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文献资料

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著(第一章)

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

2、《新编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

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

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主编(概论第三节)

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一元论。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观点、伦理观点、道德观点和智力状况等等的决定着,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这表明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甚至是精辟的见解。

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他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他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的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动力。他力求揭示历史运动的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到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中去寻找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他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历史观誉为“划时代的历史观”,明确指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直接的理论前提”。1

其次,黑格尔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社会现象,说明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他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时,一方面承认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认为不能停留在对这种相互作用的了解上。他以古希腊的斯巴达的宪法和道德风习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究竟是斯巴达的宪法决定道德风习,还是道德风习决定宪法呢?他认为,道德风习无疑影响宪法,而宪法也影响道德风习,但两者都是某个“第三者”即某种特殊力量的结果。这种特殊力量,即创造影响宪法的道德风习,又创造影响道德风习的宪法。那么,这种特殊力量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它是各民族生活的深刻基础。他分析斯巴达衰落的原因时指出,斯巴达之所以衰落,在于财产状况的极端不平等。他还认为,国家作为政治组织,是由于财产的不平等和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而产生的,家庭的产生同原始民族的经

1《马恩选集》第二卷,121页

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还讲过,在希腊城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乃是希腊经济发展的结果。总之,他试图用社会制度说明事变的原因、解释历史的过程。

但是,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没有给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下过定义,他也没有能力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的起源。他认为它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又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不过是绝对精神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外部表现。结果,黑格尔陷入了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一样的迷魂阵,用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说明思想状况,又用思想状况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无法摆脱的厄运。

通过对马克思以前一些有作为的思想家的历史观的扼要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得出了怎样的结果。

4、《南开哲学第一辑》——王南湜主编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哲学可以说是自古希腊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在理论上的完成,这个完成体现为一种历史与逻辑、理念与现实在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演绎体系中的融合。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在一系列逻辑矛盾中自我展开的“绝对理念”。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他那里,就成为一系列历史概念合乎逻辑地生成、推演、转化的过程,并最终消融在“绝对理念”的庞大的概念系统中。

黑格尔认为,发展只能是一种“概念的运动”。他说:“概念的运动就是发展,通过发展,只有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f1,P.329]为此,他区分了“就存在来说的变化和就概念来说的变化”【2,P.362】。自然界中的变化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仅仅表现为一物向他物的过渡,或从~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而就概念而言的变化则不同,事物在概念里的变化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它的对方就不能存在,它与对方,从而也就与全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样,概念的运动就不仅表现为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过渡,而且在这种过渡或变化中保持自身

的同~性,即表现为自身的发展。因此,从“理性”的高度看,概念的运动所建立的对方,其实并非对方,而是在它自己本身之中,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仍保持自身,并“表示其自身为自我发展的本性”

黑格尔关于概念运动的理论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念的中心线索。理性、概念、理念作为“客观精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念经历了从纯概念的逻辑推演(逻辑学)到“外化”或“异化”为“自然界”(自然哲学),在经历了自然界的各个演化阶段后,又进而达到由于人和人的意识的产生而回复自身的阶段(精神哲学)。一切社会历史问题都是在精神哲学这个阶段发生的。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最初的意志只是一种对象意识,既“对于他物的知识”【3,P.1 16】。这种意识所包含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其目的是寻求客观对象的本质。在经过感性、知觉的发展阶段后,意识达到了知性的阶段。这时,意识所把握到的就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感性的确定性(感性),也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差异和共相(知觉),而是追究事物的全体、本质和根据。然而,事物的全体、本质、根据,作为“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就是“概念”。在概念中,一方面事物返回自身,即回到自己的概念中成为“自在之物”,而意识也返回自身,即概念不过是意识本身,从而成为“自在之我”。知识的运动至此使对象的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自身的知识。在自我意识阶段,概念的运动或理念的发展就体现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亦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通过自我意识发展的诸阶段表现出来,并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本质。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欲望,或者说,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3,P.117]。自我意识一开始之所以是欲望,是因为意识作为自我意识,本身拥有双重的对象: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个对立中,自我意识起初作为自在之我的意识,只是一个抽象的“我”,而对象则是“我”的生命的条件。“我”只有占有或扬弃这个对象世界,才能获得并确信我的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欲望”。在这里,黑格尔并不像许多近代哲学家那样,把人的欲望简单地理解为动物性的“本

能”,而是把它理解为属人的“自我意识”,理解为自我意识与其对象的否定性的关系,因而他说:“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而达到的自己本身的确信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因为对自己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为了要扬弃对方,必须有对方的存在。因此自我意识不能够通过它对对象的否定关系而扬弃对象;由于这种关系它毋宁又产生对象并且又产生欲塑.”『3.D.121 1

5、《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何怀远著

黑格尔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自由的发展的一致性。他把自由看作人类的最终目的,认为自由的实现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不仅是人对自然关系的自由,而且也包括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并且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关系,鲜明地指出人的自然解放是人的社会解放的前提。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虽然没有被彻底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但黑格尔却没有看到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所以,当他考察自由在世界历史上的进步时,只看到自由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某些人的自由再到全体人的自由。这不能不是黑格尔社会自由论上的严重缺陷。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体系博大精深,也荒诞繁芜,他用“精神”、。理性”、“理念”的自在自为解释一切社会问题,这是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客观唯心主义。有趣的是,“他在给‘理念’以应有的估计以后,就赶快下降到具体的历史的基础上,寻找社会现象的真实原因,但已不是在理念的特性中,而是他当时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本身中寻找了。”②因而他能作出一些合理的论证和天才的猜测。黑格尔的突出才能在于他具有宽宏深远的历史感,总是力图探讨社会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动力,并着力说明社会的一般动力机制。这些思想给后人以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管是他的信徒还是他的反对者,只要想严肃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问题,几乎都未能跳越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门坎而径直无歧地进入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殿堂。马克思也是弄清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后才走出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迷宫的。

6、《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著(第二篇第六章)

一、历史哲学在黑格尔体系中的地位

一方面,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作为部分还从属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另一方面,整个黑格尔体系又表现为以逻辑的形式所表达的历史。全部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意识史的一种哲学思考。在黑格尔这里,只有思想的发展过程才是真正的历史,或者说,真正的历史是思想史。全部黑格尔哲学,无非是一种逻辑化了的历史,或抽象地表达的历史。

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即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他的每一部著作都体现了伟大的历史感)

二、历史方法论考察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原始的历史;(2)反思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

原始的历史具有直观性,但是所绘画的只是短促的时间,有限的范围,具有狭隘性,肤浅性,片面性。

反思的历史是较高形态的历史,超出直接的见闻,上升到知性反思的水平,用“抽象的观念”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反思的历史可分为普遍的历史(民族、国家、世界的全部历史的考察,具有主观主义);实用的历史(根据“现在”的兴趣和需要来“研究‘过去’的时代,研究遥远的世界”,有主观主义性质和非历史主义的性质);批判的历史(研究历史的历史,对各种历史的批判,用僵死的批判标准扼杀历史主义,具有主观主义);思想的各专门部门的历史(艺术史、法律史、宗教史)

哲学的历史是最完善的一种方法,依据有三:一,思想是人的本质特征;二,理性是历史的主宰和推动力;三,既然历史是理性的产物,那么历史就具有合理性,就不再是一串偶然或荒谬的事实,因而哲学就可以观察和认识历史(历史是理性“制造的东西”)。

三、理性支配世界

2《马恩选集》第三卷

黑格尔支配世界的“理性”,在实体性上仍要归结为那种客观的绝对精神。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在黑格尔哲学中,“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

恩格斯也尖锐地指出:“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因此,思辨的、神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②

黑格尔历史观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是确定无疑的了,但在理性支配下,世界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的一般性回答是:“世界历史是专门从事于表现“精神”怎样逐渐地达到自觉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中的黎明来了,它开始发现要点,最后它达到了完全的意识。”

然而,就黑格尔的具体论证和阐述来看,“世界历史的行程”表现为:(1)从历史主体——人类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个从不自由逐渐向自由发展的过程;(2)从历史的存在方式看,人类历史是一个有内在必然联系的过程;(3)从历史的价值评价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4)从历史发展的动力来看,人类历史是一个内在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四、历史动力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的精神是历史的实体性动力,而人们的由自私心产生的欲望和热情则是现象的动力。精神和人类热情二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④。

五、世界历史的进程

历史是以民族精神更替的形式来发展的。但是,民族精神只有通过国家才能获得其现实性,国家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基础和核心;事实上,在国家形成之前,确切地说根本就没有历史。在世界历史的整个过程内,每一个民族只有一次体现着精神,因而国家生活就成为世界精神的工具。

黑格尔把世界史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重心逐渐由东方转移到西方:(1)东方世界(中国、印度、波斯);(2)希腊世界;(3)罗马世界;(4)日耳曼世界。为了适

应这种划分,黑格尔不惜歪曲历史事实,用臆造和武断的方式来构造世界历史。首先,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步。而自由意识的进步基本上与世界历史的行程相吻合。其次,黑格尔按照生命发展的原则解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东方世界-童年;希腊世界-青年;罗马世界-壮年;日耳曼世界-老年)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 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在苏联国内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他的同伴和学生列昂节夫和鲁里亚等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活动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就形成了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关于游戏的活动理论。活动游戏理论反对西方的游戏生物学理论,否定游戏本能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动物游戏有着极大的区别,JL童游戏的产生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7398729.html,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者:谢金鑫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6期 摘要:黑格尔作为康德哲学的一个批判者,他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康德哲学领域中的二元论,也就是康德将主体与客体分裂。针对于这个这个问题。他提出康德哲学之所以无法触及本体论知识,是因为康德仅仅将只是看作是有限的认识,将我们所谓的信仰或者是非理性的内容悬置起来,康德无法将现象与本体统一起来,无法通过经验将概念和存在统一起来,也无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那么如何解决康德遗留下的问题?黑格尔凭借自己的实体即主体的道路,实现了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物自体 一、黑格尔对于物自体问题的解决 实体即主体的问题的实现就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斯宾诺莎的实体表达的是客体的一个观念,而主体则是自身的能动性。翻开《小逻辑》的存在论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最先出现的是“纯存在”这个概念,“纯存在”是指没有规定性的,纯粹的“有”,一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有”就意味着纯粹的否定,所以“纯存在”本身就带有“有”和“无”两个性质。“无作为这种直接的、自身等同的东西,反过来说,是与存在相同的东西。因此存在和无的真理是两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变易。”黑格尔利用“变易”这一范畴统一了“有”与“无”,虽然这在知性逻辑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变易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当矛盾中的“有”和“无”被扬弃之后,就达到了“定在”。“定在”是为了规定自己与他物的不同,等于是有规定性的“有”,而每个事物作为“定在”都是他自身所是,跟外物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是自身的联系,不同环节的统一。自我是定在,把对立的他物做为自己的环节,反归自己,最终成为“自为存在”。“自为存在”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包含矛盾,因为里面有不同环节,包含差别性,包含不同规定性,这个“一”本身是不安定的,自身排斥自己,发展到多。一中的多,过渡到了个体性。多个一,每个一都有区别,所以有排斥,但每个一之间又存在共性,所以又相互吸引,一是假定的规定性,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源于一。而多以一为基础,作为一的持续,多个一的持续就是量。总的来说,他物作为某物的对立面是否定性,某物和他物的统一就是自为存在,自为存在作为一,本身特质作为多,一所贯穿的多就是量,从质过渡到量,量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被规定成定量的时候,变化在一定范围之内,和质联系在一起,有质的量就是尺度,超过这个尺度就实现了质的变化,最后质的无穷尽就是本质。我们可以从存在论向本质论的转化中看出,一切概念都不是静止的,是包含着矛盾的,通过矛盾互相转化,产生了一个一直在发展的过程。到最后,黑格尔的学说进展到“绝对理念”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绝对理念”通过一层一层的扬弃,最终实现了“纯存在”,但这种实现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断扬弃自身以后实现的一个更好,更具体的自己。“绝对理念”对于“纯存在”的实现就像是孩子学老人讲宗教的原理,即使孩子会简单的重复或者了解宗教的原理,但是对于老人来讲,这些原理则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纯存在体现的是个体天赋的思维能力在其未进行具体的认识活动之前的

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市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深,几近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市民社会思潮”。当然,所要复兴者并不是同一的市民社会概念:他们或援用洛克的社会先于国家因而国家受制于其对社会的承诺的观点,或诉诸孟德斯鸠以及承继了孟氏的托克维尔的分立自治及相互制衡的观点(即指社会由其政治社会予以界定,但作为政治社会的强大的君主制须受制于法治,而法治则需按分权原则独立的“中间机构”来加以捍卫的观点),或采用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观点融入其思想的黑格尔的观点(即认为体现个殊性的市民社会独立于国家,但在伦理上并不自足,从而需要代表普遍利益的国家对其加以救济的观点),或引证马克思将黑格尔观点头足倒置而形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上层建筑(含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以及主要接受黑格尔观点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国家”框架进行修正并在“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命题之外的上层建筑内部提出一个关键的次位命题即“市民社会-国家”关系的观点,或依据哈贝马斯那种凭藉非马克思思想资源但却对市民社会做出民主阐释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等等不一而论。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因为市民社会思想发展之脉络在历史上太过庞杂且缺乏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1〕以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理论所标示的侧重点的差异,二是因为当下的论者或行动者往往都是根据一己的目的而择取其所需要的理论资源的〔2〕。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当下所要复兴的市民社会理念,套用查尔斯?泰勒的话说,“并不是那个使用了数个世纪的、与…政治社会?具有相同含义的古老概念,而是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的一个比较性概念。此一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3〕。 驱动市民社会理念于当下复兴的一个较为深久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初显并于二十世纪中叶炽盛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这在现实世界中表证为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向度对市民社会的渗透或侵吞〔4〕。为对此种猖獗的“国家主义”做出回应,人们开始诉诸市民社会理念,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的紧张做出检讨、批判和调整,以求透过对市民社会的重塑和捍卫来重构国家与社会间应有的良性关系。例如,约翰?基恩力图通过捍卫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界分来推进欧洲社会主义的民主化;Michael Walzer 建议用市民社会的理念来统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理想;Daniel Bell 甚至呼吁在美国复兴市民社会,以此作为抵御日益扩张的国家科层制〔5〕。 然而,促使市民社会理念复兴运动的更为直接的导因,乃是东欧及前苏联等国家为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社会转型的过程;雅克?拉尼克(Jacqaes Rupnik) 就曾将1968年至1978年间波兰的政治发展概括为“修正主义的终结与市民社会的再生,”或者说,乃是依凭市民社会理念展开自下而上的努力斗争的结果〔6〕;爱德华?希尔斯则认为,这是市民社会观念浮现的结果,因为集权式国家在消解市民社会的同时却无力根除市民社会的观念,“正如魔鬼的观念在企图限制并剥夺魔鬼一切权力的神学中得以保存一样。”〔7〕此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实际上所有西方的思潮流派都视东欧诸国及前苏联的“社会转型”为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的胜利〔8〕;这一判断的深层预设,就市民社会而言,乃是指立基于西方经验或观念的市民社会而型构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那种可以跨越空间、超越文化或传统的具有普世效度(universal validity) 的结构性框架。正是基于这一预设,市民社会就被认为不仅仅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或抵御暴政、集权式统治的必要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应被视为当然的目的〔9〕。这种将市民社会不仅视为手段而且还设定为目的的观点,其要害在于市民社会理念的运用不会因“后共产主义”的到来而终止,相反将在由此向真正民主自由的市民社会的迈进过程中持续得到使用。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的哲学是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客观精神实际上主要指社会意识,其包含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环节。抽象法是人所享有的一般权利,道德是人内心主观意志的体现,伦理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道德与伦理既相区分又相统一的关系尤其体现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之中。 首先,市民社会是由每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特殊个人所构成的共同体或联合体。市民社会具有两个主要原则:其一,作为特殊的个体,市民社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它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其二,由于市民社会的成员在本质上的相关性,个体以自身为目的,其它人作为“中介”,达到自身目的和满足需要。为了欲求的实现,个体必须与他人合作、同舟共济、彼此互利,“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 其次,市民社会是“需要的体系”,是物质生活的领域。黑格尔所说的“需要”,即指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利益的“需要”,它是市民社会众多个体彼此联系的纽带。“需要体系”中的人是通过相互依赖的生产劳动取得财富,来满足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的,而这种需要又是“人”的目的和活动,它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通过劳动,把自然界所给予的原料改造成适合于满足他们多样化需要的形式,并且人还能对自己需要的情欲加以抑制。第三,市民社会必须通过“警察和同业公会”组织,用“司法”维护市民所有权,以预防社会危险和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黑格尔宣称,对市民财产和人格的侵犯是有社会危险性的犯罪行动,应当通过警察和同业公会来预防这种社会危险和保障市民生命财产。警察和同业公会是增进个人特殊福利的组织,“如果说警察主要地以外部的方式保护和保全特殊利益的话,那么,同业公会主要是以社会成员的内部方式实现和促进特殊利益。”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doc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异同 黑格尔和康德都是西方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鼻祖,黑格尔是集大成者。由此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是有很多的共性,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如果具体且深入的探讨两人的思想,其中还是有很多的矛盾和差别的。 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的共性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人思想上的差别,比如在美学上的看法,关于法律、婚姻的等等的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人对美学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也就是对美的认定,怎样才是美,同时他注重情感的判断。再说黑格尔,他是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到美学中,从而引发了对美学研究的变革。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他不仅将辩证法引入了美学中,同时还将其形成了一个体系,从辩证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而将美视为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哲学其实是康德的哲学在一定情况下的误解,同时又加入了自我的看法,他实际上是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出发点是以唯心主义的是为和存在同一论,将绝对精神看着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政治课本中所提到的可知论。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思想其实是对辩证法的批判,具体来说他是一个不可知论,他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关于黑格尔的出生地 公元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中,这使得他在接受教育等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黑格尔出生地是斯图加特,是其所隶属的州域的政治中心,很多政府机构都设立在这里。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非常迅速,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作为黑格尔出生地,并不只是诞生了他一个名人,相反因为经济等的高度发达,使得当地有非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西方市民社会概念的变迁和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

西方市民社会概念的变迁和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一西方市民社会概念的变迁 西方“市民社会”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开始是用来区分于人们的原始生活状态和氏族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在一定的区域聚居并形成城市,市民社会是城市和国家区别于周围野蛮部落的标志。亚里士多德最初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而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则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概念:“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西塞罗是在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和文明社会三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典型代表。 在中世纪,神学家们也对于市民社会提出了自己的阐释,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国家或政治社会的目的是引导公民实现最美好的生活,而最美好的生活不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平与安宁,也包括与上帝共享天伦之乐,所以市民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神权的高扬来进行。他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其本身神学家的身份和当时神权的极度放大的基础上的。 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多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和主导权,启蒙思想家们则更多的用契约论来解释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他们更多的将市民社会视作自然状态的对立面,认为市民社会是人们为避免在原始状态下遭遇的各种威胁和“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的战争”而相互订立契约,出让自己一部分权力,结成市民社会。这种解释将宗教和封建王权控制社会的理论基础完全打破,“君权神授”的理论不再成立。市民社会拥有了决定自己生活状态和信仰的权力。 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格尔在吸取了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明确的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别开来,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法哲法原理》(1821年)是黑格尔关于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代表作。根据他在这本书中的论述,可以将其市民社会概念定义为: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有五个要点:首先,具体的、特殊的个人构成市民社会及其活动的基本要素,个人乃是权利主体和道德意识主体。其次,自治性团体(同业公会等)构成市民社会及其活动的另一个要素,它是将个人与国家、私人利益与普遍利益联结起来的中介,它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培养公共精神。第三,“需要的体系”构成市民社会及其活动的主要内容。第四,在市民社会中伦理精神还处于特殊性的阶段,因而必须要由警察(在黑格尔用语中指广义的内务行政或公共权威)和法院使用强制性力量从外部建立起秩序。第五,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乃是伦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法规和利益都必须从属于它。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核,纠正了其缺陷,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乃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实质上是一种“非政治性的社会”)。像黑格尔一样,马克思也承认个人乃是市民社会活动的基础,他也强调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即市民社会的组织的重要性。如同在“需要的体系”中一样,马克思的“私人利益体系”中也包括了阶级关系的领域(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的领域(社会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或阶级结构)以及文化一意识形态关系的领域(意识形态结构)。马克思把上述要素作为他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出发点,由此而创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之后的帕森斯、葛兰西、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等人基本沿袭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二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1 市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别 中国历史悠远,但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在原始蒙昧时期和封建时期。在原始社会自然不会有城

社会文化地理

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社会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人文”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人文地理的八大主要的学派: 一、区域地理学 区域理论最早是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就为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维达尔·白兰士、赫特纳、施吕特尔、戴维·林顿、胡焕庸等。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l)确立了地理区城划分和区域分在的重要地位。法国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指出,有必要研究和谐一致的小区域。他认为地理学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在典因,“以域研究”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地球表面划分成大小不和谐的地区或区域。 (2)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划分和区城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有些原则、方法在当虽未明确提出,但已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域划分和区域分类的实践中.具体讲主要有下述原则和方法。 1. 相对一致性原则。赫特纳和施吕特尔都注意到区域差异,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地区类别。并指出,这种地区不同于周围的地区,它们在自己的可以划定的边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戴维·林顿在《形态区域的划分川,亦阐述了区城划分中的相对一致性以则。他认为,实际上,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小点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一个川界线划出来被认为是均质的地区,只有在特定的现象上才是均质的.不承认相对一致性即部分均质地区的存在,就无法进行区城的划分和分类。 2. 多级划分原则。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地理区域可以进行多级划分。如中国1959年所进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域》,就将全国划分成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白然省等多级区城. 3. 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反映在区域或分类的方法上则表现为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学者进行区城分类或区划的实践中。前者如英国地理学者赫伯森1950年的世界大自然区域草案是综合分析地表形态、气候和植被而划定的。后者如德国医生兼地质学家西格弗里德·帕萨格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明植被。他以主要植物分类为依据划分为全球的景观带。 4. 叠置法。1947年李旭旦教授对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称得上是运用迭置法进行区划的范例。他把李承三的《中国地形区域图》、《中国水系分区图》、涂长望的《中国气候区图划图》、梭颇的《中国土壤区域图》、黄秉维的《中国植被区域图》、布克的《土地利川分区图》及胡焕庸的《中国农业区域图》迭置起来,找出它们分界线的吻合处及差异处,并进行了研究,然后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区。 二、文化地理学

康德黑格尔讲义

德国古典哲学概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论 德国古典哲学从总体上说属于近代认识论哲学,因此与经验论、唯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关注的都是认识主体的地位,但它综合了两者,至少力图克服两者各自的片面性。 其实,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集大成(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改造,黑格尔对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继承等)。我们尤其注意到它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总结。 经验论强调知识源于后天经验,唯理论主张知识来自天赋能力,德国古典哲学综合两者,这在康德那里尤其明显。康德表示,正是经验论者休谟打破了他的教条主义迷梦。也就是说,他原先完全坚信莱布尼茨等人的理性主义观点,只看到了理性的重要性,但休谟对于因果必然性等观念的怀疑,使他看到了唯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到经验论走向怀疑论对于哲学的危害。他因此要重新为科学和哲学奠基,这是一种综合两者的努力。 然而,从总体上看,康德和其他德国古典哲学主要坚持的是唯理论进路,一般称为德国唯心论,或德国唯心主义(Germany Idealism)。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的弟子在其死后分成了青年和老年黑格尔两派,马克思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费于青年黑格尔派。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认识批判,或者认识能力批判;强调精神对立于物质,且精神才是真正的存在;排斥功利主义的伦理,主张绝对的道德律令;哲学家们都在建立体系,他们都是学院哲学家,代表了学院哲学家的典范;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革命性,但他们并不故意地进行颠覆。 就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而言,它主要从法国启蒙运动获得灵感。康德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何为启蒙?》(实际上为〈何为理性?〉)的论文,他将启蒙运动界定为“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我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正在准备一次伟大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革命。与此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形成了战斗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制造舆论。马、恩说过:“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斗争。”这个时期的法国哲学要求观念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因此特别强调物质性因素。甚至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口号。精神的肉体化。 法国启蒙哲学的革命性与英国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是不同的,这与政治力量对比有关。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的是某种妥协,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则要求通过激进的革命后确立起完全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革命不再借助于宗教的外衣,许多哲学家都体现出无神论倾向。自然科学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对于哲学具有更多的意义。法国启蒙运动主要是唯物主义的,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彻底革命的要求,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熟的概括总结,是对以往的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法国启蒙运动被视为自文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形式、国家制度等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受到最无情的审判。他们认为,过去由于专制制度和宗教窒息了人们的理性,致使人们长期处于愚昧和苦难之中;如今他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发现了永恒的正义。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王国,并热切而真诚地期望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满怀激情,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因此他们的著作往往不能在本国出版,只能拿到国外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永久形象确立起来了。与现在把知识分子与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不同,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是人类普遍命运的代言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孔狄亚克、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他们在许多地方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分歧。我们简单地提几个人。 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第一推动力来自上帝——上帝发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不再干预世界,受机械力学的影响,他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他认为一切观念来自感觉,反对天赋观念论。宗教是理性的大敌。但要求保留宗教。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捏造一个。如果大家都信教,就不会有人行恶,就不会抢窃资产阶级的财产。 孟德斯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宗教自由,要求改变现存宗教,反对宗教迫害。在世界观方面,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否定天主教的上帝,但承认作为世界始因的上帝。他说: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这便是上帝与宇宙的关系。上帝创造时依据的规律,也是保养时的规律。所以他认为上帝无法随便干预宇宙。既然宇宙的一切都受规律的制约,那么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它自己的规律。 他坚持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他看来,合适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取决于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的寒热、土地的肥瘦、面积的大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人口、风俗、习惯等。其中的气候、土地等地理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具有充沛的精力,极大的勇气,较为直爽,缺少诡计,在炎热的气候下则相反。前者适合民主制度,后者适合奴隶制度。因为寒冷气候下的人们有勇气、有主动性,会自由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在炎热气候下,人们把懒惰当作幸福,需要惩罚和外在强制才能让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也决定着社会制度。一个土地肥沃的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摘要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理论主要内容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江西社会科学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肖三蓉许媛媛马荣王挺 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开端之论;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B5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5-0036-06 肖三蓉(1977—),女,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技术、西方现当代哲学;(海南海口571101)许媛媛(1981—),女,大连汇文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大连116033)马荣(1981—),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哲学;(上海200433)王挺(1974—),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道德心理学。(上海200062) “开端”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从开端问题开始的。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开端问题。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探求世界的“起源”,他们把这个起源称作“始基”,称作万物的“本质”、“材料”。当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奇时,这个惊奇就是对“开端”的惊奇。一开始只是对某时某处某物的开端的惊奇,而后来则是对整个世界的惊奇,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是对“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惊奇。《圣经》中开篇就谈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问题,这一开端处充满了玄妙不可测的事件,但正是这一开端启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行与发展。即使到了已转向认识论的近代哲学,开端的意识仍然历久弥新。近代的哲学家或者把先天的东西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当做开端,知识的一切部分只有和这个开端相连才能具有意义,正如基督教认为的只有把历史和人生与那个作为开端的上帝相连,历史和人生才有意义一样。 然而,西方哲学在康德那里发生了重要的转向,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哥白尼革命”。简单地说,传统的哲学追问的是,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而康德的问题是:对象如何符合知识?康德的追问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当然也就影响到对“开端”的思考,使这一重要的哲学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黑格尔和康德尽管在从事哲学研究中用语和思路有很大的不同,但黑格尔秉承了康德开创的批判哲学的精神。简单地说,开端不能到与人的精神无关的和人的不可经验的世界中去寻找,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 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 36JXSHKX

(完整版)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误解涉及:(1)关于维果斯基进入心理学界的频繁重复的报道;(2)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3)在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忽视了教师和正规学校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概念学习的作用。 一、基本假设 (一)维果斯基构建的人类认知功能框架根据以下三点假设:(1)人类智力的性质;(2)认为心理发展的两条分界线是生物学的和文化——历史学的;(3)为动态心理过程的研究设计一种实验的方法。 (二)人类智力的性质 1、维果斯基对智力性质的描述包括4个相关内容:(1)动物和人类的区别,(2) 形成其理论的哲学基础,(3)把标示作为一种心理的工具,(4)文化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维果斯基理论的哲学基础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了三个哲学观点作为他的理论的基础。 (1)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用头脑控制情感的信念。 (2)黑格尔的把变化描述为辩证的综合的观念。维果斯基指出认知发展的过程都是连续的过程,及“伴随着飞跃和新特征的发展过程”和“复杂的辩证 过程”。 (3)改变人类自身性质的必要因素是劳动工具。①人类的出现是因为工具导致了劳动、合作与说话。②通过使用工具,人类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自己。 ③通过使用工具而产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人类的心理生活。 3、“心理工具”的作用 必须在工具的使用和认知发展的间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维果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第13卷第3期2014年5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13No.3May 2014 [收稿日期]2013-12-26[作者简介]伍 艳(1986-),女,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 伍 艳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解读。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结合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在全面理解市民社会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市民社会的特征,以期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真实的思想原料。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内涵;特征[文章编号]1672-2035(2014)03-0013-03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对“市民社会”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成熟成型并不断向生产关系这一概念靠拢,在其市民社会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唯物史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从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来看, 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论述市民社会的概念,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国家的基础,经过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国家的基础,而把它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又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理论内涵,即“交往形式”,到《哲学的贫困》明确把市民社会界定为生产关系。在马克思思想 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辩证否定地理解市民社会,才有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马克思最初坚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接受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但是在为 《莱茵报》撰稿后接触到一些现实利益问题,“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 难事”[1]81 。他发现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法哲学无法解答现实中遇到的有关国家制度与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于是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怀疑,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我们在理解市民社会概念时,需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把握,因为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形成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马克思开始系统 地研究黑格尔的学说,针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写下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 分析和批判,颠倒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开创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界定和费尔巴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宗教的本质,这种分析方法给马克思以启发,从而为马克思批判和发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借鉴。当然,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仍旧处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解的“家庭— ——市民社会———国家”的框架内,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的,而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分析和批判还未触及,这给他进一步发展市民社会概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过,马克思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他发现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不能用咒骂来回答,而只能通过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 分析来回答” [2]616 。马克思在阅读大量英法国民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 进入到经济领域对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和批判,在接下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用异化 劳动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的矛盾”,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认为消灭矛盾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消灭 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财产,也就是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对象化,认为私有财产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为市民社会概念转向生产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