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唐寅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题的话剧。该剧通过描绘悲剧一对相爱的男女,以及他们的离奇缘起、沉思哲理、华

丽词藻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艳情题材的高品位和舞台艺术的高超境界。同时,它也是杂剧的最高峰之一,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语言方面,《牡丹亭》以唐诗宋词为原型,表达了唐代文化的

优美与繁荣。剧中的对白诗句常常具有华丽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偶等。例如,“双燕囚宿花隔雨,美人迟递水云空”的诗句,生动地描

绘了两位主人公心心相印而又相隔两地的情景。此外,剧中还经常穿插一

些闲话、广告诗等,用以表达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情感起伏等,丰富了

剧情的展开。

除了诗词的应用,唐寅在《牡丹亭》中还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学引用,以体现剧作的深度和内涵。例如,剧中的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话语,表达了爱情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孟母之教、岳母之敬等等,

都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牡丹亭》还独创了一种叫做“挑腔”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

可以在听到演员的声音和唱腔后,不仅仅从台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

信息,还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感受戏剧艺术的力量。这种挑腔的方式,

使得《牡丹亭》具有极高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同时也成为后来传统戏曲的

重要影响。

总之,《牡丹亭》通过华丽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爱情、人生、道德等

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其精致的诗词、深刻的哲理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爱情悲剧《牡丹亭》解析

《牡丹亭》:汤显祖创作的不朽之作 引言 作为中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以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经典 的戏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牡丹亭》,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一。《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精巧的结构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至今仍然倍受推崇。本文将对这部杰 作进行深入的解析,以探索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情节概述 《牡丹亭》是一部以离奇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戏剧作品。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杜 丽娘和柳梅儿之间的悲剧爱情。杜丽娘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柳梅儿则是一 个俊雅风流的年轻男子。他们在牡丹亭相遇,立即相互爱慕。然而,由于一些 意外的情况,他们的爱情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悲剧元素 《牡丹亭》作为一部悲剧,表现出许多典型的悲剧元素。首先,宿命的力量在 该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相遇是注定的,但他们的相爱却被 不可抗拒的命运所阻止。他们被迫分离,命运对他们的残酷性质让人深感同情。其次,《牡丹亭》中的角色都有着强烈的爱情,但却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情。他 们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是悲剧的重要因素。情感纠葛、误会和冲突引发了悲伤和 不幸的结局。

深刻的情感描写 《牡丹亭》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是其深刻的情感描写。作者通过文字巧妙地描绘了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爱情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人深感动容。读者和观众可以深刻地理解和共鸣他们追求爱情的坚持和痛苦。 作者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角色们的悲伤和失望。角色们的言语、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使人们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惋惜。精巧的结构 《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精巧。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并相爱的牡丹亭之夜,他们分别的日子和最后的重逢。 第一部分以牡丹亭之夜为背景,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的情景。这一部分描写了他们的初次相见和随后的甜蜜时光,给人一种美好而浪漫的感觉。 第二部分讲述了杜丽娘离开柳梅儿后的日子。这一部分揭示了命运对杜丽娘的残酷对待以及柳梅儿的孤独与思念。作者通过描述杜丽娘和柳梅儿之间的遥望和寄予的希望,增加了悲剧的张力。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梅儿的重逢。然而,虽然他们重新相聚,但他们的爱情已被彻底破坏,他们的命运注定无法在一起。 整个剧作的结构既紧凑又精确,使故事更加感人并增加了戏剧性。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讲稿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歌唱。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牡丹亭》自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除了情节和主题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以第十折《惊梦》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1.《牡丹亭》语言成功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填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戏曲语言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对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来实现的。另外,诗化或词化的长短句,也体现出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惊梦》一折中,【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这段以【绕池游】为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要求,歌唱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两个音组,其次是三个音组,也有一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2.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要求,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不仅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下场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剧中唱词均是曲词语法。 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不唱的宾白之中的下场诗也是完整的诗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牡丹亭》的每一出戏的结尾,除了第一出结尾“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是作者自制的之外,从第二出到第五十五出最后都是直接引用前人诗词的其中一句,连缀组成七言诗来收尾。比如比如我们所讲的第十出《惊梦》的结尾: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形式上工整典雅,符合诗歌特点。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牡丹亭》体现了追求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相对于贵族化而远离大众的诗词,中国戏曲作为平民的艺术,受到舞台和观众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其语言风格要求通俗易懂,不可深晦。同时,老百姓日常的粗俗之语,亦可写入戏曲。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称赞汤显祖的曲词“意真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另外,戏曲作为平民艺术,剧作家必须兼顾平民的审美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偏离了强大的诗性传统。相反,他们追求的戏曲语言并非以俗为美,而是通过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 的代表作。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1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组成结构 明清传奇分“出”,“出”相当于西方戏剧的“场”,也等同于元杂剧中的分“折”,是划分明清传奇的基本结构单位。《牡丹亭》便有五十五出。“出”作为一个单位是由出目和戏文组成。出目为每出的题目,戏文是传奇戏剧文本的正文,由曲词、宾白和“介”三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蝶恋花]说明了该剧的创作缘起;第二部分[汉宫春]为本剧的剧情梗概;第三部分为四句下场诗。 2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比较 2.1 曲牌[蝶恋花]的翻译 原文:[蝶恋花] 汪译:(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许译:(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曲牌是曲谱的名称,汪采取音译的方法,将“蝶恋花”音译为Dielianhua, 并补译了“To the tune of”,点出了“蝶恋花”是一曲调。许采取的是意译加补译的方法,补译了“Singing to the tune of”并将“蝶恋花”译为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通过首字母大写点明了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是一专有名词,是下面演员演唱的曲调。汪译和许译的这两翻译方法都能够使读者明白“蝶恋花”是一曲调。但是如果在翻译“蝶恋花”时,单纯的使用直译的方法译为:Butterflies Kiss Flowers,且不做任何注解,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不解, 1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和悲剧色彩,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描写爱情的细腻和真挚。 剧中的主角杜丽娘和柳梅花,一个是一代名妓,一个是世家女子,她们的 爱情虽然来得快去得快,但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通过对两位女 主角内心感情的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爱情是多么地真实和深情。尤其是在剧中的第四景,主角之间的对白和唱词表现出一种深情厚意,让人动容。这种对爱情的细腻描写是《牡丹亭》的一大突出之处。 其次,《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优美的语言和音乐。剧中的对 白和唱词采用了宋词的形式,语言优美动听,音韵悦耳。而唱词则运用了 曲调婉转的曲调,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剧中的妆舞插曲,既 有舞蹈的美感,又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剧情的发展。这种把戏剧与 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 来了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另外,《牡丹亭》还体现了汤显祖在创作中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这 部剧通过唐代诗人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汤显祖将其情节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多的唐诗元素,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演绎。他以文人学士的身份,以清新自然、唯美意境的风格,塑造出了剧中各种角色的形象。从剧 中可以看到,汤显祖对自然景物的画眉,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对心理冲突 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美、追求情感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表现手法,使得《牡丹亭》以其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并被后世文人称之为"牡丹神韵"。

还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杜丽娘的聪明机智,到柳梅花的倔强和坚守,再到刘雨川的痴情和执着,它们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剧中呈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剧中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如儿女情长、男女之间的婚姻制约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使得剧中的人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综上所述,《牡丹亭》以其细腻真挚的爱情描写、优美动听的语言和音乐、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牡丹亭 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①。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③,宿妆残④。(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兰⑤。(旦)剪不断,理还乱⑥,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⑦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⑧,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⑨,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⑩。(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⑪,亮晶晶花簪八宝填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⑬。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⑭。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⑮,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襦⑯,异花疼煞小金铃⑰。”(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上白+下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⑱,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⑲!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倦⑳,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㉑!(贴)是花都放了㉒,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㉓,茶蘑外烟丝醉软㉔。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㉕!(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㉖。(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由他缱㉗,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妆床㉘。瓶插映山紫㉙,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

关于汤显祖《牡丹亭》的鉴赏分析

XX大学XX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汤显祖《牡丹亭》的鉴 赏分析

目录 摘要 (1) 一、绪论 (1) 二、论文主体 (1) (一)主题的分析 (1) (二)个性化与典型形象的结合 (2) (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关于汤显祖《牡丹亭》的鉴赏分析 【摘要】作为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与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说是其思想高度的巅峰之作,也成为后世戏曲的艺术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整部作品是以情为主旨,通过抗击世间道理贯穿作者的超时空理念,即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对于该作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对其文学成就的认识:首先,是《牡丹亭》以主人公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热爱自然之物,唤起人生道路的思索,将当时社会的礼教中的不平进行控诉。其次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这形象是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此外,作为艺术戏曲作品而言,它具有独有的理想主义笔墨,极具现代浪漫主义的表现,形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牡丹亭;汤显祖;戏曲;鉴赏分析 一、绪论 《牡丹亭》是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最重要的一部剧作,同时它也代表了明代传奇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部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及对冷酷虚伪的封建礼教社会的揭露。作者把杜丽娘这种叛逆的爱情当做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也让爱情不在停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狭隘传统的含义之中,作者也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汤显祖也凭借这部巨著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曲史上与关汉卿、王实甫并驾齐驱的地位。汤显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历史家和思想家。他同当时的思想家李贽、罗汝芳、达观过往甚密,并且受到他们很大影响。汤显祖的戏剧事业是明清实学思潮在文艺上的一个突出反应,在反对理学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声浪中,《牡丹亭》唱出了最强音。 二、论文主体 (一)主题的分析 《牡丹亭》贯穿总篇的论点即一个“情”字,从艺术哲学角度看,也是一种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闺阁戏,被誉为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一、这部戏以唐代才子柳梦梅与美丽富贵的李氏女子杜丽娘 相爱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牡丹亭》的文本阅读与接受 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首先,与传统戏曲相比,《牡丹亭》的语言更加文雅、细腻。戏曲是 一种富有旋律感的艺术形式,语言通常以平板、直白的方式呈现。然而,《牡丹亭》的对白不仅具有顺口溜的韵律感,同时也融入了歌词和散文的 形式,既能够承载情感,又能够表达思想。例如,剧中经典的“白藕旧随 船去,青梅犹带雨来”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使读者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文字之美。 其次,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明,角色心理感受丰富。柳梦梅与杜丽 娘的爱情故事是《牡丹亭》的核心,他们之间的相遇与分离,欢笑与泪水,尽显人性的真挚与脆弱。柳梦梅在服丧期间手执丧铃,为杜丽娘悲恸不已,而杜丽娘则在曲水流觞中眷恋柳梦梅,表达了她们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 他们的形象不仅鲜明,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引发了观众对 于生活与情感的深入思考。 此外,《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也十分独特。剧中采用了“恩怨场”和“恩爱场”的交替方式,将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并通过装置戏的形式将两 个场景连接起来。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 时也使故事更加情感丰富。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既能够体验到 悲剧的伤感,又能够感受到喜剧的欢快,使得观众的阅读和接受更加有趣 和富有张力。

对于接受者来说,《牡丹亭》在文本阅读和艺术欣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阅读《牡丹亭》的文本,读者可以感受到汤显祖在词曲方面的精湛造诣。《牡丹亭》中的词曲被广泛传唱,并有众多的曲子传世,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文本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词曲的内涵与韵味,进一步增进对于古典文化的认识。 其次,《牡丹亭》所表达的爱情主题与人性探讨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牡丹亭》创作于400多年前,但其中关于爱情、人性、命运等主题依然能够引发现代观众共鸣。爱情的许多面向如相思之苦、命运的捉弄、亲情与友谊的纷纷扰扰,都是与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相似的。通过阅读《牡丹亭》,观众可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爱情的种种困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总之,《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文本阅读和接受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意义。阅读《牡丹亭》的文本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典文化和汤显祖的艺术成就,并从中感受到古典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同时,《牡丹亭》所揭示的爱情和人性问题也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读者思考个人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牡丹亭》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牡丹亭》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牡丹亭》是中国着名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最被公众认可的作品。恐怕只有同时代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艺术水平上才能与之相媲美。从中国知网搜索的信息了解到,有关《牡丹亭》英译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多,且研究成果不尽人意。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许渊冲和汪榕培的译文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是如何展现原文审美意境的,以期拓展《牡丹亭》的研究视角,为它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一翻译美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以美学为依托,逐步发展成熟。国外的翻译流派,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已关注翻译中的美学研究,译论家如泰特勒阿诺德、西塞罗、贺拉斯等都曾提到翻译中要注重美学。( 张玉兰 2013) 翻译家们已开始关注并强调翻译中,尤其 是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Shirley Chew 和 Alistair Stead 编着的《翻译美学研究》,从理论上对翻译中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研究,奠定了美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树立了一个新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 我国的翻译家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也早已注意到翻译中的美学现象,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各成体系。佛经翻译实践中概括出的文质之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和许渊冲的三美论。尽管各家表述迥异,其本质都围绕着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意识,遵循将再现原作的文、雅、神、境和美作为文学翻译的基本宗旨。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是二者的结合。翻译美学在我国的发展源于奚永吉的《翻译美学比较研究》( 1992) ,是我国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美学着作,他在此书中 重点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因素,并提出译者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在翻译操纵中保留这些美学现象。 刘宓庆( 2005) 认为现代翻译美学就是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分析、阐释 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美学是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美学因素为契机,把现代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文学翻译之中,借此来帮助译者挖掘原文文本中的“文”和“雅”,审视领会这些美学现象,并把这些美转换到目的文本中,让目的读者感 知到原文的审美意境。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的审美主体,审美欣赏,审美判断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力的审美再现等等。( 毛荣贵 2005) 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客体毫无疑问,就是源语文本,或确切

牡丹亭的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 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 巅峰之作。它以其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从牡 丹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牡丹亭的语言以诗词为主,融入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使得整个剧本 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剧中的对白和唱词都以七言绝句为主,这种 形式的语言使得剧情更加优美动人。同时,牡丹亭还采用了对偶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呼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这种对偶的语言形式使得剧 中的对白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牡丹亭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充满了情感和感悟。剧中的人物 通过对白和唱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剧情和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在剧中的第一幕中,杜丽娘和柳梅梅 的对话中,通过诗词的表达,展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这种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 物的情感世界。 牡丹亭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剧中的对白和唱词中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使得观众在欣赏戏 曲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例如,在剧中的第三幕中,杜 丽娘在梦中与刘兰芝相遇,通过对白和唱词的交流,表达了对生死和 爱情的思考。这种思想性的语言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得 到一些精神上的满足。

牡丹亭的语言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欣赏牡丹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 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同时,牡丹亭的语言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士都受到了牡丹亭的启发,创作出了 许多优秀的作品。 总之,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成为了中国戏 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语言以诗词为主,表达方式细腻动人,同时 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牡丹亭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 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价值观。通过欣赏牡丹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 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传奇剧作,也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了唐代富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之间的一段凄美爱情。《牡丹亭》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牡丹亭》的接受过程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意义。首先,由于这部剧 作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因此在阅读时会引起读者的浓 厚兴趣。读者会陷入对人物命运的担忧和期待中,想要了解他们是否能够 战胜命运的安排、实现自己的爱情梦想。这种情节的设计和发展方式,使 得《牡丹亭》成为了一部传奇剧作中极富魅力的代表之一 其次,由于《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充满了哀怨和忍辱 的情感,因此它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读者会为主人公的遭遇和悲惨的结 局而感到惋惜和无奈,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进一步引发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这种凄美爱情的描绘,使得作品在心灵 层面上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触动。 最后,《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它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伟大的剧本之一、《牡丹亭》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戏曲剧本的写作方式,强调了场景的想象性和人物的 内心世界,也在内容上对后世文艺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其中 的爱情故事和人物形象,成为后来文学作品中一直重要的表达对象和形象 塑造的范本。 总之,《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 深厚的底蕴和美学价值,也在阅读与接受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意

义。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同时通 过对古典文化和封建社会的反思引发读者的思考。它的接受也在情节的设 计和凄美爱情的描绘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最重要的是,《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语言的“自然”与“人工”

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语言的“自然”与“人工” 《西厢记》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一方面凝练而有力,浅白而生动;另一方面充满意境,写景叙事抒情让读者身临其境。而轰动文坛的《牡丹亭》在思想光辉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确实胜过《西厢记》一筹,但是二者的语言不免有“自然”与“人工”之别。 标签:西厢记;牡丹亭;语言 明初贾仲明续编《录鬼薄》时,写了一首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其中有几句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的写作,这本书一出现,按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的说法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为古代戏曲的两座高峰,两者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爱情为题材,表现男女主人公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的作品。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仅从语言方面来探讨《西厢记》和《牡丹亭》。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元曲佳在何处?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其中所指出的“自然”主要指元杂剧语言所流露的自然之趣,至于戏曲演出的各种要素如关目情节、人物矛盾以及思想深度则不是关注对象。而《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元剧曲中的经典之作,故必是先生得此结论的重要依据。《西厢记》语言极为自然,不觅奇猎险,雕琢章句。不仅凝练朴实,传达丰富内涵,能“摹写其胸中之意,与时代之情状,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期间”,而且很有意境,何谓有意境?王国维先生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对于汤显祖的作品,王国维先生则认为“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此处“人工”与前文“自然”相对,当同是指戏曲语言方面的特点。 一 《西厢记》语言凝练有力,以第一剧楔子为例,莺莺母亲崔氏开场独白,内容不足三百字,但是已交代了主人公莺莺的身份和特长、红娘与莺莺的关系、崔家在颇有来历的普救寺暂留的原因,并且提到了郑恒(郑恒至第五剧三折才出场),在情节上为崔氏一赖婚做了铺垫,看似一笔带过却使后文的语言出现自然而然。崔氏的抒怀只有“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一句,但她对权势回归、家族重振的渴望与呼唤已经印入我们脑海。对于丧夫的崔氏来说攀登门第荣耀的唯一阶梯就是莺莺招个得官的女婿,所以后来崔氏说出屡次赖婚的话是一点儿也不让人不意外的了。同时崔氏的性格、立场以及当时社会上人们大多趋炎附势的情状摹也写出来了。 我国古代文学,描写形容事物多用文言文,追求醇雅精致,几乎没有用俗语的。但是因为元曲中可以使用衬字,所以《西厢记》中多处出现了使用俗语或用摹写自然之声的叠词修饰的现象,白话味道更浓,文章语言显得自然真挚。

《牡丹亭》的文学性与戏剧性

《牡丹亭》的文学性与戏剧性 摘要:16世纪末,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出了惊艳剧坛的千古绝唱——《牡丹亭》。《牡丹亭》作为中外知名的剧目,不光在舞台的展现上去的了很高的赞誉,在戏剧文本上,同样也名声斐然。本文以编剧的个人定位为视角,以《牡丹亭》的剧本为基础,在该剧剧本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和戏剧性上展开探索。 关键词:戏曲;文学性;戏剧性 《牡丹亭》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都反映了其显著文化特征和时代背景。与此同时,在《牡丹亭》里处处流露这中国传统文的身影,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观念都在此剧中得以展现。所以《牡丹亭》不仅代表着中国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一、走进《牡丹亭》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读《诗经·关雎》而伤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有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朝思暮念。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偶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牡丹亭》的文学性 众所周知,《牡丹亭》的文体和语境都是文言文的程式,里面的唱词皆是词曲。就现在大学里按文学学科分类,《牡丹亭》是属于古典文学的。这就意味着《牡丹亭》文学意味之浓。而体现《牡丹亭》文学性的一是唱词,二是每出结尾的诗句,三是《牡丹亭》的文本的内涵。 在第十出《惊梦》里有一段杜丽娘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词出自《皂罗袍》,写的是杜丽娘来到花园,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天景致,触发自己的哀怨情思,发出了对压制人性欲求的封建礼教提出控诉。此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另外,这段曲子也经常各种晚会上出现。有趣的是,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毕业论文)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对其文学成就的粗浅认识:一是《牡丹亭》以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春色的眷恋及对人生的思考,控诉和对抗整个的礼教社会。杜丽娘从宗法礼教的牢笼中发出了较早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二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这形象是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理想色彩非常浓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微弱呼唤个性化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作为一个初次拜读这部作品的人,我便因剧中杜丽娘的至爱至情及对个性解放(注:不止局限于男女情爱)的追求面而感动,也为汤显祖在其作品中深寓的哲理所叹服,更为戏曲大胆的幻想所吸引,于是便萌发了也要对这部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在这是我试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人世之事,

《牡丹亭》论文(参考仅供)

《牡丹亭》的魅力 摘要 《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自产生以来,久演不衰,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入了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一个浪漫而传奇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对《牡丹亭》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新的语言风格及唯美的意境三方面的分析,有力论证其艺术成就,以此来肯定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至情至性诗意语言梦幻 “Peony Pavilion" charm Abstract "The Peony Pavil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Kunqu Opera, since, not long, bring people visual and auditory enjoyment. "Peony Pavilion" with the sentimental love story as the main line, into the life of passion and fir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creating a romantic and legendary sto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s of "Peony Pavilion", the fresh language style and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王相周牡丹亭赏析

王相周牡丹亭赏析 众所周知,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而这其中,又以牡丹亭为甚。正如作家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等。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受《诗经·关雎》感发,携侍女春香私出游园遣闷,伤春而睡,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感伤寻梦,郁郁而终。三年后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墓地所在的园内,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并与丽娘幽魂相会。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挟往临安。不意梦梅掘棺事被杜丽娘老师陈最良发现,陈赴淮安杜宝处告发。时金兵南侵,杜宝被困.柳梦梅应试之后,前往淮安告丽娘生还舆讯,被杜宝扣押。后金兵退去,应试榜文发到,柳梦梅高中状元,而杜宝坚不应允两人婚事,强令离异。最后由皇帝裁断,杜丽娘、柳梦梅终成美满姻缘。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通过这个看起来似

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在剧本最初的作者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见其至情至性。尤其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非常到位地阐明心中的郁结,再也想不出更加妥帖的剖白。正如汤显祖在回答其曾经做过相国的老师张位时,这样的自我表白:“别人所讲的是性,我讲的是情。”扬州才女冯小青曾经作诗表达内心所受感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也是千百年来深入人心。 初读本文,最让人沉醉的就是这种美妙的言辞,以及其烘托出的人物性格和自然意境。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到了元明时代的戏曲,很多句子都是由之前的诗词化用而来,然而重新的组合也是另外一种创造,它们打造出了新的诗情画意。记得《昆曲六百年》中,通过苏州园林的背景进行情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赏析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方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

曲白相生 雅俗与共——《牡丹亭》文本语言风格刍议

曲白相生雅俗与共 ——《牡丹亭》文本语言风格刍议 《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笔者认为,《牡丹亭真正的"无边文采"在语言风格方面表现为曲白相生,雅俗与共的多重风格的谐调组合。 戏曲传播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传播现象,开展对这一传播现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情况。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传播学的视角来观照汤显祖的戏剧,研究汤显祖戏剧文本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情况,通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刊印、评点和关注,从另一个侧面审视汤显祖戏剧的社会价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戏剧传播的时空局限 汤显祖创作出《牡丹亭》这一名剧后,首先通过印刷出版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戏剧文学进入商业化传播的基本条件。虽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商业化印刷时代的到来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商业化印刷使戏剧文本批量化地复制出来,从而使戏剧传播突破时空的局限,传播得更广泛、更久远,这就是印刷传播的价值所在。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一个因素是出版业。明代官刻图书极为发达,以内府刻本、监本和藩刻本为代表,各级政府机构也无不刊刻书籍。清人袁栋《书隐丛说》云:“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万历以后,印刷业更加繁荣,一时之间士大夫竟以刻书为荣。明清时期,江西抚州一带流传着“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谚语。江西金溪县浒湾镇的木刻印书相当兴盛,成为当时一个较有名的书肆,这为汤显祖戏剧文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毛效同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统计,《牡丹亭》从明到20世纪60年代,有各种版本共计26个,其中明代出版各种版本11个,清代出版各种版本13个,解放后出版的版本2个,另有三个曲谱本:清代2个,民国1个,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牡丹亭》在明清传播的盛况。以明代为例,《牡丹亭》版本有万历金陵文林阁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缜校刻本(即怀德堂刻本)、蒲水斋校刻本、天启四年张氏著坛校刻本、崇祯独深居点定《玉茗堂四种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馆刻本、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汲古阁刻《六十种曲》卯集所收本。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阁刻本、独深居点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见,明清人热衷于刊刻《牡丹亭》。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二个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戏剧文本的印刷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旺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

现。 4.人欲论:汤显祖创作的剧本大多数受到明末涌现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用大量的篇幅描摹了明代两位年轻人为爱情冲破束缚的故事,不管是生死、父母之命、天理皇权,最终都为他们让了步,虽说这是宿命论的一个表现,但是除此之外还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欲的绝对坚持,支持封建社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他把人欲的题材放进这部作品中丰富了整部剧的社会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场景描写: 《牡丹亭》用了大量文字去描绘了大好春光,其中是饱含了作者的许多寓意,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固然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杜丽娘作为待字闺中的小姐,被束缚在深家大院之中,春景之中,那些万物生长,肆意开放的各种景象都会给她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因此那些春光的描写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一颗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渴望自由爱情的心,强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