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

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化背景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诗经》在当时内政外交上的重要作用。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直书》选自《史通》。“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全文分为四段,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自己的主张,说明直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举历代史家的各种情况,说明直书之难。

关于练习

一、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

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二、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四、1.晋灵公不君:用如动词,行君道。

2.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喝。

3.提弥明死之:为……死。

4.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给……吃。

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 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北京丰台二中陈巧梅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和相关读物《直书》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学据事直书的一面,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精神品质,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晋灵公不君》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在字面理解上,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就是鉴赏晋灵公和赵盾的形象,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偏差。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却很不理解,对孔子以及刘知几等人关于董狐的评价更不理解,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董狐的记载,他明明是在歪曲历史,根本不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史的标准,学习读史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1、比较材料,区分异同。 2、探究真相,了解标准。 3、相关阅读,传承精神。 4、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案

对于离开大学校门十几年的我来说,“春秋笔法”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接到上课的任务以后,我就开始从“中国知网”上大量搜集资料,总算对“春秋笔法”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地认识。可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却又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总想着这

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试讲下来要么是内容太繁琐,主干不清晰;要么是内容太深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就像推一个大石碾子,老师费劲不少,学生收获不多。后来市教研员刘老师告诉我:“教学的设计要删繁就简,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于是我又全盘推翻以前的设计,遵循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设定,最后形成了这节课。课后老师们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楚,主干明确,紧紧围绕文本,学生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首先,符合学生实际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最疑惑的是“赵盾到底有没有弑君,如果没有弑君,为什么董狐要在史书中记载他弑君呢?”所以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材料、研读文本,从而了解事实的真相,探讨董狐记史的标准,明白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君的原因。其次,符合学生实际还要研究课文对学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想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代史书有秉笔直书这一优良传统,还应该学会一些阅读古代历史著作的方法,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史官撰史要依从标准后,又设计了学生讨论“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读古代历史著作有什么启示”这一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教材的编排。 这一单元的单元题目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方面,但从教材的单元说明、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的编排上,我们都可看出这一单元重点突出的是“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一面,所以课上我只带领学生学习了“秉笔直书”的一面,“曲笔”让学生课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选修模块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教学应该围绕经典原文,体现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因此我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重点突出了“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一文的学习,又辅以“相关读物”中《直书》的学习,同时也兼及“大视野”中《怎样研究中国历史》一文。其次,将问题式教学提升为专题式教学。过去我习惯设计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有时还为自己问题的设计能够环环相扣而沾沾自喜,现在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专题式教学恰恰相反,它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在这节课中我也尽量尝试去做,比如将问题“赵盾是一位什么样的大臣呢?他有没有弑君呢?”变为专题“依据《晋灵公不君》的记载分析赵盾是否参与了弑君的谋划。” 这次公开课,使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专题式教学这一理念,它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并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春秋笔法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传?成十四》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

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 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题解 1、出处《左传》(《春秋左氏传》) 2、灵:谥(shì)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 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

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 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 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 教案 2010-02-25 17:44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史通》 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 一、其人其书 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

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识,是历史见解。“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第一段(1)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第一段(2) 原文: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译文: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 第一段(3) 原文: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译文: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 ◎◎第一段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读《直书》第二、三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2. 翻译第二、三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翻译理解第二、三段大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 一、第二段(1)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题_第三单元_春秋笔法3含解析

基础夯实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 ..矣 ..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 D.一日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 (4)及其壮也, , 。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能力提升 一、阅读鉴赏

(一)导学号5495000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立侍。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意对即可) (二)导学号5495000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9~10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晋灵公不君含答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3 晋灵公不君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也使我们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品德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一、注音 胹.________ 熊蹯.________ 寘.________ 稽.首________ 鲜.克有终________ 骤.谏________ 麑.________ 嗾.________ 翳.桑________ 食.之________ 橐.________ 诒.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化背景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春秋笔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文夫子著春秋,是指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武夫子读春秋,是指关羽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羽打造的经典形象。 孔子为何要编订春秋,关羽的形象塑造中为何要加入夜读《春秋》的场景? 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来作出回答。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此书一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切乱臣贼子都会胆战心惊。所以“夜读《春秋》”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形象,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和白脸的曹操划清界限。 3.《春秋》真有使乱臣贼子惧的效果? 例如 宣公二年乙丑,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杀,对于这一史实《春秋》是如下记载的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估计读了这一句,我们连史实没有弄清楚?更无从知晓乱臣贼子惧与不惧。 我们必须求助另一本书《左传》中的篇章《晋灵公不君》。 二、基础积累 前面老师已布置大家做了预习,下面做一下检测。 辟.丸(bì)胹.熊蹯.(ér)(fán) 寘.诸畚.(zhì)(běn) 稽.首(qǐ)饮.赵盾酒(yìn) 嗾.夫獒(sǒu) (áo) 翳.桑(yì) 与.为公介(yù) 大.史(tài) 过.而能改(犯错) 宣子骤.谏(多次) 寝门辟.矣(打开) 趋.登(快步走) 提弥明死.之(为……而死) 舍.于翳桑(住宿)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幸免) 书法 ..不隐(记事的原则)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您)去进谏,如果(君王)不接受,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倒装,省略)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杀害百姓的主宰,是为不忠;(如果不杀)不履行君王的命令,就是不守信用。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我在外做贵族的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食物)送给她。(省略句) 三、梳理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4自然段 概述故事情节: 晋灵公不君,盾骤谏,君欲诛盾,先使鉏麑贼之,后佯召盾饮,伏甲嗾獒,幸提弥明拼死护卫,灵輒反戈,遂自亡。 2思考: (1)文中1—4段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分析:晋灵公、赵盾、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 (2)文中1—4段主要写了哪一人物?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事迹。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晋灵公:厚敛雕墙弹丸观辟杀宰过朝假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 赵盾:骤谏灵公盛服将朝善待灵辄 关于晋灵公: 分析得出其贪婪、荒唐、残暴、奸诈“不君” 关于赵盾 心忧国事不畏强暴恭敬勤勉爱民惠民“良大夫” (3)到底主要写哪一人物? 文中还写到了其他人物(次要人物从侧面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赵盾、晋灵公作为矛盾冲突的双方可以看成分别从反面突出对方特点。(写赵盾的“良”突出了晋灵公的“不君”,写晋灵公的“不君”突出了赵盾的“良”) (4)总结 将晋灵公看成主要人物:作者直接、侧面、反面突出其“良大夫”的身份; 将赵盾看成主要人物:作者直接、侧面、反面突出其“不君”的事实。 总之,晋灵公的确不配当君王,他的被杀是必然的;赵盾的确为良大夫,他的所做所为的确值得载入史册,成为贤臣的代表。 四、入乎其内,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1.齐声诵读最后一段,概括最后一段内容。结合全文来看,到底哪一人物为主要人物?

守正创新 点面并举——浅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思考

守正创新点面并举——浅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思 考 摘要】《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该教材内容 丰富,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继续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 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能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了解。但是,由于是选修部分,课时有限,课堂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基于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笔 者在实践中采用点面并举、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就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春秋笔法”部分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思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 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应该说,这本 教材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继续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另一方 面还可以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能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了解。但是,由于 是选修部分,课时有限,课堂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基于教材特点和教学 实际,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点面并举、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面就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春秋笔法”部分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以重点文章的教学为抓手,落实文言文基础教学,夯实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单元内容分为“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和“大视野”三个部分。“春秋笔法”部分学习的是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其中“经典原文”部分选取的 是《晋灵公不君》,“相关读物”选取的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节选,“大 视野”选取的是翦伯赞的论文《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其中,《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 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春秋笔法”。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是本部分 教学的重点,《史通》节选和《怎样研究中国历史》这一古一今两篇文章则作为 课外阅读来进行处理。 应该说,作为史学著作,本部分的教学与高考一直考查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阅读有着很大的联系。从2017年三套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来看,无论是从考 查的形式还是考查的能力点,与往年相比都比较稳定,目的就是强调积累和运用,侧重对文言文基本词汇和基本常识进行考查。因此,对于重点文章的教学我主要 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字词句式,落到实处。语文注重“文以载道”,字词句篇,字词是文言文学习的 基础,尤其是一些文言文使用中的高频词语,在教学中我都要求学生对这一类的 词语进行分类识记。同时,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尤其是字词“在文中的含义”,重 点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突出语文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也 更好地为后面的一轮复习打好基础。 2.文化常识,随文积累。纵观这两年的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学生在已经学完必修文言文部分的基础上,可以对古代官职、礼仪、 称呼、节令等等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归纳,再结合到选修的特点,我在教学时还会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地归类补充。 3.熟悉手法,品味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对史书中“以一字寓褒贬”手法的熟悉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一、课程目标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 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当然,由于篇幅所限,

【金版学案】2021学年高中语文 春秋笔法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金版学案】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春秋笔法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文化经典研读》 目标 预览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单元综述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或使用语言的艺术,这种手法为孔子首创。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就是说,孔子在编写《春秋》、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中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期达到惩恶而劝善的目的。这种做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史官传承、褒扬。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和高度的赞美:“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但是《左传》已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微 春秋笔法

言大义”,它在叙事写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通》的作者刘知几提倡“仗气直书,不避长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直书”前代史家之得失,即使是圣贤孔子和当朝皇家修史也在其批评之列,表现了无畏的求实精神,他具体评价史书的优劣,褒扬不讳其短,批评不抑其长,主张史学评论要探究史家的论述旨意,他以理、势论述史学问题,增强了史学批评的理性色彩,在中国史学的发展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本单元所选《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和《史通》中的《直书》,都鲜明地表露出作者的技法与主张,是我们了解这种文学与精神的典范篇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探讨问题1: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春秋笔法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为此,本文仅就读者欣赏春秋笔法必须具备的能力方面作一点管窥。 一、欲说还休,以少引多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由于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读者得出的主旨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各个读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们又不会因此去追求,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 “……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有人试图为黛玉这“好……”字后面难言之隐语填空,但无法填出,也无须填出,因为黛玉临终前,哀恨交集,至情倾泄,“闲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观形象仅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凭藉形式,其真实意图不著一字,但读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会无中悟有,“尽得风流”。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时与宝玉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 读者不禁要和宝玉一样急于知道是“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辍笔,写道:“……只听:外面一声,正是宝钗来了。”其实宝钗的好处书中早已交代,这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常识 第一单元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具体划分如下: 经部: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10个大类。 最初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 《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史部:史书,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个大类。 其中仅正史就有《二十六史》。 从司马迁的《史纪》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14大类。 其中儒家的著作有:《荀子》、《说苑》、《帝苑》、《远思录》、《传习录》、《孔子家语》、《温公家范》等。 兵家著作有:《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三略》、《素书》、《将苑》、《守城录》等。 法家著作有:《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 农家著作有:《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 医家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 道家著作有:《老子道德经》、《老子义疏》、《列子》、《庄子》、《南华论》等。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文集,搜集了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大类。 其中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 包含:《楚辞》、《花间集》、《文心雕龙》、《乐府诗集》、《古诗九十九首》、《古文观止》、《汉魏六朝文》、《李白诗集》、《杜甫诗集》、《范仲淹词》、《东坡词》、《关汉卿杂剧》、《郑光祖杂剧》等等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课后训练含解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 教版

直书 课后训练一起提高 一、根底知识稳固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那么秽迹彰.于一朝彰:彰显。 B.彼我无忤.,行之不疑忤:违反,抵触。 C.然世多趋.邪而弃正趋:快走。 D.言之假设是,吁.可畏乎吁:叹词,表惊叹。 解析C项,趋,倾向于。 答案C 2.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 ..以受害也 B.其表达 ..当时,亦务在审实 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 ..长存 D.盖烈士 ..徇名,壮夫重气 解析D项,“烈士〞在文中的意思是“有气节、有操守的男子〞,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人〞。 答案D 3.以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人之所贱. A.然后能成其良直 .. B.盖近古之遗直.欤 C.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D.而遗芳.余烈 解析C项与例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C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①其有贼臣逆子②励其匪躬之节 B.{①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②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 C.{①盖近古之遗直欤②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D.{①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②赵盾之为法受屈 解析B 项,均为连词,虽然。A 项,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自己。C 项,①用在句首,表推测,大概;②句首发语词,无实义。D 项,①动词,做,②介词,因为。 答案B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假设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那么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假设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那么从,为于不可为之时那么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 名今古。至假设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然那么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 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表 达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3.2 直书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直书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曲.直/邪曲.违忤./水浒.霪.雨/淫.君乱主 B.秽.迹/哕.哕强.项/强.直滋.养/以兹.避祸 C.犯讳./伟.岸斧钺./壬戌.哔.叽/抽戈犯跸. D.糟粕./琥珀.阿.容/阿.胶豆萁./箕.裘未陨 项,qū,wǔ/hǔ,yín;B项,huì,qiáng,zī;C项,huì/wěi,yuè/xū,bì;D项,pò,ē,qí/j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 项,“禀”的意思是“遵循”。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就有道而正.焉 A.然后能成其良直 .. B.韦昭仗正.于吴朝 C.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D.而遗芳.余烈 项与例句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下列各句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B.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C.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 D.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项是倒装句,其他三项是被动句。 5下列加点的“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②不践君子之.迹 ③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 ④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⑤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⑥马迁之.述汉非 ⑦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 A.①③④⑥/②⑤⑦ B.①③⑥/④/②⑤⑦ C.①④⑦/③⑥/②⑤ D.①④/③⑥/②/⑤⑦ ,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指“直书”这件事;②⑤⑦助词,的。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瑕:缺点。 B.恶名被.于千载被:遭受。 C.韦昭仗.正于吴朝仗:持。 D.窃.撰辽东之本窃:私下里。 项,“被”的意思是“遮覆”。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直如弦,死道边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