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

历史潮流》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

•了解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

•掌握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家形势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

•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家形势的影响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影响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

4. 教具准备

投影仪、一个PPT课件、一个教学PPT模板、一些课堂展

示用的地图

5. 教学流程

1.教师介绍lesson24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PPT,讲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及祖

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介绍台湾问题的历

史起因和发展。

4.让学生分组,自主查阅材料并在PPT模板上制作小

组报告,讲述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

5.小组报告展示环节。

6.晨读环节:播放《歌唱祖国》MV,让学生跟读歌词。

7.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

家形势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上完严肃性较高的“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月”(第23课)后的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们可能有轻微的疲惫和

不适应。因此教师在开头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使用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要看植物的成长,就要从种子开始。”通过这个比喻,教师将历史与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明白历史是由人类的行动和思想进步展开的。这种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很好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而这个难

点可能还会引出一些和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了一个分组小环节。学生在小组中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展示PPT,并在展示环

节表达自己的认识,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最后,通过晨读环节让同学们跟读歌曲歌词,同学们在练

习中锻炼了口语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也增加了同学们爱国主义的情感投入。这样的晨读环节我打算在后续的历史课上延续,让学生连续几节课在口语上有所提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设计了互动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愉悦。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瓦房店市第八高级中学历史组:于德超课题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目的一、基本知识:“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一国两制” 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 二、能力与方法: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 其特定含义;学会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步骤及其意义;学会分析与论证台湾回归祖国的阻力,探讨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及其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的非凡智慧,培养爱党的情感。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讨论“台湾如何能够顺利回归”,使师生认识到:祖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被时代抛弃。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分析台湾回归存在的阻力,探讨让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 关键让学生了解台独势力活动猖獗,以及如何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加强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感情联系。 课类新授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 教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批注 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展示祖国地图,并配音乐《大中国》, 引出新课。 (三)新授: 之后播放时事新闻视频——2004年5月3日温 家宝总理访问欧洲五国及欧盟总部时,在德国波茨坦 发表的重要讲话。让学生思考新闻中什么内容与历史 知识紧密相联系。(答案:台湾问题) (设计说明):用这则家喻户晓的新闻作为教学的 “开场白”,目的一,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 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探求知识的状态;目的二,新 闻中提到的波茨坦会议可为后面讲述台湾问题打下 伏笔;目的三,通过播放时事新闻的方式让学生意识 到, 通过图片 和音乐, 设置情 景,吸引 学生兴 趣,引出 主题。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班级: 姓名: 学号: 面批时间二次批改: 编者:邱昌满审核:王凤霞时间:11\12\12 编号:023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台、港、澳问题的由来(统一之源)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统一之策) 1.含义: 2.形成过程: (1)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2)1981叶剑英提出“”,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的含义。(4)1982年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保证。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之路) 1.条件: (1)根本原因: (2)理论条件: (3)有利时机: 2.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1)1984年中英《》,解决香港问题。 (2)1987年中葡《》,解决澳门问题。 3.港、澳回归 (1)时间: (2)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统一之潮) 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可能性 (1)必要性: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2)可能性(有利条件): ①“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和。 ②方针提出。 ③“三通政策”,指 ④“九二共识”,指(江辜会谈) ⑤ 1995年《》,提出八项主张。 ⑥ 2005年通过《》 ⑦民间交流扩大、经贸联系加强1.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何不同?(4) 2.解决台湾问题具有哪些不利因素? 3.简述近代与台湾问题相关的事件?

⑧进行平等的协商和谈判。 ⑨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非和平方式) ⑩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反对“外国势 力干涉中国内政”。 ⑾海基会 知识树 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提出构想内容 重大意义 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的回归回归的背景 回归的实现 发展的表现 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 两岸关系的发展阻碍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立场 课堂检测 A层基础题 1.在香港、澳门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及在特区内实行制度的决策应出自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特区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共同决定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①结束了“文革”内乱②实行依法治国 ③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成功运用 A.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3.“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80年,台湾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处敌入侵 6.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 A美国缺乏坚持一个中国的诚意 B 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猖獗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编写人:班级:小组:姓名:审核: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香港回归的条件、意义? 2、台湾的相关问题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伟大构想的形成: 1、目的: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2、形成过程: ①雏形:50年代后期:毛、周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79年元旦,邓小平访美: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③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④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⑤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⑥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国策) 二、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港澳问题由来: (一)香港回归 1、条件: ①根本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指明方向:“”的方针政策,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③时机成熟:1997年的临近 ④群众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⑤法律依据: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过程: ①达成协议: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成功回归: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3、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 ②顺利回归 (二)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不同时期的海峡两岸的关系: 1、台湾问题的由来:内战遗留问题 2、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1)1895年 (2)1945年 (3)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两岸对立 (4)新时期两岸关系有所缓和: ①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宣布了方针 ②停火:,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实现30年来首次停火。 ③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限制放宽,台湾民间回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知识点(岳麓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建立 1、准备: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规定国家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2、开国大典:1949.10.1 4、意义:A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D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内容: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B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四章。 3、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A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成果 B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 期的根本要求C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历程:A1954年宪法确立B.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趋于停顿C文革时名存实亡D 新时期恢复发展。 2、人民代表产生:全国人民普选,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

成。 3、意义:A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的基础。 2、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意义:A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B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法律保障:《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更明确规定。 3、自治区的建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4、意义:A加强了民族团结B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政治的三大特色: A人民代表大会制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破坏 1、原因:A根本:“左”倾错误B直接: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2、表现: A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B社会秩序极端混乱;C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D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时素养评价 二十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篇文章发表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打破了两岸官方交流的坚冰 B.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D.承诺放弃对台的军事行动 【解析】选C。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结束了两岸的军事对峙,故选C。 2.(2019·临沂高一检测)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赢得民族独立 B.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解析】选D。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材料中“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故A错误;共同愿望一直有,但愿

望与材料中“我国能够恢复”不符,故B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是重要的方法途径,与题中“最为重要”不符,故C错误;当年香港、澳门主权受损根本上是因为国力弱,材料中“能够恢复”是因为国力大大增强,故D正确。 3.(2020·唐山高一检测)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据此,邓小平认为( ) A.尊重历史是治理香港的前提 B.“港人治港”需遵循爱国原则 C.主权统一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D.“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是爱国 【解析】选B。根据材料“爱国者的标准……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可知,邓小平此言论的出发点是要求香港人正确认识香港将来回归后的立场,即实行“港人治港”首先需要遵循爱国原则,故B正确;邓小平并未提及尊重历史对治理香港的作用,故排除A;1984年香港尚未回归,而且邓小平的言论中并未提及主权问题,故排除C;“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故D排除。 【补偿训练】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 ( )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模拟演练岳麓版(2021年整理)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模拟演练岳麓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模拟演练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B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 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 A )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行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解析]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能说各地方可以随意实行何种制度,故B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故C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对外坚持“一个中国”,不能独立行使外交权,故D 项错误。 3.(2018·故城)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 B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自主探究:请阅读教材:1、概述“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过程。 思考“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酝酿: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 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 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

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 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课的知识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 (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

《统一是历史大势》教学反思

《统一是历史大势》教学反思 1、以文学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欣赏接受文学熏陶的基础上感知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上设计兼顾了历史与文学的整合。 2、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3、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 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反思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2011年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堂教学录像课。我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采用歌曲方式导入,这样的导入有以下效果。 1、重视课堂造境

符合统一意境的背景音乐《七子之歌》的播放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场景和氛围。 2、关注学生主体 播放音乐完毕导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让学生参与进来,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了解学生学情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前奏,通过导入来了解学生学习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是了解学生比较好的方式。把了解学生作为导入的内容,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可以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方法和依据。 反思三: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反思 1、初二年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

历史 必修一第六单元教案

必修一第六单元教案:祖国统一历史潮流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编排,设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之后,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制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本课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本课第一子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着重讲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内涵。第二子目“香港、澳门的回归”,主要讲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第三子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海峡两岸在打破僵局,改善关系上所做的努力及其成就,并对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及祖国统一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深切的题材,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好素材,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的三维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地位突出。 二、学情分析1、知识衔接情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粗略地接触了相关知识,特别是对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走进历史。2、学科联系。在初中阶段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港、澳、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又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初步接触;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有了一定的感情积淀。通过以往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透过各种传媒,学生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的能力,更加理性地对待当前问题。3、学生分析。高一学生求知欲强,理性思维逐渐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析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明确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搜集、运用史料,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一国两制”在解决台湾问题与解决港澳问题的具体政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御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概括“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含义。2、学会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步骤及其意义。3、学会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往来相关史实,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阻力,探讨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获取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香港、澳门、台湾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巨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负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解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课程标准〗 简述XX、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XX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XX、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XX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与成功实践的史实,得出结论:“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并感受中华儿女盼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的热切之情和喜迎XX、澳门回归而激发的民族自豪感。 积极收集有关近代以来XX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史实,了解XX 百年耻辱。通过观看XX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XX荣辱兴衰的原因。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悦、自豪的感情。 通过收集整理有关XX的地理、风土民情,XX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史实,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等方面材料,说明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课内外有关“一国两制〞的材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具有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分工收集整理材料,并写成简单的书面提纲。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并在小组间进行问答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使XX和澳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实践证明,回归后的XX和澳门保持了稳定和繁荣。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祖国的日益繁荣强盛的基础之上的。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主要内容,它的成功实践?D?DXX、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等史实的学习,认识“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体会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而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不仅根据我

【岳麓版历史】2012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六单元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2.厦门环岛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 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D.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3.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4.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

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西北面广场,基石和柱身采用同一矿脉,表面经氧化处理,历久不衰,寓意香港回归后继续繁荣昌盛。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昌盛,主要得益于() A.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大力支持 B.“一国两制”政策得到成功落实 C.国际贸易环境对香港发展有利 D.香港人的开拓精神得到充分发扬 6.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7.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8.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历史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 潮流(岳麓版必修1) 【使用说明】☆号为c层选做,A、B层必做;★号为B层选做,A层必做。 一、认真阅读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圈点信息,在学案上写上答案,完成自主学习。用红笔标注出疑难和拓展问题。 二、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各层同学完成各自自主探究部分。 三、学科组长负责检查小组的学案完成情况。 四、学科班长将各组学案提前两节课交到任课老师办公室。 【学习目标】 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 重大历史意义。 二、课标解读:通过讨论香港、澳门、台湾的相关问题,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 题。 【学法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小字部分的材料和课后知识链接来帮助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相信自我。 【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关于“”的设想, 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2、基本框架: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_______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 祖国的“___ _____”,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及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这 就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形成: 80年代以后,________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 义,完整的“一国 两制”构想逐渐形成。 4、宪法保证:年12月,全国人大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一国两制”构想有了宪法保证。 5、成为国策: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_________会议上通过,正式成 为我国的国策。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1)。(2)。 2、香港回归祖国: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澳门回归祖国: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国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宣布了。

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第一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主要介绍其形成的过程和含义。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讲述了中英、中葡通过多轮谈判,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实现了回归。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也介绍了未来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独”势力。贯穿于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已接近模块尾声,通过一个学段的高中历史学习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高一的孩子仍然属于未成年人,对某些问题尤其是敏感话题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片面甚至是偏激的言论(例如怎样让台

湾顺利回归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和谐民主的师生观;互动双赢的过程观;探究实践的学习观; 理论依据:“三个面向”重要指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设计特色: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师生共同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及理论内涵;“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实践存在什么阻力。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及香港回归的历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实践存在什么阻力,培养学生关注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使师生认识到我们党的非

高中历史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习题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提出与完善过程。 (1)最初提出:针对①________问题。 (2)酝酿: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20世纪80年代,②________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4)1982年12月,《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③________制度,某某、某某、澳门实行④________制度。 答案:①某某②③社会主义④资本主义 ♨温馨提示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某某问题提出来的,在港澳问题上首先实践。某某、澳门的回归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应用提升】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某某问题提出来的 C.“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解决某某问题,港、澳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 D.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它所指的“两制”是指两种社会制度 解析:“一国两制”适合解决某某、澳门和某某问题。 二、某某、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①________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3)港澳同胞的愿望。 2.过程。 (1)某某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②________年7月1日,收回某某的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________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3.意义。 (1)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某某、澳门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运用结果。 (3)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④________问题提供了成功的X例。 答案:①国际地位②1997③1999④历史遗留 ♨温馨提示 某某、澳门问题是外国殖民侵略的产物,是历史遗留问题,本质是主权问题;某某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两者性质不同。 【应用提升】 2.“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某某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D) A.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皇家警察是英国由英国女皇授予某某警察的。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某某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某某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某某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①__________________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随堂作业 岳麓版必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这是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解决某某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D.倡议国共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告某某同胞书》X重宣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X,A项正确。B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C项发生在1992年,D项出自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的《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故排除B、C、D三项。 2.为早日解决某某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 A.国家统一后,某某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D.某某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3.“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这段文字应出自( )

A.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双十协定》 C.《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九二共识” 答案:C 解析:A项与某某问题无关;B项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所签署的关于和平建国的协议,与材料无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故本题选C项;D项是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与材料不符。 4.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 ) A.不同的民族性格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答案:B 解析:海峡两岸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排除A项;材料说“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说明“同”指的是“一国”,“异”指的是“两制”,故B项正确;虽然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并不是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差异,排除C、D两项。 知识点二 某某、澳门回归祖国 5.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曾就新中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作词:“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向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一事件应为( ) A.开国大典 B.颁布1954年宪法 C.某某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C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一、选择题 1.(2018某某学业水平测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某某 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某某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某某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某某义 B.一个中国 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 ,故选B项。 2.“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某某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某某好、为了某某明天更好,就是为了某某同胞好、为了某某同胞明天更好。”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 A.设立区域 B.实施目的 C.社会制度 D.时间期限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故选C 项。 3.(2017年4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某某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某某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X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故选B项。 4.(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63年,中国共产党致信某某当局,“只要某某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某某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某某领导人全权处理……某某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大陆和某某的敌对关系被打破 C.中国共产党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 D.某某试图脱离美国控制 ,中共中央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问题,故选C 项。 5.(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某某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