径。Kuzyakov等[12]的研究发现,小麦同化产物的 20% ~ 30% 分配进入地下。因此,化肥对土壤有机 C 含量提高程度的不同与化肥对作物生长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①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zcx2-yw-406-2, kzcx2-yw-312)资助。

* 通讯作者 (yanxy@https://www.360docs.net/doc/865847442.html,)

作者简介:龚伟(1980—),男,四川崇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生态方面研究。E-mail: gongwei@https://www.360docs.net/doc/865847442.html,

第3期龚 伟等: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7

但也有研究表明,化肥N、P 和 K 三者(NPK)或两者(NP、NK、PK)配施,以及化肥N、P 和K (N、P、K)单独施用,都可能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且施肥处理有机质含量低于不施肥处理。如詹其厚等[13]的试验(8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CK>PK;程艳丽等[6]的试验(15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CK>P>PK;张玉兰等[14]的试验(3 年)表明,各 NPK 施肥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比不施肥处理(CK)的低。出现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不施肥土壤的原因,可能与施用化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有机质的生物降解过程有关。总体而言,施用化肥对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其中以化肥N、P 和 K 均衡施用效果最好,化肥N、P 和 K 两者配施次之,化肥N、P 和 K 单独施用效果最差,而且适量增施化肥也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维持和提高。

有机肥料种类不同时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作用也不相同,且均表现为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促进作用。如宋永林等[10]的试验(14 年)表明,在施用化肥 NPK 的基础上,再施用有机肥,各处理0 ~ 4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秸秆(3 t/hm2)>有机肥(22.5 t/hm2)>CK;李科江等[15]的试验(15 年)表明,在等 N 和 P 养分条件下,各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饼肥>秸秆>绿肥>CK。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有机肥中 C 含量,及其矿化分解难易程度和对作物生长促进程度有关。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作用是毋用置疑的,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不施肥处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施肥处理无论是在N、P 和K 总养分量相同,还是在不同条件下,施用化肥处理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均低于有机肥处理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再施用等量的有机肥条件下,董旭等[16]的试验(8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NPK+有机肥(37.5 t/hm2)>有机肥>N+有机肥>NP+有机肥>NPK;张爱君等[8]的试验(19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NPK+厩肥>NP+厩肥>N+厩肥>厩肥>NPK;陈修斌等[9]的试验(11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NP+厩肥>N+厩肥>厩肥>P+厩肥>NP。各施肥处理在N、P 和K总养分量相同条件下,陈永安等[7]的试验(4 年)表明,0 ~ 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NPK+有机肥>NPK;龚伟等[17]的试验(18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有机肥>有机肥+NPK>NPK。在等N和P养分条件下,李科江等[15]的试验(15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饼肥>秸秆>绿肥>化肥。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施用化肥NPK,宋永林等[10]的试验(14 年)表明,0 ~ 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NPK+秸秆(3 t/hm2)>NPK+有机肥(22.5 t/hm2)>NPK;徐祖祥等[18]的试验(10 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猪厩肥(7500 kg/hm2)+NPK=猪厩肥(7500 kg/hm2)>秸秆(1500 kg/hm2)+NPK>秸秆(1500 kg/hm2)>NPK。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大于化肥,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作物根茬与有机肥源,与生物量的增加也相关,而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损失[11]。因此,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总体上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尤以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显著。

2 施肥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土壤 N 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N,提高土壤 N 素含量是提高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措施[19]。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 N 含量的影响不同。有研究表明,化肥单施或配施均能增加耕层土壤全 N 含量,如陈永安等[7]的试验(4 年)表明,耕层土壤全 N 含量 NPK=NP>N>CK;王改兰等[20]的试验(18 年)表明,耕层土壤全 N 含量为NP>N>CK;龚伟等[21]的试验(18 年)表明 NPK>NP>PK>NK>CK。相反,有研究表明,化肥配施会降低土壤全 N 含量,如詹其厚等[13]的试验(8 年)表明,耕层土壤全 N 含量 CK>PK。总体而言,化肥单施或配施均有利于土壤全 N 含量的增加,尤以化肥N、P 和 K 配施效果最优。

关于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全 N 影响的研究,总体表现为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全 N 含量增加的效果优于施用化肥,如李科江等[15]的试验(15 年)表明,在等 N 和P 养分条件下,耕层土壤全 N 含量为秸秆>饼肥>绿肥>化肥;龚伟等[21]的试验(18 年)表明,在N、P 和 K 养分量相同条件下,耕层土壤全 N 含量为有机肥>NPK+有机肥>NPK;王改兰等[20]的试验(18 年)表明,在施用化肥 NP 的基础上再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全 N 含量为 N+有机肥(22.5 t/hm2)>NP+有机肥(22.5 t/hm2)>有机肥(22.5 t/hm2)>NP。因此,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增加土壤全 N 含量的较好施肥措施。有机肥 N 素残效连续叠加,使土壤具有强大而持久的供 N 能力,这是施用有机肥产生后效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22]。在培肥土壤和提高土壤质量方面,有机肥与化肥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对

338 土壤第43卷

土壤 N 素肥力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结果。长期施用 N 肥虽然能够提高土壤供 N 能力,但是真正能增加土壤有机 N 库、显著提高土壤供 N 能力并使土壤在供 N 方式上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只有施用有机肥。这种供 N 方式更适合作物根系对 N 的吸收利用,这是有机肥优于化肥的原因之一[2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于提高土壤 N 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能快速提高土壤中有效 N 的含量,又能长久保存土壤 N 素。

3 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土壤速效P是评价土壤供P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土壤P素状态的动态变化,而且也可以反映土壤对作物的供P水平[24]。在施用化肥的处理中,P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中有效P含量,且总体上施肥处理土壤有效P含量高于不施肥处理。如詹其厚等[13]的试验(8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为PK >NP>NPK>N>NK>CK;陈修斌等[9]的试验(11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为NP>P>N>CK。相反,陈永安等[7]的试验(4年)表明,单施化学N肥会导致0 ~ 40 cm土层土壤有效P含量降低,且低于不施肥处理。施用化学P肥导致土壤有效P含量增加的原因在于,水溶性P肥施入土壤后,虽然其中一部分很快转化为难溶性P形态,难于为作物吸收利用,但另一部分被土壤吸附或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保持着有效状态,可为当季作物吸收利用[25]。在短期施肥情况下,有较高比例的肥料残留P进入速效库,但长期施肥情况下该比例下降,如施P 55年,仅有10.0% 进入速效P库,从而能够较好地为作物提供P素供应[26]。

在施肥处理N、P和K养分量相等的情况下,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较好地增加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其效果优于施用化学P肥。如陈永安等[7]的试验(4 年)表明,0 ~ 40 cm土层土壤有效P含量为NPK+有机肥>NPK;钦绳武等[27]的试验(5年)表明,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为有机肥>NPK+有机肥>NPK。在施肥处理N、P和K养分量不等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结果也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较好增加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如董旭等[16]的试验(8年)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再施有机肥,耕层土壤速效P含量为NPK+有机肥>NP+有机肥>有机肥>N+有机肥>NP>NPK;王伯仁等[25]的试验(13年)表明,在总N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为NPK+有机肥>有机肥>NP>NPK。但徐祖祥等[18]的试验(10年)表明,施用秸秆会降低耕层土壤有效P含量,且低于不施肥处理。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效P含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机肥本身含有一定数量的P,且以有机P为主,这部分P 易于分解释放;另一方面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加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可减少无机P的固定,并促进无机P的溶解[28]。同时,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有机络合剂,对无机P组分中的Al-P、Fe-P、Ca-P类化合物中Al、Fe、Ca等金属成分有络合作用,能把P 从这些不溶性磷酸盐中释放出来而成为有效态的P[6]。这可能也是有机肥施用能维持土壤较高有效P水平的原因。

4 施肥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施肥通过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近而影响土壤供K能力。通常施肥对全K的影响较小[13],而施用有机肥和含K化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速效K含量,如詹其厚等[13]的试验(8年)表明,耕层土壤速效K含量为PK>NK>NPK>CK;杨合法等[29]的试验(4年)表明,完全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耕层土壤速效K含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速效K含量,但效果不及完全施用有机肥显著,单施化肥对增加土壤速效K含量作用最小。长期施肥能有效增加土壤速效K含量,这与K 在土壤中主要以难溶或固定形态存在,迁移以扩散方式为主,施入的养分保留在土壤中的较多,流失的较少有关[30];另外,有机肥单施与化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速效K含量,这可能在于有机肥本身所含K素不断分解释放,以及有机胶体在其交换表面具有保持养分的巨大能力的缘故。相反,长期单施不含K化肥,尤其是N、P肥,会明显降低土壤速效K含量[13, 27]。这可能与土壤K素含量及施肥促进了作物生长并增加通过作物带走的K素有关。

5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们几乎参与土壤中一切生物化学发应,是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参与者,推动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和土壤养分C、N、P、S等的转化,是土壤养分的储备库和周转库[31]。长期施肥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变土壤中的生物平衡,这将导致某些生理类群的微生物增减。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微生物影响作用的研究,大多数结果比较一致,即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大大提高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磷细菌、自生固N菌等增加显著[32-33]。但

第3期龚 伟等: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9

也有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增加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34]。有机肥种类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亦不相同,如林增泉等[35]的试验表明,猪粪主要是增加氨化细菌和固N菌的数量,而稻草主要是增加固N菌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原因在于,有机肥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C源、N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促使土壤微生物大量生长和繁殖,而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土壤中腐殖质和难分解有机物的矿化,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又进一步激发微生物活性,有机肥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物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中矿物质风化,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另一方面有机肥本身也含有大量微生物,因而施入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对照。

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比较复杂,因肥料种类、用量或不同肥料之间的配合方式而异。如薛景珍等[36]的试验(10 年)表明,PK 肥主要增加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单施 P 肥也能增加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但不如N 肥效果显著,施用高含量含 N 化肥强烈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对真菌却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刘杏兰等[37]的试验(13 年)表明,反复地大量施用 N 肥,也能促进放线菌的快速生长,但强烈抑制自生固 N 菌的生长,N、P 肥配施既可增加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也可降低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李秀英等[33]的试验(14 年)表明,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处理比较,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略有增加或与之相当,且NPK 均衡施肥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 处理略有增加或与之相近;王伯仁等[32]的试验(13 年)表明,施用化肥处理使得细菌和真菌数量降低(CK>NPK>NP>N),相反增加了土壤中真菌数量(NPK>NP>N>CK)。化肥并没有直接给微生物提供 C 源和能源物质,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原因在于,施用化肥促进植物生长,使根系发达,根系分泌大量低分子量有机物,这些分泌的有机物为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提供易于吸收利用的 C 源,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增加[38]。同时,化肥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N、P、K 等化学元素,它们是微生物细胞的物质基础,对微生物的代谢有重要的意义。施用化肥导致某些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可能与养分限制因素有关。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仅需要能源,也需要生命元素。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水平都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施肥制度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由于养分供应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固定,有些养分因长期得不到补充而成为限制因子。如长期 NK 处理,土壤 P 可能成为限制因子,而土壤中的 N 或 K 含量不低;长期PK 处理,土壤 N 成为限制因子,土壤中的P、K 水平较高。所以,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形成养分限制因子、养分丰缺程度以及物理环境不同的土壤,综合起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和代谢[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可用微生物量C或N表征,尽管微生物量N在土壤全N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它是植物生长可利用N素养分的重要来源[39]。施用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Shen等[40]的试验(140年)表明,施用N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N含量;McGill等[41]的试验表明,连续50年NPKS 处理,土壤微生物量N与不施肥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李东坡等[42]的试验(22年)表明,黑土长期NPK处理,土壤微生物量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的差异也很小。不同学者的研究差异可能与气候、土壤类型和土壤供肥水平等的不同有关,而且长期施用不同的化肥不仅影响微生物总数,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43],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量N对化肥施用的响应趋势不一致。

6 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中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土壤酶的催化作用来完成的,土壤酶的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14]。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在土壤系统物质和能量运动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常以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来评价土壤肥力[15]。通常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能增加土壤酶活性。如姚源喜等[44]的试验(12 年)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均可提高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其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等增加较多,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最佳;张电学等[45]的试验(8 年)表明,化肥单施或与有机肥配施均能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王灿等[46]的试验(16 年)表明,化肥处理比无肥处理中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 108.7%、170.2% 和 58.0%,化肥+秸秆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中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 30.7%、85.5% 和 25.8%。另外,N 肥比例及用量增加对土壤酶活性也有一定增加作用,如孙瑞莲等[47]的试验(12 年)表明,长期合理施用 NPK 可增强脲酶活性,从 N 肥的配施比例来看,尿素施用量增加,脲酶活性增大;樊

340 土壤第43卷

军等[48]的试验(16 年)表明,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施 N 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化肥提高土壤酶活性的原因在于,化肥能促进作物根系代谢,使根系分泌增多,微生物繁殖加快,从而有利于提高酶活性。有机肥除了可以促进作物根系代谢外,其本身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酶[49]。

化肥施用过量或过低时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如王冬梅等[49]的试验(21 年)表明,单施低量 N 肥有抑制土壤脲酶活性的作用,脲酶活性与对照比降低了7.6% ~ 30.4%;张玉兰等[14]试验(3 年)表明,高肥处理的脲酶活性受到抑制,相反大多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施用适量N、P、K 肥会对酶有一定的激活效应,增强土壤酶活性,但各肥料间的交互作用在施肥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对特定的土壤酶产生抑制作用[50],而且N、P、K 矿质肥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土壤、肥料和酶的种类等不同而异,同一元素对某些酶来说是激活剂,而对另一些酶来说则为抑制剂,同一元素的施用量不同,可以起激活作用,也可以起抑制作用[14]。因此,施用适量N、P、K 及其他化学肥料对酶有一定激活效应,能增强土壤酶活性[49]。

7 结论与展望

通过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可以揭示土壤-作物体系中养分的循环和平衡,寻求出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最佳途径。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相对较一致,即能够较好地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但长期单施化肥,尤其是不均衡施用,如化肥N、P和K单施或其中两者配施对肥力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确定性。这可能与长期不均衡施肥所引起的养分胁迫,不同作物对养分利用率及对养分胁迫的忍耐能力差异,以及不同研究区土壤、气候、农事管理及大气养分沉降差异有关。据报道,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沉降输入N的数量和作用可能被大大低估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每年大气沉降(湿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N为 3.0 ~ 94.1 kg/hm2[52],如果把干沉降加上这一值会更大一些。大气N沉降会增加生态系统的N输入量,改变土壤中C/N比值,影响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然而目前有关大气养分沉降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今后有必要对养分沉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研究,这样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化肥N、P 和K单施或其中两者配施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差异。参考文献:

[1]曾希柏. 红壤化学退化与重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6-69

[2]高菊生, 李菊梅, 徐明岗, 孙楠, 秦道珠. 长期施用化肥对红

壤旱地作物和水稻产量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 286-292

[3]朱洪勋.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及其对土壤养分的

影响. 土壤通报, 1997, 28(4): 160-163

[4]郭胜利, 周印东, 张文菊, 荣丽媛, 刘振赏, 高长青. 长期施用

化肥对粮食生产和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1): 16-22

[5]Carter MR. Analysi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torage in

agroecosystems//Carter MR, Stewart BA. Structure and Organic

Matter Storage in Agricultural Soils. Boca Raton, FL: Lewis Publ., CRC Press, 1996

[6]程艳丽, 邹德. 长期定位施肥残留养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

性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7, 38(1): 64-67

[7]陈永安, 陈典毫, 游有文, 黄佳良, 秦瑞君. 红壤旱地肥力变

化及有效施肥技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2): 115-121 [8]张爱君, 张明普. 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

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9(1): 60-63

[9]陈修斌, 邹志荣. 河西走廊旱塬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

及春小麦增产效果的研究. 土壤通报, 2005, 36(6): 888-890 [10]宋永林, 唐华俊, 李小平.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褐潮土有机

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7, 22(增刊): 100-105 [11]潘根兴, 周萍, 张旭辉, 李恋卿, 郑聚锋, 邱多生, 储秋华. 不

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

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生态学报, 2006, 26(11): 3704- 3710

[12]Kuzyakov Y, Friedel JK, Stahr K. Review of mechanisms and

quantification of priming effect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0, 32: 1485-1498

[13]詹其厚, 陈杰.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变性土养分持续供给能力

和作物响应研究. 土壤学报, 2006, 43(1): 124–132

[14]张玉兰, 陈振华, 马星竹, 陈利军. 潮棕壤稻田不同氮磷肥配

施对土壤酶活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8, 39(3): 518-523

[15]李科江, 张素芳, 贾文竹, 宋平忠, 刘树庆, 霍习良, 王玉朵.

半干旱区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

与肥料学报, 1999, 5(1): 21-25

[16]董旭, 娄翼来.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1): 9-11

[17]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长期施肥对

第3期龚 伟等: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41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影响研究. 土壤学

报, 2009, 46(3): 520-525

[18]徐祖祥. 长期不同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浙江农

业科学, 2007(4): 439-441, 444

[19]朱兆良. 关于土壤氮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土壤学进展, 1989,

17(2): 1-9

[20]王改兰, 段建南, 贾宁凤, 廖建平.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

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4(4): 82–85, 89 [21]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冉华. 长期

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应用

生态学报, 2008, 19(11): 2375-2381

[22]Sommerfeldt TG, Chang C, Entz T. Long-term annual manure

applications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and

decrease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1988, 52: 1668-1672

[23]杨生茂, 李凤民, 索东让, 郭天文, 汪建国, 孙炳玲, 金绍龄.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43-2052

[24]孙克刚, 张桂兰, 姚健, 王英, 乔文学. 砂姜黑土长期施肥对

作物产量及土壤剖面NO3--N累积的影响. 土壤通报, 1999,

30(6): 262-264

[25]王伯仁, 徐明岗, 文石林.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

物生长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 97-100, 144

[26]Mattingly GEG, Widdowson FV. Residual value of

superphosphate and rock phosphate on an acid soil Ⅰ. Yields and

phosphorus uptakes in the fiel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63, 60: 399-407

[27]钦绳武, 顾益初, 朱兆良. 潮土肥力演变与施肥作用的长期定

位试验初报. 土壤学报, 1998, 35(3): 367-375

[28]赵晓齐, 鲁如坤. 有机肥对土壤磷素吸附的影响. 土壤学报,

1991, 28(1): 7-13

[29]杨合法, 范聚芳, 解永丽, 李季. 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

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06(12): 61-65 [30]曾玲玲, 刘德福, 洪音, 张之一, 张兴梅. 长期定点施肥对土

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7,

19(4): 22-26

[31]Insam H, Mitchell CC, Dormaar JF. Relationship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with fertilization practice and crop yield of

three ultisol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1, 23(5):

459-464

[32]王伯仁, 徐明岗, 文石林. 有机肥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对红壤

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2): 160-163

[33]李秀英, 赵秉强, 李絮花, 李燕婷, 孙瑞莲, 朱鲁生, 徐晶, 王

丽霞, 李小平, 张夫道.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

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8): 1591-1599 [34]Nanda SK, Das PK, Behera B. Effects of continuous manuring on

microbial population, ammonification and CO2 evolution in a rice

soil. Oryza, 1998, 25(4): 413-416

[35]林增泉, 翁文钰, 蒋和, 林炎金, 刘振兴. 连续十年施肥对水

稻土肥力的影响.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1, 6(1): 35-44

[36]薛景珍, 郭树范, 程国华, 赵铁琴, 王永清. 长期施用含氯化

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固氮细菌生理群的影响. 土壤通报,

1995, 26(3): 135-138

[37]刘杏兰, 高宗, 刘存寿, 司立征.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

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土壤学报, 1996, 33(2): 138- 147

[38]乔云发, 苗淑杰, 韩晓增. 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和氮的

动态变化. 土壤通报, 2008, 39(3): 545–548

[39]Nannipieri P, Muccini L, Ciardi C.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Production and persistenc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3, 15(6): 679-685

[40]Shen SM, Hart PBS. The nitrogen cycle in the Broadbalk wheat

experiment: 15N-labelled fertilizer residues in soil and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9, 21: 529-533

[41]McGill WB, Cannon KR, Robertson JA, Cook FD.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in Breton

after 50 years of cropping to two rotations.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6, 66: 1-19

[42]李东坡, 陈利军, 武志杰, 朱平, 任军, 梁成华, 彭畅, 高红军.

不同施肥黑土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 应用生态学

报, 2004, 15(10): 1891-1896

[43]孔维栋, 朱永官, 傅伯杰, 陈保冬, 童依平. 农业土壤微生物

基因与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4, 24(12): 2894- 2900

[44]姚源喜, 杨延蕃, 刘树堂, 蔡秋芳, 邓迎海. 长期定位施肥对

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8(4): 245-251

[45]张电学, 韩志卿, 王介元, 陈洪斌. 燕山山麓平原高产粮区长

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6(3): 267-272, 305

[46]王灿, 王德建, 孙瑞娟, 林静慧.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

活性与肥力因素的相关性. 生态环境, 2008, 17(2): 688–692 [47]孙瑞莲, 赵秉强.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

土壤肥力的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9(4): 406-410 [48]樊军, 郝明德. 长期施用化肥对黑垆土酶活性影响. 土壤肥料,

2003(5): 34-37

[49]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342 土壤第43卷

[50]王冬梅, 王春枝, 韩晓日, 张旭东, 邹德乙, 刘小虎. 长期施肥

对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6, 37(2): 263-267 [51]周斌, 乔木, 王周琼.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农田土壤质量的

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2): 33-36 [52]崔键, 周静, 杨浩, 梁家妮, 刘晓利. 大气氮沉降向典型红壤

区农田生态系统定量输入研究. 环境科学, 2009, 30(8): 2221-2226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Soil Fertility

GONG Wei1, 2, YAN Xiao-yuan1, WANG Jing-yan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Sichu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Forestry Engineer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udy advances on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measures on soil fertility indexes, such as soil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ntent,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unts as well as enzyme activities. It proves that organic manure and organic manure appli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important for sustaining and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and benefi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oecosystem.

Key words: Long-term fertilization, Soil fertility, Organic manure, Chemical fertilizer

光对植物的影响

摘要 光作为环境信号作用于植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外界环境(光、温度、重力、水、矿物质等)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光合作用对植物体的建成的作用上,光还是植物整个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光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和光周期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所处气候带不同或季节变化等原因,农作物不可避免的生长在弱光逆境中,农作物长期的弱光生长会导致植株营养体不健壮、落花落果严重、果实发育缓、含糖量降低、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即光作为调节因子的影响;但实际上光合作用是贯穿植物体后期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的,是生长发育的基础,通过在植物体幼苗分化、营养生长中起作用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关键词:光照;植物;生长发育;呈色反应 1 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作用 1.1 种子的成熟过程 种子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实质上是指胚由小变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主要是把葡萄糖、蔗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并积累在子叶和胚乳中。这些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种子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如小麦籽粒2/3的干物质来源于抽穗后叶片及穗子本身的光合产物,此时光照强,叶片同化物多,输入到籽粒的多,产量就高。在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连着好几天阴天,籽粒重明显地减小而导致减产。此外,光照也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 1.2 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光对一般的植物种子萌发没有什么他特别的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莴苣、烟草等的种子。还有一些萌发时不需要光的种子称为嫌光种子。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对某些波长的光较敏感,主要是红光、远红光和蓝光。这些种子的这种需光萌发性与种子内的光敏色素有关,隐花色素对种子的休眠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光敏色素的作用。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作为光受体,它在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以后,可以诱导和调节植物的形态建成,并对某些生理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莴苣种子的发芽中,光敏色素参与了休眠的解除和种子的萌发。在种子成熟后的干种子状态,含有光敏色素的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类型。Pr吸收红光能转变成Pfr,Pfr吸收远红光转变成Pr。Pfr是光敏色素的活化形式,可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当萌发条件适宜时,在光的照射下,Pr发生水合并转换成Pfr,从而导致发芽。 嫌光种子一般来说都是大粒种子,它们具有足够储藏物质以维持幼苗较长时间生长在地下黑暗环境中,发芽一般不需要光,如瓜类;而需光种子则多为一些小粒种子,当它们处于光不能透过的土层中时,保持休眠状态,只有当它们处于土表,依赖少量储藏物质进行发芽,从而及时伸出土表迅速进行自养生长。这在生态学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如果小粒种子在土表下的黑暗处就能发芽,等它还不能伸出土表时,就已经耗尽储藏物质而不能存活了。 1.3 幼苗的生长分化过程 这一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作用是指光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物质运输等影响植物生长。这个间接作用是一种高能反应,因为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不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有机物,植物生长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此外,光还可以影响植株的蒸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作为环境信号作用于植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外界环境(光、温度、重力、水、矿物质等)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光合作用对植物体的建成的作用上,光还是植物整个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即光作为调节因子的影响;但实际上光合作用是贯穿植物体后期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的,是生长发育的基础,通过在植物体幼苗分化、营养生长中起作用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发育”实际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其中生长是指体积、重量、数目等方面的增加,分化是指细胞在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性质方面的变化,而发育则是生长和分化的总和。植物生长分化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是植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我先从细胞水平大概阐述一下光照对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影响,再从植物体形态建成过程中逐一论述光的作用,然后是光照对植物营养生长的作用。 一、光照对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I.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伸长增加细胞体积。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光照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其实当幼苗长成到能进行一定光合作用的时候,光合作用便为细胞分裂与伸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分裂中的细胞的细胞质浓厚,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将无机盐和有机物同化为细胞质,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基础;当细胞体积伸长时,细胞生长需要的能量主要是来自于呼吸作用,但光合作用也作了一定的能量供应源,光合作用与细胞生长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II.光对植物细胞分化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这表现在光诱导、改变细胞极性等方面。细胞极性是细胞不均等分裂的基础,而不均等分裂或分化分裂(即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在形态、生理生化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又是植物组织极性结构分化产生的基础。有实验说明,墨角藻的大小孢子结合生成的合子在最初无细胞壁,是一个完全无极性的球形细胞,但是在由上而下的单向光线照射下,合子形成后的几个小时之内便形成了以细胞内单向钙离子流为特征的极性,此时改变光线照射方向可以改变细胞极性的方向。不过在细胞壁形成之后,细胞的极性便固定住了。这说明在细胞未完全定极性之前,光照对细胞极性是有影响的,影响其分裂方向和分化方向。 二、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作用 I.种子的成熟过程。种子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实质上是指胚由小变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主要是把葡萄糖、蔗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并积累在子叶和胚乳中。这些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种子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如小麦籽粒2/3的干物质来源于抽穗后叶片及穗子本身的光合产物,此时光照强,叶片同化物多,输入到籽粒的多,产量就高。在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连着好几天阴天,籽粒重明显地减小而导致减产。此外,光照也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 II.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光对一般的植物种子萌发没有什么他特别的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莴苣、烟草等的种子。还有一些萌发时不需要光的种子称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土壤肥力等级区分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 狭义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能力,据全国第二 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1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主要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缓效钾(二者合称有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对照或若参考这个标准,对要进行施肥的土地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状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索。包括碳(C)、氮(N)、氧(O、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3、铁(Fe)、锰(Mn、钼(M0、锌(Zn)、铜(Cu)、硼(B)、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 O S及微量元索,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有机质的分级可

作为土壤养分分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主要养分分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有效态的钙(Ca)、镁(Mg、硫(S)为土壤中存在的,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且能够被吸收利用的中量元素养分,其分级标准共有五级,且五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2 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 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一级>1000 >300 >30 二级700-1000 200-300 16-30 三级500-700 100-200 <16 四级300-500 50-100 五级<300 <50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如下: 表3 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钼有效硼级别含量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1 >1.80 >3.00 >20 >30 >0.30 >2.00 2 1.01~1.80 1.01~3.00 10.1~20 15.1~30 0.21~0.30 1.01~2.00 3 0.21~1.00 0.51~1.00 4.6~10 5.1~15.0 0.16~0.20 0.51~1.00 4 0.11~1.20 0.31~0.50 2.6~4. 5 1.1~5.0 0.11~0.15 0.21~0.50 5 / 0.30 / / 0.10 0.20 广义的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 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 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 氮0.03~0.35%;磷0.01~0.15%钾 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周期)和光的组成(光质)三个方面。 (一)光照强度 1.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徒长或黄化;抑制根系; ?植物受光不良,花芽形成和发育不良;果实发育受阻,造成落花落果; ?光照过强,发生光抑制(光破坏);日烧; ?光强对蔬菜品质的双向调节作用:果菜类强光、叶菜类弱光;软化栽培嫌光。 2.光形态建成 由低能量光所调控的植株器官的形态变化称为光形态建成。 ?马铃薯植株在黑暗中抽出黄化的枝条(匍匐茎),但其每天只要在弱光下照射5~ 10 min,就足以使黄化现象消失,变为正常地上茎。 ?消除在无光下植物生长的异常现象,是一种低能反应,它与光合作用有本质区别。 3.需光度 植物对光强的需求,与植物的种类、品种、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有关。 ?原产于低纬度、多雨地区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对光的需求一般略低于高纬度植物。 ?原生在森林边缘和空旷山地的植物多为喜光植物。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需光度不同。 ?不同的生育时期需光度也不相同。 (1)根据蔬菜生长发育对光强的要求,可将蔬菜分为: ?强光照蔬菜:饱和光强1500μmol·m-2·s-1左右,西瓜、甜瓜、番茄、辣椒、茄子等。 ?中光照蔬菜:饱和光强800~1200 μmol·m-2·s-1,白菜类、根菜类、黄瓜等。 ?弱光照蔬菜:饱和光强600~800 μmol·m-2·s-1,绿叶菜类、葱蒜类等。 (2)根据种子萌发对光的需求不同,将蔬菜种子分为: 需光种子:伞形花科、菊科 嫌光种子:百合科、茄果类、瓜类 中光种子:豆类 4.影响光照强度的因素 ?气候条件:如降雨、云雾等。 ?地理位置:纬度、海拔。 ?栽培条件:如栽植密度、行向、植株调整以及间作套种等,会影响田间群体的光强分布。 ?栽培设施: (二)光质 1.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150-3000nm,其中400-700nm的可见光约占52%,红外线占43%,而紫外线只占5%。 ?光质随着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光质因天气及其它遮挡材料而变化。如散射光强度低,但红、黄光比例可达50%左右,而直射光只有37%的红、黄光。 2.光质作用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不同光照条件对绿豆苗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及报告模板)

不同颜色的光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XXX XXX实验学校中学部指导老师:XX 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绿豆幼苗在不同光照射下的生长发育的情况,探索了不同颜色的光对绿豆光合作用的影响。证实不同的光会对绿豆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利用不同颜色的光将有利于温室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绿豆光颜色生长影响 一、实验的提出 生物课第三单元第一节光合作用提到了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光合作用的产物,引起了我及小组成员的兴趣。我们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光,然而,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色光组合而成的。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七色光都需要?不同颜色的光对绿色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会造成不同影响呢? 二、实验材料的选取 鉴于绿豆生育期短,生长迅速,属于短日照植物,易于培植也利于观察等优点,所以我们选用绿豆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研究步骤: 一)、假设:不同顏色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因此用不同光來照射绿豆幼苗) 二)、材料准备: 1、蛭石、水培专用营养液、培养皿、绿豆种子、两个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能换灯泡的台灯、各种颜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色、紫色)的灯泡。 2、照相机(用于关键记录实验过程) 3、电脑(用于撰写论文) 三)、研究过程: 第一天 (1)、在黑暗中培养绿豆幼苗直到长出叶子來,分组备用。 (2)、分别用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料将白色电灯(40瓦)涂染上颜色备用。(见照片1、2、)第二天 (1)、以蛭石为基质,将浓缩的水培专用培养液以1:500的比例稀释。分装入培养皿中(见照片3、4)(2)、选长势均匀已发芽的绿豆240棵分别栽入八个不同培养皿中(每皿30棵) (3)、在暗室中进行不同光的照射,光照时间为早8:00--下午5:00,共9小时。其间除了光照这一变量外,种子数量、水分、品种、时间、受光等定量条件均保持一致,并且让空气保持流通,之后观察其生长情形(见照片5)。 (4)记录每天的生长情况.(见照片6)。

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以光谱、光照强度、日照时间、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太阳辐射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而光谱成分是植物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在太阳光谱中,对于植物生活其最重要的是可见光部分(波长0.04μm~0.76μm),但紫外线(波长0.01μm~0.4μm)和红外线(波长0.76μm~1000μm)也有一定的意义。不同波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刺激和支配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太阳光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形态建成的作用。 太阳辐射不同光谱对植物的影响如下:1)波长大于1.00μm的辐射,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情况,可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但不参加光合作用2)波长为1.00~0.72μm的辐射,只对植物伸长起作用,其中波长为0.72~0.80μm的辐射称为远红外光,对光周期及种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的颜色3)波长为0.72~0.61μm的红光、橙光可被叶绿素强烈吸收,某种情况下表现为强的光周期作用4)波长为0.61~0.51μm 的光,主要为绿光,表现为的光合作用与弱成形作用5)波长为0.51~0.40μm的光,主要为蓝紫光,被叶绿素和黑色素强列吸收,表现为强的光合作用与成形作用6)波长为 0.40~0.32μm的光,外辐射起成形和着色作用,如使植物变矮,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等7)波长为0.32~0.28μm紫外线对大多数植物有害8)波长小于0.28μm的远紫外辐射可立即杀死植物。 此外,有科学实验证明,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可见光中的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这类光能抑制职务的伸长,而是其形成粗矮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是否知道健康土壤到底是什么样子?现给大家作以分析。 一、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作物健康度、作物产量等有着很大的联系。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往往表现为透水透气性好、供肥能力强、不容易出现板结以及盐渍化的情况。因此说,提高土壤有机质是耕作管理的第一要务。 二、土壤微生物 作为土壤的活跃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代谢活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等有助于大团粒结构的形成,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壤。 在我们的农田中,微生物的作用尤为重要,杂草、作物的枯叶、杂草的烂根以及施入土壤中的粪便都需要微生物才可以腐烂分解,释放出养分,形成腐殖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在农药、化肥被大量滥用的今天,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农残危害,帮助土壤恢复健康。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 在土壤和植物中,通常认为中量元素包括钙、镁、硫,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锰、钼、硼、镍和氯等。我们在农业生产时会发现,当作物不健康时,往往是由于其中的某一个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缺失而导致的,当作物的各种元素都有充足的补给时,才会有健康的作物,才会生产出优质的果实。因此说,给土壤不仅要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须的N、P、K等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土壤酸碱度 不同的植株都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将南方的作物直接栽种在北方,即使将它放在温室中提供同等的热量,如果土壤还是北方的土壤,那么它就不会生长得很好,那是因为每个作物都有自己喜欢的酸碱度。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精)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光照对植物生长主要有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作用; (1)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射下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在植物体内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同时光也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光线过弱,不利于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所以,作物栽培密度过大,上部遮光过甚,植株下部叶片叶绿素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叶色变黄。 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增减。在暗中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CO2,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和速率逐渐增强,逐渐接近呼吸速率,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积累干物质,而晚间还要消耗干物质,因此从全天看植物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必须高于光补偿点,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当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继续增加时,光合速率就成比率的增加,产生的有机物用于植物的生长。当光照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而呈现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植物的光饱和点与品种、叶片厚度、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多少有关。强光伤害—光抑制光能不足可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光能过剩也会对光合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光合机构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会引起光合速率的降低,这个现象就叫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光质在太阳幅射中,只有可见光部分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用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植物叶片,测定到的光合速率(按量子产额比较)不一样。在600~680nm红光区,光合速率有一大的峰值,在435nm左右的蓝光区又有一小的峰值。可见,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与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大体吻合。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例如,阴天不仅光强减弱,而且蓝光和绿光所占的比例增高。树木的叶片吸收红光和蓝光较多,故透过树冠的光线中绿光较多,由于绿光是光合作用的低效光,因而会使树冠下生长的本来就光照不足的植物利用光能的效率更低。“大树底下无丰草”就是这个道理。水层同样改变光强和光质。水层越深,光照越弱,例如,20米深处的光强是水面光强的二十分之一,如水质不好,深处的光强会更弱。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蓝、绿部分,深水层的光线中短波长的光相对较多。所以含有叶绿素、吸收红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表层;而含有藻红蛋白、吸收绿、蓝光较多的红藻则分布在海水的深层,这是海藻对光适应的一种表现。 (2)植物种子的发芽、胚轴和茎节间的伸长、叶的展开、花芽的形成和根的生长等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光照称为光形态的建成 幼苗发育是受光控制的 光对茎的伸长有抑制作用(有实验证明,在光照下生长的玉米苗其生长速率比黑暗处理降低30%左右,自由生长素含量也降低40%左右,但结合态生长素含量上升,因为其中的蓝紫光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常因植物群体过密,株间郁闭遮光,茎干细胞生长素含量多,生长迅速,茎干纤细,机械组织不发达,造成倒伏而导致减产。因此要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使株间通风透光,茎干粗壮不倒伏) 庇荫反映:当植物受到周围植物的遮荫时,阳生植物在这养的条件下,茎向上伸长速度加快,以获取更多阳关,这就叫做庇荫反映 光对花的形成影响很大,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的基础上,花开时分化后,自然光照时间越长,光强度越大,形成有机物越多,对花形成越有力 茎的趋光性,一般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是朝向光的方向生长称为趋光性(在保持植株的株型上光具有引导作用,这个就是为什么要经常性的给植株转动方向)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

农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 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 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包括碳(C)、氮(N)、氧(O)、 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 (Zn)、硼(B)、钼(Mo)、氯(Cl)等16种。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 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破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 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 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 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 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1 土壤pH值分级 注:按: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mg/kg)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mg/kg)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meq/100g土)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山西云大中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内容摘要:光照强度在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产生,用词不能积累干物质;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 关键词:光照强度;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储存有机物来实现的,因此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植物就会停止生长。只有当光照强度能够满足光合作用的要求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可将植物分为陆生型,水生型,附生型,

寄生型。对植物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照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主要是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的延长植物的生长期;光和能力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 1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如带紫膜的嗜盐古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表示,亦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表示。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一个被光线照射的表面上的照度(illumination/illuminance)定义为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设面元dS 上的光通量为dΦ,则此面元上的照度E为:E=dΦ/dS 。照度的单位为lx(勒克斯),也有用lux的,1lx=1lm/㎡。照度表示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例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200大

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答: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 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矾(FeSO4)等。(3)对碱化土、碱土,可施用石膏、硅酸钙。 2.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答:(一)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旱地土壤的Eh值在400~700m V之间,多数作物可以正常发育,过高或过低对植物营养不利。水田土壤Eh 值变动较大,在排水种植旱作物期间,其Eh值可达500m V以上,在淹水期间,可低至-150m V以下。调节:以水稻来讲,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的调节,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的,在强氧化条件下,要解决水源问题,并增施有机肥料。反之,在强还原条件的土壤,则应采取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对于一般水稻土,主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灌水,使土壤还原条件适度发展,然后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和土壤性质,采用排水、烤田等措施。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可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调控的途径:(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一个用来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2)增施有机肥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或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二是扩大土壤养分库,尤其是土壤有效养分库,从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对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力。(3)秸秆还田:一般是指将作物收获的秸秆切碎,不经堆腐直接翻入土壤。(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4.试述土壤缓冲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答:缓冲作用的机理(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代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影响因素:(1)土壤无机胶体:土壤的无机胶体种类不同,其阳离子交换量不同,缓冲性不同。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性也愈强。(2)土壤质地:从不同的土壤质地来看,黏土>壤土>砂土,这是因为前者黏粒含量高,相应的阳离子的交换量亦大。(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虽仅占土壤的百分之几,但腐殖质含有大量的负电荷,对阳离子的交换量贡献大。通常表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底土的高,缓冲性也是表土较底土强。 5.试述土壤水、气、热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答:(一)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1)土壤水分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2)作物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是作物发芽出苗的必需条件(3)不同作物对水分的要求:作物种类不同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4)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二)土壤水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壤水分对土壤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3)土壤水分直接影响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4)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影响种子萌发(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3)影响生物活性和养分状况(4)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温影响植物种子发芽出苗(2)土温影响植物根系生长(3)土温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4)土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6.试述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保护好我国的土壤资源。 答:存在问题:1)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2)土壤退化严重3)不同区域的主要土壤资源问题如何保护: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的土壤资源保护措施2)提高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忧患意识3)提高土壤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土壤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4)增加土壤保护退化方面的投入。 1不同质地与不同质地剖面类型的肥力性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 答:不同质地剖面的肥力特征:土壤质地剖面:土壤不同质地层次在土体中的排列状况。 质地剖面模式:一通体均一型二上粗下细型(农业最理想的模式)三上细下粗型四中间夹砂型和中间夹黏型 改良措施:(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2)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4)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光照条件对植物组培的影响

光照条件对植物组培的影响 植物组培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获得了飞快的发展。早期的组培报道,多集中于研究各类植物的培养基组成,包括无机盐、有机物、激素等培养基成分的种类和配比浓度。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培养基研究成果的积累,人们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培养条件方面,如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容器内空气因素对组培和培养过程中植物生长速度、生长质量的影响。 组织培养中光照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主要表现在光强、光质、以及光照时间方面: 1、光照强度(lightintensity) 光照强度对培养细胞的增殖和器官的分化有重要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光照强度对外植物体、细胞的最初分裂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较强,幼苗生长的粗壮,而光照强度较弱幼苗容易徒长。 2、光质(lightwave) 光质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组织的增殖以及器官的分化都有明显的影响。如百合珠芽在红光下培养,8周后,分化出愈伤组织。但在蓝光下培养,几周后才出现愈伤组织,而唐菖蒲子球块接种15天后,在蓝光下培养首先出现芽,形成的幼苗生长旺盛,而白光下幼苗纤细。据倪德祥等在香石竹的研究表明,白光条件下生长量最高,其次是红、黄、绿、蓝光对生长有抑制作用,单色光对叶绿素合成有抑制作用,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在复合光条件下完成。 3、光周期(lightperiod) 试管苗培养时要选用一定的光暗周期来进行组织培养,最常用的周期是16h的光照,8h 的黑暗。研究表明,对短日照敏感的品种的器官组织,在短日照下易分化,而在长日照下产生愈伤组织,有时需要暗培养,尤其是一些植物的愈伤组织在暗培养下比在光下更好。如红花、乌饭树的愈伤组织。 除某些材料诱导愈伤组织需要黑暗条件外,一般培养都需一定的光照。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实验心得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实验心得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有重要作用。光对植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光对植物形态生成的作用,就植物生长过程本身而言,它并不需要光。只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植物在暗处也能生长。但是,在暗处生长的植物,形态是不正常的。如在无光下生长出来的植物是黄化苗。间接影响主要指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这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植物叶片每固定1 mol(摩尔)的CO2,大约需要468.6 kJ(千焦耳)的光能,因此光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来影响植物的生长。正因为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如此巨大,因此如果能够控制光照强度与时间,就能控制作物的生长,使作物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收成。这将是农业的一大成就,这里我们推荐使用光照箱,光照箱能够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参数,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仪器。 光照强度对植物会产生很大影响。一切绿色植物必须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重量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光照对植物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要植物开花多,结实多,首先要花芽多,而花芽的多少又与光照强度直接相关。根据植物对光需求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植物和耐阴植物。在明

亮的阳光下发育得很好,而在遮阴条件下却引起死亡,这类植物如马尾松以及绝大多数草原植物和荒漠植物,叫阳性植物。有的植物,例如生于林下的草本植物酢浆草等,生长于非常阴暗的条件下。森林采伐后,当它们的叶子暴露于明亮的阳光下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现淡黄色,最后以致死亡,它们是阴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绝对的阴性植物并不多见,大多数植物在明亮的阳光下发育得很好,但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荫蔽,它们叫耐阴植物。 光能促进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各器官的生长速度和发育比例。强光对植物茎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能促进组织分化,有利于树木木质部的发育。如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枝下高较低,具有较高的观赏与生态价值。在高强光中生长的树木较矮,但是干重增加,并且根茎比提高。此外,叶子较厚,栅栏组织层数较多。但强光还会使叶绿素发生光氧化,使蛋白质合成减少,而碳水化合物合成增加。强光往往导致高温,易造成水分亏缺,气孔关闭和CO2 供应不足,也会引起光合下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光照不足,枝长且直立生长势强,表现为徒长和黄化。另外,光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控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因此要使树木正常生长,则必须有适合的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对树木根系的生长能产生间接的影响,充足的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土壤肥力既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随着精准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已成为现代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酸碱性、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等方面对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壤肥力因素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肥力又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土壤肥力的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土壤肥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基本属性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土壤肥力的本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某些领域的研究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1 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化肥直接、快速地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作物生长利用;有机肥料则除其中的养分大多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外,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胡敏酸类等及其腐解产物将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供给土壤微生物以碳源,促进其繁衍活动。化肥施入土壤后也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微生物体的代谢,以及化肥直接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结合成新的有机物(如微生物体内的有机酸与吸入的铵结合生成氨基酸)等过程,都能使土壤中的有物质不断更新,保持甚至提高有机质含量,减缓有机质的消亡。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固然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化肥在保持土壤有机质方面也有积极作用[2]。因此,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但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能够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中国历来倡导和贯彻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实际生产中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或配合使用十分常见。广州市耕地土壤监测的耕作记录统计显示,52.4%监测点农户施用有机肥料,平均施用量为每年562.7 kg/667m2;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 均呈平稳衡定态势,表明长期的常规耕作施肥没有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导致土壤酸化,保持着稳定的土壤肥力[3]。 秸秆还田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项措施,对于还到田中的秸秆、根茬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愈旺盛,这对平衡和补偿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合理地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是促进作物增产、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