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培养

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培养
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培养

第三节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培养

幼儿心理研究方法;幼儿认知发展;幼儿情绪和意志;幼儿游戏;幼儿问题行为

一、幼儿执行功能的培养

执行功能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与多种高级认知能力相关。虽然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跨度很大,但是其重要的发展变化集中在幼儿期,因此对幼儿执行功能的训练也应把握住这个关键期。

(一)活动1:大西瓜、小西瓜

活动目标训练儿童对简单规则的掌握和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

活动过程

(1)首先向幼儿演示比画“大西瓜”和“小西瓜”的动作。两手虎口相对,分开约五十厘米的距离做成一个大圆的形状表示“大西瓜”;合拢至两手手指相触所围成的小圆表示“小西瓜”。然后向儿童介绍规则,当老师比画“大西瓜”时,他们就比画“小西瓜”;相反,当老师比画“小西瓜”时,他们就比画“大西瓜”。比画的同时嘴上要说出来。

(2)老师作为主导者无固定顺序地比画“大西瓜”或者“小西瓜”。开始时速度放慢,并且在每次孩子们作出反应后停下来,问问他们有没有做对,并重复规则。

(3)在孩子们熟悉规则并能在较慢的速度下作出正确反应后,逐渐加快速度。活动过程中适当地给予正面的反馈。

(4)让孩子们两两一组地玩这个游戏,交换着发令,比比看谁更棒。

延伸活动:对大一点儿的孩子,如果要增加难度,可以在之前增加一个环节,即跟着老师比画西瓜,老师比画什么,儿童就比画什么。还可以做类似的活动,比如拍手游戏:先让儿童跟着老师拍手,老师拍一下,儿童拍一下;老师拍两下,儿童也拍两下。若干次以后将规则变为老师拍一下,儿童拍两下;老师拍两下,儿童拍一下。

活动评析该活动重点训练了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抑制控制能力。

(二)活动2:记住好朋友

活动目标训练幼儿记忆不断更新的能力。

活动准备先教给幼儿游戏中要使用到的儿歌《记住好朋友》。

合:拍拍手,好朋友;

好朋友要记得久!

A:你是谁?

B:×××

B:谁是你刚认识的朋友?

A:×××是我刚认识的朋友。(上一个朋友的名字)

再──见!

(注:每个“”所标示的内容占一个节拍,“—”表示拉长一个节拍。)

活动过程

(1)10~20人一组,围成两个圈:内圈和外圈。内外圈的小朋友面对面站着。面对的小朋友开始互相报姓名,然后握手一起喊:“记住好朋友!”然后开始游戏。

(2)内圈的小朋友顺时针移动找朋友,每次移动一个人的位置。内外圈的小朋友面对面开始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记住好朋友》。儿歌分段时,外圈的小朋友唱B段,内圈的小朋友唱A段。

(3)内圈小朋友转完一圈后,内外圈交换,重新开始。

活动评析该活动主要训练了执行功能的工作记忆刷新成分。随着活动的进行,儿童必须不断地记住新的朋友,并将该朋友的信息保持直到下一个朋友出现,随之又要将朋友的信息更新以保证在遇到下一个朋友时能正确回答。由于需要唱儿歌,刚开始的时候唱的内容可能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负担,产生忘词的现象,建议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带动幼儿,并在分段唱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该由谁来发问和回答。

(三)活动3:木偶人

活动目标训练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

活动准备足量的小奖品,比如小贴画、小红花、糖果或者玩具等均可。

活动过程

(1)告诉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规则:有两份奖品,参加的小朋友至少可以得一份。参加游戏的小朋友依次坐好,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发出口令“我们都是木偶人,不能说话不能动”

后,所有参加游戏的小朋友都要保持口令结束时候的姿势不能动,直到老师发出口令“木偶解放”才可以动。

(2)在所有参加游戏的小朋友都“变成”木偶人后,老师开始在每个小朋友的面前发放小奖品。此时老师提醒每一个小朋友:“小朋友现在都是小木偶。木偶是不能动的哟,哪个小木偶如果动了的话就得不到更多的奖品了。”

(3)若干分钟以后(建议对4岁以下的小朋友刚开始时时间控制约在1分钟左右,之后可以慢慢加长时间;对4岁以上的小朋友可以将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上,15分钟以内的任意时间;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长短时间可交替进行),老师发出“木偶解放”的口令,并给坚持到最后的“小木偶”发放剩下的奖品。

延伸活动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朋友,规则可以适当放松,只要他不去动放在他面前的小奖品就可以。但是要注意全体统一规则,就是说对参加活动的所有小朋友都运用同样的规则。

活动评析该活动主要训练与情感相关联的热执行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延迟满足能力。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强烈的“诱惑”,他可以选择即时满足,这样他的奖品比较少;同样儿童也可以选择延迟满足,这样他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品。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品,儿童必须抵制住当前的“诱惑”。

二、幼儿心理理论的培养

(一)幼儿心理理论培养的意义

具有心理理论是指幼儿具有了一种能区分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能力,能区分表面现象与真实世界的能力,能根据他人心理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关于心理的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理解和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等,无不涉及关于信念、期望、知识、需要、愿望、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交流能力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儿童的心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心理理论的培养方法

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理论的培养。

1.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理论培养

(1)体验教育和移情训练。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认识。根据理论论,儿童是在经验中形成了一套关于心理的、具有因果联系的朴素理论;根据模拟论,儿童在推测他人心理时,是将自己假想为他人,通过模仿他人来推测他人的心理。那么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我们首先可以从对儿童的心理知识教育入手,如增强儿童对心理的体验,增强他们对心理的认识;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使儿童能和他人产生心理共鸣。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随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过程,积累体验经验;

通过让儿童体验到什么是愉快、高兴、失望等情绪,什么是想要、愿望、认为等心理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告诉儿童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状态,让儿童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促进儿童形成有关心理的因果系统;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角色换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心境和需求,产生心理移情,从而体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2)混龄教育。有兄弟姐妹,特别是哥哥、姐姐的儿童心理理论要比无兄弟姐妹的儿童好。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无法使儿童拥有更多的兄弟姐妹,但是可以通过学校中的混龄教育来弥补这一点。所谓混龄教育,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让不同年龄和班级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在混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幼儿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同时引导幼儿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尝试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产生提供合理的解释,并学会利用自己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改善自身的行为或影响他人的行为。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内省、反思,并交流各自的内心体验,与他人共享。

(3)假装活动。假装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基于此,在学校中可以多开展社会性假装活动,充分挖掘幼儿心理理论潜在的发展能力,并在活动中积极诱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感、愿望等心理状态,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这样,幼儿既代表角色,又是他自己,就易产生角色换位,体验心理表征与客体的差异,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想法、情感,学会理解别人,从而提高心理理论水平。

(4)语言培养。语言是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第七章,我们已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此,我们谈谈如何在语言方面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首先是引导儿童使用“想”、“认为”等心理术语,帮助儿童建立起有关心理的因果系统;其次鼓励儿童大胆讲话,注意培养幼儿对于语义特征、句法成分的理解,这样可以有助于幼儿理解别人的话语;再次,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这样可以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的观点,从而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5)执行功能的训练。执行功能主要从幼儿的行为反应和概念形成两个方面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良好的执行功能可以促进幼儿对心理理论的理解。

2.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理论培养

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家长应当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幼儿进行训练,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体来说,家长主要通过经常与孩子谈心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在交谈中,父母不仅仅只是向孩子灌输道理,还应该认真地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并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情绪;父母应该在孩子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对某件事物或事情的看法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鼓励孩子多说多谈。在家庭中应该形成民主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提出的意见正确与否,都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讨论,培养孩子有意识地去理解他人和理解事物有不同方面的能力。此外,父母参与孩子的假装游戏,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象棋、围棋之类的博弈游戏也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心理理论培训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让儿童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

活动内容给儿童讲故事,教师引导儿童讨论故事中主角的想法。如《三只傻熊》的故事:

森林里,有座木房子,住着三只傻熊。每天早晨,三只傻熊出门,到了晚上才各自回家。有一天,从山上滚下了一块大石头,停在森林的小路上。天黑了,森林里黑乎乎的,小路上也是黑乎乎的。

不一会,传来了吧嗒吧嗒的脚步声,是熊老大回来了。扑通一声,熊老大绊在了大石头上,摔倒在地上。它爬起来仔细一看:啊,是一块大石头!它想了想,摸索着捡来了一根树枝。它把树枝插在大石头后边,心想:这下好了,谁看见了树枝,就不会绊倒了。熊老大刚走,熊老二回来了。扑通一声,它也绊上了大石头。它爬起来一看,大石头后面插着一根树枝。它生气地说:“谁这么傻!用这么细的树枝做记号,谁能看得清?于是,它摸索着拔来了一株小树,栽到大石头后边,就回家了。熊老大和熊老二回了家。不一会儿,熊老三哼哼唧唧地跨进门来。熊老大和熊老二问:“你怎么啦?”“真倒霉!”熊老三揉着鼻子说,“我绊上了一块大石头,还撞上了一株小树,鼻子好疼!”没等熊老大和熊老二开口,熊老三又气呼呼地说:“不知道谁这么傻,把小树栽在大石头的后边,记号应该在前边才对呀!”熊老二听了,心里嘀咕:“啊,是我把小树栽错了地方!不过,把树枝插在大石头后边,比我还要傻呢!”熊老大心里可不服气:“哼!明明是根树枝,怎么说是一株小树呢?哪有树枝撞疼鼻子的?真傻!”熊老三又挺神气地说:“我费了好大劲,才从路边拔起了一棵大树,栽到了那块大石头的前边。这下,谁也不会再绊上大石头了。”“对,对!”熊老大和老二都不住地点头,说:“你的办法不错!”

从这以后,三只傻熊每天晚上回来,没有一个绊上大石头,也没有一个摔跤的。不过,它们的脑袋总要一个个在那棵大树上撞一下。瞧,它们额头上撞起的包越来越鼓了!

在听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讨论关于故事主角的心理状态的问题。如:(1)这三只傻熊为什么非常生气?(2)熊老大在石头后边放了小树之后,它认为其他的两只熊还会被石头绊倒吗?(3)熊老二在石头后面种了棵树后,它认为熊老三还会被石头绊倒吗?(4)熊老大知道熊老二把它放的树枝换成了一棵树了吗?它为什么会不服气呢?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和儿童讨论三只熊的情绪、愿望、信念等问题。

活动建议对心理的讨论,其素材可以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话、神话故事等。讨论的问题可以参照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来设计。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不仅应该让儿童明白他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还应该让儿童懂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幼儿关于心理知识的因果系统的形成。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章程中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即个体保有基本持续的、积极的、和谐的及与环境协调的心态。 心理健康状态的确认: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七条心理健康标准:1.智能良好。(知)2.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意)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行)6.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帮助儿童主动积极发展,全面培养儿童优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并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教育。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1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家庭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规划纲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3个体发展的需要:身心成长发展的需要,幸福人生的必备.迫切性:1.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均有相当比例的人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2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 3 不同群体儿童均存在一定比例心理健康问题,4.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趋势5.儿童严重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且年龄下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2.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4.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5.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6.只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忽视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我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园制定了以下措施:(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

执行功能相关文章整理

1 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651~ 660 岳珍珠张德玄王岩 摘要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以适应特定的任务,使这种适应性得以实现的认知过程就是认知控制。该文简述了冲突控制的界定、实验范式、冲突的种类等方面,尤其详细介绍了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1)界定 认知控制过程通过选择与情境相关的知觉、记忆、反应表征或加工通路使这种灵活的行为成为可能 认知控制有3 个关键的成分:表征(PDF)、选择和更新(多巴胺DA)以及行为监控和调节。 (2)研究范式 Stroop: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绿”和无意义刺激“X”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要长的多。这种同一色词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 效应。 Simon:Simon效应主要是目标位置和反应方位间的冲突,如果目标位置与反应方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相对不一致情况显著缩短。 Flanker:Flanker效应则是描述中央刺激受到旁侧的两个相同的干扰物的影响,即侧抑制效应。在该任务中,被试要对中央呈现的靶子字母进行反应,同时忽略靶子两边呈现的侧抑制刺激。当两侧的刺激与中间的靶子一致时,反应时最短,这种条件下称为“反应一致”条件;如果二者所对应的反应恰好相反,那么反应是最慢的,这种条件下称为“反应不一致”条件。 反眼动任务(Anti-saccade Task):反眼动任务则是选择性注意中常用到的一种任务。环境中出现的潜在相关刺激会吸引注意,引起眼动使靶子呈现在中央凹视野。如果要求被试注意靶刺激相反的空间位置,被试就要做反眼动任务,此时的反应时明显增长。 (3)冲突的种类 一种分类:刺激的冲突和反应的冲突 另一种分类:一些根据任务类型描述的冲突类型。如Badre 等人考察了基于预期的冲突,以及子目标(subgoal)、刷新(refresh)等情境下的冲突 2 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史亚娟,庞丽娟,陶沙,陈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年第四期46~52 摘要:选取北京市10所幼儿园的249名3~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概括抽象程度不同的任务对儿童的模式复制和扩展能力进行个别测查。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5~4.5 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力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关键词:模式;模式认知;模式复制;模式扩展 基本内容: 模式是数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识别模式是理解数学的基础。 模式的识别、概括、比较、分析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成分,对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冷”“热”执行功能张微,徐精敏,宋红艳

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甜甜的糖果》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糖果的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二、活动准备糖果数粒,礼品盒,盘子,小熊头饰若干,透明的玻璃小瓶若干, 多媒体课件,装饰挂满糖果的大树,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甜甜的糖果)体验“馋”的心理 1、教师以熊妈妈的身份导入。 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大家好,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2、教师倒出糖果,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引起幼儿馋的欲望。师:啊,好多甜甜的的糖果啊,熊宝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糖果,你们有什么感觉呢?(辅助提问:嘴巴怎么样?有没有流口水的感觉?) 师小结:妈妈告诉你们,这种感觉叫做“馋”。 3、把糖果分给幼儿,让幼儿感知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请幼儿放到鼻子上闻闻,好香啊,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 师:宝宝们的嘴巴馋了吗?妈妈送给每位宝宝一颗糖果,好不好? (二)、了解、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1)、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后,观察幼儿第一次延迟满足情况,了解幼 儿原有心理,引导幼儿初步抵制诱惑

1、师:糖果好吃吗?你们还想不想吃?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呢,教师把糖果放在盘子里,每位熊宝宝都可以来拿一颗。妈妈告诉宝宝们一个秘密:拿到后你可以吃掉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不吃的话,等一会儿妈妈就再送给你一颗,可如果你吃掉了,妈妈就不能再送给你了。宝宝们听懂了吗?快去拿一颗吧! 2、师:你吃掉了吗?你真是个小馋猫;你没有吃掉,为什么?(先让孩子回答没有吃掉的原因,不要着急告诉答案)——你想到妈妈还要给你一颗就忍住馋,不让自己的嘴巴吃。这是个好办法!(同伴经验分享) 3、激励:给忍住的小朋友一颗糖果。 师:现在宝宝们可以吃掉手中的糖果了。 (2)情景表演。通过情景渲染,培养幼儿有意识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诱惑。 1、让小朋友们带上小熊的头饰,再请出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师:大象伯伯来家里做客了,熊宝宝们想把糖果送给大象伯伯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我们一起送给大象伯伯吧! 2、教师和大象伯伯来到幼儿当中,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颗糖果,认识糖果包装的颜色。与幼儿交流“你为什么不吃呀”,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幼儿学习同伴达到克制自己的目的。对能始终克制自己的幼儿,教师可用夸张的语言说:“哇,你真不错!”“多可爱的孩子呀,把自己的糖果留给大象伯伯吃,大象伯伯肯定会喜欢你的!”对克制不住自己的个别幼儿,可婉转地说:“大象伯伯也会喜欢你的,请你下次把糖果带给他好吗?” 3、分发透明玻璃小瓶,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瓶子,我们把五颜六色的糖果都放进瓶子里,再送给 大象伯伯好吗? 4、组织幼儿把瓶子里的糖果送给大象伯伯。

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新

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 惯的培养新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然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片面性了心理健康的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当前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国着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关键词:幼儿健康身心并重行为习惯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理论

1 前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论,并由此作出的因果性的解释和预测(Happé, Winner, &Brownell, 1998)。儿童心理理论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进行测试,发现儿童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随着毕生发展观的提出,研究者转向成人的心理理论研究。 成人心理理论的测验方法,主要有故事法、图片法和视频法。故事法有多重嵌套错误信念测验、失言任务、白谎、双重欺骗等(Rutherford , 2004; Stone, Baron-Cohen, &Knight, 1998; Maylor et al., 2002; Happé, Winner, &Brownell, 1998)。图片法的代表性测验是“从眼神中读心任务”(简称眼测验),通过对眼神的识别反映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眼测验不仅可以测量成人,而且灵敏度高(Baron-Cohen, Jolliffe, Mortimore, &Robertson, 1997; Baron-Cohen, Wheelwright, & Jolliffe, 1997; Baron-Cohen et al, 2001)。视频法是测试被试识别动态的视频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能力(Sullivan, &Ruffman, 2004; Dziobek, Fleck, &Kalbe, et al.,2006; Golan, Baron-Cohen, Hill, & Golan, 2006)。 近些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简称EF)涉及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意识的控制,包括计划、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心理灵活性以及抵制干扰等能力(Carlson, Moses, &Claxton, 2006),其中抑制控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所谓抑制控制是在追求认知表征目标时抑制对无关刺激反应的能力(Rothbart & Posner, 1985)。对于抑制控制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控制既影响错误信念的加工,也参与了信念概念的建构或表达(Russell, 1996;Moses, 2001)。但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其抑制控制能力和心理理论概念逐渐发展,成年的抑制控制对其心理理论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只从儿童被试的研究结果是无法回答该问题(Apperly, 2009)。 German等(2006)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增加执行功能要求时,成人的信念—愿望推理成绩降低;回归分析表明,抑制控制和加工速度能更多地解释信念—愿望推理成绩。Bull等(2008)采用双任务(dual-task)范式,研究青年人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他们完成心理状态任务还是控制任务(非心理状态任务),执行功能各成分对同时进行的心理理论故事理解有较大的干扰效应;在完成眼测验任务时,只有抑制控制对同时进行的心理任务有显著的干扰效应。Maylor等(2002)以青年人、老年人、高龄老年人为被试,发现在排除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和抑制转换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关于抑制控制在成人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结论。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Happe′等(1998)发现老年人对心理理论故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活动:分享真快乐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活动:分享真快 乐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本班幼儿入园才三个多月,许多幼儿由于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和行为,经常出现争抢、哭闹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集体生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让大家一起玩,逐步渗透分享的意识。活动中,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幼儿乐于将自己的玩具让别人玩,并通过大家一起玩玩具后的快乐体验,进一步强化这一良好的行为,引导幼儿逐步学会与人分享,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分享活动,体验玩具大家玩的快乐。 2.大胆表达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的想法。 3.初步懂得玩具一起玩、互相谦让的交往方法。 活动重点:体验大家一起玩玩具的快乐。 活动难点:渗透分享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幼儿自带玩具,布置成“玩具城”,课件。 心理:会简单介绍自己所带的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跟客人老师问好。

看,有这么多的老师,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孩子,大声跟老师问好:“老师好”! 2.参观玩具城。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到了玩具城,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开上汽车,走近一点儿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玩具,嘀嘀——出发喽! 3.将幼儿集中到身边。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玩具?(让每一个幼儿都充分表达) 过渡语:这么多好玩的玩具,都是小朋友带来的,怎么玩呢?快坐下来,我们听听小朋友的介绍。 二、展开 1.幼儿介绍玩具。 提问: (1)这架飞机很特别,是谁带来的?你来教教我们怎么玩? (2)这个蛋糕玩具是谁带来的?快来跟大家说说怎么玩? 2.表达“分享”。 (1)个人的表达 提问:玩具城里还有谁的玩具?快拿过来让大家看看,你的玩具想让谁玩? 小结:**小朋友让好朋友来玩自己的玩具,**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让大家玩……他们都是会分享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们! (2)群体的表达 提问:还有谁的玩具?你们的玩具想让谁玩? 过渡语:既然你们的玩具都让大家玩,那就快去玩吧! 3.幼儿玩玩具,教师指导,助教拍照(5、6张)。 重点: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玩起来。 拍照:拍孩子的快乐、专注,要有一张许多孩子一起玩的,一张老师和孩子一起玩的照片。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十个要点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十个要点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品德智力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事情 孩子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事情,只会打击他们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权威性,以后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心理,大大损害孩子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教育,每一位做父母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榜样。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小编收集了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一】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 重、难点分析: 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一:感受快乐 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 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 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 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

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化解不开心 1、生气商店:谁知道什么是消气商店? 2、我们来看看谁来消气商店了? 3、依次出示小动物,请幼儿帮他们想办法! 4、你觉得消气商店好吗?为什么? 5、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己消气呢? 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己快乐起来。 四、让自己开心 1、介绍开心枕。 2、传递开心,让每个幼儿和“开心枕”抱一抱,亲一亲。 3、说一说抱着“开心枕”有什么感觉? 4、把开心枕送给其他人来感受一下开心的滋味。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二】 1.了解心情和人面部表情的关系,理解微笑的魅力。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用微笑感染他人。 3.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美好情感。 1.师:小朋友们好!听到你们的回答,我的心情已写在脸

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3岁~6岁的幼儿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会健康成长;如忽视,则反之。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与模仿能力,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周围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家长帮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 1、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少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如做作业或做一些琐事时,尽管孩子做的不是很好,也要挑出好的一点来鼓励表扬她,及时给与孩子肯定,慢慢地引导,帮助孩子尽力自信心。 2、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的神情;父母应当高高兴兴地与孩子交谈,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他、不要指责他,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觉得他是被理解、被重视和被接纳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与孩子间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吐界,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衷,逐步学会为父母排忧解难,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3、营造聆听的氛围 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聆听的氛围,和蔼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诉说,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太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敞开心廓,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的。 4、多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接触同龄的伙伴,引导鼓励孩子认识新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尊重孩子孩子的隐私权是天生的,“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孩子虽然是父母创造出来的,但孩子仍然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小世界,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高兴和生气的时候》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流程: 语言导入—>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做做高兴与生气的脸谱—>做做高兴的游戏 (一)语言导入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3)为别人想一想(4)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 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四)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 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五)做做高兴的游戏 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doc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成人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或某项特长、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以至于有许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应把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 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的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合来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愉快的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联合国曾经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利宣言”《宣言》着重于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儿童健康,以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国际心理学会议认为儿童心理权益有加强之必要,因而于1979年国际儿童年提出了“儿童基本心理权益宣言”,并明确指出,儿童应当享受“个人身份”“心理安全”“从游戏和想象中学习”“免除身体受伤害的恐惧心理”“被鼓励”“培养愉快人际关系”“个人优点不断成长”“恰当决断”“适应教育“”享受专业服务“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心理权益,以唤起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注意,把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心理健康问题: 小儿多动症。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人性、自私、固执、娇气、胆却、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李文君 10060330111 06级基础心理系 [摘要]执行功能一般是指个体对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被认为与心理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对于两者的联系:首先是认为在生理基础上都处于前额叶皮层;对于孤独症和自闭症患者的研究也发现他们除了心理理论缺失外,在经典的执行功能任务上也有困难。然而对于到底心理理论是执行功能的前提,还是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的前提,亦或是两者相互之间无法包含,仍在进一步探讨研究中。 [关键词]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关系。 引言 对于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以及始于八十年代,并且在当前仍然盛行的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随着对心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对于考察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发展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在2004年的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唯一会上,将执行功能专题作为2005年年会的重要议题。可见当前对“执行功能”的研究热潮。 1 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通常是指个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1]。通常认为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计划、心理灵活性、反应抑制等认知结构[2]。对于儿童在什么时候拥有执行功能,一直是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现在推测,执行功能的重要发展发生是在生命的前六年。而执行功能最早约在出生的第一年末就已经在儿童身上体现出来。一般儿童在12岁左右便达到许多执行功能测试的成人水平,某些指标持续发展到成年期[1]。因为执行功能是出自对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前额叶皮层的损伤引起了一系列的神经心理与神经认知的缺陷[3]。有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把执行功能直接定义为抑制控制,认为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IC)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是EF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所在[4]。当然现在对于执行功能定义及其理论的解释还是存在许多观点。 Zelazo等人认为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在心理过程中必须用到一种功能结构,通过对执行功能的生理基础和任务特性的分析,他们将执行功能分为两种:“冷”执行功能(Cool EF)和“热”执行功能(Hot EF)[5]。冷执行功能被认为是纯认知的,在生理基础上与背外侧前额皮层区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有关的执行功能。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冷执行功能在出生一岁左右就开始发展,3-4岁是儿童冷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期[6]。热执行功能通常也被称为情感决策,通常有高度情感卷入,要对刺激的情感意义做出灵活的平价。这个过程与外侧前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有关[5]。由于研究人员发现,有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 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 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 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

3.记忆的发展 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 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 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 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