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和悲剧色彩,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描写爱情的细腻和真挚。

剧中的主角杜丽娘和柳梅花,一个是一代名妓,一个是世家女子,她们的

爱情虽然来得快去得快,但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通过对两位女

主角内心感情的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爱情是多么地真实和深情。尤其是在剧中的第四景,主角之间的对白和唱词表现出一种深情厚意,让人动容。这种对爱情的细腻描写是《牡丹亭》的一大突出之处。

其次,《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优美的语言和音乐。剧中的对

白和唱词采用了宋词的形式,语言优美动听,音韵悦耳。而唱词则运用了

曲调婉转的曲调,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剧中的妆舞插曲,既

有舞蹈的美感,又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剧情的发展。这种把戏剧与

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

来了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另外,《牡丹亭》还体现了汤显祖在创作中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这

部剧通过唐代诗人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汤显祖将其情节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多的唐诗元素,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演绎。他以文人学士的身份,以清新自然、唯美意境的风格,塑造出了剧中各种角色的形象。从剧

中可以看到,汤显祖对自然景物的画眉,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对心理冲突

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美、追求情感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表现手法,使得《牡丹亭》以其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并被后世文人称之为"牡丹神韵"。

还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杜丽娘的聪明机智,到柳梅花的倔强和坚守,再到刘雨川的痴情和执着,它们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剧中呈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剧中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如儿女情长、男女之间的婚姻制约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使得剧中的人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综上所述,《牡丹亭》以其细腻真挚的爱情描写、优美动听的语言和音乐、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代 表之一。该剧以美丽的牡丹为线索,讲述了唐代文学大家元稹与神仙玉真子的爱情故事。 在文学形式、题材内容、人物刻画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的文学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上。该剧采用了“断章式”的 描写方式,将整个剧情分为三十个场景,由明代王懋功所作的断章诗串联起来,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此外,该剧还以牡丹为线索,贯穿全剧,以寄托了主人公元稹的爱情和心情。正因为如此,该剧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详略得当,以“牡丹”为悬念贯穿整个故事,使之 既有主线,又有支线,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和多样性。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牡丹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故事情节上华丽巧妙, 表现出唐代女性的特有美和气质,展现出唐代的文学和文艺艺术风格。与此同时,该剧还 表现了汉唐文学的精髓,以文学细节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学大师的风度与气质。 此外,《牡丹亭》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精致。主人公元稹笃信才华,情感细腻,个性 积极,充分体现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气质。玉真子则成为了古代神秘的“神仙”,她的神 秘性很高,且性格独特,忠诚而浪漫,冷静沉着,沉默寡言,很好地体现了汤显祖对“女 性内向”的理解。而且玉真子又是以“创造世间美好”为目的而来到凡间的神仙形象,体 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美即是善”、“无始无终、唯一美好”的观点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就表演艺术而言,《牡丹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该剧表演风格清新而优美,唱腔优雅流畅,有着艳丽的色彩,演员可以在台上演绎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文艺气质和 性格风范。此外,《牡丹亭》中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舞蹈尤其突出唐代女 性的婀娜多姿,展现了唐代文艺的风貌和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简析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艺术风格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简析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艺术风 格 摘自中国文学史 据汤显祖自己说,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但是《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指出《牡丹亭》的渊源与蓝本,丝毫无损于汤显祖的光辉,反而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天才作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发展。 《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对父母无比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老师十分尊敬,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母绣双寿鞋。但在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她的女红精巧过人,便在衣裙之上绣上了成双结对的美丽的花鸟。她对陈先生“依法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杜丽娘在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从梦中醒来后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因柳梦梅又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加词)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一、《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故事取材于《燕居笔记》收辑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升官离任,葬女于官街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时路过此地,在花园内拾得杜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他观画思人,终于和杜丽娘的阴魂相会。柳梦梅挖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后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全家大团圆。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1、标出了以情反理的时代主题。 2、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3、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

汤显祖善于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善于通过诗与剧 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如《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 4、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 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 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牡丹亭 扶醉归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

牡丹亭扶醉归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这是《牡丹亭》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昆剧演出本将此出分为二折,自绕池至隔尾称为《游园》,自山坡以下称为《惊梦》。在《诗经·关雎》洲渚之兴的启迪下,杜丽娘和春香瞒着父母到后花园游玩,花园内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和新鲜活泼的感受,同她枯寂的闺房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她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春光触发了她的情怀,唤醒了她的青春意识。但她也同时悟到,良辰美景虚设,赏心乐事难逢,春光易逝,红颜易老,心中十分惆怅。回房之后,在怅惘郁闷的心境中,她不禁慨叹“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在勃勃春光和古代爱情诗篇的激发下,她终于产生了挣脱封建礼教束缚、争取爱情自由的强烈要求。于是在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亲相爱。 《牡丹亭》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是绘景抒情,妙合无间;心理描摹,惟妙惟肖。在《游园惊梦》中,这一艺术特点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前半出游园的情节,主要表现的是杜丽娘在美好的春光里感叹闺阁生活的愁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紧紧扣住大自然美好春光对丽娘心灵的启示和情感的震撼来细致入微地刻画她的形象,特别是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三支曲子,在写景的同时把丽娘的情怀烘托了出来,在情景的自然融合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还特别注意寓情于景,并随景致的变换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步步娇曲子,描写丽娘决心违反家规偷偷去游园,但封建礼教的淫威与长期深处闺房的习惯,又使她心存顾虑:“停半晌整花钿”,“步香闺怎便把全身

现。”这便含蓄细致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也把一个刚萌生出摇漾情愫的深闺少女,顾影自怜而又娇羞难胜的心理和天真烂漫情态刻画无遗。又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借“晴”字与情的谐音双关,以春景喻春情,既是绘景又是抒情;深院难得一见的袅袅晴丝,与丽娘心中产生的一丝丝春情,都在摇漾飘荡,既显出她内心的寂寞,又表达出她心灵深处对自由与爱情的朦胧渴望。而《惊梦》山坡羊则以自然含蓄相间的语言,把丽娘难以压抑的热情和梦想,以及深感自己十分孤独的幽怨心情,都以诗的气氛很细致地渲染出来了。山桃红以下写出梦中情人欢会,花神用落花惊醒幽梦,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色彩浓丽,气氛热烈。总之,《惊梦》一出将丽娘这个在封建礼教长期压抑下逐步觉醒的怀春少女的特殊心态及细微的心理变化揭示了出来,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牡丹亭》的语言也自具特色。汤显祖既注意保持元杂剧语言富有“本色”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发挥自己在满怀激情创作时的“灵气”,将自然真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融合起来,即所谓“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来神往,巧凑妙合”(王骥德《曲律》)。语言既自然真切,又婉丽精工,曲词往往形成诗的意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适合作者以奔放的热情,去描绘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皂罗袍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古今评论家所公认的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过是两个成语,“奈何天”、“谁家院”更不是什么艰深险奥的词句,然而,这四组词语一经组合,便将杜丽娘既惊诧于春光的无限美丽,又感叹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 神内涵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古代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牡丹亭》作为明代戏曲作品的代表之一,堪称经典。本文将从《牡丹亭》中戏 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探讨其价值与魅力。 一、戏曲艺术形式 《牡丹亭》采用闹剧形式,也就是以笑话、讽刺、夸张为主要手法 的喜剧形式。剧中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滑稽的对白 和经典曲调,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与娱乐。此外,该剧还采用了传统的 说唱形式,演员以唱词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与内心矛盾,使观众能够 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 二、戏曲艺术精神内涵 1. 执念与生死观 《牡丹亭》以执念与生死观为核心,通过主角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 梅发生的一系列恋爱故事,展现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人生百态。 在执念的驱使下,杜丽娘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与柳梦梅的相聚,这种 执念和牺牲的观念成为剧中人物情感的主线。 2. 婉约与浪漫情怀

《牡丹亭》以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浪漫情怀糅合其中。通过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倾慕、追求与悲伤,以及柳梦梅与世俗规范作斗争的情节,呈现了爱情的艰辛与美好。该剧以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音乐,凸显了婉约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刻。 3. 社会及人性的关照 《牡丹亭》并非只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更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对社会及人性的关照。柳梦梅以她的个性和坚持,反映出朝代间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缺失与变化;而杜丽娘则以她的痴情和为爱而生的态度,引发了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三、戏曲《牡丹亭》的价值与魅力 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牡丹亭》作为古代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形式上传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同时也在剧情、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古代传统戏曲的魅力,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2. 丰富观众审美体验 《牡丹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将观众的审美体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婉约浪漫、喜剧搞笑的表演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仅能够获得艺术上的愉悦,更能够对剧中的人物情感与社会关照产生共鸣。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流传的历史已超过600年。作为一门影响深远且包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学,舞蹈,唱歌,美术,杂技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昆曲代表名作《牡丹亭》,由汤显祖创作,迄今已有400多年。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如一缕清风,使暂处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一时间出现争先恐后,一票难求的状况。促使人们从现代文化快餐的怪圈中逃脱出来,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作为昆曲传承的知名“义工”,青春版《牡丹亭》的轰动,离不开白先勇的坚持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以一己之力的坚持实现了昆曲的“文艺复兴”。(一)优秀演员的表演 考虑到《牡丹亭》的故事主题与背景,选择演员时,白先勇首先考虑选择处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恰好苏州昆剧院“小花木兰班”人才辈出,小旦沈丰英、小生俞玖梅脱颖而出,担任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任。”经过昆剧名家汪世瑜老师和张继青老师亲自教授,指导。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年轻一代演员在表演,唱腔以及文艺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终于把老一代“传”字辈南昆正宗的演唱艺术继承下来,保持了昆曲表演艺术“正宗、正统、正派”的风格。(二)出彩的剧本整合 青春版《牡丹亭》在原剧的基础上,挑选了27折,保留了原著的曲白,又将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各9折:“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将“情”字贯作

为主线穿整部剧中。其中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背景,适当的穿插了反映当时宋金对抗局面的戏,拓展出不同角色的表演空间。因演出时间所限,为使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青春版将部分曲白进行了删减。如“《硬拷》一折,重点保留了小生的名曲【新水令】、【折桂令】、【燕儿落】三个唱段,其他的八支曲子全都删减掉。”【沽美酒】一曲原为十二句,现如今只采用“那时节,才提破了牡丹亭杜鹃残梦”,导演宁可串联,裁剪也不愿改编改写,这样做不仅让全局更加通畅,更使得剧本精练入髓。 (三)精美的现代舞台包装 演员精湛的表演,剧本台词的出彩仅仅只是整个舞台表演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舞台造型与设计同样重要。如果按照传统的“一桌二椅”的布置,就会使舞台显得过于陈旧简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辅以现代舞台技术,借助灯光与舞台设计,营造颇具浪漫色彩的舞台场景,观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而演员们的服装造型,在苏绣这项非遗技艺的加持下,以充满中式古典意境的风格,极好地衬托出剧中的人物性格与情绪。 二、青春版《牡丹亭》表演艺术的写意性分析 中国的传统戏剧崇尚“贵乎像真,而又不必果真”的艺术境界。“像真”,是一种对于有限之形进行无限之意的追求过程,而“不必果真”又说明其实实质并不是真实的。对意的追求和体验,使得写意性的表现方法成为了必然。在昆曲中表现为对“意”的描写、阐述和表达。 (一)昆曲舞台表演写意性的特点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具体表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虚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 一、浪漫的精神追求 文学中的浪漫精神主要指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作者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人物来塑造,让她扮演为爱而死去活来的主角,表示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和追求,这是《牡丹亭》的重大突破。 杜丽娘亲父杜宝自称“西蜀名儒”,以儒治家;杜母夸耀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当好楷模;塾师陈最良只知道“孟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心”。她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老成持重”,以至她在衙门闺房住了三年,居然没有去过自家的后花园。 但杜丽娘毕竟是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师父对她讲解《诗经·关睢》,这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当她步入春光灿烂的花园,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春情和对异性的渴望。而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只有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把爱情理想寄托在一个昏然梦幻中出现的情人身上。她把这次梦遇作为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对封建礼教进行大胆的反叛。但她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屈服现实,最终只能含恨为情而死。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而且表现在死后对阎罗王

据理力争”。[1]她进入阴间,变得更为大胆、更为痴情,而且并不满足自己以鬼魂身份与情人相会,以至追求愿为情而生。她毫无顾忌地与胡判官据理力争,终使自己还魂复生。“人生而有情,思欢恕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行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2]冥判后,她不用媒妁之言,自己去敲开情人的房门,发出“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复生后,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热烈赞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尚可跨越生死,更何况世俗阻挡。爱得死去活来,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给浪漫下的一个最高标准。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林黛玉隔壁听《牡丹亭》时,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忧伤落泪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当时深闺大院中渴望追求情爱自由的女性对《牡丹亭》的真切感受。可以说,《牡丹亭》的感染力超越时空、传承百代。 二、浪漫的艺术手法 作品非现实的题材及其“理所必无”、而“情之所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须采取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方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 1?郾以梦设计情节 在《牡丹亭》中,梦境描写寓意深刻。从剧本结构来看,梦境是全剧

《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表现在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作品的非现实题材及其“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荒诞离奇,而正是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构成了此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为表达主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汤显祖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如杜丽娘还阳后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 其次表现在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牡丹亭》的重点在于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汤显祖以惊人的笔力,揭示出杜丽娘的内心世界,揭示出那个跟她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极不和谐的灵魂深处的隐秘。 再次是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使读者既读到

杜丽娘的深情,又无损其大家闺秀的身份。 最后,《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为了争取爱的权利,便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既是杜丽娘本人的青春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的悲剧,“闹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婉;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寓喜剧色彩。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从杜丽娘形象视角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从杜丽娘形象视角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作者:徐燕凌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 摘要:汤显祖作《牡丹亭》,站在个性解放思想高度,塑造杜丽娘这一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形象,表达了“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这一形象视角解读作品,可 以看出《牡丹亭》全剧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情节与性格相互促进,外在势力矛盾转化为人 物内心矛盾等艺术特色。但这一形象也造成整部作品过于浪漫主义而人物本身刻画不足以及结 构上不真实的艺术缺陷。 关键词:电影《牡丹亭》杜丽娘叛逆形象艺术特色艺术缺陷 《牡丹亭》为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一,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收 入明末刻本《重刻增补燕京笔记》,全剧共55出,他曾宣称此生最得意的作品就是《牡丹亭》。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是 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喜剧,是《西厢记》之后又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指爱情而言)。 一、杜丽娘的叛逆形象 全剧贯穿着“情”和“理”的斗争,“情”表现在杜丽娘和柳梦梅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 求上,“理”主要表现在封建伦理纲常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束缚。杜丽娘是“情之至者”,表现在封建礼教不能规范她、约束她,她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思想,如狂涛 厉风,可以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藩篱和堤防。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同父母、私塾老师等封建传统 势力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用杜丽娘所包含的全部艺术魅力,表达了“情”和“理”之间不可调 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潮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一种抵制和抗争, 因此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全剧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富有梦幻主义的表现 方式,彻底披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给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调以沉重的打击,反映了中国在资本经济初露头角的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心心向往和对彻底展现自我个 性的迫切愿望,并颂扬了他们为实现心中理想甘愿牺牲自我,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 杜丽娘是以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形象而存在,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闪烁着叛逆光辉形 象的女性之一。杜丽娘的性格核心是:执着的爱和热烈的追求。她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 个性解放。她的这种性格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又必然同她所处的环境发生必然的冲突。 杜丽娘出身高贵,活动范围仅限于闺房,高高的院墙使她与现实全然隔离开来,而杜丽娘 除了古板的父亲和无任何生活情趣的六十多岁的散发着腐朽气息、极端虚伪、自私自利的道学 先生陈最良之外,见不到任何男性。父母一心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把她培养成封建淑女。父亲 请陈最良是有深刻用意的,陈最良从没伤过春,从没游过园,是不会引起杜丽娘的情愫的。生 活在这样窒息的环境中,怎不令人苦闷。即使是鸟也想高飞,何况杜丽娘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青 春少女,所以丫鬟首先发出“昔日贤文,将人禁煞(杀)”的感叹。 【闺熟】这出戏既是杜丽娘苦闷不满的表现,又是她青春觉醒的开端。《关雎》这首古老 的恋曲成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媒介,触发了她“人儿不如鸟”的感叹,她说“不到园林,怎知 春色如许”,是大自然唤醒了豆蔻年华的她对自由和美好爱情的渴望。

从戏剧形象解构《牡丹亭》的“立言神指”-精品文档

从戏剧形象解构《牡丹亭》的“立言神指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 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张岱概括《牡丹亭》的 艺术特色是“灵奇高妙,已到极处”。 [1] 《牡丹亭》可谓明传 奇中集“大情”者。 剧本浓墨重彩地抒发了对“情”的礼赞。 明 末人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曾言《牡丹亭》的“立 怀阐释个性解放的至情理念, 传达着社会与民众对自由、 生命的 渴望与憧憬。 作者大半生宦海风波的积淀,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赋予了 牡丹亭》更深的内涵,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牡丹亭》,同时 也带着浓浓的现实主义色彩。 汤显祖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 在仕途上极 不顺利。万历十九年( 1591),神宗皇帝停俸一年, 他谏言遭贬,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万历二十六年( 1598),因 不满矿税, 他向吏部告归。 汤显祖一方面用宗教方式讲述了一个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另一方面立足现实, 借剧中人物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并对封建科举制度予以无情的 讽刺和嘲弄。 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 历来评价颇高。 沈德符在 《顾曲杂言》 中称“汤义仍 《牡丹亭梦》 i=r 神指”:“《牡丹亭》,情也。” [2] 汤显祖以极为浪漫的情 并且

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也。”①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牡丹亭》中的“至情”是一种执著,一种挑战, 种无所谓生与死的胆识和气魄,一种因人性中的情感冲动而爆发的巨大力量。杜丽娘便是“情之至”和“有情人”的化身,汤 显祖用大量笔墨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虽然身处深闺大院却有着生命激情和情感冲动,并且能为情付出生命的至情女性形象。 汤显祖对杜丽娘的刻画描写,使欣赏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她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显得明丽而纯净。 身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千金的杜丽娘是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调教出来的淑女,父母希望她“略识周公礼数”,“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她的生活富足但却如一潭死水,她的生命和青春被干瘪而寂寞的岁月吞噬,无人欣赏更无人喝彩。杜丽娘“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积愈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 [3] 桃红柳绿,燕舞莺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令她心神荡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 张岱认为《牡丹亭》“灵奇高妙,已到极处”,吕天成评论《牡丹亭》“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神奇、瑰丽、梦幻的爱情故事,一直让古今中外的人们津津乐道。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展示着男女主人公一段奇幻的爱情之旅。 1、人物形象——“奇丽”女子 杜丽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形象,她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向往,敢于追求“梦中之爱”。或许,在当时社会有不少女子都有相似的内心情感萌动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憧憬,然而她们都不敢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可杜丽娘,不仅敢想,还敢于付之行动,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最终战胜腐朽的旧礼教。这在礼教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早已视之为“奇”。作者刻画杜丽娘与柳梦海这种“叛逆爱情”,不仅仅是为了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为了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而且它与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矛盾冲突,注定了这段追求自由、真挚爱情的旅程的艰难和曲折,同时也衬托出这份爱情的坚贞伟大,难能可贵。成书后,很多妇女深受该剧感动,因为女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她们的心声,反映了她们内心的挣扎。此外,梦中“共欢云雨”,寻找“梦中之爱”,自行描画芳容,嘱咐死后葬画,这一系列的举动同样表现着杜丽娘行为之奇特,向人们展示杜丽娘是一个“奇丽”的女子。 2、场景设置——充满奇幻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的第一次相遇,汤显祖选择了在春色盎然的花园里,在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神灵在“花神”的掩护之下,二人“把领扣拉,衣带宽,袖梢儿着牙儿苫也”,接着“紧相偎,慢斯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然后“忍耐温存一晌眠”。“花神”的出现预示着杜丽娘青春之情的绽放,爱情之梦的起航。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中之爱的热烈缠绵。而梦中持“柳”枝的英俊书生竟就是日后相遇的柳梦梅,梦中人与现实中的“真命天子”原来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杜丽娘思病后让春香把自画像埋在梅树下,也为后来柳梦梅“拾画”“叫画”,以及重遇杜丽娘埋下伏笔。作者这样的奇妙构思让读者茅塞顿开,拍案叫绝。 3、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这竟引出了杜、柳的再次相遇。柳梦梅表达对画中人的倾慕,使得杜丽娘的魂魄夜间来与其幽会,十分离奇。杜丽娘为情入死出生,爱到死去还不够,还爱到活了过来,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更是神奇。二人的爱恋超越生死,穿越时空,终成佳偶,更是奇迹。 超越了一般的“才子佳人成佳偶”的故事,避免了沦为一堆形式上的华章美句,经久不衰之作《牡丹亭》,最吸引人之处在一个“奇”字。奇特魅力的形象,诗情画意的场景,离奇变幻的情节,浪漫热烈的情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牡丹亭》承载着姹紫嫣红的青春之梦,记载着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显示着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其中《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艺术特色

一、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

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文化意义 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受封建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级强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完美结合。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