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笔记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笔记

心理学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视觉适应

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颜色的特征

色调、饱和度、亮度

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色觉理论

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

视觉的机制:

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

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

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

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是人们从内部,外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根据信息的来源分:1.远距感觉:听,视觉。2.近距离感觉:味,嗅,皮肤觉(触,温度,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饥,渴,胃疼),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二、感觉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水晶体,耳廓)2.转换: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其机构称感受器(耳,眼睛)3.传往大脑,进行选择加工。 4.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最终的人所体验到的感觉。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量与物理里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说明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经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 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 最小可觉差:(jnd)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费希纳定律:1860,德,费希纳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发展。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五、视觉: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感觉和知觉打交道。早晨,大家会随着第一缕阳光的射入而醒来;晚上,大家会随着最后一缕阳光的消失而进入梦乡。在这一天中,大家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大家的感觉和知觉感受着周围的世界。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感觉是我们对外部刺激的初步反应,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感性认识。而知觉则是我们对外部刺激的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理性认识。 我们来看一下感觉。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我们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的反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这些感觉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初步感知,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感性认识。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会感受到它的音调、音量和音质等;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我们会感受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内部感觉是指我们对来自内部的感觉刺激的反应,如我们的身体感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等。这些感觉是我们对身体内部状态的感知,是我们对身体的一种感性认识。例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会感受

到我们的胃部在收缩;当我们感到口渴时,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口腔在干燥。 我们来看一下知觉。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是我们对外部刺激的理性认识。知觉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空间知觉。物体知觉是指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属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是指我们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距离等属性的知觉。 除了物体知觉和空间知觉外,知觉还可以分为事件知觉和运动知觉。事件知觉是指我们对事件的知觉,如我们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运动的事件等。运动知觉是指我们对物体运动的知觉,如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移动、跳跃等。 在知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刺激,还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对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时,我们不仅会感受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还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判断它是一个杯子,并可能进一步推断出它可能装有饮料等信息。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可以感受着来自外部世界和身体内部的各种刺激,并对这些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对我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 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 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 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 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 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 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 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 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 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 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 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5、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 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6绝对感受域限——那种刚刚能够感 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域限是 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两者在数量 上成反比关系。 17、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知觉 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 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 整体来反映。 1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 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 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 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19、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 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 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 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 理解。 20、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 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 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 21、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 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 知觉。 1)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 排列组合的反映 2)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 映 3)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 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 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注意双眼线索和 单眼线索:除水晶球调节、运动视差 和两个双眼外,其余都是单眼线索。 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 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22、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 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没有感觉 器官的 2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 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 衡觉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1)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空间位移 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下域和上域之间 能够看清】 2)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 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 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 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 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4、1)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 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 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2)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 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包 括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 3)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 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 动情况。 二、填空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 上成反比关系。可以用公式E=1/R 表示。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 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是:差别感受性。 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 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 觉现象是: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 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 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 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 的恒常性。 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 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 敏锐性。 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 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 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 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 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 数,用公式K=△I/I表示。其中,I代 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 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三、问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与任务; 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⑤学会做观察记录; 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 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 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 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笔记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笔记 心理学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视觉适应 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颜色的特征 色调、饱和度、亮度 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色觉理论 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 视觉的机制: 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 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

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感觉和知觉概述]知觉和感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人的各种感受器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各种感受器分别反映事物的不同属性。如视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光刺激;听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声刺激。能够引起某种感受器反应的刺激,就是该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但是客观事物必须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影响人脑,才能产生感觉,一旦客观事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便不再产生。 总之,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时,人脑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引起感觉的适宜刺激物的性质和刺激物所作用的感受器,可把人类的感觉分成八种,见表7-1。 表7-1 人的八种感觉 感觉 种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760~400毫微米的光波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16~20 000次/秒音波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溶于水的有味的化学物质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置变化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 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 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b.指认法。c.命名法。)2.听觉的发展 (1)婴儿的听觉偏爱 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一:概述 1.1 真实感受:感觉与知觉的定义与区别 1.2 感官器官:人类感觉的基本组成部分 1.3 感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感觉的基本特性 2.1 感觉的强度:感知中的量化特征 2.2 感觉的质量:不同感觉之间的差异 2.3 感觉的持续性:感觉的持续时间和延迟效应 2.4 感觉的适应性:人类感觉系统的可塑性三:感觉处理的神经基础 3.1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感觉信息的传导 3.2 感觉通路: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3.3 感觉与大脑区域:感觉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四:感觉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4.1 力度理论:感觉强度与刺激能量的关系 4.2 门控理论:痛觉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4.3 十分鼓励理论:感觉阈值的设定和调整 五:知觉的组织与解释 5.1 知觉整合:感觉与经验的交互作用 5.2 形状与图像知觉:物体的识别与辨认 5.3 运动与深度知觉:空间感知与运动感知 5.4 时间知觉:感知事件的序列和持续时间 附件: - 图表:相关实验数据和统计图表 - 图像:与感觉和知觉相关的示意图和实验设备图像 - 表格: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总结和分类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感觉:指人类或动物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号的初步处理过程。 2. 知觉:指在感觉基础上,通过大脑对感官输入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3. 神经元:指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负责传递、加工和储存大量信息。 4. 神经递质:指神经元内部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参与神经信号的传导和调控。 5. 感觉通路:指连接感官器官和大脑的神经通路,传递感觉信息和产生感觉体验。 6. 知觉整合:指将来自不同感官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物体、事件等的完整理解和认知。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正文: 一、引言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本文将详细介绍感觉和知觉的心理学知识,并探讨它们在人类认知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二、感觉的定义和过程 感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在感觉的过程中,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经过神经信号的处理和解释,最终形成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⑴视觉感觉 视觉感觉是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号并解释成视觉信息的过程。视觉感觉涉及到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皮层等组织的协同作用。人类通过视觉感觉可以感知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等信息。 ⑵听觉感觉 听觉感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信号并解释成听觉信息的过程。听觉感觉主要涉及到听觉器官(耳朵)、听神经和听觉皮层等组织

的协同作用。人类通过听觉感觉可以感知到声音的音调、音量和方向等信息。 ⑶触觉感觉 触觉感觉是通过皮肤接收机械刺激并解释成触觉信息的过程。触觉感觉涉及到皮肤、神经末梢和触觉皮层等组织的协同作用。人类通过触觉感觉可以感知到物体的硬度、形状和温度等信息。 ⑷味觉感觉 味觉感觉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接收化学物质并解释成味觉信息的过程。味觉感觉主要涉及到舌头上的味蕾和味觉皮层等组织的协同作用。人类通过味觉感觉可以感知到物质的甜、酸、苦、咸和鲜等味道。 ⑸嗅觉感觉 嗅觉感觉是通过鼻腔接收气味分子并解释成嗅觉信息的过程。嗅觉感觉涉及到鼻腔内的嗅觉上皮和嗅觉皮层等组织的协同作用。人类通过嗅觉感觉可以感知到不同物质的气味。 三、知觉的定义和过程 知觉是指通过解释感觉信息来理解和认识外界刺激的过程。知觉不仅仅是对感觉信息的直接呈现,还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

《心理学的感觉、知觉》知识点

《心理学的感觉、知觉》知识点 1.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3.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4.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5.锥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接受强光的刺激,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不能分辦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6.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 7.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颜色混合有两种,即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如彩色电视的色彩是色光混合;彩色印剧、用水彩画画和颜料染布是颜料混合。色光混合得来的颜色,是各种参加混合色强度的相加,因而更亮。颜料混合时,参加混合的各种颜色互相吸收,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彼此都不吸收的颜色,其明度也比参加混合的颜色暗。

8.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红和绿,但能看到黄和蓝,光谱上红和绿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9.16~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 赫兹的声音最敏感。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中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10.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感受器。 12.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13.皮肤感觉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皮肤上能分辦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14.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15.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16.痛觉对机体却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 17.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概述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相宜刺激的感觉力量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两者成反比关系(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1)感受性:可分为肯定感受性和差异感受性。 (2)感觉阈限:可分为肯定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其中,差异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差异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差异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为△I/I=K。其中, △I是差异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称韦伯常数或分数。

留意: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2)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公式为 S=K1gR。其中,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留意: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暗适应和光适应。 (二)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还能临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 (三)感觉比照 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四、各种感觉 (一)视觉 1.视觉的相宜刺激

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本章重点: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 本章难点: 1.感觉、知觉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三、视觉的机制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剌激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三、听觉的机制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知觉的特性 三、知觉的种类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的基本概念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基本的视觉现像和机制 (四)基本的听觉现像和机制 (五)知觉的一般概念 (六)知觉的特性和机制 (七)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八)社会认知的过程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 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 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 识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 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 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像(三)知觉--感觉的整合 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 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四)社会知觉 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考试复习笔记 第一章认知与发展 第一章(第一节)感知 一、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不同部分与相互联系的整体反应。 二、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知觉的分类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知觉 三、感觉互相规律及其应用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联系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例如:吃盐多口味会越来越重(味觉适应),古语“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适应),从暗的地方走到亮处,最初强光使人眩晕,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一会就恢复正常(视觉的明适应),从亮的地方走到电影院暗的地方,起初伸手不见五指,过一会就好了(视觉的暗适应)。 2.感觉对比(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月明星疏”天空的星星在明月下看的比较稀少,而在黑夜中比较明显。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

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教师改作业用红笔标出来。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例如:盲人摸象 2.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例如:两可图,不同的人进入教室注意的事物不一样,有些会注意海报,有些会注意挂画等。 在热闹的聚会上或自由市场上,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字可能会被周围噪杂的声音掩盖,但你还是能知道朋友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A )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打他们标示出来。例如:对X光片的理解医生比一般人更能理解。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不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第一章(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的划分 形象记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味觉形象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划分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