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数学教学流程

一、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复习教学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由于复习课中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复习课伊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的内在需求。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教学内容来设置。一般来说,低中年级可创设生活情境,由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回顾知识。高年级可创设数学情境,学生在一连串数学问题的引领下自己回顾整理出要复习知识的框架与板块。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梳理是复习课的关键。要把分散的各种知识,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归类整理,其间应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为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做准备。归网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要沟通知识之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归网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复习内容在书本中的位置,独立梳理出这些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各自的特点及体现共性的法则或规律等,这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要点提炼过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加以具体说明,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要点尝试由薄到厚,用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知识内涵的丰富理解。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知识点,交流时要有记录。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的情况,捕捉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然后,将小组交流情况汇总到全班,同样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作适时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沟通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异同方面,教师必要的点评与提炼、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层追问相当重要。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在本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复习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了解知识整理的多种角度和多种表现形式,把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中心任务。在知识归网之后,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可通过情境串的形式呈现综合应用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的纵横联系,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并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三、测量教学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现实的情境是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依托。本环节,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出示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测量的问题,并提供大量的相关图形作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实验材料。

2 、积极思考,引发猜想

在这一环节,学生会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既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有方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方案的呈现,而是要注意展现这些方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引发全体同学的合理猜想。这种猜想不能盲目,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求证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3、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总是要经历由实物到图形、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本环节是引导学生在操作验证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归纳抽象出公式,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飞跃。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发现知识的本质。

4、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最好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也可以设计成有情境串引发的问题串,让学生自主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避免枯燥和繁杂的练习。

四、规律性质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内容看起来多是研究数、式的变化规律,数、形的排列规律等,比较抽象和符号化,其实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把生活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教学时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典范的研究素材,既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探索规律是一个不断探究、发展思维的过程。探索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规律,还包括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建立并形成研究意识,而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举证、分类研究、确定研究范围、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等,其中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学生通过几个例子所发现的规律是不严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自的发现和验证进行交流讨论,对猜想的正确与否进行事实举证。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素材,并引导学生注意0和1等特殊情况。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普遍规律的概括提升过程,要为学生提供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严密的表述规律,把学生的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4、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掌握之后,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和解决更为广泛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应用规律的练习既要涉及到数学问题,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特别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导课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中蕴含的其他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计算教学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各种算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去思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有了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机会,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教师不应强调算法全面化,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解题方法,书上有的未必要全部展示出来,书上没有的,学生如能自己发现,并且确有创意和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然后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

3、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在计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也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和具体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及时指导,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不同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六、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

(3)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类似的问题是否适用,需要将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检验。本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若干能应用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稳定性及其特点,同时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网络化的认识。本环节不一定在每一堂“解决问题”课中都要体现,但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引导学生总结建构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以上是对于普遍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流程。在解决问题体系中,还有一类是单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这类课的教学,其流程应适当变通。

七、可能性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可能性知识是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运用观察、操作等方法,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学生理解可能性知识奠定基础。

2、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学习可能性知识的素材,利用这些生动的素材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分析、比较、综合,才能建构出可能性的意义。整个建构的过程也是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的过程。因此,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多个素材,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辅以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相关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在应用知识的环节,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可能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尽可能体现出它们的密切联系和相对完整,让学生体验到可能性学习的科学研究流程。

八、练习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克服定势——变式练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碰见常规题型,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速度快,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为此,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本质,触类旁通。

3、串线联网——综合练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重点部分要深入练,易混易错的对比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达到把握知识本质,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

4、拓展延伸——发展练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将不利于他们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当然,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而是难在思维上,应难而有度,难而可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本部分是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九、实践活动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情境中蕴涵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确定探究主题,明确学习任务。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

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要创设好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激励性和挑战性。

2、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这一环节是明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程序。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确定活动前的准备,要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实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低年级,主要以“扶”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放”为主。在起始阶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项方案,大致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制订学习方案,可以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3、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学习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活动,这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进行巡视,做个别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

4、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和研究问题,交流成果。总结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课堂中探究知识的成果以及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反思。如:“我懂得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进”等。

十、图形与位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方位概念、图形的位置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或题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这些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从事相关数学活动的机会。

2、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在创设的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初步的几何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感知。本环节要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式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

3、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提供大量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并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4、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当学生掌握了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经验后,本环节要组织学生解决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方位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的知识,开展绘制校园、家庭平面图等创造性活动,使学生综合运用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十一、图形运动

1.提供素材,感知现象.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感知运动现象,为下一步逐渐将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数学化打下基础。

2.研究素材,掌握特征.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图形运动的概念,必须经过学生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比较、想象、描述、模拟、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因此,在前面观察各项运动,初步感知运动现象的基础上,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各项运动进行分类、比较,并加以语言或动作描述,然后举例,这个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特征初步有了本质的把握。

3.模拟运动,探究方法.像上面所述,空间观念的培养,几何直觉的发展是要经过各个层次培养的,虽然前面学生经过了观察、分析、比较、描述、举例等一系列抽象的过程,但毕竟还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还没有完成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还是仅仅在研究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因此,本环节需从几何图形这个角度进行图形运动操作。通过从模拟实物运动,到几何图形运动,从观察点的运动到整体的运动,学生逐渐建立起动态表象,逐步体会图形运动的思想方法。经过了这个“做”的过程,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真正得到了数学化。

4.拓展创新,体验应用.学习掌握图形运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应用之美。教师要注重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组织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运动,感受其普遍性,体会其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创作欲望。

十二、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课的开始阶段,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

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描述数据和作出决

策的方法是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中要坚持把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法与统计意识的同步发展。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流程如下: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教学中针对提出的问题收集数据,有利于激发学生收集数据的兴趣,增强数据收集的针对性。

(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数据的整理方式是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反映,直接影响着对问题的分析、推断和预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可按尝试整理、体验方法——合作交流、理解方法——比较反思、优化方法这三个步骤进行。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统计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对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观察,全方位的分析。学生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解释,并能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预测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才算完满地解决了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统计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会了统计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师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策略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统计的价值。

4、总结反思,整理方法。在课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类型及解决这类问题最佳的统计方法,帮助学生完整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习的能力,发展了统计观念。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1、概念教学;2、计算教学;3、规律性质教学;4、解决问题教学;5、图形与测量教学;6、统计教学;7、“图形的运动”教学;8、“图形与位置”教学;9、可能性教学;10、综合与实践教学;11、练习课;12、复习课;13、达标评研课。 、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 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 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如“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由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之后,还要适当对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绍,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 调整、增删、穿插、渗合。 二、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计划流程(共14篇)

数学教学方案流程〔共14篇〕 篇1:数学教学方案流程数学教学方案流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1-33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进步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如今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根底练习 1、P31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的方法。 3、练习二第3题 〔1〕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需要知道什么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练习二第5题 〔1〕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三、进步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考虑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展比拟。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拟: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拟,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13种数学教学流程

一、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复习教学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由于复习课中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复习课伊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的内在需求。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教学内容来设置。一般来说,低中年级可创设生活情境,由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回顾知识。高年级可创设数学情境,学生在一连串数学问题的引领下自己回顾整理出要复习知识的框架与板块。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梳理是复习课的关键。要把分散的各种知识,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归类整理,其间应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为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做准备。归网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要沟通知识之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归网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复习内容在书本中的位置,独立梳理出这些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各自的特点及体现共性的法则或规律等,这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要点提炼过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加以具体说明,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要点尝试由薄到厚,用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知识内涵的丰富理解。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知识点,交流时要有记录。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的情况,捕捉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然后,将小组交流情况汇总到全班,同样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作适时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沟通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异同方面,教师必要的点评与提炼、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层追问相当重要。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在本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复习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了解知识整理的多种角度和多种表现形式,把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中心任务。在知识归网之后,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解决问题”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解决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筛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分析、探究等“做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环节解读 (一)情景呈现 本节课解决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为情境,进行呈现的。通过图片展示给孩子们身边经常接触的菜博会图片来引导孩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找出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呈现出一幅旅游图,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数学信息。并为下一步孩子们提出数学数学问题做准备。 (三)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上一环节所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 (四)自主解决问题 即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特别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新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合作相结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自学习惯与合作意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动

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教学流程及教学设计

第一模块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概念课教学 一、教学流程对于教学内容中的概念课,往往与前面学过的概念有关,可以类比前面的概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经常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 二、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分为三部分:一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2. 课上探究课上注重课堂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环节1:自主学习学生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即预习的时间、内容要求、预习方式等。(一)预习探究概念与性质1.学生先独立预习课本(或学案),遇到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到其他组讨论解决。2.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通过预习发现或探究问题的所在,可以借助图形或实际例子,归纳总结出概念以及性质等。(二)巩固与运用概念,以夯实双基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选择、填空或叙述等方式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两两相互检查,错的组内同学帮助解决。环节2:合作交流(一)组内交流:组内每个成员把总结出的概念或结论写出来,两两对照各自所列,仅保留相同的,或两人认为最恰当的,然后组内两对同学再同上进行,把所得结论进一步归纳。要得出图形的性质,或由概念引发的结论等。可采用“前进的雪球”方式来进行:在小组内,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列出自己得到的图形特征或结论,然后两个人对照各自所列,查漏补缺。同样组内两对同学在如上进行,就可使问题更具体且进一步细化,从而更加完善。比如,在学“平移”这节课时,要得出平移的特征,就可以让每个同学结合实际问题写出平移的特征,然后两对同学对照各自所列,相互补充,之后,组内两对同学再如此进行———如此交流合作,学生便可概括出多个不同特征。(二)班内交流1.各组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或特征,派中心发言人在班内交流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如果概括的还不够全面,这是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加以引导、点拨、补充,从而使问题的结论正确呈现。2.教师根据

小学数学各课型教学流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阶段,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描述数据和作出决策的方法是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流程如下: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本环节可按尝试整理、体验方法——合作交流、理解方法——比较反思、优化方法这三个步骤进行。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反思,整理方法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出,标准把“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数据处理技能”确定为统计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在统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统计的需要是由老师的指令性活动产生还是由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对学生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

(二)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收集数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现场收集数据。二是汇集课前调查的数据。 2、让学生尝试对数据进行解释与应用 解释统计结果是分析数据的一种能力,也是对统计结果进行判断的基础。开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到数据结果的活动,目的是从数据中获得判断和预测。 (三)关注学生在统计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状态 体验是学生从经历走向感悟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注重统计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 统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统计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展示一个统计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1、向课前开放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向课前延伸,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向课后延伸 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学生刚学习的统计新知识、新方法,设计开放性、拓展性的课后实践题目,采取各小组在课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统计活动。 (五)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强调相关概念的统计学意义 统计教学中包含较多的概念、公式和统计图表。比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既不能简单地作为名词和术语性学习来处理,也不能仅仅作为相应的代数和图形知识的学习来处理,应当突出这些概念、公式和图表所蕴涵的统计学背景。 七、图形的运动 第一节情境串教学法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图形的运动”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主要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在第二学段,主要包括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通用7篇)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通用7篇)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篇1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统计知识的的进一步扩充,又是今后学生进一步会学习统计的基础。《组织比赛》是以生活中的情境为题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学生分析 我班的学生对统计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好奇、好动、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兴趣深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水彩笔。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课间活动入手,创设了组织比赛的情境,新课开始,我为学生播放这样一段录像,学生在操场上正在进行拍球、踢毽子、跳绳、丢沙包这四项活动。教师提议:我们班想在这四项活动中选择其中的一项来组织比赛,你们说组织哪一项比赛好呢?这时学生会各抒已见,想法不一。教师及时引出问题: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利用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领悟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统计哪一项比赛的同学最多,然后才能作出决定。 [设计意图: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但如果选择学生喜欢的喜欢的事物,他们会更感兴趣。因此我选择"组织什么比赛"作为统计素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思想,又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大班数学教案纸牌接龙

大班数学教案纸牌接龙 一、教学目标 通过纸牌接龙游戏,让学生掌握以下数学概念和能力: 1. 认识纸牌的四种花色和13种点数; 2. 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数学课本和教案; 2.纸牌一副(含四种花色,不含大小王); 3.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 1.初步介绍纸牌接龙游戏(5分钟) –解释游戏的规则:从一副纸牌中取出一张牌作为起始点,然后依次往下找与之紧邻的牌; –引导学生发现纸牌有四种花色和13种点数; –强调牌的颜色和数字的概念。 2.游戏示范和规则解析(10分钟)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示意图,展示纸牌之间的连接关系; –以示例纸牌为起点,解释游戏过程; –强调游戏中只能按照一定规则接龙,每次只能选择与当前牌相邻的牌。 3.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 –为每个小组发放一副纸牌; –设定限时,让每个小组比赛接龙,计算最终接龙的长度;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合理安排牌的顺序。 4.纠错和总结(10分钟) –醒目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接龙成绩,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小组接龙成绩的差异,并点评优秀的接龙策略; –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比较容易接龙的牌组合; –引导学生反思游戏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建议。 5.拓展练习(10分钟) –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进行快速计算,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 –出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快速找出与之相邻的两个数字;

–提升学生在游戏中的速度和准确性。 6.游戏应用(10分钟) –引导学生将纸牌接龙的规则和方法应用到数学练习中; –利用纸牌接龙游戏设计一些计算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规则完成计算; –鼓励学生通过纸牌接龙游戏自主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7.游戏结束和反馈(5分钟) –教师与学生交流游戏的体验和心得; –引导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解答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 通过纸牌接龙游戏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纸牌的四种 花色和13种点数,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学 生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方式,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及时纠错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游戏规则和数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大班数学教案中的纸牌接龙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提 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这种活动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各课型及流程

课型一:单元整体感受课 一、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定义 单元整体感受课是“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的一种全新课型,它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单元整体感受课就是体验式学习、活动式设计,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感受课的设计通常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尝试运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从而大大拓宽学生收集、呈现、交流、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达到对整个单元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的初步感知; 三、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实施 一教学设计应包括的内容 1、明确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要求; 2、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3、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4、确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确定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 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即基于单元整体感受思路下的尝试小研究的设计 2、体验式活动1、2、 3、4…… 3、我的发现学生的初步感知,可以有收获,可以有疑问;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自出习题、可以是知识树…… 课型二:尝试研究课 这种课型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的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通过与本组同学,或者是其他小组同学以及老师的再次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自主构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上小学数学课的流程

上小学数学课的流程一 1、新授课流程: 一、复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复习已学知识,既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又为当天所学的新知识做铺垫。 二、授新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般以例题为主。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并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调、合作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要求:(1)老师在课堂中要起主导作用。(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 (3)教材要起到示范作用。 (4)学生间要有相互作用。 三、练习。(时间大约10分钟。) 1、基本练习。 2、变式练习。 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做到课堂上让学生精练。 四、当堂练习。也就是课堂作业。时间大约5分钟。 五、布置家庭作业。 2、复习课流程。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知识,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3、练习课流程: 1、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2)克服定势——变式练。(3)串线成网——综合练。 (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复习课和练习比较枯燥,老师要注意以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整堂课基本要求: 1、老师要有条理地板书。 2、学生要板演。 3、教师要有小结。 4、学生要有交流。 5、课堂要有反馈练习。 上小学数学课的流程二 一、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前置性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 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 .

(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 (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幼儿园数学培训(二)——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的流程

幼儿园数学培训(二)——幼儿园数学活动 教学的流程.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数学运算,而是通过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活动,让幼儿感知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数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活动基本过程 1.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是教学的起始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和导入语,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情感和兴趣,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活动。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导入活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直观教具导入和经验导入。导入活动应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并力求精练简洁,才能达到导入的目的。 2.集体活动

讲解演示是集体活动的关键环节,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口头语言的解释说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讲解演示应突出知识要点,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且是幼儿熟悉的物体,以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让幼儿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4.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适当的训练和练,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幼儿的练内容和难度,注重巩固和提高幼儿的数学基础知识。 5.知识点巩固

知识点巩固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巩固已学知识点,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如复、讲解、练等,注重巩固和提高幼儿的数学基础知识。 6.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是数学教学的拓展环节,通过延伸活动,拓展幼儿的数学视野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幼儿的拓展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内容,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研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橡皮球传递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球传了几次,或者让幼儿按照规定的顺序传球,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身体协调能力。另外,在跳绳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自己跳了几次,或者让幼儿按照规定的节奏跳绳,培养幼儿的数学感知和节奏感。综上所述,通过在体育游戏中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研究数学知识,提高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四)能力提升,知识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全面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全面完整版)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本环节设计与本课新授内容有关的练习。 二、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应该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我们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现实或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知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让学生回顾在超市买东西的情景,问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很自然的回答就是“价格”,紧接着问他们关注过哪些商品的价格,他们就很快说出很多,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很普通的问话让学生很快知道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而且知道这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探究新知 明确目标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学情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这节可课要学会什么,该怎么做。在上例中,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 结合情景体会小数的意义(要探究操作的),2 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要独立学会的),3学会用小数描述有关现象(要实践活动的)。 3自主探究明确目标之后,学生就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摆拼,可以是学习课本,也可以是实验研究。在上例中,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解决目标2,目标1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4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了困惑教师不必要急于去讲,,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汇报随机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上例中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对此,我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我用钉子板围成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用“米”作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长宽,这时学生犯难了: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这是就会有同学很快说出用十分之三米和十分之二米表示,大家也认可这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我立即引出小数,让学生明确平均分成十分每份也是0.1米,三份就是0.3米,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从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可见,在探究活动最困难的地方,可以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5汇报展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由同学的补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是通过汇报展示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发言能力。 6 点拨升华学生把探究的结果汇报给了大家,跟大家进行了交流的同时要用充满真心的激励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归纳要掌握的新知识,强化要掌握的新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及时的把学生总结出来的面积公式板书出来,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识记。 四、当堂检测 检测一般要做两类题,一类是和例题同类型的习题,叫做基本题。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类习题是由例题延伸而来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稍有难度的习题。学生把这两类习题做好了,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就基本牢固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1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1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验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的经历. 二、教学设计 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展讨论,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验证一个或几个数是否是给定方程的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六、教学思路 (一)、提出问题:在课外活动中,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学生中可以有如下解法: 1.列方程来解: 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章老师年龄的 3 1,而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 +岁,老章师的年龄是)45(x +岁,可得 )45(3 113x x +=+. 2.利用生活经验: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 3 1;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不是老师的3 1;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是老师的31. 这两种解法学生由于受小学知识的惯性思维和新学知识的惯性都会提出,处理方式可以采取学生先提出哪个,教师就组织学生先处理哪个. 对于方程)45(3 113x x +=+的解法,小学中并没有学习过,可以利用分数的意义和乘法分配率来处理. (二)、运用探究法,探索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问题:对于方程)45(3 113x x +=+的解,如果不解方程怎样得到? 组织学生探究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和过程. (三)、巩固.例题 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15532-=-x x 的解:

(1)6=x ;(2)4=x 2.下列四个方程中,解是21= x 的方程是: (1)x x 1242=-; (2)10316+=x ; (3)x x 1454=+; (4)123-=x . (四)、应用 1.能否编写一个方程使得5 2是这个方程的解. 2.能否为上面的方程包装一个故事情景. 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把例题设计成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