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

分析报告

姓名施益军

学号200804033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0年11月

目录

1前言 (3)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3)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3)

2.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4)

3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5)

3.1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5)

3.2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6)

3.3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7)

3.4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8)

4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9)

5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11)

参考文献 (12)

1前言

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宁镇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南京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南京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期间,南京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从多个层面、多维角度评价南京产业在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发展状况特点等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南京市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南京产业结构走上协调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由于政府政策认识上的偏差,南京市的三次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致使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过快,农业经济迅速衰退,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资源逐渐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自由流动,促使一部分资源开始向效益更高的部门(如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进步,南京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状况开始逐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京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接近50%,从业人员已占全南京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6.2%,成为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下降,但仍然是南京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还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同时,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其科技含量、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均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巨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很大,现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左右,但是在产值下降的同时劳动力比重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说明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等附加价值高、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部门成为南京目前农业发展中的重点行业,带动了南京农业的全面升级和农业劳动效率的明显提高。(南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见图1所示,单位:%)

图1

2·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将南京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较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的产业发展情况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①工业经济产业投入、产出及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南京的工业经济总体效益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1992年之后,增长更为明显,这也说明了南京工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②产业偏离度逐渐降低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上看,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应该协调进行。而如果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不同步,这必然会导致产业

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偏低,因此,考察产业间的产业偏离度可以看出该国或该地区产业运行质量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

南京的产业偏离度从1980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80年是60.2降低到2006年的l6.7,降低了43.5。南京产业偏离度的下降说明,南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逐渐由最初的失衡向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南京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造成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产生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南京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促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从而使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发展更趋协调,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③产业结构高度快速上升

南京的产业发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与先进国家的产值结构比例逐渐接近,差距越来越小。南京目前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体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此时的日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且从1952年算起,南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演进只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1952—2007年),就达到了日本七十多年(1895—1970年)才达到的结构高度,也就是说,南京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速度要快于日本。

3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3·1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所谓产业结构的水平或高度,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历的史和逻辑序列,在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或层次。结构变化值可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结构变化值计算公式为:

?=

q i ij q K 式中,K为结构变化值,q ij 为报告期构成比,q i0为基期构成比。经计算得出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值与就业结构变化值(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

出,无论以产值还是就业来衡量,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都较小。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大致上相当于日本和法国20世纪7O年代的水平,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水平。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其发展水平也只大致相当于国内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20世纪9O年代末到2l世纪初的水平。

表1南京市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值(%)

年份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产值结构变化值K 0 2.719.9620.878.4311.962.191.107.456.422.43就业结构变化值K

6.7918.182.969.9616.583.64

7.494.77

8.992.40

3.2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产业结构效益与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产业结构效益好,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产业结构也较先进。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可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来测算。偏离度反映了劳动力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两者越不对称,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的效益也就越低(如下表)。其计算公式为:

∑?=C

L P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比重。

表21978—2005南京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19781980

1985

1990

1995

20002001

2002

200320042005

第一产业30.0228.3618.52

20.58

18.87

20.7819.85

16.42

14.2311.26

10.13

第二产业-29.68-30.07-17.34-1.37-9.12-3.65-13.44-12.79-15.07-8.11-8.24第三产业-0.32 1.71-1.18-10.21-9.44-7.14-6.41-3.610.84-3.17-1.90绝对值合计

60.02

60.14

37.04

41.16

37.73

41.57

39.70

32.85

30.14

22.54

20.27

注:资料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1978—2006年。

自1978年以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60.02%下降到2005年的20.27%,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1980年,南京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都较大,说明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工业劳动力不足,第三产业的偏离度较小,这可能与其尚不发达有关。1980-198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度持续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水

平,说明农业劳动生产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但转移的速度和力度较小;l985至1990年,第一产业的偏离度有所提高,第二产业的偏离度大幅度下降,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有所缓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变化幅度最大,从1985年的-1.18下降到1990年的-10.21,表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力开始不足。1990--1995年,三次产业的偏离度都有所降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正在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1995年之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还是保持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劳动力继续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尤其是随着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在不断降低,到2005年已降至-1.90。这表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还是比较协调的,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现象势必会制约经济的迅快发展。

3.3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由于历史以及体制的原因,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表现为南京的城区和郊县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无论从二元对比系数、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和城乡生态融合度判断,还是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及农村社会经济和产业构成分析,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可以说,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明显已构成我市城乡统筹的重要症结。

从国际通用的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二元对比系数”来看,2000年至2003年南京的二元对比系数在16.1%─19.2%之间徘徊,说明南京市二元结构差异很大。南京的二元对比系数低于青岛(30.3%)、杭州(26.6%)等城市。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2003年南京市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超过50万,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18%,而南京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0.23,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17,差距很大。从产业结构看,城区明显优于郊县,2003年全市三大产业之比为4.1∶51∶44.9,第三产业比重已十分接近第二产业,而郊县的三大产业之比为12.5∶53.4∶34.1,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郊县的工业化程度远远低于苏南等先进地区。城乡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每年纯收入之间的绝对差超过6000元,并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南京市城乡收入比为22.10∶1,农村居民纯收入中要去掉生产性支出等,如果再考

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南京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将进一步扩大到4∶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其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2004年南京市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是农民的2.3倍,表明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南京城乡除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外,二元结构还表现在人口分布过于集中于市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偏向市区、郊县社会公益事业落后等等。

3.4轻重工业比例分析

1981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2%,1990--1999年轻工业产值增长了2.5倍,而重工业产值增长了3.4倍。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32:68发展到1990年的30:70,再到1999年的24:76,20O5年的15:85,两者相差了70%。南京市轻重工业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轻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图3为南京市与国内部分城市重工业的比重,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南京市轻、重工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轻重工业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苏州

市的轻重工业比重已由1978年的55.90:44.10转变为2004年的32.80:76.20;同时期广州市的轻重工业比重由63.24:36.76调整到46.6:53.4;上海市的由51.75:58.25转变为22.05:72.95。虽然这些城市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轻重工业比重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但两者的差距远低于南京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①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②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就业结构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但效益水平不高;④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工业结构偏重型化。

4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①高中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弱

我国学者郭克莎等人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等几种类型,并将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此,以这一划分为基础,对南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情况见表3)。从比较结果看,南京的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虽然资本的投入较多,劳动生产率也较高,但资本的产出率和利润率均较低,而且其中不同产业的分化情况较严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要好于其他几个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资本产业率和利润率均较高,在南京整体产业发展中仍具有较强优势。由此可见,南京的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一些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在南京的制造业中仍具有较强实力。南京制造业中产业的技术结构仍主要以中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为主,距离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②重工业发展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轻工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而重工业的比重则明显较高。1978年,6南京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30.3%,重工业高达69.7%。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中,南京的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007年已经高达84.7%,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减少到15.3%,轻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已严重失衡,不过近几年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重工业比重甚至略有下降。如果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南京的轻重工业差距在同类城市中也是较

高的。

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南京能源的巨大消耗和能源紧张问题的严重。从南京2000—2006年GDP总量和综合能耗对比情况看,尽管南京综合能耗的增速有所表

表格3

缓,但是综合能耗总量仍然处于较快的上升通道,总量的上涨仍较快。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上升使能源的弹性系数仍然较高,能源弹性系数在2005年达到了最高点0.94;2006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2002年的水平,相当于日本的3.6倍,香港的3.0倍,新加坡的2.5倍和美国的2.0倍。万元GDP综合能耗的降低也十分缓慢,2006年相比2000年,仅下降了0.19吨标准煤/万元GDP。同时,南京的能源产出率很低,目前仅相当于日本的19.6%、法国的25.1%、德国的25.9%、英国的32.1%和美国的49.8%。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中,重工业占了很大

的比重。“十五”期间,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的用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量占全市工业综合耗能量的85%一90%,超过了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但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当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0%左右,和通讯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相比,上述四大主要耗能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是这些行业的5—10倍。

③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南京的三次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不断趋于协调,但总体来看,南京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较低,明显滞后于南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南京2007年的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南京的服务业比重却比中高收入国家2002年的平均比重低了11.4个百分点,仅比低收入国家高出2.7个百分点。与服务业相反的是,工业的产值比重高出了中高收入国家2002年平均水平15.0个百分点,

农业的比重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相对于南京的发展阶段而言,南京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显得过高,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在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方面,南京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也明显落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2000年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力平均比重为61%,南京2007年还仅为48.4%,与低收入国家2000年的水平相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南京服务业的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更难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5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①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南京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第二产业

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强化第二产业。同时,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应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第三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引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尤其要加强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业、中介服务业等的发展。

②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速度和力度

南京市的就业结构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发展,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供应不足,这种现象势必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未来要协调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配,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通过对劳动力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速度和力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促使其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加速转移,缓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不足的现象,使就业结构同步于产值结构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水平和效益。

③加快轻工业的发展速度

目前,轻重工业的发展比例失调,在强化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这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着重加快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缩小轻重工业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好地协调轻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共同促进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现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南京市2007年重点社科咨询课题(项目编号:SKZX2007008;

[2]唐启国:《市情论》,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黄南:《南京经济:运行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1978—2006年);

[5]黄南:《南京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增刊;

[6]《实现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南京市2007年重点社科咨询课题(项目编号:SKZX2007008);

[7]黄南:《南京经济:运行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3-5 10:53:18 近年来,随着我市“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杭创业、务工,从而使我市外来务工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对我市当前的外来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市外来人口的状况及特征 本文所指的外来人口是指在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杭州市地域内的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户口在杭州市以外)的乡镇(街道)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是我市常住人口的一部分。 (一)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 1.总量占全市人口1/4强。我市“六普”870.04万常住人口中有235.44万人是来自杭州市外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7.1%,也就是说每4个常住人口就有1人来自市外的外来人口。其中来自省外人口为174.27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4.0%。 2.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全市13个区、县(市)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外来人口数超过30万人有萧山区34.15万人、江干区32.63万人、余杭区31.79万人;超过20万人有西湖区23.40万人、拱墅区21.52万人;超过10万人有开发区19.23万人、下城区16.28万人、滨江区15.15万人、富阳市12.43万人、临安市10.47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发区61.9%、滨江区47.5%、江干区47.4%。而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淳安县、建德市两县、(市)则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仅有1.04万人和2.7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1%和6.3%。3.来源地域较为集中。受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省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省43.95万人、江西省22.77万人、河南省22.49万人,上述三省占全部省外外来人口的51.2%。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经济活动正以高新技术为动力推动着一场世界性新的产业革命并极大地推进着产业结构发展的进程当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其中克拉克在《经济发展条件》年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将发生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继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罗默年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我国“十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处理的首要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之一的江苏省其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正逐步地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以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从初加工工业向高加工工业演进主导产业先由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转换从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少向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建立完善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些转变都标志着江苏省产业结构正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如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对资源能源过度依赖城乡二元结构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问题严重苏南苏北区域差异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旧存在有的问题还处于日益加剧的状况。江苏省如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省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正确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嘲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早在世纪年代就着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他的《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投入产出技术应用于以下几个专门问题①美国对外贸易②地区经济平衡和裁军③环境污染问题④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目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中运用得最普通的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研究的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并得到他称之为的“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初步讨论了国际相互依赖的若干机制。嘲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即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影响很深第一章绪论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将研究领域

国发〔2005〕40 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

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 县委党校罗捷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农村社会发展重要性和现实状况的重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找出一些共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办法,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要的战略任务。在此,就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谈点肤浅认识和体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农民增收和调整结构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靠结构调整增收,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靠搞活农产品流通增收,靠提高科技含量增收,靠发展非农产业增收,靠转移农村劳动力增收,靠投资拉动基础建设增收,靠政策保障增收的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产业结构单一,表现为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养殖比重偏小。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种植业,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仍然很低。 二、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特色显少,区域比较优势不明显。从总体看,目前在结构调整中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区域性农业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区域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未根据当地资源、生产等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出现的后果是特色产品少,产业及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产品数量过剩,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出现卖难价低,农民利益受损。 三、在结构调整中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品质、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在结构调整中虽然加大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力度,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重提高,但目前优质农产品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优质农产品的概念、标准模糊不清,片面的认为只要是新引进或生产的都是优质农产品,同时,随意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标准,造成一些盲目引进“优质”农产品,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二是优质不能高产,并且未完全做到优价,从而达不到高效。 四、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

基于区位商的山东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区位商的山东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区位商的山东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山东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时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 优化来实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三大产业的结构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定量分析,比较具体地阐明了该区域的产业现状特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区位商山东省产业结构 2012年山东省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9.8%,成为除广东、江苏外第三个5万亿梯队成员。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波动。区位商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被学者广泛地运用于某地区、某行业、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研究。如王子龙、谭清美对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其中就运用到区位商分析方法;胡序勇、陈闻君对新疆产业结构区位商的分析明确了新疆优势产业,提出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刘晓红、李国平用区位商分析法对陕西省的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总量分析,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山东省各产业的区位商进行计算,分析山东省的优势产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区位商及其计算方法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 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表达式为:LQ ij = e ij ÷e it / E ij ÷E it ; 式中 e ij 是 i 地区 j 部门的产值,e it 是 i 地区的总产值,E ij 是全国 j 部 门的产值,E it 是全国总产值。 区位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Li=e i ÷e t / E i ÷ E t ; 式中e i 为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e t 为城市中总职工数;E i 为全国i部门职 工数;E t 为全国总职工数。Li为区位商。 第一种形式是根据生产总值比重体现产业专业化程度,第二种形式是根据城市中某一部门职工人数体现基本活动部门范围,但是这种分析方法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综合考虑,本文采用第一种形式计算区位商。 在第一中形式中: Li> 1的部门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考察主导产业时,Li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可以为外地服务,是从城市以外的地区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也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我们把这部分部门叫做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Li< 1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其规模比较弱势,意味着该地区该行业的产出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还需要由区域外供给产品或服务。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doc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铸造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产业,也是我县工业经济组成中重要的一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且由于铸造工艺技术门槛较低,造成铸造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切实抓好铸造产能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落实高质量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对加快推进铸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努力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县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和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 我县铸造企业分布较为零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铸造企业体量小,技术含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我县工业基础条件薄弱,铸造产业发展也较为粗放,产业的整体层次不高,多以综合厂的铸造车间为主,体量较小,工艺技术含量较低,没有较大竞争力。全县19家铸造企业,规上企业1家,年开票收入约1亿元。当前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是模仿的居多,自我研发的较少,尤其在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上仍有较大的不足。造型工艺普遍落后,没有形成现代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老企业的生产工艺还是以传统的、

没有改良的粘土砂湿型技艺为主,由于砂型强度不高等问题,所以只能制造小型和中型偏小的铸件。 (二)铸造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通知》(工信厅联装〔2019〕44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8〕122号)要求,我局坚决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规定,确保相关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接到上级通知后,我局积极与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进行会商,迅速启动铸造产能梳理摸排工作,全面摸清铸造企业数量和合规产能情况。工信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向企业解答关于省、市文件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疑惑和问题,对企业送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报送产能清单真实、准确和全面,统计核算了报送铸造产能的企业19家,企业产能共68.15万吨。这些铸造企业有的生产以汽车、工程机械的铸造件,但大多仍生产自行车配件、地漏等低端铸造产品,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企业间合作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抱团效应,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砸价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县铸造企业呈现分布散、规模小、技术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缺乏产业上下游联动的现象。这次对铸造企业的产能摸排工作,充分掌握了我县铸造行业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企业在铸造产能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产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南京市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题目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条件分析姓名张冰冰 201001035 指导教师朱国传 2013 年 6 月

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以南京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选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市2011年统计年鉴。重点指出有哪些主导产业以及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条件。首先,通过对南京市工业产业种类产值与总工业值进行比较得出该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与江苏省该产业的产值与总产值的比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南京市该产业的区位商。如果区位商的值大于2,我们认为该产业为南京市的主导产业。得出南京的主导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然后重点对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条件分析。 关键词:南京;主导产业;区位商 引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2.8:46.5:50.7。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 3.7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 4.2%。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由此可知,南京的主导产业主要为第二、三产业。 一.南京市主导产业的确定 表1:南京各产业区位商对比 指标南京市该工业总 产值值(亿元) 江苏省该工业总 产值(亿元) 区位商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68607 78.44 1.15156459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92371 9.25 1.659699322 非金属矿采选业28.91571 176.27 1.705917488 农副食品加工业141.0104 2564.45 0.571820175 食品制造业92.00007 484.99 1.97268589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9.6307 759.44 0.816542896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江苏;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ull use of regional resources to play a regional advantage, improv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meet the region's growing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Have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Jiangsu Provinc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made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Key words: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Jiangsu; economicdevelopment

深龙委0[2010]1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讲解

深龙委〔2010〕1号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的决定 来源:区委(府办发布时间:2010年2月23日浏览:693 深龙委〔2010〕1号 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员会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 各街道,区属各单位、企业,驻龙岗处以上单位: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双重压力,切实解决我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发展中把握先机,提升我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确保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 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和配套发展;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通过调结构促转型,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城 市更新,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我区建设成为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二、明确结构调整方向,突出产业转型重点 调结构促转型要牢牢把握“优化三个结构、发展三个高端、提升三个产业、促进三个转型”的基本方向。

优化三个结构:以工业促进服务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在巩固制造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服务业,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核心地位,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有特色的高端服务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发展三个高端:着眼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新能源、生物工程和互联网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三个产业: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升文化产业,促进多元化融合发展;提升商贸业,引导发展高端业态;提升旅游业,发展都市休闲和滨海旅游。 促进三个转型:促进传统产业从低端简单生产向技术和管理创新转型;促进加工贸易由贴牌生产(0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型;促进社区经济从单一的租赁型向投资、服务、管理等多元化实体经济转型。 三、实施六大工程,强力推进产业调整升级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1、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工程和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生物能源、核电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转基因育种、海洋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物联网、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 2、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落实市政府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在重点工业园区内优先规划和布局三大产业及其配套项目的用地。 (二实施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工程

山东省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引语 (2) 二、浅析山东省三大产业 (3) 三、山东产业结构近几年的变化及现状 (4) 四、小结 (7)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优化措施 (7) 参考文献 (9)

山东省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摘要: 2011年,山东省地区总产值高达45429.2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山东人均GDP达到7273美元,从数字上看山东省已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虽然山东的产业产值很高,但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化率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短期内难以超越第二产业。三大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山东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的初步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 一、引语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会随着一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四个阶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升级会使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而更快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变化:1949到1970年为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一二三”阶段,此时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几乎没有;1970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1989年,20年时间处在“二一三”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山东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了适合本省的经济政策,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1990年进入“二三一”阶段,即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0 年至2005 年经历了工业化中级阶段; 2006年以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到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973.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4037.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7418.0亿元。从经济总量看,山东省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内部看,山东省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存在着相对不合理的一面。这些不合理使得山东省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二三一”阶段。如果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长期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杭州主导产业

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基于区位熵分析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主导产业定就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也是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正确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有利于制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政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二、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杭州市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9个大类中的30个进行分析,没有对第一、三产业分析。基于区位熵,通过数据分析来计算来看,在2010年杭州市37个行业的区位商值中,大于1的行业有20个,小于1的有17个。 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其中,区位熵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为8.05,最小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主要由于受资源限制,为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北京市的优势行业,我们将区位商值大于1.2的行业列为“显著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2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小于0.8的行业列为“相对劣势产业”。 表1-1xx的较明显优势行业 排名910 11 12

13 14 15 16 17行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纺织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饮料制造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