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认识机器人 【省市级一等奖】优质课

第11课 认识机器人 【省市级一等奖】优质课
第11课 认识机器人 【省市级一等奖】优质课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对于机器人,六年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的学生家里还买了扫地的机器人。认识机器人这一课,对他们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机器人的具体概念是模糊的,对机器人的诞生、发展、分类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很多学生头脑中就认为机器人必须是和人长得一样的。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发展,甚至让学生畅想机器人的未来。

另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学阶段的所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本单元已经是小学信息技术的最后一个单元,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对于绘图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料的搜索、文档(Word或PowerPoint)的

编辑已经非常熟练,所以本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选择性的课堂作业,让他们通过搜索编辑一个介绍机器人的文档,或绘制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重点落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意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由来及种类。

教学难点:概括常见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1.通过《机器人总动员》片断视频,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机器人。

学生媒体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2.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使用IPAD中的TeacherKit软件进行课堂

点名。

设计意图: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话题:人类为什么会想到要制造机器人的呢?

学生媒体活动: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

的结果。

4.出示一张图片,猜猜图片上的设备是什么?同时问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得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1959年美国发明的,名字叫Unim

ate(尤尼梅特)。

学生媒体活动: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

5.谁最早提出“机器人”这个名字呢?看视频回答老师问题猜想,并说出

理由。通过看书了解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

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

具不断改进的结果。猜想并分析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

器人叫”Robot”的原因。

学生媒体活动:阅读书本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器人叫”Robot”的原因。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

1.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机器人吗?

----你看到的机器人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媒体活动: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机器人。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多样性。

2.出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讨论它们的功能、外形设计。

学生媒体活动:猜想这些机器人的样子、结构等。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应用,机器人有多种样子。

3.说说机器人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媒体活动:说说分类及分类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依据进行分类。

4.看了那么多机器人,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交流过程中,教师用Te

acherKit软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

学生媒体活动:概括特征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一般组成。

活动3【活动】辩论交流,机器人会不会超越并控制人类

1.提问:机器人的发展越来越先进,那么有没有可能超越人类?甚至控制人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维。

2.将学生分成两方,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更加明确机器人的。

3.机器人设计的三原则。

活动4【作业】作业设计,未来的机器人

1.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有人预计,到2028年,人类的一半工作将被

机器人取代。

2.未来的机器人会是怎样的呢?

作业(二选一)

(1)使用画图软件或Word软件描绘出想像的未来机器人。

(2)收集机器人的资料,用PPT制作一份介绍机器人的演示文稿。

----作业过程中,教师用TeacherKit软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

学生媒体活动:完成作业,并上交到MOODLE平台。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3.作业交流。

4.课堂小结。

认识机器人教案

教案:认识机器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分析:机器人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例如我国首例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就是由北京的医生通过电脑遥控着沈阳机器人“黎元”进行脑外科手术。 那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控制机器人?今天开始我一起走进机器人世界去寻找上述问题答案。 观看有关机器人的视频片段 2、教学内容 机器人的概念 各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协同能力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它的外形不一定象人。 判断一个机器人是否是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特点: (1)具有感知功能,即获取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如声音、光线、物体温度等。 (2)具有思考功能,即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大脑”系统进行思考,它的思考过程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决策的过程。 (3)具有行动功能,即输出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执行”系统(执行器)来完成工作,如行走、发声等。 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对这些内容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媒体检索信息,并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的演示文稿。 1)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2)确定“机器人世界探索”活动的探索主题,构建问题框架。 (3)评价要求 (1)展示 在小组内展示“机器人世界探秘”项目。 各小组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评选最佳主题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 (2)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3、作业布置 (1)说说机器人与一些电动玩具的区别? (2)完成一个关于机器人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特点等内容。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机器人的概念和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及应用等知识。并对学生的演示文稿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 第12课机器人学走路 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12课,属机器人模块。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0课我们身边的机器人》、《第11课机器人仿真软件》掌握了机器人的简单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机器人仿真软件的使用,并会控制机器人走直线的基础上学习本课,为以后学习《机器人画正多边形》、《机器人分辨颜色》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次市研训活动,是临时选取了机器人模块的第3课作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教学内容,且没有了第10课、第11课两课的铺垫,尽管学生对此教学内容充分好奇,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不好,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本课的教学对教师绝对是一次挑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转向;学会使用“启动电机”“延时”“停止电机”模块编程,控制机器人走弧线。 2.过程方法:通过任务驱动与学生的操作实践,使用学会简单的机器人编程控制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编程控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激发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出示机器人,简单师生交流,拓展学生对机器人的了解。讨论:机器人由程序来控制。我们用程序语言把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步骤与方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叫编程。 2.教师演示机器人控制程序在仿真软件中的仿真。 介绍:这种机器人的编程软件的启动与仿真。 3.学生打开范例尝试仿真。 讨论1:机器人的动作,如直行、拐弯等。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任务一:让机器人动起来。 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介绍编程环境(菜单、快捷工具、模块库、编程区)----模块的拖放、移动、删除----直行模块与转向模块的设置---文件的保存 子任务1:机器人直行(教师示范,并讲解仿真环境的“运行、有轨迹、退出”几个按钮的使用。 子任务2:机器人原地转向(学生独立完成) 子任务3:机器人走折线(最好走出一个90度的角出来)

广东省高级中学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教学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是本次教学开放日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多维的考虑:采用话题式教学,围绕知识有所侧重又要提高,渗透核心素养,以悄然达到提升学生面对高考题目的能力,最后能浓缩地呈现在40分钟的课堂,我所展示的是我们强大的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备课到试讲,再到正式上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1、总体设计。课堂设计要有一条主线,层层递进,让听课者(学生和老师)思路明晰,不必面面俱到,对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大胆删除,对知识能整合的就要整合,从最初的25页PPT的课件,删减至14页。“PPT写得越多就越说明自己越不懂,自己思路越清楚PPT就自然越简略”。PPT的字多,反而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越简略也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材料如何处理?采用案例教学,一例到底,但有些知识又不能很好融入,因此,复习时将它们提前,材料专门用于分析重点知识,然后再进行拔高,贯彻素养提升。 2、素材选取。知识点确定的情况下,精选素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小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农民种地,从大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但是选取一个可切入的话题真的很难。试讲结束后,潘老师和丁老师马上表达了相同看法,“视频不够震撼”。作为贯穿课堂起决定作用的材料,要有可讨论性,平铺直叙的材料是没有意义的。 3、教学细节。记得每次试讲完以后,姬老师和张老师、郑老师都会和我交流一个多小时,都会对语言的流畅度,PPT每个标志的设置,每个动画出示的方式、顺序等等进行指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大道至简,一张PPT上字体最多两种,颜色最多三种,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视觉及思考。时间把握,我自己对着PPT,每页用时多少,进行详细记录,在下课铃想起那一刻结束本课,绝不拖堂。 4、学生素养培养。本次教学开放日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课堂各环节中也特别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落实,在活动中提升,让学生活起来,让素养在无形中在学生的思维里成长起来。增强学生互动设计,不仅仅是思维的互动,还有精神的互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给予充分表达机会。 5、瞄准高考,模拟高考的命题。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学习

高中思想政治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是第一批接受新高考改革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哲学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在讲讲议议中自主解惑。 效果分析 本框题容量大,抽象性强。学生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明确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中学生发明案例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在第二单元着重介绍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本课则讲述了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初步的认识,但缺少系统地理论学习,本课时内容将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加强理论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评测练习 1、(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认识机器人》参考教案

认识机器人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对于机器人,六年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的学生家里还买了扫地的机器人。认识机器人这一课,对他们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机器人的具体概念是模糊的,对机器人的诞生、发展、分类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很多学生头脑中就认为机器人必须是和人长得一样的。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发展,甚至让学生畅想机器人的未来。 另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学阶段的所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对于绘图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料的搜索、文档(Word或PowerPoint)的编辑已经非常熟练,所以本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选择性的课堂作业,让他们通过搜索编辑一个介绍机器人的文档,或绘制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重点落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意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由来及种类。 教学难点:概括常见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1.通过《机器人总动员》片断视频,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机器人。 学生媒体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2.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使用IPAD中的TeacherKit软件进行课堂点名。 设计意图: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话题:人类为什么会想到要制造机器人的呢? 学生媒体活动: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4.出示一张图片,猜猜图片上的设备是什么?同时问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得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1959年美国发明的,名字叫Unimate(尤尼梅特)。 学生媒体活动: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 5.谁最早提出“机器人”这个名字呢?看视频回答老师问题猜想,并说出理由。通过看书了解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猜想并分析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器人叫”Robot”的原因。 学生媒体活动:阅读书本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器人叫”Robot”的原因。 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 1.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机器人吗? ----你看到的机器人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媒体活动: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机器人。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多样性。 2.出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讨论它们的功能、外形设计。 学生媒体活动:猜想这些机器人的样子、结构等。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应用,机器人有多种样子。 3.说说机器人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媒体活动:说说分类及分类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依据进行分类。 4.看了那么多机器人,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交流过程中,教师用TeacherKit 软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 学生媒体活动:概括特征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一般组成。 活动3【活动】辩论交流,机器人会不会超越并控制人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高考注定与以往不同,在各种防疫措施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全国约1071万名考生于7月7日奔赴考场,开启一场大考,这一天上午的语文作文题也成

为众议的热点。今天的课程,我们从两个作文题目说开去,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哲学命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一)认识与实践 学生探究活动:根据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内容,请学生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后面讲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铺垫。 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 ①对自己外貌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②对自己性格个性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③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2020苏科版信息技术五上第13课认识机器人word教案

第13课认识机器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产生、现状和发展。 2. 能力目标:收集有关机器人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辑整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从小树立爱科学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机器人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能较快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准备有关介绍机器人的演示文稿、照片、录像资料等。 五、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分成:知道机器人一词的由来、知道机器人的种类、了解机器人结构特征和不同功能、畅想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等几方面。 由于学生对机器人的感性认识往往是通过电视、书籍等途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机器人就是像人一样的机器,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等。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来交流:“你知道什么是机器人吗?”“机器人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出示有关机器人的幻灯片,较系统、完整地介绍机器人的由来、种类、特征、发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本课要重点介绍机器人的发展史,介绍它们在各行各业中的“杰出”表现,同时让学生思考体会:机器人不一定是人形的样子! 六、教学内容: 一、机器人的由来 几千年前人类就渴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机器人跟“Robota”有什么关系呀?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他把在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生产劳动的那些家伙取名“Robota”,汉语音译为“罗伯特”——萨佩克把机器人的地位确定为只管埋头干活、任由人类压榨的奴隶,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是服务于人类。它们沒有思维能力,不能思考,只是类似人的机器,很能干,以便使人摆脱劳作。它们能生存20年,刚生产出来时,由人教它们知识。它们不能思考,也没有感情,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公司因此而生意兴隆。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原因,机器人开始有了知觉,它们不堪忍受人类的统治,做人类的奴隶。于是,机器人向人类发动攻击,最后彻底毁灭了人类。呵呵,真是有意思……“机器人”就叫“Robota”啦。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走进奇妙的机器人世界。 二、机器人产业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考情分析 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 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执教者曾露芳 解读理念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通过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积极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情境演绎来进行体验式学习,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解读学生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在教学设计阶段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解读教材内容标准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正确判断哪些是实践活动,体会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并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 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 本的观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 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 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 态度。 教学资源 通过创设情境,,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资源,并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 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法。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准备任务资料、PPT。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

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认识

关于智能机器人路径规划的认识 樊阳阳 仪器仪表工程学号2013704008 摘要 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理想研究平台,是一个在感知、思维、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在简要介绍智能机器人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机器人在其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对全局的路径规化算法作出了详细的研究,指出各种算法的优缺点,提出建立嵌入式智能机器人路径规划平台,实现了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智能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 关键词:嵌入式技术;路径规划;智能机器人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igent Robot Path Planning Abstract Intelligent robot is an ideal research platfor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a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in terms of perception, thinking, effect of machine system, it i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an fully inspect all area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robots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n the basis of deeply expounds the robot in its research status quo of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for global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made a detailed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algorithms, the proposed embedded intelligent robot path planning platform, realizes the intelligent robot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based on embedded real-time system. Key words:Embedded technology;Path planning;Intelligent robo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二年级政治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主备人: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教学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特点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体现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体现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注意: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理解实践基本形式的时候要注意:“基本”不是“全部”,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比如说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法官判案,医生看病,教师讲课等等都是实践活动,由于人类主要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实验活动,因此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虽然都是基本形式,但是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精讲点拨】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一种什么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三个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三个特征,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典型例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课一等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课一等奖 2016-02-15 15:45 296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中思想政治人教2003课标版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并确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能力目标: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在教学设计阶段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师:昨天,嫦娥3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播放“嫦娥3号”探测器顺利建造的新闻报道视频), 教师:让我们期待它在月球的成功着陆,提问学生:我们建造探测器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生:通过工程师的努力,通过实践。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先来探讨实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42第一段实践的含义。 一、实践及其特点(板书) 1、实践的含义(板书)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跟大家说什么是实践?并说出自己的判断。 生: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师:很好,谢谢同学。我们来看下实践的含义。谁在实践? 生:人们。 师:实践对象呢。 生:改造客观世界。 教:那好,整个世界可以分为几大领域? 生:自然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 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称为客观世界。 生: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而不是改造整个世界,也不是改造主观世界。 师:进行探测器建造活动是不是纯思维的活动呢?只停留在头脑中呢? 生:不是,它是实践活动,它的性质是物质性活动。 师:我们说建造探测器并不是停留在蓝图中,我们可以看见它,摸着它,所以它不是观念中,而是现实的。所以它具有直接现实性,所谓直接现实,是指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意识变成现实的存在。直接是与间接相对应的,要懂得的意识——(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的东西。(副板书) 幻灯片出示材料: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③教师讲课; ④演员表演; ⑤学生教室里听课; 师:明确了实践的含义后,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 师:从同学的判断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家对第5个选项有疑问,“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它的主体改造的是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是客观世界,因此不是实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考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第11课 认识机器人 【省市级一等奖】优质课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对于机器人,六年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的学生家里还买了扫地的机器人。认识机器人这一课,对他们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机器人的具体概念是模糊的,对机器人的诞生、发展、分类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很多学生头脑中就认为机器人必须是和人长得一样的。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发展,甚至让学生畅想机器人的未来。 另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学阶段的所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本单元已经是小学信息技术的最后一个单元,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对于绘图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料的搜索、文档(Word或PowerPoint)的 编辑已经非常熟练,所以本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选择性的课堂作业,让他们通过搜索编辑一个介绍机器人的文档,或绘制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重点落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意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由来及种类。 教学难点:概括常见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1.通过《机器人总动员》片断视频,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机器人。 学生媒体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2.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使用IPAD中的TeacherKit软件进行课堂 点名。 设计意图: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话题:人类为什么会想到要制造机器人的呢? 学生媒体活动: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 的结果。 4.出示一张图片,猜猜图片上的设备是什么?同时问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得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1959年美国发明的,名字叫Unim ate(尤尼梅特)。 学生媒体活动: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 5.谁最早提出“机器人”这个名字呢?看视频回答老师问题猜想,并说出 理由。通过看书了解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

第13课机器人的组成

第13课机器人的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机器人的组成。 2.能够掌握机器人组件的知识。 3.学会理解机器人“器官”与人类的相同和不同点。 4.通过交流,了解每一部分组件的主要原理和用途。 5.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6.感受机器人的工作特点。 7.尝试将机器人的各组件与实物对应起来。 8.观察机器人实物,体会机器人的组成特点。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机器人的组成知识。 2.难点:学会将机器人实物与相应的组件联系起来。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器人组成是机器人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课为机器人部分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机器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在本课中,教师应着重将机器人的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立体概念,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利的引导。

本课的内容顺应前面知识,在教学上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延续、畅通,教学环节连贯,并能够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顺利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 2.教学方法指导 机器人的组件介绍是机器人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授使用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范例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因为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时间不够,所以必要的实例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可以由教师演示范例,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利用讲授法集体授课,来提高本课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组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参考资料] 1.机器人虽然是由多种配件构成的,但大致可分为4种。 -组织部:机器人的外型(身体,手,腿,脚,关节等)。 -传感器部:识别外部环境的部分(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嗅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 -控制部:判断识别到信息和抑制动作的部分(微型计算机)。 -驱动部:让机器人实际动作的部分(马达,液压装置,空压装置等)。 2.机器人的大脑:可以有很多叫法,可以叫做微控制器,微处理器,处理器或者计算器等,不过这都不要紧,通常微处理器是一块芯片,而其它的是一整套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和一些别的元件。任何一个机器人大脑就必须要有这块芯片,不然就不能称为机器人了。 3.传感器:是机器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但就目前传感器技术而言,我们现在所能选用的传感器或者说负担的起的传感器不多。根据传感器的工作特征,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比如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比如microphone)、力传感器(比如压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比如陀螺仪)。后面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这一组件。

高中政治示范课优质课录像

高中政治示范课优质课录像 [作者:shulihua 来源:书利华教育网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12-12-24 ] 【字体:】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整节课例_高中历史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正确对待金钱--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用工荒”与“就业难”(专题复习)--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节课例(1)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父爱母爱进行时高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实录视频视频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高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实录视频视频 高二政治优质课视频《“认识论”板块知识复习》研究课_张老师 高三政治优质课视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李老师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价值导向》中实学校齐丽晶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分配制度》13中学杨絮 高二政治优质课视频《美国的两党制》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73中学杜微 高中政治优质课观摩视频实录《2010年高考样卷分析》刘老师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清远梁丽勤_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清远梁丽勤_2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茂名高天珍_4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茂名高天珍_2 0007高二政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说课比赛视频 a1276高中政治视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a1239新课标高中政治优质示范课《高二政治_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实录与评说(1) h2834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面对经济全球化》刘老师 h2828高中政治优质课展示《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合肥幼儿师范卫老师 h2900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_李老师 h2829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h2901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文化创新的途径》 h2832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虚拟情境的探究》 h2902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_周老师 h2903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h2904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g0447高二政治优质示范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_沈雪春 h2906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国家财政》孟炳忠 h2905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传统文化的继承》 h2907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价格变动的影响》 h2908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市场配置资源》朱晓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