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论课程论文

现代图论课程论文
现代图论课程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可平面图的非正常染色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平面图的非正常染色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并以《不含4-

圈和6-圈的可平面图是(2,0,0)-可染的》这篇文章为例,研究了无4-,5-圈的

可平面图的(1,0,0)-可染的一些成果。最后,简述了本学期学习现代图论这门课

程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非正常可染;研究背景和现状;方法和技巧;心得体会

1 课题背景

染色理论是图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图论的起源之一。图的染色问题的研究来

源于著名的四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而的非正常染色是图的

正常染色的一个延伸。

一个有序对()E V G ,=称为无向图,其中V 表示一个有限集合,E 是V 中不同

元素的无序对组成的集合。V 中的元素叫做G 的顶点,E 中的元素叫做G 的边。

通常用V ,E 分别表示G 的顶点集与边集。若一条边的始点和终点是同一个顶点,

则把这样的边称为环。 若两条以上的边的一对端点相同,则把这些边称为重边。

把没有重边和环的图称为简单图。

如果可以把图G 画在平面上, 使得它的边仅在端点处相交, 则称图G 为可

平面图. 把可平面图在平面内具体的使得边仅在端点处相交的嵌入叫做平面图。

我们所研究的3-可染图形都是有限的,简单的,无向的图形。

通常用u ,v 表示G 中的点, e 表示G 中的边. 若()G V uv e ∈=,则称u 和v 在

G 中相邻, 或称u 和v 互为邻点, 或又称u 和v 是e 的两个端点, 或称u 和v 都与

v 相关联。与v 相关联的边的条数叫做v 的度数,记作()v d 。若()k v d =(或()k v d ≥,

或()k v d ≤),则称v 为一个k -点(或-+k 点, 或--k 点),对f 类似定义令C 是G

的一个圈,()C Int 和()C E xt 分别表示由(严格)位于C 的内部或者外部的点构成的

G 的一个生成子图。特别地,()()C Ext G C Int \=,()()C Int G C Ext \=。若

()()C Ext C Int ≠≠φ(即G 至少有一个的点在C 的内部和外部),称C 是分离圈。

连接C 上两个不相继的点的边称为C 的弦。若弦e 关联一个三角形称e 是三角的。

令12,,k d d d 为k 个非负整数。若我们能用1,2,……,k 这k 种颜色来染

(V,E)G =中的顶点使得点导出子图[]i G V 具有最大度i d ,其中i V 是颜色为i 的顶

点集,1,2,,i k =,则称G 是非正常12(d ,d ,,d )k -可染的,简称

12(d ,d ,,d )k -可染的。坏圈由一个3,3,6,6剖分构成的8圈和四个9圈构成,

其中四个9圈分别是3,3,6,7剖分,3,6,6剖分,3,6,6,6剖分和一个3,6,3,6,3,6

剖分。好圈是9-非坏的圈。

2 可平面图的正常3-染色的研究现状

2.1著名的猜想及已知结果

四色猜想:可平面图都是4-可染的.见[1][2].

Grotzsch 三色定理:不含3-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3].

Steinberg 猜想:不含4-圈和5-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4].

s Havel '猜想:两个三角形的距离?d 足够大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见[5].

以下是较Steinberg 猜想更弱的Bordeaux 猜想

Bordeaux 猜想:(1)不含相交三角形及5-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的.(2)不

含相邻三角形及5-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的.

针对Steinberg 猜想,Erdos 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最小值k ,使得每一

个不含4-至k -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

围绕这个问题,

Borodin V O ..,H.L.Abbott ,Glebov N A ..等人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一些结果:

11≤k ,见[7].

10≤k ,见[8].

9≤k ,见[9].

7≤k ,见[10].

关于可平面图的3-可染,Y.Wang,W.Wang,M.Chen,等人给出以下一些充分条件:

不含4-,-i ,-j ,-k 圈的可平面图是3-可染的,其中94≤≤≤≤k j i .见

[11]-[15].

不含4-, 5-, 7-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16].

不含4-, 6-, 7-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17].

不含4-, 6-, 8-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18].

不含4-, 6-, 9-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19].

不含4-, 7-, 9-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见[20].

至今尚无人能证明出平面图不含4-至6-圈是否是(0,0,0)-可染的。对于平面

图的非正常染色,如下列出部分著名结果。

每个平面图是(2,2,2)-可染的。见[]6

每个平面图是*(3,2)-可染的。见[]21[]22。

不含3-圈的平面图是*(3,1)-可染的。见[]23

不含相邻三角形和5-圈的平面图是(1,1,1)-可染的。见[]24

不含4-圈和5-圈的平面图是(1,1,0)-可染的。见[]25

对于平面图不含4-圈和-i 圈,5i ≠我们又有以下结果。

既不含4-圈又不含6-圈的平面图是(3,0,0)-(1,1,0)-可染的。见[]26

既不含4-圈又不含6-圈的平面图是(2,0,0)-可染的。见[]27

对于平面图不含4至6-圈的平面图是否是(0,0,0)-可染的,暂无人证明。

不含4至6-圈的平面图是否是(1,0,0)-可染的。见[]28

2.2 可研究课题

在证明了每个平面图是*(3,2)-可选的后,Eaton,Hull 等人提出:每个平面图

是否是*(4,1)-可选的?我们在此提出每个平面图是否是(2,1,1)-可染的,若不是,

那是否是(2,1,1)-可染的?无4-圈和圈的平面图是否是(1,0,0)-可染的?无4-圈

和圈的平面图是否是(0,0,0)-可染的?

3 方法与技巧

该部分以《不含4-圈和5-圈的平面图是(1,0,0)-可染的》为例,介绍了图

的点荫度方法与技巧。本文定理:不含4-圈和5-圈的平面图是(1,0,0)-可染的。

该定理的证明是通过反证法来证明的。设G 是定理3关于点数最少的一个极小反

例,即G 是不含4-圈和5-圈,它本身不是(1,0,0)-可染的,但G 的每一个真子

图都是(1,0,0)-可染的。第二部分就是介绍了极小反例G 的一些性质,再通过权

转移方法证明极小反例是不存在的,从而证明了定理是成立的。

极小反例的性质如下:

Lemma 1 若()D Int v ∈,则D 在v G -中未变坏.

Lemma 2 若()D Int v ∈,则()3≥v d .

Lemma 3 G 无分离好圈.

Lemma 4 3-点v 及其邻点均内点,则v 至少有一个4+-邻点

Lemma 5 真内(3,3,4)--面的外邻点均4+点

Lemma 6 D 无弦

Lemma 7 二路与D 围成3-面.

Lemma '7 三路与D 围成5-面.

Lemma 8 四路与D 围成5-面或7-面

Lemma 9 五路与D 围成k -圈,{}7,8,9k ∈

Lemma 11 内4-点有一个悬挂(3,3,3)-面,则它不会有任何悬挂(3,3,4)--面

Lemma 12 内4-点关联一个(3,4,4)-面,则它不会有悬挂(3,3,4)-面

这些性质的证明都是利用反证法。先假设性质不成立,再通过删点粘点或插

边对G 作图变换得'G 。根据G 的极小性,先将?延拓到'G 上,从而得'G 的一个

(1,0,0)-染色,再将'G 进行补染,从而得到G 的一个(1,0,0)-染色,与G 是极

小反例相矛盾。

第三部分是权转移

4 心得体会

现代图论这门课程,打破了原有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听课的模式,它要

求每一位同学都上台去做论文报告,还要进行相应的板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板

书、讲课等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之下,扫清论文

不懂、模糊的障碍,加深了对论文的理解。而每一个同学所报告的论文内容各不

相同,但有些也有想通之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讲课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和研究思维。总而言之,现代图论该课程给我带来了深远

的影响,使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

5 参考文献

[1]K. Appel, W. Haken, Every planar map is four colorable. Part I. Discharging. Illinois J. Math.1977, 21: 429-490.

[2]K. Appel,W. Haken, Every planar map is four colorable. Part II. Reducibility. Illinois J. Math.1977, 21:491-567.

[3]H. Grotzsch, Ein Dreifarbensatz fur dreikreisfreie Netze auf der Kugel, Wiss

Z Martin LutherUniv Halle-Wittenberg,Math-nat 1959,8:109-120.

[4]R. Steinberg, The state of the three color problem, Quo Vadis, Graph Theory, Ann. DiscreteMath.1993, 55: 211-248.

[5]I. Havel, O zbarvitelnosti rovinnych grafu? theremi barvami, in: Math. Geometrie a theorie grafu? , Praha, 1970, pp. 89–91.

[6]O. V. Borodin, A. Raspaud,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planar graphs to be

3-colorable, Journal of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se B 88 (2003) 17-27.

[7]H.L. Abbott, B. Zhou, On small faces in 4-critical graphs, Ars Combin. 32 (1991) 203–207.

[8]O.V. Borodin, A.N. Glebov, T.R. Jensen, A. Raspaud, Planar graphs without triangles adjacentto cycles of length from 3 to 9 are 3-colorable, Siberian Electron.Math.Rep.3 (2006) 428–440.

[9]O.V. Borodi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lane graphs without adjacent

triangles and an application to 3-colorings, J. Graph Theory 21 (2) (1996)

183-186.

[10]O.V. Borodin, A.N. Glebov, A. Raspaud, M.R. Salavatipour, Planar graphs

without cycles of length from 4 to 7 are 3-colorable, J. Combin. Theory Ser.

B 93 (2005) 303–311.

[11]Y. Wang, M. chen, L. Shen, Planar graphs without cycles of length 4, 6,

7 or 8 are 3-colorable,Discrete Math. 308 (2008) 4014-4017.

[12]Y. Wang, H. Lu, M. Chen, A note on 3-choosability of planar graphs. Inform.

Process. Lett.105(2008) 206-211.

[13]Y. Wang, Q. Wu, L. Shen, Planar graphs without cycles of length 4, 7, 8

or 9 are 3-choosable,Discrete Applied Math. 159 (2011) 232-239.

[14]Y. Wang, L. Shen,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planar graph to be 3-choosable,

Inform. Process.Lett.104 (2007) 146-151.

[15]Y. Wang, H. Lu, M. Chen, Planar graphs without cycles of length 4, 5, 8,

or 9 are 3-choosable,Discrete Math., 310 (2010).

[16]O.V. Borodin, A.N. Glebov, M. Montassier, A. Raspaud, Planar graphs without

5- and 7-cyclesand without adjacent triangles are 3-colorable, J. Combin.

Theory Ser. B 99 (2009) 668–673.

[17]M. Chen, W. Wang, On 3-colorable planar graphs without short cycles. Applied MathematicsLetters, (2008) 961-965.

[18]W.F. Wang, M. Chen, Planar graphs without 4, 6, 8-cycles are 3-colorable, Sci. China Ser. A 50(11) (2007) 1552–1562.

[19]Yingli Kang, Ligang Jin, W. Wang, Y. Wang, Planar graphs without cycles of length 4, 6 and 9 are 3-colorable.

[20]H. Lu, Y. Wang, W. Wang, Y. Bu, M. Montassier, A. Raspaud, On the

3-colorability of planar graphs without 4-, 7- and 9-cycles, Discrete Math. 309

(2009) 4596-4607.

[21]L. J. Cowen, R. H. Cowen, D.R.Woodall, Defective colorings of graphs in surfaces: partitions into subgraphs of bounded valency, J. Graph Theory 1986, 10(2): 187-195.

[22]N.Eaton,T.Hull,Defective list colorings of planar graphs,BULL Inst Combin

Appl25(1999),79-87162(1996),199-214.

[23]R. Skrekovski, List improper coloring of planar graphs. Comb. Prob. Comp.,

8:293299, 1999.

[24] R. Skrekovski, A Grotzsch-Type Theorem for list colorings with impropriety

one, Combinatorics,Probability and Computing (1999) 8,493-507.

[25] B. Xu, On (3; 1)?-coloring of plane graphs, Siam J. Discrete Math., 2009,

23(1): 205-220.5

[26] Xu L, Miao Z, Wang Y. Planar graphs with cycles of length neither 4 nor

5 are (1; 1; 0)-colorable,J. Comb. Optim, DOI 10. 1007 / s10878-012-9586-4.

答案(电子科大版)图论及其应用第一章

习题一: ● 。 证明:作映射f : v i ? u i (i=1,2….10) 容易证明,对?v i v j ∈E ((a)),有f (v i v j,),=,u i,u j,∈,E,((b)) (1≤ i ≤ 10, 1≤j ≤ 10 ) 由图的同构定义知,图(a)与(b)是同构的。 ● 5.证明:四个顶点的非同构简单图有11个。 证明:设四个顶点中边的个数为m ,则有: m=0: m=1 : m=2: m=3: m=4: (a) v 23 4 (b)

m=5: m=6: 因为四个顶点的简单图最多就是具有6条边,上面所列出的情形是在不同边的条件下的不同构的情形,则从上面穷举出的情况可以看出四个顶点的非同构简单图有11个。 ● 11.证明:序列(7,6,5,4,3,3,2)和(6,6,5,4,3,3,1) 不是图序列。 证明:由于7个顶点的简单图的最大度不会超过6,因此序列(7,6,5,4,3,3,2)不是图序列; (6,6,5,4,3,3,1)是图序列 1 1 12312(1,1,,1,,,)d d n d d d d d π++=---是图序列 (5,4,3,2,2,0)是图序列,然而(5,4,3,2,2,0)不是图序列,所以(6,6,5,4,3,3,1)不是图序列。 ● 12.证明:若 ,则包含圈。 证明:下面仅对连通图的下的条件下进行证明,不连通的情形可以通过分成若干 个连通的情形来证明。设 , 对于中的路 若与邻接,则构成一个闭路。若是一条路,由于,因 此,对于,存在与之邻接,则构成一个圈。 ● 17.证明:若G 不连通,则连通。 证明:对于任意的 ,若与属于G 的连通分支,显然与在中连通;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 《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4个顶点的不同构的简单图共有__11___个; 2.设无向图G 中有12条边,已知G 中3度顶点有6个,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则G 中顶点数至少有__9___个; 3.设n 阶无向图是由k(k ?2)棵树构成的森林,则图G 的边数m= _n-k____; 4.下图G 是否是平面图?答__是___; 是否可1-因子分解?答__是_. 5.下图G 的点色数=)(G χ______, 边色数=')(G χ__5____。 图G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下面给出的序列中,是某简单图的度序列的是( A ) (A) (11123); (B) (233445); (C) (23445); (D) (1333). 2.已知图G 如图所示,则它的同构图是( D ) 3. 下列图中,是欧拉图的是( D ) 4. 下列图中,不是哈密尔顿图的是(B ) 5. 下列图中,是可平面图的图的是(B ) A C D A B C D

6.下列图中,不是偶图的是( B ) 7.下列图中,存在完美匹配的图是(B ) 三.作图(6分) 1.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和哈密尔顿圈的图; 2.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但没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3.画出一个没有欧拉闭迹但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解: 四.(10分)求下图的最小生成树,并求其最小生成树的权值之和。 解:由克鲁斯克尔算法的其一最小生成树如下图: 权和为:20. 五.(8分)求下图G 的色多项式P k (G). 解:用公式 (G P k -G 的色多项式: )3)(3)()(45-++=k k k G P k 。 六.(10分) 22,n 3个顶点的度数为3,…,n k 个顶点的度数为k ,而其余顶点的度数为1,求1度顶点的个数。 解:设该树有n 1个1度顶点,树的边数为m. 一方面:2m=n 1+2n 2+…+kn k 另一方面:m= n 1+n 2+…+n k -1 v v 1 3 图G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设计

前言 据有关统计,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发和设计的新产品已达到70%以上;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材料加工工程等领域中从事工程设计与优化、材料宏微观模拟与分析的各类工作和学位论文中,约有90%以上的论文采用有限元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并且有限元方法在其中80%以上的论文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出,有限元分析已经成为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有限元分析已从过去的只有较少数专业人员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变为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广泛使用的通用分析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限元分析商品化软件的普及。 ANSYS软件是融结构、流体、电场、磁场、声场分析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由世界上最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公司之一的美国ANSYS开发,它能与多数CAD软件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如Pro/Engineer, NASTRAN, Alogor, I-DEAS, AutoCAD等,是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高级CAD工具之一。软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处理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后处理模块。前处理模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实体建模及网格划分工具,用户可以方便地构造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模块包括结构分析(可进行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和高度非线性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电磁场分析、声场分析、压电分析以及多物理场的耦合分析,可模拟多种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具有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分析能力;后处理模块可将计算结果以彩色等值线显示、梯度显示、矢量显示、粒子流迹显示、立体切片显示、透明及半透明显示(可看到结构内部)等图形方式显示出来,也可将计算结果以图表、曲线形式显示或输出。软件提供了100种以上的单元类型,用来模拟工程中的各种结构和材料。该软件有多种不同版本,可以运行在从个人机到大型机的多种计算机设备上,如PC,SGI,HP,SUN,DEC,IBM,CRAY等。

论文:网络图论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图论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04物理学(5)班叶中华学号:1505040 摘要:进行电路分析时,利用网络图论的方法,能简化运算过程,能把节点方程直接写出,使电路分析的系统化更加便捷。 关键词:网络图论;电路;矩阵分析 一、基本概念 网络图论又称为网络拓扑学,适应用图的理论,对电路的结构及其连接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 网络的图又称为拓扑图,它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图G (Gragh) 是节点(点)和支路(线段)的集合,每条支路的两端都联到相应的节点上。每一条支路代表一个电路元件,或者代表某些元件的组合。如上图(a)、(b) 分别画出了两个具体的电路图及与它们对应的拓扑图,如果给出支路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可以看出虽然(a)、(b)图中的支路内容或元件性质不一样,但拓扑图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列出的KCL,KVL方程是一样的。即 i 1=i 2 +i 3 u 1=u 2 +u 3 u 2 =u 3 这说明网络的图只与连接结构有关,而与支路元件性质无关。 网络图中所用的几个名词: (1) 支路:每个元件用一条线段表示,每条线段就是一个支路。也可以将电压 源与电阻串联,电流源与电阻并联,作为一条复合支路,即也用一条线段表示。 (2) 节点:线段的端点叫节点。 (3) 图:线段与点的集合即为网络的图。 (4) 有向图:对图中的支路电流指定出参考方向,即为有向图。 (5) 连通图:图中任意两点间至少有一条路径。就叫连通图。 (6) 非连通图:从一点到另一点无路径可走就叫非连通图。

(7) 子图:若图G1的每个节点和支路也是图G的节点和某些支路,则称图G1 是图G的一个子图。在图的定义中节点和支路各自是一个整体,因此,允许有孤立节点存在。所以有时会说把一条支路移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时把它所连接的节点也移去;反之,如果把一个节点移去,则应当把它连接的全部支路同时移去。 (8) 自环:图中一条支路连接于一个节点,就叫自环。 (9) 关连:任一支路恰好连接在二个节点上,称此支路与这二个节点彼此关联。 二、回路、树、割集 1、回路-----有图的支路所构成的闭合路径叫回路,但任一回路中的每个 节点所关联的支路树应当是2。 2、树-----满足三点构成树:1)包含图的全部节点;2)不包含回路;3) 连通的。树的支路叫树支,其余的支路叫连支。 3、割集-----割集的定义如下:对一个连通图切割一组支路应满足拿掉这组支路后(保留节点),原来的图分成两部分,如果少拿掉任意一条支路,图仍然是连通的,则称这组支路为割集。如下面连通图所示,在上面画一个闭合面(高斯面)如虚线所示,3,4,6支路就是一组割集。 三、关联,回路、割集矩阵的概念和求法 1、关联矩阵A 关联矩阵A表示图G中节点与支路的关联关系,它可以根据网络的有向图直接写出。设有向图的节点数为n 支路数为b,并且把全部节点和支路分别编号。 关联矩阵A可用一个的矩阵来描述。它的行对应于节点,它的列对应于 支路,它的每一元素定义如下: 对于同一网络,由于选择不同的参考节点,可以得到不同的关联矩阵A,但公式Ai=0总是成立的。

图论及其应用答案电子科大

图论及其应用答案电子科 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习题三: 证明:e是连通图G 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u ∈V 1及v ∈V 2, G 中的路(u,v)必含e . 证明:充分性: e是G的割边,故G ?e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V 1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V 2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12,u V v V ?∈?∈,因为G中的u ,v不连通, 而在G中u与v连通,所以e在每一条(u ,v )路上,G中的(u ,v )必含e。 必要性:取12,u V v V ∈∈,由假设G中所有(u ,v )路均含有边e,从而在G ?e中不存在从 u与到v的路,这表明G不连通,所以e 是割边。 3.设G 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G 是块 (2) G 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 G 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1)→(2): G是块,任取G的一点u,一边e,在e边插入一点v,使得e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G中的u,v 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G 1中u 与边e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2)→(3): G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G的点u ,边e ,若u在e 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u不在e上,由定理,e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e边插入一个点v ,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3)→(1): G连通,若G不是块,则G中存在着割点u,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V 1, V 2, V 1, V 2无环,12,x v y v ∈∈,点u在每一条(x ,y )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G是块。 7.证明:若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v 不是补图G ?的割点。 证明:v是单图G的割点,则G ?v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x ,y ∈V (G ?v ), 如果x ,y 不在G ?v的同一分支中,令u是与x ,y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x ,与y在G ?v的补图中连通。若x ,y在G ?v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G ?v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v是G 的割点,则v不是补图的割点。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给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12G κ= 最小点割 {6,8} 1()2G λ= 最小边割{(6,5),(8,5)}

现代设计方法-习题集(含答案)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现代设计方法》(编号为09021)共有单选题,计算题,简答题, 填空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 填空题,单选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计算题 1. 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以下问题(缩小区间三次)。 342)(m in 2+-=x x x f ,给定初始区间[][]3,0,=b a ,取1.0=ε。 2. 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以下问题(缩小区间三次) 32)(m in 2+=x x f ,给定[][],1,2a b =-,取1.0=ε 3. 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以下问题(缩小区间三次) 432+=x )x (f min ,给定[][]40,b ,a =,取10.=ε。 4. 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以下问题(缩小区间三次)。 12)(m in 3+-=x x x f ,给定初始区间[][]3,0,=b a ,取5.0=ε 5. 用黄金分割法求解以下问题(缩小区间三次)。 107)(m in 2+-=x x x f ,给定初始区间[][]3,0,=b a ,取1.0=ε 6. 用梯度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 168)(m in 22221+-+=x x x X f ,取初始点[]T X 1,1)0(= ,计算精度1.0=ε。 7. 用梯度法求解96)(m in 12221+-+=x x x X f ,[]T X 1,1)0(= ,1.0=ε。 8. 用梯度法求解44)(m in 22221+-+=x x x X f ,[]T X 1,1)0(=,1.0=ε 。 9. 用梯度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1364)(m in 222 121+-+-=x x x x X f ,取初始点

计算方法课程设计

数理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设计 姓名:刘金玉 学号: 3141301240 班级: 1402 成绩:

实验要求 1.应用自己熟悉的算法语言编写程序,使之尽可能具有通用性。2.上机前充分准备,复习有关算法,写出计算步骤,反复检查,调试程序。(注:在练习本上写,不上交) 3.完成计算后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算法步骤叙述,变量说明,程序清单,输出计算结果,结构分析和小结等。(注:具体题目 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的实验报告都包含上述内容!)4.独立完成,如有雷同,一律判为零分! 5.上机期间不允许做其他任何与课程设计无关的事情,否则被发现一次扣10分,被发现三次判为不及格!非特殊情况,不能请 假。旷课3个半天及以上者,直接判为不及格。

目录 一、基本技能训练 (4) 1、误差分析 (4) 2、求解非线性方程 (6) 3、插值 (12) 4、数值积分 (12) 二、提高技能训练 (16) 1、 (16) 2、 (18) 三、本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500字左右) (21)

一、基本技能训练 1、误差分析 实验1.3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实验目的: 研究误差传播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问题提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 实验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 1,22b x a -+= 用求根公式求解下面两个方程: 2210(1)320(2)1010 x x x x +-=-+= 实验要求: (1) 考察单精度计算结果(与真解对比); (2) 若计算结果与真解相差很大,分析其原因,提出新的算法(如先求1x 再 根据根与系数关系求2x )以改进计算结果。 实验步骤: 方程(1): 根据求根公式,写出程序: format long a=1;b=3;c=-2; x1=((-1)*b+sqrt(b^2-4*a*c))/2*a x2=((-1)*b-sqrt(b^2-4*a*c))/2*a

图论应用案例

题目:最小生成树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专业:机械工程 2014年3月16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1) 2 有关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2) 3 prim算法介绍 (3) 4 系统设计及其应用 (5) 一、系统设计 (5) 二、最小生成树应用 (8) 5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附件: (13)

最小生成树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连通图广泛应用于交通建设,求连通图的最小生成树是最主要的应用。比如要在n个城市间建立通信联络网,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n点连通的前提下最节省经费,就应用到了最小生成树。 求图的最小生成树有两种算法,一种是Prim(普里姆)算法,另一种是Kruskal(克鲁斯卡尔)算法。 本文通过将城市各地点转换成连通图,再将连通图转换成邻接矩阵。在Microsoft Visual C++上,通过输入结点和权值,用普里姆算法获得权值最小边来得到最小生成树,从而在保证各个地点之间能连通的情况下节省所需费用。 本文从分析课题的题目背景、题目意义、题目要求等出发,分别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对系统的完成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PRIM算法、最小生成树、邻接矩阵、交通建设

Abstract Connected graph is widely applied in traffic construction, connected graph of minimum spanning tree is the main application.Such as to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between the n city, want to consider is how to ensure n points connected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most save money, apply to the minimum spanning tree. O figur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nimum spanning tree algorithm, one kind is Prim (she) algorithm, the other is a Kruskal algorithm (Kruskal).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ity around point into a connected graph, then connected graph is transformed into adjacency matrix.On Microsoft Visual c + +, through the input nodes and the weights, gain weight minimum edge using she algorithm to get minimum spanning tree, which in the case of guarantee every location between connected to save cos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pic subject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subject requirements, etc, from requirements analysis, general design, detailed design, testing, and other aspects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the completion of the system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PRIM algorithm, minimum spanning tree, adjacency matrix, traffic construction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11材料2班夏万林学号20110410210234 现代设计方法,用英文取名为“Modern Design Technique”,是当今时代为产品制造或工程项目完成到实体化全过程而制订的技术上的方案、图样与程序。“现代设计方法”是对应于传统设计方法而提出与发展的,为一种大概念,有大的范畴,其下位可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等。 进入大三,迎接我们的是真正的专业课,不再是以前的公共课或者是专业基础课,而《优化设计导论》作为专业课中的必修课,即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同时也是一门结合机械类各科目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近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比较多的综合性设计方法同时也很好的认识了我们的好老师-卢老师。卢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幽默且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卢老师基本上是每节课都会要求同学自己动手画画做做,不要总是这样听着而什么是事都不做,尽量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多学点,让同学愿意听,想去学。 这门课程给我们讲解了有限元设计、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稳健设计、并行设计、智能设计等十种现代设计方法。其中前面四种为较成熟应用正普及类,后面六种为较新颖内容正发展类,可以说是设计学的一个大综合。广义最优化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图解法、实验法、情况研究法等,工程技术问题中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解析法和数值法,且以数值法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因此、本书主要讲述数值法。

纵观世界机械类设计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至今,机械工业不断革新其要求也不断改变,现今对各个设计员的要求不断提升,由以前的单一机械结构设计到后来的机电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机、电、计算机三位一体的设计要求,这样对于我们大学生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本身基础较薄弱,学习现代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的难度也在提升。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对现代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掌握。我觉得开设本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典解析法、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法、数值法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工程设计实例分析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设计意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机械优化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的图书馆也有许多相关的书籍期刊,通过课本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学习以及《机械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我对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关基础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其过程主要为首先是任务的提出,确定需求和潜在的需求;然后是可理解的形成,即概念设计,包括扫描技术可能和产生矛盾统一设想;最后是对可能解的评估、优选和确认,并产生最终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对机械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的相关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课程中的优化设计、解析法、数值法等方面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类型开展设计方案的。主要是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系统化设计方法、智能化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的设计方法,我的学习提

计算方法-论文

浅论拉格朗日与牛顿插值法 一、课程简介 计算方法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和解决有精确解而计算公式无法用手工完成和理论上有解而没有计算公式的数学问题的数值近似解的方法。在实际中,数学与科学技术一向有着密切关系并相互影响,科学技术各领域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学产生密切的联系,并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而所建立的这些数学模型,在许多情况下,要获得精确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使得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近似解变的非常重要了,计算方法就是这样一门课程,一门专门用来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近似解的一门课程。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四:实际问题抽象出实际问题的物理模型,再有物理模型具体出数学模型,根据相关的数值方法利用计算机计算出结果。从一般的过程可以看出,计算方法应该具有数学类课程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理论特性和实验课程的实用性和实验性的技术特征等。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已深入到计算物理、计算力学、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计算机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并且在航天航空、地质勘探、桥梁设计、天气预报和字形字样设计等实际问题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计算方法》这门课程可以分为三大块:数值逼近,数值代数,常微分方程。 1.数值逼近模块 这模块的知识点主要分布在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数值计算中的误差。主要的知识点是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限、有效数字等概念的引入和计算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 和相对误差限及有效数字的方法。 第二章:插值法。在这一章中,主要的就是拉格朗日插值法与牛顿插值法的讲述。拉格朗日插值法中核心就是去求插值结点的插值基函数,牛顿插值法中核心就 是计算插值结点的差商,还有就是截断误差的说明。 第三章: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重点是最小二乘法的法则和法方程组列写,如何利用法方程组去求一个多项式各项的系数。最小二乘法是与插值方法是有区别 的,它不要求过所有的结点,只要靠近这些点,尽可能的表现出这些点的趋势就行 了。 2.数值代数模块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第四章至第七章。 第四章:数值积分。主要说的是插值型的数值积分的公式和积分系数。刚开始讲了牛顿-柯特斯插值求积公式,包括梯形公式、Simpson公式、Cotes公式-系数、 代数精度和截断误差。然后就是复合的牛顿-柯特斯求积公式,包括复合的梯形公式、复合的Simpson公式、各个复合公式的收敛阶和它们各自的截断误差。最后讲的是 龙贝格算法的计算思想和公式的讲述。

计算方法论文

****学校课程考查论文 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我对拉格朗日公式的认识》成绩:

我对拉格朗日公式的认识 一、问题背景 (一)背景 在生产和科研中出现的函数是多种多样的,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实际问题中,虽然可以断定所考虑的函数在区间[a,b]上存在且连续,但却难以找出它的解析表达式,只能通过实验和观测得到在有限个点的函数值(即一张函数表)。显然,要利用这张函数表来分析函数的性态,甚至直接求出其他一些点的函数值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在有些情况 下,虽然可以写出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但由于结构相当复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插值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比较古老的、然而却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许多实际问题中都用函数来表示某种内在联系或规律,而不少函数都只能通过实验和观测来了解。如对实践中的某个物理量进行观测,在若干个不同的地方得到相应的观测值,拉格朗日插值法可以找到一个多项式,其恰好在各个观测的点取到观测到的值。这样的多项式称为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二)相关数学知识 插值法利用函数f (x)在某区间中若干点的函数值,作出适当的特定函数,在这些点上取已知值,在区间的其他点上用这特定函数的值作为函数f (x)的近似值。如果这特定函数是多项式,就称它为插值多项式。 在多项式插值中,最常见、最基本的问题是:一次数不超过n次的代

数多项式P n(x)=a0+a1x+…+a n x (1) 使P n(x i)=y i (2) 其中,a0,a1,…a n为实数;x i,y i意义同前。 插值多项式的存在唯一性:若节点x0,x1,x2…x n互不相同,则(2)式满足插值条件式的n次多项式(1)存在且唯一。 可以写出n+1个n次多项式。容易看出,这组多项式仅与节点的取法有关,我们称之为n次插值基函数。 二、方法综述 某多项式函数,已知给定的k+1个取值点:(x0,y1)…(x k,y k),其中x i对应着自变量的位置,而y i对应着函数在这个位置的取值。 假设任意两个不同的x j都互不相同,那么应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所得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 其中每个为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或称插值基函数),其表达式为: (x)+(x)+…+(x) 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l j(x)的特点是在x j上取值为1,在其它的点x i,i≠j上取值为0。 当n=1时,即得线性插值公式L1(x)=y0+y1又叫线性插值;

图论论文

课程名称图论入门 论文题目图论在物流 物配送上的应用指导教师刘颖 学院管理学院 姓名郭凤午

学号2011030284 图论在物流货物配送中的应用 摘要: 最短路径问题对于节约人们的时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最短路问题是图论理论的一个经典问题。寻找最短路径就是在指定网络中两结点间找一条距离最小的路。最短路不仅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可以引申到其它的度量,如时间、费用、线路容量等。它可被用来解决厂区布局、管路铺设、线路安装等实际问题。本文介绍了图论的起源和发展、最短路径问题及其算法,并应用图论最短路径问题的分析方法解决物流货物配送中问题。 1 引言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图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十分迅速。图论是以图为研究对象,图形中我们用点表示对象,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包含了某种二元关系的系统都可以用图形来模拟,而且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图中点的位置和线的长短曲直无关紧要[1]。图论的发展大力地推进了科学文明的进步,解决了很多实际应用问题。图论是数学领域中发

展最快的分支之一,它以图为研究对象。图论中的图是有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来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图论本身是应用数学的一部分,因此,历史上图论曾经被好多位数学家各自独立的建立过。关于图论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欧拉1736年的论文中,他所考虑的原始问题有很强的实际背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欧拉只用了一步就证明了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图的染色问题一直是图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数学家赫伍德成功地运用肯普的方法证明了五色定理,即一张地图能够用五种或者更少的颜色染色。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黑肯和阿佩尔,经过四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正是上述那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的游戏的抽象与论证的方法,开创了图论科学的研究。 2 图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是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1736年是图论的历史元年,当时的图论问题是盛行的迷宫问题和游戏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著名数学家 L.Euler于1736年解决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位于普雷格尔河的两岸,河中有一个岛,于是城市被河的分支和岛分成了四个部分,各部分通过7座桥彼此相通。如同德国其他城市的居民一样,该城的居民喜欢在星期日绕城散步。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四部分陆地任一块出发,按什么样的路线能做到每座桥经过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出发点。这就是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看起来不复杂,因此立刻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但是实际上很难解决。瑞士数学家(Leonhard Euler)在1736年发表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文章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图论历史上的第一篇论文,Euler也因此被誉为图论之父。欧拉把七桥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一笔画问题,并给出一笔画问题的判别准则,从而判定七桥问题不存在解。Euler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将四块陆地表示成四个点,桥看成是对应结点之间的连线,则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变成了:从A,B,C,D任一点出发,通过每边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原出发点的路线(回路)是否存在?Euler证明这样的回路是不存在的。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1936年。图论主要研究一些游戏问题:迷宫问题、博弈问题、棋盘上马的行走线路问题。一些图论中的著名问题如四色问题(1852年)和Hamilton环游世界问题(1856年)也大量出现。同时出现了以图为工具去解决其它领域中一些问题的成果。1847年德国的克希霍夫将树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的电网络方程组的研究。1857年英国的凯莱也独立地提出

现代设计方法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结业论文题目: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院(系) 2017 年5月21 日

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宋家鹏 (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在分析汽丰设计方法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汽车设计中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几种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系统工程;模糊分析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汽车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设计方法。据统计,一般汽车的质量和性能有60%-70%取决于汽车设计。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应研究和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要求。为了寻求保证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避免和减少设计失误的方法和措施,引发了“汽车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 1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力学和数学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而现代设计方法则是强调创造性,在注重产品整体功能基础上以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设计为工具的系统设计。这种设计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质量、精度和效率,而且可以将产品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统一起来,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性能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型产品。目前,设计方法和技术正处于不断改善、不断创造的历史时期。可以预见,新的汽车产品将随着现代设计方法、技术和设计科学体系的完善而有新的突破。 2现代设计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法是在总结传统设计的经验与教训、吸收国外各设计流派的先进内容的基础上,以形态学为分类手段,以方法学为思想指导,具体形成以下十一论: 功能论:现代设计法的宗旨。是保证设计要求功能实现的方法论。 突变论:现代设计法的基石。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如创造性设计。 系统论:现代设计工作的前提。进行系统辩识、系统分析,如系统分析法、人机工程等。 信息论:现代设计的依据。进行信号处理,如信息分析法、技术预测法等。 对应论:现代设计的捷径。采用相似、模拟,如相似设计等。 优化论:现代设计的目标。如优化设计等。 智能论;现代设计的核心。发挥人的主动性,使用人工智能,促进设计自动化,如CAD等。 离散论:现代设计的细解。连续体离散求数值解,如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控制论:现代设计的深化。如动态分析设计法等。 模糊论:现代设计的发展。模糊性定量描述,如模糊综合评判和决策等。 艺术论:现代设计的美感。如造型设计等。

计算方法论文

对数值计算中误差分析 (一)问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国防尖端技术,例如机电产品的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气象预报和新型尖端武器的研制、火箭的发射等,都有大量复杂的数值计算问题亟待解决。他们的复杂程度已达到远非人工手算所能解决的地步。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数值计算方法的进展,许多复杂的数值计算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电算得到妥善解决。 利用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等计算工具来求出数学问题的数值解的全过程,称为数值计算。 关于数值计算中误差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如何分析与控制各种误差的方法与过程。数据近似值与精确值之差是衡量数据可靠性和精确度的重要方面。应用数值方法在计算机上求解实际问题时,由于模型、测量手段和计算工具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计算方法的差异,所得结果往往不是所考虑对象的准确值,而是近似值。 误差按其来源可分为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和舍人误差等。

1 模型误差 用数值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必须建立数学模型。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与简化时,往往为了抓住主要因素而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这样就会使得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只是复杂客观现象的一种近似描述,它与实际问题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2 测量误差 在数学模型中往往包含一些由观测或实验得来的物理量,如电阻、电压、温度、长度等,由于测量工具精度和测量手段的限制,它们与实际量大小之间必然存在误差,这种误差称为测量误差。上面近似公式中地球半径是要经过测量得到,然而无论使用什么工具,其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3 截断误差 由实际问题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在很多情况下要得到准确解是困难的,通常要用数值方法求出它的近似解。例如常用有限过程逼近无限过程,用能计算的问题代替不能计算的问题。这种数学模型的精确解与由数值方法求出的近似解之间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由于截断误差是数值计算方法固有的,故又称为方法误差。 4 舍入误差 无论用计算机、计算器计算还是笔算,都只能用有限位小数来代替无穷小数或用位数较少的小数来代替位数较多的有限小数。在上面的近似公式中的 ,因为是一个无理数,在计算机中无法精确表示,只能取有限位,一般取3.14159,而将后面无穷多位舍弃。不仅无理数,即便是十分简单的有理数如1/3,也只能用有限位的计算机数近似地表示为0.333333(保留6位)。因此在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由于计算机的位数有限,在数值计算时只能近似地表示这些数字,由此而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舍入地方法比较多,有收尾法(只入不舍)、去尾法(只舍不入)和四舍五入法等,一般常用人们所熟知的四舍

图论经典问题

常见问题: 1、图论的历史 图论以图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分支。图论中的图指的是一些点以及连接这些点的线的总体。通常用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代表事物间的关系。图论则是研究事物对象在上述表示法中具有的特征与性质的学科。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用图形来描述和表示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既方便又直观。例如,国家用点表示,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用线连接代表这两个国家的点,于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就被一个图形描述出来了。另外我们常用工艺流程图来描述某项工程中各工序之间的先后关系,用网络图来描述某通讯系统中各通讯站之间信息传递关系,用开关电路图来描述IC中各元件电路导线连接关系等等。 事实上,任何一个包含了某种二元关系的系统都可以用图形来模拟。由于我们感兴趣的是两对象之间是否有某种特定关系,所以图形中两点之间连接与否最重要,而连接线的曲直长短则无关紧要。由此经数学抽象产生了图的概念。研究图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图的理论及其应用构成了图论的主要内容。 图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736年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图论问题是盛行的迷宫问题和游戏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著名数学家L.Euler于1736年解决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Konigsberg Seven Bridges Problem)。 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位于普雷格尔(Pregel)河的两岸,河中有一个岛,于是城市被河的分支和岛分成了四个部分,各部分通过7座桥彼此相通。如同德国其他城市的居民一样,该城的居民喜欢在星期日绕城散步。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四部分陆地任一块出发,按什么样的路线能做到每座桥经过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出发点。这就是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看起来不复杂,因此立刻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但是实际上很难解决。 瑞士数学家(Leonhard Euler)在1736年发表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文章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图论历史上的第一篇论文,Euler也因此被誉为图论之父。 欧拉把七桥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一笔画问题,并给出一笔画问题的判别准则,从而判定七桥问题不存在解。Euler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将四块陆地表示成四个点,桥看成是对应结点之间的连线,则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就变成了:从A,B,C,D任一点出发,通过每边一次且仅一次返回原出发点的路线(回路)是否存在?Euler证明这样的回路是不存在的。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1936年。图论主要研究一些游戏问题:迷宫问题、博弈问题、棋盘上马的行走线路问题。一些图论中的著名问题如四色问题(1852年)和Hamilton环游世界问题(1856年)也大量出现。同时出现了以图为工具去解决其它领域中一些问题的成果。1847年德国的克希霍夫(G.R.Kirchoff)将树

图论及其应用

图和子图 图 图 G = (V, E), 其中 V = {νv v v ,......,,21} V ---顶点集, ν---顶点数 E = {e e e 12,,......,ε} E ---边集, ε---边数 例。 左图中, V={a, b,......,f}, E={p,q, ae, af,......,ce, cf} 注意, 左图仅仅是图G 的几何实现(代表), 它们有无穷多个。真正的 图G 是上面所给出式子,它与顶点的位置、边的形状等无关。不过今后对两者将经常不加以区别。 称 边 ad 与顶点 a (及d) 相关联。也称 顶点 b(及 f) 与边 bf 相关联。 称顶点a 与e 相邻。称有公共端点的一些边彼此相邻,例如p 与af 。 环(loop ,selfloop ):如边 l 。 棱(link ):如边ae 。 重边:如边p 及边q 。 简单图:(simple graph )无环,无重边 平凡图:仅有一个顶点的图(可有多条环)。 一条边的端点:它的两个顶点。 记号:νε()(),()().G V G G E G ==。 习题 1.1.1 若G 为简单图,则 εν≤?? ?? ?2 。 1.1.2 n ( ≥ 4 )个人中,若每4人中一定有一人认识其他3人,则一定有一 人认识其他n-1人。 同构 在下图中, 图G 恒等于图H , 记为 G = H ? V (G)=V(H), E(G)=E(H)。 图G 同构于图F ? V(G)与V(F), E(G)与E(F)之间各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且这二对应关系保持关联关系。 记为 G ?F 。 注 往往将同构慨念引伸到非标号图中,以表达两个图在结构上是否相同。 d e f G = (V, E) y z w c G =(V , E ) w c y z H =(V ?, E ?) ?a ? c ? y ? e ?z ? F=(V ??, E ??)

论文计算方法

2001—2010年粮食产量数据分析 摘要: 本文搜集了近十年的粮食产量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些措施,并预测了下一年的粮食产量。 关键词: 粮食产量数据;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 通过上网及查阅文献,收集了近十年的粮食产量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建立了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模型找出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其中,本文中所用的最小二乘法原理以及数据拟合方法参考文献[1]和[4].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相关网站。 1.有关数据 2. 模型的设定及预测 2.1 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作出2001-2010年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图

形(如下所示): 40000 420004400046000480005000052000 5400056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时间(年) 粮食产量(万吨) 14 14.51515.51616.517 17.5 18播种面积(亿亩) 对比上图中两条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大致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也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下面建立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间的散点图。 2001—2010年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散点图(如下) 40000 4500050000550006000014.5 15 15.5 16 16.5 17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 粮食产量(万吨) 根据散点图可以看出粮食产量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两种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可以把粮食播种面积作为自变量x ,粮食产量作为因变量 y ,初步构造线性函数 bx a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