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6050312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所属系部:国际商务系

学时:32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扩展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视野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种电影类型(欧美),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中学的英语课程和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程,在大三开启。

课程基本理念

该课程强调“文化鉴赏和评论”,精选历史文化价值高、思想内涵深刻、观赏性较强、

贴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经典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讨论,另辅以影视类型、艺术手法、电影奖项

庆典的适当介绍,最后布置学生撰写评论。本课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

人文素养。

此外,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为毕业后的跨文化交际

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跨

文化交际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对文化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兴趣。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习者能掌握作为电影读解的方法:分别从数字媒体的视

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技能目标是使通过对这门课的训练,经典影片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分类、题材、手法、导演、演员等。

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对电影的审美能力。并通过电影观赏巩固英语水平,同时熟悉西方的文化。

其他目标是世界经典影片非常之多,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借鉴意义的作品进行

深入的分析,通过这些精彩影片的分析解读,从各个不同的视角为学生勾画出经典影片创作

的思路。

总体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作品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的鉴赏

方法,培养对优秀影视作品的赏析能力,并能运用到日常实践中。

通过梳理中外影视发展史、讲授相关影视理论知识和鉴赏方法,使得学生对影视的了

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鉴赏能力,提咼艺术品味。

过程与方法:本课程通过对影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影视作品的鉴赏实践,将知

识的现实性与艺术的浪漫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培养审美品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弘扬电影文化,培养真正的电影爱好者,

从电影中学习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鼓励学生的参与,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实际情景和语

言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解欧美电影的机会,从电影的历史、演变、内容、

方法、术语等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欧美电影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养成撰写影评的习惯,

使其受益终身。

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汇视、听、说为一体,熔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历史了解于

一炉,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于异国文化

氛围中熟悉地道的英语,以求开拓视野、拓宽胸襟;不仅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跟上文化交流时代的步伐。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通过理论介绍、影片观赏、角色扮演、观后讨论以及影评撰写来进行学习和实践。

课程的教学项目内容丰富,包括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影片的引导与分析、工作任务的

具体介绍与补充等,力求使整个教学活动新颖、有特色、有启发、有教育意义。

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依照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工作逻辑顺序来设计,为了充分考虑

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是英语文化),掌

握一些影片中使用的经典表达,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欣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对影视作品做出一般

性评论的技巧,并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提高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般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影视类型,理解影视语言和方法;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语影视文化在主要英语国家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性电影盛典和奖项。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重难点在于影片所涉及传达的英美文化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

《欧美电影赏析》共授课8周(32学时),每周4学时,教师保证每周学完一个单元,

实践教学模块

在课堂教学中,以听说为主,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再现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同时,布置

实践作业,让学生自主组队,进行项目演示准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

各种演示所需的技巧和知识。

4课程实施

教学条件

4.1.1实践教学条件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在语音室进行,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展现更形象,更生动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播放影音视频材料,提供教学课件等。通过音视频教学内

容的展现,学生能真实而立体地感受英语语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语言的交际性,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愿望;

(2)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在语音室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4.1.2师资条件任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能力,同时对欧美电影必须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基本的电影

知识和欧美文化。

教学团队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均应拥有高效教师应有的综合素

质。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模式以互动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良性的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完成目标为能独立欣赏一部电影,并指出其中的所运用的叙事手法等。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启发诱导提高、优秀案

例赏析、项目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创新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的目的。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机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1)Task-based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法;

(2)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际式教学法;

(3)Audio-lingual 听说教学法

教材选用

该课程的教学以多媒体为主,教材只是配套。大致分为一下几部分:

影片介绍(背景,人物,评价等)。

经典对白的讲解。

经典歌曲欣赏。

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挖掘。

奥斯卡获奖影片

田卉群著《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刘斯奇著《电影与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第一版

姚秋琳等编著《英美影视欣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该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

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评价要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价,要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考核原则

(1)倡导发展性评价

力求避免面向过去的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倡导面向未来,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不

仅检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提倡全面性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其它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等,从评价学生学到什么,到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

(3)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利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

动,形成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活动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评价形式

不再依照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形式,本课程考核方法如下:

课堂出勤率占20%

课堂表现占10%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 30% 期末表演成绩占40% 该测试强调实践性为主,

把形成性评价纳入期末考试,

重视情景式教学,可以综合几种

情景场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正、全面。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范围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此外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 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都

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师生参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丰富、补充课程资源,拓

宽教与学的渠道,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1) 广播电视英语节目、音像制品、报刊杂志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制作、播放、刊登的大量欧美影视材料,学校或教师可以根据需 要有选择地购买或推荐给学生, 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欧美影 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习视野,以补充和拓展课堂内容。

(2) 图书馆

面的资料。

还鼓励师生共同开发教学软件,提倡不同的学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4)相关专业、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

学校可根据各自的需求, 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 或聘请相关行业或企业中的专家、 技师 参与校

本教材的开发,以拓宽教学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教学资源,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查阅欧美影视方

(3)网络资源和网络课程

学生非常重视网络资源或网络课程的开发, 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 为其自主学习或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此外,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样本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1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分: 6 计划学时: 96 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方向) 专业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经过课程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2 设计思路 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分别是知识目

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 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 (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 (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见玻璃器皿; (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 (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 (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 (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

中高职对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 620301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药学类全日制高职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药剂专业应届中专毕业生,学制二年。 四、职业面向 各级医院(药学部、药剂科)、医药公司(市场部、销售部、质量部、采购部、储运部、零售门店)、制药公司(生产车间、质量部、检验中心、销售部、技术开发部)等,从事医院处方调剂与静脉输液配制、医药公司市场销售与客户服务、制药厂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等目标岗位群工作。 五、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岗位技能熟练,从事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药品销售与客户服务、药房调剂与药学服务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培养规格 以药学行业制药、销售、服务三大职业领域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通过二年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态度。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 2、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3、掌握相关医学基本知识、较系统的药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4、具有规范、熟练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GMP规范;能够从事制药企业制药设备使用与维护、QA、QC等岗位工作,有分析和解决常见质量问题的能力。

5、熟悉医药市场状况和GSP规范,能够在医药经营企业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药品销售、用药指导、药品采购、仓库保管和库存维护等岗位工作。 6、熟悉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标准,能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从事药品供应保障、药房处方调剂、静脉输液配置、合理用药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 七、课程设置 1、公共与人文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 2、基础课程:基础医学概要、医用化学、药学导论; 3、专业课程: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 4、专业拓展与职业能力课程:药品生产综合实训、临床医学概要、医院药学、医药市场营销、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实习。 八、课程描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1学时(理论34学时、社会实践17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8学时(理论34学时、社会实践34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3、体育 34学时。本课程为公共与人文课程。通过学习了解、熟悉体育运动的基本分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学习、工作、生活建立基本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解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1月出版。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将原三维目标(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描述做了调整,对新的课程目标统一划分出4级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4),不再细究行为动词在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而是更加具体的展示出了4级水平的具体内容。三、课程结构与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包括5个主题(化学科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https://www.360docs.net/doc/88416062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 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70741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课程学分9 总学时148 适用专业药学 制定人殷俊才制定时间2012年7月 审核人朱蓓审核时间2012年8月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介绍相关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构与机能》,后续课程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外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过程中涉及到的临床疾病知识;(3)执业药师、医院药师考证涉及到的内容;(4)学生在医院、药店工作中应掌握的常见疾病拓展知识。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的学习奠定扎实的临床疾病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工作中提供必要临床知识拓展,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疾病的病因、病理,才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转归有清楚的认识;只有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才能对疾病情况有准确的判断;只有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结合所学药学专业其他知识才能正确的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 3-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2)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 (3)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预防及预后。 (4)了解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辅助检查。 3-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诊断各科常见病多发病。 (2)能根据问诊、体格检查或医生的诊断熟练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三章课程作业高中化学课程的编写理念作业

2018年《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三章课程作业 1、请谈谈你对高中化学课程编写宗旨的理解。 【答】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请分析必修一的教材编写,举例说明课程编写宗旨的体现。 【答】必修一的教材里科学探究和资料卡片的相关部分都体现了化学课程编写的宗旨,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多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理念,科学探究的相关部分学生可以动手做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自主探究,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且培养了学生爱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必修一教材第48页的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有观察铝箔加热现象的经历,但是不能解释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的原因,那么通过此节课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就能来解释这一现象了,这也是从生活走进化学的实例之一。 3、在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教育模式,有的班级人数可能高达五六十人,请问在班级人数纵多的情况下,如何为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答】抓住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兴趣爱好,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内容筛选,学习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以下原则:提供套餐,各得其所;提炼问题,加深理解;注重实践,培养技能。要精心设计练习与作业,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创新性、发展性、人文性,做到有形作业与无形作业相结合,动脑作业与动手作业相结合,解答作业与探究作业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4、高中化学采用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现螺旋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 【答】对教材知识进行全局梳理,分类规划,区分新旧。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

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能力及缓冲溶液选择。

2017版高中化学课标试题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化学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说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老课标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确认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 学习新课标后对课程基本理念的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A. 设罝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B. 选择能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 C. 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D. 倡导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2.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以下认识中有误的是 A. 是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 B.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D. 是针对选考化学的学生提出的素养要求 3.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A. 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 B.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五个方面 C.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D.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划分为四个水平层次 4. 关于学业质量的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化学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B. 每一级水平的描述中均包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 C. 每一级水平依据侧重的内容将其划分为5个条目 D.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5.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组成与性质的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A.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组成 B. 必修课程为全修全考课程 C. 选择性必修课程为选修必考课程 D. 选修课程为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课程 6.关于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必修课程共有5个主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解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作者:陈晓晔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20期 【摘要】本文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2017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新的修正和调整,既体现了对十几年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也适应了新时期化学教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就必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国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化学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教育部对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加以修订和完善,形成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的重点在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它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和评价的航标灯。《新课标》要求教师继续推进化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以“用课标教”来取代“用教材教”和“为考而教”的教学习惯。所以,教师的化学教学和评价都要遵从《新课标》,确保学生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的内容概述 《新课标》由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基本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附录8个部分组成。 《新课标》增加并强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包括:宏观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课程目标就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对高中学生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也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为主要维度,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 }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 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标准 课时数:60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 一、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部分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等先修课。 二、课程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

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虑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疾病康复学》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学生在医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鲁科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送审稿) 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2.12 北京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A1、A2) 二、选修课程(B1~B6) 1.化学与生活(B1) 2.化学与技术(B2) 3.物质结构与性质(B3) 4.化学反应原理(B4) 5.有机化学基础(B5) 6.实验化学(B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了保证基础性,设置了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在设置选修模块时充分体现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结构、反应为主线,重视反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6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介绍相关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构与机能》,后续课程是《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外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过程中涉及到的临床疾病知识;(3)执业药师、医院药师考证涉及到的内容;(4)学生在医院、药店工作中应掌握的常见疾病拓展知识。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的学习奠定扎实的临床疾病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工作中提供必要临床知识拓展,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疾病的病因、病理,才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转归有清楚的认识;只有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才能对疾病情况有准确的判断;只有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结合所学药学专业其他知识才能正确的进行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 3-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2)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 (3)熟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预防及预后。 (4)了解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辅助检查。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Ra0104试述化学科学和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Ra0104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Ra0204简述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 Ra0204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Ra0302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着眼于,构建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Ra0302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Ra0304简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Ra0304(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Ra0402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为宗旨,着眼于,体现,兼顾的需要。 Ra0402科学素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