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人的家庭康复治疗

中风病人的家庭康复治疗
中风病人的家庭康复治疗

中风病人的家庭康复治疗

中风就是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脑神经元的代谢需求远较其它组织为高,而能源的贮存极为有限,需靠不间断的血液循环随时供应。发生中风的最后原因是神经元的代谢需求与局部血循环所能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主要是葡萄糖)之间骤然供不应求所致,受影响的神经细胞因而坏死或损伤,受这部分脑细胞控制的身体功能也因此受到限制。

一、中风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2.动脉栓塞:来自心脏和大动脉或其他器官的不溶于血液中的栓子,随脑动脉进入颅内而阻塞脑的血液循环。

3.动脉炎:包括感染性如风湿、结核、梅毒、寄生虫等动脉炎,非感染性的结缔组织病性脉管炎,巨细胞动脉炎等、

4.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

5.血管损伤:颅脑损伤、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直接损伤。

6.心脏病:除瓣膜病变易发生心源性栓子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亦可影响脑血液循环,导致中风。

7.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如白血病、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凝固状态改变、血粘度异常等。

8.代谢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可促进或造成动脉硬化等血管损害。

9.药物反应:过敏、中毒,影响血液凝固,伴血管改变等。

10.肿瘤:血管肿瘤,肿瘤并发血管病变。

二、容易患中风的危险因素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些因素与中风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被认为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称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而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分别有以下几种因素:

1.年龄与性别:55岁以后至75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中风的发病在两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男:女接近1:1。

2.脑血管病家庭史:我国调查表明,直系亲属中有脑血管病史的人患中风的机会多,家庭遗传因素有非常显著意义。

3.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中风危险因素。国内资料显示发病前有高血压史者占42.4%,发病后体检时血压增高者占63.9%。

4.低血压:突发的血压明显降低,如心跳骤停、大量失血等,可能促发脑梗死。但经常性低血压尚未能被证实是脑卒中的一种危险因素。

5.心脏病:许多研究已证实,伴有心脏病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性,包括风湿性、缺血性等心脏病和二尖瓣脱垂、心脏粘液瘤等病变。

6.眼底动脉硬化:伴有眼底动脉硬化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硬化程度越高,危险越大。

7.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者高一倍。

8.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历来被认为与脑血管病也有关系。

9.血液学因素: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无疑是促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10.吸烟:吸烟与癌症、冠心病、气管炎等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与中风的关系亦肯定。研究发现长期吸烟者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流量明显降低。

11.肥胖:肥胖历来被视为中风病人的常见体型,但近代深入研究认为与高血压有关,与高血糖可能有关。

12.饮食因素:主要指摄盐量、肉类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食用量等。国内调查提示每日摄盐量、食肉量偏多,对中风的发生有显著意义。

13.其他因素:还有许多因素与中风的关系曾被人加以研究。如酗酒、过高热量饮食、软质饮用水、饮咖啡、饮茶、体力活动量、心血管系统创伤性检查等等,多数尚未能被认定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三、中风的征兆

中风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侧面部、肢体突然出现无力或麻木、活动不灵。

2.不能说话,吐词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3.突然出现头痛或与往常不同的头痛。

4.突然不明原因的头晕,站立不稳或跌倒。

5.突然视物不清,眼发黑。

6.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异常昏睡或失眠。

7.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四、中风后的康复

中风后部分恢复是肯定的,但完全复原至以前一样的水平并不容易。大部分患者在中风发生后最初的6个月内达到最高的康复程序,以后复原较缓慢。想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中风后应尽早接受康复治疗。脑血栓病人在发病后2~3天即应开始康复训练。脑出血的病人以往被认为在发病1~2周内可以开始康复锻炼,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脑出血病人亦应该在发病3天之后甚至更早即应开始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应由医生、治疗师、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完成。

(一)康复治疗的目标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很高,急性期的治疗只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减轻病人的症状,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对已造成的功能障碍则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恢复。因此康复治疗的目的就是使由急性脑血管病所造成的生理上、精神上、社会功能上的残疾尽可能康复到较好水平。脑血管疾病康复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恢复躯体活动。如能保持正确的体位,恢复躯体的肌力、耐力及协调性,能保持平衡,恢复步行能力或掌握使用轮椅的技术,恢复上肢功能。

2、恢复ADL。能穿衣、进食、沐浴、甚至可以做家务杂事、采购算账、参加文娱活动等,恢复二便功能等。

3.恢复正常的精神情绪状态。如恢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恢复正常情绪,恢复正常的知觉。

4.恢复语言。能进行实用的交流。

5.恢复社会功能。恢复就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二)早期的康复

何时开始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早

在1958年Covalt就提出急性期就应注意床上的体位的主张,并于脑出血发病后5~6天、脑梗塞发病后2~3天开始积极进行康复治疗。1986年Hages和Carroll 回顾性研究了发病72小时开始康复和4~15天开康复的两组患者。发现前者的住院时间短得多,独立步行容易。因此他们认为康复治疗不是在其他治疗方法之后,而是应综合到整个治疗计划之中。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资料也证明,发病1个月内开始康复者功能提高约48.56%,ADL几乎100%有提高;而一个月以后开始康复的功能提高均在20%以下,ADL仅85%有提高。

目前关于“早期”的概念,认为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缺陷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而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但患者应有警觉性,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有一些交流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过去所谓的“健侧”是不存在的,因为现代研究证明大脑并不完全是对侧支配的,约有10%的神经纤维是同侧支配。一侧大脑的病变不仅可以导致对侧肢体的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因此,确切地应称为“受累侧”和“非受累侧”。但为方便起见,本教材中仍称之为“健侧”和“患侧”。

1.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将来可以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二是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两者相比以前者更为重要。

2.康复方法

(1)保持正确的卧姿:床上良好的体位是早期治疗中的极其重要的措施,它能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生。这种痉挛模式妨碍上肢日常活动及步行时屈膝,易形成划圈步态。正确的卧姿有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三种。①仰卧位:仰卧位时患侧的肩关节应向前伸,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并将患臂放在体旁的枕头上,掌心向上,手指稍分开。骨盆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膝关节稍弯曲,并放在一支持枕上。这种卧姿是最舒适的体位,重症患者宜采用此种体位,但这种体位易诱发痉挛。②健侧卧位:患者健侧卧位,胸前放一枕头,使患侧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患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上,髋、膝关节自然屈曲,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宜。健侧肢体自然放置。这种体位可以避免仰卧位时的伸肌紧张

预防痉挛,而且也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但丧失了健侧的自我活动。

③患侧卧位:患侧卧位时应使患臂前伸、前臂后旋,将患者的肩拉出,防止受压和后缩。患腿应放置于舒适的位置,膝关节屈曲向前,置于体前的支持枕上。此种体位的优点是增加了偏瘫侧感觉输入,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以使健侧自由活动,其缺点是不太舒适。

以上三种卧姿各有利弊,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卧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压疮的发生,应及时进行体位的转移。在生命体征稳定并确保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应每2~3小时转移一次体位。但有下列情况时则不能进行体位转移:①头部轻屈即出现瞳孔散大;②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③呼吸不规则;④频繁呕吐;⑤频发全身痉挛;⑥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⑦双侧弛缓性瘫痪;⑧去皮层强直发作;⑨发病后1小时内昏迷。

(2)被动运动

如患者昏迷时间过久或其他原因(严重的合并症),在数天后仍不能开始主动床上训练,则需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活动的顺序是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切忌粗暴。被动运动时,应多做与痉挛相反的活动,如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踝关节背伸,腕指关节伸展活动。

(3)作业疗法

①鼓励视扫描:鼓励患者转动头部,扫描环境,以适应视野缺损。

②用静止夹板将手保持于相对张开的位置:这样对减轻肌张力有帮助,而不要让患者手握球或纱布卷,因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常是屈肌先于伸肌康复,这样会增加屈曲挛缩的危险。

③用适当方法托起患侧上肢;在直立位时,为防止肩下垂及肩关节脱位可以用前臂槽将前臂搭在轮椅前的托板上,也可以用吊带托起前臂,但目前对此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既不能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也不利于防止屈曲挛缩。

④鼓励多用患手。

(三)运动功能的康复

1.软瘫期的康复

软瘫期是指发病的1~3周内(脑出血2~3周,脑梗死1周左右),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但患肢肌力、肌张力均很低,即相当

于BrunnstromⅠ~Ⅱ期。

此期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换甚至坐位的初步平衡。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保持正确的的卧姿和被动运动外,本着预防和纠正畸形,增加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增加肌力,尽早使患者重新学会功能活动的原则,应尽早让病人开始主动运动。

(1)翻身训练

仰卧位最易引起伸肌的痉挛,也最容易加重肩胛骨后突,因此应尽快使患者能够从仰卧位向两侧翻身,方法如下:

①向健侧翻身:患者保持Bobath握手,并将交叉的双手举起,由患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健侧。同时需要治疗师帮助患者转动骨盆或肩胛。

②向患侧翻身:患者举起Bobath握紧的双手,从健侧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患侧。

(2)上肢训练

目的是防止肩胛的退缩、下降、肩痛和不全脱位。方法有:

①被动活动肩胛带: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用双手托住患侧上肢,使之伸展并外旋,然后向上向前推患者的肩胛。反复进行,到活动无阻力时,可逐渐加大肩关节屈曲的角度,直到不痛为止。

②双手抓握上举:让患者Bobath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前臂。可反复练习以增加肩部活动,改善伸肘伸腕能力。

(3)下肢的训练

在此阶段下肢的训练主要是为患者做无划圈的步行作准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之所以步态异常主要是由于下肢呈痉挛模式,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下肢伸展、外旋,骨盆上抬,因此迈步时不能屈髋、屈膝,为了向前迈步只能利用划圈步态,为克服以上畸形可以做以下训练:

①屈膝训练:患者仰卧,治疗师屈曲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保持其足背外展,但不能使下肢外旋外展。开始时可能有一定的阻力,待阻力消失后,可以缓缓地略伸患者的腿,让他自已控制使腿不自然滑落和推治疗师的手。成功后可让患者主动地做小范围的屈膝运动,以对抗伸肌痉挛。

②屈踝训练:患者屈膝仰卧,治疗师一手在踝关节前方向下向后用力下压,另一

手将足前部提起,这样使足处于背屈位。开始有一定阻力,待阻力消失后,可以在足背轻施压力,训练患者坚持不让足跖屈。

③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训练:患者仰卧,患侧小腿垂于床沿下,治疗师保持其足与地面平行并向患者的头部方向推进,这样就可以迫使患者在不屈曲髋关节的情况下屈曲膝关节和踝关节。

④骨盆提起转向前同时屈膝伸髋的训练:患者仰卧,病腿屈曲,健腿伸直,然后让其内收病腿,抬起臀部,并将骨盆转向前。此时可能有阻力,治疗师可以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在患侧骨盆后方推骨盆向前给予帮助,这样患者就可以用足蹬床面以帮助将骨盆推向前和健侧,这一训练是步行所必需的。

⑤控制病腿不受健腿活动影响的训练:这一训练对患者的步行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健腿迈步时患腿有能力控制和保持固定。训练的方法是患者仰卧,两腿屈曲,足平放于床面,然后先固定患腿,活动健腿。开始时患腿常不易稳定而外展,经过训练后可以将它固定在运动的中任一位置。

(4)坐位及坐位平衡

应尽早让患者坐起,这样可以防止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通常先从半坐位开始,如果患者无明显的头晕等不适症状,可以加大角度,并逐渐延长坐起时间,并开始进行坐起训练。

①从仰卧位坐到床沿:治疗师在健侧扶住患者双肩,让患者将健腿插入患侧小腿的下方,用健腿带动患腿向健侧翻身,用健肘撑起躯干,再用健腿将患腿勾到床边,双足移到床沿下,用健手推床坐起。注意在帮助患者时千万不能拉患者肩部。

②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起后,有向患侧倾倒的趋势,但又不能用患侧上肢支撑,因此患者不能达到平衡。训练的方法有两种,①侧方:患者坐位,患肢处于抗痉挛方式(即患侧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及拇指外展的位置上),治疗师牵其患肢,拉向患侧,再让患者自已恢复中立位;②前后方:让患者双上肢伸直,搂住治疗师的腰,治疗师用肘将患者的双上肢向内夹紧,牵动双上肢,让患者在髋上作前后运动,再自己复原。

(5)患侧上肢负重

当患者有一定的坐平衡能力后,可以让患者坐在治疗床上,患侧上肢伸直保持抗痉挛方式,放在离躯干一定距离的侧方或后方位置,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量

转移到病侧上肢上。

2.痉挛期的康复

这一时期一般在发病后14天以后,相当于BrunnstromⅢ~Ⅳ期。此阶段的特点是以痉挛为主,尤其是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更明显。因此在此期中痉挛的控制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典型的痉挛模式为肩退缩、下降和内旋;前臂屈曲、内收;骨盆退缩及下肢外旋;髋、膝、踝关节伸展伴有踝的跖屈和内翻(1)对抗痉挛模式、方法

①上、下肢抗痉模式:保持肩前挺及外旋;患侧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及拇指外展的位置;下肢轻屈髋、膝关节,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关节。

②.躯干的抗痉模式:由于患侧背部背阔肌等的痉挛,常使患侧躯干缩短。为了使患侧躯干伸长,抗痉挛模式可以使头和躯干上部向对侧转或使双肩与髋作相对旋转,以伸长痉挛的背肌。

③.肩的抗痉模式:斜方肌及背阔肌的痉挛使肩退缩、下压,因此肩的抗痉模式应为使肩向前、向上。

④手的抗痉模式:被动伸腕,并且在任何上肢活动时患者均应保持Bobath握手。

⑤肘痉挛的抗痉模式:可使用充气夹板。方法是治疗师将拉上拉锁的夹板反穿在自已手上,然后与患手相握,使患手处于抗痉挛模式,用另一手将夹板拉到患者上肢上,再次确认夹板内的上肢是否已处于抗痉挛模式,然后用嘴吹涨夹板。⑥指痉挛:可先让病人应用抗痉挛模式。如未能达到目的再使用伸指的其他方法,如:冰水浸浴及使用塑料分指板等方法。

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能使患者顺利恢复,还可以使用药物,如力奥赖素,它是γ氨酪酸受体拮抗剂,对痉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一般起始量5mg,一日3次,3天后改为10mg,一日3次,但每日总量不超过80mg。

(2)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双上肢置于身体的两侧,用足底着力在床上,帮助患者放置好患膝,提升患者的髋部,将两臀抬离床面,即所谓的双桥运动。如果患肢能支撑,患臀抬离床面,这称为单桥式运动。当单桥、双桥运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疗师可髋部加阻力,让患者进行阻桥运动。这对最后恢复正常步态有重要意义。

(3)坐和准备站起的训练

①骨盆控制和躯干旋转训练:将3张椅子一字形排列,让患者采用Bobath式握手,双上肢伸向前下,然后抬起臀部,轮流坐3张椅子。反复训练直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就到椅子的中央,说明他可以控制骨盆和躯干的旋转了。

②患侧的股内收和骨盆旋前训练:患者坐位,将患腿放在健腿上,练习股内收和骨盆旋前。

③提腿训练:患者坐位,治疗师从患者的足底托起病腿,这时由于伸肌痉挛手会感到压力,当压力消失后慢慢将患腿放下,在这个过程中让患者练习控制患腿。

④屈膝大于90°的训练:患者坐位,治疗师屈曲患者的膝关节大于90°。开始有明显的阻力,待阻力消失,可以让患者小范围的伸、屈膝关节。

(4)站起和坐下训练

①站起训练;训练患者站起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让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向前上方伸直,同时躯干在髋关节上向前倾,病足在后,健足在前,慢慢站起。如果以上方法有困难,治疗师可以扶住病侧上肢,让患者病腿先落地,伸髋,让膝关节负重,稳定后,健足再落地,然后治疗师撤出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患侧的抗痉模式。

②坐下训练:练习坐下时应慢慢下降臀部,当臀部下降到接近椅子时立即抬起,反复数次后再真正的坐到椅子上,这样可以加强患者对整个运动的控制。练习时椅子应从高到矮。

(5)行走前的准备:包括支撑相和摆动相的训练。

①支撑相训练:患者以抗痉模式训练站立,治疗师扶患侧上肢,使体重转移到病腿上,训练病腿静态负重;然后病腿站立,健腿向前和向后迈小步,训练患腿的动态负重;让患者以病腿在后、健腿在前的大踏步姿势站立,重心放在健腿上;然后练习小范围、不用力的伸屈膝关节。

②摆动相的训练:患者步行时因难以屈膝,因而不可避免的患侧骨盆位置上升,从而形成了划圈步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练习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可以先在俯卧位由治疗师进行被动的屈膝练习,当阻力消失以后,再让患者主动的伸展膝关节。成功后再让患者站立位,设法松弛髋、膝、踝关节,以便屈髋屈膝迈步。还可以让患者健足在前,病足在后站立,重心转至健足上,让病腿练习内收、

外展和下降骨盆。在迈步之前还应训练患者屈膝和背屈踝,方法是治疗师手托足底将患腿脱离地面,高度与正常迈步相同,待阻力消失后,在让患者练习自行提起小腿而骨盆不上抬,然后轻柔而有控制的放下。

(6)上肢的训练

①上肢控制训练:此阶段除了进行肩胛带的抗痉活动外,还要让患者在被动提起上肢后缓慢放下时,学会将上肢停止在不同的高度上,成功后再从不同的停止点向上举起上肢。

②促进伸肘:有两种方法,一是肘关节间歇压缩法,即治疗师持患者前伸的、处于抗痉模式的患肢,让患者伸肘推治疗师的手,治疗师间歇的施力反抗以压缩肘关节,此法可以促进伸肘。二是推拉法,患者伸直上肢并水平抬起,治疗师先快速牵拉患手,然后再推,推力大于拉力,以促进伸肘和对肩的控制。

③肘的独立运动训练:患者坐位时可让患者练习举手过头,触对侧耳、肩,再伸直。仰卧时可训练患者用旋后的手的尺侧触同侧的肩,或上肢外展、伸肘,再屈肘触自己的口,然后返回伸肘位。

3.相对恢复期

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Ⅴ~Ⅵ期,此时患者的肌张力降低或已恢复正常,分离运动已较为明显,开始能控制技巧性运动,但运动的顺序和速度差。因此,此期的治疗除延续部分痉挛期的治疗外,主要应着重进行改善手的功能和改善步态的训练。

(1)手的训练

①基本动作训练:a.伸腕:患者坐位,前臂放在桌面上,手腕伸出到桌子前沿的前方,手握一杯子。治疗师固定其前臂,让患者用手腕举杯向上,然后放回原处,反复练习。也可以让患者将前臂和手腕都放在桌面上,在手腕背侧的桌面上放一玻璃杯,让患者伸腕推动杯子。b 旋后:可以让患者前臂和手腕均放在桌子上,虎口向上,手握一长塑料瓶的底部,前臂旋后,用瓶盖敲击桌面。也可以让患者的手臂采用同样的位置,而在手臂的背侧的桌面上放一橡皮泥作成的小球,让患者旋后将小球压成饼状。c 拇指外展及与其他各指的对掌:仍将患者的前臂固定于中立位,在背侧桌面上放一小物品,然后让患者伸腕,拇指外展推动小物品。当拇指能充分外展后就可以让患者用拇指外展和对掌来握杯子,但应注意防止患

者用伸拇和区掌指关节来代替对掌。还可以进一步让患者练习用拇指分别和各指拾起桌面上的小物品。d 手指在肩水平的控制:为了患者能自由地利用手指,可以让患者练习用患手拿放在健侧肩上的小物品。

②手的抓握、释放和手指的精细功能训练:可以利用装有各种水龙头、电气开关、门把、钥匙及锁的组合柜进行练习。还可以进行打算盘、打字、弹琴、编制、刺绣、螺栓配螺母等作业治疗进行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针对病人出现的习惯性的废用(患者在起初尝试应用患手失败后,常逐渐学会不用患手而用健手)可采用强迫使用法,即用托槽形吊带固定健手,以限制其使用,而患手从简单的有目标的作业开始,如手→口,手→头等,逐步过渡到对进食、穿衣、写字等针对某种功能的作业。

(2)步态的训练

①站立平衡训练:在进行进一步的行走训练前,应首先训练患者的站立平衡。方法有:让患者健足在前、病足在后站立,然后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背屈病踝,将体重移到健腿上;健足站立,病足试着向前或向后迈小步;在平板下面装四个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的轮子,让患者将病足放在上面,让他通过髋、膝和踝关节的活动使滑板向各个方向滑动,以训练迈步时下肢移动的方法。

②步态训练:a、迈步和着地训练:开始步行训练时应试探性的迈步,即足刚一着地时就立即抬起而不使其负重,以防止诱发痉挛,反复几次后再负重。着地时先轻而迅速的触一下地,立即抬起足来,然后再真正踏下负重。b、骨盆旋转的练习:让患者交叉腿站立和行走,向后、向前交替练习。开始治疗师应给予扶持,这一训练可以使患者更好地控制骨盆。c、行走训练:治疗师可以站在患者的患侧,对患者进行引导。方法是持患者处于抗痉状态的手,在健腿迈出前将病侧骨盆充分移到健腿上,让健腿充分负重。在病腿迈出前稍作停顿,让病腿有充分的时间去松弛和下降骨盆。d、下肢的精细协调训练:如让患者踏固定自行车、踏脚踏式织布机等。如果此期个别肌肉激励不足,可以在肌肉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增强性训练。

(四)ADL的康复

ADL训练主要通过作业疗法,是康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要做好ADL的康复首要的是选择正确的作业治疗,好的作业疗法应有以下特点:治疗目

标确定,对病人的身体功能或精神情绪起积极的作用;患者在治疗中对其成果有一定的满足感,易得到激励;训练项目应结合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学习能力;患者感兴趣的项目。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活动、进食活动、居住活动、行动变化、个人卫生等。

2.职业技巧训练。如打字、计算机应用、烹饪、绘画、书法等。

3.结构性作业。按要求完成一件作品,如编织毛衣、泥塑、陶艺、雕刻等。4.娱乐性活动。组织患者参加棋牌、音乐、游戏等力所能及的文艺、体育活动。(五)语言障碍的康复

失语症的患者由于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有困难,难以领会康复治疗师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影响运动动作和其他方面的康复效果,因此语言障碍的康复是必须的。但语言障碍恢复缓慢,常需数个月甚至数年的训练,因此语言障碍的康复必须持之以恒。

1.失语症的训练原则

(1)应首先和重点恢复口语功能,尤其是日常用语的表达。

(2)在口语训练中,同一字、词的听、辨认、朗读和书写应结合起来。

(3)讲话速度要慢,不断重复,要按正常的语调说话,如病人不能理解则应用动作、图片、手势来表示。

(4)语言训练应先易后难,内容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

(5)随时调整治疗时间的长短、治疗的难度及治疗项目的内容,并将成绩和缺点反馈给病人,以便于随时纠正。

(6)家庭训练可使用语言矫治录音带、字词卡片等,康复治疗师应定期随访。2.失语症的训练方法

(1)语言构音的训练

对于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对患者的发音障碍、言语失用及构音障碍进行康复。如进行呼吸训练,使患者能自如的控制气流,以利于正确的发音;对构音器官和肌肉进行训练以促进其深浅感觉和运动控制;进行发音转化训练和发音训练,使患者能够利用口部肌肉的某些运动转化为某个音。随后从单元音、双元音开始练习,逐渐过度到辅音练习,再进一步练习词、句和短文。练习时要注意大

声,控制速度,发音准确、清楚。训练时还应注意进行韵律训练。

(2)运动性失语

指患者的构音器官正常,也能理解他人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可分为完全性失语和不完全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病人完全不能讲话,训练时先从容易发的单音如“阿”“吧”“哈”“吗”开始,再发双音词如“爸爸”“妈妈”“吃饭”等,最后学习短句和长句,此时应与视觉刺激相结合,如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不完全性失语,病人可以说出单字、词组或句子,但说话不流利、重复和缓慢。此种病人应用重复刺激法,如反复从一数到十、绕口令等。

(3)感觉性失语

指患者听觉正常,有说话能力,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的语意。训练时应反复进行语言理解联系,用手势、动作、肢体语言使患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刺激。如给患者端上水、放好药、告诉他“吃药”。

(4)混合性失语

患者既听不懂又不会说,训练时应将说、视、听结合起来。

(六)知觉障碍的康复

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伴有知觉障碍,可以显著的影响运动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恢复,因此应尽早予以训练。知觉障碍的训练应同运动功能训练同时进行。1.实体觉训练

让患者用视觉辨认一个物体,可以先让患者看它,然后在患者的注视下,治疗师移动这个物体,再让患者用健手移动它,反复几次后再让他闭目进行。用这种方法让患者移动过几个物体以后,把这个物体放入暗箱中,让患者用手摸出正确的物体。成功后可以加入新的物体,还可以让患者看图片在暗箱中找出相同的物体。

2.失认症的训练

(1)视觉单侧忽略的训练

训练的关键是让病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他所忽略的一侧,可进行以下训练:站在患侧与患者说话;要求患者用健手拿去放在患侧的物品;用色彩鲜艳的物品放在患侧提醒患者对患侧的注意等;阅读时为避免遗漏,可在忽略侧放上颜色鲜艳的尺子,或让患者用手摸着书的边缘,从边缘开始阅读。

(2)视觉空间失认的训练

让患者辨认、排拼、配对各种色调图片和拼板;让患者自己画钟面、房屋图形等。

(3)视觉失认的训练

反复辨认左、右方的物体;让患者说出各手指的名称;可用拼板玩具训练患者的形状失认。

3、失用症的训练

失用症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在训练时先用分解动作,逐步完成一个完整动作,口头命令应缓慢、简短,无效时可示范;用触觉和本体觉暗示。方法如下:(1)视觉暗示

选择日常生活中有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完整动作进行训练。如命令患者摆放餐具后吃饭,病人常常会出现次序上的差错,此时应一个一个分解来做,并对每一步骤给予提示。

(2)触觉暗示

训练患者无意识活动,以达到目的。如让病人刷牙,如果命令和模仿都不能完成时,可以把牙刷放在病人手中,通过触觉让其刷牙。

(3)运动性失用训练

训练时给予暗示、提醒和示范给患者。如让病人拼积木可以先演示,然后让其按顺序完成,改善后逐步减少提示。

(七)精神障碍的康复

1.抑郁

(1)心理治疗

应耐心解释,使病人真正了解疾病的转归,以及情绪对康复的影响。解除顾虑,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药物治疗

可选用抗抑郁药。丙咪嗪25mg,一日3次;或阿米替林25mg,一日两次。(3)物理疗法

可使用电针疗法,常采用疏波、断续波脉冲电流,取合谷、内关、太阳、风池等穴,中等或强电流刺激,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痴呆

痴呆是康复治疗的最大障碍,但目前无特效治疗,应加强支持疗法:如给予适当生活照顾,常与病人交谈,让病人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社会活动等。

五、预后与社会回归

(一)预后:

一般认为脑血管疾病的预后与病情、治疗、康复开始的早晚和质量、年龄、合并症及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有关。

年龄是预测康复预后的敏感指标,高龄患者一般预后较差。临床实践发现低年龄组的患者,无论住卒中病房还是普通病房,病人的ADL及回归家庭率均高于高龄组。功能自立性测评也是预测脑卒中预后的良好方法,一般住院时积分小于36的患者,即使经过正规的康复其预后也不理想,而住院时积分为36~96的病人,经正规康复治疗后则愈后良好。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的患者康复的预后也较差。

总之,正规的康复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是有极大帮助的。有人认为,经过康复治疗90%的患者可以重新行走和自理,仅有30%可恢复一些工作。

(一)重返家庭

由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致使他们不得不依赖与家人,加之家庭环境没有改进,难以适应他们的生活及经济问题,使患者重返家庭有很大的困难,但仍有80%的存活者可以重返家庭。为使患者可以顺利地重返家庭,首先应注意患者本身及当地社区两方面的信息,如病人的残疾分级、需要何种帮助、家庭经济情况、公共交通情况、社区医疗情况等。然后对患者及家人进行康复知识教育,对家庭环境改造进行指导,以利于患者重返家庭。

(二)重返社会

重返家庭的患者只要残疾不重,多半可在社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有部分患者还可重新就业,因此应积极帮助和鼓励这些患者重新就业。据研究不能重新受雇的患者中,主要原因是仍存在认知障碍。由此可知,认知障碍已成为这些患者重返社会的主要障碍。

六、康复训练的好处

康复训练主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增加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放松痉挛的肌

肉、降低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锻炼肌肉力量,加强肌力控制;学会用正常步态;帮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如吃、穿、洗漱、个人卫生等;帮助恢复语言功能等,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心身康复的目的。

七、中风病人的家庭护理

中风病人要积极鼓励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注意以下方面:

多理解、多鼓励病人,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对患者做到耐心、细心;督促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锻炼,如自己穿衣、进食、洗脸、入厕等,家人注意做好保护安全工作;鼓励病人保持与外界接触,多与人交往;定期到医院复查;预防再次发生中风。一旦再发中风,应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不动病人。迅速与急救机构联系以获得帮助。

八、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一旦发生,治疗康复需要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因此积极预防中风尤为重要。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戒烟;生活有规律;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勿生气;持之以恒地适量运动;多食蔬菜水果;保持适当体重,勿过胖;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遵医嘱服药治疗。

最新家庭康复指导.pdf

家庭康复指导 中风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 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大多因脑溢血、脑血栓形 成等脑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率较高。约有60-70%的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脑中风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这些患者需要及时送 到专业的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并非 不治之症,除了采用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作业治 疗、推拿、药物治疗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外,还可进 行适当的活动,加强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 复的程度。功能锻炼可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按摩与被动运动。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对其 瘫痪肢体进行按摩,神经肌肉电治疗,预防肌肉萎缩,对大 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 僵硬。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 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 宜过分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

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 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 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 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 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 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锻炼的同时可配 合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其次除树立信心外,还要有耐心 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 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4、重视心理疏导。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 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 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 细语,措辞谨慎。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5、注意早期康复锻炼。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 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 能严重障碍。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 低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

中风病护理方案

脑病科四病区优势病种护理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中风瘫痪病人的家庭康复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 脑卒中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重视心理疏导:这是家庭康复措施中的重要环节。脑卒中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注意早期康复锻炼:许多脑脑卒中患者发病以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当卧床,一切生活都由别人照顾,更不愿多锻炼。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能严重障碍。多项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低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这种废用综合征。早期康复治疗,可减少后遗症和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脑脑卒中康复,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患病后一周内开始,训练时应循序渐进。过去有些人过分强调卧床休息,全面制动,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指导思想,病人往往会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废用综合征,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因此,脑卒中病人在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接着可对病人进行坐位平衡床上动作训练。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目前,我们还没有这种康复医院,但患者出院后,若能在家中注意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训练行走的同时,不忽视了日常生活的作业疗法,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提醒的是,要把训练重点按排在患侧肢体。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这样有利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韧带孪缩。 加强饮食康复:脑卒中患者应遵循三低二高二适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膳食。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菜等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身体康复。同时,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原因,容易发生褥疮。此时,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饮食,特别是维生素C和鱼肝油、葡萄糖酸锌等,以促进伤口愈合。保证足量饮水。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粘稠度会增高。晨起空腹饮一二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以利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 不可忽视睡眠康复:病人的房间,空气要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气冷暖转变时,应注意给病人加减衣服,防止感冒。病人睡姿宜采用侧卧位,应多采

偏瘫病人的护理

偏瘫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按照其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二、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等疾病有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 2、高血压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 4、心脏病 5、糖尿病 三、诱因 偏瘫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四、偏瘫病人的特点: 1、偏瘫患者以中、老年者居多; 2、大多有语言障碍; 3、多伴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4、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 5、可有大小便失禁; 6、发生安全问题危险性高; 7、病人抵抗力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五、护理 1、心理护理 偏瘫病人由于恢复慢、活动受限而产生悲观失望、精神忧郁等各种心理。因此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尊重和体贴关心他们,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 2、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压疮是瘫痪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从入院即主动宣传预防压疮的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 康复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1.坐起训练。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2.准备站立训练。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3.站立平衡训练。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4.步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尽量将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过分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反而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难以形成正常步态。5.上下台阶训练。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则,进行上下台阶练习。—上楼梯时用健手扶住楼梯栏杆,将身体的重心移向患侧,并使患侧髋关节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台阶,患足跟进站在一个台阶上。下楼梯比上楼梯难,要在重心偏向健侧的同时,适当降低重心,用患足下台阶,待患足放平稳、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后,将健足跟进同一台阶。在练习中,若出现头晕、胸痛、运动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出虚汗,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脑梗塞中风病人后期康复训练计划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中风康复期指导

中风康复期指导 脑中风即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西医称“卒中”,临床上较常见,中老年人多发。经过积极抢救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保存生命,但有70%病人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约有40%的患者有重度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康复指导】 1环境指导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保持一个干净、舒适的室内环境很重要。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应避免直接风吹患者。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可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让患者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 2指导功能锻炼 这是偏瘫患者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肢体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1完全性偏瘫阶段:帮助患者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先按摩患肢,由指(趾)开始,向上向心按摩,揉、捏、拍打及屈伸关节,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以不使患者感到不适为塬则,切忌强力牵拉,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由护理人员先向家属作示范,然后由家属每天3~4次实施。也可用红花、当归、等中药泡酒给予按摩。 2.2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患者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绳、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 2.3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抓握、捻动、穿脱衣服,扣钮扣、用匙筷、翻书报、打算盘、提物等精细活动,以提高生活技能.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实用手册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实用手册 发布日期:2011-01-26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1) 病人房间的安排布置要点: 1.为了避免病人偏瘫侧感觉障碍加重,必须创造条件使偏瘫侧受到最大刺激。 2.中风病人房间所有活动应尽量安排在偏瘫侧以利于给病人刺激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2) 病人的偏瘫侧侧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 3.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 5.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在床铺边放一小台子,手完全放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7.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8.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3) 病人的仰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不要灵活能动 3.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4.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5.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也放同一枕头上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4) 病人的健侧侧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 3.躯干略为前倾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5.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和躯干呈100度角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脚放枕头上7.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怎么睡8.健侧下肢:膝关节、臀部伸直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5) 病人的患侧翻身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病人屈膝平躺;足跟紧着床铺3.方法:一手将膝关节向下托,另一手翻转骨盆,接着就着枕头移动肩关节,使病人翻转

中风致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中风致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6T08:48:28.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房玉华[导读] 瘫痪肢体因运动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局部受垂直压力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 房玉华(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15410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304-02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指有潜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病大多发生中老年人,其致残率甚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负担,近两年来,我科对30例左右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观察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中风致偏瘫病人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2岁;发病后3 d~6 d,生命体征平稳,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8例;发病后7 d至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2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孤独、抑郁、悲观、焦虑等心理变化,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避免刺激,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对待自己亲人的爱心体贴患者,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细心照顾,并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预防褥疮瘫痪肢体因运动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局部受垂直压力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正常毛细血管压力为16~33mmHg(2.1~4.4kPa)之间,超过该压力时,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灌流,而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因此皮肤护理十分重要。应做床旁交接班,以引起各班护理人员重视,定时进行皮肤护理,应用气垫褥,减少垂直压力和摩擦,每1小时翻身更换体位1次,昼夜循环。保持皮肤清洁,根据病情每日晨晚晚间为病人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尿液、汗液对皮肤的刺激,且可促进皮肤血运。 2.3 肢体功能锻炼 2.3.1 床上训练: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体位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的训练,伸髋练习,上下肢活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训练。 2.3.2 坐起训练,进行坐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2.3.3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脚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然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先作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 2.3.4 站立训练,先作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捉脚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以增强肌力,起立训练,逐渐增强加大角度,双足负重使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强烈冲动,对训练下肢伸肌能力,提高活动能力很有好处,然后逐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及徒手站立。 2.3.5 迈步: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不可硬拉。在行走时应防止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响下一步锻炼。 2.3.6 上肢功能训练,应从大关节被动运动逐步到小关节被动活动,主要练习臂、握拳、抓拿、拾物等细致功能的锻炼。 2.4 语言训练 有些病人偏瘫后,因失语而缺乏外界交流,时间长了,就会患孤独症或抑郁症,病情恶化,从而加重死亡,康复期除遵医嘱对病因坚持治疗外,仍需加强语言训练。嘱其调练时勿操之过急,以免引起病人急躁情绪。注意所教的内容应能激发病人的兴趣,尽量创造生活和家庭气氛。因此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交谈起初困难时,可先用书面交流,继而进入相互对话,尤其鼓励他本人多练习,如读报纸,讲故事,唱歌等,多为病人提供熟悉的环境和人,借以调动病人讲话的主动性。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次数逐渐增多,对病人讲错的语句,勿急于矫正,语言不完全时可重复练习,达到逐渐恢复的目的。以促进语言康复,还应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及感兴趣的事情,开扩心胸,促进反应,以免产生抑郁症。 2.5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如穿脱衣服,系纽扣、洗脸、进餐等。穿衣时先将患臂(腿)伸入袖子(裤筒),然后再穿健侧肢体,被子可采用吊环悬吊。穿鞋时可将患肢脚抬起并跨过健脚或搁在足凳上穿,亦可利用鞋拔,并选用弹性迅速。 2.6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在饮食上应三少三多,三少:少食大鱼,少食大肉,少食动物内脏,多食这些高脂肪动物内脏及肉食,造成血液粘稠,不利于中风患者的单日康复。三多:多食新鲜蔬菜,多食各种水果,多食豆制品食物,多食这类清淡食物,对心脑血管患者有利无害。另外,有不少中风患者的家属,对中风患者的护理不甚了解,患者在短时间内,病情稍在好转。就急于给各种食品,并食一些高脂厚味食物,这对中风患者的病情是有影响,对于这些家属我们常说服解释,并同他们一起耐心护理危重中风患者,使他们早日康复。 3 小结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正确指导和执情帮助。任一种技能训练,都要从患侧接触病人,从坐、卧平衡到站立、行走都不可忽视让病人从健侧向患侧转移重心,重视患侧肢体负重。康复训练亦可防止患肢挛缩、残疾。通过康复护理,肢体及语言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护士的自身素质也大大提高了。参考文献 [1]刘晓芳.住院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实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0,(10):602. [2]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7.

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

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 1、家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即体温、呼吸、 脉搏、血压)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训练。 (2)运动量不宜过大: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病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 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20次/分,收缩压超过24kPa(180mmHg),有心绞痛或严重心 律失常,应暂停训练。训练后脉率不宜超过120次/分。如果患者经过一天的训练,休息一夜后仍感疲劳,脉搏数仍高于平日水平,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量。 (3)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鼓励病人自己做事,如更衣、梳洗、进食等。减少其对家 庭的依赖,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4)顺其自然:病人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建议病人坚持试做1~2次 更难的动作。 (5)注意日常保健:按时服药,规律起居,保持平稳的情绪和开阔的胸怀。多食高纤维 素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劳。 (6)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如感冒等,则应暂停训练。 (7)运动后切勿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集中于外周,从而使血压突 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 (8)训练频度最好每天l~2次,每次约30分钟。 (9)不穿过紧过小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 2、在患侧照料病人: 由于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刺激,家属及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照料病人,帮助其洗漱或喂饭。探访者也最好站在病人的患者,与其谈话时可握住患手,以提供更多的刺激。如果病人最初转头有困难,家属可以用手帮助他转头。这样可以减轻其对患者身体及患者空间的忽视。 3、正确的体位摆放: ⑴仰卧位:病人需要仰卧位与其他体位交替。病人仰卧时,头部枕于枕头上,不要使 胸椎屈曲。应在患侧臀部及腘窝上缘放置一个枕头,防止患腿向外旋;在患侧肩胛下放一个枕头,使肩前伸,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患侧下肢伸展。 不要用枕头垫在膝或小腿下。 摆放体位时,应注意:①床应放平,床头不得抬高。②手中不应有任何东西。 ③应在足底放置任何东西,可用床架支持被褥的重量,避免发生足下垂畸形。 ⑵患侧卧位:患侧卧位可以增加对患侧的刺激,并使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 时健手可以自由活动。正确的患侧卧位是:头部稍前屈;躯干稍向后倾,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手心向上,手腕被动背伸。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稍屈曲。家属可将一只手放在病人肩后,使其肩胛骨前伸。 如果前伸不够充分,病人常主诉肩痛或不舒适。 ⑶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有利于患侧的血液循环,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预防患肢浮 肿。健侧卧位时,头仍由枕头支持,以确保病人舒适。躯干与床面保持直角,不要向前成半俯卧位;患侧上肢由枕头在前面垫起,上举约100度;患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垫起,足不能悬在枕头边缘。健侧肢体放在床上,取舒适的位置。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8T10:02:54.4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周会敏吕冬王向阳 [导读] 总而言之,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周会敏吕冬王向阳(河南省西平县中医院心脑科4639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42-02 【摘要】目的对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50例中风病人且给予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此次康复护理措施总有效为82.00%且在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 据流行病学调查学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中风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如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高达130万、目前已逾700万[1])由于中风具有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病人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以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对中风病人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了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选取50例中风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2]有关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中风急性期者;②心、肝、脑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③因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影响交流沟通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同时所有患者或是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回顾性观察50例中风病人资料显示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56-72岁、平均(64.00±1.00)岁,病程为15天-30天;同时存在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16例(注:同一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 1.2 观察方法 根据《护理学基础》[3]及目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标准,由专人在康复护理前后对患者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病程、临床表现及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处理分析。 2 康复护理方法 此次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方法主要含有: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②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根据病人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障碍类型给予情志护理;③中风病人的饮食起居等护理;④中风病人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护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疗效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 临床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参考《护理学基础》[3]及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其分为:①临床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患者可以参加一般工作;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以改善、能独立行走30米及上下楼梯,但刷牙、穿衣、吃饭梳头等功能需在他人帮助下完成;③有效:患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功能丧失;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生活却难以自理。 5 结果 5.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见表1所示。 表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n,%) 护理效果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例数 24 15 2 9 41 构成比例 48.00 30.00 4.00 18.00 82.00▲ 注: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17.95、▲p<0.05。 5.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见表2所示。 表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 时间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护理前 20.21±5.00 4.40±1.00 康复护理后 15.00±5.22▲ 3.35±1.13▲ 注:康复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对比t=18.32、▲p<0.05,日常生活能力对比t=15.63、▲p<0.05。 6 分析 中风作为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彻底根治,而有效的康复护理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从本次研究表1及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此次实施的康复护理总有效达82.00%且能够极大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病人生活能力(▲p<0.05)。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现对本次康复护理措施分析如下: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例如加强患者神志、舌苔、脉象、血压及二便的观察;同时对患者定期进行翻身、擦洗皮肤、保持床单被褥干净、干燥与平整等。②中风发病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同时发病后往往由于机体功能障碍等影响,因此此类人群多存在忧思、悲观和失望等不良心理问题,所以对其康复具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而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则可达到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及疾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树立生活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便使患者能够更加配合护理工作,进而达到平

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21T15:25:53.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4期作者:何红英 [导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民众对于中风的认知与干预意识和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中风后的护理措施,希望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理论性帮助。 四川省荣县中医医院护理部四川荣县 643100 中风属于临床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虽然临床的诊疗技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治疗之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仍然较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居民疾病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近些年关于临床医护服务理念的持续性发展,关于中风后的护理措施研究也在随之增多。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民众对于中风的认知与干预意识和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中风后的护理措施,希望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理论性帮助。 1.中风 中风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致残、致死以及复发的可能性均比较高,有统计发现,临床中80%的中风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后遗症,其中以功能肢体障碍为主,对于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突出。随着临床康复理念的持续性发展,关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干预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干预的目的则是以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为主,恢复并不断强化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以康复训练为主,其属于康复治疗的关键性措施,康复运动不仅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优化患者的机体肌肉力量,对于患肢的恢复作用比较明显,可以更好的改善因为疾病导致神经损伤的部位,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2.中风后的护理措施 2.1饮食护理 饮食主要是以药物与食物两个层面上进行护理。食物方面应当选择平和的食物,以补益效力缓和的最佳,药补则应当以性味甘缓的药物为主,从而达到稳定且持续的效果,两者之间的结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补偏救弊。在中风后的康复阶段,需要高度重视饮食方面的调理,之后在病情稳定之后再加入药物治疗。借助食物进行治疗可以保障患者的康复效益更加突出,同时可以规避各种不良反应的方式。 2.2康复锻炼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恢复期最大的任务之一便是合理开展康复锻炼。家属及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医生与护士的指导之下,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督促其逐渐开始锻炼,同时锻炼期间需要杜绝过于心急导致锻炼强度过大。同时在锻炼期间需要做好协助与保护护理,预防摔倒、跌倒以及过度锻炼所导致的额外损伤。康复训练干预的初期以定时更换体位、摆放体位以及被动活动关节、抗痉挛体位训练等为主,逐渐增加起坐训练、行走训练以及日常行为能力训练,并适当强化运动平衡、协调操作以及上下楼梯等训练内容。康复锻炼应当遵从被动运动逐渐到主动运动,从姿势控制到随意运动。在非治疗的时间让患者开展坐位训练,床位适当摇高后在患者可以承受的时间保持坐位,并逐渐开展床边平衡训练、下床走动。 2.3针灸按摩 针灸与按摩属于中风后的常规护理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患者康复效益的重要措施。在面对患者时,可以让家属定期在规范机构接受针灸治疗,针刺穴位选择有百会、大椎、气海、膻中、合谷、内关、曲池、手三里、曲泽等,对于弛缓患者添加昆仑、阳陵泉,对于痉挛患者添加照海、申脉、居髎,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添加哑门、水沟,对于言语障碍患者添加廉泉。针刺以补虚泻实为主,在得气之后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同时在关元、神阙采用艾炷灸。按摩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一指禅法在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按摩,对于腹胀患者添加涌泉(采用揉法),每个穴位按摩3分钟。另外,对于上肢采用揉法,取肩髃穴,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下肢用按法,捏法取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组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 2.4健康教育 家属需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家属子女,更应当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按照患者的文化水平、认知习惯等因素做好亲情化健康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医院就诊时获取内容生动、形象的疾病相关资料,可以自行阅读;也可向医生咨询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健康教育期间需要做好康复意识的教育,严格遵循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康复方案。 2.5心理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往往会呈现出心理波动,此时发生焦虑、紧张以及恐惧情绪的可能性较高。家属应当尽可能多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患者主诉时需要认真仔细,围绕着患者的负面情绪提供针对性疏导。如果患者对治疗信心不高,可以列举近期治疗成功案例构建治疗信心;同时督促患者按时用药以及按规定康复训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家属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过程中需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并及时给予相关指导。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中风后的患者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显得非常重要,是保障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患者的自主意愿干预,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康复习惯,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降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率。

脑中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中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发病后一般患者都未能及时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往往都是2-3年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后来进行康复治疗,此时患者后遗症较为明显:肩下垂、肘关节屈曲、各手指屈曲畸形、行走时下肢呈明显的划圈步态。后遗症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没有早期效果好,而且住院康复时间长,训练较辛苦,花钱较多,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要持之以恒进行训练。 就此情况,家庭康复训练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 (—)、肩关节及肩胛的训练: 1、肩胛上抬训练:取坐位,自己有意识的进行上抬肩胛部的运动,每次持续3—5 分钟; 2、辅助上抬肩胛训练:取坐位,家属或陪护用手摸着肩胛下角,然后向上推肩胛 下角,使肩胛部被动的上下运动,每次持续3—5分钟; 3、可进行爬墙摸高的运动,逐渐增加摸高的高度。 (二)、上肢及手的训练: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上肢抬高训练:患者可用健手辅助患手运动或家属辅助被动运动抬高上肢,每次持续3—5分钟;亦可双手交叉握拳,用健手带动患手伸肘后可向上抬高上肢,上抬时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或其他意外的发生。 (2)、肘关节的伸展训练:自己首先要有意识的去进行伸肘运动,同时可用健手或家属/陪护协助进行肘关节的伸展训练,每次持续3—5分钟。练习完毕后,可用硬性塑料或薄木板固定肘关节使其处于伸展位,一天固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手指伸展训练:①、可用健手或家属/陪护辅助进行各手指的伸展训练,亦可将各手指被动伸直后置于桌面上,用适当重量的沙袋置于其上,以保持各手指处于伸展位,每次持续3—5分钟;②、患者坐一长条登上,被动使患手各手指处于伸展位后置于长条登上,肘关节处于伸展位,身体重心偏至患侧,每次持续3—5分钟。若有条件者可制作手部支具使各手指处于伸展位,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0小时。 (4)、手功能的训练:可用患手进行抓握、捏、拿等相关训练。 2、肌力训练: (1)、伸直并抬高患侧上肢,保持5—10秒钟,可反复进行3—5分钟; (2)、当肌力有所增强后,可逐渐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健手施加阻力、家属或陪护施加阻力、沙袋或弹力带等施加阻力,每次持续3—5分钟; (3)、抗阻训练并保持5—10秒钟。 (三)、下肢的训练: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屈髋不屈膝训练:取床上坐位,保持双膝关节伸直,并可前后摇晃上身,亦可尽量前倾上身,每次持续3—5分钟; (2)、屈膝不屈髋的训练:取床边平躺位,双膝关节屈曲垂于床沿,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家属亦可辅助进行被动屈曲膝关节训练,但一定要注意力度,每次 持续3—5分钟; (3)、屈髋屈膝训练:①、坐椅子训练:站立→坐下→站立→坐下,反复进行3—5分钟,亦可放置多把椅子,轮流进行坐下训练;②、双膝跪训练:可在床上进 行5—10分钟。 2、肌力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